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宋朝

36470浏览    2284参与
励志创死所有人

  看看是谁在翻老画?欧~是我

  看看是谁在翻老画?欧~是我

灵犀素心
【两宋故闻】 白笔敷直言 ——...

【两宋故闻】 白笔敷直言

——直笔上书人群像

歌曲地址:戳这里 


曲:《山海大荒录》

词:灵犀素心

唱:茕觋、灵犀素心

后期:点子

美工:问绮灯


【胡铨】

张胆色,毫锋乞斩邪魔

尺寸岂能割?膝下岂能舍?

任磋磨,形生委寄坎坷

厉鬼杀贼去,浩然气未堕


【刘允升】

闻哭去岁英骨折,故将军青芜殁

直讼万字忿忿音,何惜布衣微末

史笔甚寥寥,纵触死,亦潦草言说

于缝隙寻得,暗红斑驳


【陈东/欧阳澈】

请洒京门血炽灼,苍风记取魂魄

便将头颅悬城郭,也分日月好颜色

来者应知我,自磊落

天地为歌


—M—


【华岳】

止......

【两宋故闻】 白笔敷直言

——直笔上书人群像

歌曲地址:戳这里 


曲:《山海大荒录》

词:灵犀素心

唱:茕觋、灵犀素心

后期:点子

美工:问绮灯


【胡铨】

张胆色,毫锋乞斩邪魔

尺寸岂能割?膝下岂能舍?

任磋磨,形生委寄坎坷

厉鬼杀贼去,浩然气未堕


【刘允升】

闻哭去岁英骨折,故将军青芜殁

直讼万字忿忿音,何惜布衣微末

史笔甚寥寥,纵触死,亦潦草言说

于缝隙寻得,暗红斑驳


【陈东/欧阳澈】

请洒京门血炽灼,苍风记取魂魄

便将头颅悬城郭,也分日月好颜色

来者应知我,自磊落

天地为歌


—M—


【华岳】

止干戈,此身可投汨罗

狱灯昏绰,凛凛举步蹈火

冷枷锁,东市暮云萧索

洒碧涛洇作,亭上翠微色


【庆元六君子】

冰雪逼摧忠梗没,庙堂屏息封舌

轻掷微躯抗声驳,前向蓬尘漂泊

【宝祐六君子】

上下而求索,窥识这,朝廷晦雨恶

翰纸遍忧责,长鸣不辍


【总】

细剖赤心铸笔墨,挈命孤赴洪波

伏阙叩唤天光烁,白简千言洗世浊

来日当有,清风浑似我

还眺山河


2023.3.5


❀原曲信息❀

《山海大荒录》

策划:寒漪·金丝草Ivy

监制:蓝琰卿

作曲:金丝草Ivy

编曲:千小莺

作词:流光·黛婳·慕辞·叶湄·瓮歧灯

演唱:岚之调·叫ぶ獸·大C·亡海Aries

分轨/人声混音:千纸

Demo录制:御司

美工:穆年

出品:墨色清弦工作室


励志创死所有人

  急需友人若干枚!

  本人很好处的(就是话有点多)

  急需友人若干枚!

  本人很好处的(就是话有点多)

星星剧场
宋朝人真的“茶”的不得了
宋朝人真的“茶”的不得了
核桃蛋的博物馆

龙泉窑青瓷莲瓣纹五管盖瓶 北宋 浙江龙泉上墩出土 龙泉市博物馆藏

Celadon Vase with Lotus Design,Longquan Ware/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960-1127)/Unearthed from Shangdun in Longquan,Zhejiang China/Longquan Museum

莲花形盖 堆塑小鸭 肩出五管 腹刻莲瓣

龙泉窑青瓷莲瓣纹五管盖瓶 北宋 浙江龙泉上墩出土 龙泉市博物馆藏

Celadon Vase with Lotus Design,Longquan Ware/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960-1127)/Unearthed from Shangdun in Longquan,Zhejiang China/Longquan Museum

莲花形盖 堆塑小鸭 肩出五管 腹刻莲瓣

大观园后门通梁山

槐花和麦饭

  古诗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我不是鸭,但我是先知——预先知道什么时令该吃什么菜,特别是野菜。
  每年春天,野菜辈出,北方平原上,茵陈、荠菜、刺蓟、柳絮、榆钱、蒲公英的嫩苗、枸杞的嫩芽……次第登场。
  有的适合清蒸,有的适合炖煮,有的适合煎炸,有的适合氽熟,变着花样吃,可以连吃一个月不重复,绝对能让爱吃野菜的朋友大快朵颐,绝对可以用这些上天恩赐的清鲜,来对油腻的肠胃做一番彻底清洗。
  吃完这些野菜,最多再有半个月,槐花就该上场了。
  槐花就是槐树开的花。槐树分两类,一类是洋槐,一类是国槐。
  洋槐花能吃,国槐开的花不能吃,味道不好,吃了还会中毒。
  洋槐花的吃法比较多,最简单...

  古诗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我不是鸭,但我是先知——预先知道什么时令该吃什么菜,特别是野菜。
  每年春天,野菜辈出,北方平原上,茵陈、荠菜、刺蓟、柳絮、榆钱、蒲公英的嫩苗、枸杞的嫩芽……次第登场。
  有的适合清蒸,有的适合炖煮,有的适合煎炸,有的适合氽熟,变着花样吃,可以连吃一个月不重复,绝对能让爱吃野菜的朋友大快朵颐,绝对可以用这些上天恩赐的清鲜,来对油腻的肠胃做一番彻底清洗。
  吃完这些野菜,最多再有半个月,槐花就该上场了。
  槐花就是槐树开的花。槐树分两类,一类是洋槐,一类是国槐。
  洋槐花能吃,国槐开的花不能吃,味道不好,吃了还会中毒。
  洋槐花的吃法比较多,最简单的吃法是用开水焯一下,拌上盐,浇点儿小磨香油,做成沙拉。
  也可以煎着吃,稍微拌一点点面粉,撒上作料,拍成小薄饼,用油煎得两面焦黄,再切成小块,用高汤和米醋焖煮,极鲜极嫩,有天津名吃“贴饽饽熬小鱼”的风味。
  比较传统的吃法是用槐花蒸麦饭:槐花淘净,撒上精盐,拌些棒子面儿,摊笼屉上蒸,棒子面儿里点缀着星星点点的槐花嫩蕊,鸭绿鹅黄,蒸熟了很好看,再用花椒油调味,热气衬着清香,好吃得很。
  槐花麦饭在关中平原被简称为“麦饭”。翻翻资料,宋朝好多名人都吃过麦饭。
  苏东坡给友人写信,说自己吃斋一天,“食麦饭、笋脯,有余味。”
  陆游写诗自叙隐居生活,也说“瓦盆麦饭伴邻翁,黄菌青蔬放箸空”。
  北宋灭亡,宋徽宗被金兵押到北国,途中也吃过麦饭,但他似乎不喜欢,说麦饭比瓦砾还难吃。
  宋徽宗认为麦饭难吃,不是因为吃不惯野菜,而是因为宋朝的麦饭跟现在的槐花麦饭完全不一样。
  当时所谓麦饭,其实是用麦仁做的:把小麦泡软,倒进石里,用木杵捣去硬壳,剩下那些较软的椭圆小颗粒就叫麦仁,把麦仁煮熟,麦饭就成了。
  这种食物我吃过,口感很硬,淡而无味,而且很难消化,宋朝人之所以吃它,大概只是为了耐饥。
  另外,我觉得宋朝人不太可能吃上槐花麦饭,因为那时候只有国槐,没有洋槐,如前所述,国槐开的花是不能吃的。

格子熙too

清平乐徽柔同人(33)知君心如月

         第二天屹川醒来的时候,宁儿已经早早穿戴好坐在床边等他了,虽说她平时里也起得很早,但屹川总觉得她今日有些不大一样。

        宁儿看屹川醒了,吩咐下人给他端上了醒酒汤,屹川洗漱更衣过后,宁儿还是坐在那个地方,一脸心神不宁的样子,他想着离早朝还有些时间,于是便想和宁儿谈谈昨日行之和他说起的事情。......


         第二天屹川醒来的时候,宁儿已经早早穿戴好坐在床边等他了,虽说她平时里也起得很早,但屹川总觉得她今日有些不大一样。

        宁儿看屹川醒了,吩咐下人给他端上了醒酒汤,屹川洗漱更衣过后,宁儿还是坐在那个地方,一脸心神不宁的样子,他想着离早朝还有些时间,于是便想和宁儿谈谈昨日行之和他说起的事情。

         “宁儿,昨日行之可和你说了柔儿的事?”屹川在榻上坐下,宁儿听了心神一颤,她深吸了一口气,起身向屹川走去,该面对的事情总要来的。

        “他……他说了。”宁儿在另一侧坐下,声线有些抖动。

       屹川想着昨日的事,没有注意到宁儿的异样,亦或者他注意到了但是却并不在意,因此只听他说道:“此事你知道多少?”

       宁儿昨夜想了很久,她还是没有勇气面对这一切,屹川最恨有身边的人耍手段玩心计,若是他知道他们的姻缘是靠她和玄朗的谋算才得来的,他会怎么想?到那时,她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将会全然倒塌,他绝对忍受不了一个工于心计的妻子。行之哥哥,这就是你对我的报复吗?你明知道阿彦哥哥最讨厌什么,你却要用最狠心的办法来让我付出代价吗?

         想到最坏的后果,宁儿说不出话来了,她只是不断地重复着“我……我……”,可就是说不出一句话来。

        屹川看出了宁儿的不对劲,他皱了皱眉,宁儿的态度已经说明了一切,他虽不满她的隐瞒,但他知道她这么做也是为了柔儿,因此他没有责怪她,而是说道:“你既然早知道柔儿是徐家的遗孤,你就该告诉我才是,难道我不值得你信任吗?”

       宁儿听了屹川的话,神色一滞,他说的事情怎么和她所想的不一样?她嘴唇微张,好一会儿才问道:“官人,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行之都和我说了,柔儿不是师傅师母的孩子,她是当年因贪污公款而畏罪自杀的徐大人之女。徐大人与师傅是多年好友,师傅不忍看他们的孩子流落街头,因此才把柔儿带回了孙家,装作你的双生妹妹一同抚养,行之说你早就知道了此事。”屹川解释道,而宁儿闻言大大松了一口气,一整晚都压在她心上的那块石头暂时落了地,她没想到李玙并没有和官人说起她做过的事情,想来昨晚的那番话是他对自己的最后一次警告。

        “当初师傅提起徐先生的时候,我还因他所做的恶行而对他不齿,没曾想这竟是一桩冤案!徐大人蒙受冤屈,徐夫人含恨而死,留下柔儿一个孤女在这世间实在可怜!”屹川一想到此事就觉得心痛,他本就是一个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之人,若是他不知道也就罢了,可这样的冤屈让他知道了他岂能坐视不理?就像行之说的那样,他们应该为徐家讨回一个公道才是!

        宁儿听了丈夫这一如既往的论调,刚刚才放下的心瞬间又提了起来,她问道:“官人,行之哥哥除了告诉你柔儿的身世外,还说了什么?”她真担心屹川脑子一热,又奋不顾身地去替人平反冤假错案。

        “行之说他如今正在调查徐大人的事,他希望我能与他一道替徐家平反!”宁儿一听心里一紧,行之的目的果然并不单纯,他难道不清楚吗,这么多年来父亲都不曾想过要去平反徐家的冤案,因为其中实在牵扯到了太多的东西,抽丝剥茧的后果不是他们能够承受得起的,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一定要执着于替徐家平反呢?

       宁儿忧心忡忡地劝说道:“官人,此事非做不可吗?你可曾想过其中牵扯了多少关系?若是涉及皇亲国戚,此事该如何收尾?!”她不愿屹川冒着生命危险去追查徐家一案的真相,若是他出了事,那她和闻儿孤儿寡母的该怎么办?!

       屹川听了宁儿的话,面露不认同之色,他沉下了脸,答道:“宁儿,你从嫁给我的那一日起就该知道我并非怯懦之人,国朝内忧外患,若是朝廷上下都腐朽得无可救药,不愿给受了冤屈的人一个公道,那我们又如何能指望天下的士子们为国朝效力呢?!平反冤案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让天下人看到官家的德行和国朝的公正!”这样的话宁儿不知听到几次了,屹川每每公正不阿地弹劾了那些官僚后,她在交际场上都会受到冷眼,这样的日子她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

        “可为何偏要是你呢?!行之他是驸马,有官家护着他,他性命无忧!可你踏错一步便是粉身碎骨啊!”宁儿心里清楚裴家的事情李玙虽未出面,可背后定少不了他的推波助澜,他一向如此,惯会借他人之手达到自己的目的。可是有些事情一次就够了,他们不是每次都能做到功成身退的,他是驸马,有皇帝护佑方可不惧生死,可屹川他不一样,他没有强大的背景,靠着自身的能力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因此他经不起一点差错。

       “大人,该上朝了。”这时小厮前来唤屹川,眼看上朝的时间到了,屹川不愿再与宁儿分辩,最后说道:“宁儿,我知晓你担忧我的处境,可我不愿为了保全自身就对不公之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正是因为每个做官的人都这么想,国朝才会如此衰败!而我绝不会与他人一般!”他说完就离开了,留下宁儿一腔无可奈何之情无处倾诉。

————————————————————

        又是一年的除旧迎新之际,这也是瑶卿第一次进宫参加年宴,因此徽柔把她好生打扮了一番,引来了李玙的赞叹。

        “瑶卿真是越长大越好看了!这么一打扮,更是像个年画娃娃一般喜庆!”徽柔身后跟着乳母,李玙自然而然地从她手里接过了孩子抱在怀里,一边逗弄着可爱的女儿,一边笑着说道。

       徽柔顺手给女儿理了理小帽子,也笑道:“爹爹总说瑶卿长得像我,不过她这喜好倒是与你极为相似! ”瑶卿周岁礼的时候抓了一本诗词,那时众人都说这孩子将来定会像她爹爹一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几人一起上了马车,福喜驾车,怀吉随行左右,嘉庆子和乳母等人则坐在另一架马车里,一行人出发前往宫里参加年宴。

        在路上李玙一直乐此不疲地教瑶卿喊爹爹,引来徽柔的打趣:“我看你叫瑶卿爹爹的次数怕是要比她今后叫你的要多得多呢!”前几日瑶卿第一次开口说了话,她叫的第一声便是“娘”,这让徽柔很是高兴,而李玙得知以后可谓十分失落,因此他这几日坚持不懈地想要教会瑶卿叫“爹”。

       “这孩子第一声唤的是你也就罢了,可这都几日过去了,她还不肯叫我一声爹爹!真是个小没良心的!”大抵做父母的都会有这般小性的时候吧,徽柔没想到原本不大喜欢孩子的李玙有了瑶卿以后倒是极为宠爱她,不止一有空就去看她,还时不时为女儿作诗两首,这待遇让徽柔都忍不住吃了醋来。

        “到底是我亲生的,自然该多亲近娘亲一些才是!不像有些人早出晚归的,几日都见不着一次人!”徽柔说这话时面上不由得带了些娇嗔之色,李玙见状笑道:“我们徽柔这是吃瑶卿的醋了?”李玙这两月来一直在查探徐家之事,忙得脚不沾地的,一有时间总是看女儿去了,说起来他对徽柔的关怀确实少了许多。

        “瑶卿,”李玙将女儿转了个身,让她面对着徽柔,说道:“你娘亲生爹爹的气了,你和她说一声,让她原谅爹爹好不好?爹爹知道错了,今后一定多花心思陪她才是!”瑶卿哪里懂得李玙在说什么,她只是咿咿呀呀地挥舞着自己的两只小手,看起来很是高兴的样子。

        徽柔被李玙借女儿来道歉的模样逗乐了,紧绷的神色不由得软了下来,她效仿李玙的法子对着瑶卿说道:“瑶卿,你告诉爹爹,他以后若是再犯,娘亲可就不原谅他了!”哪有三天两头见不着人还不传个信来的,知道他忙,可有看瑶卿的功夫就不能来和她说说话吗?真是有了女儿就忘了枕边人。

        玩笑过后,李玙真有些愧疚,他这人向来如此,一旦陷入某件事中便会不可自拔,以至于忽略周遭的一切事物。而有了瑶卿以后,徽柔的日常事务不免多了许多,虽说有嘉庆子和乳母等人的协助,可是她作为母亲总归是劳心劳力的,这时候他合该多关心她一些才是。

         思及此处,李玙腾出一只手来握住了徽柔的手,温声道:“徽柔,忽略了你的感受是我不对。待瑶卿再大些,我带着你们一道去游山玩水可好?我希望瑶卿能多见识些不同的景色,开阔眼界才是。”女儿家自出生起就被诸多礼教规矩束缚着,李玙无法改变世人认定的规则,但他可以尽自己所能让瑶卿过得快乐一些。

        “我倒是愿意,只怕爹爹不肯放我们走。他总当我还是孩子,想将我置于他的保护之下,况且有了瑶卿以后,他更是依恋我们,几天不见就思念得不行!”说到此处,徽柔是既好笑又感动,做了母亲以后她才知道爹爹和姐姐对自己的爱护是多么地周到细致。

       “我会说服官家的,况且我们也不是终日在外面,汴京到底是你我的家。”李玙劝解道,被爹娘忽视了好一会儿的瑶卿不甘寂寞地扭动了起来,嘴里还吐出了几个含糊不清的字来,只听她说道:“爹……爹……”这声稚嫩清脆的呼唤让李玙瞬间激动了起来,他不可置信地对着徽柔说道:“徽柔,你听到了吗?!瑶卿在叫我爹爹!”盼星盼月亮地,可算盼到了这一声爹!

        徽柔看他喜形于色的模样,不由得笑了起来,答道:“我听到了!瞧把你高兴的!”殊不知她几日前听到瑶卿开口叫娘时也是这般激动。

       “瑶卿,我的好女儿,再多叫几声给爹爹听一听!”李玙逗弄着瑶卿,笑得很是开心,门外的怀吉和福喜二人听到主子的笑声时也露出了微笑,他们真希望日子就这么一直平淡而幸福地过下去。

大观园后门通梁山

夹包馍

  豫东乡间最重丧葬,一个人死了,亲人要祭奠很多很多次。
  出殡得祭奠,头七得祭奠,五七(去世以后第三十五天)再祭奠一回,百天(去世以后第一百天)还要祭奠,此后周年忌日要祭奠,过三年(三周年忌)要祭奠,过十年(十周年忌)仍然要祭奠。还有每年的除夕、清明和十月初一,也要各祭一回。
  祭奠的场面有大有小。头七、百天、周年、除夕是小祭,只需要死者家人上坟哭几声;五七、三年、十年、清明和十月初一是大祭,亲戚必须到场,上坟,摆供,作揖,叩头,烧纸,哭。哭完了,回主人家聚餐,把一部分供品吃掉。
  供品分很多种,有一种必不可少,那就是馍馍。
  祭祀用的馍馍比较大,四两一个,祭祀完毕,不能吃,得让亲戚带走。
 ...

  豫东乡间最重丧葬,一个人死了,亲人要祭奠很多很多次。
  出殡得祭奠,头七得祭奠,五七(去世以后第三十五天)再祭奠一回,百天(去世以后第一百天)还要祭奠,此后周年忌日要祭奠,过三年(三周年忌)要祭奠,过十年(十周年忌)仍然要祭奠。还有每年的除夕、清明和十月初一,也要各祭一回。
  祭奠的场面有大有小。头七、百天、周年、除夕是小祭,只需要死者家人上坟哭几声;五七、三年、十年、清明和十月初一是大祭,亲戚必须到场,上坟,摆供,作揖,叩头,烧纸,哭。哭完了,回主人家聚餐,把一部分供品吃掉。
  供品分很多种,有一种必不可少,那就是馍馍。
  祭祀用的馍馍比较大,四两一个,祭祀完毕,不能吃,得让亲戚带走。
  带走之前,主人还得把这些馍馍挨个掰开,夹一片切得很薄的熟肉,我们那儿管这种馍馍叫作“夹包馍”。
  据说吃了夹包馍,老人会变健康,小孩会变聪明。
  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如果您去陕西,就只能吃肉夹馍,而吃不到夹包馍了。
  陕西人祭奠,当然也要摆供品,供品里自然也少不了馍,亲戚走的时候,主人一样要把馍馍掰开让亲戚带回家,但是并不夹肉。
  既然不夹肉,干嘛还要把馍馍掰开呢?
  因为这是礼节。馍馍不掰开,属于供品,供品归死者享用;掰开以后,它才是食品,才能让活人吃,而且吃了还能带来好运气。
  写到这儿,我想起南宋人洪迈讲的一个故事。
  说是在北宋末年,中原闹瘟疫,很多人染上重病,什么药都用了,一点儿效果都没有。
  后来大家派代表去河北请一位道士禳解(向神祈求解除灾祸),道士“取供饼,裂其半”,交给代表说:“持此与食,自能起矣。”
  代表回去吩咐大家照办,瘟疫还真就没有了。
  宋朝管馍馍叫“蒸饼”(又叫炊饼),管祭祀用的馍馍叫“供饼”,取供饼裂其半,意思就是把祭祀用的馍馍掰成两半,吃了这种馍馍。就能祛除瘟疫了。
  为什么能祛除?大概是因为祭祀的时候,这些馍馍已经沾上了祖宗和神灵的福气吧。

✟瑞秋 歌德✟
  愿你能眠于温暖的南方。

  愿你能眠于温暖的南方。

  愿你能眠于温暖的南方。

励志创死所有人

 我是老默,每时每刻准时送达 !@犯贱乃人的本能 

 我是老默,每时每刻准时送达 !@犯贱乃人的本能 

大观园后门通梁山

蝌蚪粉

  据说,南宋人过元宵节,餐桌上美食琳琅,有乳糖圆子,有澄沙团子,有滴酥鲍螺,有诸色龙缠,还有水晶脍、琥珀饧、宜利少、糖瓜蒌、蝌蚪粉……(参见《武林旧事·元夕》。)
  乳糖圆子和澄沙团子都是汤圆,其区别在于馅儿,乳糖圆子用糖霜做馅儿,澄沙团子用红豆泥做馅儿,也就是今天最常见的豆沙汤圆。
  滴酥鲍螺是奶油做的螺纹状小点心,诸色龙缠是用饴糖缠绕出来的糖果,水晶脍就是皮冻,琥珀饧就是麦芽糖,宜利少是散碎的小糖果,糖瓜蒌是天瓜蜜饯。
  蝌蚪粉是什么呢?把蝌蚪晒干,磨成粉?当然不是。它是一种面食,一种象形食品。
  宋朝有无数象形食品,蝌蚪粉应该算是做法最简单的一种。
  有多简单?听我道来。...

  据说,南宋人过元宵节,餐桌上美食琳琅,有乳糖圆子,有澄沙团子,有滴酥鲍螺,有诸色龙缠,还有水晶脍、琥珀饧、宜利少、糖瓜蒌、蝌蚪粉……(参见《武林旧事·元夕》。)
  乳糖圆子和澄沙团子都是汤圆,其区别在于馅儿,乳糖圆子用糖霜做馅儿,澄沙团子用红豆泥做馅儿,也就是今天最常见的豆沙汤圆。
  滴酥鲍螺是奶油做的螺纹状小点心,诸色龙缠是用饴糖缠绕出来的糖果,水晶脍就是皮冻,琥珀饧就是麦芽糖,宜利少是散碎的小糖果,糖瓜蒌是天瓜蜜饯。
  蝌蚪粉是什么呢?把蝌蚪晒干,磨成粉?当然不是。它是一种面食,一种象形食品。
  宋朝有无数象形食品,蝌蚪粉应该算是做法最简单的一种。
  有多简单?听我道来。
  面粉加水,搅成糊糊,端到锅边,舀到甑里,用手一压,稀面糊从甑底窟窿眼儿里掉下去,“啪嗒啪嗒”掉入开水锅,先沉底,再上浮,两滚煮熟,笊篱捞出,冲凉,控水,拌上卤汁,拌上青菜,就可以吃了。
  颤底的窟窿眼儿是圆的,所以漏下去的那一小团一小团的面糊,也是圆的。它们下去的时候势必受到一些阻力,藕断丝连,拖泥带水,所以每一小团面又都拖着一条小尾巴。
  圆脑袋,小尾巴,像不像小蝌蚪?
  当然像。所以宋朝人管这种面食叫作蝌蚪粉。
  我在豫东平原长大,我们那儿有一道面食叫作“蛤蟆蝌蚪”,正是宋朝蝌蚪粉的直系后代。
  蛤蟆蝌蚪跟蝌蚪粉的长相一模一样,就是做法上略有不同。
  因为甑这种炊具,在今天已经不流行了,所以我们漏面糊时用的是铁箅(铁箅也有很多窟窿眼儿)。
  抓一把面糊放到箅子上,手掌伸平,由左至右这么一抹,照样有很多小蝌蚪啪嗒啪嗒掉到开水锅里。煮熟捞出来,用蒜汁、葱末、精盐、姜丝、香菜叶、辣椒面、小磨油、江米醋调成的卤汁一拌,酸辣鲜香,口感滑嫩,顺顺溜溜滑到肚子里,简直不用过牙。
  宋朝还有一种跟蝌蚪粉很相似的面食,叫作“拨鱼儿”,是把面糊放到一只大勺子里,再用一只小勺子沿着边缘,一下接一下往开水锅里拨,全是大头小尾巴的小面片儿,就像一锅小鲫鱼。
  目前这道面食在中原地区仍然流行,以后哪位朋友来河南,我下厨做给你看。

大观园后门通梁山

冬馄饨,年馎饦

  宋朝人最重视冬至,他们过冬至跟过年差不多:机关放假,商店关门。
  再穷的穷光蛋,都要换上新衣服出门见人,在外面玩疯了玩累了,回家打牌,喝酒,掷骰子,尽情赌博,不用怕警察抓赌,因为朝廷每逢冬至都会开恩,允许老百姓大赌三日。
  冬至头天晚上,家家户户包饺子,包好饺子先祭祖,祭完祖开始吃,吃一批,留一批,留到冬至那天早上再吃一顿。过完冬至,很快就是春节。
  宋朝人过春节,还是机关放假,商店关门,上街玩耍,回家赌博,朝廷再次恩准大赌三天,但是要论热闹劲儿,春节恐怕还不如冬至。
  为什么?一是因为小门小户没什么积蓄,过冬至的时候猛花一气,已经把钱花得差不多了,没能力备办像样的年货,家里空无所有,想热...

  宋朝人最重视冬至,他们过冬至跟过年差不多:机关放假,商店关门。
  再穷的穷光蛋,都要换上新衣服出门见人,在外面玩疯了玩累了,回家打牌,喝酒,掷骰子,尽情赌博,不用怕警察抓赌,因为朝廷每逢冬至都会开恩,允许老百姓大赌三日。
  冬至头天晚上,家家户户包饺子,包好饺子先祭祖,祭完祖开始吃,吃一批,留一批,留到冬至那天早上再吃一顿。过完冬至,很快就是春节。
  宋朝人过春节,还是机关放假,商店关门,上街玩耍,回家赌博,朝廷再次恩准大赌三天,但是要论热闹劲儿,春节恐怕还不如冬至。
  为什么?一是因为小门小户没什么积蓄,过冬至的时候猛花一气,已经把钱花得差不多了,没能力备办像样的年货,家里空无所有,想热闹也热闹不起来;二是因为过冬至可以吃饺子,过年却只能吃馎饦。
  陆游《岁首书事》之二,描述宋朝人怎么过年,当中有这么两句:“中夕祭余分馎饦,犁明人起换钟道。”意思是除夕要用饦祭祖,祭完祖再把博分吃掉,然后大年初一起个大早,把旧年画撕下来,把新门神贴上去。
  这首诗下面还有陆游一段小注:“岁日必用汤饼,谓之冬馄饨、年馎饦。”
  岁日就是大年初一,汤饼就是饦,岁日必用饦,说明大年初一吃的还是馎饦,而不是饺子。
  跟饺子相比,馎饦有点儿寒酸,因为它没有馅儿,只有面片。
  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馎饦的做法:和好面,搓成团,切成条,揉得又圆又细,再掐成一寸长的小段,把这小段搁在盆沿上或者手心里,大拇指按住,由近及远这么一搓,搓成一个中间凹、两头翘的猫耳朵,把这些猫耳朵撂菜汤里煮熟,一锅馎饦就做成了。
  其实现在山西还有这种食品,也是先掐段,再搓片儿,搓成翘翘的猫耳朵或者高高的小笆斗,可以用菜汤煮熟,成品叫“圪坨”;也可以直接上锅蒸,成品叫“栲栳栳”。
  馎饦不是宋朝人发明的,它曾经在唐朝传到日本,并被日本人改头换面——做面片时不用手搓,改成先擀后切,切成又宽又薄的面条,再用菜汤煮熟。
  现在日本山梨县还有一家专售馎饦的面馆,标志很明显,大门口横挂匾额,上书四个字:馎饦不动。

史小纪
宋朝“最懒”诗人,写诗最少,有两句却无人不知
宋朝“最懒”诗人,写诗最少,有两句却无人不知
灵犀素心
时空漏洞 歌曲地址:戳这里 曲...

时空漏洞

歌曲地址:戳这里 


曲:《Daisy》

词:习习

唱/美工:灵犀素心

后期:品睿后期

题字:卵卵


千年前他弦断声哀,

断弦无声岁月留白。

热血凝花刺目猩红晕开,

凋零于沉默年代。


千年后她笔断神殆,

断笔无力自证清白。

如那夜心迹被残忍篡改,

云与月知他皑皑。


乱山飞雪忽照夜开,

乾坤一片茫茫白。


许是缘栽,该也不该?

回赠她旷绝世纪的偏爱。

虫洞飘来柳絮尘埃,

应识她耿耿心怀


—M—


春风吻过栖霞岭外,

渐沉落一片夕阳海。

谢过意外延迟的登机牌,

光阴真切又幻彩。


可怜痴情黄昏犹待,

冥...

时空漏洞

歌曲地址:戳这里 


曲:《Daisy》

词:习习

唱/美工:灵犀素心

后期:品睿后期

题字:卵卵


千年前他弦断声哀,

断弦无声岁月留白。

热血凝花刺目猩红晕开,

凋零于沉默年代。


千年后她笔断神殆,

断笔无力自证清白。

如那夜心迹被残忍篡改,

云与月知他皑皑。


乱山飞雪忽照夜开,

乾坤一片茫茫白。


许是缘栽,该也不该?

回赠她旷绝世纪的偏爱。

虫洞飘来柳絮尘埃,

应识她耿耿心怀


—M—


春风吻过栖霞岭外,

渐沉落一片夕阳海。

谢过意外延迟的登机牌,

光阴真切又幻彩。


可怜痴情黄昏犹待,

冥冥月影衔幽枝白。


当年松柏,斯人何在?

他早已消失在茫茫世海。

完美错开他苍凉时代,

她仍于碑前徘徊。


命运慷慨,赐神明青睐,

在某个时空之外。


~原曲信息~

《Daisy》

原唱:Hey

词曲:刘英石


八祭荒盛汶

“盯着我作甚?”


终于整完了,这段时间小考大考很多比较忙,又拖了好久果咩

左滑就看❤️宋激情💕看书💋

“盯着我作甚?”



终于整完了,这段时间小考大考很多比较忙,又拖了好久果咩

左滑就看❤️宋激情💕看书💋

大观园后门通梁山

馄饨和馉饳

  现代人过冬至,流行吃饺子。特别是俺们北方人,冬至那天必须要来一碗热腾腾的饺子,据说要是不吃,耳朵会被冻掉。
  宋朝人过冬至吃什么呢?跟咱们一样,也是吃饺子。
  不过宋朝还没有“饺子”这个说法,那时候只说“馄饨”,馄饨就是饺子。
  读者朋友可能会说:馄饨是馄饨,饺子是饺子,馄饨怎么能跟饺子画等号呢?
  没错,现在的馄饨跟饺子是有区别:馄饨皮薄馅少,饺子皮厚馅多;馄饨多用方皮,饺子多用圆皮。
  可是宋朝人说的馄饨,跟咱们现代人说的饺子,完全是一回事儿,同样是用圆皮包馅儿,同样是包成半月形,中间鼓鼓的,两头尖尖的,边缘扁扁的。
  宋朝也有馄饨——真的是馄饨,不是饺子。
  宋朝人包馄饨,包得很大,...

  现代人过冬至,流行吃饺子。特别是俺们北方人,冬至那天必须要来一碗热腾腾的饺子,据说要是不吃,耳朵会被冻掉。
  宋朝人过冬至吃什么呢?跟咱们一样,也是吃饺子。
  不过宋朝还没有“饺子”这个说法,那时候只说“馄饨”,馄饨就是饺子。
  读者朋友可能会说:馄饨是馄饨,饺子是饺子,馄饨怎么能跟饺子画等号呢?
  没错,现在的馄饨跟饺子是有区别:馄饨皮薄馅少,饺子皮厚馅多;馄饨多用方皮,饺子多用圆皮。
  可是宋朝人说的馄饨,跟咱们现代人说的饺子,完全是一回事儿,同样是用圆皮包馅儿,同样是包成半月形,中间鼓鼓的,两头尖尖的,边缘扁扁的。
  宋朝也有馄饨——真的是馄饨,不是饺子。
  宋朝人包馄饨,包得很大,很复杂,造型像朵花,含苞未放,可以用铁签子串起来烤着吃,当时管这种食物叫“馉饳”。
  也就是说,宋朝人的饮食语言跟我们不一样,他们说的馄饨,就是今天的饺子,而他们说的馉饳,才是今天的馄饨。
  现代人包馄饨,式样很多,包法各异,有的折成三角,有的卷成陀螺,有的扎成灯笼,有的叠成元宝,有的状如伞盖,有的拖着尾巴。
  宋朝人包馄饨(馉饳)是这样的:四四方方一张面皮,半尺见方,像豆腐千张一样厚,把馅儿放上去,捏住一个角,斜着折一下。
  折的时候要偏离对角线,故意让角错开,千万不要折成三角形,更不要折成矩形,正确的折法,是折成一个看起来很不规则的八边形(诸位可以随便撕张纸试一下,说起来复杂,其实非常简单,只要让角错开,一折就成),然后把边儿捏紧,以免露馅儿,捏紧以后再对折一次,然后再捏紧,手心托着馅儿往上一顶,手指压着边儿往外一翻,OK,这就包成了一个小孩拳头大小的莲花,中间的花苞还没开,外围的两片花瓣已经傲然绽放。
  像这样包馄饨,样式好看,可惜难煮,因为皮儿厚(而且还必须用厚皮,不然软塌塌的不像莲花),几番压叠以后,会变得更厚,三滚不熟,只好用铁签串起来做烧烤,边烤边往上面撒作料,烤得外焦里嫩,拿着签子大吃,像吃烤串或糖葫芦一样。

谢卿

【曲端|李彦仙】曲大将军会梦见李观察吗?

*给曲壮愍赛博上坟的产物,曲壮愍公端逝世八百九十二周年纪念

*存在端仙之间的非典型双箭头,胡编乱造造谣现场,建议慎重

*总而言之,这是曲端,这是李彦仙,他俩都是我推,over


【曲大将军会梦见李观察吗?】


李彦仙遥遥还顾一眼。

陕州城头的旌帜已望不得了,滔天火光犹烧在他眼底,和着不绝于耳的哭声一起,徘徊不去。李观察连叹息也吐不出一丝半缕,黄河水奔流不竭,只管东去,竟像是要把这最激烈的一腔块垒也一并抹煞。他仰头时才恍然记起,这一日正月十五……倒是好一场月圆。

李彦仙伫立良久。

于是混浊波涛中也映出冷冷清清一片月来,正坠在曲端眼底。曲端分明身不在此,只有梦魂一点直越关...

*给曲壮愍赛博上坟的产物,曲壮愍公端逝世八百九十二周年纪念

*存在端仙之间的非典型双箭头,胡编乱造造谣现场,建议慎重

*总而言之,这是曲端,这是李彦仙,他俩都是我推,over




【曲大将军会梦见李观察吗?】


李彦仙遥遥还顾一眼。

陕州城头的旌帜已望不得了,滔天火光犹烧在他眼底,和着不绝于耳的哭声一起,徘徊不去。李观察连叹息也吐不出一丝半缕,黄河水奔流不竭,只管东去,竟像是要把这最激烈的一腔块垒也一并抹煞。他仰头时才恍然记起,这一日正月十五……倒是好一场月圆。

李彦仙伫立良久。

于是混浊波涛中也映出冷冷清清一片月来,正坠在曲端眼底。曲端分明身不在此,只有梦魂一点直越关山万里,此刻却恰如分开八片顶阳骨,倾下一瓢冰雪来*。他目光长久停驻在李彦仙乌黑鬓角,陕州回天挽日之功,赫赫勋名足以彪炳千秋,于是谁都记不起──右武大夫、宁州观察使兼同、虢州制置李彦仙,今年将将三十有六而已。

英雄双鬓……便也当得一句“可惜”。

曲大将军原是个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能人,西军里一等一的允文允武,论兵论理谁不逊他一筹?自然从未有过言辞匮乏、气力不继之感。偏此刻,上是中天明月,眼前正对着一个李观察,曲端却几度欲说还休,只觉万般思绪都被浊浪搅碎,唯剩下拼凑不全的残破月影随川流跌宕。

他同李彦仙,本该无甚言语可对才是。曲端想,那他又何以犹豫至此呢?浮光掠影般一闪而过的,竟都是不可说。

虽不曾谋面,曲端却不是没听说过李彦仙的诸般事迹──上书直劾,易名逃亡,克复陕州,累战不屈,斩使拒降……乃至于今日,他亲见李彦仙守陕、巷战、城破。他也不是没试想过,李观察究竟是何等人物。冠绝当世的奇功,算得上一个“奇”字的过往,不留纸面的传言或事实,为人褒赞的清名与忠耿,再加上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嫉妒,共同构成了曲端臆想中的李彦仙──清高傲上,屡立功勋,却甘愿受王庶节制……凭什么?曲端冷笑不已,张浚做川、陕宣抚处置使也就罢了,好歹也是个有识人之明的。王庶算什么东西?他堂堂一个延安知府,延安城破时居然才姗姗来迟赶到甘泉,简直滑天下之大稽!曲端当时便愤然不平──“节制固知爱身,不知爱天子城乎?”──旧恨新怨一起,几欲杀之而后快,只可惜到底留他一命。及至闻说李彦仙受事鄜延的消息,曲端便只有冷笑而已了。

但臆想毕竟是臆想。李彦仙也并非他从诸般传闻中窥见的模糊幻象──曲端望着他,蓦地便生出不可察的哀怜。他只望着李彦仙,忽然地,那腔塞满胸膛的悒愤不平之气便消解在这一眼中,于是曲端终于平静下来。

“李少严。”──这是李彦仙第二次听见他的声音,不同于先前为他示警时脱口而出的一声厉喝,这一声低下去,跌入甲叶相撞的铿锵中──李彦仙默然同那无名魂魄一对望。

曲端冒昧地:“李少严。”他问:“你还有甚不平之处吗?”

李彦仙起先不答,一双清凌凌的眼睛把江河盛满──便像什么都不须说了──却只道一句:“未知将军姓名。”

曲端倏然怔住。

李观察衣敝衣、着残甲,满身血污狼藉,左臂中刃侥幸未断,何其狼狈!唯有那一双眼睛凛冽惊人,像是冰雪洗过一般,远胜他当日登坛拜将时捧过的那一柄金装宝剑。曲端见他,今日方知何为“粗服乱头,不掩国色”,又何为……怦然心动。

曲端分明已为他所动,却不肯认这一回。月影在川流中斑驳映出浮光一点,恰似他心境支离一刹,曲端再望他一眼,到底嗤笑一声:“李观察有这等闲心,何必求死?”

大抵是英雄块垒只好向英雄倾吐的缘故,李彦仙却不同他计较,只轻轻一摇头:“金人所以甘心此城,以我坚守不下故也,我何面目复生乎?*”

当此之时,耳畔是涛声滚滚,仰头是明月正照中流,而眼前竟只有一介孤魂可担“知己”二字。唯到此刻,李彦仙方才叹息一声。于是这四年*内多少将军意气,这一回首多少哀哉痛煞,李少严自己又多少说不得的怅恨不平……都尽在此中了。

曲端一时欲说还休。他虽自恃将略过人,轻视其上,倒也有自知之明──曲端扪心自问,倘若易地而处,他是绝不会做出如李彦仙一般“以家徇国,与城共存亡”之举的。

但英雄抱负,何等义烈。曲端虽不肯他,却不能不为他改容心折。

“将军。”李彦仙却在此时唤他一声。

有那么一瞬,曲端竟以为他要回心转意,但他旋即便看见了那江河下的尚未沉销的断刀铁甲,一一铺陈在李彦仙的眼底。

于是他亦深知不必多言了。曲端向来自恃将略过人,轻视其上,动违节制*,唯有这一夜难得收敛过一身逼人锋芒,只静候李少严有何所托。

明月皎皎光华,李观察风姿磊落,竟教曲端忽觉神魂颠倒──只要李少严开口,他无有不应。但李彦仙却再一次出乎于他所料。明月连同这万里山河、一州一城之泪血一并压在他眉上,李彦仙却分毫不动,他既不欲言陕州,也不欲托付身后,只说起另一桩旧事来。

“……建炎三年,我度金人必并力来攻,即遣人诣宣抚使张浚,求三千骑。”李彦仙缓缓开口。他把旧年憾恨悉数道来时极似静水流深,分明波澜不起,曲端却窥得他抱恨至今,究竟何等不平。“……俟金人攻陕,即空城度河北趋晋、绛、并、汾,捣其心腹,金人必自救,乃繇岚、石西渡河,道鄜、延以归*。”

“──张浚不从。”曲端低声应上这一句。

李彦仙点头,道:“张浚贻书劝我空城清野,据险保聚,如此俾敌无所掠,我亦无伤,俟隙而动,庶乎功成*。”

曲端当即冷笑:“好一个不知兵废物!”

无怪乎曲端有此一言。虽说实不该以偏概全,以为有宋一朝重文抑武之风一起,凡文官的军事见解就毫无可取之处,奈何前有被李彦仙上书言“不知兵、恐误国”的李纲,后有刚刚才被曲端嘲讽过的张浚,中间还夹着一个拿和尚当制胜法宝、在东京送了十六万精兵的范致虚和军事无能到连守城都不敢、只会事后狺狺狂吠的王庶……又值天倾西北、泥沙俱下之际,便把殷殷赤血尽辜负去了。人间孤愤烈烈,却有谁能不是悒愤填膺、心绪难平的?

李彦仙不能。

曲端也不能。

确乎是连叹息也不必做。曲端唯有正色以对:“李观察用兵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虽韩白卫霍亦不能过。”他毫不犹疑,立下断语,铿然若金戈铁马之声大作:“张浚不能用,是他眼里无筋、皮下无血*,枉居高位,竟然无能至此!”

然而何其荒谬?──李彦仙以溃卒群盗,与金兵对垒,拒守陕州,其中艰难困厄自不消多提,实实在在有“中流砥柱”之功。慷慨相激之下,竟引得庙堂高处有人说出:“臣等备位宰执,若不能死战以守,异日何颜见彦仙辈!*”之语。“──不过大言欺世之流,何足过耳!”曲端其时深为议者喧沸所扰,又无以自明,于此般言语便更为不屑。不想今夜今时,天地悠悠,眼前正对着一个他昔年以为“徒有其表、欺世盗名”的李少严,曲端却忽觉他曾经有过的那些见不得人的心思都为这浩荡川流一并席卷而去,只余下人间铁石所铸就的一颗心脏,无端显现在李彦仙眼前──不必灵犀一点,曲端已然深知他肺腑。

然而何其荒谬!曲端把这个念头在脑海中颠来倒转,更觉悒愤满腔不可止息──李彦仙何等英烈、何等襟怀,奈何时至今日,却只有他曲端一个可诉平生抱恨何处……又何其可哀。

李彦仙却不似他这般怒形于色,愤激之情溢于言表,仍是玉山巍峨不可犯的凛然模样。大抵是满身沸腾恨血都被曲端一语尽数倾倒,于是无须再做激烈之语。李彦仙注视着曲端,他依旧是极平静的声气,却倏然一笑,道:“将军意重,我深知矣。”

──三千里地一知己,实乃平生大幸,已足以为慰藉了。曲端自然懂得他未竟言语。

但他只是……意不能平。

曲端自己是断不肯缄默至此的──他若抱恨,必然要高声厉喝,把狂言发尽,虽万死亦不能俯首低眉。不管后世声名如何,千年史册合当为他曲端据一席地。

然而李少严、李彦仙,他绝不会如此行事。

这世上只有一个李观察。

──是举世无二的无瑕美玉,是鞘中铮鸣的凛冽锋刃,是静照州城的中天皎月,虽万死亦不足易其志,如今却摔碎、折断、坠落在曲端眼前。

于是就算曲端也不能不为之痛惜。

李彦仙却无意嗟呀,只勉力冲他一抬手,曲端下意识同他一握,却如水中捉月,入手自然空无一物。曲端怔然不语,恍惚竟有到此梦觉之感,不意李彦仙却突兀同他开口道:

“我度将军必非鬼也。”

曲端猛然一惊,他几乎按不住心下震动,李彦仙却不欲多言,只微一摇头。他像是终于胜天半子,足以一笑寄之,连眉眼间都显露出一分快意来,曲端便于此依稀见得他当年“瞷敌人纵牧,取其善马以归”的少年豪气。

而李彦仙望着他,一时且笑且叹:“将军。”他道,“且珍重吧。”

曲端便再忍不住要劝他──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李观察总比西楚霸王要得人心的多得多吧!

但他同李彦仙对视良久,终究不能发一言。

──河山万里归不得,于是李彦仙便也归不得了。


当此之时,连陕州城揭天的哀声也随阑珊夜火趋于岑寂,只有无尽血气弥漫、消散。李彦仙再度向他魂牵梦绕处遥望一眼,他转身去时,便再不回头。

曲端默然久伫。

李观察率众巷战时铁矢集身如猬,鲜血淋漓满身,凝涸成甲上一寸寸斑驳锈红,又仿佛流不尽一般淌入这浩荡川流之中,刺目、夺目。满川残红烈烈烧灼在曲端眼底,李彦仙跋涉其间,竟似蹈火而去。

像是铁石心肠终于被一腔赤血融化,曲端再不能不认他于李彦仙究竟何等辜负──无关陕州民众安危,无关河山兴复事业,甚至于无关他曲端自己的生前身后名,而仅仅是,李彦仙英雄襟抱,不该这等结局。

奈何一错既铸,百身莫赎。

魂魄无形,殊不知人非木石,孰能无情?曲端眨眨眼,忽觉竟有一滴泪和着血滚下,直混入那滚滚东流水中去也,再看不分明。他向来是不吝言辞作态,却惟有今日同李彦仙作别一场,值得心死两字*。

大约是魂魄久离迟钝了知觉、又或者是此时此刻不得不饮恨吞声的缘故,曲端于时间上的感知较李彦仙还要恍惚得多,他在一片空落落的茫然中迟来地意识到:

丁巳,娄宿陷陕州。第二日,守臣右武大夫、宁州观察使李彦仙死之。*

于是曲端竟也连一声叹息都道不出了,他只默然长久地凝视着奔赴向东的滚滚泪血,直到连李彦仙一丝一毫的影子再寻不得,也未肯回转。

川水东流不歇,正如李彦仙满腔峥嵘心事,欲许国而再不能,欲挽天倾而不可再得……被这无情物全然空负尽了,如今只剩下一个曲端,不能归、不肯归。

万声岑寂里,曲端向陕州的方向投去一眼,他忽有所感,却一语也无──当真是,底事中流倾砥柱……天意从来、高难问*。


─完─


补丁:

①*部分均为引用

②“丁巳,娄宿陷陕州,守臣李彦仙死之。”引自《宋史》,但是对仙投河而死的时间进行了私设。

③想写但没写出来的部分:

  • 仙的背后灵端旁观陕州巷战

  • 仙“提点”端有关张浚才短不知兵不晓事,端听从(但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状况这事儿说了也没用......)(面无表情.JPG)


谢卿
──风霜虽厉,秀色长存。 又名...

──风霜虽厉,秀色长存。


又名一些贴贴被打扰的小情侣(//∇//)


(举起喇叭)(理直气壮)今天是和我的吹@吹虹霓 认识一周年的日子!我光明正大和吹贴贴!!!


是稿w

约稿灵感和文案提供都来自吹吹!(不过诗还是李纲的诗(?


──风霜虽厉,秀色长存。


又名一些贴贴被打扰的小情侣(//∇//)


(举起喇叭)(理直气壮)今天是和我的吹@吹虹霓 认识一周年的日子!我光明正大和吹贴贴!!!


是稿w

约稿灵感和文案提供都来自吹吹!(不过诗还是李纲的诗(?


格子熙too

清平乐徽柔同人(32)谁人客京华

        这个年节因着徽柔生了孩子而更显喜庆,瑶卿一日日地长大,转眼就到了嘉祐三年(1058年)的夏日,李玙带着徽柔到普陀寺还愿。

        “两位施主,定空法师眼下正在会客,请二位稍等。”李玙想见法师,却被小沙弥告知法师眼下不得空。

        好在二人没等多久就看到定空法师与一男子从禅房里走了出来,李玙定睛一看,这人倒还与徽柔有那么一......

        这个年节因着徽柔生了孩子而更显喜庆,瑶卿一日日地长大,转眼就到了嘉祐三年(1058年)的夏日,李玙带着徽柔到普陀寺还愿。

        “两位施主,定空法师眼下正在会客,请二位稍等。”李玙想见法师,却被小沙弥告知法师眼下不得空。

        好在二人没等多久就看到定空法师与一男子从禅房里走了出来,李玙定睛一看,这人倒还与徽柔有那么一些关系。那男子看到他们也有些意外,主动问好道:“这不是兖国公主和驸马嘛,真是许久不见了,二位可还安好?”此人是汝南郡王赵允让的第四子赵宗咏,也是赵祯养子赵宗实的同父兄。

       李玙见到赵宗咏时并没有什么反应,但是在看到他手里的折扇时却不由得愣了一下,不过他很快就反应了过来,答道:“四公子安好,我与公主一切顺遂。”都是国朝宗室的人,因此李玙和这位四公子也见过几面,只是没什么交情罢了。

         “那就好,我还未恭喜公主生女呢,那时我因事未去庆贺,还望公主见谅。”赵宗咏年过四十,他的岁数是徽柔的两倍,因此两人没什么话好说。

       “无碍,四夫人已经来过了。”赵宗咏的夫人在瑶卿洗三的时候到府里来观礼了,徽柔对于赵宗咏来不来倒是无所谓,毕竟两人交情不深。

        赵宗咏觉得没什么好说的了,于是向定空法师行礼后就离开了,他走后,李玙问法师道:“法师,汝南郡王的公子到此处来有何事?”

       “汝南郡王病重,四公子来求老衲在寺中诵一卷经书为他祈福。”这汝南郡王如今已经六十有四了,这两年来身子骨越发不好,徽柔上次听高滔滔提起过此事,说宗实哥哥很是忧虑,既想在生父床前尽孝,又怕朝臣议论,毕竟他是赵祯养子,也将会是下一任的大宋君主,该和生父保持一些距离才是。

       徽柔对这事并不是很感兴趣,因此她向定空法师提起了自己前来还愿的事情:“法师,我和官人是来还愿的!还要多谢法师当时为我们指点迷津,眼下我们已有一女,只盼将来能儿孙满堂才是!”

        定空法师闻言看了李玙一眼,想来那日之事他并未与枕边人言说,因此他也并不拆穿,只是说道:“那老衲就恭贺公主与驸马了。”二人方才和赵宗咏的话让定空法师知晓了他们的身份,但法师并不意外,他早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中看出了他们身份的不同寻常。

        李玙想着赵宗咏的事情,听到徽柔和法师的对话后才回过神来,说道:“多谢法师!那我与公主就不打扰法师了!”想到那日法师与他说的话,李玙心想还是不要告诉徽柔了,毕竟这不是什么令人喜悦之事,说出来只会让她烦忧。

        从普陀寺回来后李玙又忙了起来,徽柔照顾着瑶卿,不时带她进宫给赵祯和苗娘子看看,日子过得倒是平淡幸福。

         十月的某一日,宁儿主动到公主府来拜访徽柔。 

        “公主生产时我不在汴京,未能及时送上贺礼,今日特地带了些临安的物产来,希望公主不要嫌弃!”徽柔哪里会嫌弃宁儿的东西呢,她笑着让嘉庆子把东西都收了下来,随后问道:“顾夫人这些日子都去了哪里?”上次普陀寺一别后,徽柔已有许久不曾见过宁儿了。

        宁儿在徽柔身边坐下,答道:“我因着闻儿身体不大好,于是便回临安住了一些时日,不久前才回到汴京来。”闻儿已经八岁了,现在在临安由外祖父领着读书。

         有了瑶卿以后,徽柔对为人母的感受有了更深的体会,听到宁儿说起闻儿身子不好,她不由得感同身受起来,主动说道:“我听说闻儿这孩子的身体不大好,我这里有些不错的药材,夫人若需要,尽可拿去。”不久前李玮和邹氏的孩子涵辉夭折了,这孩子生下来以后总是小病不断,染了肺热以后更是快快地去了,邹氏伤心不已,可杨氏这个做婆母的不仅没关心她,倒催着她赶紧再要个孩子,徽柔得知以后不免为邹氏感到不平。

        “多谢公主!不过官人早已找了一个有名的大夫替他调养身体,如今已然好多了,不然我也不放心回到汴京来。”一来是因为闻儿健康了不少,二来也是因为与屹川许久不见,宁儿对他思念得紧。

        “说到调养身子,驸马这一年来也吃了不少药,可他总忙着各种事情,难于静养,因此这元气好得实在慢了些。”徽柔不禁和宁儿说起了此事,李玙对自己的身体总是不够爱惜,这让她很是不满。

        李玙受伤时宁儿也在临安,她听说了行之哥哥和玄朗之间的事情,但她因为害怕此事与她有关,因此一直没有仔细打听过,既然徽柔提起来,她便顺势问道:“驸马受伤一事我也有所耳闻,他并非莽撞之人,不该明知自己喝醉了还要冒雨纵马才是。”

       徽柔听了宁儿的话,才想起自己并不知道李玙受伤的前因后果,当时她怀有身孕,一心一意只顾着照料腹中的孩子去了,竟没想到问一问李玙这件事,眼下被宁儿一提醒,她才猛地想了起来。

        “想来是那日多喝了几杯,感到快意,因此才学前人纵马高歌的作风吧,他一向潇洒自由,如此行事也不为怪。”徽柔虽然不知道实情,但她还是向着自己的丈夫说话的。 

        宁儿看徽柔这幅模样,心知她并不了解内情,因此不再追问,转而和徽柔谈起了育儿之道。

        待到李玙晚间回府的时候,徽柔才问起了临安一事,宁儿的话让她觉得自己有必要搞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 

        李玙没想到徽柔会问起这件事情,他诧异地说道:“怎么突然问起此事?”不会是福喜走露了风声吧?

        徽柔想起宁儿临走前和她说,不要将她今日来访的事情告诉驸马,她怕李玙担心闻儿,因此徽柔瞒下了这件事情,说道:“只是想起我当时并未问过你缘由,爹爹也说你不是那般莽撞之人,为何突然失了神智呢?”   

        李玙知道定是有人和徽柔说了什么,但眼下他不好盘问下人,只得答道:“那日与玄朗相见,我们二人一同饮酒,还说起了许多年少之事,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我与他多少都有些怅然之感,于是便多喝了几杯。散席后,我想着不若骑马回去,也好醒醒酒才是,谁曾想雨天路滑,这才不慎坠马受伤。”李玙这话半真半假,那天他和玄朗见了一面,只是途中玄朗便先行离开了,留下他一个人独自喝了许多浇愁的闷酒。

        徽柔想李玙和玄朗估计是谈到了柔儿,毕竟是他们共同喜欢过的女子,伤感些也是情理之中,她不想过多追问,否则倒显得她太过斤斤计较了,因此她说道:“这样的事一次便罢了,切不可再有下次了!”得知他坠马的消息时她真的很担心。

        “知道了娘子!你就原谅我这一次吧!”李玙笑道,开玩笑地讨了个饶。

        从徽柔房里出来以后,李玙面色阴沉了下来,他质问福喜道:“公主今日怎么会突然问起我坠马一事,是不是你管不住自己的嘴走漏了消息?!”福喜闻言连声解释,说自己真是一个字都没有透露出去,李玙看他不像说谎,于是便让他去问问门房,得到的消息是顾夫人今日到府里来坐了一个时辰,李玙知道后脸色更是难看。

         几天后,顾府。

        顾屹川今日休沐,白日里出去会友后却迟迟不归,这让宁儿好生担心。

        “夫人,大人回来了!”侍女萍儿传来消息,宁儿赶忙迎了出去,看见的却是李玙扶着醉得不省人事的顾屹川,她心里有点害怕,自从上次见过李玙以后,她总担心再遇到他,不过她还是赶紧让人把屹川扶了进去,并吩咐下人打水给他换洗。

        宁儿出来的时候,惊讶地发现李玙还没走,他站在廊下,好像特意在等她似的,她踌躇着走了过去,忐忑地说道:“行之哥哥,时候不早了,你还是早些回去吧,不然公主该担心了。”

        李玙面色如常,听了她的话却并不做声,这让宁儿很是心慌,她正想唤下人来给李玙引路的时候,却听他说道:“宁儿,我说过吧,不该说的事别说,为何你就是不听劝呢?”李玙语气柔和,神色却突然变得冷冽起来,宁儿被他冷冷的目光盯着,忍不住倒退了几步,讷讷地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李玙不给宁儿逃避的机会,一步一步迫近道:“你若想知道我和玄朗之间发生了什么,亲口问我就是!我定会一五一十地告知于你,可你不该去问徽柔!便是我不告诉你,你不是最懂得揣度他人心思吗,你要不要猜一猜那日我和他说了些什么?”李玙实在不想对宁儿露出如此可憎的面目,可她实在太不知晓分寸了,一次次地试图从徽柔那里知道她不该知道的东西。

       宁儿被逼到了角落,她不敢去看李玙,只低声说了句:“我不知道……”

       “你不知道吗?”李玙轻蔑地笑道,眼里闪烁着怀疑的光芒。“玄朗也说他不知道,你们二人如出一辙的回答,倒让人觉得你与他早就串通好了呢!”李玙的话让宁儿心惊胆战,但她又说不出辩白的话来,毕竟她确实对不住柔儿。

        李玙看宁儿瑟瑟发抖的模样,语气突然柔和了起来:“对了,屹川兄今日出门前并未和你说起与我相见一事吧?是我要他不告诉你的,因为我明白你若是知道了,怕是一整日都要寝食难安呢。”他语气越温柔,宁儿越害怕,听了他的话,她的心不由得提了起来。

        “行之哥哥,你和官人说了什么……”她隐约有预感,但是却不想去确认,或者说害怕去确认。

        “夫人,大人叫你呢……”宁儿的侍女萍儿看到靠得很近的两人,吓得立刻噤声折返了回去。

        李玙拉开了和宁儿的距离,换上了一如既往的温和面具,说道:“你猜屹川兄为何喝得酩酊大醉呢?宁儿,你是了解我的,我最讨厌旁人越界!”你最不想让他知道的事情正是我告诉他的事情。 

        “早日休息吧,我就不打扰了。”李玙撂下一个惊人的消息后就转身离开了,留下一脸错愕的宁儿不知该如何是好。她知道的,她知道一旦行之哥哥明白了真相,她的生活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她早就知道的,可她还是那么做了……

LOFTER

让兴趣,更有趣

简单随性的记录
丰富多彩的内容
让生活更加充实

下载移动端
关注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