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突徙薪与焦头烂额
原文
“客有过主人者,见具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
“曲突徙薪”原义是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灾祸。
“焦头烂额”原义是头被烧焦,额被烧烂;比喻非常狼狈窘迫,有时也形容忙得不知如何是好,带有夸张的意思。
少小时,读此,深...
原文
“客有过主人者,见具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
“曲突徙薪”原义是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灾祸。
“焦头烂额”原义是头被烧焦,额被烧烂;比喻非常狼狈窘迫,有时也形容忙得不知如何是好,带有夸张的意思。
少小时,读此,深感,后常与友享。
立命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释义
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不论寿命是短是长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
简意
尽心知性,修身立命。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释义
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不论寿命是短是长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
简意
尽心知性,修身立命。
知味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释义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在天下实行,我知道原因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超过了它的标准,而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达到它的标准。中庸之道不能为人所明了,我也知道原因了:贤德的人要求过高,做得太过,柔懦的人要求太低,没有做到。这正像人们没有谁不吃不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简意
正道直行,知行相偕。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释义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在天下实行,我知道原因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超过了它的标准,而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达到它的标准。中庸之道不能为人所明了,我也知道原因了:贤德的人要求过高,做得太过,柔懦的人要求太低,没有做到。这正像人们没有谁不吃不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简意
正道直行,知行相偕。
尽心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释义
孟子说:“仁德的言辞不如仁德的声望深入人心,高明的政令不如高明的教化能深得民意。高明的政令,人民畏惧顺从;高明的教化,百姓乐于接受。高明的政令能聚敛民间财富,高明的教化能赢得民间心向。”
简意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释义
孟子说:“仁德的言辞不如仁德的声望深入人心,高明的政令不如高明的教化能深得民意。高明的政令,人民畏惧顺从;高明的教化,百姓乐于接受。高明的政令能聚敛民间财富,高明的教化能赢得民间心向。”
简意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向着光亮那方》摘抄
风筝是因为束缚,才能飞得高。
——
一个善于自嘲的人,不是因为内心强大,而只是想巧妙地让别人闭嘴。
——
妙语连珠是掌控十拿九稳的猎物,支支吾吾才是见到喜欢的人的反应。
——
现在时过境迁,一切都在好转,那又何必用今日的春风去祭奠昨日的萧瑟。
——
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
愿你在自己存在的地方,成为一束光,照亮世界的一角。
——
不要在意不在意你的人。不要考虑不考虑你的人。不要担心不担心你的人。不要花时间给不会为你花时间的人。
——
如果决意去做一件事情,就不要再问自己和别人值不值得,心甘情愿才能理所当然,理所当然才会义无反顾...
风筝是因为束缚,才能飞得高。
——
一个善于自嘲的人,不是因为内心强大,而只是想巧妙地让别人闭嘴。
——
妙语连珠是掌控十拿九稳的猎物,支支吾吾才是见到喜欢的人的反应。
——
现在时过境迁,一切都在好转,那又何必用今日的春风去祭奠昨日的萧瑟。
——
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
愿你在自己存在的地方,成为一束光,照亮世界的一角。
——
不要在意不在意你的人。不要考虑不考虑你的人。不要担心不担心你的人。不要花时间给不会为你花时间的人。
——
如果决意去做一件事情,就不要再问自己和别人值不值得,心甘情愿才能理所当然,理所当然才会义无反顾。
——
我没想过要变得多强大,我只希望不管经历过多少不平,有过多少伤痛,都舒展着眉头过日子,内心丰盛安宁,性格澄澈豁达。不怨天尤人,不苦大仇深。对每个人真诚,对每件事热忱,相信这世上的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
——
过不去的事要过去,放不下的情要放下。翻过一页,才能书写另一页,这样,才能让人生慢慢变成一本书。事过境迁再阅读,才有往事繁花似锦,回忆温暖如初。
向前不难,只要学会转弯。
——
这些年,我遇到了一些人。
有的人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有的人留下了侧脸的记忆,有的人面对面相视了好几分钟,还有一些人一两年能见一次,剩下一些人一直在我看得见的身边。
有时候我想起他们,觉得很暖。
逆流去追光 孤独留给迷茫
【我在迷茫,逆水行舟,孤独作桨,向着光亮而行。】
★关键词:迷茫/孤独/光亮
·一个读后感+最近,就感觉其实对于这三本书有一些共鸣和启发吧
·关于《谁的青春不迷茫》
《向着光亮那方》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记录,是一个拯救生命的决定。”
Ⅰ–
很喜欢这三册书,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共鸣吧。
你很难找到同频的文字来叙述你的一生,于是乎寻找他人的故事就显得...
【我在迷茫,逆水行舟,孤独作桨,向着光亮而行。】
★关键词:迷茫/孤独/光亮
·一个读后感+最近,就感觉其实对于这三本书有一些共鸣和启发吧
·关于《谁的青春不迷茫》
《向着光亮那方》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记录,是一个拯救生命的决定。”
Ⅰ–
很喜欢这三册书,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共鸣吧。
你很难找到同频的文字来叙述你的一生,于是乎寻找他人的故事就显得特别容易。于我,这三本书也是。
《青茫》是第一次了解,到《光亮那方》就有种破晓的喜悦吧,而《孤独》就是有点类似我目前的状态,我本来也不是一个善于交际的人。对于三本书,我最受感动的都是讲亲情的那一部分,因为结合自身经历吧,就很向往、很类似、很平静、很波涛汹涌,这种感觉没有办法用文字描述,但就是那一部分感触会比较深。
还有关于包括讲人性温暖的,一方面就比如讲遇到的很多陌生人,可能你们的相处仅限于见了一面,在一段时间里共同完成了什么,连名字都不曾询问就已经在时间潮里分道扬镳,或者给了彼此很短暂的鼓励,最后各自离去不再相见。比如CD店的那个姑娘,大学门口给优惠的餐馆女主人,和那个来求职的女孩。
另一方面还有你遇到的很熟悉的人,陪你走过的岁月是无可替代的,永远有故事可以讲,有痛苦和喜悦都可以一起分享,永远都在帮助你教导你和鼓励你的,那种感觉是不需要用文字来祭奠的,因为只一个故事是不足以描绘对彼此的感激和相处的,不需要评价就好。
有一句“如果你真的在意一个人,那么他留给你全都是故事而非评价”,我很喜欢,真的对于很多人,在意会把热爱当做成就,最后回头却不见自己,一个人会去记住另一个人,是因为什么?就是自然而然的,可能仅仅别人的一句话,一件事就会记好久。
我很记得刘同在书里讲:有读者问他,你为什么有这么多故事可以讲?然后他回答,好像因为我不和没有故事的人交朋友。
Ⅱ–
其次是因为文字的相似性与追求性。
我最近开始目标再规划后,就会看到很多我以前没有关注的方面,这似乎有点奇怪:我作为一个理科生,居然这么感性。但其实我想说的是,读刘同的书会感受到文字上的相似性,因为我自己也经常谈这些方面,哪怕梦想和热爱,还有少年、孤独,这些都是青春的关键词吧。
因为我也追求写出像这样的文字,用老练的文笔去记录琐碎的事和细心的感触,还有遇见的人。而我不足的地方在于没有很多经历和阅历,有些地方没有太悲观也没有很乐天派,不习惯在不熟的人面前展现自己。而我所向往的方向,或者说是文风,就是刘同这样的。
我认为的好作品是在表达自己,表达生活。正因如此,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读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读懂一个作者内心的呐喊和呼唤。
《青茫》里面讲,“时间确实能改变我们,但文字才能记住一切。”即是如此。
每一个呼吸、每一次心跳都是感同身受。
Ⅲ–
我如今坚定的是什么?是一些东西的获得,总要劝你放弃另一些东西来成就。你能丢弃多少,就能获得多少。
有个寓言不是讲嘛,说一个人背负着所有的情绪上路,一路走,一路清理经历,一路加重行囊,于是越走越慢,不得不停止。我们不也是这样?背负了太多回忆,或成功后的欢喜,或遗憾后的不甘,或来自家人朋友的安慰,或来自一些人的百般刁难和调侃……于是沉浸在过去。
背负了太多,就无法前行。
Ⅳ–
而《孤独》偏向谈自我修炼,人因为诞生在社会群体中,你很难像一个孤岛一样存在,而矛盾点又在于当你想拥抱社会又不怎么融入得了的时候,就会产生孤独感。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里,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观测、评判别人,不可避免。我们越来越不喜欢去用很多时间交一个新朋友,特别是那种说了一两句话就感到自己不开心的人,越长大越常见。如是,我们越来越趋向于自我孤独,习惯一个人。
因为觉得有的人真的没有办法相处,勾心斗角,太富于计划了吧,我就真的没法儿想到,我要去很虚伪去迎合她们,真的是疯了。
《孤独》的序章里面讲,虽败犹荣的那种孤独是建立在你已经成就了什么,那么你的孤独就全是值得的,还有一句“虚度的都不叫光阴吧”“有结果的付出叫付出,没结果的付出叫代价”。可是孤独成为常态也是一种取舍啊!
“孤独是一种极其真实的存在感”,其实孤独和梦想一样吧,是告诉自己你仍然存在,告诉你不要轻易放弃,告诉你要珍惜要努力要奋斗,要自我救赎。
在《孤独》的最后几页是留白处理了,“让我们的孤独,在纸上相遇。”很喜欢这样的感觉,是那种可以交流的孤独,就算处于茫茫人群之中也不会失望。
该说些什么呢,也就是在孤独中成长吧。
Ⅴ–
我的阅读顺序是:《谁的青春不迷茫》《向着光亮那方》《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关于为什么没有按顺序读,是因为之前买了三本,但是看完《青茫》后觉得很有感觉,就把《孤独》这本送朋友了,现在才又重新买来读了。
其实挺开心的,没有当时太早读这本书,而是磨到了高中才开始,我认为现在刚刚好。心态变化以后,能更好的理解遗憾了,理解更多的无奈了,因为其实中考我也经历了一些遗憾吧,可以说。
很巧的是,在生日前夕看完了。
十七岁,我感觉这两年的变化与感触世界比前面十五年都多,因为思想融入世界吧。也因为最近真的是最迷茫的时候,感觉其实比以前更加觉得未来渺茫而又光亮,矛盾不已。
Ⅵ–
我经常讲文字是很真实的,“文字自有万钧之力”,而能写出什么的文章,证明了你内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必须关注生活的细节,你至少要热爱写作,才能在文字世界了表情达意。
刘同的文字让我很感恩,真的能从这本书里学到很多东西,就不一一列举了,因为很多东西是读了经历了就内化为自己的未来的,没有办法说的很清晰,反正算是有个现阶段走下去的动力吧。因为迷茫真的是个长期存在的状态。即使现在我说我已经跳脱出上一个迷茫状态了,也很难保证到二十几岁我再来看这些话,又觉得幼稚,说不定我现在仍然在迷雾重重里挣扎呢?
我是一个热爱理学并想要学这方面的人,但我依然抱有对文字的热爱。文字并不是与学习和时间相冲突的一件东西,而是一种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万一我未来当个作家呢,也说不一定。
end.
be.hon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