彼此当年少
我们学校的食堂呐,卤肉饭是一绝。
还是刚开学的时候,初进班级,都陌生的紧,吃饭也都以寝室为单位,三五成群。
后来渐渐熟悉,各自与好友去吃,但惯例是每天中午午睡前,在寝室评点天下美食食堂大锅菜。
好像是一个阴雨天吧,我的室友兼食友强烈向我安利正一品二楼一个“绝世美味”。
心下好奇,虽不常去正一品,但食物种类大题还是清楚的,何方...
我们学校的食堂呐,卤肉饭是一绝。
还是刚开学的时候,初进班级,都陌生的紧,吃饭也都以寝室为单位,三五成群。
后来渐渐熟悉,各自与好友去吃,但惯例是每天中午午睡前,在寝室评点天下美食食堂大锅菜。
好像是一个阴雨天吧,我的室友兼食友强烈向我安利正一品二楼一个“绝世美味”。
心下好奇,虽不常去正一品,但食物种类大题还是清楚的,何方美味我竟闻所未闻?大概是个人喜好不同,就当陪朋友聊聊天儿吧。
朋友满眼期待端了份卤肉饭在我面前,把他自己那份儿拌匀,似是演示。我便依样学样,还挺香,颜色也不错,于是便迫不及待尝了尝,啧啧。
您别说,还真不错。
猪肉切方,肥瘦匀称,佐以香菇提鲜,土豆提味,配上粘而不稠,亮而不腻,咸中带甜,又有融化了的土豆泥混与其中的酱汁儿,浓郁十足,唇齿留香。
朋友笑了,也不讲究斯文,风卷残云虎狼一般,有时突然噎住,急忙来两口汤,又忙着扒饭。
吃完擦擦嘴,相视一笑,卤肉饭便成了每周固定不变的美味。
大约不到半个学期,朋友因病回家,偶来学校却总住不长,零零散散一个学期。
学期伊始,又是一个阴雨天,赶到正一品二楼。打饭大叔冲我笑了笑,我却只四下寻找,却再也不见那份卤肉,取而代之的是一道“青椒牛柳”,孤零零地躺在那里。
向来不见旧物,回首亦无故人。
一抹烟云
戊戌年五月初六
补发无脑短打
求是读书探先进,创新报国铸人才。
有人说,吉林大学是最大的大学,整个长春都在吉林大学里面,而浙江大学则是最舒适的大学,杭州市民们把全杭州最秀丽的景色都给了浙大。以最肥沃之土养钻学问之英才,浙大何不惬意耶?
走在浙大的绿树红花之间,风帘翠幕,参差十万师生,幸机缘巧合,余得以执一晚辈礼观于其中。烟雨朦胧,似梦似幻间有一人迎面走来,圆框眼镜后面是凝重神色,步履匆匆又不失稳健铿锵。揉揉眼却不见了人。似有预感,蓦然回首,那人走向,国立浙江大学。...
求是读书探先进,创新报国铸人才。
有人说,吉林大学是最大的大学,整个长春都在吉林大学里面,而浙江大学则是最舒适的大学,杭州市民们把全杭州最秀丽的景色都给了浙大。以最肥沃之土养钻学问之英才,浙大何不惬意耶?
走在浙大的绿树红花之间,风帘翠幕,参差十万师生,幸机缘巧合,余得以执一晚辈礼观于其中。烟雨朦胧,似梦似幻间有一人迎面走来,圆框眼镜后面是凝重神色,步履匆匆又不失稳健铿锵。揉揉眼却不见了人。似有预感,蓦然回首,那人走向,国立浙江大学。
“诸君,教育部已将全部的《四库全书》送了过来,此我中国唯二之国宝,保护此书还需诸君共同努力。”
众人点点头,随后各自散去。七七事变已经过去了三天,日寇业已在浙江登陆,为了国家得以育英才,亦为国宝之保存,浙江大学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下,开始了“文军长征”的艰苦旅途。
西迁路迢迢,赤子心昭昭。
云深不知处,此地是杭州
海宁昨梦尚未消,临安此游正繁饶。
睡眼惺忪地上了车,别的是盐官朦胧的烟和雨,踏上的是杭州的行程。深吸一口湖边泥土与青草的淡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试看今日钱塘。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的名句自小便是如雷贯耳的,岳王庙前,一段慷慨激昂的“尘与土”拨动着人们的心弦。正中伫立着武穆将军的塑像,目光如炬,神色凝重。四周是一幅幅壁画,从“岳母刺字”到“郾城大捷”,将军的英姿在眼前浮现,冷风飒飒,带不走半分旗帜铿锵。走到风波亭眼眶忽...
海宁昨梦尚未消,临安此游正繁饶。
睡眼惺忪地上了车,别的是盐官朦胧的烟和雨,踏上的是杭州的行程。深吸一口湖边泥土与青草的淡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试看今日钱塘。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的名句自小便是如雷贯耳的,岳王庙前,一段慷慨激昂的“尘与土”拨动着人们的心弦。正中伫立着武穆将军的塑像,目光如炬,神色凝重。四周是一幅幅壁画,从“岳母刺字”到“郾城大捷”,将军的英姿在眼前浮现,冷风飒飒,带不走半分旗帜铿锵。走到风波亭眼眶忽地微红,正准备唤一声“将军”却哽咽在喉,道是自己失态了。揉揉眼,轻声走到将军墓前,深深鞠了一躬:
武穆将军在上,晚辈不敬,出世十余载未尝拜见,今始来此。将军为救国于危难,年及加冠便从军报国,倥偬疆场数十春秋,战功无数威名远扬,胸怀光复汴京直捣黄龙之志,身率能征善战纵横疆场之师,奈何外有金军恰棋逢对手,内有奸臣正卖国求荣。一战成名郾城下,半载殒命风波亭,三十功名者大宋江山,八千里路后破碎山河,谁料竟成了泡影,到头来无点之国。晚辈来自淮南二路,敬慕将军名号远路拜见,长叩首寄以千年情意。
恭肃严整缓缓退出,一转身,便是西湖了。
西湖旁倚栏眺望,远远望见湖心有一座小亭子,晃神间又回到崇祯二年的那个冬天,“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具绝,是日更定矣。”这时的张岱,还沉浸在亡国之思中:“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茫茫然已强饮三大白。反清复明的大计无法实现,清军的剃发令又颁布下来。国耻,家恨,今日已无可奈何,且先醉他一回吧……
不知哪位醉酒喊了一声“自古尽忠皆武将,看今报国也文人。”张岱笑了,挥挥手,乘船走了。我也点点头,回身向前走,眼泪已打湿衣袖了。
南风知我意,吹梦至余杭
踏步春分过,出游清明前。
带上一抹似香似淡的樱花芬芳,收拾行囊走向了余杭。坐上车才刚过卯时,及至乌镇已是正午了。匆匆吃了中饭,车上小憩了一会儿,便开始了今日的余杭。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作为晚清的文学大师,王国维一生,应该可以概括成“教书”和“爱国”四字。走进观堂先生的学堂,先生尚年轻,背着手踱步,口里吟着几篇《尚书》。于斯自敬,小心屏了呼吸,憬然四顾。躬身上了楼,先生正拿着几片“龙骨”,旁边罗振玉先生很是高兴,说个不...
踏步春分过,出游清明前。
带上一抹似香似淡的樱花芬芳,收拾行囊走向了余杭。坐上车才刚过卯时,及至乌镇已是正午了。匆匆吃了中饭,车上小憩了一会儿,便开始了今日的余杭。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作为晚清的文学大师,王国维一生,应该可以概括成“教书”和“爱国”四字。走进观堂先生的学堂,先生尚年轻,背着手踱步,口里吟着几篇《尚书》。于斯自敬,小心屏了呼吸,憬然四顾。躬身上了楼,先生正拿着几片“龙骨”,旁边罗振玉先生很是高兴,说个不停。
明白了,这是甲骨文。
观堂先生也笑了,他明白,这些骨片对于萎靡已久的中国文化界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千百年来未被证实的殷代,终于有字可证,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从未断绝的骄傲又被唤起,中国人又有了新的精神支柱。带着华夏贵胄的自信和对文化的热情,先生多年来因清政府衰落而灰下的眼睛又亮澈起来。
眼眶有些湿润,噤了声,退出学堂。转身两步,海宁的清风吹在脸上,凉凉的。出门右转,上了车,景色几经变化后,又是一座庭院了。
迎面便是青石小拱桥,绿水穿过,中有几尾游鱼,裁云、掬月对列两岸,书房坐立正中,中间挂着“书剑堂”三字,两侧檐下有金声、玉振两块匾,匾下是两个小门,门中间挂了一幅画,画前有一副桌椅,笔墨纸砚摆得规整端正。
这,便是金庸先生生前的住址,便是武侠小说创作的根基所在。
走过书房,是一个四四方方的院子,一曲长廊拥三面水,四圆小景引半亭风。正屋门旁有一副不起眼的对联,道出了金庸先生寄托在武侠小说中的理想——
士行贵兮文章经世,侠之大者家国本心。
金庸先生出生在乱世,在战争中长大,深刻地感受过中国从衰落到强大,对于祖国他有着自己的热爱,这些在先生的作品中更有体现:看似粗鲁的丐帮帮主乔峰,实则将国家放在第一位,襄阳城头的郭靖与黄蓉,更是为国家抵御外敌。先生封笔以后,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建设出了很大力气,也为香港同大陆的交往做出了重大贡献。
金庸先生虽然已经去世,但他留给我们的家国情怀必将继续流传下去。苏东坡尝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我想,在才、志之外,还需加上精忠报国之情。只有三者有机统一,才能形成真正的“士”,学真正学问,立坚贞之志,报强大之国。
今且以茶代酒,敬观堂、金庸二位先生拳拳爱国之心,以示晚辈敬仰之意。
戊戌虽已去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
去年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半年多。从去年寒假滨湖及第的301教室,到年前的那段,在301和203的日子。亦或是一六八的110吧,总是在外漂着。合肥的生活是好,经开区的空气也很清新,但晚上睡在寝室的床上,却总没有一种踏实感。
为了周末的课程,我成了一名“提返”,从公交车上挤下车站,再走进颇为空旷的西大门,确实有点儿凄这些的,不论早晚,我知道总会有人等我...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
去年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半年多。从去年寒假滨湖及第的301教室,到年前的那段,在301和203的日子。亦或是一六八的110吧,总是在外漂着。合肥的生活是好,经开区的空气也很清新,但晚上睡在寝室的床上,却总没有一种踏实感。
为了周末的课程,我成了一名“提返”,从公交车上挤下车站,再走进颇为空旷的西大门,确实有点儿凄这些的,不论早晚,我知道总会有人等我。一个个翻来覆去难以入睡的夜晚,不论冷暖,我知道总会有人道一句晚安。阜阳与淮南,是相近的口音,更是亲近的人。
戊戌虽已去,千载有余情。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一天的快节奏生活的结尾,大概就是每天的晚自习了吧。下课短短的十分钟,有大神讲题,有闲人吵闹,有渴睡者打盹儿。这段时间怕是最自由的了吧。然而美好总是短暂的,随着晚自习的结束,人群逐渐散开的冷清最是残忍。这时的朋友,愿意冒着迟到的风险陪你去办公室,愿意在你收拾书包的时候打开热水机开关。只需一个眼神便风雨相陪。回寝的路上是高潮之后的小夜曲,最是动人心弦。
在这时候,什么化学最好的文科生,英语竞赛的国二,西装革履的课代表,他们都在你的身旁。或许有时候他们会迟到,但是在你的这条路上,他们不会缺席。他们会拍着你的后背,陪着你向前走。在最明朗的月色下,且歌且舞,纵展才情,那是一群最难得的归人。
戊戌虽已去,其梦在庐州。
“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经过不断的磨合,新的生活已经逐渐走向正轨。与纪委越来越默契的配合,与宣委对班级事务的逐渐协调,学委辛苦留在黑板上的作业与提示,网管认真负责在课间打开了下节课的多媒体。行走在班级的温暖,是来自戊戌年的璀璨明珠,是指引己亥年奋进的光。
待到三年以后,迎接完仲夏的洗礼,再与诸君,与班级所有同学,醉个陶然。
你们就是我的福气。
己亥年正月初一
两簇烟火交接时
2018年,我遇到的,是两簇璀璨烟花。
去年今天,桌上分针跳动着,是一模的前奏,是复习的号角。那时的我们,尚未感到中考的紧迫,只是一遍一遍抱怨自己睡不够,钻个空子便想偷偷懒,只道是高中尚远,来日方长。
不得不说,我们认识到我们错了。元宵节是我们最后的闲暇。我们要加油了,我们要为了自己的希望与梦想搏一搏了。二...
2018年,我遇到的,是两簇璀璨烟花。
去年今天,桌上分针跳动着,是一模的前奏,是复习的号角。那时的我们,尚未感到中考的紧迫,只是一遍一遍抱怨自己睡不够,钻个空子便想偷偷懒,只道是高中尚远,来日方长。
不得不说,我们认识到我们错了。元宵节是我们最后的闲暇。我们要加油了,我们要为了自己的希望与梦想搏一搏了。二模、体育、实验,催促着我们的脚步。早已无暇顾及其他,我们对自己说。运动场的汗水,实验室的报告,早读课的书声朗朗。现在的我们,,晚自习的试卷重重,这是属于我们的夏天,道一声怀念;这是属于我们的夏天,道一声再见。
10与12是中国人绕不开的数字,天干地支。这也是我一生绕不开了的数字,初三12,高一10班。
入学教育远没有想的那么恐怖,所谓军训、上课,都不存在。只怨这一切都太过突然,尚未完全相识便已然分离。忽然有人从旁边拍了我一下,“早晨起来,多读读书。”
感觉什么都和新的一样,新的我们从四方相聚,再出发。睡不够的早晨,忙不完的傍晚,以致深夜与生活老师的激烈角逐。今日份的咖啡,昨日份的校本,明日份的考点,补不完的是对一分一秒的回忆。现在的我们,早已不是初中没轻没重的少年学子,我们有我们的目标,我们的节奏,“踏踏实实好好干,不干,不照唉。”
2018年的两簇烟花,于夏风之掠,秋叶之中,无计不相遇。
一心念,一声夏,
一回首,一度秋。
一抹烟云
戊戌年冬月廿五
致那些最闪耀的星星
为合肥一六八老师应援!!!
人物私设,系真实情节。
一六八的老师们,便是一六八最闪耀的星星。
周三的下午,淅淅沥沥有些雨。w老师脸色不是特别好,和旁边的同事并排走,不说话,只低头翻着手机。
预备铃响了,关上手机,w老师洗了洗脸,又快速地补个妆,拿起书和教案往教室走去。赶在上课铃响之前,她走进教室,清了清嗓子。此刻,有大约50位教师与王老师一样,开始了下午的第一节课。
两节课的时间很快过去,到了社团活动的时间——每周只有这周三一次。老师们开始聚集在一起,行政楼,办公室,平时大多数时间在教室的老师们,今天仿佛约好了似的,离开了自己坚守多年的岗位。
他们,只是为了自己,可以更好地坚守在那...
为合肥一六八老师应援!!!
人物私设,系真实情节。
一六八的老师们,便是一六八最闪耀的星星。
周三的下午,淅淅沥沥有些雨。w老师脸色不是特别好,和旁边的同事并排走,不说话,只低头翻着手机。
预备铃响了,关上手机,w老师洗了洗脸,又快速地补个妆,拿起书和教案往教室走去。赶在上课铃响之前,她走进教室,清了清嗓子。此刻,有大约50位教师与王老师一样,开始了下午的第一节课。
两节课的时间很快过去,到了社团活动的时间——每周只有这周三一次。老师们开始聚集在一起,行政楼,办公室,平时大多数时间在教室的老师们,今天仿佛约好了似的,离开了自己坚守多年的岗位。
他们,只是为了自己,可以更好地坚守在那里。
周四早晨,z老师带了匆匆的行色,来到教室里讲起了语文试卷。此时,天还不太亮,z老师讲得精神抖擞,淋漓尽致,一扫教室困倦气息。在这略带暗淡的天空下,学生与老师们一起,开始了晨读。
“我们之所以选择在周三抗议,是因为周三下午只有两节课,我们不能耽误孩子们的上课时间。”
周四上午,全体教师以罢课的方式进行抗议,校领导为了把事情压下去,和教师们一起“开会”。“会议”期间,不断有教师偷偷跑出来,给学生们上课。
同学们正在安静地自习,忽然听见了敲门声,窗外出现了一个人影——是y老师。“走,趁着现在有时间,我们去实验室上节实验课。”说完,又先一步跑到实验室门口,打开门才发现他已经大汗淋漓了。“我们要抓紧时间,多做几组,怕等会儿又有事情。”
“课代表呐,今天下午的课给大家发份试题讲义,做完之后收上来,有时间我看。”说完,c老师背起了包,偷偷跑回了“会场”。
这时,学生们才渐渐明白,所谓自习并不是因为教师的问题,学校的回应实在是过于应付。
“我想我们老师了,”A学生说,“我相信我们老师这样做肯定是有道理的,老师加油!”
周五上午,有编制的老师开始回到教室,“这节课同学们要认真听,我支持那些老师们,我拒绝写板书。”“窗户旁边的同学快把窗帘拉上,我再讲几分钟。”“需要讲的我已经讲完了,课代表带着大家把课件上的例题看一看。”
周五下午是离校的时间。B同学因不慎将离校单搞丢了。没有办法,只能再写一张。写完之后,他找到老师,想请老师重新签个字。
——“孩子,这离校单,我,还能签吗?”
一六八的教师是最好的教师,为一六八教师应援!
学校要求老师“把每一位学生都放在心上”,老师做到了,才有了这么多省状元。老师要求学校“同工同酬”,请问,学校做到了吗?
现在,学生要求学校“还我老师编制”,学校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