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许寿裳先生《鲁迅传》发现的一些不大正经的彩蛋
1. 众所周知迅哥儿有起外号癖。
严复又名载飞载鸣。
钱玄同又名爬来爬去。
原文:后来,我们读到章太炎先生的《社会通诠商兑》,有云: 就实论之,严氏固略知小学,而于周秦两汉唐宋先儒之文史,能得其句读矣。然相其文质,于声音节奏之间,犹未离于帖括。申夭之态,回复之词,载飞载鸣,情状可见,盖俯仰于桐城之道左,而未趋其庭庑者也…… 从此鲁迅对于严氏,不再称“不佞”,而改称“载飞载鸣”了。
我们同班听讲的,是朱蓬仙(名宗莱),龚未生,钱玄同(夏),朱逷先(希祖),周豫才(树人,即鲁迅),周起孟(作人),钱均夫(家治),和我共八人。前四人是由大...
1. 众所周知迅哥儿有起外号癖。
严复又名载飞载鸣。
钱玄同又名爬来爬去。
原文:后来,我们读到章太炎先生的《社会通诠商兑》,有云: 就实论之,严氏固略知小学,而于周秦两汉唐宋先儒之文史,能得其句读矣。然相其文质,于声音节奏之间,犹未离于帖括。申夭之态,回复之词,载飞载鸣,情状可见,盖俯仰于桐城之道左,而未趋其庭庑者也…… 从此鲁迅对于严氏,不再称“不佞”,而改称“载飞载鸣”了。
我们同班听讲的,是朱蓬仙(名宗莱),龚未生,钱玄同(夏),朱逷先(希祖),周豫才(树人,即鲁迅),周起孟(作人),钱均夫(家治),和我共八人。前四人是由大成再来听讲的。听讲时,以逷先笔记为最勤;谈天时以玄同说话为最多,而且在席上爬来爬去。所以鲁迅给玄同的绰号曰“爬来爬去”。
2.迅哥儿曾有获诺奖的希望,但被他把机会随手扔进了垃圾桶(bushi)。
原文:鲁迅的著作,国际间早已闻名了。记得一九二五年,他作了《自传》和《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嘱我代写一份,因为译者王希礼要把它影印出来,登在译本的卷头。他曾告诉我:“瑞典人S托人来征询我的作品,要送给 ‘管理诺贝尔文学奖金委员会’,S以为极有希望的,但是我辞谢了。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金的人,倘因为我是黄色人种,特别优待,从宽入选,反足以增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媲美了,结果将很糟。……”这是何等谦光,又是何等远见!
3.周海婴儿时大逆不道口出狂言要把渠父吃了。
原文:海婴生性活泼,鲁迅曾对我说:“这小孩非常淘气,有时弄得我头昏,他竟问我:‘爸爸可不可以吃的?’我答:‘要吃也可以,自然是不吃的好。’”我听了一笑,说他正在幻想大盛的时期,而本性又是带神经质的。鲁迅颇首肯,后来他作《答客诮》一诗,写出爱怜的情绪云: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4.迅哥儿师从章太炎,(得其骂人技法真传)中年因此研读佛经。(个人感觉迅哥儿明显的济世情怀与此亦有关)
原文:民三以后,鲁迅开始看佛经,用功很猛,别人赶不上。他买了《瑜伽师地论》,见我后来也买了,劝我说道:“我们两人买经不必重复。”我赞成,从此以后就实行,例如他买了《翻译名义集》,我便不买它而买《阅藏知津》,少有再重复的了。他又对我说:“释伽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份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但是后来鲁迅说:“佛教和孔教一样,都已经死亡,永不会复活了。”所以他对于佛经只当做人类思想发达的史料看,借以研究其人生观罢了。别人读佛经,容易趋于消极,而他独不然,始终是积极的。他的信仰是在科学,不是在宗教。
(其实个人感觉这里可以商榷,毕竟任何一门学说都是需要人来发扬创新的,倘发扬出去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便无“死学说”一说。)
(图为1916年3月鲁迅抄校《法显传》)
5.迅哥儿日常不修边幅以至于初见吓到了许景宋女士。
原文:鲁迅出学校以后,从事战斗的新文艺工作,亘三十年。这三十年间始终维持着最朴素的学生和战士的生活,“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节衣缩食以购图书,以助穷苦青年的学费。景宋说得好:“‘囚首垢面而谈诗书’,这是古人的一句成语,拿来转赠给鲁迅先生,是很恰当的。我推测他的所以 ‘囚首垢面’,不是故意惊世骇俗,老实说,还是浮奢之风,不期引起他的不重皮相,不以外貌评衡一般事态,对人如此,对自己也一样。”
(忘了在哪看见的说许广平第一次听鲁迅课,因他的衣冠不整和蓬头垢面心生厌弃)
6.迅哥儿爱吸烟,一天五十支。
原文:除饮茶和吸烟外,并无嗜好。茶用清茶,烟草用廉价品,每日大概需五十支。早上醒来便在卧帐内吸烟,所以住会馆时,他的白色蚊帐熏成黄黑。
7.迅哥儿拮据一生,病死不无经济原因。
原文:鲁迅的寿仅五十六岁,其致死之由,我在拙著《怀亡友鲁迅》文中,举出三点:(一)心境的寂寞,(二)精力的剥削,(三)经济的压迫,而以这第(三)为最大的致命伤。他大病中所以不请D医开方,大病后之不转地疗养,“何时行与何处去”,始终踌躇着,就是为了这经济的压迫。鲁迅毕生为反帝反封建而奋斗,淡泊自甘,痛恶权势,受禁锢而不悔,受围攻而不屈,受诬蔑不知若干次。
(季茀和迅哥儿真的好嗑啊啊啊
迅适全是刀一点不好玩)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鲁迅是二十五岁(1906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因为幻灯片事件受到刺激,弃医从文,投入文学事业,发愿要用文学唤醒国人。
而事实上,鲁迅直到三十七岁(1918年),才写了第一篇白话小说。
那么,三十七岁以前的鲁迅主要在做什么呢?
做公务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在做“官”。
辛亥革命是“海归”们成为社会中流砥柱的一个关键契机。从日本回国后,鲁迅本来只是师范学校的一个普通化学老师,绍兴一“光复”,他马上被委任为“浙江山(阴)会(稽)初级师范学堂监督”,也就是校长。
然而上任不过两个月,1912 年初,一个更好的机会来了。他的朋友许寿裳从南京给鲁迅来了封信,说他已经向......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鲁迅是二十五岁(1906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因为幻灯片事件受到刺激,弃医从文,投入文学事业,发愿要用文学唤醒国人。
而事实上,鲁迅直到三十七岁(1918年),才写了第一篇白话小说。
那么,三十七岁以前的鲁迅主要在做什么呢?
做公务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在做“官”。
辛亥革命是“海归”们成为社会中流砥柱的一个关键契机。从日本回国后,鲁迅本来只是师范学校的一个普通化学老师,绍兴一“光复”,他马上被委任为“浙江山(阴)会(稽)初级师范学堂监督”,也就是校长。
然而上任不过两个月,1912 年初,一个更好的机会来了。他的朋友许寿裳从南京给鲁迅来了封信,说他已经向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教育部长蔡元培推荐了鲁迅,请他到南京任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
鲁迅毫不犹豫地辞了职,前往南京。
1925年,鲁迅回顾当年从政的心情写道:
说起民元的事来,那时却是光明得多,当时我也在南京教育部,觉得中国将来很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