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随便来科普
双碳,即与的简称。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碳达峰”就是指在某一个时点,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在生态红线之上,中共中央作出了目标明确的部署。为保护人类的地球家园,我们每个人都对响应政策责无旁贷。
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是当今时代讨论最为火热的话题。网络数码带给人们数据与图像的冲击,任何人都不可能对卫星照射图中极地上空......
双碳,即与的简称。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碳达峰”就是指在某一个时点,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在生态红线之上,中共中央作出了目标明确的部署。为保护人类的地球家园,我们每个人都对响应政策责无旁贷。
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是当今时代讨论最为火热的话题。网络数码带给人们数据与图像的冲击,任何人都不可能对卫星照射图中极地上空巨大的空白视而不见。这是地球给予人类的警示,提醒我们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在地球生态系统数万年的演化后,绿植从滚热的岩石中郁郁而出,生命开始活动生活。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形成了一系列稳定的平衡状态,让天空保持湛蓝、植物繁荣枯落、动物繁衍生息。这种状态下,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天地间往返,亿万年来畅通无阻地循环。但这种平衡被打破了,施加破坏力的主体就是对地球生态赖以为生的人类,是我们自己。塑料垃圾堆弃、氟利昂排放、汽车尾气排放、石油泄漏、植被破坏......越来越多的碳从地表排放,而能够调解处理碳的植物越来越少,二氧化碳滞留在大气,终于超过承载极限,咆哮着告诉人类它的遍体鳞伤:水资源短缺、酸雨、土壤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破坏......
叔本华曾说过,“人类只有按照自然所启示的经验来生活”。高消耗、高排放的生活方式受到了自然的警告,这启示我们要采取绿色生活方式。宏观上,人类希望通过减少碳的排放、增加碳的吸收来实现“双碳”。这个看似宏观的任务其实可以化整为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实践。
节约水源是人类迫在眉睫的任务,这要求我们着眼于每天生活用水,减少用水压力。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即使是细小的水滴,一个月就会流掉6立方米的水;一座城市中200万的水龙头,如果漏水,一年就会损失上亿吨的水。《论语》有言,“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反面看,这句话在说反面的积累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后果。而我们应该从正面获得其实,在使用已经在我们意识中形成常态的水资源时三思而后行:检查水龙头是否关紧、二次用水等等都应该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习惯的养成大致需要21天,当然,具体到个人因情况而论。在这21天中,人会经历“刻意、不自然”、“刻意、自然”、“不刻意、自然”三个阶段。大部分人在第一阶段就会垂头放弃,如果凭借毅力坚持到第二阶段,则基本形成习惯。但如果稍微松懈,就会回到原点。我相信,为了维护人类生存的基础底线,每个人都有毅力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拒绝使用一次性物品,看似没有直接价值,实际上间接帮助了生态系统的恢复。生态系统有一定自我调节的能力,在面对外力破坏时保持自身稳态,在遭到破坏后恢复原本的结构与功能。塑料制品中含有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等难以降解的高分子化合物。掩埋、燃烧等处理城市垃圾的常用方法都无法减少它们对环境的破坏。这些我们随手丢弃的垃圾聚集在地表之上,形成排山倒海般降临的“白色污染”。这些高分子化合物生物体也难以分解,最终随食物网聚集,回到人类体内。这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之间流动时会对生物体造成伤害,在生态系统的各个环节造成破坏,如果能够降低甚至杜绝“白色污染”,那么我们就将拥有一个更加美丽的地球。
节俭生活,与铺张奢侈说再见。1934年1月23日,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我们的经济政策》中就曾强调:“财政的支出,应该根据节省的方针。应该使一切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他告诫人们,为人民服务和贪污浪费是水火不能相容的,为人民服务就必须反对贪污浪费,不仅贪污是极大的犯罪,浪费同样是极大的犯罪。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也有对这样一位平易近人的革命领袖简朴生活的描述。作为伟大的人民领袖、政治家,毛主席仍然不忘节俭生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又怎么能挥霍充盈的物质呢?科技的进步解放人类的生产力,改善了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生存环境。而这些改变的实现离不开对自然的改造:水泥城市、开采矿石、砍伐树木......信息时代,消费只是指尖在屏幕的轻轻触碰,而数据亮屏的背后却是一片片森林、一座座山石的消亡。卢梭曾说过,“舒适的享受一旦成为习惯,便使人几乎完全感觉不到乐趣,而变成了人的真正的需要”。贪图享乐、花费大手大脚一旦成为习惯就会成为生活的常态。可怕的是,如果大多数人保持这种生活状态,这甚至会成为社会的风尚。所以,我们要善于将生活用品开发出最大的利用价值,使用好已经拥有的,进而减少用品的不断摄入。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从来都不是远在他方的一句口号,而是落实在实处的方法论指导。绿色出行、节约粮食、垃圾分类、循环利用都是它宽广外延的一部分。在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发展战略理念的指导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正应磨刀霍霍,拿起绿色生活的武器,打赢这场漫长而持久的生态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