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产生在阴影里,太阳是嫉妒思想的。”
我不会忘记19世纪他是如何离开的,我最爱的作家骄奢无度,我行我素,才华横溢,万众瞩目,早就为英国社会埋下了嫉恨的种子。
但21世纪无数人爱他,所有孩子都会为他写的童话流泪,他知道一个病重的孩子多想吃柚子,只有他笔下的王子没有公主,他把全身上下的宝石都发给穷苦人民,他的王子不快乐,因为他看到了太多苦难,最后陪在他身边的,只有放弃过冬陪伴他的燕子。
人们只知道,曾经有一个王子,他很快乐,仅此而已。
理想主义者,你们要么是圣人,要么是罪人。
“思想产生在阴影里,太阳是嫉妒思想的。”
我不会忘记19世纪他是如何离开的,我最爱的作家骄奢无度,我行我素,才华横溢,万众瞩目,早就为英国社会埋下了嫉恨的种子。
但21世纪无数人爱他,所有孩子都会为他写的童话流泪,他知道一个病重的孩子多想吃柚子,只有他笔下的王子没有公主,他把全身上下的宝石都发给穷苦人民,他的王子不快乐,因为他看到了太多苦难,最后陪在他身边的,只有放弃过冬陪伴他的燕子。
人们只知道,曾经有一个王子,他很快乐,仅此而已。
理想主义者,你们要么是圣人,要么是罪人。
【浅谈】我们与恶的距离
*这是一部豆瓣评分9.3的高分台剧。
“我们与恶的距离,并非一线之隔,也绝不是一念之间,在世界的浮生绘里,没有人能非黑即白。”
每一集开头都会播放一个社会新闻,有的和故事主线并不相关,但网友们冰冷无情的留言和惊心动魄的点赞转发率,都是一个炽热的感叹号:
躲在屏幕后的我们与恶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与恶》(*《我们与恶的距离》简称)
以两条故事线为主:“凶杀线”与“新闻线”。
中间还穿插着“家庭”“职场”的暗线。
故事围绕着两年前李晓明剧院枪杀案展开,引出了几个家庭之间的羁绊:
·孩子卷入枪杀案濒临破碎的受害者家...
*这是一部豆瓣评分9.3的高分台剧。
“我们与恶的距离,并非一线之隔,也绝不是一念之间,在世界的浮生绘里,没有人能非黑即白。”
每一集开头都会播放一个社会新闻,有的和故事主线并不相关,但网友们冰冷无情的留言和惊心动魄的点赞转发率,都是一个炽热的感叹号:
躲在屏幕后的我们与恶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与恶》(*《我们与恶的距离》简称)
以两条故事线为主:“凶杀线”与“新闻线”。
中间还穿插着“家庭”“职场”的暗线。
故事围绕着两年前李晓明剧院枪杀案展开,引出了几个家庭之间的羁绊:
·孩子卷入枪杀案濒临破碎的受害者家庭
·儿子杀人而被迫神隐躲避的加害者家庭
·帮死刑犯辩护遭社会各界辱骂的法扶律师
·同为精神科医生的丁克族年轻夫妻
·弟弟患病家庭每况愈下面临人生抉择的姐姐
我认为这部剧也在讲述着剧的主角,一步步撕掉自己身上的标签的故事。
一.受害者家庭:不敢走出阴影,害怕忘记亲人
在剧中宋乔安和丈夫刘昭国分别在不同的新闻台做高管,两年前他们的儿子刘天彦正是强杀案的受害儿童之一,由于抢救无效死于母亲节。这让送儿子去剧院看电影的妈妈 宋乔安 悲痛欲绝。
两年来她逐渐演变成了狠厉专横的新闻台女总裁,用酒精麻痹自己并把自己埋进工作中,企图逃避现实,沉迷工作的她,甚至两次忘记女儿的生日。
她极度思念儿子的同时却也忘记了女儿的感受。
-“所以爱会消失,对不对?”
家庭关系的恶化,濒临破碎的夫妻关系,无奈之下,女儿只能暂住小阿姨宋乔平家。在刘昭国收拾儿子刘天彦房间的时候,宋乔安虽然制止他但却始终不敢走进刘天彦的房间,不敢聊关于刘天彦的话题。
幸存者之所以会感到痛苦,是因为他们承受着“道德创伤”。
正像宋乔安,她觉得自己作为母亲,道德上理应保护好儿子,或者至少应该陪在儿子身边,但她没有。因此她内疚、酗酒,她暴躁、易怒,在工作和生活上的转变,都是她对自我的惩罚方式。
对宋乔安来说,她不知道自己该怎么面对这样的丧失,内疚成为了她与儿子最后的联系。
她害怕自己从这样的自责中走出,如果她能轻易地走入新生活,似乎儿子在她心中也要再消失一次。
二.加害者家庭:他们没有犯罪,却受着百般打击
在多数有关凶杀案的剧集中,加害者家属在事件后常常是被忽略的。而这部剧则向我们展现了在罪犯 李晓明 被判死刑后,他的父母和妹妹过着怎样的生活。
施害者家庭父母为了赔偿受害者家庭,面店给卖了,在警方的保护下,满腔的歉意向公众下跪谢罪。
此后他们虽然选择消失在大众视野,但舆论的压力让他们认定自己不配再活在阳光下。
两年来,他们住在乡下的老屋里,靠卖肉粽为生,窗户上糊着的报纸密不透风,一如母亲戴着的从未揭开的口罩,父亲怀中的酒瓶不曾离手,妹妹因此休学两年再没有返校,最终大学也没能毕业。
选择和父母一起躲避的李晓明妹妹李晓文,在妈妈的逼迫下改名为:李大芝。
不忍让余下的唯一的女儿也遭受疾苦,并迫她用新身份去过新生活。
世界上最不缺的大概就是“巧合”二字,在大学教授的推荐下,改名后的受害者妹妹李大芝来到电视台工作,上司正是受害者家庭之一的宋乔安。
大芝走向“新生”的道路似乎也变得崎岖坎坷无比。
虽想过辞职,想过隐藏,但她的真实身份还是被宋乔安发现,渴求平静生活的愿望似乎依然遥不可及。
时隔两年,被判死刑的李晓明尚未死,社会各界也并没有原谅李家人,“加害者家庭”这个标签一直跟着他们。
作恶的是凶手自己,舆论却不会对凶手的家人有半点宽容。
其实这不难理解,大众在思考李晓明为什么会作恶的时候,自然最先联想到他的社会经历和他的原生家庭环境与父母教育问题。
然而,与人们的想象相去甚远的是,李晓明的父母并非穷凶极恶之人。在事件发生前,他们一直过着平静朴素的生活,简单且平凡。李晓明的妹妹也是学校的高材生,有着新闻理想,专业技能过硬且出色。
大家似乎把恶当作了某种镌刻在基因里、流淌在血液里的东西,只要某个人犯罪了,他们的亲属就都难逃干系,或者这一家人都是危险分子。
这种对“恶”的粗暴划分,其实是用刻板印象来解决自己的认知失调,用贴标签来简化个人的思考。
在这样的言行下,他们在心理上似乎也完成了对“恶”的攻击和报复,既能平息自己面对犯罪事实时感到的恐惧和愤怒,还能满足自己潜意识上成为制裁者的权力渴望。
某种程度上,
他们要的正义是满足自己的。
这样的行为就是所谓的正义么?
难道说李家父母的恶就是生出了李晓明这个儿子吗?
三.为犯人辩护的法扶律师:想调查犯罪人杀人心理,却遭社会不解
“两年前李晓明剧院枪杀案”基于9死21伤的犯罪结果,李晓明被判死刑对人们来说是确定无疑的事。对法扶律师王赦来说,问题不该这么简单。
李晓明犯罪的动机是什么?无人在意。
王赦愿意帮李晓明辩护,同时认为他有可能患有精神疾病。
为犯罪人员辩护的他,不仅遭到舆论攻击,还受到人身伤害,在开篇第一集中,就能看到被害者家属往法扶律师身上泼粪。甚至她怀孕的老婆也收到了大量恐吓短信。
他也曾提起自己如此执着的原因:
他尚且年幼时被母亲送去育幼院,原生家庭关爱的缺乏,导致他差点坐上黑帮火拼的火车。因为拉肚子迟到两分钟,他错过了,但他的两个哥哥,一个死了,一个被判无期。
他觉得自己距离那个位置上的恶人其实也没有那么遥远。
-“不是每个人生来都能选择,我们在不断地被否定中成长的 ”
早年的经历,使他比一般人对犯罪的思考更为深刻。
他觉得,有些人会犯罪,可能是因为成长过程中出现了某些问题,最终行差踏错地成了罪人,人之初性本善,并不是先天生来就是恶人。
比起一杀了之,他认为更重要的是探究其出现非常态行为的原因,以及探寻有没有可能避免此类事件发生。
除了律师王赦以外的多数人,对李晓明的死是拍手叫好的。他们觉得,即便是处死一个在意识不清时犯下杀戒的精神病人,对社会而言也无足轻重。
但如果不调查清楚随意杀人背后的动机,很有可能会出现许多模仿犯。王赦依然希望李晓明能死前开口说明,那么社会安全就会多一份保障。
这部剧最大的特点,就是让我们从更多视角了解社会现实。我原本以为,这部剧能让我们更容易看清,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然而实际上我们却发现,并没有一个最终的真相存在。
剧中所见之处到处都是矛盾:犯罪者与受害者的矛盾、受害者家属与加害者家属的矛盾、法扶律师与大众舆论矛盾。这些矛盾与冲突制造了这部剧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但这往往才是现实。
没有什么非黑即白的真相存在,更不会有绝对的正误善恶。
这个世界,原本就有很多东西是说不清理不楚的,试图去说清,往往只是通过幻想给自己的情绪带来一些安抚而已。
当我们真的怀着悲悯去走近每一个人,我们会发现无论他们的故事乍一看是多么的极端,但其实他们和我们的关系,都没有我们曾经想象中那么遥远。
他们身上具有和我们共通的人性,无论是光辉的人性,抑或是黑暗的人性。
———人物浅析
在我看来《与恶》并没有主角和配角之分,每个人都在这部剧里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王赦】
王赦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
-“不要放弃。一个案件的结束,并不是判判刑就没了。”
-“如果这件事情,不去试着找出答案,试着去预防,这类的事情在世界各个角落每天都在上演。”
他身上涌动的正义感热烈如火,也许是这部剧要传递我们的精神之一。
王赦作为一名律师,对辩护的对,他接的法扶案子,却都是帮助犯罪人群辩护。他先是在两年前接了李晓明的案子,接着接了另外一个公园杀人犯陈昌的案子。
遭到家人的不解与反对。
-“就算真正该死的人吧,他也应该跟我们有一样的人权,这是人人生而平等,均等的权利。”
-“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有标准答案吗?”
爆棚的正义感,无法被社会各界理解,背负着世臭恶的骂名,却依然义无反顾。
他说:这是他的职业,他喜欢的职业。
王赦每天以笑示众,但他确确实实是个可怜人。
为正义挺身而出,遭辱骂却无法言说,甚至连自己家人的安危也搭了进去。
“他的确犯下了难以原谅的错误,我会说他是个罪人,可是他不一定是个坏人。难道把这些人全部抓起来、关起来,把他们都杀了,让他们消失在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会变得更好吗……不会的,因为还会有下一个。”
老婆总是隔三差五收到类似“小心你女儿也会横死街头”的恐吓信。让身为孕妇的她压力过大,接二连三的事端,在意外中她一着急摔在了地上,腹中六个多月的孩子早产出世。
儿子早产出生对于王赦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王赦天天挂在嘴边、对弈生活的笑容,渐渐消失了。
没过几天,事态发生了转变,李晓明被提前执行枪决,他再也等不到那句回答。早产出生的儿子永远离开了人世。陈昌因在案发时思觉失调症发作,虽然如期得到无期徒刑,在狱中却不配合治疗,吃塑料吃衣服,将自己噎死。
他的坚持他的努力顷刻间化为齑粉。
“压死骆驼的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稻草。”
一次次的打击接踵碾碎他的信念,令王赦不禁自疑,自己多年的坚守是否正确。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成天成夜睡不好觉,他不再接为罪犯辩护的法扶案子,闭口不与先前的加害者家庭交谈。为了多赚钱,昧着自己的良心打商业官司。
妻子发现他的异样,一字一句皆含温情与谅解,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
“我好怀念以前那个有温度的老公,你有看见他去哪里了吗?”
“我在这,我一直在啊。”
简直泪目了。
好在,在悬溺时刻,妻子拉了他一把。
原谅和惩罚之间有时难以抉择。
而善良也是一种选择。
【宋乔安 刘昭国】
宋乔安在品味新闻台上班,而丈夫刘昭国则在先驱报新闻上班。在儿子刘天彦去世后,两人时常因工作理念不同而争吵,家庭已然风雨飘摇。
在李晓明被枪决的时候,她惊奇的发现这个刚来公司被替补上来的助理,李大芝,竟是李晓明的亲妹妹,更稀奇的是,李家父母因找不到李大芝的住处,而来求助宋乔安,她看到李家父母想起了自己的儿子,一气之下转身离开,没有给他们道歉的机会。
-“如果杀人犯和他们家人都不用负任何责任,那我们家天彦呢,我们家天彦算什么?”
-“所以你认为怪李晓明的父母我们天彦就会回来是吗?”
刘昭国为了帮助宋乔平走出阴影,试图与她深入交流,做婚姻资商,为了缓和两人的关系,刘昭国决定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总比改变别人要容易。”
刘昭国发现宋乔安两年来都不敢走进儿子刘天彦的房间,在清理儿子遗物的时候,他说:“天彦的东西不能碰,天彦的事情不能谈;你跟谁都不能谈,跟你自己也不能谈,房间你也不敢进去,那,你留着这些东西干嘛。”
触及殇恸,宋乔安忍不住崩溃痛哭,他抱着宋乔安安慰她,宋乔安才说出了两年前案发当时的场景,她认为她不应该把天彦一个人留在剧院里。
战胜恐惧的方法就是直面恐惧,刘昭国在假期时带宋乔安重新回到当年剧院,企图帮助宋乔安打开心结,她在剧院的二号厅里失声痛哭。
与自己和解,向天彦告别。
刘昭国是很理性很冷静的人物,他更能包容别人,也会去妥协,去改变,去挽救。在乔安最无助的两年里,他选择了留下,而不是离开。
-“谢谢你没有转身离开。”
他及时挽救了家庭危机,也拉了宋乔安一把,他是一个好丈夫,也是一个好的媒体人,在李晓明被枪决后,新闻里几乎都是关于李晓明的犯案经过,他却考虑到了:“如果毫无顾虑地播新闻,难道不怕会出现模仿犯吗?”
这也让宋乔安回想起了她和缪纽世的做媒体人初衷:想把新闻的全貌展示给大家看。而现在她却活成了了标题党,求流量不求深度。
她终于也做出改变了,不仅仅在工作上,在生活上,重新为家人做便当,开始关心身边的人,在别人眼中冷冰冰的印象也渐渐消失。
“说实话,我不想一辈子当被害者家属。”
她在用自己的方式,撕掉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
骑不动的时候就向前看,
希望就在云后面。
【宋乔平 林一俊】
宋乔平是宋乔安的妹妹,而林一俊则是宋乔平的丈夫。他们同是年轻的精神科医生。
是丁克一族。
-“我是不想要我的小孩生下来就要面对这个众生皆有病的社会。”
宋乔平在姐姐宋乔安经历的一系列事情后,虽令她坚定了不想生孩子的决心。但也因为姐姐的女儿因家里矛盾来自己家暂住,宋乔平也发现有孩子的话,她会不那么孤独。
作为精神科医生,也得遭受舆论的压力,有些情况稳定的出院病人,却在外面伤人,而且也没有小区居民愿意接受“康复之家”建在自己的小区之内。
甚至只要有人闹事,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康复之家的精神病人们。
有时也会面临生命危险,思觉失调症发作的应思聪拿着打碎的玻璃片,把自己腹部划伤后,闯进康复之家,疯狂打砸东西。在宋乔平的耐心温柔安慰下,应思聪才渐渐平复心情。
应思聪绝望呜咽着:“为什么会是我呢?”
宋乔平回答:“可能是你比较勇敢。”
由于许多法律案件都是由精神病人引起,也就避免不了王赦律师与林一俊医师的相处,几次偶然的机会,他们成为了酒局中的挚友,约在一起喝酒畅谈。
几次会面后,原本对王赦的行为感到完全无法理解的林一俊,加之后来同病相怜的处境,也逐渐体会到了王赦的不易。
林一俊也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缺少的是沟通,
王赦并没有错,只是没有人理解他。
诚然:
众,生,皆,有,病。
【应思悦 应思聪 小凯】
在本剧中,应思悦是完全正面的形象,她坚守自己的原则,有端正的价值观,她知道她要从爱人那获得什么。
应思悦是一个非常乐观积极向上的女孩,她的租客李大芝却成天闷闷不乐,她为了改变李大芝也做了很多努力,她给李大芝皮圈,让她把头发扎起来,教她学会笑对生活。在得知李大芝的真实身份后,依然挽留她。在李大芝失业后让李大芝来自己的饮料店工作,未曾埋怨过嫌弃过李大芝,还十分体谅。
这样的女孩少之又少,她快结婚了。
失业的电影导演弟弟应思聪来到她家中暂住,被编剧辱骂的他把自己封闭在房间里,意外得了思觉失调症,甚至为了拍电影证明自己,闯进幼儿园中,引起家长恐慌。
在得知这可能会是家族遗传疾病的时候,应思悦与远在国外的未婚夫视频聊天时,说明这一情况,并表示接受分手,然而未婚夫却说:“你的弟弟就是我的弟弟,有什么事我们一起承担。”
应思悦婚期将至,在应思聪住院治疗的时候,父亲突发心脏病住进了重症病房。应思悦一时也无心结婚,小凯表示谅解,把婚期推迟。就在这时,小凯的妈妈来看望应思悦父亲,当着包括应思聪在内的所有人的面,提出要让应思悦和小凯在婚前做个全面检查,这让应思悦感到很难堪。
李大芝被发现在自己的饮料店内工作时,记者如潮涌来把她们困在的店内,应思悦向小凯求助,结果他却发消息让应思悦自己逃走。应思悦毅然提起分手,“我应思悦性格这么好,一定会找到更合适的。”
应思聪出院之前应思悦对他说:“不管我住在哪里都会留一个房间给你。”
应思聪出院后,由于没有按时吃药,导致思觉失调症复发,在被别人质疑下他崩溃怒吼:
“能不能把我当个正常人看!”
他病了,但他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你看,在生病期间,他还帮助李大芝揍欺骗她的学长。
他骨子里还是那个乐于助人的应思聪。
姐弟俩很相似。
我依旧很佩服应思悦,她告诉我,生活也许会在某一天开始变得很糟糕。当你的房客变成杀人犯妹妹,当你的弟弟得了精神分裂症,当你的爸爸因心脏病住院,当你得不到男朋友的支持的时候,她选择哈哈大笑。笑带给你好运。
这就是应思悦。
笑开,运就会来。
生活嘛,笑一笑就好啦。
【李大芝/李晓文 李家父母】
李大芝是一个看起来十分忧郁的女孩,因教授推荐,在品味新闻台上班,没想到自己的上司宋乔安就是哥哥李晓明枪杀案的受害者家庭,这让她不得不辞职找新的工作,在她编造自己辞职的理由时,上司宋乔安对她说:“ 有本事就别犯错啊。”在她的身份曝光为哥哥处理后事时,被自家新闻台的人跟踪,连父母的现住址也被人曝光,被丢满了垃圾砸碎了玻璃。
-“你们拿被你们践踏的媒体权,任意断定人。观众只有七岁智商,所以可以怪老板,怪收视率,怪观众,怪环境。你们可以随便贴别人标签,你们有没有想过,你在无形之中也杀了人!”
-“我哥是杀了很多人,但我跟我家人连活下去的权利都没有吗?”
-“你们杀的人,没有比我哥少!”
她阐述了新闻传播的现状,控诉了他们的报道。
她的志向,想要把新闻的全面剖析给社会看,而并非是标题党、华而无实,显然现在的品味新闻台已经不适合她了。
李家父母在案发后选择神隐,父亲每天以酒度日,母亲不得不戴着口罩在海边卖粽子,脸上的皮肤越来越不好,玻璃上层层叠叠的报纸,把家里围的密不透风。
在李大芝得知现在父母的住址后,她回到家中,撕掉玻璃上的报纸,打碎父亲的酒瓶。
“为什么只有我一个人在外面笑,我凭什么可以笑,被哥伤害的那些家人,他们还可以笑吗。我每天都在外面想,爸爸妈妈有过的好一点了吗,妈妈会笑了吗……”
李家的处境为我们所同情。
宋乔安不想一辈子当受害者家庭,李家人也不想一辈子当加害者家庭。
他们必须努力撕掉社会给他们贴上的标签。
【缪纽世】
他是剧中不得不提的推动剧情发展人物且升华主旨的人物。
缪纽世,是宋乔安多年的老战友,但他们在自己原来的初心上偏了航道。
在剧中是他最先点出了宋乔安从以前的幽默腹黑形象在这两年变成了冷酷无情的女总裁。
在宋乔安对员工态度恶劣也不加以关心时,是缪纽世劝说了她。
在李家父母来求宋乔安给他们自己女儿的家庭住址时,是缪纽世帮助了他们,打圆场化解尴尬。
在应思悦的饮料店因李大芝的加入生意变得冷清时,是缪纽世来照顾她们生意:“这里最贵的饮料给我来三十杯。”
好在他终于等回了从前的宋乔安,也决心一起重办新闻台,从始至终他也一直陪傍着他的老战友,找回属于他们的初心。
他也是个积极正面的人物,
为剧情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们与恶的距离》
-“你希望你的人生看起来是什么样子?”
-“我一定会是一部好电影,有好结局的那一种。”
《与恶》只是给你提供了事件发生时,
换一种角度去思考不一样的可能性。
2020.2.25二刷+完稿
2022.4.22二改
嗯,今天“腊八”,大家腊八节快乐哈~~~记得喝粥泡蒜!
这样的话,不但今天有甜甜的粥喝,除夕当晚还有绿绿的蒜就饺子哦~~~
过了腊八就是年,壬寅年越来越近啦!
然后,刚刚过去的周末,补了一下台剧《我们和恶的距离》
片子的各种好,对社会现实议题的切入、关注、探讨,对法治理念、媒体良知、社会义务、善恶流变多角度的呈现、反思、升华……等等等等,两年多来各种评论,已经说得太多,也足够完备了!
虽然我个人对于第十集严重和稀泥式的大团圆结局相当不满,主创团队试图在最后安抚大众情绪的善良,也许初衷是好的,但在事实上给了这样一部尖锐深刻的剧一个让人无语的结尾……或许谈不上烂尾,但最后确实是“萎了”...
嗯,今天“腊八”,大家腊八节快乐哈~~~记得喝粥泡蒜!
这样的话,不但今天有甜甜的粥喝,除夕当晚还有绿绿的蒜就饺子哦~~~
过了腊八就是年,壬寅年越来越近啦!
然后,刚刚过去的周末,补了一下台剧《我们和恶的距离》
片子的各种好,对社会现实议题的切入、关注、探讨,对法治理念、媒体良知、社会义务、善恶流变多角度的呈现、反思、升华……等等等等,两年多来各种评论,已经说得太多,也足够完备了!
虽然我个人对于第十集严重和稀泥式的大团圆结局相当不满,主创团队试图在最后安抚大众情绪的善良,也许初衷是好的,但在事实上给了这样一部尖锐深刻的剧一个让人无语的结尾……或许谈不上烂尾,但最后确实是“萎了”
不过这些不是我真正想说的,我想说的是——我不相信我们大陆的编剧写不出这样充满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剧本,也不相信我们大陆的导演拍不出这样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剧作,更不相信我们大陆的演员演不出这些鲜活真实、栩栩如生的人物!
可我们的电视、电脑、手机屏幕上,每天在播的都是些什么呢?!动辄几千上万年几生几世纠缠不休的“爱情剧”、无论穿什么职业制服反正每天不干正事就是谈恋爱的“职场剧”、出轨斗小三婆媳大战守着渣男不放玩雌竞的“家庭剧”……
而台湾,不过小小的弹丸之地,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序列中,面积排不上号、人口排不上号,就连曾经傲视群雄的GDP,也早就掉队了!可偏偏是他们能拍出这样的剧来!
当然,并不只是这一部,近几年,台剧佳作频出,有搞笑的,有悬疑的,也有悲情的,但这些能激起民众关注和广泛探讨的剧,无一例外都把视角放在了真实的生活上!曾经只会拍偶像剧,搞出一堆霸总+灰姑娘+恶毒女配这种工业糖精的台剧,如今已经把脚踩在了坚实的大地上!
如前所说,我不相信我们的创作者都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种眼界抱负、没有这份社会责任感,那么,又是什么,束缚住了大家的手脚呢?
答案?
呵呵——你懂的
Fin
“一击即中的”影视剧经典台词向
1、我想念的是那个时候全情付出的自己,怀念的是奋不顾身的勇气。
——《约会专家》
2、我们一生会遇到很多种人,很多种事,有的甜蜜,有的温馨,有的婉转成歌,有的绵延不息,在这些故事里,我们唯一的共通之处就是:某年、某月、某个波澜不惊的日子里,曾经很爱、很爱你。...
1、我想念的是那个时候全情付出的自己,怀念的是奋不顾身的勇气。
——《约会专家》
2、我们一生会遇到很多种人,很多种事,有的甜蜜,有的温馨,有的婉转成歌,有的绵延不息,在这些故事里,我们唯一的共通之处就是:某年、某月、某个波澜不惊的日子里,曾经很爱、很爱你。
——《约会专家》
3、如果她涉世未深就带她看尽人世浮华,如果她历经沧桑就带她去坐旋转木马。
——《约会专家》
4、我是一个活的很丧的人,我不想接受新的事物,也不想接触新的人,不想给人添麻烦,也不想给自己添麻烦。
——《一起同过窗》
5、什么是对的人,那个对的人,他会给你带来勇气和希望,会让你更加坚强,会让你觉得自己并不苍白而是五颜六色的,让你不想停滞不前,想要往前走一步,即使她不怎么喜欢你,但你仍想和她同行。
——《一起同过窗》
6、就算爱而不得,也不要退而求其次,因为你的退而求其次,也是别人的爱而不得。
——《一起同过窗》
7、从清末到现在,我经历了中国最动荡的几十年,一大半时间都在惊惶中度过。
——《战长沙》
8、这乱世凶年,只能是斯文扫地。
——《战长沙》
9、我们家不怕丢人,怕的是回不来。
——《战长沙》
10、全天下没有一个爸爸妈妈,想要花二十年去养一个杀人犯。
——《我们与恶的距离》
11、他杀了人就应该死,但是不代表民主法治要跟着一起陪葬。
——《我们与恶的距离》
12、你们拿着自己践踏的媒体权,任意断定人。你们可以随意贴别人标签,你们有没有想过,你在无形之中也杀了人。
——《我们与恶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