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金融大厦(亚投行大厦)(上)
Asia Financial Center in Beijing
方案设计:
设计方:gmp International GmbH(德国gmp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咨询顾问方: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Plan designe: :
gmp International GmbH
Consultant :THAD
亚洲金融大厦(亚投行大厦)(上)
Asia Financial Center in Beijing
方案设计:
设计方:gmp International GmbH(德国gmp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咨询顾问方: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Plan designe: :
gmp International GmbH
Consultant :THAD
近代石家庄修建的三座火车站(上、下)
(上)《燕赵晚报》2020年7月5日;(下)《燕赵晚报》2020年7月12日;
[图片]
□特约撰稿/李惠民
近代石家庄修建的三座火车站(上)
近代石家庄曾先后建设过三座火车站,第一座是1903年建成的京汉铁路枕头车站;第二座是1907年建成的正太铁路石家庄车站;第三座是1939年12月建成的平汉与石太两条铁路合并后的新石家庄车站。1940年石德铁路建成后,新石家庄车站便成为了三条铁路交汇的铁路枢纽,并改称为石门车站。关于三座火车站的称谓问题,详见《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6期的《近代石家庄火车站名称变更述略》。本文仅结合数张新发现的火车站老照片,略述近代石家庄前两座火车站发展...
(上)《燕赵晚报》2020年7月5日;(下)《燕赵晚报》2020年7月12日;
□特约撰稿/李惠民
近代石家庄修建的三座火车站(上)
近代石家庄曾先后建设过三座火车站,第一座是1903年建成的京汉铁路枕头车站;第二座是1907年建成的正太铁路石家庄车站;第三座是1939年12月建成的平汉与石太两条铁路合并后的新石家庄车站。1940年石德铁路建成后,新石家庄车站便成为了三条铁路交汇的铁路枢纽,并改称为石门车站。关于三座火车站的称谓问题,详见《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6期的《近代石家庄火车站名称变更述略》。本文仅结合数张新发现的火车站老照片,略述近代石家庄前两座火车站发展变迁的基本特点。
在近代中国各大中小城市中,拥有两座或更多火车站的城市并不鲜见,诸如在城东的车站叫东站,在城西的车站叫西站。然而,像近代石家庄这样在同一个地点上,长期并存着两座火车站的情况,却是独一无二的。石家庄铁路枢纽的特点,是两条铁路在一地交汇,却没有实际接轨(见图1)。正太铁路车站与京汉铁路车站,两站相隔一百四十米左右,遥遥相望,相对并立。
图1:京汉车站与正太车站之间搭建了彩牌坊。(来源:2017秋季雅昌艺术品拍卖会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的展品。)
图1照片拍摄于1925年2月24日,九世班禅途经石家庄,从正太铁路转乘京汉铁路进京。当地官员为迎接其在京汉车站与正太车站之间搭建了彩牌坊。从照片上看,遥遥相对的两座石家庄车站,其建筑规模与设施装备皆因车站等级不同,有着霄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石家庄修建京汉车站最早,1903年建成京汉路石家庄车站,是石家庄的第一座火车站,仅是一个四等车站。车站的站台和站舍建在京汉铁路西侧,车站房舍极少,且房间极为狭小。随着石家庄铁路枢纽地位凸显,车站地位迅速提升。民国初年,逐渐增建了四条串轨、三个长250米的岔道,还有两个150米长10尺宽的货场站台。伴随着京汉线商务繁盛,乘车人员较前有所增加,不仅购票问事者增多,而且托运过磅业务越来越多,车站办事室和工作人员用房日益紧张。客运物流的不断增加,也是车站满足运输需求不断提升档次的过程,1929年1月京汉石家庄站工作人员总数达到了58名。到三十年代中期,京汉石家庄站已拥有11间站舍,占地347.62平米,客站并拥有了200米长、10米宽和200米长、宽7米的站台。此时已由最初的四等站跃然升级,达到了与北平前门站、保定府站、正定府站、彰德府站、汉口站等同样的一等站级别。
石家庄修建的第二座火车站,是正太铁路的东端终点车站。1904年正太石家庄车站开始选址修建,1907年全线建成通车(见图2)。正太石家庄车站是一个起始站,站台和站舍建在正太铁路东侧。此刻正太与京汉两个车站对比,高下立见,京汉车站黯然失色,相形见绌。正太石家庄车站是按照“终点式”特等车站修建,在建筑等级和规模上,远超了京汉站许多,两者有着不小悬殊。图2:正太路石家庄站建筑局部剪影。(来源: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整理并公布的《华北交通写真》档案。)
图2是正太路石家庄站三联体建筑中间部分的二层剪影,在建筑的路标牌上,清晰地书写着“正太铁路”四个大字。
这两个石家庄车站相对并立存在,长期处于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状态。那么,为何会形成如此一种局面呢?其原因主要有三:第一,与两条铁路轨距宽窄不同有直接关系,正太铁路是1000毫米窄轨,京汉铁路是1435毫米国际标准轨距,两条铁路不能接轨。第二,两条铁路由不同的外国银行借款建造,正太铁路是由法国巴黎银公司投资修建;京汉铁路是由比利时合股公司投资修建的,两条铁路运行管理权分别掌控在不同的外国公司手里。第三,当时铁路行业以铁道线设局,各自为政,由于长期以来各个铁路局实行独自运行的管理体制。故此,形成了两个石家庄车站长期并存的状况。
1908年底,中国付清了比利时修建京汉铁路的全部借款和利息,1909年1月1日,中国收回了京汉铁路管理权。1932年3月,中国付清了法国修建正太铁路的全部借款和利息,1932年10月25日,中国收回了正太铁路管理权。虽然两条铁路均收归国有,却因轨距和管理体系问题仍未解决,两个车站依然相互独立存在,仍未合并。
1937年10月石家庄沦陷之后,铁路与车站被日本侵略者控制,后来车站由日军军部移交华北交通株式会社北京铁路局石家庄出张所掌管(见图3)。1939年完成正太铁路窄轨更换标准轨后,正太铁路更名为石太铁路,京汉站与石太站合二为一,石家庄两个车站并存32年的历史终结了。
图3:正太铁路石家庄车站。(来源: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整理并公布的《华北交通写真》档案。)
图3拍摄的是正太线石家庄车站和站外街上接站的人。站前街上有一辆货运汽车已经要驶出照片画面,从半截车厢可见装载了高出于车厢的货物,在货物上还坐着几个搬运工人。画面中树木已经全无叶子,只剩枯枝。站立在电线杆旁的穿长棉袍之人,被冻得将双手揣进袖筒里。车站铁栅栏上还悬挂着日伪当局制作“庆祝汉口陷落”的宣传牌。由此得知,此照片拍摄于1938年冬季。(未完待续)
近代石家庄修建的三座火车站(下)
1939年10月正太铁路完成宽轨改造工程,不仅实现了石太线与平汉线的并轨,而且合并了两个原有旧车站。为适应并轨后铁路运营,筹建新车站成为华北交通株式会社恢复华北铁路网的迫切需要。于是在石家庄城市核心空间区域的原平汉站与原正太站之间,新建了一座石家庄火车站,这就是近代石家庄出现的第三座火车站。
日本侵略者掌控石家庄车站后,为了满足进一步扩大侵略掠夺,急切地调运军队和军需物资的需要,占领石家庄一个月后,就仓促地分期恢复了平汉铁路北段运行。1937年10月10日,平汉线车站被日军军部实施军管,11月20日就匆忙地开通了石家庄至北平前门之间的运营,12月25日又急切开通了石家庄至彰德之间的运营(见图1)。
图1:石家庄火车站平汉线站台临时进出口。(来源: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整理并公布的《华北交通写真》档案)
图1即1937年年底,恢复平汉线北平至彰德段交通后,石家庄至北平、至彰德之间的平汉线站台临时进出口照片。进站口的标牌上写着:左侧是驶往北平前门方向,右侧是驶往河南彰德方向。
石家庄平汉旧车站的站舍本来就非常狭窄,加上配套设施严重缺失,多年以来车站基础设施与车站重要的交通运输地位极不般配。加之1937年10月被日军炮火轰塌的旧站舍屋顶,一直没能完全修复,平汉铁路部分路段恢复营运以来,车站工作人员一直还处在露天的站舍里办公。
1939年4月17日,华北交通株式会社北平铁路局“石家庄出张所”和铁路监理所成立,接管了石家庄正太车站和平汉车站。旧车站现状难以满足继续扩大运营的实际需求,难以适应作为华北六大都市之一的铁路枢纽未来发展趋势,鉴于此,1939年7月决定改建一座新车站。按照石家庄铁路出张所的设想,即用新建的这座车站(见图2),取代正太与平汉并轨合一后的两个旧站,并按照五十万人规模的大都市发展前景规划来进行设计,让石家庄新车站既不逊于旧站,也不逊于其他同等级城市的枢纽车站。
图2:新石家庄火车站的南侧进出口。(来源: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整理并公布的《华北交通写真》档案)
图2在原平汉车站与原正太车站之间新建的石家庄火车站南侧进出口,有几位正等待进站的军人和旅客。
这座石家庄新火车站不是旧站的简单翻新,它修建于平汉旧车站西侧、正太旧车站东侧。1939年9月7日新站开始建设施工,工程由“株式会社大林组石家庄出张所”承包,工程总工期为两个月。1939年12月17日新车站正式举行了修祓启用仪式,旧站向新站搬迁转移工作于12月20日全部完成。据当地媒体报道说,当时石家庄新火车站宽敞清洁,设备完善,“房式极为富丽,建筑至所精杰,甚与各大都市之站舍相媲美。”日伪首府南京的媒体报道说,石家庄新火车站,“与过去时未加改良之规模大不相同,即举其他各地之车站新型以作比较,亦堪与之比美焉!”
新站包含有一等、二等、三等候车室,以及接待大厅、小商品店、售票处、托运处等。其中,三等候车室所在的接待大厅,是个超大室内空间,不仅能容纳700名旅客,而且售票处就设在接待大厅之内。售票处设有四个窗口,分别发售北平、太原、汉口、德州不同方向列车的车票、卧铺票、各地联运票、团体票、往返票、站台票等。新站与旧站最大的不同,是分别设计了进站上车与下车出站的不同专用通道和检票口。《华北新报》报道新车站的特点时说,新车站东西南北皆通畅,有三等入站口、二等入站口、行李进站口等,分别开设在各个方向角落,彻底改变了旧站单一旅客入站口的状况。
1939年12月新火车站建成,12月17日上午11时30分,举行了新火车站的“修祓式”。当时的新车站,仍然叫“石家庄站”。到1940年5月10日,石家庄站才改称为石门站(见图3)。1940年5月10日,也是日本内阁批准修建石德铁路计划的日子,当年6月5日石德铁路正式开始施工,1940年11月15日全线建成试运营,1941年2月15日石德线正式通车。图3:新火车站出口之一,1940年5月新车站改称石门站。(来源: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整理并公布的《华北交通写真》档案)
图3照片拍摄于1941年2月15日,这是日本华北派遣军最高指挥官代表出席石德铁路开通典礼在石门车站出站时的照片。
1941年2月15日石德线正式通车后,这座新石家庄车站便成为了平汉、石太、石德三条铁路交汇的枢纽,成为了侵略者掠夺中国华北资源的重要交通基地。
读者反馈与专家回复(二)
读者反馈:我是本市的铁路退休职工,是《燕赵晚报》的忠实读者。我曾见到过两张标有“石家庄北站”的历史老照片。请问,民国时期是否已经有了石家庄北站?当时的北站位置大致在哪里?
专家回复:谢谢读者关注本栏目。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曾有多位朋友也询问过,在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整理并公布的《华北交通写真》档案中,也发现了数张标有“石家庄北站”字样的车站照片(见图4)。
1936年之前,正太铁路石家庄车站的客运和货运业务,是集中在一起办公的。因铁路客运人流和货运物流的业务量太大,车站场地过于狭小,旅客托运货物每次都须等候许久,甚至还需要横越铁轨,往返于车站与货场之间,极为不便利。于是在火车站南侧的货场改造修缮后,便将整个货运业务干脆移至南货场办理。原来客运货运两者合署办公,就这样被划分成了南货运和北客运两种业务,开始在两处分别办理。实行业务分割后,铁路车站内部,开始称南货运之处为南站,称北客运之处为北站,这是一种不规范的称呼,极易让人产生误解。之所以称客运站叫“石家庄北站”,即相对于南货场和南调车场而言,这个北站、南站可以理解成“北站台”“南站台”。所以,“石家庄北站”,即正太石家庄客运站,与1989年10月在北焦村附近修建的“石家庄北站”没有任何关联。
正太饭店建筑功用的前世今生
[图片]
刊载于《文史精华》2021年第5期
李惠民
正太饭店作为石家庄一座百年西式建筑,长期被人们视为石家庄早期城市史的地标性建筑。正太饭店坐落在原正太铁路石家庄火车站北侧,是近代石家庄最大、最豪华的酒店,是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以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都以为这座建筑自1907年建成以来,一直就是作为正太铁路的附属设施——铁路饭店而存在,对于这座建筑的功用演变不知所以,学界也未曾有过详细研究成果公开发表。关于其建造时间,近年也出现了一些疑议,有学者提出了“正太饭店的修建年代,并非在1907年,而应是在《正太铁路》影集1913年印制之后”的学术假设。那么,正太饭店建筑功用的前世今生到底是...
刊载于《文史精华》2021年第5期
李惠民
正太饭店作为石家庄一座百年西式建筑,长期被人们视为石家庄早期城市史的地标性建筑。正太饭店坐落在原正太铁路石家庄火车站北侧,是近代石家庄最大、最豪华的酒店,是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以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都以为这座建筑自1907年建成以来,一直就是作为正太铁路的附属设施——铁路饭店而存在,对于这座建筑的功用演变不知所以,学界也未曾有过详细研究成果公开发表。关于其建造时间,近年也出现了一些疑议,有学者提出了“正太饭店的修建年代,并非在1907年,而应是在《正太铁路》影集1913年印制之后”的学术假设。那么,正太饭店建筑功用的前世今生到底是怎样的呢?本文特作如下概述。
2014年4月,在纪念正太铁路修建110周年之际,收藏家王律将其从天津拍卖会上购买的一本[法]巴黎昂贝尔出版社1913年出版的《正太铁路》影集,公之于众,引起河北省会石家庄不少学者的极大关注。这本影集共收录了正太铁路80张照片,弥补了石家庄近代历史影像史料的一段空白,是极为珍贵的影像史料。以往传统论述皆认为,正太饭店修建于1907年,而法国摄影师对法国人建造的这座法式奥斯曼风格建筑为何视而不见?1913年编辑出版的《正太铁路》影集为何不收录正太饭店的照片?研讨会上对影集里没有看到正太饭店的照片,学者们各抒己见,展开了大胆假设和深入研究探讨。从一般思维逻辑推理,正太饭店作为1907年正太铁路修建的石家庄最大、最豪华的酒店,法国摄影师和巴黎昂贝尔出版社编辑,必定会将其拍摄并编入影册的。而影集里却没有那幢坐西朝东的正太饭店东立面建筑,令学者们对此产生了学术假设——正太饭店莫非并不是建于1907年?这个假设具有一定推理依据和逻辑前提,学术假设的提出具有积极意义,引起了史学界和文物界对正太饭店历史建筑的关注,这个研讨会揭开了深入研究正太饭店功能嬗变的序幕。
随着对《正太铁路》影集研究工作的深入展开,在小心求证的过程中,才发现这个学术假设的逻辑存在着某种缺陷,其实并不成立的。首先,影集中没有正太饭店照片,并不等于正太饭店这座建筑当初不存在。因为影集中也没有正太铁路太原车站照片,但太原车站却已经客观存在了,太原车站建成也不晚于1907年。其次,《正太铁路》影集中没有正太饭店东立面建筑照片,并不能肯定正太饭店这座建筑其他构造形态也不存在。
法国巴黎昂贝尔出版社出版的《正太铁路》影集中,有30张照片是在河北境内拍摄的,有50张是在山西境内拍摄。最能全面展现石家庄车站场景的照片,就是1907年验收人员在石家庄正太车站前的合影照。这张照片由参加正太铁路验收的随行记者拍摄,它提供的影像证据,成为最终破解这座历史建筑年代问题的重要线索。
图1:1907年正太铁路验收人员在石家庄正太车站前的合影照。照片拍摄于1907年10月10日。照片左侧两排二层楼房建筑,即正太饭店南楼、北楼建筑。(照片来源:河北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王律收藏的法国巴黎昂贝尔出版社1913年版《正太铁路》画册)
据清政府验收官员代表梁士诒奏稿记载,“光绪三十三年九月初四至初九日”,从正太铁路东端终点石家庄站开始的验收,即1907年10月10日为工作第一天。图1这张正太铁路验收官员在车站前的合影照,拍摄于1907年10月10日。照片镜头角度是从石家庄火车站内侧的西南方向拍摄的,摄入了参与验收人物与车站景物,镜头左下角的窄轨铁路在西,车站票房建筑在东。从照片画面中可以看到车站票房北侧伫立的两排楼房建筑,这座上下二层的楼房就是正太饭店这座建筑建于1907年的关键证据。从局部放大的画面中,清晰可辨南排两层楼房的阳台以及阳台护栏,与20年代正太饭店照片中的南排两层楼房,如出一辙,毫无二致。南北两排铺瓦屋顶的楼房并列,建筑高度相同,其建筑样式和位置,足以断定就是正太饭店建筑的南北两排楼房。
1907年10月拍摄的这张确凿照片,证明1907年正太铁路通车时,正太饭店的南北两排二层楼房建筑已经落成。史学考据名家有句箴言规谏,叫做“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至于当时法国记者是否拍摄到正太饭店东侧正门的建筑?1913年法文版《正太铁路》影集为何没有刊载正太饭店东侧正门的建筑照片?暂无依据,不作妄断。
正太饭店建筑功用嬗变的四个阶段
历史学实际上是研究过程的一门学问,考察正太饭店这座建筑的前世今生,就是为了搞清楚它的功用变迁,了解它建造修缮的历史过程,还原其真实历史面貌。民国时期,正太饭店建筑功能嬗变,前后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07年至1920年10月,主要用于正太铁路中外高级员工居住和安置接待铁路系统各类官员,以及被英美烟公司租居的阶段。
1907年建成的正太饭店南北两排二层楼建筑,其原本的设计用途,因资料限制,尚不得而知。起初,这座建筑并没有固定的称谓,在正太铁路史料文献中,先后曾被称为“公事房”“特种房屋”“车站附属房间”“附属建筑”,基本功用主要是用于正太铁路高级员工居住。1907年铁路开通时,正太铁路局除了那座四边型行政大楼(二十五号)外,旁边仅有一所小型居住建筑(二十四号),根本无法安置下几十名铁路高级职员。大凡研究过正太铁路发展史的人都清楚,1907年铁路开通时,正太铁路总局只能安置极少办公室人员的住房问题。当时正太铁路有50名法国员工,除总工程师外,还有各部门负责人和高级员工,譬如会计师、工程技术人员和文秘等。中方150名职员中,有政府监督人员,有部门负责人助理,譬如翻译、办公人员、车站管理人员等。这一座位于车站票房北侧的“公事房”,是具备住宅功能的正式建筑,所以说,最初的“公事房”应该是安置中外高级雇员的暂时住所。
据正太铁路工务处编制的《员工住宅概况表》记载,正太铁路总局建造的第一批中外员工住宅,即总局办公楼周围的二十七号至卅三号住宅,最早建成于1912年;正太总机厂北侧的一号至四号住宅建成于1914年;大石桥东北角的卅四号至卅七号住宅与车站站长住宅建成于1915年;总机厂西北侧的五号至廿三号住宅建成于1916年;车站票房南侧的六间丁组建筑建成于1918年。当初,正太铁路局对工人和民夫均不提供食宿,从外地招聘来的总机厂工人,几乎全都是在石家庄村边租房居住,或搭盖临时窝棚。民国之后,随着几十座职员住宅逐步建成,“公事房”内中外高级职员陆续搬出。
1920年11月1日正式开办正太饭店之前,这座楼房建筑部分房间被英美烟公司租用。1920年10月正太饭店即将开业前,在报纸刊登广告中介绍饭店所在位置,即位于京汉铁路石家庄车站与正太铁路车站旁边的英美烟公司大楼,“系前英美烟公司租居之大楼”。英美烟公司最早租用正太铁路这栋建筑部分房间的时间,其实,可以追溯至1911年之前。吴禄贞在石家庄发动辛亥革命武装起义时,英美烟公司还租着这座楼房建筑部分空间。据辛亥革命史料《先烈吴禄贞殉难记》记载,1911年11月6日晚上在火车站站长办公室,革命党人孔庚向吴禄贞汇报说,此次来石家庄带来了两个参加起义的革命党同学,已经暂住在晋阳栈房。时任第六镇统制、山西巡抚、燕晋联军大都督兼总司令的吴禄贞对孔庚说,11月7日准备把起义司令部从车站站长办公室调换到英美烟公司大楼,“这个地方(站长室)窄了,明天把司令部迁到英美烟公司大楼,上层作山西巡抚行辕,下层作统制司令部,那地方宽,可请他二人搬进司令部住”。这段珍贵史料印证了一个事实,即从1911年已经租用此大楼,至1920年10月正太饭店开业前搬出,英美烟公司租用这栋建筑的时间起码在10年之上。
第二阶段从1920年11月至1937年10月,是正太饭店对社会开展服务,主要经营餐饮住宿业务的阶段。
自1920年11月1日正太饭店开办后,在正太铁路总局主体掌管之下,以承包制方式先后经营了17年。由于正太饭店具备了许多优越硬件设施,投入运营之后很快就进入兴盛发展阶段。1933年正太铁路收归国有之后,铁路局继续沿用了以往的捆绑方式,将石家庄正太饭店与太原山西大饭店,与正太铁路餐车经营权一并出租,续包给了承包商陈玉山。根据当年《铁道年鉴》记载的新承包合同,陈老板是以每年各支付四千五百六十元租金的方式,将正太饭店这座建筑承租下来。
正太饭店由于具有豪华高端特点,加之转乘火车方便快捷,20至30年代成为军政要员们到访石家庄或途经中转的下榻首选,地方官员也把一些重要接待活动安排在正太饭店。正太饭店先后接待过蒋介石、宋美龄、汪精卫、九世班禅、宋子文、孔祥熙、阎锡山、梁士诒、徐永昌、张学良、杨霆宇、冯玉祥、杨虎城、方本仁、何应钦、李宗仁、商震、张群、邵力子、傅作义、于学忠、白崇禧、唐生智、韩复榘、顾祝同等军政要人和宗教领袖,还有顾颉刚、顾毓琇、孟禄(美国教育专家)等文化科技界名人。此外,还有一些外国公使、参赞、武官、代办、领事等外交人员途经石家庄,也曾下榻于正太饭店。例如,1927年9月,日本侨民在石家庄贩毒被当地警方抓获,日驻津领事官前来处置交涉时,即在正太饭店入住。1928年5月4日,日本驻华公使武官本庄中将在准备回国前,因与张学良、杨宇霆私交关系,特意到赶到石家庄,在正太饭店与张杨二人辞行。1933年9月23日,日本驻北平代办矢野、参赞原田龙一等10余人,到山西游历途经石家庄,凭借携带日本使馆的护照身份证明,在正太饭店下榻休息。
图2:三十年代末期的正太饭店南北两排楼房的西楼头。从照片上可见正太饭店的南楼明显长于北楼。此照片应是在大石桥上拍摄,从运行的正太铁路窄轨列车判断,照片拍摄时间为1938年至1939年9月。(照片来源:近代中日关系文献与抗日战争日文史料收藏家张志斌收藏的《驻石侵华日军相册》)
正太饭店既是官方举办隆重社交活动的场所,也是一些军政活动的指挥部或办事处,有些机构时常在此大楼内租房办公,或临时性安营扎寨。在正太饭店对外经营的17年间,饭店开设一些社会团体租用的办公房间。譬如,1927年7月,北方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司令部就曾设立在正太饭店。1930年3月,反蒋联合阵线形成,阎锡山在太原成立陆海空军总司令部,把石家庄正太饭店作为他总司令部的行营。正太铁路收归国有之后,1933年国民党中央党部委任卓衡之、朱华等五人,担任“正太铁路特别党部筹备委员”,筹备委员会设在正太饭店。设在正太饭店的特别党部机构正式成立后,下设了四个科,即指导科、组织科、事务科、宣传科,每月获上级二千元经费拨款。
正太饭店是一些军阀、政客、巨商们私下聚集之地,也是一个藏污纳垢的豪华赌博场。《大公报》记者曾报道说,“稍具人物色彩者,亦常聚正太饭店,每以赌博为应酬,夜以继日,不辞劳苦”。还有军阀毒贩入住正太饭店,以躲避禁毒人员查处。例如,孙殿英麾下的兵站司令、兼任师长的金守信和孙殿英的军需处长邱文翰,都是制毒、运毒、贩毒的大毒枭。金守信曾是入住正太饭店的常客。1934年孙殿英出兵西北失势,蛰伏晋祠后,失去靠山的金守信,使用假姓名藏匿于正太饭店。后来,由于饭店茶房仆役告发,才由军警宪兵将其抓获,在太原执行了死刑。
卢沟桥事变前后,国民党中央党部派遣王玉赋到石家庄联合冀南部分抗日力量,以正太饭店为基地,成立了抗日牺牲大同盟,从事所谓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工作。1937年9月,日军飞机对石家庄进行了多次轰炸,侵略者的炮火彻底摧毁了正太饭店商业经营方式。正太饭店经营餐饮住宿业务的辉煌历史终结了,驻扎在正太饭店里的国民党抗日牺牲大同盟成员也各奔东西。“殆二十六年九月下旬,此等干部相率逃亡”。
第三阶段从1937年10月至1945年抗战胜利,是正太饭店作为日寇第一军兵站部后勤供应基地,以及被日伪时期铁路管理机关办公场所占用阶段(见图3)。
图3:石家庄沦陷时期的正太饭店。照片中可见正太饭店门前围挡的麻袋包工事、停泊的小轿车、巡逻的日本兵。(照片来源:近代中日关系文献与抗日战争日文史料收藏家张志斌收藏的《驻石侵华日军相册》)
1937年10月9日,日军攻入石家庄。10月10日,日军占领石家庄后,在火车站和正太饭店门前,举行入城仪式。日本华北方面军第一军司令部,曾驻扎于正太铁路管理办公大楼,第一军兵站部曾驻扎于正太饭店。1939年4月华北交通株式会社成立之前,华北铁路由日军军部实行管制,后来日军将铁路管理权移交给华北交通株式会社,第一军兵站部也陆续将正太饭店建筑部分空间的使用权,移交给华北交通株式会社北京铁路局石家庄铁路出张所。石家庄铁路出张所日方长官筱原惠、石家庄铁路警务段日方长官月野胜接管这座建筑后,其铁路机构还有一些变化调整,即1940年5月石家庄铁路出张所被裁撤,所辖事务移交石门铁路监理所,1944年成立石门铁路局。无论其机构如何变化,日本侵略者控制的铁路管理机关却一直在这座建筑内办公。
石家庄沦陷后,正太饭店的经营业务终止,所以《石门新指南》一书已经没有了正太饭店的字眼,该书在介绍华北交通株式会社石家庄出张所和石门警务段时,将其办公建筑所在地,均标注为火车站。
沦陷时期,侵华日军占据正太饭店建筑的有些影像史料,被日军官兵留存了下来,其中一张正太饭店建筑照片背面记有日文注释佐证。这张照片是从饭店建筑的东南方向拍摄的,饭店建筑门口右侧停放着一辆小轿车,门口左侧堆放着沙袋掩体工事,远处站立着一个双手插腰的日本军官。天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近代日本侨民史研究专家万鲁建博士,译读照片背后日文记录的内容大意为:“石家庄火车站旁边的正太饭店建筑,现由军方使用,作为主地兵站部,即为华北方面军驻屯地石家庄从事各种食宿以及力夫等事情的基地兵站,是主要后勤补给基地。铁路区役所和警察所之地,十军(应为第一军)工作之地。”
第四阶段从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党接收,至1947年11月12日石家庄解放,是正太饭店这座大楼作为冀晋铁路局警察处所在地,以及作为国民党驻军核心防御工事的阶段。
抗战胜利后,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北省政府主席孙连仲,指派河北省第十一区专员高挺秀,接收“伪真定道公署”和“伪石门市政府”。国民政府交通部平津区特派员接收了石门铁路局,并成立了“交通部平津区石家庄分区接收委员办事处”,1946年3月在太原成立了“交通部晋冀区铁路管理局”。据中共冀晋区四地委城工部编写的《蒋管石门调查》记载,交通部晋冀区铁路管理局下属驻石办事处,设在车站北面吴公墓陵园内,铁路管理局警务处设在石家庄正太饭店大楼内。另据中共冀中十一分区地委联络部的调查,该警务处约有400人,他们把正太饭店作为驻地,并无多少实际战斗力。
国民党第三军进驻石家庄之后,将正太铁路管理局行政办公楼作为司令部,称为“军部大楼”,正太饭店这座大楼建筑则被当作国民党军队重兵把守的军事防御核心要地。第三军军长罗历戎在清风店战役被歼灭后,在石家庄留守的国民党第三军第三十二师师长刘英,则把正太饭店与大石桥作为了最后死守石家庄的核心工事,不断予以防御加固。在正太饭店建筑核心工事里,驻守的国民党军是第三军三十二师94团长朱剑征,以及他所带领的部下1500多人。
图4:1947年11月12日解放军攻占石家庄核心工事正太饭店的情景。(照片来源:《东北画报》,1948年第30期)
正太饭店这座建筑在作为军事核心防御工事的阶段,便已面目全非。该建筑楼内,门窗被堵上沙袋,楼道走廊也搭起了各式掩体;楼外设置了碉堡、围墙、壕沟、铁丝网等;在大楼建筑的地下室,挖掘了与大石桥相通的暗道。参加解放石家庄战役的晋察冀野战军第四纵队十旅三十团政治委员王海廷,在《解放石家庄战斗忆事》中回忆说,“正太饭店等坚固建筑群灰蒙蒙一片,这就是石家庄守敌的最后巢穴,所谓‘核心阵地工事’。”正太饭店这座建筑作为国民党三十二师坚守的军事堡垒,成为解放石家庄战役中最后一个被攻克的据点。
新中国成立后,正太饭店这座建筑一直未再恢复其原旅店和饭店对外服务的功能,曾先后作为石家庄铁路分局办公场所、职工单身楼(石铁第八单身宿舍),还开办过幼儿园,出租为货运仓库等。
总之,正太饭店这座建筑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功用,由于作为经营餐饮住宿的17年业绩最为精彩辉煌,所以,人们一直把这座建筑遗存的前世今生统称为正太饭店。
被误读的所谓正太饭店背影照片
刊于《文史精华》2021年第2期
[图片]
李惠民
[图片]
[图片]
众所周知的正太饭店东立面正门,由于早已家喻户晓了,所以这张照片的出现,被一些人误读为石家庄正太饭店的背影。
近年在一些文章中、网络上时常出现这幅照片,被称为石家庄“老古董”,而且还被编入画册,以“石家庄印象”“城市的巨变”系列画片的形式,印刷和绘制在石家庄一些大街小巷的宣传栏里。有人还将它称为石家庄的“老字号”,“石家庄记忆中的老照片”,并把它作为“谁说石家庄没历史”的论证依据。那么,这张所谓正太饭店的背影照片到底是不是正太饭店呢?
答案既是,也不是。可以说,它是一张“一差二错”的历史照片。因为它确实...
刊于《文史精华》2021年第2期
李惠民
众所周知的正太饭店东立面正门,由于早已家喻户晓了,所以这张照片的出现,被一些人误读为石家庄正太饭店的背影。
近年在一些文章中、网络上时常出现这幅照片,被称为石家庄“老古董”,而且还被编入画册,以“石家庄印象”“城市的巨变”系列画片的形式,印刷和绘制在石家庄一些大街小巷的宣传栏里。有人还将它称为石家庄的“老字号”,“石家庄记忆中的老照片”,并把它作为“谁说石家庄没历史”的论证依据。那么,这张所谓正太饭店的背影照片到底是不是正太饭店呢?
答案既是,也不是。可以说,它是一张“一差二错”的历史照片。因为它确实是正太铁路修建的饭店,产权归正太铁路局所有,但它不是石家庄正太饭店,这是“一差”。
“二错”是指这张照片并非石家庄“正太饭店”的背影照片。在上个世纪20年代,正太铁路在两个终点车站石家庄和太原,分别修建了两个高档豪华饭店,1920年11月1日石家庄站的“正太饭店”开业,1925年8月太原站的“山西大饭店”开业。这张照片是太原站“山西大饭店”的正面照片,因山西大饭店的产权关系影响,民国时期媒体报道中,时常把太原站的山西大饭店也称为正太饭店。石家庄和太原两个正太饭店,可能就是后人产生混淆误读的原因之一。民国时期的石家庄“正太饭店”,建筑平面结构呈凹型,并非日字型,建国后正太饭店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可能这也是导致某些不十分了解正太饭店建筑结构变迁的人,将此照片误读为石家庄正太饭店背影的一个原因。
原文《被误读的三张民国石家庄历史老照片》见《文史精华》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