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觉得,日式本格(尤其新本格),挺像那种一根管子进水一根管子出水试问池子何时蓄满的应用题。故事、情节、人物,只为谜诡服务,不是这里写得粗糙,就是那里写得违和。
西泽保彦的《解体诸因》,则让我进一步想起了曾用过的《数学题解辞典》——分尸的N种可能和理由≈利用同余式证明整除问题的策略分析。
有点意外,有点幽默,有点讽刺,还有点调皮捣蛋。
部分读者不喜欢以舞台剧形式呈现的“第八因”,我倒更偏爱这戏谑比重较高的“解体照应”。
◎
中国版平成推理No.5。
经常觉得,日式本格(尤其新本格),挺像那种一根管子进水一根管子出水试问池子何时蓄满的应用题。故事、情节、人物,只为谜诡服务,不是这里写得粗糙,就是那里写得违和。
西泽保彦的《解体诸因》,则让我进一步想起了曾用过的《数学题解辞典》——分尸的N种可能和理由≈利用同余式证明整除问题的策略分析。
有点意外,有点幽默,有点讽刺,还有点调皮捣蛋。
部分读者不喜欢以舞台剧形式呈现的“第八因”,我倒更偏爱这戏谑比重较高的“解体照应”。
◎
中国版平成推理No.5。
◎对得起它的声名。
借书中书,向古典推理致敬。
借书中侦探小说作者之死,探讨了侦探小说对读者的乐趣和意义,呈现了部分侦探小说作者的不甘与自我厌弃。
值得玩味。
◎《喜鹊谋杀案》的作者,就是《战地神探》的编剧——以前完全没注意。
P2-P4,书摘。
◎对得起它的声名。
借书中书,向古典推理致敬。
借书中侦探小说作者之死,探讨了侦探小说对读者的乐趣和意义,呈现了部分侦探小说作者的不甘与自我厌弃。
值得玩味。
◎《喜鹊谋杀案》的作者,就是《战地神探》的编剧——以前完全没注意。
P2-P4,书摘。
豆瓣2018年度悬疑·推理No.4。
第一次读孙沁文,感觉良好。
可是,挖下个坑,亟待后续。
P.S.
在豆瓣上关注了这位自称“密室一生推”的作者,发现有85部电影我们打分相同。
他的“读过”以推理为主,对华语作者更友好,对外国作者更客观。
点评自己的《1/13密室杀人》——“文笔扣一星。”
点评《春琴抄》——“怎么感觉像阿紫和游坦之的故事……”
点评《不可思议的物理》——“诡计的灵感来源啊!”
点评《占星术杀人魔法》——“写给小朋友看的。”插一句:深表认同,正是由于岛田庄司的这部小说,害我对新本格印象很差。
嗯,是个有趣的人。
豆瓣2018年度悬疑·推理No.4。
第一次读孙沁文,感觉良好。
可是,挖下个坑,亟待后续。
P.S.
在豆瓣上关注了这位自称“密室一生推”的作者,发现有85部电影我们打分相同。
他的“读过”以推理为主,对华语作者更友好,对外国作者更客观。
点评自己的《1/13密室杀人》——“文笔扣一星。”
点评《春琴抄》——“怎么感觉像阿紫和游坦之的故事……”
点评《不可思议的物理》——“诡计的灵感来源啊!”
点评《占星术杀人魔法》——“写给小朋友看的。”插一句:深表认同,正是由于岛田庄司的这部小说,害我对新本格印象很差。
嗯,是个有趣的人。
在kindle上发现电子版,当即买来看。
共四部中短篇小说,除了已经改编成电影的《撞死了一只羊》和《寻找智美更登》,《我是一只羊》和《寻访阿卡图巴》也挺像剧本。从附录的访谈看,这应该是万玛才旦有意为之,它们属于“介于小说与剧本之间”的创作。
刚读完时,感觉不如作者前些年的短篇集《嘛呢石,静静地敲》“文学”。
此刻咂摸,其实是表象更朴素了,可以发散解读的空间更大了。
不错。
在kindle上发现电子版,当即买来看。
共四部中短篇小说,除了已经改编成电影的《撞死了一只羊》和《寻找智美更登》,《我是一只羊》和《寻访阿卡图巴》也挺像剧本。从附录的访谈看,这应该是万玛才旦有意为之,它们属于“介于小说与剧本之间”的创作。
刚读完时,感觉不如作者前些年的短篇集《嘛呢石,静静地敲》“文学”。
此刻咂摸,其实是表象更朴素了,可以发散解读的空间更大了。
不错。
拉康认为,世界分为实在界(或真实界)、符号界(或象征界)、想象界。我们习惯的是符号界,它的运转,基于想象界。但总有些事件,使我们不得不直面荒凉又破败的实在界,比如“9·11”。
齐泽克正是从这里出发,试图剖析展示问题的“真相”。
由于成书迄今的时间差,其中许多观点已不新鲜,另有不少观点因寰球情境改变似乎需商榷。
有趣的是,对中国读者来说,无论五毛还是美分,都能在此邂逅令自己心满意足的铿锵表达。
拉康认为,世界分为实在界(或真实界)、符号界(或象征界)、想象界。我们习惯的是符号界,它的运转,基于想象界。但总有些事件,使我们不得不直面荒凉又破败的实在界,比如“9·11”。
齐泽克正是从这里出发,试图剖析展示问题的“真相”。
由于成书迄今的时间差,其中许多观点已不新鲜,另有不少观点因寰球情境改变似乎需商榷。
有趣的是,对中国读者来说,无论五毛还是美分,都能在此邂逅令自己心满意足的铿锵表达。
在日本版平成推理排行榜上,京极夏彦的《魍魉之匣》和绫辻行人的《钟表馆事件》,分列冠亚军。
在中国版平成推理排行榜上,《魍》跌为季军,《钟》跃升冠军。
不管怎样,这两部小说应该可以代表平成推理的优秀水平。
所以,我这个对新本格推理印象欠佳的不正经读者,决定把它们找来看一看。
《钟表馆事件》
诡计与故事,契合得恰到好处。
试图控制时间的人,终被时间击溃,空余深沉至变态的情感。
《魍魉之匣》
纸质版上下两册总计近九百页,至少四分之一篇幅仿佛秒懂百科,以帮助书中角色与书外读者破除迷障。
怎么说呢?实在絮叨。
不过,吃这套的,大概能在此基础上构筑出京极夏彦的理论宇宙,也是种趣味。
此外,都挺好。尤其喜欢“匣中人”的构...
在日本版平成推理排行榜上,京极夏彦的《魍魉之匣》和绫辻行人的《钟表馆事件》,分列冠亚军。
在中国版平成推理排行榜上,《魍》跌为季军,《钟》跃升冠军。
不管怎样,这两部小说应该可以代表平成推理的优秀水平。
所以,我这个对新本格推理印象欠佳的不正经读者,决定把它们找来看一看。
《钟表馆事件》
诡计与故事,契合得恰到好处。
试图控制时间的人,终被时间击溃,空余深沉至变态的情感。
《魍魉之匣》
纸质版上下两册总计近九百页,至少四分之一篇幅仿佛秒懂百科,以帮助书中角色与书外读者破除迷障。
怎么说呢?实在絮叨。
不过,吃这套的,大概能在此基础上构筑出京极夏彦的理论宇宙,也是种趣味。
此外,都挺好。尤其喜欢“匣中人”的构思,继承了传统日式恐怖的基因。
如果让我排出这两部小说的先后位次,十之八九会把《魍》置于前。它的人物形象更多样且更生动,它的故事颇显妖气却没像斯蒂芬·金那样搞出妖物。
嗯,我确实不是诡计迷。
齐泽克喜欢以电影、文学、新闻里的故事作为案例,因此他的小册子读起来挺轻松。只要你高兴,还可以做些浮躁的联想。
比如我,就想起杜尚的布面油画《走下楼梯的裸女》和特德·姜的科幻小说《你一生的故事》。
事件,是超出原因的结果,是回溯和重构的幻象;拒绝或者合理化某个事件,即“去事件化”——齐泽克给出的若干定义,我似乎在那幅画和那本小说中看到了。
有趣。
更有趣的是,他谈爱与婚姻的话,像是社交媒体鸡汤文,却又更毒:“真正的通奸,不是婚外的恋情,而是没有爱的婚姻……离异不但意味着婚姻被即刻取消,它还隐含着更深刻的东西——婚姻之所以应当被取消,乃是因为它从来就不是真正的婚姻。”
最有趣的是,齐泽克讲这讲...
齐泽克喜欢以电影、文学、新闻里的故事作为案例,因此他的小册子读起来挺轻松。只要你高兴,还可以做些浮躁的联想。
比如我,就想起杜尚的布面油画《走下楼梯的裸女》和特德·姜的科幻小说《你一生的故事》。
事件,是超出原因的结果,是回溯和重构的幻象;拒绝或者合理化某个事件,即“去事件化”——齐泽克给出的若干定义,我似乎在那幅画和那本小说中看到了。
有趣。
更有趣的是,他谈爱与婚姻的话,像是社交媒体鸡汤文,却又更毒:“真正的通奸,不是婚外的恋情,而是没有爱的婚姻……离异不但意味着婚姻被即刻取消,它还隐含着更深刻的东西——婚姻之所以应当被取消,乃是因为它从来就不是真正的婚姻。”
最有趣的是,齐泽克讲这讲那,终点只为勾勒出“政治事件的大体轮廓”。
我觉得,这个过程,也是“事件”。
弗拉基米尔·㨃你没商量·纳博科夫。
只有一篇文章——《周年日记》(1970),展现出适当克制后的慈祥。毕竟,这是回应某期刊为他制作的七十周岁纪念专号的。“伸手不打笑脸人,开口不骂送礼人。”
另外,谁能猜到他最欣赏的作家是写出《时间机器》的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呢?
而他自认的鳞翅目昆虫学家身份,让我想起法国电影《蝴蝶》(2002)里的倔老头。
有趣,有用。
P2,书摘。
弗拉基米尔·㨃你没商量·纳博科夫。
只有一篇文章——《周年日记》(1970),展现出适当克制后的慈祥。毕竟,这是回应某期刊为他制作的七十周岁纪念专号的。“伸手不打笑脸人,开口不骂送礼人。”
另外,谁能猜到他最欣赏的作家是写出《时间机器》的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呢?
而他自认的鳞翅目昆虫学家身份,让我想起法国电影《蝴蝶》(2002)里的倔老头。
有趣,有用。
P2,书摘。
无论故事还是人物都像江河,有时直行,有时改道,有时遇到礁石形成漩涡,有时途经断层跌为瀑布,有时分出支流,有时接纳其他水系……向前奔去,是时代的裹挟,是命运的偶然,自身意志只起着微不足道的作用。
完全传统的书写,也不执迷细节刻画——谈及亲人辞世,可能只一句“在她离开诺亚办公室的几分钟后,他就饮弹自尽了”,冷静利落得像契诃夫。
但,阅读期间几度落泪,跟民族问题、历史背景、个体创痛无关,似乎只是由于无迹可寻又无处不在的“生而为人”四个字。
P.S.
“在日本,你要么是有钱的朝鲜人,要么是没钱的朝鲜人,而且,如果你是个有钱的朝鲜人,你的背景就和柏青哥游戏厅脱不开关系。”(1989)
无论故事还是人物都像江河,有时直行,有时改道,有时遇到礁石形成漩涡,有时途经断层跌为瀑布,有时分出支流,有时接纳其他水系……向前奔去,是时代的裹挟,是命运的偶然,自身意志只起着微不足道的作用。
完全传统的书写,也不执迷细节刻画——谈及亲人辞世,可能只一句“在她离开诺亚办公室的几分钟后,他就饮弹自尽了”,冷静利落得像契诃夫。
但,阅读期间几度落泪,跟民族问题、历史背景、个体创痛无关,似乎只是由于无迹可寻又无处不在的“生而为人”四个字。
P.S.
“在日本,你要么是有钱的朝鲜人,要么是没钱的朝鲜人,而且,如果你是个有钱的朝鲜人,你的背景就和柏青哥游戏厅脱不开关系。”(1989)
与其说是童话,不如说是“童话式艺术美文”(语出德国作家&文学评论家埃伯哈德·希尔舍),并且属于成年人。
所选篇目的类型和缘起,后记谈得挺详实。
有几个故事,让我思及佛教的轮回、恐怖电影的死循环、歌里唱的终点又回到起点,将我引向幸福与悲伤同等分量的虚无。滑稽的是,这大概偏离黑塞初衷。
最喜欢《神秘的山》,在主人公策思科·比翁迪身上见到了自己。
与其说是童话,不如说是“童话式艺术美文”(语出德国作家&文学评论家埃伯哈德·希尔舍),并且属于成年人。
所选篇目的类型和缘起,后记谈得挺详实。
有几个故事,让我思及佛教的轮回、恐怖电影的死循环、歌里唱的终点又回到起点,将我引向幸福与悲伤同等分量的虚无。滑稽的是,这大概偏离黑塞初衷。
最喜欢《神秘的山》,在主人公策思科·比翁迪身上见到了自己。
“在我的生命尽头,我希望我搜集到并在随后向读者推荐的、在我们国家经受的残酷的、昏暗年代里的历史材料、历史题材、生命图景和人物将留在我的同胞们的意识和记忆中。这是我们祖国痛苦的经验,它还将帮助我们,警告并防止我们遭受毁灭性的破裂。在俄罗斯历史上,我们多少次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精神上的坚韧,是它们搭救了我们。”
拿起书,看到封底印着的索尔仁尼琴的这段话,觉得未免托大。
放下书,想到文字里如今已属面目全非的城市地理、白云苍狗的俗世烟火、波谲云诡的人生苦旅以及早有定论依旧讳莫如深的前尘往事,又觉得还挺恰当。
了解一点历史,认识一点人性——通过阅读小说实现,也是种途径。
“在我的生命尽头,我希望我搜集到并在随后向读者推荐的、在我们国家经受的残酷的、昏暗年代里的历史材料、历史题材、生命图景和人物将留在我的同胞们的意识和记忆中。这是我们祖国痛苦的经验,它还将帮助我们,警告并防止我们遭受毁灭性的破裂。在俄罗斯历史上,我们多少次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精神上的坚韧,是它们搭救了我们。”
拿起书,看到封底印着的索尔仁尼琴的这段话,觉得未免托大。
放下书,想到文字里如今已属面目全非的城市地理、白云苍狗的俗世烟火、波谲云诡的人生苦旅以及早有定论依旧讳莫如深的前尘往事,又觉得还挺恰当。
了解一点历史,认识一点人性——通过阅读小说实现,也是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