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西区大悲观剧repo
p1-3: les miz相关
p4: 隔壁《杀死一只知更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正文如下:
9.29西区《悲惨世界》观剧报告
总体评价:无功无过,如果是同一个cast我目前没有任何想要重刷的欲望
总体建议:建议整体好好磨练一下演技!音乐剧唱和演都很重要!!
les miz的布景真的很华丽,变换场景也做得非常巧妙。现场的很多小细节我都很喜欢,比如小马真的有翻墙去找珂赛特,比如袭击卜吕梅街时Montparnasse要Eponine回家时比其他人语气要更柔和,比如小E要死的时候小G是第二个发现的人……......
p1-3: les miz相关
p4: 隔壁《杀死一只知更鸟》
正文如下:
9.29西区《悲惨世界》观剧报告
总体评价:无功无过,如果是同一个cast我目前没有任何想要重刷的欲望
总体建议:建议整体好好磨练一下演技!音乐剧唱和演都很重要!!
les miz的布景真的很华丽,变换场景也做得非常巧妙。现场的很多小细节我都很喜欢,比如小马真的有翻墙去找珂赛特,比如袭击卜吕梅街时Montparnasse要Eponine回家时比其他人语气要更柔和,比如小E要死的时候小G是第二个发现的人……有许多part我还是比较享受的,群体合唱的时候都很喜欢,最享受的是街垒陷落那一段🤧
但是可能新卡还没有过磨合期吧,演了一个小时竟然因为技术原因中断了表演10分钟😓
演员们没有出现大翻车,但是小问题确实不少。不过这些小问题不是我不会重刷的原因,我不想重刷是因为我觉得几个主要角色都没有发挥得很好,让音乐剧显得黯淡、平庸
让:个人认为他的音乐技巧和表演呈现都有非常大的表演空间。高音真的很明显是他的弱项,他take my flight就没飞起来,bhh的高音部分基本就是飘着的。我和我小伙伴听他唱歌都有点累,一直替他担心他唱不上去。演技就更加需要磨练了,他有点不入戏,而且也不太会使用音乐来传达情绪。他是主角,他的表现非常影响我对剧的看法
鲨:他其实唱得还不错,我觉得算卡司里歌唱技巧比较成熟的了。🌟和跳河这两段完成的不错(个人认为🌟>河),这两段观众掌声确实热烈一些,confrontation鲨的声音也盖过了让。但是dt鲨我恨你是块木头!!!第二幕还好一丢丢,第一幕的鲨简直就像隔壁剧院《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演员不小心走错了被迫出演les miz一样,完全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
芳汀:这位姐姐idad唱得我起鸡皮疙瘩了,遗憾的是芳汀在工厂的那一段非常不在状态,仿佛是在等着把流程走完好唱idad一样
大E:唱功不算好也不算差,高音基本都唱到了,但是他是我最不满意的演员之一。他是不是完全没看过原著或者看过其他人的演绎啊?不然怎么会把安灼拉演得这么流气😓真的很不喜欢这版的演绎
小马和小珂:只能说是天作之合吧😣小情侣颜值高,可惜唱功无法匹配颜值。两个人菜鸡互啄的时候还好,合唱的时候基本处于被压制的状态;珂的有一个高音在破音的边缘(not a dream after all)
小E:自古小E出大神!这场的Eponine👍,我也听到周围的观众和我一样非常喜欢她。小E演技和歌唱吊打小马这是可以说的吗?期待这位姐姐以后更多的作品
ABC的朋友们:其中弗以伊、古费拉克属于让我眼前一亮的;大R我不太可……但是可能和我想象的格朗泰尔不太一样,不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ok吧
小G:小朋友感觉还是有点紧张,但是还不错,喜欢他说lmksl这句台词时的处理方法,情绪比较低沉;有点可惜Gavroche的独唱片段有删减
小E:小朋友一定很紧张😂真的非常僵硬,仿佛是在参加她不想去的音乐课期末考试
老板和老板娘:我觉得唱功也算过关,个人更喜欢老板娘。老板变调多,有时候歌词说得不太清楚,本les miz七级学者认为这应该是演员的锅——毕竟也不是在看《汉密尔顿》,老板唱段的速度应该是可以让演员把内容唱清楚的
主教:另一个让我非常不满意的角色。事先声明不是种族歧视,只是恰好主角和大E的演员都是非裔🥲我个人认为雨果笔下的卞福汝主教在某种程度上是耶稣在人间的象征,那么演员在演绎主教的时候就应该演出“神性”,要温柔慈悲➕端庄;这位主教有点像《再造淑女》里面的老板😂人很好、非常亲切会打趣你甚至撮合下属的那种老板,不知道有没有人能get
工头和piao客:演技有待加强,尤其是后者我感觉唱词甚至都不是特别清楚
总之,昨晚看剧没有特别尽兴
唉😮💨再次感叹10周年和25周年演唱会真是不可复制的经典
2022.02.24 伦敦西区 ALW版《灰姑娘》(Cinderella)
主观,非常主观
没说什么好话预警
初中的时候有幸看过有 Lea Salonga 的 Rodgers & Hammerstein 版《灰姑娘》现场,大受震撼:惊讶原来这么经典,甚至是有点老套的故事,原来只要配合好的音乐和舞台效果,可以这么好看。所以当初得知Andrew Lloyd Webber 也要搞灰姑娘的时候,我其实相当期待;毕竟韦爵爷的作曲能力无容置疑,剧本也是由凭《Promising Young Woman》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的 ...
主观,非常主观
没说什么好话预警
初中的时候有幸看过有 Lea Salonga 的 Rodgers & Hammerstein 版《灰姑娘》现场,大受震撼:惊讶原来这么经典,甚至是有点老套的故事,原来只要配合好的音乐和舞台效果,可以这么好看。所以当初得知Andrew Lloyd Webber 也要搞灰姑娘的时候,我其实相当期待;毕竟韦爵爷的作曲能力无容置疑,剧本也是由凭《Promising Young Woman》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的 Emerald Fennell 操刀—— 理论上这阵容很难出什么大错。正式公演后,卡司足够亮眼,剧评都是4/5星,也有 WhatsOnStage 最佳演员、最佳舞台设计、最佳灯光等提名,所以我很兴奋地邀请了一班朋友去看。但……
怎么说呢?有点……微妙。
我是和四个朋友一起去的:一个跟我一样喜欢都音乐剧,另外两个看过的剧不是很多,但本身对这种表演模式有兴趣,最后一个是最近看了《摩门经》才入坑音乐剧的—— 也是这位朋友,中场休息时已经开始表达对剧情发展的不满,完场后更是直接骂了一个小时多 😂
我们所有人大致都同意他的观察和评语,但可能大家关心的东西不太一样,也没他那么剧情党,所以反应没那么大。(我之后也反思过,可能是《摩门经》的起始点太高了,令他对所有音乐剧的剧本有了不切实际一定的期望。)但这有点儿搞笑的经历,反映了看音乐剧的观众关注的东西可以很不同,所以这篇 repo 的吐槽是众人集思广益的成果。
评价
首先,这剧的舞美非常好,跟《歌剧魅影》、《Hamilton》和《Wicked》等大制作比都可以算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应该是这几年我看过的剧里最好,最有惊喜和令人眼前一亮的(西区大概只有《回到未来》和《冰雪奇缘》能与之一拼了);我决定不剧透最有惊喜的东西,但某一幕甚至让我和朋友们都“哇”的一声叫了出来。灯光完美得可以当范本,营造出来的气氛和场景完美配合;特别是教堂门口的那一幕,从舞台后方的光透过布景打在舞台地面,灯光和影子结合,真的仿佛能看到大教堂的玫瑰墙和彩绘玻璃。
服化道也是非常优秀,灰姑娘的那对有5,000颗水晶的鞋子就算离舞台几十米的我们都能清楚看到它反射出来的光线,闪亮得令人移不开眼,女角们的裙子更是又夸张又大胆又漂亮,每一个都活像童话故事里走出来的人。
我们当中一个对发型特别在行的朋友甚至觉得,单是演员们复杂又亮眼的发型,已经值回票价了(他说因为肯定有很多假发造型师在幕后打理😂)。但……
我最期待的音乐和剧本却很平庸。
你说它极烂吗?也不是,它有些挺搞笑的笑话,也有些很抓耳的旋律,特别是主题曲 Bad Cinderella。但你说它好吗?它的主线非常弱,而且有几首歌相当无聊,像姐姐们的那首 Unfair (指路18:52),旋律单调且歌词也不算出彩,无聊到我听一半已经走神了。同样的角色,同样走喜剧风的歌,我觉得 Rodgers & Hammerstein 的 Stepsisters' Lament 做得更好,长度也比较合理。
一般来说,用 Rodgers & Hammerstein 来做标准是有点太严格了;但这可是韦爵爷的作品啊,我期望歌更好听也不算是很过分吧?(而且选了同一个主题,就应该预料到会有比较,我已经没有选更出彩的歌来比了 )
至于本子……创新,的确挺创新的。大家都知道,原著的灰姑娘就是个“人美心善”的小白花,在仙女教母的魔法下,因为美貌被王子看上,从此麻雀变鳯凰故事。简单来说:和现代女性的独立自主,不以貌取人,男女平等的观值观并不相符。这版的灰姑娘却不美也不算善良,甚至因为我行我素的作风被表面风光的村民看不起,和大家都不待见的二王子 Sebastian 是同病相怜的青梅竹马,两人渐生情愫,只是谁都还没勇气捅破那层纸。理论上,比起原著的见色起意一见钟情,这种“你废柴不讨好,但我爱你”更容易引起共鸣,但——
我选 Rodgers & Hammerstein 那个按原著来的老套本子。
因为这剧本槽点实在是太!多!了!
剧本吐槽(是有剧透,但这么烂的剧本,你会介意我剧透吗?)
这剧从一开始就打着反传统的旗号:让灰姑娘穿着哥德风衣服,顶着黑色眼影出场;演员 Carrie Hope Fletcher 也不是传统的童话故事的纤瘦美人,而是有好好吃饭的美声姐姐。本来还挺令人眼前一亮的,以为看到的不再是那种被人欺负,而是会反击会报复的黑莲花,会玩弄比她愚蠢的姐姐,面对拥有房子所有权的继母又懂得虚以委蛇,令人期待她会如何反击。
但期待不到两个场景,她的角色塑造就垮掉了—— 她太矛盾了。出场时唱着 “I've a style all my own, and I will not change it for you” (我有自己的风格,不会为你改变自己),让人觉得她是一个独断独行的新时代女主,但被继母讽刺几句,她突然就觉得自己要变得漂亮才配得上王子,变回了普通的童话故事女主了!而且直到最后她也没有一个觉悟的时刻,会发现还是自爱重要,只是单纯失恋了,觉得要离开伤心地,然后王子就来挽留——
那你一开始这么拽是在干什么!?
比起桑爷的《Into The Woods》那个“只想跳舞,王子什么的无所谓”的灰姑娘,她弱爆了好吗!嘴上说着反传统,但骨子里就是个传统的,等待着人来救的小白花。我真的很不明白,这真的是那个写出了《Killing Eve》和《Promising Young Woman》的 Emerald Fennell 写的东西吗?既然写不出真正反传统的本子,你可以不写啊 🙄️
人家Rodgers & Hammerstein 用的是和格林童话没什么分别的本子,虽然剧情很老套,但人物个性前后一致,逻辑大致通顺,配合好的音乐和舞美也可以好看。他们也在原著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针对一见钟情,有点哲学意义的问题:“我爱你,因为你是漂亮的?还是我爱你,所以你是漂亮的?”所以才有了 Do I Love You Because You're Beautiful 这首歌。
但ALW版的《灰姑娘》提出了什么?Marry For Love,“大家要和真爱结婚”?但最后结婚的两个人,他们有多相爱?我们不知道,因为他们是我最最最讨厌的那种天外来客角色,是故事尾声跑出来解决所有的冲突的工具人,观众根本不认识他们,难以与他们共情。王子的对于自由和责任的挣扎也因为他们的出现而完全消失了,角色的成长机会就这么被扼杀了。还是说,这个故事告诉了大家真我比外貌重要,因为爱你的人爱的是你的本质?但王子和灰姑娘纠结的点也不是这个啊!
整个故事的冲突,就如我那个生气的朋友说的:“像一个17岁小孩写的日记”。
(他的意思不是说所有17岁都只会无病呻吟,而是想说这两个角色的想法和行为都很幼稚,一点都不像成年人。)
剧中所有人物(包括继母这个“奸角”)都知道,只要灰姑娘拉下面子,接受王子的道歉,原谅他在舞会上没认出她来,他们就会在一起了!或者王子死缠烂打,坚持非灰姑娘不娶,皇后也是支持的!
而且我极度讨厌没有说服力的关系,但这剧的感情线给我的感觉都是很牵强。你说王子爱灰姑娘吧,灰姑娘用胶纸微调一下,化个妆(没错,她去整形店了,和出场时那个反叛自我的形象完全矛盾 🤡),王子就不认得她了!
“不认得”这桥段是很老套,但给个合理的理由的话,也不是不可以—— 比如王子喜欢的是灰姑娘那头乱糟糟的头发,觉得勇敢做自己的她好酷,所以从没想过她会为任何事改变自己的衣着打扮;或者教母是真仙女,她的魔法是会令人看不到本来面目的—— 否则你怎么可能跟一个你从小到大就喜欢的人跳舞说话也认不出来?你说灰姑娘爱王子吧,王子(非常有道理且诚恳地)道歉了,但灰姑娘不接受啊!
要知道,我是一个看《摩门经》这种喜剧也会因为女主角 Nabulungi 梦碎流泪的人;但看到灰姑娘在王子走后顾影自怜,哀悼自己失去的爱情时,我的内心毫无波动,甚至还想笑。
最令我不能忍的是,灰姑娘拔足跑到教堂想阻止婚礼,却听到钟声,以为王子已经结婚了,悲伤地唱了一段 Far Too Late (Reprise) 后,我以为她会觉悟,会突破自己,会大喊一声:“我管你结婚没结婚!”然后冲进去——
但她居然就这样转身走了……
她就这么简单地走!了!
说自己爱王子,也知道姐姐只是为了王位才嫁给他,却什么都没试就转身走!?别装了,你也没多爱他吧。
这剧的社会议题也做得不好:
不是有一个很要强的女主角,就会自动成为一个女权故事。灰姑娘是怎么对待其他女性的?说自己“IQ比天高”,她们都是白痴!剧里的女性角色谈论的话题是什么?是男人!是嫁给王子!说她独立,那被村民和继母欺负时,是谁解决这些问题?是王子…… ️
灰姑娘在众人眼中一点都不美,所以她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去舞会呢?卖了妈妈留下的链子,去 make over!然后大家都觉得:哇哦,这是哪里来的公主?对以貌取人价值观的批评呢?不需要!反正灰姑娘不需要像其他人那样整容,只是微调化个妆就是全镇最漂亮的女生—— “像比利时来的公主”。
最后还差什么?喔,让两个同性在台上亲一个,我们就连LGBTQ+都讨论了!
什么东西。
看看隔壁《& Juliet》,所有女生都是朋友,同性感情线也不突兀,Juliet 和 gay蜜 May 也从来没有因为和同一个男的纠缠而吵起来,大家的挣扎都是自己解决的。甚至连设定在二十世纪初中东的《Broken Wings》都比这要强,虽然女主角因为传统接受了许配婚姻,但她的心灵从来没有屈服,也拒绝了男主角的“拯救”,独立处理问题,剧中对传统施加在女性身上的枷锁也作出了很多的批判和质疑。
ALW版《灰姑娘》,一个没有女性友情,整场都在搞䧳竞的剧,怎么女权了?
最后,玻璃鞋。有必要吗?没有必要。
原著的玻璃鞋是王子认出灰姑娘的重要信物,因为他们只有过一面之缘,所以玻璃鞋的存在是能牵动整个故事最大冲突的“到底王子能不能找到她?”的必要道具,连好几年前真人版电影都是用玻璃鞋的拥有权营造紧张的气氛。但这一版的故事他们是青梅竹马,根本不需要玻璃鞋好吗!!
所以,这里的玻璃鞋变成了一个没有任何作用的符号—— 这还是《灰姑娘》吗?反童话又没有真正反,原著的核心道具又沦为一个毫无用处的符号,那为什么不直接写另一个故事?
但你说这剧本极烂吧,也不至于(虽然我的朋友很可能不同意),配角们的台词写得不错,笑点很多,特别是皇后和继母这两个角色,非常有喜剧效果,我到现在都能记得侍从对皇后说他们为了省钱把医疗机构卖了时全场响起的笑声(想到现实中的NHS,讽刺性就更强了)。
如果我是个8岁小孩的话,可能也是能从中学习到“爱就要直接说出来,傲娇毁一生”这种道理的;但作为一个成年人,总觉得剧情的槽点太过密集,很容易导致出戏,难以投入。
卡司
我说过,我是一个非常吃卡司的人,所以我觉得这剧“还可以”的很大原因是卡司:他们拯救了这味如嚼蜡的两个多小时。他们真的是很认真地在演,一度令我觉得出戏是我个人的问题🤡
Carrie Hope Fletcher 饰 Cinderella
全剧只是 Carrie 的表演,我也觉得票是值的。Carrie 就是音色和唱功都是最顶尖的西区女演员之一(2022.02.27 后记:她拿了今年 WhatsOnStage 的最佳音乐剧女主角),要演一个不怎么立体,无理取闹矛盾的小女生毫不费力。虽然这剧有些歌很不怎么样,但所有最好听的旋律基本都是她的,而且都完成得很好,特别是 I Know I Have A Heart 里的延音,令人折服于她超强的肺活量。
只看MV的话,这也的确是一首不错的失恋歌,能令人脑海自动浮现几千字的小作文,以为是在什么可歌可泣,令人心碎的场景出现的歌……
脱离了令人出戏的故事线,这个MV居然能令我有点想哭;但配上令人出戏的剧情,效果马上减半—— 剧中听到这首歌时我只想冷笑—— 白瞎了 Carrie 这么优秀的表现。
Ivano Turco 饰 Prince Sebastian
才毕业就当上主角的年轻人。虽然我几位朋友觉得他的唱功没有其他西区的男演员强,但可能是我一向偏好男声吧,觉得其实还不错,没有声线过于扁平的情况。何况剧中他的solo编曲都很单薄,就是很典型的煽情情歌,所以用过于学院派的唱腔唱也可能不太合适。
Ivano 的演技和情绪拿捏也是可以的,毕竟二王子的角色没什么难度(朋友的评价是:从头到尾都在生闷气的妈宝;我说那我们可能误会剧作家了,或许这是一部映射现实的讽刺作品 ),年纪更是令他演起情窦初开比较有说服力。他的舞蹈能力更是令人眼前一亮(虽然跳舞的那一段非常突兀,明显就是为了让他给大家露一手而写的),在音乐剧男主角来说实在是不怎么常见的技能。另外,考虑到这是他的西区初亮相,我觉得表现算是合格有余。
Victoria Hamilton-Barritt 饰 Stepmother
全场最佳。综合下来,最得我心的角色居然是继母(然后朋友觉得最美最喜欢的是演短发姐姐的 Georgina Castle ),这是我看剧之前没想到的,因为有些时候真的希望她会整死 Cinderella 这个矫情怪。Victoria 的演技也没什么好说的,充分表达了童话故事奸角的那种坏,但又不可恨的可爱,在这部被剧情拖累的剧中也能拿到今年的 Olivier Award 的最佳女配角提名。
为了喜剧效果,她更是用上了烟嗓这种高级技巧,和演皇后的 Rebecca Trehearn 合唱起来的效果特別好。
总结
平心而论,AWL《灰姑娘》的制作还是挺优秀的,卡司也有亮点,但你不能抱着“反传统故事”的期待入场,否则一定会一肚子气。
如果你是一个对剧情没什么要求的人,又喜欢看点没看过的东西,它的舞美的确能给你意外惊喜(强烈建议坐 Stalls,会有更好的体验),或者你只是想看唱功很强的演员,也是足以令你觉得值回票价的。但看之前可以先听一下里面的音乐,看看自己喜不喜欢,因为它可能和你期待的韦伯作品有点差别,还有就是剧情真的不太能细思,否则很容易就会出戏,影响你欣赏这些歌。
西区好的剧很多,我个人是觉得除非你大部分都看过了,否则这一部的优先顺序是比较靠后的。
最后,已经宣布 Rodgers & Hammerstein 版的《灰姑娘》会在今年复演了,感觉到时候会对这部的入座率造成一定的影响呢 🤡
2022.02.11 伦敦外西区《Broken Wings》
文长图多预警
主观,非常主观
Braving this hardship is nobler than retreating to tranquility.
坚定地承受苦难,比退缩到安稳高尚。
——《Broken Wings》, Gibran Khalil Gibran
《Broken Wings》是改编自黎巴嫩美国作家纪伯伦(Gibran Khalil Gibran...
文长图多预警
主观,非常主观
Braving this hardship is nobler than retreating to tranquility.
坚定地承受苦难,比退缩到安稳高尚。
——《Broken Wings》, Gibran Khalil Gibran
《Broken Wings》是改编自黎巴嫩美国作家纪伯伦(Gibran Khalil Gibran)的同名小说,由英国-黎巴嫩演员 Nadim Naaman 与卡塔尔作曲家 Dana Al Fardan 共同制作,继2018在伦敦 semi-staged concert、多哈和黎巴嫩巡演后,终于回到伦敦公演的新音乐剧。
说起 Nadim,我最近四处向人推荐这部剧时,有一个朋友问我怎么知道他的,我说2015年看 JOJ 的 Phantom 时他是 Raoul,当时觉得他声音不错。朋友惊讶地说:“哇,他成功令你记住他这么久!”
—— 我这才发现,真的记了挺久的。
但现在看来,他是值得的:这几年他“进化”的速度非常快。看剧之前,我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以前那个年青可爱的 Raoul;但一看场刊—— 哇哦,这已经是一个自己写剧本、作曲、填词、演戏的全能制作人了!?看完剧以后,除了努力组织自己的感想外,我的脑子更是不停重覆一个问题:
Nadim Naaman 为什么还不红!?
我真的想跪着对所有人说:“你们看看他吧,他好努力,又有才华。音乐剧界需要像他这样能唱能演能作曲能写本子的artist,他值得被更多人留意到啊呜呜呜。”😭😭😭 音乐剧创作本身就难,他搞的还是中东背景、阿拉伯文小说改篇的英语音乐剧这种罕见的东西,就想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另一个家乡黎巴嫩,为当地做点什么——
谁不想一个有梦想有能力的年青人成功?
所以我今天要来大吹特吹《Broken Wings》了,能让多一个人知道这部剧就多一个人。就算没能力走进Charing Cross Theatre 支持他们,也希望大家能听一下剧里那些旋律优美的歌,留意一下 Nadim。他真的很值得(超大声)!
剧情
故事的开始是中年的男主角,四十岁的纪伯伦回忆自己的青春:当年妈妈带着12岁的他和兄弟姐妹移民到美国,五年后,为了寻找和更认识自己,他选择回到故乡黎巴嫩的贝鲁特读书,并在那儿遇上了他的初恋—— Selma Karamy。他们很快坠入爱河,但贪婪的大主教看上 Selma 家的财富,要求她父亲 Farris 把她许配给自己的侄子Mansour,两人被迫断绝刚萌芽的爱意……
我看了一下专业剧评,喜欢和觉得可惜的都有,主要分歧在于剧本到底是平淡无味还是有足够说服力。我同意剧情不算精彩,就是一个很典型的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故事,也没什么出人意料的情节,何况从最开始就已经告诉你:女主角 Selma 死了。
但个人觉得剧本是合格的—— 毕竟是改编,有原作的架构支撑下,敍事不松散,主角的塑造循序渐进也有成长,虽然有些角色比较脸谱化,但所有人的举动都有逻辑!这在爱情音乐剧中已经很难得了好吗?(想起被《Bonnie & Clyde》支配的恐惧 🤡) 而且在陈腐的传统和权贵的丑恶嘴脸衬托下,主角们的挣扎显得更无力真实,没有“少年人无病呻吟”的感觉,配合优美的音乐,足够令观众共情,沉浸他们的凄美爱情故事里。
女主角 Selma 的个性也算是挺划时代的(小说出版于1912年),她不是一个被困在高塔里等待拯救的公主,而是一个思想独立、骄傲又有强大心灵的女性;虽然选择了父亲安排的婚姻,却不是因为盲目地遵从传统,而是出于对父亲的爱—— 为要保护他的名声,不被势力强大的主教抹黑。就算到了最后,当男主角邀请她抛下一切,和自己远走高飞时,她想的也不是自己,而是他们国家和众多受制于传统的人们,并在仔细思考过后选择了牺牲,只为令男主角在世人的眼中仍然是清白的,有真正的自由。
这剧也提出了很多关于女性权益和地位的问题,质问大家要到什么时候,女性的智慧、美德和力量才会得到应有的赞美—— 在男主角眼里,“女性既掌握着过去的土壤,也有未来的种子”(women hold both the soil of the past and the seeds of the future) 。
在现代的英国,这可能看起来是一个老套,甚至过时的宣言;但最近我读 The Naked Don't Fear The Water 时,才了解到有一些难民在成功获得欧洲居民身分后,父母会特地回乡,在亲朋戚友中找合适的结婚对象,两家的家长商议好日子后,他们就飞回阿富汗,跟那个素未谋面的婚约者举行婚礼,再一起去欧洲。我非常讶异,本以为只会在《旧约圣经》看到的“让人回本地本族为儿子找妻子”,原来今天仍然在世界的某些地方发生——
在某些地方,在某些人眼里,婚姻就是这样的。
我无法判断这样先有婚姻,后才建立关系的做法是更差还是更好。也许不是好和不好的问题,更多的是对婚姻的定义;如果所有人的婚姻都是这样—— 像一场交易的话—— 也许期望和做法都会不一样。就像在剧里,你说 Selma 被迫嫁的 Mansour 很坏吧,好像也不是。虽然他表现得很爱玩,婚后仍然和其他女性纠缠不休,但他不像大主教那样,觉得丈夫要管制妻子的行动,欣然接受 Selma 经常外出做自己的事;他是很有野心,贪恋权力和窥伺岳父的财产,但作为 Selma 的合法丈夫,的确有资格承继它们;虽然他为了 Selma 一直生不出孩子很不耐烦,但被大主教教训他一顿,让他“小心,不要把你的妻子当成敌人”后,也乖乖照做了。第一次看的时候,看到出身贵族世家的 Mansour 对子嗣的渴望,我也觉得能理解。
但转念一想,这种理解是建基于“Mansour和Selma的婚姻是为了延续家族血脉”的前提的,而这前提的出现单纯是因为他们是包办婚姻。如果他们的婚姻是由爱开始,就不会只是“功能性”的,就算不能生儿育女,也是可以的—— 婚姻不会只是建立家庭的地基,而是本身就是一栋房子。
而这种对包办婚姻的质疑,也令我想到纪伯伦后来的作品《先知》(The Prophet)中有关孩子的诗句: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通过你而生,却非因你而生
他们虽你同在,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安置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住在明天,你无法到达的明天,哪怕是在梦里
你可以努力让变得像他们,却不要想让他们变得像你
因为生命不倒退,也不驻足于昨日
我想,形式也许不是重点。纪伯伦渴望看到的,大概是能获得自由,而非相互束缚的关系吧。
舞美设计
Charing Cross Theatre 是一个非—— 常小的剧院,坐满了大概也就100人,舞台在正中间,左右两侧坐观众。我坐的是左侧第一排,跟舞台同一个水平,而且很近,好几个场景都是演员站在我面前或旁边演,不单能清楚地看到他们的微表情,并Nadim帅气的脸,有时候还能听到他们没经过咪直接出的真音!实在是非常好的观剧体验。
另外,剧院的迷你除了很有效地放大了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外,观众也可能闻到角色们点起的煤油灯、香烟,并一开始贝鲁特街头小贩兜售的香料的气味,更能沉浸在故事中的世界。虽然是很简单的冷暖色转换,但打灯也很准确—— 有效地让人分辨室外和室内,并场景发生的时间是上午还是黄昏。
但……这个舞台也不是没有问题。从照片应该可以看出,舞台中间是个大转盘,所以在三部唱或是四部唱时,无论你坐哪边,都能看到不同演员的表演。可转盘不转的时候,为了顾及两边的观众,角色会向着你这边唱一句,然后跑去另一边唱下一句。如果是在跳舞的话还行,毕竟有走步是合理的;但有些时候角色是在一个非常悲伤的状态,两边跑多少会打乱歌的节奏和演员的演绎,也不太符合人物心理。
而且第一次看时,我有点儿选错了边……一开场的时候,纪伯伦的书桌是背着我的,导致有几次我要看着 Nadim 的后脑勺想像他的表情 🙃 但也只能说是“有点儿”选错了,因为之后我也在右侧看了,虽然歌的最后一句多半面向那边,演员背台的次数感觉少一点,但最多也是40:60的分别 —— 后脑勺还是人人有份。
不过!演员每次背台的时间都很短,并不会出现整段都看不到脸的情况,整体下来的次数也没有多到会影响观感;重要片段多数在中间演,两边都能清楚看到。每次转盘转起来的时候也都挺精彩的,特别是角色们有不同的想法和计划时,算是很好地利用了这个设计,让观众能“逐一检视”各人物复杂的心理特征。而且后来我跟搞表演的朋友讨论,他说比起三面台,这种两面台是更难导的,所以我能理解这是剧院舞台本身的限制,也觉得导演尽力了,毕竟这么小的剧院,只开一面台的话,别说收支平衡了,肯定亏到哭 💩
卡司
卡司好强。大家的唱功和演技都合格有余,特别是饰演中少年纪伯伦的两位—— Nadim Naaman 和 Lucca Chadwick-Patel—— 虽然二人没有对话,但透过场景的转换,轮流带领故事的动向,让整个剧组跟着他们的情绪起伏,演绎了一个相当有说服力的故事。
Nadim Naaman 演的40岁纪伯伦担任的是旁白般的角色,回忆自己的过去,介绍人物背景等。我觉得这个角色有点难评价:有些时候他介绍一些场景,接下来就演给你看,多少感觉有些重复;但他又同时担任和观众对话,打破“第四道墙”地指出传统的弊病和对女性施加的压力和枷锁,令剧情更深刻—— 真的很难说到底是有还是没有更好。
但正如我上面提到的,Nadim 是我很久以前就留意到的演员,最初认识是2015年 JOJ 演 Phantom 的时候。虽然因为 JOJ 的原故我当时是坚定的 Phantom 党,但也觉得他的 Raoul 很讨喜,温柔优雅的个性突出,声音也很好,高音清亮,音域足够广,某些 Raoul 唱不太好的 All I Ask Of You 的中低音也没有强压导致音色扁平的情况。这次我也主要是为了他而来的。
但当 Nadim 第一次开口时,我还是被惊艳到了。他的表现非常优秀,无论是歌声、台词还是演绎都挑不出毛病来:作为旁白,虽然大部分时间只是旁观,但他不曾离开舞台,时而喝着威士忌(应该不是真的吧,我看他整场下来都喝掉大半瓶了,每场都这么做不太行啊 ),又像是看到了自己青春的幻影般,时而看向舞台上的角色,再低头在笔记本上写下一句句的诗句。每当 Selma 出现在舞台上,他的目光总是向着她,既享受着回忆的甜美,又流露出对现实的哀愁—— 很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有着无言悲痛的男人。
而且 Nadim 的高音透亮却又温暖,中音厚淳又顺滑,像是黑巧克力般甜美浓厚但又不单调。他的歌声也特别有感染力,充满故事性:当年青的男女主角得知他们没法在一起,悲伤又隐忍地道别时,我的情绪还没有反应过来,但当 Nadim 唱出 I Know Now (Reprise),哀悼那被强行扼杀的感情时,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
不知道是以前 Raoul 这个剧中比较平面的角色封印了他本身的能力,还是他真的进步了很多。总之看着现在的 Nadim,就像见证一只年轻狮子长成有着浓密鬃毛的王,占领舞台的焦点和观众的视线。
演18岁纪伯伦的 Lucca Chadwick-Patel 的表现也是卡司里数一数二的。虽然比起试演音乐会的 Rob Houchen,Lucca 的舞台经验肯定差得远,solo主打歌 Selma 也没有 Rob 的那么深情和温柔,但22岁的年纪实在和角色高度贴合,无论是肢体语言还是声调都很年轻,反而比 Rob 多了点青涩,更有那种情窦初开的感觉,人物性格拿捏得相当好。
而且除了很有说服力的演技,Lucca 的声音条件也很好,即使 90% 以上的时间都在台上,歌声仍然能保持爆发力,合唱和女主角 Noah Sinigaglia 甜美的女高音完美配合,清亮的歌声就算是对着 Nadim 也丝毫不会被比下去—— 实在是未来可期的年轻演员。
至于女主…… Noah Sinigaglia 的声音很美,婉转动听但又不失爆发力,演技在后期情绪爆发时也不失细腻,演活了 Selma 的痛苦挣扎,并最后坚定地承受苦难的勇气和决心。她的清唱作为整部剧最后的旋律,在空气中回荡时,更是能让人对这个舞台产生留恋。但怎么说呢……
她跟我想像的 Selma 有点不一样。
其实 Noah 是漂亮的,但在女演员全员美女的情况下,不算最漂亮的那一个。这就有一点点尴尬,因为剧中所有角色的台词都在告诉你 Selma 有多美多美,像是“她的美貌和气质不可名状”、“世上绝少的词足以形容她的美貌”,然后 Noah 出来时就……跟我的想像有点落差吧。而且剧组肉眼可见的贫穷,Selma 那件所谓的 “silk white dress” 无论是面料还是剪裁,都完全没能突显 Noah 的优势,反而看起来有点笨重,每当她提着裙角从舞台的这边跑到那边时,感觉都跟 Selma 的大家闺秀的形象不太贴合。
归根究底,还是舞台太小、离观众太近。当你坐得这么近,抬头就看到演员的脸的时候,很难只靠演技滤镜来说服自己这是一个绝世大美女。但是!只要一接受设定其实就不会有问题,因为 Noah 演技很出色,音域宽广,而且歌声绝美,一开口就能吸引大家的目光,完全配得上演女主角—— 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新人演员。
Stephen Rahman-Huges 演的爸爸 Farris 也是剧里的灵魂人物之一,作为年轻的男女主角以间的成年人,他对传统的服从显得更为无奈,也更能突显男女主角的挣扎和思想上的反抗多么可贵。Stephen 的演技和歌声也很有感染力,特别是临终的 I Lived Long Enough,很好地演绎了老人的不舍和与妻子于天堂相见的期待,就像原著里形容的,“忧虑的脸上闪烁着年轻人眼中闪现的亮光”。
除了Nadim,Soophia Foroughi 也是我当初决定看剧的原因之一。之前就在《埃及王子》的 ensemble 中留意到她美丽的声音,有一次在SD拿了签名,朋友还跟她合照了,本人很 nice 而且是个大美女。
她演的是妈妈—— 就是剧里差不多所有的妈,哪怕是男女主角的妈这两个明显不会是同一个人的角色—— 但我明白角色为什么这样安排。剧里的“妈妈”是一个代表女性的力量和伟大的角色,如台词强调的:“A family without a mother loses both her softness and her strength”(一个失去了母亲的家庭,也失去了柔软和力量),她象征的是女性在传统里被忽略的美德和智慧,所以可以是任何人,甚至是那个唤醒众人内心渴望的大地之母。而一如所料,Soophia 演得很好,准确地传递了故事中“妈妈”代表的温柔和坚韧,还唱了个人心中的全剧最好听的 Spirit of the Earth,但……
感觉有点大材小用?毕竟 Soophia 唱和演都很出色,出场次数却这么少……不过,这可能是这种年纪的女演员的普遍现象,之前在《埃及王子》她也只是 u/s 妈妈和皇后,但两个都不是什么大角色(可恶,为什么能给美女姐姐大放光芒的舞台这么少啊😤 )。但看到所有剧评都大赞她的表现,我的心理也总算平衡了那么一点。
最后重点表扬一下首演场担任唯一 ensemble 的 Benjamin Armstrong。因为原卡的 Alex Kais 染了 Covid,Ben 在开演前48小时被拉来救场,用极短的时间读剧本和学习歌曲和舞台走位,而且剧场没有一个很隐密的后台,道具全都要由演员自己抬,除了本身角色的部分,还要记下每个场景的设置,感觉还挺辛苦的—— Ben 真的很强了。
音乐
音乐是这剧的另一大优势。基本上所有评论家,无论整体评分是多少,都认为这剧的音乐的旋律很出色。除了钢琴,编曲还大量使用了弦乐器,配合它们独有的揉音和滑音效果,做出带中东风格的音乐,算是英语音乐剧比较少见的曲风。
只看歌单的话,我觉得 Spirit of the Earth 最优秀。第一是这首歌的定位是对大自然的赞美诗,相比其它主要在述说角色个人心情的歌,歌词和旋律都更恢宏大气,一下子就把下半场的气氛拉到顶点(效果可以参考《西贡小姐》的Bui Doi);第二是 Soophia 实在唱得太!好!了!
她好会唱,声音好美—— 这么小的剧院,在她空灵的歌声下,居然让我感觉到了大自然的宽广。如同歌词里的大地和太阳般,她的女中音明亮又醇厚,强势却又温柔,呼唤大家内心深处的渴望。求求大家听一下😭😭
但考虑到在舞台上的效果和剧情推动,个人会选 Here In This Garden 为全场最佳。虽然严格来说这不是一首很正宗的 trio,因为角色的唱段是分开的—— 先是男主唱,爸爸 Farris 唱,再到女主唱—— 就算到了合唱部分,也不像比较复杂的多重唱(像《歌剧魅影》的 Prima Dona 和《悲惨世界》的 One Day More)那样各自唱不同的歌词和旋律,大家唱的只是同词的和音;但当舞台转动,配合灯光效果,聚光灯轮流打在角色身上,男女主角逐一唱出心中那些隐藏的悸动和倾慕,中间穿插着丝毫没有察觉,愉快地说着花园的风光的 Farris 的唱段时,音乐和戏剧效果完美交融,把三人之间的张力演绎得非常出色。
整部剧从敍事到语言也透露出强烈的诗词风格,词都非。常。美。有些句子和比喻只是听了一次就忘不掉,比如 Here In This Garden 男主角被 Selma 迷住时唱的:
She’s looking at me, she’s reading me
My first and final chapters…她在看我,她在读我
读我的首章和末尾
还有告知 Selma 要嫁人时,Farris 安慰男主角:
“An old man’s tear is more potent than that of a young man.”
“How so?”
“A young man’s tear is a drop of dew on the leaf of a rose, an old man’s tear is a yellow leaf falling with the wind as winter approaches.”“老人的眼泪比年轻人的眼泪要强烈得多。”
“为什么?”
“年轻人的眼泪是落在玫瑰叶片上的露水,老人的眼泪却是在冬天到来时风中坠落的枯叶。”
但离谱的是,我居然看到有人评价这剧的“歌词口语得令人坐立不安”!?现代有谁这么说话啊? 😂
不过我也觉得歌词有些问题,但不是用字遣词的问题,而是每一句都不押韵。我不知道 Nadim 是不是为了更大程度地保留原著那些如诗般的文字才这么做的,但歌词真的巨!难!记!是难记得散场后,尽管旋律仍然在脑中回响,能哼出整段,但我清楚记得的歌词,却只有男主呢喃的那句 “Selma, Selma” —— 没了。🤡(但这首歌是好听的,Nadim唱得也好)
Stage Door 感想
Charing Cross Theatre 基本上是没有SD的,你只能在门口等,但晚上剧院就会变成 club,散场时门外已经能看到等着进去喝酒跳舞的人龙,堵签很不方便。所以我是在之后再约朋友去的午场,演员们外出吃晚饭时才堵到人,可我社恐,总担心自己会打扰演员们的交流和正常生活,所以没勇气签包括 Lucca 和 Noah 在内成群结队出来的年轻演员 ;但至少还是签到了念念不忘的 Nadim。
Nadim 其实也是和朋友一起出来的,但他们只有两个人,我比较有勇气上前。我用打结的舌头说了一次我以前看过他在《歌剧魅影》的演出时,他似乎没听清 ,但当我提到自己是第二次看这剧,他看起来很开心,还问了觉得怎样。朋友这时也对他说,自己成功被我的喋喋不休热情推荐打动,非常享受这场演出,Nadim 笑着对我们说了谢谢。
救命,他好甜!
见过真人后,朋友似乎也被 Nadim 的魅力吸引了(毕竟有谁能拒绝超甜的 Nadim 天使?),加入了到处吹《Broken Wings》的行列。
大家看看他吧!Nadim 真的很好很好,入坑绝对不亏!
总结
整体来说,《Broken Wings》算不上是一部“精彩绝伦,不能错过”的超级好剧,却是一部性价比高,值得一看的剧—— 它在音乐和卡司上的优点很明显,其它部分的小缺点也不足以影响观赏体验。而且很感情用事地说,我真心觉得英语音乐剧需要更多的“非欧洲中心”的故事。
现在的剧组里越来越多不同种族、来自不同背景和文化的演员是好事,但剧本可不可以也不要这么“欧美”?只是让黑人演员演华盛顿是不够的,因为这改变不了核心仍然是一个白人主导的故事,而世界本来就是很广阔的,有着各式各样的文化和信念,这些都值得在舞台上被大家看到。而且我很欣赏剧中人物那种“坚定地忍受苦难,比退缩到安稳高尚”的信念;反抗固然是一种方式,但有些时候,选择直面苦难也是令人在世间的荒谬中得到自由的方式。
想得长远些,把这剧搬到更大的舞台反而可能是个难题。现在小剧院虽然有两边走的问题,但这种紧密的距离很有效地放大了感官上的刺激,到了大剧院就要想一下怎样才能在减少了这些刺激的情况下,还能令观众保持专注;比如增加幽默的台词,让观众可以偶然在主线沉重的气氛中喘口气。当然,这都不是我需要想的,但真的很希望这部剧能更进一步,让更多人看到。
总之,真的非常非常希望大家留意一下这剧。而且现在在 Official London Theatre 买票的话, £10/20就能看!我跪下有能力的人了,支持一下小剧场,支持这组强大的卡司,支持像 Nadim 这样能唱能演能作曲能写本子的artist吧!制作真的很不错,而且 Nadim 真的好值得支持呜呜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