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人偷懒是会被遭到报应的,因为准备教师资格证考试,差了一个礼拜的笔记,已经疯狂补了三天了还没有补充完😭😭😭。马上就要见到胜利的曙光了,以后绝对不敢拖延了!
教育学的课上了六天了,还有很多没讲完,老师说还是要加课了。果然跟对了机构就是很好,老师很负责任,讲的也很清晰!
果然人偷懒是会被遭到报应的,因为准备教师资格证考试,差了一个礼拜的笔记,已经疯狂补了三天了还没有补充完😭😭😭。马上就要见到胜利的曙光了,以后绝对不敢拖延了!
教育学的课上了六天了,还有很多没讲完,老师说还是要加课了。果然跟对了机构就是很好,老师很负责任,讲的也很清晰!
【教师资格证】物理学科教案:《熔化和凝固》
[图片]
【教学目标】
1.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知道熔化曲线的物理意义。
2.通过参与实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的能力。
3.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熔化与凝固的概念。
2.难点:探究实验的设计过程。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说出俗语雪后寒,提问什么原理。这节课我们来探究物质在三态之中的转化过程中固液转换的情形,今天的内容是《熔化和凝固》。
环节二:新课教学
1.物态变化
提出问题:物质可不可以在固、液、气三种形态中相互转换?
学生问答:可以,比如水就可以转化为水蒸气、冰。
总结:物质在各种状...
【教学目标】
1.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知道熔化曲线的物理意义。
2.通过参与实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的能力。
3.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熔化与凝固的概念。
2.难点:探究实验的设计过程。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说出俗语雪后寒,提问什么原理。这节课我们来探究物质在三态之中的转化过程中固液转换的情形,今天的内容是《熔化和凝固》。
环节二:新课教学
1.物态变化
提出问题:物质可不可以在固、液、气三种形态中相互转换?
学生问答:可以,比如水就可以转化为水蒸气、冰。
总结:物质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2.实验结论的普遍性
教师讲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教师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熔化和凝固的例子。熔化:冰熔化为水、蜡烛熔化为液体。凝固:水结冰,岩浆凝固成火山岩。物质可不可以在固、液、气三种形态中自由转换?
问答:不能,需要一定的温度要求。
3.探究实验:固体融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融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是否相同?学生大胆猜想,认为所有物体融化时温度都是不停升高。
展示实验器材,请学生简述实验思路。(将海波或石蜡放置于两个烧杯中开始加热,利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记录。)提问如何保证物质受热均匀,测温准确?(水浴加热)
教师总结学生思路并补充:将海波和石蜡装在试管中,放入装有水的烧杯,利用酒精灯进行加热。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并观察物质状态。最后绘制熔化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请同学们分为两组分别探究海波和石蜡的温度变化,教师巡视。在巡视的过程中,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点和帮助,并且强调安全问题,引导完成曲线图绘制。
学生实验完毕展示绘制的曲线。并引导分析出经历固态、固液共存、液态三种状态。石蜡融化过程经历固态、粘稠、液态三种状态。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但需要继续吸热才能完成熔化。石蜡全过程温度不停升高,不断吸热。
提出问题:熔化的条件是不停吸热,那凝固的条件是什么?
环节三:巩固提升
请同学解释,为何下雪不冷,化雪冷?(熔化吸热)。并请同学例举熔化凝固特点的应用。(喝饮料加冰块;冬天为了防止蔬菜冻坏,在地窖放几桶水。)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作业:寻找更多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实例,下节课进行分享。
内容首发:微信公号:学习群,回复“面试”,即可获得教资面试全套干货!
在微信公号:学习群,回复“逐字稿”,即可获得各学段各科目试讲模板!
【教师资格证】小学数学教案:《1-5数字的认识》
[图片]
【教学目标】
1、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3、利用“野生动物园”图,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用不同的物品表示1—5各数,并知道1—5的多少。
2.教学难点: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达。
【教学过程】
A、看数说数
1、教师出示1、2、3、4、5。
(1)问:你认识这些数吗?大家一起读一读。关于这些数,你知道些什么?
(2)你能用图片、计数器上的珠子或自己的东西来...
【教学目标】
1、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3、利用“野生动物园”图,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用不同的物品表示1—5各数,并知道1—5的多少。
2.教学难点: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达。
【教学过程】
A、看数说数
1、教师出示1、2、3、4、5。
(1)问:你认识这些数吗?大家一起读一读。关于这些数,你知道些什么?
(2)你能用图片、计数器上的珠子或自己的东西来表示这些数吗?
(3)你能找出我们的教室里的1、2、3、4、5吗?
(学生观察周围,说出各数,说得清楚、数量词正确都给予表扬。)
B、看图找数
1、刚才找了我们身边的1、2、3、4、5,小朋友们说了很多,老师这儿有一幅图,你能找找图中的数吗?
2、教师出示主题图,学生仔细观察,说出图中的数。(1头大象、1个太阳、2头犀牛、2棵大数、3只羚羊、3只长颈鹿、4多白云、4只小鸟、4个小朋友、5个人、5朵花)
C、说一说
1、小朋友们从图中找出了这么多的数,老师还想和大家说一说,这次我们换种方法。
2、观察16页做一做图,说一说:一个小朋友拿出3,第二个小朋友用3朵花表示,第三个小朋友摆了3个圆,还伸出了3个手指,而妈妈用3个苹果,他们都是3。你能说出3个什么呢?如果老师说5呢?2呢?4呢?
D、开放性活动
1、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1)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能用1~5表示?
(2)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
(3)小组交流。
(4)汇报。
2、猜数游戏。
(1)提问:这个数比2大,可能是几?这个数比4小,可能是几?这个数比3大而且比5小,可能是几?只有这一种可能吗?
3、用你们桌子上的圆片、小棒、卡片等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并跟你的同伴说说分别用了几个学具。
五、全课小结(略)
内容首发:微信公号:学习群,回复“面试”,即可获得教资面试全套干货!
在微信公号:学习群,回复“逐字稿”,即可获得各学段各科目试讲模板!
【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教案:《桃花源记》
[图片]
《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教学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教学重点】
1.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
2.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了解本文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
《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教学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教学重点】
1.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
2.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了解本文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讨论法、情境设置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图片欣赏:云南风景名胜:文山文笔塔、丘北普者黑、富宁驼娘江、砚山裕仙湖、广南八宝田及世外桃源、麻栗坡老山。
有一群人在秦朝时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候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欣赏完这一幅幅优美的图片,无不让人心生向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访桃花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mò)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刘子骥(jì) 诣太守(yì)
2疏通词句
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所从来:
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悉:全。
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
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
志:做记号。
诣:拜见。
如此:像这样。
遣:派。
欣然:高兴地。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
缘:古义:沿
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
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今义:口液
3.找出难译的语句讨论作答,合作完成全文通译。
(三)精读课文,理清脉络
1.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可以按照逢桃花源、访桃花源、寻桃花源的顺序来复述。
2.概括桃花源给大家留下的印象
桃花源美在何处?请以“这里 美,你看 。”为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例:这里屋舍美,你看房屋整整齐齐。)
3.总结: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美在环境幽雅,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4.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5.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①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③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总结:桃花源幸福表现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四)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主题
(1)桃花源美在风景秀丽,美在民风淳朴,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不过,请同学们想—想,在东晋时代,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吗?
(2)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3)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2.拓展延伸,深化课堂
学生联系现在的生活现实,谈谈自己理想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让学生感受到现在生活的幸福,老师适时补充世界并不太平的数据资料,让学生体会和平安定的生活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渴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从而引导学生珍惜生活,努力学习,把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富足、祥和。
【小结作业】
作业:背诵全文。
内容首发:微信公号:学习群,回复“面试”,即可获得教资面试全套干货!
在微信公号:学习群,回复“逐字稿”,即可获得各学段各科目试讲模板!
【教师资格证】初中思想品德《公民的基本权利》教案模板
[图片]
【教学目标】
1.教育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公民有哪些基本权利,了解这些基本权利的含义。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案例理解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增强权利意识,进一步感受宪法与每个人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难点:人身自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同学们,你们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以后还要上大学,大家在享受什么权利?(受教育权)到了18岁,你们可以选举有能力的人当你们的村长,你们此刻有什么权利?(选举权)出了社会,你们拿到第一份工资,此刻你们有什么权利?(劳动报酬权)提出建议被别人采纳,你...
【教学目标】
1.教育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公民有哪些基本权利,了解这些基本权利的含义。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案例理解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增强权利意识,进一步感受宪法与每个人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难点:人身自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同学们,你们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以后还要上大学,大家在享受什么权利?(受教育权)到了18岁,你们可以选举有能力的人当你们的村长,你们此刻有什么权利?(选举权)出了社会,你们拿到第一份工资,此刻你们有什么权利?(劳动报酬权)提出建议被别人采纳,你又有什么权利?(建议权)
那么除了这些权利,作为公民我们还有什么权利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公民的基本权利(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
二、新课讲授
(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活动一:情景导入
1.小云爸爸妈妈的工资收入在当地属于中等水平,爷爷奶奶每月能领到养老金,妈妈还当选为县人大代表。早餐后,小云去上学,爸爸妈妈去上班,爷爷奶奶相伴去公园散步。这是他们平凡而幸福的一天。思考:从小云一家人的生活可以看出他们享有哪些基本权利?
(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应同时具备什么条件?
(2)公民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什么意义?
总结:
(1)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必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年满18周岁;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
(二)政治自由
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合法性)。公民享有政治自由,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三)监督权
活动二:探究监督权的行使
(阅读教材的第二个“探究与分享”)
思考:罗先生实名举报是在行使什么权利?他在举报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提示:罗先生是在行使监督权。他在举报时应该注意: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要对举报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负责,不得捏造事实、制造假证、诬告陷害他人;等等。
3.归纳
①监督的行为是真实的,不可捏造、不可歪曲事实。
②监督权: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目标导学二:人身自由
活动三:根据漫画情节,判断什么权利受到侵犯?(PPT展示)
总结: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最基本、最重要)
人身自由受法律保护,不要侵犯他人的人身自由,要学会依法维权等。
(2)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总结: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包括(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不受到侵犯)
(3)住宅不受侵犯
总结:住宅不受非法侵入、非法搜查。
活动四:根据漫画情节,判断侵犯什么权利?
(4)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总结:①特殊情况除外:国家安全、追查刑事犯罪(事由),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执行)
②我国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三、知识梳理(学科知识构建)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同时具备)
内容首发:微信公号:学习群,回复“面试”,即可获得教资面试全套干货!
在微信公号:学习群,回复“逐字稿”,即可获得各学段各科目试讲模板!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考点:艺术素养-建筑
[图片]
1.中国古建筑特点
木结构建筑为主,在造型上,人字屋顶和飞檐斗拱体现了最典型的东方风格。保留至今的杰出古代建筑典范:
(1)皇家建筑:故宫、天坛、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沈阳故宫。
(2)帝王陵寝:秦始皇陵和兵马俑、乾陵。
(3)明清皇陵:清东陵、清西陵、明十三陵、南京明孝陵。
(4)宗教建筑:嵩山古建筑群、武当山古建筑群、五台山古建筑群、布达拉宫。
(5)防御工事:长城、藏羌碉楼。
(6)最为古老的木建筑:唐朝仅存的木结构建筑——五台山古刹佛光寺和南禅寺:千年木塔——山西应县木塔(辽代);古老的砖石建筑——河北赵州桥、西安大雁塔、大理崇圣寺三塔、开封铁塔。
2.西方...
1.中国古建筑特点
木结构建筑为主,在造型上,人字屋顶和飞檐斗拱体现了最典型的东方风格。保留至今的杰出古代建筑典范:
(1)皇家建筑:故宫、天坛、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沈阳故宫。
(2)帝王陵寝:秦始皇陵和兵马俑、乾陵。
(3)明清皇陵:清东陵、清西陵、明十三陵、南京明孝陵。
(4)宗教建筑:嵩山古建筑群、武当山古建筑群、五台山古建筑群、布达拉宫。
(5)防御工事:长城、藏羌碉楼。
(6)最为古老的木建筑:唐朝仅存的木结构建筑——五台山古刹佛光寺和南禅寺:千年木塔——山西应县木塔(辽代);古老的砖石建筑——河北赵州桥、西安大雁塔、大理崇圣寺三塔、开封铁塔。
2.西方建筑主要风格
(I)哥特式建筑风格:盛行于12—15世纪,1140年左右产生于法国的欧洲建筑风格以宗教建筑为多,主要特点:高耸的尖塔,超人的尺度和繁缛的装饰,形成统一向上的旋律。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
(2)巴洛克建筑风格:l600--1760年,l7世纪起源于意大利的罗马,后传至德、奥、法、英、西、葡,直至拉丁美洲的殖民地。l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主要特点: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它能用直观的感召力给教堂、府邸的使用者以震撼,而这正是天主教教会的用意(让更多的异教徒皈依)。
(3)洛可可建筑风格:l750--1790年,别称为“路易十五式”。主要起源于法国,代表了巴洛克风格的最后阶段,主要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
(4)木条式建筑风格:一种纯美洲民居风格,水平式、木架骨的结构是其主要特点。
(5)概念式风格: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际上流行,其实是一种模型建筑,它更多的来自于人的想象,力求摆脱对建筑本身的限制和约束,而创造出一种个性化色彩很强的建筑风格。
3.外国著名建筑
(1)意大利——比萨斜塔、古罗马斗兽场、米兰大教堂(巴洛克风格)
(2)梵蒂冈——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巴洛克风格)
(3)法国——巴黎圣母院(哥特风格)、凡尔赛宫(洛可可风格)
(4)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拉美西斯神庙(阿布辛贝神庙)
(5)印度——泰姬陵
(6)德国——新天鹅城堡(迪士尼的原型)、科隆大教堂
(7)希腊——雅典卫城、帕提农神庙
(8)美国——白宫、金门大桥、自由女神
(9)柬埔寨——吴哥窟
(10)泰国——大王宫
(11)英国——大本钟
(12)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
(13)俄罗斯——瓦西里大教堂、莫斯科红场
(14)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清真寺(圣索菲亚大教堂)
内容首发:微信公号:学习群,回复“笔试”,即可获得教资笔试全套干货!
微信公号:学习群,回复“科目三”,即可获得初高中科目三干货内容!
微信公号:学习群,回复“面试”,即可获得教资面试全套干货!
微信公号:学习群,回复“逐字稿”,即可获得各学段各科目试讲模板!
【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教案:《碳的单质》
[图片]
【教学目标】
1.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以及生活中对应的用途。
2.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木炭以及C60的相关图片和实体物品观察与分析,提高观察与总结能力。
3.提高思考能力,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感受化学的奇妙和谐。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碳元素形成的金刚石、石墨和C60及其性质。
2.难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了解三者物质在生活中的不同用途。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生活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分别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学生回答: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教师提问:不同的物...
【教学目标】
1.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以及生活中对应的用途。
2.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木炭以及C60的相关图片和实体物品观察与分析,提高观察与总结能力。
3.提高思考能力,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感受化学的奇妙和谐。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碳元素形成的金刚石、石墨和C60及其性质。
2.难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了解三者物质在生活中的不同用途。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生活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分别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学生回答: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教师提问:不同的物质是否可以由同一种元素组成呢?
教师引导:这节课共同来探究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环节二:新课讲授
1.金刚石
图片展示:展示金刚石被作为钻石和用于玻璃刀头等宏观图片和微观结构图,能否总结出金刚石的物理性质?
学生回答:金刚石是无色固体,硬度大。
教师提问:生活中你能见到哪物品应用了金刚石?
学生回答:钻戒上的钻石起到装饰效果,玻璃刀上面的金刚石能够裁玻璃等等。
教师总结: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很多领域使用金刚石都是利用了金刚石硬度大这一特点。
2.石墨
实物展示:展示石墨实物及其宏观图片和微观结构图,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出石墨的物理性质?
学生回答:石墨是黑色质软,有滑腻感的鳞片状固体,导电性非常好。
教师提问:借助提供的资料,石墨在生活中有哪些实际的应用?分别应用了石墨的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总结:可以润滑锈蚀的金属物件,利用的是石墨的滑腻感;石墨应用在一些干电池当中当石墨芯,利用了石墨的导电性良好;石墨也可以利用与铅笔工艺,利用的是石墨的滑腻感以及黑色固体等。
教师提问:和石墨结构近似的木炭,又会有哪些特殊性质呢?
学生实验:在盛有半瓶水的小锥形瓶里,加入一滴红墨水,使水略显红色。投入几块烘烤过的木炭(或者活性炭),轻轻振荡锥形瓶,观察现象。
学生总结:实验现象为:锥形瓶内液体红色褪去。说明木炭具有吸附颜色的性质。
教师总结: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它具有吸附能力。可以利用这样的性质来吸附食品和工业产品的色素,以及吸附有异味的物质。生活中的活性炭吸附性更强。
学生讨论:结合金刚石、石墨、木炭和活性炭的性质和用途,讨论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总结: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所以才有: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因此可以裁割玻璃;石墨很软,有滑腻感、优良的导电性,可以用于做铅笔芯、电极;木炭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有吸附能力,用于吸附一些食品和工业产品里的色素,也可用来吸附有异味的物质。
3.C60
图片展示:展示C60图片,播放C60实际应用的视频,总结C60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领域有哪些?
学生总结:每个C60分子都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结构形似足球,因此结构很稳定。C60独特结构决定它具有独特的性质,C60被广泛应用在超导、医药催化等领域。
4.碳元素物质之间转化
资料阅读:阅读化学·技术·社会资料,回答问题:碳元素不同物质之间能否经过一定条件相互转化?
学生总结:石墨经过一定条件能够转化成金刚石;金刚石通过阳光聚焦能够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经过一定条件能够反应生成金刚石薄膜等。
环节三:巩固提高
战争爆发年间,一些国家曾经使用过“石墨炸弹”,能否用本课的知识解释“石墨炸弹”的危害有哪些?
解析:石墨炸弹是大量的石墨粉末经过爆炸散步到空气当中,由于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空气中弥散的石墨粉末就能够使城市上空的电网迅速短路,从而造成整个城市电网的瘫痪,进而切断通讯设备。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以及生活中的使用领域。
布置作业:查阅相关资料,三种物质除了本节课提及的生活利用价值,还有那些领域应用了三种物质,分别利用了哪些物理性质?
内容首发:微信公号:学习群,回复“面试”,即可获得教资面试全套干货!
在微信公号:学习群,回复“逐字稿”,即可获得各学段各科目试讲模板!
【教师资格证】小学语文面试教案:《草原》
[图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柔美”等词语。
2.品味优美语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体会文中的表达方式。
3.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品味优美语句,体会文中的表达方法。
2.难点: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草原》。同学们,你们有去过草原吗?你印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呢?(一片绿色,生机勃勃,温暖)今天呢,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风光,感受一下那独特的民族风情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柔美”等词语。
2.品味优美语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体会文中的表达方式。
3.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品味优美语句,体会文中的表达方法。
2.难点: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草原》。同学们,你们有去过草原吗?你印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呢?(一片绿色,生机勃勃,温暖)今天呢,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风光,感受一下那独特的民族风情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圈画难理解和难认的字词。
明确:柔美、渲染、勾勒。强调书写。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草原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呢?
明确:美。
提问:草原的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明确:风光美,人情美。
(三)深入研读
(1)感受草原风光的美丽和草原人民的热情。
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运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找出文中优美语句。
(2)欣赏优美的句子,体会比喻的修辞手法。
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由小组代表回答,你为什么觉得美?教师将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
明确:
(第1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明确: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为我们描绘了草原上的美景,一片绿色,也有羊群在绿毯上悠闲、舒服地散步。
(第2组)“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明确:将草原上的背景比作是中国画,可以想象它多么美啊!
(第3组)“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明确:这里作者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草原人们盛装迎接客人。表现了他们的热情好客。
(3)体会作者情感。
明确:蒙汉一家亲。
(四)拓展延伸
有感情地读一读文中优美的语句。
(五)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是啊,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了草原的风光美,还让我们体会到了草原人们的热情好客,这节课我们的收获颇丰哪!”
作业:1.将文中的优美句子写在摘抄本上。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内容首发:微信公号:学习群,回复“面试”,即可获得教资面试全套干货!
在微信公号:学习群,回复“逐字稿”,即可获得各学段各科目试讲模板!
【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
[图片]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短篇小说家契科夫的重要作品,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小说的主人公别里科夫也称为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教学目标】
1.能够有重点地精读课文,感受契科夫小说叙述流畅、情节紧凑的艺术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情节;小组讨论,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形象。
3.感受小说中契科夫对于俄国社会中丑恶现象的批判,感受他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细读课文,梳理情节,感受现实主义小说的写作方式。
教学难点:通过具体情...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短篇小说家契科夫的重要作品,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小说的主人公别里科夫也称为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教学目标】
1.能够有重点地精读课文,感受契科夫小说叙述流畅、情节紧凑的艺术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情节;小组讨论,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形象。
3.感受小说中契科夫对于俄国社会中丑恶现象的批判,感受他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细读课文,梳理情节,感受现实主义小说的写作方式。
教学难点:通过具体情节,分析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的形象。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PPT展示);朗诵法(集体朗诵、指定学生朗诵);讨论法;教师导读法。
【教学准备】
PPT及作家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运用PPT展示)介绍契科夫的生平和主要事迹。其中要重点介绍契科夫在文学上的成就,以及他的代表作品。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出生于1860年,卒于1904年,为俄国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他是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批判在沙皇统治下各种各样丑陋的社会现象,关心底层人民,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他的作品情节紧凑,以语言见长,言简意赅,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他提倡“客观地”叙述,说“越是客观给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读者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主张让读者自己从形象体系中琢磨作品的涵义。对可怜的人、可怜的生活的善意的嘲笑,使得契诃夫的作品具有喜剧性。契科夫的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他的代表作品有:《小公务员之死》《太太们》《外科手术》等。
(二)整体感知
1.根据课前预习,再次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2.找学生谈谈自己读后对别里科夫印象深刻的地方,以及在自己印象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深入研读
1.梳理课文内容,文中主要围绕着别里科夫写了几件事?
①别里科夫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外貌特点
总把自己套在“套子”里:装在套在里的雨衣、雨伞;竖起衣领,用棉花堵住耳朵眼。给自己做一个“套子”。
②别里科夫的“恋爱”和“结婚失败”
昏了头,对华连卡产生了兴趣;被人画在了漫画里;目睹“伤风败俗”的事件:华连卡和弟弟骑自行车;在华连卡面前摔跤,自感“身败名裂”
③别里科夫之死
人们的开心以及开心过后一起恢复原样。
2.总结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
总结: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
3.讲述契科夫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特点。
请学生说说在小说中印象深刻,生动真实的情节,告诉学生何为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再次总结全文,感受契科夫在描写小人物,表现俄国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上的独特的艺术成就。
4.总结小说中表现了当时俄国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我们有何启示。
(四)小结作业
1.学生总结。
2.作业:
①仿照契科夫小说中简练、紧凑的人物描写,写一段500字的短文,记叙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个人物事件;
②拓展作业:思考,讲别里科夫式的人物在我们现实社会中是否还存在,他们的悲剧命运是否值得我们同情?
内容首发:微信公号:学习群,回复“面试”,即可获得教资面试全套干货!
在微信公号:学习群,回复“逐字稿”,即可获得各学段各科目试讲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