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孤筠列国行(6)
👉🏻原耽。但男主cp不是任何历史人物
👉🏻正史走向,所以会有很多遗憾
👉🏻灵异向,有怪力乱神
👉🏻文笔渣,大事件查资料,查不到的的杜撰(私设如山),接受👌🏻 就👀
爱看看,不看滚,别指手画脚,耽误我和政哥约会(不是),就这样。
评论区可留言讨论,不看私信。
本文是为我晋江文写的时间线
——以下正文——
六世功始 求贤令出
玉琅篁只是在说气话,他在气嬴师隰,因此就连嬴师隰离世他都没有去看一眼。直到嬴渠梁发了求贤令。
这才几个月?他心想。
算了,去看看吧。那孩子得多没有了办法,才发的这个...
👉🏻原耽。但男主cp不是任何历史人物
👉🏻正史走向,所以会有很多遗憾
👉🏻灵异向,有怪力乱神
👉🏻文笔渣,大事件查资料,查不到的的杜撰(私设如山),接受👌🏻 就👀
爱看看,不看滚,别指手画脚,耽误我和政哥约会(不是),就这样。
评论区可留言讨论,不看私信。
本文是为我晋江文写的时间线
——以下正文——
六世功始 求贤令出
玉琅篁只是在说气话,他在气嬴师隰,因此就连嬴师隰离世他都没有去看一眼。直到嬴渠梁发了求贤令。
这才几个月?他心想。
算了,去看看吧。那孩子得多没有了办法,才发的这个求贤令?
在栎阳遇到了獬豸,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这些个神兽。只是玉琅篁好奇为何獬豸为何会在栎阳,但见獬豸只在栎阳的王宫前看了看便离开,也就不再去在意。
来到王宫,就见到景监在门外候着。景监从少年时期就跟在嬴渠梁身边,因此见到玉琅篁不会提防,同他打了声招呼就说起诸国间的消息来。
景监是楚国人,他同自己的家族还是有书信往来的。他说自己近期得到消息说,魏国国君、赵国国君、韩国国君想要联合楚国灭秦。
“魏国?”听到这两个字,玉琅篁一挑眉,“他敢?”他才不信经过那一遭姬罃会有这样的想法,不过若是魏国上层……
昔年三家分晋之时……
玉琅篁要去一趟楚地。
这样想着,玉琅篁转身就要离开。
“您不去见君上了?”景监见玉琅篁离开,有些奇怪,远远喊着。
玉琅篁转过身朝他挥挥手:“同他们说我去楚地,过些日子再来!”
楚国敬天信鬼神崇巫,玉琅篁曾经在楚国装神弄鬼过一阵子,后来觉得无趣就离开了。因此,楚地留下不少他有关的传言。这回他去楚地,找上楚王芈臧,他正在自己的王宫内逗自己最小的兄弟。
芈臧在顽笑说要封弟弟以后的女儿为公主,留在王宫里教养,就见玉琅篁翩然而至。
他在年幼时见过玉琅篁,那时候玉琅篁给他留下一枚琉璃似的竹枝。他惊为天人,将那枚琉璃竹枝保存得极好。
楚国其实也没有同其他国灭秦或是分秦的打算,毕竟秦楚联姻过好几次。他向玉琅篁提出一个请求,希望他能够照拂自己的兄弟子孙一二。
玉琅篁看看那一瞬不瞬盯着自己的那面色苍白的男孩,答应了芈臧的请求。
至于照拂几个,照拂男孩女孩,还不是他说了算。
芈臧得到玉琅篁的答应是很高兴的,留玉琅篁在楚国吃酒。玉琅篁却说有事离开,但他办完事就会回来吃酒吃肉。
“云梦泽是个好地方,等我回来,要吃那边的鱼虾。”
芈臧无不答应,就着人去云梦泽捕捞鱼虾。
而玉琅篁则是离开楚国去找谶师,他要谶师去给姬罃送东西。相信姬罃看到他送过去的东西,一定会感谢自己的。
那是一份已经使用过的谶帛,虽说不是原本,但他知道姬罃肯定明白上头的意思。
这事不算难办,因此他很快就回到楚国。
从楚地到吴越很是方便,他要去海里捞点好东西去安慰一下那两个孩子。
但在从海里上来的时候,玉琅篁听说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秦国推行新法。玉琅篁有些懵,他以为自己这一下海过去了好些年。抓来不少吴越的渔民问个究竟,这也才过了两三个月。
他匆匆忙忙赶到秦国,一路上就听到不少与卫鞅有关的传闻,他便很是好奇。
到栎阳的那天,就见这个卫鞅着人将一个有三丈长的木柱子立在市场南门口,说是只要有人将这木杆搬到北门便有赏金。一开始众人听闻这十金的数目都不大相信,这卫鞅就加到二十五金,这一下大家都不信任这样的加价。
他看到了呆在卫鞅身后的景监,景监自然是一眼就看到人群中的玉琅篁,就向他示意前边的卫鞅。
“唉……”玉琅篁是假意叹气,他可早听说了嬴渠梁对这卫鞅的推崇,现在又看到景监也在,他就忍不住故意想要说一句,“这加价加得这样快,本来十金就不是个小数目,这二十五金的谁还信呐?”
玉琅篁说话声音不小,叫周遭的黔首和台上的卫鞅等人也听得一清二楚。黔首是纷纷附和,而卫鞅则是多看了这人一眼,再次加价,将数目加到了五十金。
这样一加价,黔首更是面面相觑,有很快回神的也是小声议论着。
而玉琅篁则看到那高的土台子后头出现几个身影,他推了一把面前一个青年人,大声说:“我来!”声音与那青年人几乎是一模一样。
那青年被推出去的时候,还懵懵懂懂的,直到发现大家伙的目光都看着自己,就忙想要摆手解释不是自己。就听有一个声音在自己耳边说:“不过是搬一个木柱子,讲不定就有那五十金……”青年想反驳,又觉得这个人说得对,反正自己不过是花花力气而已。这样想着,他就上台去扛起那木柱子,搬到北门。
这木柱子也不重,却叫他心头一沉,这样轻的柱子……不会是官家的在说笑吧?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卫鞅见这个青年将柱子搬到北门去,就叫人将五十金给他,毫不食言。这一件事叫整个秦国都津津乐道了好些日子,也就趁着这徙木的当儿,卫鞅就要将新法下发到整个秦国去。
倒是在众人散开后,玉琅篁原本想要去找出现在卫鞅身后的嬴渠梁说话,但几人在说了几句话之后就也离开。
看着他们离开,玉琅篁只好去找嬴虔。
原本公子虔府上的管事是要将他赶走,正巧嬴虔从国君那儿回来,见在门口就要离开的玉琅篁很是惊喜。忙上前去将他邀进宅子里,还问他怎么恁多年毫无音讯。
“这不前些日子在东越,听闻卫鞅一事,就来看看。”原本他是想着,问姑苏人借一叶扁舟,再次去渡海寻人的。这个想法还没有实现,才刚到姑苏下了一次海就听闻卫鞅给国君上书变法一事,他就忙赶到栎阳,恰巧就看到卫鞅徙木立信这一幕。
对于背负王族之气的卫鞅,他到不觉诧异,这些年来多少国家灭亡被吞并,已经是见怪不怪。只是眼前这个人,他一路上可听说了不少,其曾为魏国公叔痤门下的中庶子。为何放着强盛的魏国不呆,而跑到秦国来?
当真是为着这求贤令吗?
嬴虔便问起玉琅篁这些年的经历来,玉琅篁也一一说给他听。听到他说起去楚国,嬴虔有些诧异的。
先前好几回,他顽笑似的问玉琅篁,若是秦国有难,他会不会帮忙,却未曾想玉琅篁却是答得干脆:“不会。”
此回听玉琅篁说起他去楚国这事来,嬴虔沉默,喝了一口酒后才说道:“若是当真有这一日,望先生替我们嬴家留下一个孩子在身侧。”说着,便是起身向其行大礼。
“哎!”玉琅篁忙站起来,就要阻止他,他可见不得这样一个爽利的家伙有这样的行径。“行行行,那我要留个顶好玩的在身边。”
听到玉琅篁这话,嬴虔露出一个凶狠的表情。
“看你这样,那我就还是先逃走吧。”说着就要假意起身与嬴虔告辞。“我就等着来收你们家娃了。”
嬴虔却是大笑说先前几年听景监说起过他来栎阳的事,当时嬴渠梁还在责怪景监怎么没把人留下来。
“后来这卫鞅来了,他就把我忘了是吧?”玉琅篁忍不住酸溜溜就问。
嬴虔假装没听到他这酸味的话,只说嬴渠梁因景监与卫鞅相识。“他听卫鞅说这变法之事,可就是拉着说了几天几宿。不管谁要见他,渠梁是一个都不见……”……只顾着和卫鞅说强国之策。
最后一句嬴虔还没说呢,就见玉琅篁一下子跳了起来,打开门就要出去。
“你去哪儿?”嬴虔有些不解。
“去找景监,我要打他一顿!”
晓得玉琅篁的意思,喝着酒的嬴虔笑得呛了一下忙招呼:“回来!这会儿景监可拥护着卫鞅。”
听到这,玉琅篁撇撇嘴,他想起的是先前徙木立信时候,这家伙明明就看到自己了还对自己挤眉弄眼,之后又什么都没说。他问嬴虔:“所以你也是同意卫鞅那家伙喽?”嬴虔却是笑道:“与国有益,为何不听?”好嘛,玉琅篁这下知道了,这兄弟两都对卫鞅很是看好。
“你去。”玉琅篁回到屋子里,拽嬴虔的袖子。
“我去哪里?”
“你去把渠梁和景监都叫过来,我们四个打一架。”
看玉琅篁这般小孩子的行径,嬴虔又想起自己的父亲说的。他于是起身:“那我这就去叫人。”
“去去去,赶紧的。”
却是嬴渠梁听闻玉琅篁在嬴虔这,就带着卫鞅过来了。
卫鞅见到玉琅篁只是淡淡看他一眼,玉琅篁就向嬴渠梁大呼小叫说这家伙不尊重自己。接着卫鞅就是转身离开,理都不理玉琅篁。
嬴虔见状忙问他去哪里,卫鞅这才停下来,没有转身只说:“颁布新法令之事迫在眉睫,鞅没有多余的空闲见这些人。”
“好你个卫鞅!你给我等着!”玉琅篁张牙舞爪,就要向卫鞅扑过去。嬴虔和嬴渠梁兄弟两个见状,忙上前去就要拉住他。
看卫鞅走远了,他才非常不满地停下来说:“我可跟你们说好了,要是以后你们家的崽有这样的,我肯定要跟他打一架!”
嬴渠梁忙说是是是,以后肯定不会有这样的。
得到保证的玉琅篁停下来,很是困惑地看嬴渠梁:“我觉得你是在敷衍我。”
兄弟两个是哭笑不得。
不过看到玉琅篁来,嬴渠梁邀请他呆在栎阳,多少等新法令颁布到全国之后再离开。
“你要我看卫鞅的臭脸那么久才让我离开?”玉琅篁闻言瞪大眼,像是不解嬴渠梁这话。嬴虔这是大事,因为尊重他才邀请他留下的。
“你们这是尊重我还是折腾我?”
嬴虔很是真诚地看他。
玉琅篁“哇”的一声大叫起来:“你们都变了!都是坏人!”
于是又获得嬴渠梁十分真诚的眼神。
秦与楚之间的纠葛
春秋战国各诸侯之间相爱相杀,屡见不鲜,但是秦与楚之间的纠葛特别深,前有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后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秦楚之间相爱相杀甚至相像,先说相爱,秦楚世代联姻,秦国最著名的宣太后芈月就是楚国公主,吴国攻楚时申包胥前往秦国求援才击退了吴军,春秋时期秦楚有共同的敌人晋国,而且秦庄襄王叫嬴子楚。
再说相杀,从张仪计破六国合纵,怀王入关中后,秦国和楚国就结下了死仇,项燕死前留下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遗言,始皇时期,天下最大的反击势力也是楚国遗脉,而秦始皇死后,二世乱政,天下民不聊生 同时“陈吴刘项相并起,奉楚之名逐天下”天下群雄尊“楚怀王”为义帝,项羽巨鹿之战战胜20万秦军......
春秋战国各诸侯之间相爱相杀,屡见不鲜,但是秦与楚之间的纠葛特别深,前有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后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秦楚之间相爱相杀甚至相像,先说相爱,秦楚世代联姻,秦国最著名的宣太后芈月就是楚国公主,吴国攻楚时申包胥前往秦国求援才击退了吴军,春秋时期秦楚有共同的敌人晋国,而且秦庄襄王叫嬴子楚。
再说相杀,从张仪计破六国合纵,怀王入关中后,秦国和楚国就结下了死仇,项燕死前留下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遗言,始皇时期,天下最大的反击势力也是楚国遗脉,而秦始皇死后,二世乱政,天下民不聊生 同时“陈吴刘项相并起,奉楚之名逐天下”天下群雄尊“楚怀王”为义帝,项羽巨鹿之战战胜20万秦军,刘邦攻入咸阳正式灭秦,正好应验了那句预言。
最后是相像,不论是楚国还是秦国,他们都有许多共同点,首先他们本身被封位就是为了抵抗四面八方的蛮夷,来拱卫中原,楚国抵御南蛮,秦国防备西戎,但正因如此,两国都在周朝边疆之地,时常被中原诸侯贬称为蛮夷之辈,如楚蛮秦戎。
楚国随周武王伐纣只被封为子爵,宴会时只能在殿外守火堆,而秦国原先是商朝贵族,后来变成了周王室的养马奴,但楚国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拓疆域范围最广,而秦国在平王东迁后接手了西周的烂摊子,一步一步发展壮大,两者的共同点都是从弱小开始慢慢壮大,原先被人看不起,后来啪啪打脸。还有和周王室之间的不对付,楚武王称王,楚庄王问鼎,湖北至今都有不服周的方言,秦国收洛邑,运九鼎,灭东西二周。
除此之外,楚国和秦朝也有相像的点,首先,秦朝修万里长城,而历史上最早的长城就是楚国的楚长城,除此之外秦朝实行郡县制,虽然郡制起源于秦朝,但县制起源于楚国,是楚武王所设立的权县,还有一句话,北有兵马俑,南有熊家冢,始皇陵兵马俑和楚王陵车马阵是同一级别的历史文物,秦始皇创造的传国玉玺的原材料是出自湖北荆州的和氏壁,又称荆壁,而且之前说秦楚世代联姻, 秦昭襄王的母亲芈月,秦庄襄王的嫡母华阳夫人,都是楚国公主,而且有传言公子扶苏的母亲也是楚国宗室。
还有一些关于秦楚之间的宿命,我放在彩蛋了,括弧目前还没写
伯嬴和楚太子建都是被命运玩弄的人
按北宋时期发掘《诅楚文》的说法,秦国和楚国之间的联姻结盟始于秦穆公和楚成王,整整交好了有十八代人。可以说,秦楚之好比秦晋之好来得悠久绵长很多。这不仅因为三家分晋是春秋步入战国的分水岭,晋国的国祚没有楚国那么长久。更主要是因为所谓“秦晋之好”,在秦穆公中后期就已经变成了秦国对晋国单向付出。这种单向付出维系了秦穆公后期就开始崩盘。晋厉公时期,直接派吕相到秦廷宣读一份《绝秦书》。
终春秋一世,秦国和晋国之间的通好就没有秦国和楚国之间的通好多。只不过“秦晋之好”的名气比较大而已。可实际上,因为晋国长期遏制了秦国向东扩展,所以后期秦国为了反晋,他们跟楚国之间抱团更紧密。跟着,楚国方面为了跟秦国结盟,也...
按北宋时期发掘《诅楚文》的说法,秦国和楚国之间的联姻结盟始于秦穆公和楚成王,整整交好了有十八代人。可以说,秦楚之好比秦晋之好来得悠久绵长很多。这不仅因为三家分晋是春秋步入战国的分水岭,晋国的国祚没有楚国那么长久。更主要是因为所谓“秦晋之好”,在秦穆公中后期就已经变成了秦国对晋国单向付出。这种单向付出维系了秦穆公后期就开始崩盘。晋厉公时期,直接派吕相到秦廷宣读一份《绝秦书》。
终春秋一世,秦国和晋国之间的通好就没有秦国和楚国之间的通好多。只不过“秦晋之好”的名气比较大而已。可实际上,因为晋国长期遏制了秦国向东扩展,所以后期秦国为了反晋,他们跟楚国之间抱团更紧密。跟着,楚国方面为了跟秦国结盟,也确实聘取了不少位秦国公主来当楚国的君夫人。楚昭王的母亲伯赢公主,也是这些秦国公主当中的一员。
伯嬴,按着刘向《列女传》的记载,她是秦穆公的女儿。然而,秦穆公作为一个春秋初期历史人物跟伯赢实在隔了很多代人。合理推算的话,伯赢应该是秦景公或者秦哀公的女儿。考虑到伯嬴出嫁到楚国是在公元前527年,大概是秦哀公在位的第九个年头。秦哀公在位时间,长达36年。这样的情况之下,他的谥号还能是“哀”,可见他继位的时间,年纪应该不太大。因为按着谥法,蚤孤短折曰哀。
综上,伯嬴是秦景公的女儿,秦哀公的妹妹的可能性更加大一点。不过,伯嬴到底是谁哪一位秦国国君的女儿,这问题其实也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她作为秦国的公主,她的身上肩负着为秦国通好联姻的责任。这个责任呢,不仅秦国公主如此,齐国公主、晋国公主、楚国公主等等亦如此。在先秦时代,通好联姻的形式缔结盟友是一个挺普遍的事情。然后,类似这样的包办婚姻,自然不免出现老夫少妻的现象,比如齐景公女儿少姜、秦穆公的女儿文嬴等都被自己的亲爹嫁给比自己大很多岁的诸侯。
伯嬴跟这些人相比,她开始算是比较幸运。因为秦哀公将她许给了楚国的太子建,而太子建的年纪应该跟伯嬴差不多。按着《史记》的说法,那一年到秦国来提亲的楚太子建,适年十五岁。这是一个标准的年轻人。而且这个年轻呢,当时他的声望也还可以,他没有任何不良的事迹,他的身边还有伍奢这样的贤臣追随。总得来说,楚太子建算是一个比较不错的结婚对象。非要说哪里不足,可能是这位少年郎当时还不是楚王。不过,既然他已经是太子了,那继承王位应该是早晚的事情。
想来伯嬴大概是带着喜悦和对未来生活的满满期待来到楚国的。然而,事与愿违。当她真的嫁到楚国的时候,她发现自己的新郎不是十五岁的美少年,而是十五岁美少年的楚王老爹。这对伯嬴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打击。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事情?
按着史书的说法,是因为太子建的少傅费无极为了讨好楚王弃疾,便向楚王弃疾介绍伯嬴的美貌,并且劝说如此的佳人不不如自己取了,然后重新为了太子选一个美人。楚平王经不住费无极的劝,就同意这事情。所以,一切都是费无极挑唆出来的。然则,这事情会发生跟费无极的挑唆并没有多大关系。因为费无极本身说那样的话,也是揣摩楚王弃疾的心意来的。如果楚王弃疾没有向大臣显露他觊觎准儿媳的那份心思,那么类似费无极这样的大臣也不可能主动跳出来跟楚王弃疾推荐他的准儿媳。
毕竟,天下美人多得是。一定推荐美人来讨好国君的话,其实可以推荐的人很多。主动推荐国君娶儿媳,这种事情若国君没有暗示,直说出来的话,显然是故意毁国君的名誉。换言之,娶儿媳的这事情纯粹是楚王弃疾色迷心窍整出来的破事。可怜的伯嬴刚到楚国就被楚王骗婚了。
于此,伯嬴很无奈。虽然她是秦国公主,但是她依旧不能拒绝楚王。因为她作为秦国的公主,身上肩负着维系秦楚之好的责任。怎么说呢,类似伯姬的情况,在春秋时期也不是一个例子。伯嬴如此,宣姜、仲子等人亦如此。春秋时期公主们嫁到别国,本质上都是带着缔结结盟的使命过来的。
说白了,她们能不能嫁给如意郎,乃至在夫家处境好不好,根本不是他们国君的父亲或者兄弟在乎重点。她们的国君父亲或者兄弟在乎的是通过婚姻所缔结的盟约,是否由于本国的未来规划。所以,有些国君比如齐景公,为缔结齐晋之间友好,甚至将自己的小女儿少姜嫁给一把岁数老头的晋平公当妾。另外,不要觉得这样的事情,只是二线诸侯去讨好强盛的一线诸侯的无奈之举。
实际上,一线诸侯嫁女给二三线的诸侯,也有的是不关心自己女儿或者姐妹死活的人。
蔡景侯四十九年,他为了儿子太子般迎娶一个楚国公主当新妇。结果,蔡景侯见楚国公主貌美,便强行与之私通。事情外泄之后,楚国那边挺淡定的,也没啥表态。蔡太子般性格不似卫宣公的前太子伋子那么好说话,自己被父亲抢未婚妻,还肯吃哑巴亏。当然,也可能是伋子的悲剧给他带来了启示。父亲不做父亲该做的事情,儿子还要继续当孝子,一味忍让父亲,那这个儿子自然只有吃苦果的份。于是,太子般选择了当带孝子,直接弑父自立。
虽然他做出了跟伋子完全不同的选择,但他依旧逃不过的悲剧收场。楚灵王知道他是弑父自立的之后,便以此为由,出兵伐蔡。最后,蔡灵侯(太子般)身死国灭。蔡国成了楚灵王的弟弟公子弃疾(楚平王)的封地。
显然,在楚灵王的眼里,蔡景侯私通儿媳,那根本不能算是大事,起码这个事不构成他出兵伐蔡的理由。而蔡灵侯忍不了自己的昏聩父亲,选择弑父自立,那才是大逆不道,才是可以用来出兵伐蔡的借口。楚王如此,齐侯宋公又会好多少呢?齐襄公出兵卫国,是为了他的外甥卫惠公能顺顺利利当卫国国君。后面他乱点鸳鸯谱,将自己的妹妹宣姜嫁给了卫宣公的庶子。宋公更在实在,主打一个心态平和,人家也没有表态抗议鲁惠公抢娶仲子。
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伯嬴就算内心再怎么不乐意,她也是无法拒绝楚平王的。她能做的,仅仅是随波逐流。
而太子建是一个更加倒霉的人。他的母亲是蔡国人,外祖父按着《左传》的记载是蔡国封人。封人,按《周礼》是一个掌管修筑王畿、封国、都邑四周疆界上的封土堆和树木。封人这个官说小吧,也不算很小,但在诸侯公子们眼里肯定也是不够看的。显然他的母亲可以当上君夫人,他可以当上楚国的太子,单纯是因为楚平王的宠爱,而非家族势力有多么给力。
蔡女失宠之后,他娶不到伯嬴,基本上他距离当废太子只有一步之遥。而面对这样的局面,他能做什么呢?学卫宣公的儿子伋子?还是学蔡灵侯?结果,都是死路一条。
实际上,他不用选择。因为楚平王不愿重蹈蔡景侯的覆辙,已经选择了卫宣公的选择。
最后,不得不说伍子胥的老爹伍奢是很仗义的人。因为楚平王娶了伯嬴之后,几乎楚国大臣们应该都很清楚太子建已经准废太子了。这样情况之下,伍奢依旧仗义执言替太子建说话,真心是一个很正直且仗义的人。
伍子胥在夫差时期的表现,跟他爹差不多。怎么说呢,这对父子的性格真的很耿直!
理工男的先秦穿越之路,难!
总有理工科男喜欢穿越到先秦从事各种大开发,其中最热门的项目莫过于冶金炼铁啦。通常的模版是:一个21世纪的理工科的高材生穿越了到了先秦。虽然该男肩不能扛手不能抬,但是他是理工科的男生。正所谓“学好数理化,走偏天下都不怕!”该穿越男凭借自己掌握的科学开始各种发明创造。凭借着这些自己开发出来的装备,该男成功地在沙场建功立业,从而成为一代名将。
想法很励志,现实操作难度太大了。且不说您掌握的那些科学知识是否足够您搞什么科技开发,就算您只是打算照着21世纪教科书上内容来整点小实验,怕是您都很难准备材料。好比您打算自己整点土炮、土枪、小刀啥的武器装备。您总要有要铜、铁啥的金属资源。这些金属在先秦的市......
总有理工科男喜欢穿越到先秦从事各种大开发,其中最热门的项目莫过于冶金炼铁啦。通常的模版是:一个21世纪的理工科的高材生穿越了到了先秦。虽然该男肩不能扛手不能抬,但是他是理工科的男生。正所谓“学好数理化,走偏天下都不怕!”该穿越男凭借自己掌握的科学开始各种发明创造。凭借着这些自己开发出来的装备,该男成功地在沙场建功立业,从而成为一代名将。
想法很励志,现实操作难度太大了。且不说您掌握的那些科学知识是否足够您搞什么科技开发,就算您只是打算照着21世纪教科书上内容来整点小实验,怕是您都很难准备材料。好比您打算自己整点土炮、土枪、小刀啥的武器装备。您总要有要铜、铁啥的金属资源。这些金属在先秦的市面,您是绝对买不到的。因为类似铜这样的金属,在那个时代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啊。如果有人送您一小块铜,那也是很给您面子了。铜,这么贵重的战略物资就是国君不能随便送人哦。楚成王曾经送给郑国国君一车铜,没多久他就后悔,无奈君无戏言,他只好拉着郑国国君盟誓,让对方答应绝不用这些铜来铸造兵器。可见,那会儿铜作为战略物资的重要性。
当然,您也许会说没不到不要紧,作为理工男咱可以丰衣足食!市面上没不要紧,大不了哥自己采金。楚国也好,秦国也罢,先秦这些地方倒是不缺金属资源。只是,这些矿都是国有资产,不是您想开采就可以开采的!何况在先秦未经批准私自采金是违法的。在极富人文关怀的楚国,私自采金被逮住就是磔刑。什么是磔刑?那就是活活肢解哦!亲,您打算在楚国以身试法的话,我倒是可以给您推荐一个采金的地方。据说《韩非子》的小道消息称,楚国的南部叫一条丽水的河中有不少金子哦。每年都有不少类似您这样愿意以身试法的人去窃金子。结果那些人的尸骨把丽水的河道给堵住了。穿越到楚国来净化心灵的您,可以去丽水体会一下什么叫“君不见丽水边,皑皑白骨无人收。”
私自采金的A计划风险太大,代价也太大了取消算了。咱还有B计划,作为理工男我可以自己提炼铸造嘛。比如,铜钱、铜剑、铜壶啥的熔了,然后自己铸造好了。难道先秦的市面上连铜器、铜钱也不流通?先秦铜器是一个普遍而奢侈的东西,一般市面上还真没有什么铜器。类似铜鼎、铜簋基本上是贵族才用的。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您以为是说着玩着的嘛。先秦时代存在很多僭越,但再怎么僭越也不是三连跳啊。说白了,诸侯僭越天子用九鼎八簋有没有,有!湖北随州擂鼓台曾侯乙的墓里就出土九鼎八簋。有没有士或者答复僭越天子的啊,答案是绝对没有。穿越到先秦只是庶人的你打算在市面上买比较大的铜器,一来怕是您从物质上和身份上不够资本买,二来比较大的铜器往往是官造或者私府订做,这些都是有专供对象的,您多数也没有什么机会买到。铜剑、铜镜倒是可以买到,但是呢,亲啊!那个年代铜制品都不便宜的,尤其是剑!剑,可是身份的象征,若您买到一把剑,还是别溶了。能身佩铜剑,这也是一种体面。
先秦时期冶炼技术也没您想象的那样差,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是世界最早的青铜合金配比文献哦。而按着《考工记》的说法,最理想的兵器应该是“三分其金而锡居一”,折合现在的比率是百分之七十五的铜加百分之二十五的锡,这可是最佳比率哦。老实说,您的业余手工小作坊出来的器物估计是比不了先秦工匠的手艺。我劝您还放弃自己铸造装备的想法。如果您实在要坚持劳动人民靠双手的想法,那么你还是用攒铜钱的法子去凑齐您搞发明所需要的铜吧。介于每诸侯国钱币的含铜量都不一样,我个人推荐您去魏国,因为魏国的“垣”字币的含铜量非常高,几乎为纯铜。但是赚钱呢,还是去齐国比较好。因为齐桓公时期管仲的经济改革,齐国的经济很发达,您比较容易赚钱。而且在齐国当技击之士每次在战场上斩获一敌人首级都可以获金一块哦。对于穿越过来只能当文盲或者半文盲的您来说,是不是很诱人啊!虽然技击之士入选的标准没有文献资料,但咱们可以拿魏国的武卒入选标准做一个参考。
按着汉代班固的小道消息称:当武卒之后,不仅可以免其赋役,还有分田宅分哦。所以想要当魏国的武卒可不容易事。您得能衣三属之甲(上衣、大腿、小腿,全身负甲),手执十二石力之弩,背负箙矢五十支,带三天口粮,头戴盔,腰挂剑,用半天的时间跑完一百里路就可以了。也许您对魏国的十二石、一百里路没有什么概念。小柳替您换算一下,拿西汉来说,一里相当417.53米,比今里500米略短,一百里差不多是41753米。十二石是什么概念?按着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_秦汉经济史(上)》:汉代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粟。汉代1石为20000毫升,1斗为2000毫升,即秦汉时期1斗禾重2.7斤,这也是以实物测量所得数据。十二石,也就是三百多斤吧。
秦国结婚难,离婚更难,一切皆有法。
在先秦娶上三妻四妾不是不可能,如果您魂穿成齐桓公呢,那么您确实可以有三个夫人,六个如夫人以及若干分位更低的妾。因为按着史书的记载,齐桓公确实一个妻妾成群的人。但是呢,妻妾成群的齐桓公不算当时的典型哦,只能算是特例。先秦时代的主流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而非一夫多妻制。虽然在秦汉时期,更确切地说是汉代,简牍也好,史书资料也罢,都出现了“小妻”、“中妻”等字样,但是“小妻”、“中妻”等地位呢,一直有学术争议,有说是妾的,也有说是妻的。肯定的是两汉之间,“小妻”、“中妻”等她们的地位低于正室,高于妾。至于战国时代,如果您穿越到楚国,您可能可以有两个妻子。因为《战国策》里陈轸就给秦王讲了一个《楚人有......
在先秦娶上三妻四妾不是不可能,如果您魂穿成齐桓公呢,那么您确实可以有三个夫人,六个如夫人以及若干分位更低的妾。因为按着史书的记载,齐桓公确实一个妻妾成群的人。但是呢,妻妾成群的齐桓公不算当时的典型哦,只能算是特例。先秦时代的主流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而非一夫多妻制。虽然在秦汉时期,更确切地说是汉代,简牍也好,史书资料也罢,都出现了“小妻”、“中妻”等字样,但是“小妻”、“中妻”等地位呢,一直有学术争议,有说是妾的,也有说是妻的。肯定的是两汉之间,“小妻”、“中妻”等她们的地位低于正室,高于妾。至于战国时代,如果您穿越到楚国,您可能可以有两个妻子。因为《战国策》里陈轸就给秦王讲了一个《楚人有二妻》的寓言故事:一个楚国人娶了两个妻子。有人调戏年长的妻子,年长的妻子气愤地把那个人痛骂了一顿。那个人又调戏年轻的妻子,年轻的妻子答应了那个人的非礼要求,两个人便勾搭成奸了。过了不久,娶两个妻子的男人死了。别人就问那个调戏楚人妻子的人说:“现在这两人都成寡妇了。你打算娶哪一个?”他回答说:“娶那个年长的寡妇!”别人又问:“年长的寡妇可是骂过你的,年轻的寡妇曾经和你好过,你为什么不娶年轻的而要娶那个年长的呢?”他回答说:“因为年轻的那位水性杨花,她这么轻易地就和我在一起而背叛她的丈夫。若娶她,谁可以保证她不会背叛我!年长的寡妇虽然骂过我,但她是一个忠贞的人。我当然要娶她做妻子。”
这故事首先告诉我们在任何时代做人都不能轻贱,一定要睁大眼睛,坚持一定的原则,不要轻易地被花言巧语迷惑。不然,即便您付出了,别人也不会重视。其次这故事透露一个小八卦讯息,就是楚国可以娶二妻。注意啦,楚国能娶二妻这个说法,也存在一些争议。我们勉强算在楚国可以娶两个妻子吧,但是仅仅限制在楚国,而且就算存在估计也不是很主流。现实是在先秦就算是天子也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的,母仪天下的王后宝座也只有一人可以坐。天子其他的御妇,她们的位置只是贵妾。
穿越先秦吧,如果您只是穿越魏国的一个普通的汉子千万不要娶两个妻子,最好连妾也不要纳。不然,您会付出惨重的代价的。魏国最早进行了李愧变法,而李愧在《法经杂法》规定:“夫有一妻二妾,则刑聝,夫有二妻则诛,妻有外夫则宫。”所以珍爱生命,不要做那种三妻四妾不着调的春秋大梦了。现实些,还是找一个合适的妹子老老实实地结婚过辈子吧。
对了,在秦国呢,结婚可是要去官府做登记的,不做登记不算是有效婚姻。千万别天真地以为我们就举办了婚礼就算是结婚了,没有登记的婚姻在秦国不算有效婚姻,没有法律保护的哦。在秦国婚姻登记的要求是双方达到成婚年龄。比如秦国的汉子身高六尺五寸,作为成年的标准,举行冠礼。女子也要经过成年礼,对于女孩子的身高一般要求是达到六尺二寸才算成人标准哦。这两个身高要求就是一个平均值,到一定的年纪达不到身高标准也可以结婚啦。毕竟哪都有矮子,这不是很硬性的标准,在执行上并不严格。秦简中有女子“小未盈六尺”而“为人妻”的事例。吐个小槽,话说六秦尺差不多等于138厘米,那个不满秦尺六尺的妹子,她身高不是一般的矮,而是非常的矮。
言归正传,秦国结婚要登记,离婚去妻当然也是要去官府登记的。不办理离婚手续就离婚,这个是要罚款的。按着睡虎地秦简《法律答問》:“弃妻不书,赀二甲。”赀二甲是个什么概念呢?按着《岳麓书院藏秦简(贰)》的说法呢,赀一甲相当于钱千三百卌四,换成金是二两一垂。在秦国一男人打算离婚去妻又不去官府做登记,被发现绝对会被罚款到泪奔的。
婚姻是神圣的,先秦时代也是这样的。秦国男人想要离婚去妻不去官府登记是要被罚的。秦国女子呢,也是一样的,如果您不满意您的丈夫,一声不吭就逃了,被抓到也是要罚的。无论您是男是女,在先秦结婚和离婚都要去官府办手续。
先秦时期的妇女地位总来说不是很低,尤其是秦国民风比较彪悍。如果您是个妹子打算穿越到先秦来做女英雄,比跟着学花木兰那样代父从军的话,您不用女扮男装。商君变法的时候,壮女也可以编为一军参加战斗。秦国的壮女子们自然也不是好惹的,有不少的妹子在婚后是变成了悍妻。另外,穿越男们,当您们面对秦国悍妻的时候,请务必保持您那21世纪的绅士风度。因为在秦国如果丈夫对妻子有严重家暴的情节也是要被判刑的。按着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的记载:“妻悍,夫殴治之,决其耳,若折肢指,肤体,问夫何论?当耐。”就是说娶了一个彪悍狠辣的老婆,做为大丈夫如果加以责打,严重地撕裂了她的耳朵,或折断了四肢等的话,您要被处以耐刑。耐刑呢,也就是强制剃除鬓发胡须。老实说耐刑不是很严重身体惩罚,但是这在当时很丢人。两千多年秦国的法律毕竟还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但秦国的法律还是一定程度保护妻子的人身不受丈夫的暴力侵犯。
春秋好丈夫之秦穆公
先秦时期,秦国和晋国两个诸侯国通过婚姻的结盟,达成了秦晋两国的和平共识。这显然是一个好事情。于是,永结秦晋之好这句话,反反复复地出现古人、今人的婚礼上或者定亲仪式上。两家并一家,结成连理,看来不就跟秦国和晋国联姻结盟很类似嘛!
答:并不是。因为历史上的秦晋之好,基本上属于秦国的单相思或者一厢情愿。秦晋之好开端的事件,秦穆公迎娶晋献公的女儿伯姬。这事情对秦穆公和伯姬算是各有益处,对秦国和晋国来说也算是各有益处。秦穆公和秦国的好处有两条,一是睦邻,二是人才引进。
说睦邻吧,秦国地处西陲,要东出或者想要向中原的进军的话,那么跟他们在函谷关东面的邻居晋国搞好关系是很有必要的事情。当时晋国不仅是国力......
先秦时期,秦国和晋国两个诸侯国通过婚姻的结盟,达成了秦晋两国的和平共识。这显然是一个好事情。于是,永结秦晋之好这句话,反反复复地出现古人、今人的婚礼上或者定亲仪式上。两家并一家,结成连理,看来不就跟秦国和晋国联姻结盟很类似嘛!
答:并不是。因为历史上的秦晋之好,基本上属于秦国的单相思或者一厢情愿。秦晋之好开端的事件,秦穆公迎娶晋献公的女儿伯姬。这事情对秦穆公和伯姬算是各有益处,对秦国和晋国来说也算是各有益处。秦穆公和秦国的好处有两条,一是睦邻,二是人才引进。
说睦邻吧,秦国地处西陲,要东出或者想要向中原的进军的话,那么跟他们在函谷关东面的邻居晋国搞好关系是很有必要的事情。当时晋国不仅是国力强对较强的诸侯国,还是周天子的亲戚,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是诸侯了。然后,他们在东周末年,拥护周天子东迁这事情上做出了很大力,所以晋国在姬姓诸侯当中也算是相对有声威的。,
当然,护送周天子东迁这件事情实上,秦穆公的先人秦襄公也做了很多贡献,还因此周天子从西陲大夫被提拔为了诸侯。不过,我们也能从这点看出秦国和晋国的起点不太一样。相对晋国,秦国在春秋时期算是比较新兴的诸侯吧。某种程度上来说,秦国结亲晋国在睦邻之外,也可以顺便提升一下秦国在东面知名度吧。
知名度上去,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才啊。说到人才的问题,伯姬的陪嫁媵臣里有一个万古名臣百里奚。虽然百里奚当初可能也不怎么看得上秦国,要不他也不会中道开溜去楚国。但是后来秦国人查了陪嫁媵臣的名单,发现少了他,又花五张羊皮把他从楚国买回来了。完着,百里奚就一直在秦国打工。当然,这是题外话。题内话,伯姬的陪嫁媵臣名单,晋国方面还是本着支持秦国搞西部开发的初心,客观地从选贤的角度来选。毕竟,晋国也可以不选百里奚这样的贤人。
伯姬和晋国方面也从秦国这里得到了相应的好处。说伯姬的好处吧,想来一定有人会说她嫁了一个好老公。因为秦穆公算是春秋少有的仁义之君,而且从后面一些事来看秦穆公待伯姬是很不错。但是这个好处只能说是事后诸侯。因为相处是需要时间,初嫁给秦穆公的伯姬开始也不可能完全了解秦穆公。于伯姬来说,当时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离开晋国这个是非地。因为晋献公晚年沉迷骊姬的美色,干了一堆荒唐事情,逼死自己的太子申生,又把自己另外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给逼走了。简而言之,晋献公晚年那会儿,晋国内政很乱。也就是因为乱,晋国在这一刻,跟邻居秦国达成和平共识是很有必要的事情。
综上可以发现,秦晋之好的开端确实是互利的。但是,事情不可能停留在开端。晋献公死后,骊姬的儿子继位没多久,就发生了里克弑君的事情。该事情之后,晋国的新君立谁成了一个问题。晋国内部两派,一是夷吾派,二是重耳派。后者,因为重耳选择避让,他们也息声了。夷吾这派人很积极。夷吾本人也很积极。只不过呢,因为他也是逃亡在外,自己回去想想吧,又觉得当国君事情可能没那么容易。于是,他选择了抱姐夫秦穆公的大腿,让秦国出兵护送他回国。同时,夷吾跟秦穆公承若说,“姐夫,只要您可以帮我回国,晋国河西那块地,我就让给你当回报了。”
结果,秦穆公出兵送夷吾回晋国,拥立他当新君。可惜夷吾当了晋惠公之后,他说好的话,就不算数了。河西没有按着承若给秦穆公也就算了。后来,晋国闹灾荒,晋惠公还厚着脸皮让人过来找秦穆公借粮。碰上这样的事情,一般人肯定是不太愿意借粮给晋惠公。毕竟,晋惠公这人没信用啊。但是,秦穆公不是一般人,他的思想觉悟不是一般高,当然是选了啦。毕竟,晋惠公是不讲信用,但依旧是他的小舅子。何况,不讲信用的是晋惠公,晋国人是无辜的嘛!于是,厚道的秦国人就这样不计前嫌地把自家的粮一车车送到了晋国去。秦晋之好到这里就开始变成秦国和秦穆公单向付出了。
为什么说单向付出呢?因为借给晋国的粮食也是有去无回。隔年秦国发生了灾荒,秦穆公没办法只好派人去晋国要求他们还粮啦。毕竟,去年秦国有借粮给你们晋国。借债还钱,欠粮还粮,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晋国人也觉得自己应该把粮还给秦国。奈何晋惠公这人是老赖呢!所以,晋惠公非但没有还粮给秦国人,还打算乘机打秦国。
秦穆公有这样的小舅子也是倒霉。最后,他没办法的办法只有伐晋上门讨账啦。后来,秦穆公要回了自己的粮食,同时还俘虏晋惠公。故事到这里,算是大快人心吧。但是秦穆公的夫人伯姬并不开心。因为晋君弟弟被俘了且被扣在秦国的话,丢得是晋国的面子。虽然伯姬是秦国的君夫人,但她更是晋国的公主。所以,伯姬想了想,自己跟夷吾这个弟弟关系不好,但是作为晋国公主,在这事情上吧,她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帮晋国。帮晋国,必然不能让奇葩弟弟被扣秦国丢人现眼!
于是,伯姬为了秦穆公可以放晋惠公回晋国,她自己穿着丧服,带着自己和穆公几个孩子一起走上堆满稻草的高台,手拿着火把,哭诉道:“上天降灾,使两君匪以玉帛相见,乃以兴戎。婢子娣姒,不能相教,以辱君命。晋君朝以入,婢子夕以死。惟君其图之。”(这话通俗一点,差不多是“老公,你今天要是押着我弟入城,搞献俘的仪式,丢我们晋国的人,我就立刻点火,死给你看!”)
娶到伯姬这样的老婆,秦穆公也算是是三生有幸了。为人宽厚的秦穆公自然不可能让伯姬带着孩子去死啊,所以他只好放了晋惠公。后来,晋惠公是不怎么折腾了。晋惠公死后,改他儿子晋怀公坑秦穆公。怀公之后,晋文公也就是鼎鼎大名的公子重耳,他也是秦穆公护送下回晋继位。当初呢,也说是会回报秦穆公。然而,晋文公继位之后,他对秦国的态度跟他的兄弟和侄子差不多。区别是晋惠公和晋怀公是明面上坑,晋文公是暗地坑。晋国一直把秦国堵在西面。到了晋厉公时期,秦晋的关系于跌入冰点。晋厉公直接派了吕向去宣布跟秦绝交。《吕向绝秦》一文里,晋国本着一贯厚皮地说辞把秦国给黑了又黑。
今天吐槽易次元一部特别令人无语的游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不是这个作者脸这么大嘛,抄袭连名字都不改一下的对吧?别跟我说架空,借鉴,恶不恶心人。
什么年代了难不成作者还大清朝嘛?真是可怜,被封建纲常束缚者,还以为政哥是暴君呢。
真的,作为一个不成器的政推,我可以忍受你说他暴君,可以再让他背那些明显莫须有的黑锅,但!!!!是!!!!咱不能因为在新时代就一点/连吃/都不讲,是不是不是地道人!
更可怕的是一打开评论区都是对这作品...
不是这个作者脸这么大嘛,抄袭连名字都不改一下的对吧?别跟我说架空,借鉴,恶不恶心人。
什么年代了难不成作者还大清朝嘛?真是可怜,被封建纲常束缚者,还以为政哥是暴君呢。
真的,作为一个不成器的政推,我可以忍受你说他暴君,可以再让他背那些明显莫须有的黑锅,但!!!!是!!!!咱不能因为在新时代就一点/连吃/都不讲,是不是不是地道人!
更可怕的是一打开评论区都是对这作品的赞美,真的,我看的心惊。没有任何一个任意形式的作品没有引导作用,作者写出这一摊脑c产物是想要误导谁?
六国余孽吧你是?几千年了还不够你洗刷愤恨的嘛,政哥被骂了整整几千年了!!!你自己一个地球待着去吧,把你的地球上的始皇嘎了,想必你是看不惯一连片的国土了。
真的,咱就是说文化素养不够,年龄不够就先别来凑历史的热闹,历史人物是真真实实存在着的,不是你怎么嘲讽玩弄都行的纸片人!!!!孩子,认真听几节课洗掉你那些有毒的洗脑包才是你现在的大事!
————————————
真的很抱歉点了忘川,大秦帝国和大秦赋的tag,主要是真的气猛了顿时膨胀的宣泄欲想要让更多仰慕政哥的人看见。如有冒犯,告知立删
杞梁妻形象演变
唐代名著的画僧贯休《杂曲歌辞·杞梁妻》: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 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诗中哭倒长*城*的贞妇杞梁妻。按着《左传》,杞梁是先秦时期齐国一个大夫,奉齐庄公之命讨伐卫国和晋国。回师攻打莒国的时候,不幸战死了。然后,齐人就载着杞梁的遗体回来了。杞梁的妻子按着礼制,到城郊迎自己丈夫的灵柩。而这时候,齐庄公也派来吊唁杞梁的人。然而,杞梁的妻子则觉得齐庄公这个做法不合于礼。合乎于礼的做法应该是到灵堂吊唁。于是,她回绝了齐庄公派过来的人。......
唐代名著的画僧贯休《杂曲歌辞·杞梁妻》: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 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诗中哭倒长*城*的贞妇杞梁妻。按着《左传》,杞梁是先秦时期齐国一个大夫,奉齐庄公之命讨伐卫国和晋国。回师攻打莒国的时候,不幸战死了。然后,齐人就载着杞梁的遗体回来了。杞梁的妻子按着礼制,到城郊迎自己丈夫的灵柩。而这时候,齐庄公也派来吊唁杞梁的人。然而,杞梁的妻子则觉得齐庄公这个做法不合于礼。合乎于礼的做法应该是到灵堂吊唁。于是,她回绝了齐庄公派过来的人。后来,齐庄公就亲自杞梁家布置的灵堂里进行吊唁。
其实,杞梁妻的故事跟秦朝没有关系,跟哭这事情的关系也不太大。主要问题还是一个吊唁的事情。只是后来人把她吊唁其夫的故事,跟哭倒城墙联系到了一起。其后,她的故事又被人嫁接到秦朝。于是乎,她的故事就变成了孟姜女的故事。
在敦煌唐代石窟中发掘出变文中有一则孟姜女变文的残卷。其故事大体和贯休的诗差不多,内容更为丰富一些 。不同的是孟姜女变文残卷里加进了孟姜女为夫送寒衣、滴血认夫及寻夫尸骨时与骷髅的对话。简单地八卦一下残卷的的故事:
变文:□贵珍重送寒衣…… 其妻闻之大哭叫……姜女自雹哭黄天……妇人决列(烈)感山河,大哭即得长城倒。【= =0孟姜女赴长城为其夫送寒衣,得知丈 夫早就不堪徭役重负亡故了。于是,孟姜女便大哭了起来。她那惨烈的哭声感动了山河。】
变文:哭之以(已)毕,心神哀失,懊恼其夫,掩从亡没。叹此贞心,更加愤郁。髑髅无数,死人非一,骸骨纵横,凭何取实。咬指取血,洒长城已(以) 表单(丹)心,选其夫骨。【城墙倒了,孟姜女也哭完了。悲愤地孟姜女开始找亡夫的尸骨,不幸地发现长城地下的白骨实在太多了。完全不知道哪些才是自己亡夫的尸骨 ,一大堆白花花的骨头看起来都差不多。没奈何,孟姜女咬破手指,开始滴血认夫。】
……
变文:髑髅既蒙问事意,己得传言达故里, 魂灵答应杞梁妻,我等并是名家子。 被秦差充筑城卒,辛苦不襟(禁)俱役死。铺尸野外断知闻,春冬镇卧黄 沙里。 为报闺中哀怨人,努力招魂存祭祀,此言为记在心怀,见我耶娘方便说。【一番折腾后,进入了孟姜女和骷髅的对话。这个情节有些山寨《庄子·至乐篇》里庄子 和骷髅的对话,不同的是庄子遇上的骷髅一个劲头说自己变成鬼多么好,多么逍遥。而孟姜女遇上的骷髅们异常哀怨,一个劲地吐苦水说自己本来是名家子弟,被秦人发配来筑城,尼玛累死了不说。死了还陈尸荒野,做孤魂野鬼是多么不幸啊。人家好想回家,希望家人可以为他们办一场招魂葬的仪式。】
总的来说,唐代变文的故事很伤感。但是,这个故事真心不是秦朝的事。事实上,秦朝也没那样的事,也没有孟姜女这么一个人。杞梁妻,只是先秦时代一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