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年祭——年悟】原创
【2022新年祭之年悟】
十岁的时候,我们期盼着过年,有一桌丰盛的菜品,各种喜爱的零食,璀璨的烟花、漂亮的新衣和压在枕下过夜就上缴的压岁钱。
那个时候,我们的愿望是如此的简单,我们容易满足而又多姿多彩。
二十岁的时候,我们成年了,懂得了父母的不易,家庭的重担,于是过年不再只有享乐,而是有了丝责任感。它使得我们参与到置办年货这个普遍的活动中。
那个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过年要花很多很多钱。那些小时候喜爱的美食、烟花、新衣几乎要花去父母小半年的薪水。我们小时候收到过亲戚的红包父母就会礼尚往来的还送给对方小孩——礼数这东西,从小我们看不惯却又都潜移默化承袭了下来。
是的...
【2022新年祭之年悟】
十岁的时候,我们期盼着过年,有一桌丰盛的菜品,各种喜爱的零食,璀璨的烟花、漂亮的新衣和压在枕下过夜就上缴的压岁钱。
那个时候,我们的愿望是如此的简单,我们容易满足而又多姿多彩。
二十岁的时候,我们成年了,懂得了父母的不易,家庭的重担,于是过年不再只有享乐,而是有了丝责任感。它使得我们参与到置办年货这个普遍的活动中。
那个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过年要花很多很多钱。那些小时候喜爱的美食、烟花、新衣几乎要花去父母小半年的薪水。我们小时候收到过亲戚的红包父母就会礼尚往来的还送给对方小孩——礼数这东西,从小我们看不惯却又都潜移默化承袭了下来。
是的,这时候除了大把大把的往外花钱,就数礼数最多。
哪家亲戚有老人满了60高寿要进祠堂,冬至日各家都要派遣一人去帮忙张罗置办酒席。吃完席还要带上鞭炮香烛一大伙人披着红浩浩荡荡敲锣打鼓走街串巷去到祠堂祭祖——昭告天下——这家某某老人年纪到了可以吃村里的老人钱了。
大年初一祭动刀祭荤腥,不宜扫地不宜骂人,所以我们恪奉着这几条规则,早上一般清粥加白菜豆腐,要么面条加白菜豆腐——寓意清清白白。
这个年纪,我们还只是出点钱,帮忙张罗张罗,替父母分担分担家务,全一些礼数。
等到三十岁,父母逐渐年迈,我们对家庭的参与度就更浓了。
我们在长辈的提醒下,会精心打算廿四小年、廿五、廿九大年、三十除夕要置办几个菜、什么样的菜色,要准备什么酒水饮料和糖果年货。
我们在年前会特意给家里的孩子和长辈买好新衣新鞋。
会提前取好现金包好红包等着除夕晚上给家里小辈和长辈包压岁钱。
也会提前跟家里叔伯确定好哪天来谁家吃年饭。
姑妈们初二回娘家今年轮到哪家接待又要准备什么。
还要提前学学长房长子长孙备齐三牲五畜去祠堂祭祀的礼仪等等,以免出丑。
一桩桩一件件,里面都是学问。
这个时候我们才恍然意识到,原来十岁时以为的廿四之后每天都是过年、二十岁时以为的只有廿四、三十除夕是年其实都不对。
三十岁突然就明白了,每个地方过年的日子可能都不一样,哪怕只隔着一堵围墙两家的大小年可能都不一样。
我们熟知的北方廿三小年,南方廿四小年就很有代表性。
事实上,每个宗姓的大小年、几个年都不一样。拿我家这边来说,我是江西南昌人,我家这边几个姓氏家族的年节时间就不一样。
范氏宗姓的兴廿四小年,廿五、廿九、三十大年,初一宗姓之间拜年,初二回家娘家拜年,初三不做客,初四后走亲戚。
黄氏宗姓的兴廿四小年,三十大年,初一不拜年,初二拜年,初三走客,初四回娘家拜年。
赵氏宗姓则兴廿三廿四两个小年,廿七、三十大年,初一到初四拜年和范姓一族一样。
抛开这些祖辈传下来的文化习俗,反过来想,小时候我们以为的每天都是年也似乎又是对的,毕竟今天不是你这过年就是他那过年,一家人在一起热热闹闹有吃有喝闲时聊天喝茶忙时搓麻打牌,哪天又不是年呢?
区别的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身份角色的转换,很多事情就变得不一样了,如此而已。
可能每个地方唯一相同的是:离家多年终于回家过年的单身狗必然逃不过相亲的真香定律。
哈哈哈……
好了,絮叨这么久,也不知道你们那边是不是这样过好几个年,又有什么特别的年俗。
可以聊聊哦……
最后给大家送上新年祝福
年俗
我一直以为我能回到二十年前的,至少在这一日。
我一直很向往奶奶口中所说的样子。顶上盖红印的白馒头,炸到金黄的、有时候带一点点焦黑的丸子,还有自家做的馓子,粉蒸肉……想想就流口水呢。
当然不能只有食物,还有一过零点就开始响到天明鞭炮声,在除夕夜搬个凳子做到外面可以看一夜的烟花,那是很重要的一晚,星星在笑,月亮也在笑,连已经落光树叶高树都显得格外温馨。
第二天是已经贴好的春联,我们几个小朋友刚刚从学校学到了春联的知识,然后手牵手一家一户地念过去,半懂不懂地对上面的文字评头论足。当然,无论是谁,新衣服都是要穿的。
大人有大人需要做的事,他们要一家一家拜年然后互道平安——大概对于年长者而言,平...
我一直以为我能回到二十年前的,至少在这一日。
我一直很向往奶奶口中所说的样子。顶上盖红印的白馒头,炸到金黄的、有时候带一点点焦黑的丸子,还有自家做的馓子,粉蒸肉……想想就流口水呢。
当然不能只有食物,还有一过零点就开始响到天明鞭炮声,在除夕夜搬个凳子做到外面可以看一夜的烟花,那是很重要的一晚,星星在笑,月亮也在笑,连已经落光树叶高树都显得格外温馨。
第二天是已经贴好的春联,我们几个小朋友刚刚从学校学到了春联的知识,然后手牵手一家一户地念过去,半懂不懂地对上面的文字评头论足。当然,无论是谁,新衣服都是要穿的。
大人有大人需要做的事,他们要一家一家拜年然后互道平安——大概对于年长者而言,平安已是最可遇不可求之事。然后他们会聚在一起,聊一聊过去一年的事情,吹牛也好,伤心事也好,怎样都好。
然后我们孩子也一起走家串巷,每家每户桌子上摆好的糖和瓜子什么的就是为我们准备的。也没有很喜欢吃,也没有很合胃口,但是总是要拿几个放在兜里,然后边吃边奔赴下一个目的地。还会得到几个红包,盘算着等会儿央求父母带着去街上买糖瓜吃……
但是现在这些已经越来越远了,只是春联还在,门两边的红色依稀看得出过去的热闹。小朋友依然聚在一起,只不过吵吵闹闹跑来跑去变成了一起打游戏;鞭炮也禁放了,没了彻夜的鸣响也许能睡个好觉;春晚也日趋年轻化,面对一众不认识的年轻面孔,长辈也失去了观看的兴致;唯有红包还在,但是也从手心转移到了手机上。
想起梁实秋先生在《过年》中讲:“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他讲守岁,讲磕头拿压岁钱,讲大锅的炖肉,讲令人害怕的鞭炮……慢慢是过年的味道。现在看来,几乎要以为梁实秋先生在凡尔赛了。
但是其实,也并不觉得。无论什么形式,都应该要服务于人。文化当然要继承,要传播,怀念过去是所有人的“通病”。但是我们身临其境,来来回回这么多年,也都知道有些东西回不去了。如同秦始皇陵,再没有人费尽心思去复制另一个了。历史是向前的,无论你如何怀念,你也不得不承认,目前的生活方式就是最适宜的生活方式。
“年”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是我们让它变得特殊了。所以,只要我们依旧在这一天热热闹闹地相聚,一起开开心心,没有人会在这一天找别人的不痛快。这不正是过年的内涵所在吗?这不也是在继承“过年”这个文化吗?
想到今年因为疫情很多人不得不就地过年,我们看到了很多的“不得不”。很多人在很多的地方小声抱怨,但是为了国家他们依然听从指挥。一方面反应了其有大局观,另一方面不也正是说明过年的意义所在吗?有聚才有年,有乐才有年。微信红包也一样能让大家欢欢乐乐地玩起来,静悄悄的春节可以用笑声来弥补。只要我们还在,其实什么都不会少。
——东大年兽侦查小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