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的往事
[图片]
(一)
我的整个童年,都是在瓦房子里度过的,也就是现在的老屋。老屋左侧,是一些破旧的老房子,据说是村里的老祖屋,村庄的人都是同一个祖宗出来的,大家以前都住在这里,后来人口多了,才逐渐分散开来的。老祖屋年久失修,加上风吹雨打的,已经破旧不堪了,有些已经没有了屋顶,只剩下一些残墙,破落地摆在那里。
我童年的许多时候,就是在这些老祖屋里度过的。村里的孩子很多,农村里没有游乐园,我们便在老祖屋里建立起了自己的乐园。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几乎把整个童年都丢在这里了,因此就留下了许多往事。
童年是不缺乏游戏的,那时我们一群孩子,无论玩什么,总能玩上一整天。老祖屋做得很讲究,就像一个四合院...
(一)
我的整个童年,都是在瓦房子里度过的,也就是现在的老屋。老屋左侧,是一些破旧的老房子,据说是村里的老祖屋,村庄的人都是同一个祖宗出来的,大家以前都住在这里,后来人口多了,才逐渐分散开来的。老祖屋年久失修,加上风吹雨打的,已经破旧不堪了,有些已经没有了屋顶,只剩下一些残墙,破落地摆在那里。
我童年的许多时候,就是在这些老祖屋里度过的。村里的孩子很多,农村里没有游乐园,我们便在老祖屋里建立起了自己的乐园。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几乎把整个童年都丢在这里了,因此就留下了许多往事。
童年是不缺乏游戏的,那时我们一群孩子,无论玩什么,总能玩上一整天。老祖屋做得很讲究,就像一个四合院,中间还有一个大天井,老祖屋复杂的构造就像一个大迷宫,我们经常在那里玩捉迷藏的游戏。捉迷藏最怕的就是找人了,当同伴都藏好了以后,自己一个人左顾右盼的,有时候找上一整天也找不到他们,因此第二天游戏便接着开始,这样一来,一个游戏可以玩上好几天。
一个人要是藏得太好了,有时也不是一件好事。记得有一次,我藏在一个从没人到过的阁楼,上面已经结满蜘蛛网了,开始还暗暗高兴,以为没人能找着了,但藏了许久,也没见有人来,便焦急了起来。我想起了阁楼里曾经放过一口棺材,是留给村庄里的老人的,我又想起了老人们讲过的关于闹鬼的故事,看着周围阴深的老屋,我竟然害怕起来了,但又不愿意马上出去,怕被找着了,矛盾了很久,最后还是呆不住了,走出来后才发现孩子们已经散伙了,后来我一直都不敢再去那个阁楼里了。
我们还会玩一些打仗的游戏,那时流行着《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等战争题材的电影,我们都学着电影里的角色,分成两队人,一队人扮演八路军,一队人扮演日本鬼子。我们用木头做了一些木枪,玩起来就像真的打仗一样,玩得起劲的时候,我们拿一些土块当手榴弹,看准了“敌人”使劲地扔过去,这是很危险的。有一次我就被一个大土块扔到了头顶,起了一个大包,疼了好些天,虽然这样,但我们还是玩得不亦乐乎,每天都玩得满身的泥灰回家去,因此总被母亲骂。
我读小学时,叔婆家一个外孙,也就是我的表妹来我这里读书,因为我家离小学很近。表妹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子,很喜欢笑,那白嫩的皮肤特别招人喜爱,我们都很喜欢跟她玩,放学了以后,我们就来到老祖屋那里玩。老祖屋的院子里有几堆稻草垛子,我们在上面玩假结婚的游戏,我们学着电视里演的,找一男一女的来拜堂,大家都抢着跟表妹拜堂,轮到闹洞房这一环节时,我们就一起在稻草垛子上打滚。我们一群孩子滚在一起,把那些稻草垛子滚得东倒西歪的,村里的人看见就会跑来骂,我们就沿着残墙边上跑,一时间就溜得许远了,跑完后我们就大笑,笑到肚子疼了才舍得回家。如今十几年过去了,表妹也长成了一个翩翩待嫁的姑娘了,每次我向她提起这些游戏时,她就会咯咯地笑,也不脸红。
最难忘的就是在老祖屋的墙角上煮东西吃了。我们找来一个破勺子,从家里偷来一些花生、黄豆等食物,在墙角上摆两个砖头,做一个简单的炉灶,支撑起一个破勺子,然后就从家里拿来一盏煤油灯,点着了火,放在勺子下面,这样就可以煮东西了。丰富起来的时候,有些人就会趁父母不在,偷偷地从家里拿来些油和盐,把花生或者黄豆煮好以后,就你一颗我一颗地吃了起来,吃得比家里煮的还要香。我们还会跑到三岔河里,抓来一些小虾和小鱼,放进油里炸,炸得香脆了就抢着吃,这种滋味是很值得回味的,现在想起来还会流口水。
童年的生涯,十几年似乎一幌就过去了,如今只留下一些难忘的记忆,老祖屋现在还在那里,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的转向破败。老祖屋还苟延残喘的停驻在那里,守候着村庄里的人,继续承担着孩子游乐园的角色,不过已经换了一批孩子在那里玩了,每次回到村庄,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开心的样子,我就会想起了许多往事来。
(二)
老屋要拆了,伯父家准备建楼房,要把老屋拆掉一半,当母亲跟我说这话的时候,我明显感到她的失落。
这是去年十月份的事了,今年春节我回到老家,特意去老屋看看,看看它被拆掉的样子。当我站在老屋的门口,只见老屋只剩下属于我们家的一半了,它孤独地站在那里,就像一个退役的军人,已经完成了任务,又不甘离开它的战场。
老屋具体是哪年建的,我也不太清楚。据父亲说,老屋有一部分是我太爷爷那个时代建造的,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后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爷爷就把原来的老屋扩建了,再后来,伯父、父亲、叔叔结婚分家了,也对老屋进行了扩建。也就是说,老屋是经历了三代人的建造和改造,才有了今天的这个样子。
老屋是南方客家风格的土房子,面积还是比较大的,大概有三百平方米。老屋虽然大,但是它的设计却很简单,门窗也土里土气的,老屋的样子显得格外的呆板。那时我们一家人住在一起还很拥挤,伯父、父亲、叔父虽然分了家,但还是住在一起,最多的时候有近二十人。老屋虽大,分到我父亲头上的面积就很小了,分家的时候,哥哥、我和弟弟都还没有出生,我家只有一个厅子、一个厨房、两个房间,还有一个柴房。我们陆续出生长大了之后,房间不够用了,父亲就用木板在房间上面钉出了两个阁楼,这样一家六口人勉强可以住得下了。我们童年就在这老屋里生活,并快乐地成长。
我站在老屋的门前,还好,老屋的大厅还没有拆掉,我小心翼翼走进老屋,在大厅里屋檐处,我抬头一看,无意中看到了那个破旧的燕巢。我想起了每年春天,都会来我们家的那窝燕子。如今,燕巢在破败的老屋里,空荡荡的,不知道那些长大了的燕子飞去了哪里。
记得小时候,村庄到处都是稻田,每年春暖花开,春耕开始,燕子也进入各家各户筑巢落户,进入繁殖季节。每年,都有燕子来老屋筑巢,繁衍生息,我们小时候虽然淘气,但是都不会去打扰它们,因为我们都知道,燕子是一种吉祥的鸟,如果飞入谁家筑巢,人们会认为它会带来好运和财富。每天燕子叽叽喳喳地在老屋里鸣叫,而我们小孩在老屋里嘻哈玩耍。
以前我想,不知道每年到我们家繁殖的燕子,是不是同两只燕子,它们还是那一对夫妻吗?或者是它们的后代。父母曾告诉我,燕子一到冬天,就会飞到南方,去更暖的地方,因为在冬天它们在村里没有食物,并且不能适应这里的寒冷。我想,燕子是怎么回来的,它们是怎么找到以前的家的。
燕子最初在我们老屋筑巢的时候,燕巢是在大厅左边的屋檐下,刚好,大厅左边有一架木梯,我们要从木梯上二楼的阁楼,父亲怕燕子的粪便会落到我们头上,有一年冬天,趁燕子去别的地方过冬时,父亲把燕巢打掉了,希望它们来年回来把巢搬到右边的屋檐下,结果,第二年春天,燕子真的乖乖地把巢筑在了右边的屋檐下,看来燕子还真的很通人性。
父亲对燕子还是很怜爱的。他经常教育我们,说燕子不但能给我们带来好运,还会帮我们捉稻田里的害虫,叫我们不要惊扰它们。每年,燕子繁殖的时候,那小燕子因为饥饿每天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它们的父母每天忙碌来回外出寻找虫子给它们吃,我们看着小燕子翅膀变硬、学会飞翔,心里美滋滋的。有一年夏天,暴风骤雨,风把燕巢上的瓦片吹开了,而小燕子们在父母的保护下,在巢里缩成一团,父亲担心燕子被雨淋坏,拿来了梯子,把老屋的瓦片修好。
每年春夏之交,村子里的稻田插满了秧苗,傍晚,燕子在稻田上面飞来飞去,捉稻田上面飞翔的小虫子,来喂养它们的孩子,而我们在老屋门前,跟父母撒娇,跟兄弟姐妹们玩耍,只见那燕子忙碌地飞来飞去,或者,飞累了站在电线杆上歇息,那情景,真是一幅美丽的乡村美景图。
怀着对燕子的思念,我走进老屋,走进我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看到墙壁上贴着密密麻麻的奖状,这些奖状已经被虫子咬得字都认不清了,斑斑驳驳的。老屋的墙壁是泥砖砌成的,我们小时候读书都很用功,每次从学校里拿奖状回来,父亲总是很骄傲地把我们的奖状贴在墙壁上面。这破旧的墙壁上贴满的奖状,见证着我们兄弟姐妹为了改变命运奋斗的历史。
老屋给我留下的记忆,实在是太多了。那伴我成长,给我快乐幸福童年的老屋,如今只剩下半边了。它还能在这风雨飘摇的日子中坚持多少年呢?站在残缺的老屋里,看着这凋落的燕巢,我想起了儿时老屋里燕子的叽叽喳喳的叫声,也想起了我们兄弟姐妹在老屋里追逐玩耍的笑声。
(三)
最近我的脑海里时不时会出现老屋的欢声笑语,我想起了过年过节一家老小在老屋热闹欢乐的场景。
可惜这些欢乐的场景再也找不到了,去年,因为年久失修,仅剩半边的老屋在推土机的隆隆声中倒塌了,一时间,烟尘滚滚,几辈人生活的地方一下子被化为平地,我们一家人最后的牵挂也没有了。
其实老屋被拆除早就在我的预想之内,前年,伯父家建新楼房,把老屋的半边给拆了,而老屋的厅堂因为没了半边的支撑,在一场暴雨的冲刷下,厅堂倒了,只剩下一个大门和两根门柱立在那里。据父亲说,老屋大门的风水很好,是爷爷根据他的毕生所学定的方位,爷爷去逝前还叮嘱后人要守住这个大门,说以后我们家可以出读书人,所以即便只剩下大门和两根门柱,家里的人也不愿意让老屋的大门倒下,它在那里可怜地支撑着我们一家人的风水和希望。我不懂风水、也不迷信风水,但是说起老屋,说起老屋的大门,我就会想起许多往事来。
老屋是我们几辈人生活的地方,以前我们一家近二十口人住在那里,大人们为了柴米油盐忙忙碌碌,而小孩们每天打打闹闹,笑声和哭声交集在一起,形成了温暖琐碎的光阴。所以,老屋在历史进程中被拆除是我们不想看到的,但是也是不可避免的,人和物一样,谁都逃不过岁月的洗礼。
人总是这样的,随着年纪的增长,记忆也会在岁月中逐渐流失,老屋留给我的记忆也越来越少了。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年除夕一家人团结热闹贴春联的场景。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年除夕,张贴春联是每家不可或缺的环节,贴春联又叫贴对联、贴对子,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门楣和门的两边贴上对联,寓意着对未来的期望,祈祷来年一家平平安安,财运亨通。以前贴对联都是一家人热热闹闹地一起忙活的,小时候我就特别喜欢跟着父辈们一起贴对联,我们还小的时候,贴对联的活儿就由大人或者堂哥堂姐们负责,我们小的孩子就在旁边凑热闹。即便后来分家了,我们把自家的对联贴好了后,一家人也会一起贴老屋厅堂的对联,记得每年贴对联的时候,母亲就会煮一大钵糨糊,我们三兄弟负责把对联贴到墙上。一副新对联从上到下完美地贴合在墙面,一个个俊秀的毛笔字落在红纸上,仿佛未来一整年都写满了祝福。我似懂非懂地读着对联上的字,心中也充满了欢乐和期待。
在贴对联的同时,村人们在自家的楼道、门窗、天台等贴上大大的福字,寓意福到财到。“福”字倒转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对联多是在市场里买的,有印刷体和人工书写体,记得以前每到春节前,就有很多会书法的老人在镇上的街市里写对联,他们书法老到熟练,一副对联不用几分钟就写好了。当然也有会书法的人,自己买红纸回家里写,记得父母经常谈起爷爷帮人家写对联的事情,说爷爷的字很好,每到过年,或者做红白喜事,村里的人就请爷爷写对联。可惜,伯父和父亲都没有遗传到爷爷的好书法,我的叔叔写字还算过得去,有几年他也学爷爷那样,拿起爷爷的墨盘和碳墨,写过几年对联,但叔叔的字终究比不上爷爷,而且多年不练也荒废了,因此后来也不再自己写对联了。
贴完对联之后,家人们就会把早早就买好的鞭炮拿出来放,噼里啪啦的响声除旧迎新,大家欢欢喜喜迎接新的一年。
过年了,一些老房子即便没人住了,它的门口还会换上鲜艳的对联,屋子没人住不打紧,对联一挂在厅堂门上,老屋也就有了满满当当的人气,一钵糨糊把对联贴上,那些祝福与灿烂的阳光为老屋增添了光彩。
印象中,除了过年贴对联,如果遇到家人结婚,春节贴的对联就会被换下来,然后在大门口贴上“结婚”二个大字,代表着这一家人有结婚的喜事,我们一家人住在老屋的时候,我也见证了两位堂哥结婚,那时候家里除了换上新的对联,老人还会把老屋上上下下打扫一番,布置好新郎新娘的婚房,在老屋厅堂和各个房间大摆几十围台,叫上亲戚朋友和乡里邻居热热闹闹吃上三天。
老屋贴对联,过大年的快乐时光,在九十年代末就渐行渐远了,一来我们家陆续做了楼房,搬离了老屋,二来我们兄弟姐妹都长大了,大家都去外地读书工作,为了生计劳碌奔波。每次回家看到老屋门口的对联,我就不由地想起那些快乐的童年时光。
记得九十年代初,姐姐去深圳打工,有一年公司抽奖抽到了一台照相机,那时候的照相机是用胶卷的,一到过年,姐姐就用她的相机把我们一家幸福的时光记录下来,至今,在我的家里,仍然保留着许多在老屋门口留下的精彩照片。
前段时间,我翻出二十多年前的照片,无意发现照片里有一副老对联,厅堂门楣上贴着“新春”,两边偏厅门口贴着“迎春”,而大门左右两边的对联写着“家接富贵好运来,门迎喜乐平安福”。
想想这些对联上的祝福语,简单而朴素,年年岁岁都相似,家家户户也相似。是的,村庄的人们世世代代是农民,每个人都有一个朴素的愿望,正是这些愿望照亮着我们前行。
老屋与春联
最近我的脑海里时不时会出现老屋的欢声笑语,我想起了过年过节一家老小在老屋热闹欢乐的场景。
可惜这些欢乐的场景再也找不到了,去年,因为年久失修,仅剩半边的老屋在推土机的隆隆声中倒塌了,一时间,烟尘滚滚,几辈人生活的地方一下子被化为平地,我们一家人最后的牵挂也没有了。
其实老屋被拆除早就在我的预想之内,前年,伯父家建新楼房,把老屋的半边给拆了,而老屋的厅堂因为没了半边的支撑,在一场暴雨的冲刷下,厅堂倒了,只剩下一个大门和两根门柱立在那里。据父亲说,老屋大门的风水很好,是爷爷根据他的毕生所学定的方位,爷爷去逝前还叮嘱后人要守住这个大门,说以后我们家可以出读书人,所以即便只剩下大门和两根门柱,家里...
最近我的脑海里时不时会出现老屋的欢声笑语,我想起了过年过节一家老小在老屋热闹欢乐的场景。
可惜这些欢乐的场景再也找不到了,去年,因为年久失修,仅剩半边的老屋在推土机的隆隆声中倒塌了,一时间,烟尘滚滚,几辈人生活的地方一下子被化为平地,我们一家人最后的牵挂也没有了。
其实老屋被拆除早就在我的预想之内,前年,伯父家建新楼房,把老屋的半边给拆了,而老屋的厅堂因为没了半边的支撑,在一场暴雨的冲刷下,厅堂倒了,只剩下一个大门和两根门柱立在那里。据父亲说,老屋大门的风水很好,是爷爷根据他的毕生所学定的方位,爷爷去逝前还叮嘱后人要守住这个大门,说以后我们家可以出读书人,所以即便只剩下大门和两根门柱,家里的人也不愿意让老屋的大门倒下,它在那里可怜地支撑着我们一家人的风水和希望。我不懂风水、也不迷信风水,但是说起老屋,说起老屋的大门,我就会想起许多往事来。
老屋是我们几辈人生活的地方,以前我们一家近二十口人住在那里,大人们为了柴米油盐忙忙碌碌,而小孩们每天打打闹闹,笑声和哭声交集在一起,形成了温暖琐碎的光阴。所以,老屋在历史进程中被拆除是我们不想看到的,但是也是不可避免的,人和物一样,谁都逃不过岁月的洗礼。
人总是这样的,随着年纪的增长,记忆也会在岁月中逐渐流失,老屋留给我的记忆也越来越少了。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年除夕一家人团结热闹贴春联的场景。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年除夕,张贴春联是每家不可或缺的环节,贴春联又叫贴对联、贴对子,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门楣和门的两边贴上春联,寓意着对未来的期望,祈祷来年一家平平安安,财运亨通。以前贴对联都是一家人热热闹闹地一起忙活的,小时候我就特别喜欢跟着父辈们一起贴对联,我们还小的时候,贴对联的活儿就由大人或者堂哥堂姐们负责,我们小的孩子就在旁边凑热闹。即便后来分家了,我们把自家的对联贴好了后,一家人也会一起贴老屋厅堂的对联,记得每年贴对联的时候,母亲就会煮一大钵糨糊,我们三兄弟负责把对联贴到墙上。一副新对联从上到下完美地贴合在墙面,一个个俊秀的毛笔字落在红纸上,仿佛未来一整年都写满了祝福。我似懂非懂地读着对联上的字,心中也充满了欢乐和期待。
在贴对联的同时,村人们在自家的楼道、门窗、天台等贴上大大的福字,寓意福到财到。“福”字倒转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对联多是在市场里买的,有印刷体和人工书写体,记得以前每到春节前,就有很多会书法的老人在镇上的街市里写对联,他们书法老到熟练,一副对联不用几分钟就写好了。当然也有会书法的人,自己买红纸回家里写,记得父母经常谈起爷爷帮人家写对联的事情,说爷爷的字很好,每到过年,或者做红白喜事,村里的人就请爷爷写对联。可惜,伯父和父亲都没有遗传到爷爷的好书法,我的叔叔写字还算过得去,有几年他也学爷爷那样,拿起爷爷的墨盘和碳墨,写过几年对联,但叔叔的字终究比不上爷爷,而且多年不练也荒废了,因此后来也不再自己写对联了。
贴完对联之后,家人们就会把早早就买好的鞭炮拿出来放,噼里啪啦的响声除旧迎新,大家欢欢喜喜迎接新的一年。
过年了,一些老房子即便没人住了,它的门口还会换上鲜艳的对联,屋子没人住不打紧,对联一挂在厅堂门上,老屋也就有了满满当当的人气,一钵糨糊把对联贴上,那些祝福与灿烂的阳光为老屋增添了光彩。
印象中,除了过年贴对联,如果遇到家人结婚,春节贴的对联就会被换下来,然后在大门口贴上“结婚”二个大字,代表着这一家人有结婚的喜事,我们一家人住在老屋的时候,我也见证了两位堂哥结婚,那时候家里除了换上新的对联,老人还会把老屋上上下下打扫一番,布置好新郎新娘的婚房,在老屋厅堂和各个房间大摆几十围台,叫上亲戚朋友和乡里邻居热热闹闹吃上三天。
老屋贴对联,过大年的快乐时光,在九十年代末就渐行渐远了,一来我们家陆续做了楼房,搬离了老屋,二来我们兄弟姐妹都长大了,大家都去外地读书工作,为了生计劳碌奔波。每次回家看到老屋门口的对联,我就不由地想起那些快乐的童年时光。
记得九十年代初,姐姐去深圳打工,有一年公司抽奖抽到了一台照相机,那时候的照相机是用胶卷的,一到过年,姐姐就用她的相机把我们一家幸福的时光记录下来,至今,在我的家里,仍然保留着许多在老屋门口留下的精彩照片。
前段时间,我翻出二十多年前的照片,无意发现照片里有一副老对联,厅堂门楣上贴着“新春”,两边偏厅门口贴着“迎春”,而大门左右两边的对联写着“家接富贵好运来,门迎喜乐平安福”。
想想这些对联上的祝福语,简单而朴素,年年岁岁都相似,家家户户也相似。是的,村庄的人们世世代代是农民,每个人都有一个朴素的愿望,正是这些愿望照亮着我们前行。
被拐卖组织盯上后,我将他们一锅端了,一个都别想逃
“生而为人,却活得像狗,不配被人疼爱,对不起。”
“为什么要和我分手?是要眼睁睁逼我去死吗?”
“活了21年,我已经没有牵挂,也没有走下去的动力了。”
1
在某个论坛连续发了一个月这样的帖子后,有个叫陈超的男人私信找到我,给我分享笑话、唱歌给我听、陪我打游戏,鼓励我走出分手的阴影。
我告诉陈超,真幸运遇见他。
这句话是真的,因为我等这一天,很久了。
很多年轻的女孩不知道,她们在网络上展现的悲伤与脆弱,有可能成为让坏人接近的入口。那些人专门在各种00后为主流的论坛里,挑选性格内向、情绪负面的女孩,这样的女孩往往缺爱,极度渴求他人的关怀,网络猎手们,以此乘虚而入,取...
“生而为人,却活得像狗,不配被人疼爱,对不起。”
“为什么要和我分手?是要眼睁睁逼我去死吗?”
“活了21年,我已经没有牵挂,也没有走下去的动力了。”
1
在某个论坛连续发了一个月这样的帖子后,有个叫陈超的男人私信找到我,给我分享笑话、唱歌给我听、陪我打游戏,鼓励我走出分手的阴影。
我告诉陈超,真幸运遇见他。
这句话是真的,因为我等这一天,很久了。
很多年轻的女孩不知道,她们在网络上展现的悲伤与脆弱,有可能成为让坏人接近的入口。那些人专门在各种00后为主流的论坛里,挑选性格内向、情绪负面的女孩,这样的女孩往往缺爱,极度渴求他人的关怀,网络猎手们,以此乘虚而入,取得她们的信任,再骗取她们的情感甚至身体和钱财,更有甚者,会引诱她们网贷,再以裸照威胁还款。
陈超就是这些猎手中的一员。
几年前,我接手一个校园贷的案子,发现很多受害女生都是在一个叫陈超的男人的诱导下,背上了裸贷。
裸贷案后,陈超被抓,前不久出狱后很快重操旧业,正中我下怀。
因为在深入调查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事情,这个陈超,正是我的杀母仇人的儿子。
有句话说得好,高级的猎人会以猎物的形态出现。于是我佯装成为情所伤、寻死觅活的女大学生,把自己亲手送到了陈超的手里。
我要从他入手,伺机寻找报仇的机会。
2.
我叫唐莉。在网络上,我是一个名校在读的21岁大学生,我面容姣好,身材高挑,却因为失恋而抑郁焦虑。
但实际上,外表稍显稚气的我已经28岁了,是一名从业多年的调查记者。
我的真实身份与论坛上的人设大相径庭,但那些刻意编辑过的伤痛文字里,的确藏着真实的悲伤。
幼年丧母的打击,养成了我倔强内向的性格。后来的职业经历,又让我看了太多人间疾苦,敏感的内心实在难以承受,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雪上加霜的是,我还失恋了。
前不久,我与相恋多年的男友峰分手了,因为他不同意我以身犯险调查陈超,也不愿意我再从事这个危险重重的职业。我知道他是为我好,但终究道不同不相为谋。
旧仇添新伤,我内心的痛苦犹如千万只蚂蚁蚀骨吸髓。
如今支撑我活下去的,只有复仇这个信念。我想,等到大仇已报,我就自己了断,去天上和妈妈相见。
就是抱着这样的决心,我和陈超见了面。
见面选在一家快餐店,陈超穿着假GUCCI和假球鞋出现,外表还算干净。
在我违心地说出“哥哥,这个汉堡好好吃,我都没吃过呢“的时候,陈超露出了骄傲的表情。
接着,他把粗糙的手指伸到我嘴边,擦掉了我嘴角的油渍。
我笑了笑,低着头说:“谢谢哥哥。”
心里话是,“草泥马脏东西。”
靠着非凡的忍耐力,和做调查记者以来积累的表演功底,我以无知女大学生的形象通过了奔现这一关,和陈超谈上了恋爱。
事实证明,男人总是比你想的,更着急。
确定关系没两天,陈超就邀请我去他老家玩。
他似乎早有准备,拿出了身份证和一张写着玩具厂经理的名片,自证身份。
证件做得很假,一看就没舍得花钱。不如我的高价货,就是户警看了也得抠脑壳。
真心换真心,假证换假证,我也把我的身份证给他看了。那上面的我还叫唐莉,不过年龄只有21岁。
陈超拍着胸脯说,他已经是总经理了,手上的钱可以买下整个团结村,不会骗我的。
团结村,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地方。
是陈超的老家,是名片上的玩具厂的所在地。
也是母亲的殒命之地。
3.
回团结村的第一晚,我就睡到了陈超的房间。
一栋两层高的小楼房,拢共两个卧室,客房堆满了杂物,很明显就没想让我自己单独睡。
陈母热情,脸上堆着假笑。拉着我的手聊闲天,宣称我就是她认准的儿媳妇,给我喂下定心丸,再话里话外暗示我,有的事晚也是做,早也是做,早做早快活。
我当然听得出她什么意思,但21岁的黄花闺女可不明白。
我装作天真的样子,问:“什么事啊?谁快活?“
陈母看我木讷,直接把我往陈超屋子一推,替我们关了门。
我纳闷,团结村民风开放到这地步了?不然这种事,哪有婆婆比老公还着急的道理。何况,我和陈超还没结婚呢。
陈超对于他妈的唐突举动也不是很满意,说农村人太直爽,他妈只是太喜欢我这个“准儿媳”,劝我不要放在心上。
那一晚,我们同床分被,安全度过。
我心里明白,陈超的绅士之举,不过是进一步赢得我的信任和好感罢了。按照裸贷案的规律,等到我自愿和他发生关系,他就会露出饿狼的真面目,以裸照要挟我成为他的玩物和摇钱树。
果然,同睡的第三晚,陈超由私密话题起头,引导我与他聊一些男女之事。我心底厌恶至极,恨不得给他两脚,但我只能装困,敷衍他。
我做了那么多年记者,见过各样稀奇古怪的复仇事件,但自己能全身而退的却极少,我也不奢望自己能是其中之一。
所以,当陈超突然饿狼扑食一般跳到我身上时,我本能地挣扎了一会儿,便闭上了眼。
4.
我闭着眼,想象母亲的模样,试图在混乱中麻痹自己。
然而,鼻息间的烟臭味、身体接触的恶心,还有屋外那烦人的犬吠声,无不提醒着我,我正在被强暴。
好在,过程并不长。
陈超一副得意的样子,问我:“怎么样?”
他抽完一支烟,又拱到了我身上,色眯眯地要求再来一次。
我看着床头柜上的盒子,问他:“不用这个吗?”
他用骗小孩的语气说:“不用,这样你更舒服,我有分寸。”
我冷冷回答:“去死。”
陈超以为我在调情,哈哈大笑两声便猪一样的大动起来。
殊不知,这两个字,就是我的此行的目的。
当年,母亲远嫁团结村,我出生后,父亲因病离世,留下寡母和我,生活难以为继。陈超父亲跛脚,是个光棍,觊觎母亲的美色便强娶了她。过门后,陈老头为了生儿子,两次给母亲拍喜,后一次她死在了村人的棍棒之下。
拍喜是团结村的习俗,妻子如果两年内没有怀孕,就要请人用棍棒把妻子打一顿,在他们看来,经过这样的拍打,不孕的女子就会怀孕。
母亲死后,陈老头像母亲娘家索要我的抚养费,外公外婆不想我受苦,便给了钱。谁知道,他用这些钱,娶了第二任老婆,也就是陈超的母亲。
陈母进入陈家后,我没吃过一顿饱饭,身上全是乌青。她不高兴了,就打我撒气,高兴了又打我取乐。
十岁那年,我被陈母以500元的价格卖给她远方的亲戚,一对不能生育的夫妇。
夫妇待我不好,十三岁我跟着同乡出门打工,再也没有回去。
后来我拼了命地存钱,自考专科,专升本再考研,才靠自己活成了现在的人样。
这一刻,被陈超压得喘不过气起的我,只有一个念头:让这些坏人,去死!
作为调查记者,我当然有手段一个个查取或者制造这些人的犯罪证据,再通过正当途径将他们逐个送进大牢。
可是,我反正不想活了,也没有耐心等到司法来伸张正义。
我要的,只是和陈超恋爱,再以结婚为由,在婚席上,用准备好的毒药将仇人们一网打尽。
没错,我的杀母仇人,不是一个,是陈家,是所有打过母亲的人,是整个团结村那残忍可怕的恶习!
5.
时间一天天过去,陈超的行为也越发过分。
他开始诱导我配合他拍下裸照,我知道这是在进一步走向裸贷。
我严词拒绝后,他没有强求。但我在屋子里找到了隐藏摄像头。我以打扫卫生为由,借陈母之手破坏了摄像头,但这一招只管一时,我必须尽快推进计划。
然而,那个所谓一网打尽的计划,其实是我在心灰意冷之时,想要鱼死网破的潦草打算。现下,在陈家呆了一段时间,头脑冷静下来,我才发现计划难以实施。
陈超迟迟不回应我要结婚的暗示,村里也没有别人办酒席。
思考之后,我只能豁出去,告诉陈超我怀孕了,奉子成婚迫在眉睫。
我没料到,陈家上下竟然高兴得不得了,陈母还专门炖了鸡汤给我喝,只是陈家人还是不提结婚的事。
我只能哭闹着说:“我还没毕业呢,就跟你有了孩子,同学们知道怎么看我。要是结了婚还好说,不结婚还以为我是什么不三不四的女人!”
陈超缓住我的情绪,嘴上说“马上就结”,第二天却把我一拉二拽地拖到了镇医院的妇科。
看来,对于我的说辞,和那根准备好的验孕棒,他并不完全相信。
我告诉陈超,我这个月的大姨妈没有来,这是真的。但验孕棒的结果,是假的。
我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经常月事不准,且极难受孕。
所以,当我被他摁进B超检查室的时候,我的心都跳到了嗓子眼。
很快检查的结果就到了医生手里。
“叮当”一声,我发抖的双手,碰倒了水杯。水杯落地之前,医生迅捷地接住了杯子。
陈超赶忙转身去墙上的架子上拿来抹布,一边擦桌子,一边犹豫着问:“王医生不在吗?”
我有些疑惑,陈超的这一系列动作和话语,好似对这里十分熟悉。
对面的医生答道:“哦,他被调到县里去了。我是接替他的医生,我姓周。”
陈超沉默了一会儿,从包里掏出一个信封,推向周医生的怀里,说:“那我老婆怀的男孩女孩?”
周医生愣了一下,答复道:“抱歉,这位女士并没有怀孕。”
接下来,陈超的反应超出了我的预料。
他突然大声吼叫着,把我从椅子上推到墙角,还试图用茶缸子砸我的头,好在被周医生拦住了。
周医生告诉陈超验孕棒本来就不完全准确,要他耐心一点,即便是多囊也是可能怀孕的。
我知道他是好心替我解释,大概是怕我回家后挨打,可是他这番话,却将我难以怀孕的情况暴露给了陈超。
回去的路上,陈超一言不发,这份沉默持续到了晚饭后,他主动给我道歉,还说村口广场在放电影,我可以去看看。
我心里发毛,在陈家更是如坐针毡,索性出去走走,清醒一下再从长计议。
6.
乡下夜黑,我在小路上缓慢走着,忽然感觉小腿被什么温热又粗粝的东西缠住了。
一回头,是一只男人粗壮的大手,紧紧抓着我的脚踝。
抓我的人,有一张熟悉的脸。不,细看之下,田里潜伏着七八张男人的面孔。
结垢的皮肤,腥黄的牙,浓重的烟草味……这些男人,齐齐朝我扑来。
几乎就在一瞬间,我甚至来不及挣扎,就被男人们拖上了一辆电动三轮车的车斗。
我被两个男人死死摁在车斗里,无法动弹。我本能地呼救,村子不大,总有好心人听到来搭救吧。
我用尽力气呼喊着:“救命啊!救命啊!”
(未完结,点击下方[赠礼]可解锁本故事隐藏结局)
点击顶部关注【叭叭小事故】好故事不会走丢哦!
您的支持是我的创作动力,感谢!笔芯芯,爱你哟~
我被保护的太好了,被学校、老师、家长保护的太好了!我没有直视过政治的腐败,职权的滥用。
它们一直告诉我,我们的政府是多么公正廉洁,多么为民服务,我沉浸在他们编织的谎言中,我也以为我们的国家已经成为了古人幻想的桃花源,乌托邦。
直到今天,我才直面这职权的滥用,这如封建王朝中的官员,一句话打破了多年的传统。......
我被保护的太好了,被学校、老师、家长保护的太好了!我没有直视过政治的腐败,职权的滥用。
它们一直告诉我,我们的政府是多么公正廉洁,多么为民服务,我沉浸在他们编织的谎言中,我也以为我们的国家已经成为了古人幻想的桃花源,乌托邦。
直到今天,我才直面这职权的滥用,这如封建王朝中的官员,一句话打破了多年的传统。
但不同的是,我们人民学会反抗,拥有了直面他们的勇气,拥有了发表言论的自由。
仔细一想,在我周边的贪污贿赂也不少,只是我没有直面过。村中盖房子的需要买礼,养殖户需要东奔西跑。
我知道不能以偏概全,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得到应有的惩罚,虽然时间有点长。
所以我依然相信我们的母亲,爱我们的母亲,永远。
母亲的“账本”
我家老屋在拆迁时,母亲在家里的老木柜子里翻出一本老“账本”。母亲在我面前翻开这本老“账本”时,小时候,母亲在乌黑的煤油灯下认真记“账”的情景,一一展现在我的眼前,我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穷苦的童年时代。
母亲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只上过小学二年级,听母亲说,小时候她读书很好,可惜没机会读书。母亲不止一次跟我说,在她上完二年级之后,外公就叫她收拾书包回家了,原因只有一个,家里没钱供她上学了。学校的老师为这事还亲自上了两趟外公家,说这么好的苗子,不读书可惜了,但是没有办法,外公摇摇头,说家里穷得实在揭不开锅了。
母亲是一九五六年出生的,她童年的时代正是国家困难时期,母亲不能读书,她没有怪过外公,她...
我家老屋在拆迁时,母亲在家里的老木柜子里翻出一本老“账本”。母亲在我面前翻开这本老“账本”时,小时候,母亲在乌黑的煤油灯下认真记“账”的情景,一一展现在我的眼前,我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穷苦的童年时代。
母亲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只上过小学二年级,听母亲说,小时候她读书很好,可惜没机会读书。母亲不止一次跟我说,在她上完二年级之后,外公就叫她收拾书包回家了,原因只有一个,家里没钱供她上学了。学校的老师为这事还亲自上了两趟外公家,说这么好的苗子,不读书可惜了,但是没有办法,外公摇摇头,说家里穷得实在揭不开锅了。
母亲是一九五六年出生的,她童年的时代正是国家困难时期,母亲不能读书,她没有怪过外公,她只怪自己生在一个穷苦的年代。
母亲嫁给父亲的时候,父亲已经二十八岁了,而母亲只有十八岁。十八岁那年,外公就病逝了,母亲不得已才嫁给老她十岁的父亲。
母亲刚嫁给父亲的时候,生活是很艰难的,因为父亲的家庭也不好,要不父亲也不会二十八岁都还没娶到老婆。母亲说,她还没入门前,爷爷为了让母亲安心嫁过来,答应买一张新床给母亲做结婚礼物,但是母亲嫁过来之后,新床没有,就连父亲做新郎穿的衣服,也是旧的,母亲就这样嫁给了父亲。
在农村,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母亲也没有怨言,既然嫁给了父亲,就要跟父亲过穷苦的日子。母亲说,我姐姐出生的时候,那时候家里很穷,连母鸡也没钱养。农村有个习俗,女人刚生了小孩要坐月子,坐月子是不能干重活的,还要吃好住好养身体,母亲坐月子时,补品是没得吃了,想吃上一顿肉都没钱买,外婆好不容易从家里拿出十二个鸡蛋来给母亲,母亲一天一个鸡蛋,也只能吃十二天,这时候,母亲想到了跟邻居家借鸡蛋,于是跟隔壁的五叔婆借了三个鸡蛋,这样总共十五个鸡蛋,母亲就靠这十五个鸡蛋坐了半个月的月子。
而母亲的“账本”,应该就是从借这三个鸡蛋开始的,母亲告诉我,我们家一直很穷,特别是我们姐弟四个出生以后,连饭都吃不饱,遇到过年过节需要买肉,都要跟邻居借钱。我曾好奇地问母亲,每次借别人的钱,都要用“账本”记下来。母亲说这样才会记得什么时候归还给别人。
母亲的“账本”,据说是从我爷爷那里要来的,爷爷以前是个乡村医生,专门帮别人开药方,母亲把爷爷用来记录药方的纸张拿来,装订成一本简单的没有封面的“账本”。
九十年代初,我们姐弟四人陆续上学读书,因为家里穷,那时候学费总不能按时交,母亲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跟邻居借,一到开学的日子,母亲到处去东挪西借,东家十元、西家二十元,凑够我们姐弟的学费,当然,每次借学费的时候,母亲总会告诉邻居一个归还的日期,回到家母亲一笔一笔地记录在“账本”上。我记得母亲有点老花,虽然她没读过什么书,但是她会带上一副陈旧的老花镜,一笔一划地把借别人的钱用心记录下来。于是,母亲的“账本”越记录越厚,随着时间的积累,“账本”也越来越黑,但是母亲总把里面的账记得清清楚楚的,每次还完一笔债,母亲总会轻松地在“账本”上划掉。
我读小学四年级之前,母亲的“账本”一直记录着的都是我们欠别人的债务。我上四年级后,我们姐弟四人都上学了,家里的负担越来越重,母亲跟父亲商量,去县城里买了一台打浆机,在村子里做起卖豆腐的小生意。母亲做的卖豆腐的小生意,都是卖给村民的,每天一早,母亲就早早把做好的豆腐挑到村里去卖,走家过巷的,村子里都是穷苦人家,许多村民买一块几毛钱的豆腐,都要赊账,因为赊账的人多了,母亲拿出她的“账本”,把村民们赊的账一单一单的记录下来。
母亲只是个普通农民,以前她欠别人钱的时候,会用她的“账本”记录下来,现在她又用自己的“账本”记录别人欠她的钱。母亲虽然没读过什么书,她只认一个道理——有借有还。其实母亲记账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告诉我们姐弟,做人要诚实守信,要分分明明。
二十世纪初,我高中毕业后去读大学,因为姐姐哥哥都毕业了出来工作了,我们家庭环境已经大大改善,那时候母亲已经不在村子里卖豆腐了。有一天,母亲打开她的木柜子整理东西的时候,她特意拿出她的“账本”,母亲指着那些陈旧的字迹,一笔一笔地跟我说,哪一笔是我们姐弟读几年级的时候借谁家的钱,是什么时候还的,每一笔数目,母亲都如数家珍似的跟我讲得清清楚楚。其实我知道,母亲就算没有“账本”,她也能把这些账目记得清清楚楚,但是母亲就是这样一丝不苟的人。
母亲也告诉我,她在村庄卖豆腐,记下了村民欠下的买豆腐的账目,多多少少不下几百单,每一单是哪家什么时候欠的,每一单是什么时候还的,母亲都记得清清楚楚的。母亲说,她做豆腐做了十几年的时间,欠下她账的人不少,虽然数目都很小,但是没有一个人不还的,母亲指着“账本”上密密麻麻的账目,每一笔她都用笔给划掉了,说明村庄的人都很守信用。这样,母亲的“账本”也失去了它的作用,给母亲埋在木柜子深处了。
也许母亲知道,我读大学了,意味着我要出远门了,从此我要走上社会,走上自己人生的道路,母亲特意拿出她的“账本”来教育我诚实守信的人生的道理。
如今,无论我去到哪里,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会记得母亲的话,当然,我也会永远记得母亲的“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