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周全面转为了网课,每日核酸亦进行着,学校提供的每日不重样的贴纸奖励算是乐趣之一。
在图书馆借了黑塞的《德米安》和《悉达多》来读,高中时就被同学安利黑塞的小说但一直没读,现在很后悔为什么当年没有早点开始接触黑塞,好恨。
《德米安》继承的是德国浪漫派一贯的大段大段内心独白、抒情,与智性的哲理思辨的特点,也夹带了许多有关尼采哲学、基督教阐释的私货,以及鸟冲破蛋壳新生与旧世界毁灭的隐喻。我个人很喜欢前半部分辛克莱少年时期的写法,写他与家庭、学校的暧昧关系、内心的挣扎,两个世界的构想好绝,后半部分有点像含蓄版本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不如前一半来得惊艳。
《悉达多》像是《德米安》的后传,虽然故...
第十二周全面转为了网课,每日核酸亦进行着,学校提供的每日不重样的贴纸奖励算是乐趣之一。
在图书馆借了黑塞的《德米安》和《悉达多》来读,高中时就被同学安利黑塞的小说但一直没读,现在很后悔为什么当年没有早点开始接触黑塞,好恨。
《德米安》继承的是德国浪漫派一贯的大段大段内心独白、抒情,与智性的哲理思辨的特点,也夹带了许多有关尼采哲学、基督教阐释的私货,以及鸟冲破蛋壳新生与旧世界毁灭的隐喻。我个人很喜欢前半部分辛克莱少年时期的写法,写他与家庭、学校的暧昧关系、内心的挣扎,两个世界的构想好绝,后半部分有点像含蓄版本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不如前一半来得惊艳。
《悉达多》像是《德米安》的后传,虽然故事发生在印度的一位婆罗门身上,但其实是整个世界所有青年内心成长的隐喻。中间三分之一写悉达多堕落于凡俗世界的部分尤其精彩,而且并不局限于心理世界,视野向外部世界打开,比《德米安》宽阔了许多。最后有关摆渡人与河流哲学亦写得相当震撼。
这两周集中看完了《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和第三季,叙事节奏相比第一季加快了许多,许多暗藏的草蛇灰线也逐渐浮出地表明晰了起来,故事愈发向外拓宽,不局限于二人的友谊,辐射至整个意大利社会的阶层、性别不平等问题,乃至全世界六十年代的左翼浪潮与女性主义思潮,相当宏阔。埃莱娜和莉拉各自过上迥异的人生,但又隐约潜藏着对于对方的嫉妒与不甘,微妙的心理刻画得太棒了,我之后有空一定好好写一篇长评!(再次挖坑)
另翻墙找到了新上映的《青春变形记》的电影资源,和npy看完后流了一整晚的眼泪,helicopter parent可能是大多东亚孩子的梦魇,同时也是现实,奇幻的想象力和诚恳的叙事特别打动人,不理解它哪里rh了……
上周日和好友相约一同拍毕业照,摄影师仍苦于毕论未完稿,我们便决定自己充当摄影师,化完妆后直接奔去新太阳地下买学士袍,在图书馆门口、静园草坪、未名湖边,以及中文系楼前拍了一下午。出于隐私就不放正脸照啦,挑了几张背影与侧影放上,算是毕业照的第一弹,未来应该还会有第二弹、第三弹。
九月的秋,六月的夏
岁月匆匆,惟愿总相逢,毕业快乐
书上说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但你别怕 书上还说人生何处不相逢
曾经的毕业季我们是看客 今年的毕业季我们是主角
“毕业没有轰轰烈烈的告别 只是在某个宁静的下午 像往常一样放下 只是再也没有回来”
始于二零一八初秋 终于二零二二盛夏
各自赶路 后会有期
我们兵分两路 最后顶峰相见
散的是这场盛夏 而不是我们
故事始于2018 故事终于2022
我们以1 2 ...
九月的秋,六月的夏
岁月匆匆,惟愿总相逢,毕业快乐
书上说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但你别怕 书上还说人生何处不相逢
曾经的毕业季我们是看客 今年的毕业季我们是主角
“毕业没有轰轰烈烈的告别 只是在某个宁静的下午 像往常一样放下 只是再也没有回来”
始于二零一八初秋 终于二零二二盛夏
各自赶路 后会有期
我们兵分两路 最后顶峰相见
散的是这场盛夏 而不是我们
故事始于2018 故事终于2022
我们以1 2 3开始 以 3 2 1结束
“在那个蝉鸣不止的夏天 我安静的回头同那个充满了故事的门说了声再见”
“始于初秋 终于盛夏”
(非原创!非原创!)
好久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