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科普】中外姓氏来源的相似之处
中国:
以国名、以邑、居住地、职业等为氏;
欧洲:
以职业,相貌特征、居住地、山水名称、动植物名等为姓氏。
一、中国(介绍一下姓和氏的区别)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
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北宋 刘恕《通鉴外纪》
【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明末清初 顾炎武
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
所以人人皆有姓。
(如姬、姜、姒、姚等。)
而氏,却只有贵族才有。
来源众多,例如以国名、邑名、职业、官职等为氏。
(以国名为氏,如齐、鲁、晋、宋、郑、吴、黄、越、秦、...
中国:
以国名、以邑、居住地、职业等为氏;
欧洲:
以职业,相貌特征、居住地、山水名称、动植物名等为姓氏。
一、中国(介绍一下姓和氏的区别)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
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北宋 刘恕《通鉴外纪》
【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明末清初 顾炎武
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
所以人人皆有姓。
(如姬、姜、姒、姚等。)
而氏,却只有贵族才有。
来源众多,例如以国名、邑名、职业、官职等为氏。
(以国名为氏,如齐、鲁、晋、宋、郑、吴、黄、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
以邑为氏,如尹、魏、韩等;
以居住地为氏,如西门、东门、西郭、东郭、南郭、北郭等;
以职业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天子诸侯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儿子被分封出去,此时尚不称氏,称王子某、公子某。天子诸侯之孙,也不称氏,而称王孙某、公孙某。
以先祖之字为氏。
比如,孔子是宋国宗族之后,其五世祖名“嘉”,字“孔父”,其子孙便是以“孔父”之“孔”为氏;
周平王庶子名叫开,取字为“林”,所以称姬开,或林开。林开的子孙有些便以祖辈的“林”字为氏。这是林氏的一个来源。
……)
姓是用来“别婚姻”的,而氏是用来“别贵贱”的。所以古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女子不论出嫁与否,姓不会改变;
女子出嫁前与父同氏,出嫁后属夫氏,可以称夫氏,也可以称父氏。
【同姓不婚】
姓相同的,不可通婚;
姓不相同的,才可以通婚。
因为同姓之人皆出自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
而氏相同则不影响。
(所以当时堂亲不可通婚,某种意义上降低了家族遗传病的概率;
然而表亲却不受影响,因为表亲仍然是不同姓。)
【例子】
孟姜女:
①“姜”是其姓;
②“孟”是排行老大之义。
(不要再傻乎乎地以为孟姜女姓孟啦)
宣姜:
①即姜姓公主,齐僖公之女(春秋时期齐国以姜为姓);
②以宣为氏,因为是卫宣公的夫人,所以以丈夫的谥号为氏。
(PS:宣公生前并没有“宣”这个谥号,是他死后的定评。
所以卫宣公去世前,当时的人是不可能称呼他为“宣公”的,只能称“卫君”“卫公”;
同样,也不可能称这位姜姓公主为“宣姜”的。
应为后人记载。)
庄姜:
①即齐国的姜姓公主;
②以庄为氏,因为是卫庄公的夫人,所以以丈夫的谥号为氏。
《郑伯 克 段 于鄢》中郑庄公的母亲被称作“武姜”,
武姜:
①“姜”是其姓;
②“武”是其丈夫郑武公的谥号,以此为氏。
战国七雄各王室的姓氏:
一、齐国:妫姓,田氏(著名的“田氏代齐”)
二、楚国:芈姓,熊氏
三、燕国:姬姓,燕氏
四、魏国:姬姓,毕氏或魏氏
五、韩国:姬姓, 韩氏
六、赵国:嬴姓,赵氏
七、秦国:嬴姓,赵氏
•可见燕国、魏国、韩国都出自姬姓,只是氏不同
•也可见赵国与秦国的亲缘关系。所以嬴政又称“赵政”。
•楚国的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
作为男子,大多数场合称氏,因此称为“屈原”“屈平”而非“芈原”。
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男子称氏,所以说“熊通”而非“芈通”)传统观点认为,楚武王的儿子瑕被封于屈地,因此以屈为氏。屈原即是屈瑕的后代。
(PS:楚国贵族中,有三个重要的氏,就是屈、景、昭。屈氏有屈瑕、屈完、屈原等代表人物;景氏有景差;昭氏有昭阳。)
二、欧洲
早期人们只有名,但后来为了区分同名之人,便要在名后面加成分,慢慢演变为姓氏。
【例子】
“达芬奇”全名: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
“列奥纳多”(Leonardo)是他的名字;
他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姓,
“皮耶罗”(Piero)是他父亲皮耶罗•芬奇爵士(Ser Piero da Vinci)的名字;
“达”(da)是来自的意思;
“芬奇”(Vinci)是他出生的城镇,
所以意思就是:芬奇镇的列奥纳多。
或以职业、身份为姓氏,
如Smith“史密斯”:铁匠,
Tailor“泰勒”:裁缝
Potter“波特”:陶匠(pot是陶盆)
Baker“贝克”:面包师
Fisher“费舍”:渔夫
Cooper“库珀”:桶匠
Cook“库克”:厨师
或以居住地,山水名称、动植物名等为姓氏,
如Bull“布尔”:公牛
Bush“布什”:灌木丛
Hill“希尔”:小山
Lake“莱克”:湖泊
Wood“伍德”:树林
Churchill“丘吉尔”:山上的教堂(church+hill)
或以相貌特征为姓氏:
Longman“郎曼”:高个子的人
Short“肖特”:矮个子的人
Armstrong“阿姆斯特朗”:胳膊粗壮(arm+strong)
以眼睛肤色等颜色为姓氏,
例如,如果祖先有绿眼睛,就姓Green“格林。
同理有White“怀特”,Black“布莱克”,Brown“布朗”
因为人越来越多,同样姓氏的人也越来越多,那如何区分呢?这时候可以在父亲的姓后面加一个s或者是son,意为某人之子。
Johnson“约翰逊”
Jackson“杰克逊”
Edison“爱迪生”
还有Coffin“卡菲因”棺材,Scoundrel“斯考得日尔”恶棍……
既然字典里面都有明确标注,那为什么在很多社交软件的通讯录上“单”是“dan”。做为一个姓单(shan)人士,我觉得这是很不尊重的。
在小学的时候我经常因为自己姓单(他们都读dan)被孤立,我很讨厌别人叫我dan××,现在也一样。
尤其像现在疫情期间,每次做核酸扫我的健康吗,它读出的都是“dan”,我真的搞不懂
既然字典里面都有明确标注,那为什么在很多社交软件的通讯录上“单”是“dan”。做为一个姓单(shan)人士,我觉得这是很不尊重的。
在小学的时候我经常因为自己姓单(他们都读dan)被孤立,我很讨厌别人叫我dan××,现在也一样。
尤其像现在疫情期间,每次做核酸扫我的健康吗,它读出的都是“dan”,我真的搞不懂
中国人的姓与氏
最近彩条屋有一部电影《姜子牙》引发了广大网友的议论,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电影中的一个关键人物,也就是电影的女主角——妲己。
[图片]
看过《封神榜》的读者一定知道妲己的全名——苏妲己。但令人反常识的是苏妲己并不姓苏而是姓己。
看到这里或许有读者会疑惑,中国人的姓不都是第一个字吗?苏妲己又怎么会姓己呢?说道这里,就要从中国人的姓氏谈起了。...
最近彩条屋有一部电影《姜子牙》引发了广大网友的议论,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电影中的一个关键人物,也就是电影的女主角——妲己。
看过《封神榜》的读者一定知道妲己的全名——苏妲己。但令人反常识的是苏妲己并不姓苏而是姓己。
看到这里或许有读者会疑惑,中国人的姓不都是第一个字吗?苏妲己又怎么会姓己呢?说道这里,就要从中国人的姓氏谈起了。
在上古时期,中国人不光有姓,还有氏的概念。一般来说,姓是用来明辨血缘关系,而氏则是用以分别族群的。一般来说,姓是可以继承的,而氏则不一定。就以黄帝为例。他姓公孙(后改为姬姓)而氏轩辕,他的儿子少昊姓姬但氏为青阳氏和金天氏。
这里可以简单的把氏理解为当时人所属的“部落”,而姓则是当时血缘关系的直接标志。而之前我们提到的苏妲己则是苏氏部落已姓的子嗣(苏氏已姓名妲)。而在上古,一般男子称氏而女子称姓,所以妲己不能叫做己妲,至于苏妲己这样的称呼,还是由于一些通俗演义小说的影响而导致的。同样的,古代很多女子的姓都在名的后面,如褒姒,她是褒国人,姓姒;妺[mò]喜(夏桀的王后),她是有施氏,喜姓。而大家熟悉的虞姬也有她是姬姓的说法。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氏更是代表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一般来说,男子以官职、封地甚至国号为氏。以商鞅为例,他是姬姓,一开始名为公孙鞅,后又改为卫鞅,这里的“公孙”和“卫”指代的是他的出身,即卫国王公的亲戚,而他的氏“商”则是代表他的封地——商这个地方。
至于为什么要分姓和氏,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礼教制度的约束,另一方面,则是对婚配的限制,即同姓之人不能通婚。中国从西周时就立法同姓不得结婚。《魏书》中记载了:“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绝同姓之娶。”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左传》中也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
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废除了分封制,使封地不能成为一个族群的氏,中国姓与氏的区别也开始慢慢的消失,直至汉朝姓、氏已基本没有区别。两者最终统一为同一意,即姓即是氏、氏即是姓。
“后来我游杭州,上海,北京,朋友中也没有同姓者。姓丰的果然只有我一人。然而不拘我一向何等自命不凡地做人,总做不出一点姓丰的特色来,到现在还是与非姓丰的一样混日子,举人也尽管不中,倒反而为了这姓的怪僻,屡屡打麻烦:人家问起‘尊姓?’我说‘敝姓丰’,人家总要讨添,或者误听为‘冯’。旅馆里,城门口查夜的警察,甚至疑我造假,说‘没有这姓!’”
“后来我游杭州,上海,北京,朋友中也没有同姓者。姓丰的果然只有我一人。然而不拘我一向何等自命不凡地做人,总做不出一点姓丰的特色来,到现在还是与非姓丰的一样混日子,举人也尽管不中,倒反而为了这姓的怪僻,屡屡打麻烦:人家问起‘尊姓?’我说‘敝姓丰’,人家总要讨添,或者误听为‘冯’。旅馆里,城门口查夜的警察,甚至疑我造假,说‘没有这姓!’”
中国北京张氏宗亲联谊总会简介
当一个人呱呱坠地的时候,你唯一能够免费获得的一个东西;当一个人驾鹤西去,你唯一能够留传下来的一个东西,就是你的宗亲为你准备好的,而且你也必须传下去的“姓氏”,你要么姓張,要么姓李,要么姓欧阳,要么姓皇甫……但是必须由你的父亲的姓氏来决定,你父亲的姓氏,也是来自你父亲和你所在的宗族。这就是中国的百家姓文化。
黄帝时代,黄帝的20多个儿子中有12个得到姓氏的赐封,黄帝的第五子名挥,因为看到天上的流星,而发明了弓箭,使得黄帝部落军 事力量大强,从而战胜或兼并了其他部落,统居中原地区,挥因此封居濮阳清河一带,赐姓張,这便是張氏宗族的来历,挥公就是張姓第一人 ...
当一个人呱呱坠地的时候,你唯一能够免费获得的一个东西;当一个人驾鹤西去,你唯一能够留传下来的一个东西,就是你的宗亲为你准备好的,而且你也必须传下去的“姓氏”,你要么姓張,要么姓李,要么姓欧阳,要么姓皇甫……但是必须由你的父亲的姓氏来决定,你父亲的姓氏,也是来自你父亲和你所在的宗族。这就是中国的百家姓文化。
黄帝时代,黄帝的20多个儿子中有12个得到姓氏的赐封,黄帝的第五子名挥,因为看到天上的流星,而发明了弓箭,使得黄帝部落军 事力量大强,从而战胜或兼并了其他部落,统居中原地区,挥因此封居濮阳清河一带,赐姓張,这便是張氏宗族的来历,挥公就是張姓第一人 。因为汉朝張良辅佐刘邦建立大汉帝国,張姓对于汉民族是有巨大功绩的。历史上还有许多張姓的宰相,王侯,名人等,有无張不成朝的谚言, 甚至玉皇大帝、灶王爷都是姓張的。
張姓在清河流域繁衍,一条清河,源头从濮阳县起始,流到现在的清河县,因此形成华夏張氏起源于濮阳、起源于清河之说,其实是江之头尾的范例。现在濮阳建有1500亩地的張挥公园,清河建有1200亩地的張氏祖庭,都纪念一个人,就是張挥公。
山西太原平原开发以后,張氏在太原繁衍。同样在其他地域开发过程中,以及張姓王侯任职地域,战争迁徙,农作物繁衍,河流的依附,等因素,張姓先后在华夏大地形成30多个望族,为汉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现代以来,張姓移居海外也成常事。
在海内外,張氏宗亲的进行祭祖、联谊的活动,成为宗亲联谊会,有新加坡張氏公会,马来西亚張氏总会,濮阳張氏总会,华夏張氏总会,河南省張姓文化研究会,清河县張氏总会,福建張姓大讲堂,等等。为了張姓的宗亲,大家共同创建了世界張氏总会。
每年的4月28日,在河南濮阳举行世界張氏总会恳亲祭祖活动,5月28日在河北清河举行世張总会恳亲祭祖活动,都有30多个国家的張氏族人代表数千人参加,世張之夜文艺演出,盛况空前,规模宏大,为当地政府重视、协办。其他各地的恳亲祭祖活动,也都有世張总会的参与支持。世張总会活动,也是投融资活动,是支持各地经济发展的平台,因此被地方政府踊跃争办。
中国北京張氏总会,是北京区域及华夏各地来京工作生活的張姓宗亲联谊活动的平台,2012年5月前后在北京北海張伯驹纪念馆,由張姓宗亲发起成立,数十位宗亲参加发起并规划活动规范。因为有参加世張总会的宗亲,所以与世張总会的活动非常接轨,受到海内外張姓宗亲的支持和关注。主要创会人员有:張孟乐,曾任世張理事会理事,外交与公关委员会委员;張金玉,世張副秘书长,張氏祖庭管委会委员;張良才,世張副秘书长;張建伟,列席世張五次六次理事会;張富义,張伯驹纪念馆顾问;等几十位宗亲。2014年2月,中华传统文化基金会正式下文批准成立【中国北京張氏总会】,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活动的一个机构,从形式上予以肯定。
如果你是張姓宗亲,在北京工作生活,完全可以参与中国北京張氏总会的宗亲活动。
我从哪里来,我的血脉在哪里,这个问题是一个人的人格完善和融入种群的核心价值。
(文:張建伟•航,西部发展建设投资集团副总裁、中国城乡统筹发展工委主任、中国張氏产业基金理事长、中华传统文化基金会秘书长、中国北京張氏总会会长)
来源:中国民权法制网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发明姓这个东西?
我觉得是因为女性独自育儿压力太大,必须依托一个育儿群体,群体和群体之间需要一个符号来识别,慢慢的就演化成了姓。而除非这个群体受了大难解散,母亲也倾向于让自己的女儿依旧生活在这个群体里,于是姓具有了母系传承的特点。
男性只能负责干活和安保,所以给男性的符号是他们的工种,做这个活就有这个符号,不干了就没有,不存在传承。印度搞种姓制,应该是父系男权强行模仿女性搞传承,结果把工种也传下去了。
我们现代人对待姓的态度应该科学合理一点,孩子年幼时由母亲选择依附哪个家族,长大以后可以继续留在这个家族,也可以跟别人出来重新组建家庭,新家庭采用新的姓,表明与原家族脱离。组建家庭的人数不该受限,但既然组建了新家,每个...
我觉得是因为女性独自育儿压力太大,必须依托一个育儿群体,群体和群体之间需要一个符号来识别,慢慢的就演化成了姓。而除非这个群体受了大难解散,母亲也倾向于让自己的女儿依旧生活在这个群体里,于是姓具有了母系传承的特点。
男性只能负责干活和安保,所以给男性的符号是他们的工种,做这个活就有这个符号,不干了就没有,不存在传承。印度搞种姓制,应该是父系男权强行模仿女性搞传承,结果把工种也传下去了。
我们现代人对待姓的态度应该科学合理一点,孩子年幼时由母亲选择依附哪个家族,长大以后可以继续留在这个家族,也可以跟别人出来重新组建家庭,新家庭采用新的姓,表明与原家族脱离。组建家庭的人数不该受限,但既然组建了新家,每个成员都该同姓。
孩子随父姓不是男权思想
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随父姓不光在中国、日本、韩国这些普遍被认为男尊女卑思想比较严重的国家出现,即使在美国这种发达国家,随父姓还是比随母姓普遍?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
由于生理原因,母亲可以肯定孩子是自己的,但父亲并不能肯定孩子是自己的。他必须要通过让孩子跟自己姓来向社会宣布自己是孩子的真正生物学上的父亲。同时也向社会承认了自己对孩子的养育和教育负有责任。所以说之所以几千年来多数国家都选择随父姓这种方式,并不是不尊重女性。恰恰相反,这是让孩子的父亲明确自己的身份,并且在社会道德上约束他承担起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的最重要的原因。
其实说到底就简单一句话:男人因为不能确定自己是否是...
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随父姓不光在中国、日本、韩国这些普遍被认为男尊女卑思想比较严重的国家出现,即使在美国这种发达国家,随父姓还是比随母姓普遍?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
由于生理原因,母亲可以肯定孩子是自己的,但父亲并不能肯定孩子是自己的。他必须要通过让孩子跟自己姓来向社会宣布自己是孩子的真正生物学上的父亲。同时也向社会承认了自己对孩子的养育和教育负有责任。所以说之所以几千年来多数国家都选择随父姓这种方式,并不是不尊重女性。恰恰相反,这是让孩子的父亲明确自己的身份,并且在社会道德上约束他承担起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的最重要的原因。
其实说到底就简单一句话:男人因为不能确定自己是否是孩子的亲生父亲,只有通过让孩子随自己姓这种方式弥补这种心理需求。
顺便说一个不知从哪儿看来的研究:如果一个人既有爷爷奶奶,又有外公外婆的话,那理论上对他最好的应该是外婆,其次是外公,再次是奶奶,最后是爷爷。这个也是跟上面我解释的一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