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书单📚硬核整理‼️解救书荒排雷
🕰时间:2017~2022
📖书单: 1~220本
-
分类
🔴 受益匪浅 | 很好看 | 强烈推荐
🟡 挺好看的 | 推荐 !
🔵 在我脑海里留下了一笔
-
对我来说
看书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启发和灵感
是为了开拓眼界和思维
是避风港 是成就感 是满足🤍
-
读书计划产生的契机是
偶然的机会在书中看到一句话
“华尔街的白领一年会看68本书”
-
如果很忙的人一年都能看68本
我...
5年书单📚硬核整理‼️解救书荒排雷
🕰时间:2017~2022
📖书单: 1~220本
-
分类
🔴 受益匪浅 | 很好看 | 强烈推荐
🟡 挺好看的 | 推荐 !
🔵 在我脑海里留下了一笔
-
对我来说
看书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启发和灵感
是为了开拓眼界和思维
是避风港 是成就感 是满足🤍
-
读书计划产生的契机是
偶然的机会在书中看到一句话
“华尔街的白领一年会看68本书”
-
如果很忙的人一年都能看68本
我有什么借口说自己没时间看书呢🙉
-
来一起看书吧!🌼
从前文学史上的只言片语,终于有了比较完整的版本。
祖国的边疆最盛产动乱的遗腹子,历史的风云遗留给岛屿过多的迷茫和困惑,家族与国族的分歧,台胞与外省人的双重困境,唐山过台湾,去国失乡,不同的人各自寻找来路和去处。
历史有多诡谲,岛屿就有多复杂,无人能将台岛文学与历史或政治其中之一剥离开看待,因为它的复杂与争鸣来源于此。同时,以陆地意识来认知岛屿也绝无抵达的可能,因为正是流浪与遗民形塑了这个岛屿的哀愁,也是一群又一群先后落脚的人造成了它难以弥合的内在分裂,以至于时时众声喧哗直至今日,从未安宁。
赤子呼号,小丑欺诈,归去原乡,恶言诽谤,这都是这个岛屿,都是这个岛屿的文学。
从前文学史上的只言片语,终于有了比较完整的版本。
祖国的边疆最盛产动乱的遗腹子,历史的风云遗留给岛屿过多的迷茫和困惑,家族与国族的分歧,台胞与外省人的双重困境,唐山过台湾,去国失乡,不同的人各自寻找来路和去处。
历史有多诡谲,岛屿就有多复杂,无人能将台岛文学与历史或政治其中之一剥离开看待,因为它的复杂与争鸣来源于此。同时,以陆地意识来认知岛屿也绝无抵达的可能,因为正是流浪与遗民形塑了这个岛屿的哀愁,也是一群又一群先后落脚的人造成了它难以弥合的内在分裂,以至于时时众声喧哗直至今日,从未安宁。
赤子呼号,小丑欺诈,归去原乡,恶言诽谤,这都是这个岛屿,都是这个岛屿的文学。
前阵子刚想通工作的事情的时候偶尔看到了这本书的推荐,翻了几页以后就看进去了。
这本书通过童话故事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心理治愈的全过程,讲了蛤蟆先生通过十次心理咨询,治好了抑郁,变得独立自信,真正从心理上成长成熟,当中涉及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整个流程。
但是这本书并没有大篇幅的理论知识,还是比较轻松浅显的,听说另外一本很受欢迎的《被讨厌的勇气》更深入更系统性,不过暂时没有打算再看心理学方面的书了。
现在在看林清玄的散文和一本历史方面的书,看完再来写读后感吧
前阵子刚想通工作的事情的时候偶尔看到了这本书的推荐,翻了几页以后就看进去了。
这本书通过童话故事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心理治愈的全过程,讲了蛤蟆先生通过十次心理咨询,治好了抑郁,变得独立自信,真正从心理上成长成熟,当中涉及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整个流程。
但是这本书并没有大篇幅的理论知识,还是比较轻松浅显的,听说另外一本很受欢迎的《被讨厌的勇气》更深入更系统性,不过暂时没有打算再看心理学方面的书了。
现在在看林清玄的散文和一本历史方面的书,看完再来写读后感吧
一个书贩子2021年读书总结
工作的第二年,读的书比过去的每一年都要少,但是买的书不见得比过去哪一年少。所谓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是我没错了。
算了算一年下来读了大概十五六本,除了九宫格里面的,还有电子版的《鼠疫》、《日本漫画60年》、《寻琴者》、《断代》和《中国远征军》。以及白嫖东家的书若干。
自己立flag要读的那些港台版,一本没动。
买了十七本,多抓鱼7本,淘宝8本,东家书展有活动的时候还买了2本,正在成为多抓鱼深度用户和东家的忠实顾客之路上狂奔。
最近在读的是《最接近生活的事物》,很薄,但是读起来艰深滞涩,不出意外是要从头再来一遍了。
接下来打算啃一段时间的港台史,做一个...
一个书贩子2021年读书总结
工作的第二年,读的书比过去的每一年都要少,但是买的书不见得比过去哪一年少。所谓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是我没错了。
算了算一年下来读了大概十五六本,除了九宫格里面的,还有电子版的《鼠疫》、《日本漫画60年》、《寻琴者》、《断代》和《中国远征军》。以及白嫖东家的书若干。
自己立flag要读的那些港台版,一本没动。
买了十七本,多抓鱼7本,淘宝8本,东家书展有活动的时候还买了2本,正在成为多抓鱼深度用户和东家的忠实顾客之路上狂奔。
最近在读的是《最接近生活的事物》,很薄,但是读起来艰深滞涩,不出意外是要从头再来一遍了。
接下来打算啃一段时间的港台史,做一个能选品会谈判的好书贩子(bushi
国峻不回来吃饭
黄春明老师我们请他签名签过蛮多次的,老人家挺和善,不端架子,说是有求必应也不为过,几百本的签名书,一本一本签过来,认认真真。
有一回签的书是09年的那版,封面很有意思,线条稚拙,书名也有意思《秀琴,这个爱笑的女孩》、《莎哟娜啦.再见》、《儿子的大玩偶》,再一查,老人家还做过儿童剧,写过儿童文学,一下子更觉得可亲。
后来有一天和出版社那边谈生意顺带聊八卦,从袁哲生聊到黄国峻,才知道黄春明老师老年丧子的悲伤往事。
黄国俊是黄春明次子,才华横溢的年轻人,26岁拿下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然而短短五年之后他就自缢身亡,时隔一年,好友袁哲生也用一根童军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是在这一年,黄春明写下诗歌《...
黄春明老师我们请他签名签过蛮多次的,老人家挺和善,不端架子,说是有求必应也不为过,几百本的签名书,一本一本签过来,认认真真。
有一回签的书是09年的那版,封面很有意思,线条稚拙,书名也有意思《秀琴,这个爱笑的女孩》、《莎哟娜啦.再见》、《儿子的大玩偶》,再一查,老人家还做过儿童剧,写过儿童文学,一下子更觉得可亲。
后来有一天和出版社那边谈生意顺带聊八卦,从袁哲生聊到黄国峻,才知道黄春明老师老年丧子的悲伤往事。
黄国俊是黄春明次子,才华横溢的年轻人,26岁拿下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然而短短五年之后他就自缢身亡,时隔一年,好友袁哲生也用一根童军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是在这一年,黄春明写下诗歌《国峻不回来吃饭》以怀念爱子,诗里也提到了袁哲生,当读到“他跟你一样:也不回家吃饭了”一句,仿佛有什么东西在心上重重一扣,那样平淡的语气,背后却是一场死别,看似是在温和地抱怨:“一年了,你都没回来吃饭”,事实上,一年又一年,他疼爱的国峻永远都不会再回来了。
國峻不回來吃飯
◎黃春明
國峻
我知道你不回來吃晚飯
我就先吃了
媽媽總是說等一下
等久了,她就不吃了
那包米吃了好久了,還是那麼多
還多了一些象鼻蟲
媽媽知道你不回來吃飯
她就不想燒飯了
她和大同電鍋也都忘了
到底多少米要加多少水?
我到今天才知道
媽媽生下來就是為你燒飯的
現在你不回來吃飯
媽媽什麼事都沒了
媽媽什麼事都不想做
連吃飯也不想
國峻
一年了,你都沒回來吃飯
我在家炒過幾次米粉請你的好友
楊澤、焦桐、悔之、栗兒……
還有袁哲生,噢!哲生沒有
他三月間來向你借汪曾祺的集子
還對著你的掛相說了些話
他跟你一樣:不回家吃飯了
我們知道你不回來吃飯
我們就沒等你
也故意不談你
可是,你不回來吃飯
那個位子永遠在那裡啊
你的好友笑我
說我愛吃酸的
所以飯菜都加了醋
天大的冤枉
滿桌的醋香酸味那裡來?
望梅止渴吧
你不回來吃飯
望著那個空位叫誰不心酸?
國峻
六万英灵,魂断野人山。
中国远征军这本书很多是杜聿明的叙述,缺乏多样的来源,因此无法从多个角度还原历史的真相,但是仍旧可以窥见当时错杂的权力争斗,英国人的冷漠,美国人的傲慢,中国人的屈辱,以及各自看似聪明实则愚蠢的选择,最终将十万大军逼进野人山。
六万英灵,撒进时间的长河也不过一把沙,但是却令我时隔数十年感受到锥心之痛,因为我亦是凡人,同样被时代的波浪裹挟不能动弹,几十年前的远征军或许更加惨烈,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被掌权者辜负,成为权力斗争的棋子,如此哀哉痛哉,最终不过被歌颂大而化之,成为高度统一的崇高叙述。
而我其实更想知道,暗无天日的野人山里,他们会不会想念家乡的月亮。
六万英灵,魂断野人山。
中国远征军这本书很多是杜聿明的叙述,缺乏多样的来源,因此无法从多个角度还原历史的真相,但是仍旧可以窥见当时错杂的权力争斗,英国人的冷漠,美国人的傲慢,中国人的屈辱,以及各自看似聪明实则愚蠢的选择,最终将十万大军逼进野人山。
六万英灵,撒进时间的长河也不过一把沙,但是却令我时隔数十年感受到锥心之痛,因为我亦是凡人,同样被时代的波浪裹挟不能动弹,几十年前的远征军或许更加惨烈,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被掌权者辜负,成为权力斗争的棋子,如此哀哉痛哉,最终不过被歌颂大而化之,成为高度统一的崇高叙述。
而我其实更想知道,暗无天日的野人山里,他们会不会想念家乡的月亮。
我一向觉得自己愚钝且冷漠,总在很多人热泪盈眶的时候面无表情。所以一直很难理解如何读史书读到痛哭或拍案。
而这一次,我很庆幸在读《中国远征军》之前看了《我的团长我的团》。远征军这本书很大,讲战斗讲格局讲军官,如果没有事先看过团长,我很难意识到每一架坠机,每一个伤亡数字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像阿译,豆饼,迷龙,不辣这样的血肉之躯和凡俗之人。
249塑造人物太过于成功,以至于从一开始我就无法把数字当成数字,伤亡,撤退,失手,战事胶着,这些字眼的背后其实都是人,可能无从记叙,但是作为苦难历史的一部分,他们从不渺小。
我一向觉得自己愚钝且冷漠,总在很多人热泪盈眶的时候面无表情。所以一直很难理解如何读史书读到痛哭或拍案。
而这一次,我很庆幸在读《中国远征军》之前看了《我的团长我的团》。远征军这本书很大,讲战斗讲格局讲军官,如果没有事先看过团长,我很难意识到每一架坠机,每一个伤亡数字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像阿译,豆饼,迷龙,不辣这样的血肉之躯和凡俗之人。
249塑造人物太过于成功,以至于从一开始我就无法把数字当成数字,伤亡,撤退,失手,战事胶着,这些字眼的背后其实都是人,可能无从记叙,但是作为苦难历史的一部分,他们从不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