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作品,题材来源于榆林窟第三窟普贤菩萨的壁画。绘画材料包括:沥青、水彩、钢笔墨水等。
文献提要:
宋景祐三年(1036),西夏王李元昊率兵击败沙州回鹤,夺取瓜、沙二州,从此敦煌和安西进入了长达一百九十余年的西夏统治时期。西夏的出现和它的文字一样,好似在一天早上突然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有关西夏的传说和记事都有着几分神秘感。
西夏各朝各代的君王都热信佛教,有的君王还通晓汉文和西夏文两种文字。他们曾六次向宋朝迎请《大藏经》,在朝廷,还设有专门的佛事机构僧众功德司、出家功德司、护法功德司,并迎...
此作品,题材来源于榆林窟第三窟普贤菩萨的壁画。绘画材料包括:沥青、水彩、钢笔墨水等。
文献提要:
宋景祐三年(1036),西夏王李元昊率兵击败沙州回鹤,夺取瓜、沙二州,从此敦煌和安西进入了长达一百九十余年的西夏统治时期。西夏的出现和它的文字一样,好似在一天早上突然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有关西夏的传说和记事都有着几分神秘感。
西夏各朝各代的君王都热信佛教,有的君王还通晓汉文和西夏文两种文字。他们曾六次向宋朝迎请《大藏经》,在朝廷,还设有专门的佛事机构僧众功德司、出家功德司、护法功德司,并迎请西藏的噶举派密教一时间“东土名流,西天达士”
,云集西夏。
西夏的莫高窟,重修了七十多个洞窟却很少新建,与其相比,榆林窟除了重修前代洞窟外,还新建了四个西夏洞窟,保留有汉文与西夏文双语书写的题记五则,即第16窟的天赐礼盛国庆五年(1073)、第25窟的雍宁元年(1114)、人庆二年(1145 )第17窟的正德元年(1128)和第 19
窟的乾祐二十四年(1193)题记。
榆林窟的第3窟是一个汉藏两密并举的洞窟,窟顶面五方曼荼罗,南北壁的胎藏界与金刚界曼荼罗属藏密系统,而51 面观音和 11 面观音却属汉密系统,表现了以藏密为主以汉密为辅的造窟特征。在壁画题材上,西夏除了承袭前代流行的种种经变画以外,似更酷爱水月观音,现存的第
2、3、29窟都画有水月观音。用色赋彩多用蓝、绿色作地,兼用红色、金彩。
第29窟的供养人画像,人物面相具西夏人特征,服装衣饰亦与西夏相契,并杂有汉装。男供养人头戴云镂冠,身穿圆领窄袖长袍,腰间系护髀,束带,穿乌皮靴。女供养人则头戴花钗冠,穿右衽窄袖绣花袍,内着裙,穿圆口尖钩鞋。铭文中还记有“国师”、“监军司”、“内宿御史”等官职,其中的国师是西夏国王授予的最高职称,说明子该窟的开凿是驻守瓜、沙二州的高官显贵。——出自樊锦诗《敦煌鉴赏 精选50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