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滇西-迷失在梅里
一。4月29日,梅里,日照金山
一夜无眠,黑夜在寂静中一点点消退。窗外的冷峭,屋内的温暖。
6点闹钟响起时,我仍在黑暗中数羊。起身揭开窗帘,外面已经有了微弱的光线,尽管天色还未亮,但对面的雪山已经轮廓清晰的呈现在眼前。
正在洗刷的当儿,响起了KK急促的响门声,激动的喊着:“快看快看!雨停了,雪山出来了,我们能看到日照金山了!!”...
一。4月29日,梅里,日照金山
一夜无眠,黑夜在寂静中一点点消退。窗外的冷峭,屋内的温暖。
6点闹钟响起时,我仍在黑暗中数羊。起身揭开窗帘,外面已经有了微弱的光线,尽管天色还未亮,但对面的雪山已经轮廓清晰的呈现在眼前。
正在洗刷的当儿,响起了KK急促的响门声,激动的喊着:“快看快看!雨停了,雪山出来了,我们能看到日照金山了!!”
不到6点半,我们一行4人已经在旅馆的顶层阳台上,我摆好了脚架安好相机,KK找到块木板搁起来做了临时脚架。对面的雪山随着光线的增强越发清晰的呈现在眼前。大家轻轻的欢呼着,为这份早晨的喜悦。
雨后的空气相当透彻,山体线条那么清晰。望着对面的梅里雪山,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激动。
梅里雪山位于德钦县东北部10公里处,是滇藏界山,传说是藏传佛教尼玛派的分支枷居巴的保护神。
梅里雪山又称雪山太子,当地藏民视为“神山”。它位于德钦县东北约10公里的横断山脉中段怒江与澜沧江之间,北连西藏阿冬格尼山,南与碧罗雪山相接,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有13座山峰,称为“太子十三峰”。它是康巴藏族人民心中的圣山,主峰卡格博峰海拔高达6740米,是云南的第一高峰。
日出之前,一大队警车开路的领导带领的游客团前来观景并且烧香膜拜,顿时烟雾缭绕,把清彻透明的空气污染了。升腾的烟协雾破坏了景观。
站在巍峨壮丽的梅里雪山面前,不禁令人觉得自己不过是大自然中的一粒微尘,是那样的渺小。心中所有的郁闷所有的迷茫,在这样的伟岸的圣山面前慢慢融退,不必执着。
6点40分,雪山顶峰在太阳的浸染下一点点的燃烧起来,一点点被阳光染红,每分每秒都变化着。我们屏住呼吸见证这神圣且奇妙的时刻。
见证了阳光彻底染红雪山之后,我们大玩自拍,个人照集体照都全了,反正有脚架,不浪费。
下楼吃过早餐,回房收拾行李准备退房,忽然发现那件绿色的薄风衣不见了!翻遍所有行李所有角落都没找着,明明记得在香格里拉还洗过的。我这人出门很少遗失随身物品,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小物件,可这次居然把衣服弄丢了,虽然只是件廉价的衣服,还是有点小郁闷的。仔细回想这一路走来的所有细节,确定是把它遗忘在香格里拉的客栈里。当时没放在背包里准备放车上热的时候可以换下厚外套,走的时候却忘了带走。好吧,它替我留在我留恋的香格里拉。我只好这么安慰自己。
天色大亮了,楼下仍然有许多游客看雪山,未离去。这会儿的雪山又恢复皑皑一大片的白,白云云朵缭绕山腰,真美!山下的村庄就是雨崩村了,没列入这次行程的美丽村庄,等待下次吧。
二。4月29日,早,飞来寺。
今天的行程本来安排了徒步明永冰川,但我心里有点发虚,近些年由于膝盖之伤锻练明显减少,到底岁数不饶人,前天的中虎体验已经见证了自己体能已经下降至何等水平,加之昨晚彻夜未眠,身体已经极致疲乏,若真要徒步明永冰川,考验的就不仅仅是意志力,还有体力的透支。所以后来还是一致通过取消徒步明永冰川,当然后来觉得有些遗憾。
这样的决定让我们多出了一天时间,祥巴建议走另一线路回丽江,这样我们就错过了与香格里拉的亲密接触。祥巴建议的路线是这样走:德钦——云岭——燕门——茨中(教堂)——巴迪——白济讯——维西(住)——塔城——鸡公石——巨甸——石鼓(长江第一湾)——丽江。
这条线路比原先计划的远了许多,他自己也未曾走过,也不知道一路风景如何,总之算是一次尝试。后来证明这一路线的选择不太明智,风景确实无法与来时路相比,并且由于路程遥远许多,司机相当的辛苦,一天劳苦赶路,到了傍晚时分祥巴累得连开口说话的力气都没了。
从梅里启程,之前祥巴收编的岸MM也上了车,她被安排在最后一排座位,我们把行李都收拾在后厢行李仓中,她一路的睡觉,我们笑称她买了一张软卧票。
离开梅里之前,我们看了传说中的飞来寺。我对于这些膜拜之礼也全然不懂,只是对于藏教文化有点兴趣,只是几个年轻人对于佛教等文化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只是在外面看了看这在所有攻略中都会提到的飞来寺。
飞来寺位于滇藏公路沿线,距德饮县城10公里。它最初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距今已近385年的历史。
三。4月29日,早,澜沧江。
这一路下行,梅里雪山还在我们左右,但已经越来越远,远远的只望见积雪的山头。我说那是雪糕山,真想吃上一口。
我们就沿着这样的山路回程。高海拔的山脉就是有一种相当雄伟的气势。看起来还真象google earth上的照片。
来到了澜沧江的深切河曲,有点象金沙江大拐弯,从上往下看,有点象一坨便便
★★★★三点水加个去字★★★★
回程路的海拔越来越低,气温越来越高。特别是在高原强烈紫外线的照射下,车内温度很变得高了。新加入团队的岸MM还没跟大家混熟,一直安静的躺在后排座位睡觉。估计大家昨晚都没休息好,加之一路风景不如昨天精彩,大家沉默不语昏昏欲睡。
见这气氛比较低沉,开心果隐藏开始给大家找乐子。于是说:“小骨头,我问你个问题,三点水加个‘来’字怎么读?”
小骨头大概觉得此字有些生僻,想了想,用不大肯定的语气回答:“读LAI吧。”。
她还等着隐藏评论她的回答正不正确,隐藏却不给评论直接转入下个提问:“那三点水加个‘去’字怎么读?”
小骨头的思绪还没从LAI转出来,听了新的提问就随口回答:“读‘却’”
我们大笑,连“卧铺票”的岸MM都忍不住坐起来笑。坐副驾驶座的KK终于忍不住回答说了自己老婆:“怎么这么傻,三点水加个‘去’字就是‘法’呀,怎么变成‘却’了!?”
这么一笑,大家又开始有精神说笑了。
中午时分到达某一乡村,看到江边围着许多人,好象江上面有什么事情正在进行。我们下次观看,顺便让祥巴休息一下。原来是一队自行车团送了长长的经幡,要从江的这边拉至对岸。自行车团友好象来自香港的。我们坐车都坐得很累,他们高原骑行这么长时间,体力意志力都令人佩服!我开始为我早上取消明永冰川时的心态感到惭愧。
四。4月29日下午,燕门乡茨中教堂。
茨中村依山面水,美丽幽静,红色的澜沧江从村旁奔流而过,一座悬索桥跨过河流,把茨中村和公路连接在一起。由于村庄坐落在对岸绿树掩映的山坡上,行驶在德钦前往维西的途中,一不留神就会错过。
藏语中,茨”为村庄之意,“中”为大之意,旧时该村伙头管辖六村。村民主要有藏、纳西和汉三种民族。这里梯田层层,绿树成荫,每当春秋时节,花果满山,争奇斗艳。而当盛夏来临,则感穆郁清爽,沁人心脾。茨中海拔不上 2000米,故气候温和,主产水稻,素有“鱼米之乡”美称。
藏在大山皱褶里的茨中之所以有别于滇西北其他村落,是因为它拥有一座天主教堂——德钦茨中天主教堂。这座为法国传教士建造,1909年动工,1921年修建完成,气派的教堂成为了“云南铎区”的主教礼堂。
迪庆的藏民们大多是虔诚的佛教徒,把它作为生活的重要部分,茨中教堂的存在可谓是个奇迹。教堂风格整体上体现了巴斯利卡式教堂的特征,又兼罗马教堂的特色。主体建筑坐西朝东,为砖木结构。
茨中的山坡上到处种满了葡萄,这儿的葡萄比常见的葡萄要小得多,仅指甲盖大小,颗粒小而饱满,口味甜中带酸。这种名叫玫瑰蜜的法国葡萄,在法国本土已经绝迹,但是在云南偏僻的深山中依然生长良好。村中家家户户都有制作葡萄酒的器具。老百姓从传教士那里学会的葡萄栽种和酿酒技术承袭至今,村里每年酿制的葡萄酒由酒商包装后运到市场上销售。
接待我们的是教堂中的姚飞神父,神父非常热情的带我们参观教堂的内部结构,还有宿舍区的木结构房子。神父指着教堂四周的葡萄园告诉我,若是秋天来,这儿的葡萄藤果实累累。可惜这会儿只能看到葡萄叶子。
尽管我对宗教的兴趣不那么浓厚,但仍为神父的热情所感动。神父还给了第人一张名片,上面居然有QQ号,现在的宗教也都与时俱进了。不知道是否有人通过QQ进行忏悔呢?
五。落日余晖,途中随处可见的一点红。
祥巴埋头开车,他已经驱车近十小时,还未到达维西。我们走走歇歇,让祥巴下车抽根烟喘口气。祥巴沉默好多,任我们怎么逗都不太开口说话,这太不象他的性格,足可证明他是如何的疲累。
下车休息时间,我用镜头寻找沿途的一点红。
启程时,满山翠绿,偶尔会有一小丛花儿很突兀的在山腰间绽放,因为有着很长的日照时间,这些花儿分外红艳,常常令我不自觉的惊叹,感叹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还有春天的魔法。
这一举动,常让一旁的隐藏同学取笑我没追求,就这一点点红也值得如此惊叹。后来KK每见路边的小花或红叶,都要一脸笑意的跟我说:快看,那儿有很多红!
不知道的廊桥,但很有历史。
晚上近8点我们终于到达维西。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