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支略带微距的万精油长焦镜头,使用范围广泛,蔡司松纳结构成像也不错。
一般的手动135mm镜头最近对焦距离是1.5米,这支蔡司镜头做到了一米,还真的挺方便。
以前我有一支白银135/4,出片浓郁一些。虽爱不释手,但是仍赠予挚友。后来有了这支MC135/3.5,感觉发色清淡一些。现在镜头多了,也没有之前那么常用。用来拍拍花草也不错~😊
这是一支略带微距的万精油长焦镜头,使用范围广泛,蔡司松纳结构成像也不错。
一般的手动135mm镜头最近对焦距离是1.5米,这支蔡司镜头做到了一米,还真的挺方便。
以前我有一支白银135/4,出片浓郁一些。虽爱不释手,但是仍赠予挚友。后来有了这支MC135/3.5,感觉发色清淡一些。现在镜头多了,也没有之前那么常用。用来拍拍花草也不错~😊
许多富士相机的用户都喜欢转接小巧的旁轴镜头,特别是徕卡L39口的镜头,价廉物美。成为许多摄友最早入手的旁轴镜头。
但旁轴镜头有个小遗憾,就是对焦距离比较远。一般都要一米左右,近一些的也要0.7米。微距部分的局限,让许多需要近摄的主题只能放弃了。
最近得到一个带微距调焦桶的富士转接环,一下子扩展了老镜头的拍摄范围。
今天带上一支古老的徕卡el ma r结构的50/3.5,最近对焦距离标了1米,但实际最近拍摄距离是1.2米。微距属于软肋,去拍梅花试试微距的效果~
分别是镜头原本最近对焦距1.2米,和使用了微距转接环的最近对焦距离0.6米。看焦外还是有明显区别,光斑很漂亮!
许多富士相机的用户都喜欢转接小巧的旁轴镜头,特别是徕卡L39口的镜头,价廉物美。成为许多摄友最早入手的旁轴镜头。
但旁轴镜头有个小遗憾,就是对焦距离比较远。一般都要一米左右,近一些的也要0.7米。微距部分的局限,让许多需要近摄的主题只能放弃了。
最近得到一个带微距调焦桶的富士转接环,一下子扩展了老镜头的拍摄范围。
今天带上一支古老的徕卡el ma r结构的50/3.5,最近对焦距离标了1米,但实际最近拍摄距离是1.2米。微距属于软肋,去拍梅花试试微距的效果~
分别是镜头原本最近对焦距1.2米,和使用了微距转接环的最近对焦距离0.6米。看焦外还是有明显区别,光斑很漂亮!
玩美能达老镜头的圈子里,都有一个传说,美能达手动镜头里,成像最好的就是黄标镜头。每个人都想要一只,导致市场价值飙升了。
何为黄标?一般表现为镜头前压圈上用黄色油漆印着ROKKOR-X。这一系列镜头是当年美能达公司出口北美市场的镜头标识,日本国内和欧洲地区则标为ROKKOR,没有-X。坊间也有认为,印有白色的ROKKOR-X也是一样的北美货,只是前后的批次不同,这就很难说清楚了……[Emm]
传说当年品控和用料的差异,供给北美市场的美能达黄标镜头,品质最好,成像也出色。本着一探究竟的目的,我也入了一只稀有的MC ROKKOR-X PG 50mm F1.......
玩美能达老镜头的圈子里,都有一个传说,美能达手动镜头里,成像最好的就是黄标镜头。每个人都想要一只,导致市场价值飙升了。
何为黄标?一般表现为镜头前压圈上用黄色油漆印着ROKKOR-X。这一系列镜头是当年美能达公司出口北美市场的镜头标识,日本国内和欧洲地区则标为ROKKOR,没有-X。坊间也有认为,印有白色的ROKKOR-X也是一样的北美货,只是前后的批次不同,这就很难说清楚了……[Emm]
传说当年品控和用料的差异,供给北美市场的美能达黄标镜头,品质最好,成像也出色。本着一探究竟的目的,我也入了一只稀有的MC ROKKOR-X PG 50mm F1.4黄标镜头,和家里的那只日本版MC ROKKOR PG 50/1.4比较一下。
首先是外观,除了前压环的标识有区别,外观一模一样。
查了资料,这两只镜头并没有差异,都是1973年上市的,7片5组的双高斯结构。口径55mm,最近对焦距离0.5米。我称了一下重量,黄标312克,普通版316克(还重一点)。
我仔细看了半天,略微感觉黄标的镀膜色泽更鲜艳一些,或许这就是玄学,要慢慢悟。
再说一下成像,全开1.4光圈的时候,两个头都很柔,不锐利。黄标的紫边好一些,肉眼可见。光圈开到F2.8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没有差别了,锐度、暗角、色彩表现一致。
我又思考了半天,得出结论。黄标只是美能达粉丝心中的一个山峰,在美能达手动镜头的长河中,属于巅峰时期的作品。跟后期的MD镜头比,它用料扎实成像优秀。但是跟本品牌同时期的产品比,差别并不是很大,这高昂的价格,有二手商家炒作的嫌疑。如果有喜欢的摄友,完全可以买价格实惠的普通版本。
回头有时间,再拿出去拍点照片比较比较。老镜头只会越来越少,且玩且珍惜……
美能达45mm饼干:视角51°,光圈F2.0-F16,6片5组(双高斯结果),滤镜口径49mm,最近对焦距离:0.6米,重量:125克。
Minolta曾经有一个伟大的想法,就是让所有用户都有机会使用到高品质的摄影器材。他成功了!
1978年,45mm F2推出了市场。这颗镜头的市场定位是低收入群体,用作入门级的镜头。但是结果出人意料,它的成像比50/1.7还要棒,更为轻巧的尺寸,成为每一位美能达镜头的爱好者都想拥有的镜头。
最近这只饼干又火了,原因是它的像场能够在中画幅的富士相机上使用,便宜、成像又好,是一个很棒的广角镜头选择。从而导致此镜在海鲜市场上价格不断上涨。
美能达45mm饼干:视角51°,光圈F2.0-F16,6片5组(双高斯结果),滤镜口径49mm,最近对焦距离:0.6米,重量:125克。
Minolta曾经有一个伟大的想法,就是让所有用户都有机会使用到高品质的摄影器材。他成功了!
1978年,45mm F2推出了市场。这颗镜头的市场定位是低收入群体,用作入门级的镜头。但是结果出人意料,它的成像比50/1.7还要棒,更为轻巧的尺寸,成为每一位美能达镜头的爱好者都想拥有的镜头。
最近这只饼干又火了,原因是它的像场能够在中画幅的富士相机上使用,便宜、成像又好,是一个很棒的广角镜头选择。从而导致此镜在海鲜市场上价格不断上涨。
美丽的大眼睛,让人爱不释手。
1961年,当这款有着豪华配置的美能达58mm高速标准镜头出现时,在摄影圈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虽然从光圈设定上看,仅比55mm f.1.8快了1/2档的光圈,但是在低光照条件下的出色表现,和焦外的虚化为这款镜头赢得了市场地位。
1973年,58mm被进一步确定为50mm焦段的标准镜头,而MC 50mm f:1.4高速标准镜头则几乎成了许多Minolta粉丝的标准配置之一。我一直追随到了80年代的MD时代。[呲牙]
两枚镜头的数据:
Auto Rokkor PF 58mm F1.4,320克......
美丽的大眼睛,让人爱不释手。
1961年,当这款有着豪华配置的美能达58mm高速标准镜头出现时,在摄影圈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虽然从光圈设定上看,仅比55mm f.1.8快了1/2档的光圈,但是在低光照条件下的出色表现,和焦外的虚化为这款镜头赢得了市场地位。
1973年,58mm被进一步确定为50mm焦段的标准镜头,而MC 50mm f:1.4高速标准镜头则几乎成了许多Minolta粉丝的标准配置之一。我一直追随到了80年代的MD时代。[呲牙]
两枚镜头的数据:
Auto Rokkor PF 58mm F1.4,320克,6片5组结构(前组玻璃较大)最近对焦距离 60cm
MC Rokkor PG 50mm F1.4,305克,7片5组结构(有改良)最近对焦距离 50cm
给两只我喜欢的美能达标头配上漂亮的遮光罩,再聊聊我的感想。
这两只镜头,NEW MD小巧很多,口径是49mm。MC比较粗壮,口径是美能达标准的55mm。
三代MC 光圈1.4-16,镜片结构7片5组,口径55mm,最近对焦距离0.5米,尺寸65.2 x46,重量305克,诞生年份1973年。
NEW MD 光圈1.4-16,镜片结构7片6组,口径49mm,最近对焦距离0.45米,尺寸64 x40,重量235克,诞生年份1981年
。两只镜头色彩风格类似,MC的浓郁一些,MD的清淡一点。全开光圈拍摄的时候,MD的虚化......
给两只我喜欢的美能达标头配上漂亮的遮光罩,再聊聊我的感想。
这两只镜头,NEW MD小巧很多,口径是49mm。MC比较粗壮,口径是美能达标准的55mm。
三代MC 光圈1.4-16,镜片结构7片5组,口径55mm,最近对焦距离0.5米,尺寸65.2 x46,重量305克,诞生年份1973年。
NEW MD 光圈1.4-16,镜片结构7片6组,口径49mm,最近对焦距离0.45米,尺寸64 x40,重量235克,诞生年份1981年
。两只镜头色彩风格类似,MC的浓郁一些,MD的清淡一点。全开光圈拍摄的时候,MD的虚化略微好一些。F2.8的时候差异就很小了。这两只镜头,建议使用大光圈拍摄,比较有美能达柔美的气质。
回头带出去拍一下秋天的景色~(>^ω^<)
今天有空把美能达经典的两只标准镜头拿出来比较了一下。
第三代MD镜头,造型设计的线条比较简洁不繁琐,虽然已经诞生了40年,但是用今天的审美看来依旧非常耐看。调焦环采用了橡胶质地,手感不错的。冬天也方便使用~
侧面的小红点,多多少少有点儿徕卡的味道。
再聊聊镜片,两者镀膜略有差别,F1.7的镜头偏紫,F1.4的镜头偏红。镀膜都比较柔软,容易擦花。前后镜片,F1.4的镜头要大一些,F1.4的后组玻璃和F1.7的前组玻璃差不多大小。
在成像上,两支镜头畸变控制的都很好,锐度也都不太锐利,并没有感觉F1.7的镜头要锐利。F1.4的大光圈虚化的好一些,色彩较MC50/1.4要清淡一点。比较接近数......
今天有空把美能达经典的两只标准镜头拿出来比较了一下。
第三代MD镜头,造型设计的线条比较简洁不繁琐,虽然已经诞生了40年,但是用今天的审美看来依旧非常耐看。调焦环采用了橡胶质地,手感不错的。冬天也方便使用~
侧面的小红点,多多少少有点儿徕卡的味道。
再聊聊镜片,两者镀膜略有差别,F1.7的镜头偏紫,F1.4的镜头偏红。镀膜都比较柔软,容易擦花。前后镜片,F1.4的镜头要大一些,F1.4的后组玻璃和F1.7的前组玻璃差不多大小。
在成像上,两支镜头畸变控制的都很好,锐度也都不太锐利,并没有感觉F1.7的镜头要锐利。F1.4的大光圈虚化的好一些,色彩较MC50/1.4要清淡一点。比较接近数码时代的画风
最后的评价,都是性价比很高的标准镜头,无论萌新还是老法师都容易出片。上一个漂亮的遮光罩,整个镜头就高大上了。
这两支美能达MD系列的镜头,都是W.ROKKOR 28mm 1:2.8,一支是2代,一支是3代。
1978年开始生产的二代,和1981年开始生产的三代。都是MD卡口,光圈为:F2.8-F22,镜头结构:7片7组,滤镜口径:49mm,最近对焦距离:0.3米,镜头尺寸64mm x43.5mm,重量:180克(2代)185克(3代)
这两只镜头外观差异较大,二代是塔状的造型,比较像今天富士的镜头。三代的造型比较硬朗 更好看一些,像当年的康泰时。对焦环也是三代握着更舒服[憨笑]
二代设计的遮光罩是螺口的,三代则是卡槽设计,取下来更方便。
前镜组的玻璃差不......
这两支美能达MD系列的镜头,都是W.ROKKOR 28mm 1:2.8,一支是2代,一支是3代。
1978年开始生产的二代,和1981年开始生产的三代。都是MD卡口,光圈为:F2.8-F22,镜头结构:7片7组,滤镜口径:49mm,最近对焦距离:0.3米,镜头尺寸64mm x43.5mm,重量:180克(2代)185克(3代)
这两只镜头外观差异较大,二代是塔状的造型,比较像今天富士的镜头。三代的造型比较硬朗 更好看一些,像当年的康泰时。对焦环也是三代握着更舒服[憨笑]
二代设计的遮光罩是螺口的,三代则是卡槽设计,取下来更方便。
前镜组的玻璃差不多,后镜组的玻璃三代稍微大了一点点。取景时更明亮~
关于MD镀膜,二代的偏紫红色,三代像琥珀色偏绿(有点像MC系列)
比较一下F2.8和F8在拍摄中的画面,二代的结像更扎实一点,立体感好。(传说中的徕卡味?),适合拍摄风景。三代逆光时有紫边,发色清淡一点,肤色还原好,适合拍人像。两支镜头光圈收到F8的时候,差异就很小了。[鼓掌]
以上,就聊这些。回头再拍户外的评测[再见][嘿哈][嘿哈]
我有2支MD版本的28/2.8,都是49mm口径,7片7组的结构。外形区别明显,出片风格相似,镜头镀膜略有不同。(下一篇会发对比的样片)
有1支MD 2代的35/2.8,1978年问世,光圈F2.8-22,镜片结构5片5组,滤镜尺寸49mm,最近对焦距离0.3米,镜头尺寸64 x38.5mm,重165克。体型比28mm还要小巧~
35/2.8光圈虽然不算很大,但是后镜组的玻璃比同级别的富士、奥林巴斯、尼康要大一些。出片明亮通透不吃光,同等光圈范围,和35/1.8(漫步者)差别不大,但要便宜许多。
我有2支MD版本的28/2.8,都是49mm口径,7片7组的结构。外形区别明显,出片风格相似,镜头镀膜略有不同。(下一篇会发对比的样片)
有1支MD 2代的35/2.8,1978年问世,光圈F2.8-22,镜片结构5片5组,滤镜尺寸49mm,最近对焦距离0.3米,镜头尺寸64 x38.5mm,重165克。体型比28mm还要小巧~
35/2.8光圈虽然不算很大,但是后镜组的玻璃比同级别的富士、奥林巴斯、尼康要大一些。出片明亮通透不吃光,同等光圈范围,和35/1.8(漫步者)差别不大,但要便宜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