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研究的新探索 第十一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作 者 :钱宗武,姚振武主编
出版发行 : 北京:语文出版社 , 2014.04
ISBN号 :978-7-80241-884-4
页 数 : 505
原书定价 : 98.00
开本 : 23cm
主题词 : 古汉语-文集
中图法分类号 : H109.2-53 ( 语言、文字->汉语->古代汉语->论文集 )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量词及其特点、汉语介词源自动词的历......
作 者 :钱宗武,姚振武主编
出版发行 : 北京:语文出版社 , 2014.04
ISBN号 :978-7-80241-884-4
页 数 : 505
原书定价 : 98.00
开本 : 23cm
主题词 : 古汉语-文集
中图法分类号 : H109.2-53 ( 语言、文字->汉语->古代汉语->论文集 )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量词及其特点、汉语介词源自动词的历史理据、论古文《尚书》虚词的语法特点、说“们”等。
参考文献格式 : 钱宗武,姚振武主编. 古汉语研究的新探索 第十一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 北京:语文出版社, 2014.04.
百度云:1vkE2GdK2TZ2je-bFa4n0zw?pwd=6sbi
序
目录
《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量词及其特点
汉语介词源自动词的历史理据
论古文《尚书》虚词的语法特点
说“们”
明清方言副词“忒也”探源
也说连词“哪怕”的来源和演变
汉语语气词的来源及衍生机制
汉语焦点标记“是”的产生时代及其来源再探
秦简中几例特殊用法的“是”
略论古汉语的像动、处动与用动——揭示像动、处动与用动合理而且必要
上古汉语“NP之VP”中“之”字性质综论——兼与沈家煊、完权商榷
甲金“于”字介词结构对比
古汉语“所”字结构的通式及生成机制
论《尚书》定中结构复杂化的表现形式
《史记》“幸”义句考察
《尚书》与《论语》对应性衔接机制比较
读邵敬敏着《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
说“转指造词”
论汉语的一元三分式三字词语——兼论认识论对于对立统一词语构成的影响
南北朝佛典、道书复音词语比较——以《杂宝藏经》《百喻经》《老君音诵戒经》《周氏冥通记》等为例
“V使移+N役事”双音词的成词路径及语素规约
基于传统认知方法的词义引申与词类活用
“人定胜天”语义探析
释“氏”——兼论氏与姓、氏与族之间的关系
释“茨”
浅析甲骨刻辞中的“刍”
两周金文“享”字释义
《左传》“平”“成”用法分析
《韩非子》中的连类而及之词
敦煌文献字词考释与语法研究
敦煌契约文书词语例释——兼谈敦煌契约文书词语考释法
古书地名今注简论——以郭锡良《古代汉语》为例
登临送目,“望”归何处?——姚鼐《登泰山记》中“望”字考析
《今文〈尚书〉词汇研究》特色刍议
六朝墓志词汇研究与《汉语大词典》的书证滞后
从《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谈《汉语大词典》之疏失
读《文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札记三则
《说文广义》阅读答记
《尔雅》新解一则
《古文尚书撰异》的训诂原则及其方法
上博简“臧罪”音释——谈鱼通转例说之六
“复辅音声母”问题的浑沌语言观解释
从《曲韵骊珠》看“入派三声”的实质
《银雀山汉墓竹简》通假字所反映的语音特点
宋代江浙诗韵中舌根鼻韵尾阳声韵及阴声韵、阳声韵通押考察
《半塘定稿》的用韵研究
昊棫《书裨传》著述考
汉魏六朝碑刻双形符字研究
简论《世说新语·文学》中阐释学思想
求是创新 继往开来
《耕耨集 汉语与经典论集》
作 者 :李雄溪编
出版发行 :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 2007.11
ISBN号 :9620744322
参考文献格式 : 李雄溪. 耕耨集 : 汉语与经典论集[M].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2007.11
百度云:1rk_br3tezqvok27kxrLLpA?pwd=t9lt
前言
目录
序言
目录
一、经史篇
《诗经》用韵析论
《诗经》“万寿无疆”的语用特点及作者问题
杨慎《毛诗说》及其训诂方法概述
从今、帛、竹书《周易·大畜......
作 者 :李雄溪编
出版发行 :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 2007.11
ISBN号 :9620744322
参考文献格式 : 李雄溪. 耕耨集 : 汉语与经典论集[M].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2007.11
百度云:1rk_br3tezqvok27kxrLLpA?pwd=t9lt
前言
目录
序言
目录
一、经史篇
《诗经》用韵析论
《诗经》“万寿无疆”的语用特点及作者问题
杨慎《毛诗说》及其训诂方法概述
从今、帛、竹书《周易·大畜卦》看虞翻、王弼《注》
王夫之《春秋稗疏·春王正月》考
沈钦韩《春秋左氏传补注》的一些问题
《左传》礼征举隅
二、文字训诂篇
论《说文》从“厂”得声之字
朱俊声“两谊想反之字”补说
“县门”与“关”
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述评
郝懿行《尔雅义疏》三则辨惑
三、出土文献篇
从出土文献看今本《孔子家语》的成书年代
上博楚简(二)“壅戒先匿”句新释
释狱犴
四、汉语及方言篇
字本位和汉字性质研究
汉语方言关系词的类型及相关问题
浅谈广州话词汇中的“乌龙”
Does Late Middle Chinese Represent the Mid-Tang Chang an Dialect?
量词小议6:车的量词
有些物件的量词是很难确定的,也有些物件的量词是由争议的。但是。“车”的量词是“辆”,这是肯定的、毫无争议的!为什么有些人要把它改成“台”呢?究竟是为什么?我一直无法理解。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这种现象并非个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还有自扇耳光的:
[图片]
2023.2.7的热搜截屏:
[图片]
车的量词是“辆”不是“台”!
[图片]
有些物件的量词是很难确定的,也有些物件的量词是由争议的。但是。“车”的量词是“辆”,这是肯定的、毫无争议的!为什么有些人要把它改成“台”呢?究竟是为什么?我一直无法理解。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这种现象并非个案:
还有自扇耳光的:
2023.2.7的热搜截屏:
车的量词是“辆”不是“台”!
量词小议10:人的量词
针对“人”的量词,常用的有三个:个,位,名。
看看百度百科对这三个字的部分释义。
个:通用个体量词,表示单独的人或物 。
名:用于人(常指具有某种身份或职业的人)。
再看百度汉语对这三个字的部分释义。
个:量词。用于没有专用量词的名词(有些名词除有专用量词外也能用“个”):一~人。两~单位。
位:用于人(含敬意):诸~。各~。家里来了几~客人。
名:用于人:三百多~工作人员。录取新生四十~。
由此看来,下面报纸上量词“个”的用法并没有错,但如果改用“位”或者“名”,感觉更好一些。
[图片]
[图片]
[图片]
量词小议9:手机的量词
同一天、同一份报纸的两个不同版面上出现的手机的量词,是两个版本。
[图片]
[图片]
一个是“台”,另一个是“部”。
应该是“台”?应该是“部”?两个都应该?
以我个人的理解,作为量词的“台”,一般是针对体积较大、而且是在相对固定的状态下工作的物件。
比如说家用电器,诸如空调、冰箱、电脑、洗衣机、电视机、微波炉、电磁炉等等,都具有体积较大的特点,而且都是在相对固定的状态下工作的,其量词都适用“台”——三台空调,两台冰箱,一台电脑,等等。
而手机显然属于体积较小、而且不是以相对固定的方式工作的,所以不宜用“台”作为量词,用“部”比较合适。
此外,固定电话(座机)的量词也是“部”,比如一部
同一天、同一份报纸的两个不同版面上出现的手机的量词,是两个版本。
一个是“台”,另一个是“部”。
应该是“台”?应该是“部”?两个都应该?
以我个人的理解,作为量词的“台”,一般是针对体积较大、而且是在相对固定的状态下工作的物件。
比如说家用电器,诸如空调、冰箱、电脑、洗衣机、电视机、微波炉、电磁炉等等,都具有体积较大的特点,而且都是在相对固定的状态下工作的,其量词都适用“台”——三台空调,两台冰箱,一台电脑,等等。
而手机显然属于体积较小、而且不是以相对固定的方式工作的,所以不宜用“台”作为量词,用“部”比较合适。
此外,固定电话(座机)的量词也是“部”,比如一部电话机。
量词小议8:商品的量词
经常看到超市的海报把“支”作为“商品”的量词:
[图片]
总感觉有问题,查了百度汉语,“支”作为量词使用时,有这样几种用法:
用于队伍等:一~军队。一~文化队伍。
用于歌曲或乐曲:两~新的乐曲。
纱线粗细程度的英制单位,用单位质量(重量)的长度来表示,如1磅重的纱线长度中有几个840码,就叫几支(纱)。纱线越细,支数越大。
d)用于杆状的东西:一~枪。三~钢笔。一~蜡烛。
没有用于商品的用法。
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商品”的量词应该是“种”或者“类”,比如:“230种印花商品”或者“230类印花商品”。
从上述海报“支”下方的英文“SKU”来看,“商...
经常看到超市的海报把“支”作为“商品”的量词:
总感觉有问题,查了百度汉语,“支”作为量词使用时,有这样几种用法:
用于队伍等:一~军队。一~文化队伍。
用于歌曲或乐曲:两~新的乐曲。
纱线粗细程度的英制单位,用单位质量(重量)的长度来表示,如1磅重的纱线长度中有几个840码,就叫几支(纱)。纱线越细,支数越大。
d)用于杆状的东西:一~枪。三~钢笔。一~蜡烛。
没有用于商品的用法。
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商品”的量词应该是“种”或者“类”,比如:“230种印花商品”或者“230类印花商品”。
从上述海报“支”下方的英文“SKU”来看,“商品”的量词也应该是“种”。不妨看看百度百科对“SKU”的解释:
量词小议7:零部件的量词
看报纸:
[图片]
[图片]
百度对“颗”解释是:
小而圆的东西:~粒。
量词,指圆形或粒状的东西:三~珠子。
报纸上标题中的“颗”明显是“零部件”的量词,应该取第2种解释。不考虑报纸以外的“零部件”。就从报纸正文的内容来看,新闻所描述的零件是“弹簧式探针零件”,既然零件以“针”命名,应为“细长”物,不可能是“圆形或粒状”物,作为量词的“颗”显然是用错了地方。
所谓“零部件”可以有两种解释:①“零件”和“部件”;②“零件”或“部件”。而“部件”是由“零件”组成的,“细长”物能否组成“圆形或粒状”物?不敢妄加定论。不过,新闻里只提到具体的“零件”——“针管”、未提及实质性的...
看报纸:
百度对“颗”解释是:
小而圆的东西:~粒。
量词,指圆形或粒状的东西:三~珠子。
报纸上标题中的“颗”明显是“零部件”的量词,应该取第2种解释。不考虑报纸以外的“零部件”。就从报纸正文的内容来看,新闻所描述的零件是“弹簧式探针零件”,既然零件以“针”命名,应为“细长”物,不可能是“圆形或粒状”物,作为量词的“颗”显然是用错了地方。
所谓“零部件”可以有两种解释:①“零件”和“部件”;②“零件”或“部件”。而“部件”是由“零件”组成的,“细长”物能否组成“圆形或粒状”物?不敢妄加定论。不过,新闻里只提到具体的“零件”——“针管”、未提及实质性的“部件”。从报道内容来看,明明检测对象是“零件”,为什么要说成检测“零部件”?不好理解。
两张报纸的标题“异报同词”地把“零部件”的量词定为“颗”,但在正文里却有的用“颗”、有的用“个”、还有的用“只”,这“颗”、“个”、“只”究竟是什么关系?感觉好混乱。
量词小议5:猴子的量词
微信收到的笑话里有这么一张图(原图):
[图片]
我倒是觉得这道数学题里存在着一个语文方面的问题:“猴子”的量词是什么?这道数学题里出现了两个不同的量词:
[图片]
对于动物,似乎用“只”的比较多。不管用“只”、还是用“个”,在同一道题里应该统一。
数学老师需要提高语文水平。
[图片]
[图片]
猴子的量词应该是“只”。
微信收到的笑话里有这么一张图(原图):
我倒是觉得这道数学题里存在着一个语文方面的问题:“猴子”的量词是什么?这道数学题里出现了两个不同的量词:
对于动物,似乎用“只”的比较多。不管用“只”、还是用“个”,在同一道题里应该统一。
数学老师需要提高语文水平。
猴子的量词应该是“只”。
量词小议1:墙的量词
“堵”与“面”,都是墙的量词:一堵墙,一面墙。
但是,此“墙”非那“墙”:“一堵墙”,是指由内而外的整个墙体,是立体的概念,是一个三维的实体;而“一面墙”则是指墙的一个表面,是一个二维的概念。
“一堵墙”指“墙体”、“一面墙”指“墙面”。
通常情况下,“一堵墙”上往往存在着两个“一面墙”。“一堵墙”不仅有大小,而且是有厚度的;而“一面墙”则只有大小、不存在厚度。——都是些几何概念。
当然,“一面墙”也有三维的,那就是曲面的墙。
再看这张报纸的新闻标题:
[图片]
从这则新闻所要描述的内容来看,“楼道里”的“墙”,应该是指“墙面”、而不是“墙体”,即应该是“一墙面”、而不是“一堵墙”。......
“堵”与“面”,都是墙的量词:一堵墙,一面墙。
但是,此“墙”非那“墙”:“一堵墙”,是指由内而外的整个墙体,是立体的概念,是一个三维的实体;而“一面墙”则是指墙的一个表面,是一个二维的概念。
“一堵墙”指“墙体”、“一面墙”指“墙面”。
通常情况下,“一堵墙”上往往存在着两个“一面墙”。“一堵墙”不仅有大小,而且是有厚度的;而“一面墙”则只有大小、不存在厚度。——都是些几何概念。
当然,“一面墙”也有三维的,那就是曲面的墙。
再看这张报纸的新闻标题:
从这则新闻所要描述的内容来看,“楼道里”的“墙”,应该是指“墙面”、而不是“墙体”,即应该是“一墙面”、而不是“一堵墙”。如果要在墙上凿洞、安装门窗,那就是针对“一堵墙”的了。
《汉语联绵词词典》
作 者 :谢纪锋编著
出版发行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011.11
ISBN号 :978-7-5135-1404-0
页 数 : 1108
原书定价 : 75.00
开本 : 21cm
主题词 : 汉语-联绵字-词典
中图法分类号 : H136.7-61 ( 语言、文字->汉语->语义、词汇、词义(训诂学)->现代词汇 )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汉语联绵词中型词典,共收录古汉语联绵词6000......
作 者 :谢纪锋编著
出版发行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011.11
ISBN号 :978-7-5135-1404-0
页 数 : 1108
原书定价 : 75.00
开本 : 21cm
主题词 : 汉语-联绵字-词典
中图法分类号 : H136.7-61 ( 语言、文字->汉语->语义、词汇、词义(训诂学)->现代词汇 )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汉语联绵词中型词典,共收录古汉语联绵词6000条左右。本词典的词目及书证均采自清末以前成书的各类典籍。全书按词目汉语拼音顺序排列。作者在前言中深入浅出地讲了联绵词的研究概况、如何判定联绵词和联绵词的声韵关系,论述十分到位。词典既继承了以往此类词典的
参考文献格式 : 谢纪锋编著. 汉语联绵词词典[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11.
百度云:1HCIlIbwDqRXBY1OmDsocEA?pwd=scne
“应势加推”?
许多房产广告里面都有“应势加推”这个词。
那么,“应势加推”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百度一下,结果几乎全都是房产广告,而没有对这个词的解释,于是只能顾名思义:根据销售形势增加房源。
如此解释,问题来了:
如果这些“加推”的房源原来就是存在的,那就不存在“应势”之说——不管销售形势如何,这些房子都得卖,不是“应势”、而是“应市”。
如果这些“加推”的房源真是“加”出来的,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是临时征地、紧急建造?这“地”是想征就能征的?
再以“应势加推是什么意思”为题进行搜索,结果是:
1、加推是房地产界中的一种销售手段,和开盘本质是一样的,字面意思就是增加推出房产。
2、开发商在推盘的...
许多房产广告里面都有“应势加推”这个词。
那么,“应势加推”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百度一下,结果几乎全都是房产广告,而没有对这个词的解释,于是只能顾名思义:根据销售形势增加房源。
如此解释,问题来了:
如果这些“加推”的房源原来就是存在的,那就不存在“应势”之说——不管销售形势如何,这些房子都得卖,不是“应势”、而是“应市”。
如果这些“加推”的房源真是“加”出来的,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是临时征地、紧急建造?这“地”是想征就能征的?
再以“应势加推是什么意思”为题进行搜索,结果是:
1、加推是房地产界中的一种销售手段,和开盘本质是一样的,字面意思就是增加推出房产。
2、开发商在推盘的时候,通常不会一下子将所有的房源全部售完,而是按照销售计划每次推出与预订数量相当的房源量,化整为零制造旺销、热销印象的所谓营销手段,以达到炒作的目的。
3、如开发商有5栋房子,开盘当天只卖一栋,当即将卖完的时候,开发商会根据情况把其他4栋的房子拿出一部分再卖就是加推。
如此说来,所谓“应势加推”不仅仅是一个伪命题,而且完全是骗人的广告词,因为那些“加推”的房子本来就是存在的,并非“应势”的产物,或者说与“应势”无关,早晚要“推”出来“应市”的。
画蛇添足
看一个包装(局部):
[图片]
首先,感觉“商用之选”是画蛇添足——这纸恐怕不限于“商用”,如果“家用”想必不会有什么问题。
其次,感觉“复印”是画蛇添足——这纸恐怕不限于“复印”,如果用于“打印”想必不会有什么问题。
还有,感觉“静电”是画蛇添足——这纸恐怕不限于“静电复印”,如果“激光打印”想必不会有什么问题。
参考件:《“多功能复印纸”?》
看一个包装(局部):
首先,感觉“商用之选”是画蛇添足——这纸恐怕不限于“商用”,如果“家用”想必不会有什么问题。
其次,感觉“复印”是画蛇添足——这纸恐怕不限于“复印”,如果用于“打印”想必不会有什么问题。
还有,感觉“静电”是画蛇添足——这纸恐怕不限于“静电复印”,如果“激光打印”想必不会有什么问题。
参考件:《“多功能复印纸”?》
“史”字本是多音字
在我所见过的辞书里,“史”字只有一个读音“shǐ”。这反映了辞书编纂者们知识面的狭窄。“史珍香”遭吐槽并非起名人的错,而是辞书编纂者们的失误。
在笔者家乡扬州的方言里,因为没有卷舌音,于是,卷舌音“zh”、“ch”、“sh”、“r”均被平舌化,读成“z”、“c”、“s”、“l”。因此出现了“史”、“屎”、“死”同音的现象,均读作“sǐ”。为了避免“史”姓的尴尬,聪明又儒雅的扬州祖先们专门为用作姓氏的“史”字确定了另外一种读音:xǐ。即当“史”字用作姓氏时,不读“sǐ”而读“xǐ”,与“喜”同音,既好听又好念,真可谓两全其美、皆大欢喜。“史珍香”之类根本不会遭吐槽
在标准的汉语普通话里,卷舌......
在我所见过的辞书里,“史”字只有一个读音“shǐ”。这反映了辞书编纂者们知识面的狭窄。“史珍香”遭吐槽并非起名人的错,而是辞书编纂者们的失误。
在笔者家乡扬州的方言里,因为没有卷舌音,于是,卷舌音“zh”、“ch”、“sh”、“r”均被平舌化,读成“z”、“c”、“s”、“l”。因此出现了“史”、“屎”、“死”同音的现象,均读作“sǐ”。为了避免“史”姓的尴尬,聪明又儒雅的扬州祖先们专门为用作姓氏的“史”字确定了另外一种读音:xǐ。即当“史”字用作姓氏时,不读“sǐ”而读“xǐ”,与“喜”同音,既好听又好念,真可谓两全其美、皆大欢喜。“史珍香”之类根本不会遭吐槽
在标准的汉语普通话里,卷舌音“史”、“屎”仍旧同音shǐ,同样存在着“史”姓读音尴尬现象,何不将扬州模式推而广之?
其实,在汉语里姓氏读音“另类化”的现象不乏其例,比如:仇qiú、单shàn、盖gě、叶shè、任rén、华huà……多一个“史xǐ”的读法又何妨?
扬州是举世闻名的文化历史名城,扬州的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不可缺或的一席之地,扬州方言中的“史xǐ”姓读法应该名正言顺的进入辞书,使得“史xǐ”的读音合法化。
除了扬州,其他地方有没有“史xǐ”读法?值得语言学者们调查研究。
炫=吃?
曾经看到一则上热搜的新闻:
[图片]
看到标题,就产生了困惑:“炫”是什么意思?难道“炫=吃”?
看评论区,有网民有着与我一样的困惑:
[图片]
也有人说那是“网络用语”,那么,新的困惑来了:这个网络用语的发明人为什么要用“炫”来表示“吃”?有什么必要?有什么特别的含义?能不能用其他字来表示“吃”?比如用“楦”代替“吃”行吗?“能”与“不能”的依据是什么?“行”与“不行”的依据是什么?评论区有人所说的“没文化”的人,究竟是指“作者”还是指“大叔”?
最后我还是看了看百度的解释:
[图片]
无论“炫”还是“楦”,都与“吃”毫不相干。
[图片]
由此可见,无论“炫”
曾经看到一则上热搜的新闻:
看到标题,就产生了困惑:“炫”是什么意思?难道“炫=吃”?
看评论区,有网民有着与我一样的困惑:
也有人说那是“网络用语”,那么,新的困惑来了:这个网络用语的发明人为什么要用“炫”来表示“吃”?有什么必要?有什么特别的含义?能不能用其他字来表示“吃”?比如用“楦”代替“吃”行吗?“能”与“不能”的依据是什么?“行”与“不行”的依据是什么?评论区有人所说的“没文化”的人,究竟是指“作者”还是指“大叔”?
最后我还是看了看百度的解释:
无论“炫”还是“楦”,都与“吃”毫不相干。
由此可见,无论“炫”还是“楦”,都与“吃”毫不相干。
“日式大根”?
超市里看到这个画面:
[图片]
感觉有些问题。
“大根”一词,本来就是日本的,不存在“中式大根”、“汉式大根”,因为在中文里或者说在汉语里就叫“萝卜”、没有“大根”一词。所谓“日式大根”,实际上就是“日本萝卜”。
如果把中国的萝卜卖到日本去,用日文汉字表达应该是“中国大根”,而不是“中式萝卜”或者“汉式萝卜”。
超市里看到这个画面:
感觉有些问题。
“大根”一词,本来就是日本的,不存在“中式大根”、“汉式大根”,因为在中文里或者说在汉语里就叫“萝卜”、没有“大根”一词。所谓“日式大根”,实际上就是“日本萝卜”。
如果把中国的萝卜卖到日本去,用日文汉字表达应该是“中国大根”,而不是“中式萝卜”或者“汉式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