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从负转正之法——SA
这一篇,从能量入手,展开主体之境的视角;既从体验者到观察者的转变,是自我觉察。
能量,本来没有所谓的正负;所以负,是因为从自身和他人的角度,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能量从负转正之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观察自己的能量状态,尤其情绪能量,仅仅观察。
仅仅观察,不作任何评判;看似简单,却并不容易做到,因为要分离出一个高我的视角。
主体的确定性——SA
这一篇,本来是要做"修·观念"的一个流程;但意识到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既主体性。
而且,主体性,现在有了一个拓展的解释,就是主体的确定性;这看似简单,背后深意。
主体的确定性,是那一个永不可见的主体,一直都存在着;而且,一切存在都根源于祂。
更好的一点,是主体之境也一直存在着;这意味着观·观念之后,修·观念的一个基准标尺。
单元化——SA
这一篇,是一个标志,意味着整个基于意识研究的项目孵化,确立落地生根的基本范式。
这是一个阶段的节点,之前是价值化,之后是组织化;而且是一个嵌套的自组织的模式。
一直以来,有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就是接力棒;先前以为是一个人,现在明白是单元。
单元化,是一个类似泡泡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最小化的功能单元;注意,是全功能的。
以向外求方式向内求——SA
这一篇,是一个节点,是从向内求的想法,转向内外兼修的做法;这样,可以更好向内求。
向内求,相比向外求,是一个超越的思路;同时,因为无意识的本能,向内求难于向外求。
人有意识的自由,其中一个选项,就是向外求,还是向内求;这需要一个内外的边界定义。
向外和内的边界,在于他人和自己的关系;向内求是主体之境,向外求是主体间境和在境。
生命的逻辑——SR
这一篇,有别于“生命逻辑——SA”,重建一个“生命的逻辑——SR”,用于自体更新。
从理论到亲验,从意识到亲历,一个关于生命的逻辑,正在浮出水面;那水是活水源泉。
生命,开始觉得很简单,尤其相比于抽象的意识和灵魂;但最后会发现,生命是最难的。
因为生命,并不是一个极致的存在,而恰恰是一个中庸的体系;但没有极致,无以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