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洛维夫人》---更新中
“
我们都是傻子。
因为只有上天才知道人类为何如此热爱生活,认真对待生活,精心构思生活的模样,再围绕自己构建生活,然后将生活推翻摧毁,又无时无刻不在重建生活。
”
“
她觉得自己还年轻,其实已经难以形容地衰老。她以为自己看问题透彻,其实只是在外部观望。
”
“
这重要吗?她的生命终将终结,这重要吗?没有她一切仍会继续,她会怨恨吗?死可以终结一切,难道这不会给人带来安慰吗?
”
“
对宗教的狂热反而使人变得冷酷、麻木。
”
----------2021-09-16更新----------
“
想到这,克拉丽莎转身又向邦德街走去,心里很是苦恼,因为为了...
“
我们都是傻子。
因为只有上天才知道人类为何如此热爱生活,认真对待生活,精心构思生活的模样,再围绕自己构建生活,然后将生活推翻摧毁,又无时无刻不在重建生活。
”
“
她觉得自己还年轻,其实已经难以形容地衰老。她以为自己看问题透彻,其实只是在外部观望。
”
“
这重要吗?她的生命终将终结,这重要吗?没有她一切仍会继续,她会怨恨吗?死可以终结一切,难道这不会给人带来安慰吗?
”
“
对宗教的狂热反而使人变得冷酷、麻木。
”
----------2021-09-16更新----------
“
想到这,克拉丽莎转身又向邦德街走去,心里很是苦恼,因为为了其他原因做事情是很愚蠢的。
她更愿意像理查德那样,做什么事情都为自己做。
她在等着过马路时心想,半数时间她做事情并不是为了事情本身,而是为了使别人这样想或那样想。
她知道这是完全愚蠢的,因为从来没有人理解她这种心思,哪怕一秒都没有。
”
『Mrs. Dalloway』Repo
[图片]
『Mrs. Dalloway』 Virginia Woolf ★★★★★
04 - 10 October 2020
还是按写的顺序分上下。末尾讲一点翻译的东西。
上
读完Becky Chambers再读伍尔夫,对前者简直太不公平了,虽然题材完全不同,但上一篇书评里我说:要是让读者参透作者的意图,那这个写作就落了下乘。伍尔夫正是最好的正面例子。看她让我痛感,作家和天才之间是有壁的,这道鸿沟与生俱来,多少努力都无法填补。虽然她也难读,她的英语是另一个纬度上对我的折磨。...
『Mrs. Dalloway』 Virginia Woolf ★★★★★
04 - 10 October 2020
还是按写的顺序分上下。末尾讲一点翻译的东西。
上
读完Becky Chambers再读伍尔夫,对前者简直太不公平了,虽然题材完全不同,但上一篇书评里我说:要是让读者参透作者的意图,那这个写作就落了下乘。伍尔夫正是最好的正面例子。看她让我痛感,作家和天才之间是有壁的,这道鸿沟与生俱来,多少努力都无法填补。虽然她也难读,她的英语是另一个纬度上对我的折磨。
文字隐喻,象征很多,大多数时间我都是在试图捕捉空气中无形的什么东西,少数时刻在触摸到了,攥在手里,兴奋不已,仿佛得到了作品的奖赏。但总的来说,我看第一遍看伍尔夫仍像是浅浅地趟了一下水,远不足以咀嚼出什么精妙的思考。
伍尔夫巨大斑斓的想象力,将意识推向极致的浪漫,自由游走于不同视角,地点,时间,说是小说,更像是在写一首长诗。她可以用最难以想象的描写方式刻画出最真实复杂的情感,我经常读的目瞪口呆,寒毛直竖。
好比有一部分说Peter不请自来,Mrs Dalloway像是荆棘包围的女王,侍卫沉沉睡去,无人看守,谁都能踱步进来一睹尊容。
而Peter回忆起过去的悲伤,像一轮冷月升起来,笼罩着底下坐着的人。
Peter想Mrs Dalloway居然还会让自己感觉难过,作者写:她仍有能力让那轮自己讨厌的月亮升起。
这不就是诗吗?这些意向都美极了,Woolf怕是最会用景来写情的人了吧。
她的东西,标记一百遍朗读并背诵都不为过。忍不住摘取一些让我震悚的片段。
开篇没多久我就被这段夜与孤独与历史的穿插描写震惊到失语,什么样的天才才能在这样短短几句中模糊于日夜,时间,人内与外的分界线。烟火擦向天空,虚弱地消失在夜空,黑暗降临,模糊了地上的一切,可它们依然存在,笨重的建筑和孤独的人心仍在原处。夜幕中一切边界消失,这片土地变回了原始的模样,就像古罗马人踏足于此时什么看到的那样,没有名字的山岭和不知去向的蜿蜒河流。
『There was nobody. Her words faded. So a rocket fades. Its sparks, having grazed their way into the night, surrender to it, dark descends, pours over the outlines of houses and towers; bleak hill-sides soften and fall in. But though they are gone, the night is full of them; robbed of colour, blank of windows, they exist more ponderously, give out what the frank daylight fails to transmit - the trouble and suspense of things conglomerated there in the darkness; huddled together in the darkness; reft of the relief which dawn brings when, washing the walls white and grey, spotting each window-pane, lifting the mist from the fields, showing the red-brown cows peacefull grazing, all is once more decked out to the eye; exists again. I am alone: I am alone! she cried, by the fountain in Regent's Park (staring at the Indian and his cross), as perhaps at midnight, when all boundaries are lost, the country reverts to its ancient shape, as the Romans saw it, lying cloudy, when they landed, and the hills had no names and rivers wound they knew not where - such was her darkness···』
Woolf像是运镜天才,从一个时间点瞬间拉远到宏观世界,坠落到一处小公园里的一个女人身上,而后再以俯瞰的视角拉回亘古的过去。这种孤独的力道力透纸背。绝了。
再有就是战后创伤后遗症的Septimus坐在公园里的那一段。他仿佛躺在世界之脊,花穿过他的肉体生长,车笛声像遥远的炮火,成了一首颂歌,酒馆里的哨笛是放羊男孩的笛声,笛声和圣歌交织缠绕,男孩越爬越高,他的挽歌响彻伦敦的车水马龙。Woolf将战后创伤的军人的世界描绘的如此高远,轻盈。然而越是举重若轻,读者越明白底下暗藏的痛苦和荒谬。
『Septimus was one of the first to volunteer. He went to France to save an England which consisted almost entirely of Shakespear’s plays and Miss Isabel Pole in a green dress walking in a square.』
作者一句话勾勒出了Septimus的全部形象,后面紧跟着的寥寥几笔写尽了战争,既浪漫又残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还有生活不如意,投身宗教来排解苦涩的Kilman,没法留住Mrs Dalloway的女儿Elizabeth,之后恍惚走出商场时的那一部分。失去了所有美丽和青春的Kilman跌跌撞撞,迷失在无尽的商品和货架间,最终走到街上,车流中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塔楼在她面前拔地而起——神的居所。她是如何虔诚而艰苦地向神的居所跋涉而去,渴望在避难所得到永恒的平静和救赎。Woolf笔下的力道让人头皮发麻。我作为坚定的非宗教者,在那一刻同样感受到了圣殿在沉沦者眼前升起的冲击力和神圣感——我无处可去,颠沛苦痛,恨意丛生,我朝您叩首,向您祷告,祈求神带我脱离苦海。
『She had gone. Mrs Dalloway had triumphed. Elizabeth had gone. Beauty had gone; youth had gone.
So she sat. She got up, blundered off among the little tables, rocking slightly from side to side, and somebody came after her with her petticoat, and she lost her way, and was hemmed in by trunks specially prepared for taking to India; next got among the accouchement sets and baby linen; through all the commodities of the world, perishable and permanent, hams, drugs, flowers, stationary, variously smelling, now sweet, now sour, she lurched; saw herself thus lurching with her hat askew, very red in the face, full length in a looking-glass; and at last came out into the street.
The tower of Westminster Cathedral rose in front of her, the habitation of God. In the midst of the traffic, there was the habitation of God. Doggedly she set off with her parcel to that other sanctuary, the Abbey, where, raising her hands in a tent before her face, she sat beside those driven into shelter too; the variously assorted worshippers, now divested of social rank, almost of sex, as they raised their hands before their faces; but once they removed them, instantly reverent, middle-class, English men and women, some of them desirous of seeing the wax works.』
下
180页看完,恍然如梦。
难以形容Woolf如何把这么多繁杂的人、事、物、景看似随意地抛撒在地上,却能让穿行其间的读者感受到如此澎湃又充沛的力量。回忆、欢宴、孤独的旁观者、爱、恨、庄严肃穆的夜空。
作者天才一般的创作力,没有将意识流变为浮于表面的形式,因为她确实觉得人世间如此,所以用这种写作手法展示了出来。Woolf让我真切体会到了意识的流动性和不间断,她的感知细微,像是有成千上万的毛细血管延伸到各处。我阅读过程中也多次出现不知道该在哪里搁置片刻的情况,一方面由于意识无法斩断,像流水;另一方面因为看她的书,情绪打断后很难抓住后几段的精妙。读这本要像缓缓沉入水中一般地看书。
而和作者思绪同步的那么一些时刻,我得到了无与伦比的阅读体验和美学震撼。读到这样的东西是我的幸运,我在一种语言,一种文化的瑰魄面前终于谦卑了下来,我低头承认其光华,且为自己曾经的无动于衷和迟钝悔叹。英语是Woolf手中的玩具,它顺从,臣服于这位拥有压倒性天赋的作者。普通人追逐文字之神的眷顾,而天才本身就是造物主,是创世之神。她思绪颤动,说要有光,便有了光。文字匍匐在其脚下。
与黑石一雄那种内敛极简的美不同,Woolf意识流的美,是层叠重复,递进盘旋,它转瞬即逝,轻盈飘渺。没有一种情绪单纯存在,也没有一种美是直白的,她叫你伸手探进一层层的纱帘中自行寻找。How thrilling!What a book!
已下单Woolf女士的其他作品。
末尾
一点关于翻译的事。
读的过程中我去找了些不同的中译本,以防出现特别读不明白地方,或者是有特别好的段落,想看一下各位译者是怎么处理的。但大致扫了几个版本,居然多少都有漏译,错误,或者是有待斟酌的翻译,找几个我还记得的,列在此处(陕西师范出版社的那个电子版我看到一处错误后没继续看下去,所以不说了)。
比如上海译文2009年1月出版的《达洛卫夫人》电子版,译者孙梁和苏美,在微信读书平台。
1.『她有一种了不起的喜剧感,而不可避免的后果是她把时间都消磨殆尽,午宴、晚宴,举办她那些永无休止的宴会······』
此处有漏译,原文是『She had a sense of comedy that was really exquisite, but she needed people, always people, to bring it out, with the inevitable result that she fritted her time away...』
2.『曾几何时,她为人机灵,轻而易举地钓到鲑鱼,而如今,却为了满足她丈夫追求控制与权力的强烈欲望,那种使他眼睛里闪现圆滑而贪婪的神色的欲望,她抽搐,挣扎,削果皮,剪树枝,畏畏缩缩,偷偷窥视;』
削果皮剪树枝?个人认为处理的不妥。
这里原文是『She cramped, squeezed, pared, pruned, drew back, peeped through.』这里一系列并列动词是形容Lady Bradshaw盲目地顺从丈夫,放弃自我,委曲求全,把自己塞进爵士医生太太的身份里。她一贵族太太,天天坐车里等他丈夫去给别人看病,平白无故削苹果,剪树枝干嘛,没人帮她干吗。
确实我同意字典里pare和prune这两个词确实一个是指代去除,去掉什么东西的外皮过多余的东西,另一个有修剪树枝花叶(促进生长)的意思(它当然也有单纯的去除多余,过剩东西的意思),但这里伍尔夫没有直接说明她这些动词的施加对象,恰好留下了暧昧的想象空间,如果译者前后的动词都模糊处理了,那中间这两个词也不应该译出具体事物。
3.『Sparrow fountains fluttering for crumbs.』
Woolf确实难翻,有些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开始看完这句觉得惊为天人,用fountains来形容雀群的跃动,不安定,起伏,流动,绝妙。故此去找中文版想看看中文怎么翻译的,结果几乎所有的译本都翻译成了喷泉边的麻雀展翅之类的,我以为我理解错了,去问英语母语的同事,他们也觉得这里不像是单纯指喷泉。然后我又查到一个研究伍尔夫的翻译论文,里面这句的法语翻译再倒着译回英语就是 flights of sparrows looking for crumbs,压根没水池子什么事。如果伍尔夫想说水池边的麻雀,那应该有个介词,即使她写法自由,也不至于不遵循基本语法规则。所以我觉得这个fountains是来形容sparrow,而不是指示地点。也正因为她天马行空地使用了这么一个形容,伍尔夫语言的味道才浓烈起来,这是阅读原文独有的乐趣。
也许这都是小事,不影响阅读,但作为一个半吊子译者,我控制不住自己的强迫症,斗胆站在前辈译者的肩膀上提出一点小建议。有些东西还是严谨一些为好。
看意识流的感觉就是有人在你耳边叨叨叨叨叨叨叨叨叨叨叨叨叨叨个不停,结果她叨完了你还得发自内心地说一句真不错。
看《达洛维夫人》就好像在看一个贵妇人点火柴,不急不慢地掏出火柴盒给你讲它的来历――这是我的火柴盒,你瞧它的花纹多漂亮,新的,我昨天下午在商店买的,当时天气不错,商店正在营业,说起那个商店,我每周都要在那里买东西――当你几乎丧失耐心以为盒里根本没有火柴的时候,她却突然从里面抽出小小的一根,擦亮了,往旁边的油罐子里一丢,嘭的一声――爆炸了,炸得你们灰头土脸。
有时候一天,甚至一个瞬间,就是生活的总和,它包含了无数的从前的因素。
在这一天里,精神病态的青年在被医生强制隔离前跳楼自杀,富...
看意识流的感觉就是有人在你耳边叨叨叨叨叨叨叨叨叨叨叨叨叨叨个不停,结果她叨完了你还得发自内心地说一句真不错。
看《达洛维夫人》就好像在看一个贵妇人点火柴,不急不慢地掏出火柴盒给你讲它的来历――这是我的火柴盒,你瞧它的花纹多漂亮,新的,我昨天下午在商店买的,当时天气不错,商店正在营业,说起那个商店,我每周都要在那里买东西――当你几乎丧失耐心以为盒里根本没有火柴的时候,她却突然从里面抽出小小的一根,擦亮了,往旁边的油罐子里一丢,嘭的一声――爆炸了,炸得你们灰头土脸。
有时候一天,甚至一个瞬间,就是生活的总和,它包含了无数的从前的因素。
在这一天里,精神病态的青年在被医生强制隔离前跳楼自杀,富裕尊贵的议员夫人想过同旧情人私奔,也想过死。
但过了这一天,医生照样开门营业,受人欢迎,贵妇照样安分守己,与人周旋,生活照常进行,太阳照常升起。
《Mrs.Dalloway》
*摘
*Virginia Woolf。 (王家湘译)
他们就是这个情况!他想。你愿意怎么对待他们就怎么对待他们吧,克拉丽莎!他们就是这个情况!在克拉丽莎审视他们的时候,他似乎感到印度陆军少校的妻子(他的戴西)和她的两个幼小的孩子每一秒钟都变得更为可爱;仿佛他只是把光打在盘子里的一粒小灰球上,但他们俩那生气勃勃的带着海水咸味的亲密氛围中,生长起了一颗可爱的小树(因为从某些方面来说,没有人能像克拉丽莎那样理解他,同情他)——他们之间那异常亲密的氛围。
她吹捧他;她愚弄他;克拉丽莎想到,她三刀就刻出了那个女人、那位陆军少校的妻子的轮廓。真是糟蹋了他!真愚蠢!彼...
*摘
*Virginia Woolf。 (王家湘译)
他们就是这个情况!他想。你愿意怎么对待他们就怎么对待他们吧,克拉丽莎!他们就是这个情况!在克拉丽莎审视他们的时候,他似乎感到印度陆军少校的妻子(他的戴西)和她的两个幼小的孩子每一秒钟都变得更为可爱;仿佛他只是把光打在盘子里的一粒小灰球上,但他们俩那生气勃勃的带着海水咸味的亲密氛围中,生长起了一颗可爱的小树(因为从某些方面来说,没有人能像克拉丽莎那样理解他,同情他)——他们之间那异常亲密的氛围。
她吹捧他;她愚弄他;克拉丽莎想到,她三刀就刻出了那个女人、那位陆军少校的妻子的轮廓。真是糟蹋了他!真愚蠢!彼得一辈子都像这样被愚弄;先是被牛津大学开除;后来和在去印度的船上认识的一个女孩子结了婚;现在又是陆军少校的妻子——感谢老天当初她没有答应嫁给他!不过,他是在恋爱;她的老朋友,她亲爱的彼得,他在恋爱。
“那你打算怎么办?”她问道。哦,林肯法律协会的胡博和格雷特立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们自会去办的,他说。他还真用折刀修起指甲来了。
看在老天的份上,别捣鼓那把刀子了!她感到一阵无法压制的愤怒,在心里暗自大喊道;使她恼怒的是他那份愚蠢的不顾传统习俗的表现,这是他的弱点;他缺乏对别人的感觉的任何了解;这些一直都使她恼怒;而现在在他这个年纪,多么愚蠢!
这些我全都知道,彼得想,我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他想,一面手指沿刀刃滑动,面对的是克拉丽莎和达洛维以及其他所有的人;但是我要让克拉丽莎看看——这时,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突然被从空中抛来的那些无法控制的力量所压倒,泪如泉涌,哭了起来;他坐在沙发上毫不害羞地哭着,眼泪顺着面颊往下流。
布尔乔亚妇女气质
the shelter of a common femininity, a common pride in the illustrious qualities of husbands and their sad tendency to overwork
the shelter of a common femininity, a common pride in the illustrious qualities of husbands and their sad tendency to overwork
但是她惧怕时间本身,并且,好像是刻在毫无感觉的石头上的日晷,她从布鲁顿夫人的脸上可以看到生命如何在衰退;她的那份生命如何年复一年地被片片切掉,剩下的空间里能够伸展的余地是那么小,已不再像年轻时那样能够去吸收生存中的色彩、刺激和音调。当年她走进一个房间,里面就充满了她的存在;当她站在自己的客厅门外犹豫的那一刻,她会感到一种极度的不安,犹如会使跳水员在跃入大海前产生忧郁的那种不安:他看到下面的大海时暗时亮,汹涌而来似乎有着巨大冲击力的波浪却只轻柔地划破水面,滚动着翻起海藻,旋即以珍珠般的细浪将海藻淹没。
但是她惧怕时间本身,并且,好像是刻在毫无感觉的石头上的日晷,她从布鲁顿夫人的脸上可以看到生命如何在衰退;她的那份生命如何年复一年地被片片切掉,剩下的空间里能够伸展的余地是那么小,已不再像年轻时那样能够去吸收生存中的色彩、刺激和音调。当年她走进一个房间,里面就充满了她的存在;当她站在自己的客厅门外犹豫的那一刻,她会感到一种极度的不安,犹如会使跳水员在跃入大海前产生忧郁的那种不安:他看到下面的大海时暗时亮,汹涌而来似乎有着巨大冲击力的波浪却只轻柔地划破水面,滚动着翻起海藻,旋即以珍珠般的细浪将海藻淹没。
充满了对病态幻觉的真实生动的描绘,可以说是她的精神写照
还有卢克雷齐娅的丈夫
她的记忆有着隐秘的两面——一面澄明,一面黑暗;一面寒冷,一面温热;一面是创造,一面是毁灭;一面铺洒着天堂之光,一面燃烧着地狱之火。
如梅法姆(John Mepham)在《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平生》(Virginia Woolf:A Literature Life)中强调他创作的创新实验,认为她的每一部作品都反映一种不同的技巧和形式的创新,而她的每一个尝试都是为了寻找一种反应意识和生活的新方法。她的整个创作人生是一系列企图解释生活的无穷无尽的努力。他认为伍尔夫受到自己性格的不同方面、自己的不同信念...
充满了对病态幻觉的真实生动的描绘,可以说是她的精神写照
还有卢克雷齐娅的丈夫
她的记忆有着隐秘的两面——一面澄明,一面黑暗;一面寒冷,一面温热;一面是创造,一面是毁灭;一面铺洒着天堂之光,一面燃烧着地狱之火。
如梅法姆(John Mepham)在《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平生》(Virginia Woolf:A Literature Life)中强调他创作的创新实验,认为她的每一部作品都反映一种不同的技巧和形式的创新,而她的每一个尝试都是为了寻找一种反应意识和生活的新方法。她的整个创作人生是一系列企图解释生活的无穷无尽的努力。他认为伍尔夫受到自己性格的不同方面、自己的不同信念和不同功力的影响和驱使,因而会时而重墨于人物的内心世界,十二描绘人物处于特定心态中的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她本人是重重矛盾的混合体,体现在作品中就要构成了这样一些特点的共存:既不切实际又物质主义,既有神秘主义又有政治性,既是诗人又是社会批评家,既重事实又重幻想。——《达洛维夫人》译序
然后,就在那一刻,她看见了光明;一根火柴在一朵藏红花中燃烧;一种内在的含义几乎被表述了出来。但亲密的离开了;坚硬的软化了。那个时刻——逝去了。和这样的时刻(包括和女性在一起的)形成对比的(她把帽子放下)是床和马尔博男爵的书和点掉了一半的蜡烛。
《达洛维夫人》
然后,就在那一刻,她看见了光明;一根火柴在一朵藏红花中燃烧;一种内在的含义几乎被表述了出来。但亲密的离开了;坚硬的软化了。那个时刻——逝去了。和这样的时刻(包括和女性在一起的)形成对比的(她把帽子放下)是床和马尔博男爵的书和点掉了一半的蜡烛。
《达洛维夫人》
《时时刻刻》
其实知道这部电影纯属偶然,坦白来说,我对伍尔芙了解并不多,高一的语文课听老师讲过,第二次就是做模拟卷看到的《笑的价值》,作者是伍尔芙。所以在看电影前,只依稀记得她是个容貌惊人才华横溢的女子。
电影一开始便充斥着压抑的气氛。一个女人,在写给她丈夫的遗言,随后走到湖边,将石头装进口袋后,再缓缓走向湖心。
说实话电影的一开始我是茫然的,有种不知所云的感觉,似乎叙述了不同时代的三个迥然不同的女性很平淡的一天。然后这三个人都与“达洛维夫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劳拉,她是上世纪标准的家庭主妇,她有一个爱她的丈夫和一个可爱的儿子。但...
其实知道这部电影纯属偶然,坦白来说,我对伍尔芙了解并不多,高一的语文课听老师讲过,第二次就是做模拟卷看到的《笑的价值》,作者是伍尔芙。所以在看电影前,只依稀记得她是个容貌惊人才华横溢的女子。
电影一开始便充斥着压抑的气氛。一个女人,在写给她丈夫的遗言,随后走到湖边,将石头装进口袋后,再缓缓走向湖心。
说实话电影的一开始我是茫然的,有种不知所云的感觉,似乎叙述了不同时代的三个迥然不同的女性很平淡的一天。然后这三个人都与“达洛维夫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劳拉,她是上世纪标准的家庭主妇,她有一个爱她的丈夫和一个可爱的儿子。但当她某一天读到《达洛维夫人》时,才突然意识到尽管这样的生活是很多人追求的,平淡,简单,却幸福——但这却不是她想要的。因此才有了她心底痛苦的挣扎。
克拉丽莎,一个现代生活中的女编辑,因为名字与达洛维夫人一致,所以一辈子都没能摆脱“Mrs.Dalloway”这样的称呼,知道好友理查德的去世,才终于开始面对她自己的生活。
伍尔芙,一个天才,同时也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对她来说,她想要的生活不是里奇蒙德所向往的乡村生活,而是伦敦大都市的震撼。尽管去伦敦很可能导致她精神病再一次发作,她却从没放弃追求自由的可能,就像她所说,“如果让我在死亡和里奇蒙德之间做选择的话,我选择死亡”。
这三个女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确实是有什么将她们联系在一起——她们心底活着的梦想,以及她们所面对的庸俗生活,所以她们才会选择抗争。
伍尔芙说,只有我,我,才最清楚我想要什么,这是我的选择,作为一个人的选择。
一直觉得克拉丽莎和伍尔芙有惊人的相似,并且克拉丽莎一天的生活确实与《达洛维夫人》微妙同步。
“达洛维夫人说她去买花。”
小说的开头这样写,故事的开始克拉丽莎也正去买花准备给挚友理查德筹备典礼。但是这个被喜欢举行晚会,带给他人快乐的包装表面的克拉丽莎却有孤独的灵魂。
“为什么一定有人要死?”在回到伦敦的某个夜晚,伦纳德问伍尔芙。
“为了对比,”伍尔芙说,“为了让活着的人更加懂得珍惜生活。”
“那么谁会死?”
“诗人。那些心怀梦想的人。”
然后我看见理查德从窗口翻身而落。
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死亡,只有不被理解的死亡罢了。有时候当你看清了人生的本质,那种偌大的虚无就会偷偷携带死亡的阴影一起靠近。有的人心中是很明白这一点的,因此他们选择不去看,他们选择逃避。
比如克拉丽莎。
在那一天,也许是因为追出来哭泣的她的儿子,令劳拉放弃了结束自己的生命,选择了另一种也许不被世俗所理解,却是她想要的生活。劳拉说:“没有人会原谅我,除了死亡。但我选择活着。”劳拉勇于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也勇于面对做出不得已的选择之后的苦痛和内疚。
理查德的死,终于使得克拉丽莎鼓起勇气审视自己的人生。她原本就像“达洛维夫人”一样,每天忙忙碌碌,却漫无目的。她很重视照顾理查德这件事,因为她将梦想寄于理查德身上。
“Mrs.Dalloway,如果我死了,你会不会感到愤怒?”理查德曾经这样问克拉丽莎。
愤怒。当然会愤怒。我将梦想寄托于你,我们相依为命。
曾经的克拉丽莎胆小,懦弱,她顺从于此时此刻平淡而庸俗的生活,也许理查德意识到了这点,于是他说:“放我走,也放了你自己。”
伍尔芙说,逃避生活,并不能换回你内心的平静。所以最终,克拉丽莎挣脱了名为“理查德”的牢笼,开始为追逐自己的梦想迈开脚步。
电影的最后,与开篇相呼应的,是伍尔芙将石块装进衣袋,缓缓走向湖边的脚步,伴随着她的动作,是她最后留给伦纳德的遗言:
亲爱的伦纳德,要直面人生,永远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远的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它。——维吉尼亚·伍尔芙。
她沉向湖底,湖面泛起一圈涟漪,冒出几个气泡,一切又重新归于平静。
FIN
放了个暑假已经不会写东西,好好的影评给我写得四不像,作者已经放弃了治疗
总之电影很棒,因为电影爱上了伍尔芙的书
不要管我写得乱七八糟,大家都去看电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