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莫扎特「降B大调第十三号钢琴奏鸣曲」
末乐章: 优雅的小快板
(Piano Sonata in B-flat major, K. 333/K. 315c - III. Allegretto grazioso)
“天使们在颂扬上帝时,必定演奏巴赫的音乐,而当他们独处时,又必定聆听莫扎特。”
...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莫扎特「降B大调第十三号钢琴奏鸣曲」
末乐章: 优雅的小快板
(Piano Sonata in B-flat major, K. 333/K. 315c - III. Allegretto grazioso)
“天使们在颂扬上帝时,必定演奏巴赫的音乐,而当他们独处时,又必定聆听莫扎特。”
诚如神学家卡尔·巴特所言,莫扎特的音乐囊括了天国一切欢愉,更洞悉了人间悲喜冷暖,正是率真热情和忧郁伤感共同构织起莫扎特音乐多变的表情与丰富的内涵,引发听者经久不衰的情感共鸣。
「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K. 333),莫扎特中期钢琴代表作,完成于1783年底至次年年初,携妻子康斯坦策由萨尔茨堡返回维也纳途径林茨短暂逗留期间。相较于同时创作的「“林茨”交响曲」,略显清幽的情绪似乎是作曲家在卸下明星光环后,寻觅片刻静谧时的喃喃自语,却无疑带着最真挚的情感流露。后世对该作“贵族”气质的点评或多或少来自于首乐章对J. C. 巴赫作曲手法之模仿,这位儿时偶像着实深深影响了莫扎特早年的钢琴创作,直到质朴甜美、诗意隽永的个性成为莫氏作品最独特和与众不同的标签。慢乐章如歌的行板,作曲家将万千愁绪吟诵成诗,咏叹作歌,渴望和郁闷在如水般柔缓的旋律中融为一体,化作醇酒一杯,淌出人生百味。末乐章借用回旋奏鸣曲式,主题热情洋溢又不失典雅高贵气质,三个插部与主题形成对应之余更将其引向高潮,而主题再现部前的大段cadenza充满华丽技巧,也隐隐预示了莫扎特成熟时期钢琴协奏曲的创作风格。
作为出色的莫扎特作品诠释者,葡萄牙钢琴家Maria João Pires以其女性独有的细腻和敏锐直觉,捕捉了莫氏钢奏游离于黑白键之外的元素,将之与作曲家性格中最不易被人察觉的细节相衔接,还原出一个将忧郁愤懑深埋于乐观开朗之下的凡人莫扎特!
演奏: 玛利亚·若昂·皮雷斯***
(Maria João Pires)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萨蒂「玄秘曲六首」
之五: 中速的
(6 Gnossiennes: V. Modéré)
“玄秘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乃埃里克·萨蒂(Erik Satie 1866.5.17-1925.7.1)之独创,空灵飘逸的旋律和时隐时现的东方色彩,展现出作曲家个人创新意识与前卫气质,即便从词源学角度来看,其暗含的宗教意味及考古学概念,亦会...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萨蒂「玄秘曲六首」
之五: 中速的
(6 Gnossiennes: V. Modéré)
“玄秘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乃埃里克·萨蒂(Erik Satie 1866.5.17-1925.7.1)之独创,空灵飘逸的旋律和时隐时现的东方色彩,展现出作曲家个人创新意识与前卫气质,即便从词源学角度来看,其暗含的宗教意味及考古学概念,亦会令人自然联想到作曲家的另一组名作--「吉诺佩蒂舞曲」,神秘、简约,甚而怪诞的曲风,足以令其与海量同时代作品泾渭自明,进而引发听者之猎奇与探究心。
陆续完成发表于1889-1897年间的六首玄秘曲,以钢琴简练、清冷却充满戏谑与幻梦气质的技法呈现出一种光怪陆离表象下的深沉与自恃,萨蒂在曲谱上用各种教人匪夷所思的文字提示,对当时甚嚣尘上的“瓦格纳主义”进行了讪讪嘲讽,同时又为自己“不太正经”(背离主流)的音乐美学观点编织出晦涩朦胧的面纱,或逃避批判,或孤芳自赏,而无形中又与同时代的德彪西形成交集,进而又平行发展,各成一派,衍生出朦胧感性的印象主义和摒弃繁冗的简约主义,是为影响20世纪音乐的两股风潮,当印象主义被定格成历史,简约主义之风大盛,就像其在一个多世纪前那样,自一泓清泉渐成一股洪流,推动21世纪世界音乐之发展。
第五号在六首玄秘曲中最早完成,刚参观了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萨蒂将印尼甘美兰音乐元素运用于该曲,频繁转调中和声与旋律保持了高度一致性,在萨蒂笔下渐被弱化的小节线仍在该曲中得以保留并清晰呈现,轻盈的触键与持续的弱拍节奏,将一份优雅舒展,空灵淡远的意境升华为现实世界中超脱尘嚣之上的内心观照。
演奏: 安妮·奎弗莱克***
(Anne Queffélec)
*Bach 330* -- 138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巴赫「G大调第五号法国组曲」
第七乐章: 吉格舞曲
(French Suite No. 5 in G Major, BWV 816 - VII. Gigue)
「法国组曲」(BWV 812-817)是J. S. 巴赫为大键琴所作之器乐组曲集,完成于1722-1725年作曲家任职科滕宫廷期间,初为五组,鉴于当时流行一套六组的习惯,...
*Bach 330* -- 138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巴赫「G大调第五号法国组曲」
第七乐章: 吉格舞曲
(French Suite No. 5 in G Major, BWV 816 - VII. Gigue)
「法国组曲」(BWV 812-817)是J. S. 巴赫为大键琴所作之器乐组曲集,完成于1722-1725年作曲家任职科滕宫廷期间,初为五组,鉴于当时流行一套六组的习惯,又补写了第六号。作品名称中的“法国”并不暗示其音乐风格,事实上整套组曲曲风更偏向于意大利,后人谓之“法国”则多半是相对于之前的「英国组曲」,以及一些流传乐谱上的法语名称标注。
整套六组皆以阿勒曼德开始,吉格收尾,中间连缀各种当时流行的风格舞曲如库朗、萨拉班德、加沃特、布列及小步舞曲等等,六至八个乐章,多以轻盈华丽的主调风格写成,兼具教学与欣赏性。第五组在其中最为著名,技术难度虽一般,却充满活力与欢乐情绪,据记载,组曲开头几小节是巴赫为新婚不久的妻子安娜·玛德琳娜所作,主题充满温柔的爱意和喜悦之情,而末乐章吉格舞曲则以传统的赋格手法创作,二部曲式,旋律纵横驰骋于大跨度音域间,体现出巴洛克精致对位美学与严谨结构。
推荐加拿大女钢琴家Angela Hewitt在Hyperion唱片的录音版本,精妙的曲速和音色把握,展现出新一代“巴赫女祭司”之卓越风范。
钢琴: 安吉拉·休伊特***
(Angela Hewitt)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柴可夫斯基「小品六首」
之五: 浪漫曲
(6 Morceaux, Op. 51: V. Romance)
「小品六首」是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5.7-1893.11.6)完成于1882年8、9月间的一组钢琴曲,最初设想来自于圣彼得堡音乐家杂志的编辑尼古拉·伯纳德(Nikolay...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柴可夫斯基「小品六首」
之五: 浪漫曲
(6 Morceaux, Op. 51: V. Romance)
「小品六首」是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5.7-1893.11.6)完成于1882年8、9月间的一组钢琴曲,最初设想来自于圣彼得堡音乐家杂志的编辑尼古拉·伯纳德(Nikolay Bernard),他建议用夜曲、梦幻曲、沙龙圆舞曲及俄罗斯舞曲为标题创作一组钢琴曲,以飧读者。受限于自己同音乐出版商尤根森之间的独家协议,老柴迟迟未有动笔。许是看中了这一题材的市场价值,精明的彼得·尤根森在半年后主动向作曲家发出了约稿,正忙于其他作品创作的老柴,很快对自己之前几首钢琴曲草稿加以完善并附上标题,集合成册,付梓出版。虽然伯纳德建议的标题仅采纳了“沙龙圆舞曲”一首,整组作品所展现出的多样情趣和迷人魅力,仍能教人感受老柴高度技巧性下独特的艺术气质。
作品小标题依次为“沙龙圆舞曲”(Valse de salon)、“波尔卡舞曲”(Polka peu dansante)、“谐谑小步舞曲”(Menuetto scherzoso)、“娜塔圆舞曲”(Natha-valse)、“浪漫曲”(Romance)和“忧伤圆舞曲”(Valse sentimentale)。浪漫曲采用F大调,4/4拍,表情提示为如歌的行板,夜曲风格的首尾段,静谧若诗,轻曳如歌,中段有个情绪的小小激荡,却只像点点涟漪,很快消失无痕。推荐俄罗斯钢琴大师Sviatoslav Richter的演绎录音,缓疾有序,悲喜有度的分寸感拿捏得极好!
演奏: 斯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
(Sviatoslav Teofilovich Richter 1915.3.20-1997.8.1)
*Bach 330* -- 137
*classical in mood*(不一样的古典)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巴赫 「E小调三重奏鸣曲」
次乐章: 行板
(Trio Sonata No. 4 in E Minor, BWV 528: II. Andante)
为管风琴而作的六部三重奏鸣曲BWV 525-530大约完成于1730年前后,已奉职莱比锡经年的J. S. 巴赫创造性地以双手及脚踏板完成了三个声部间的和谐对话,从而...
*Bach 330* -- 137
*classical in mood*(不一样的古典)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巴赫 「E小调三重奏鸣曲」
次乐章: 行板
(Trio Sonata No. 4 in E Minor, BWV 528: II. Andante)
为管风琴而作的六部三重奏鸣曲BWV 525-530大约完成于1730年前后,已奉职莱比锡经年的J. S. 巴赫创造性地以双手及脚踏板完成了三个声部间的和谐对话,从而在单一乐器上实现了这种通常需由三到四件乐器协作的乐曲形式之成功演绎。
晚年的巴赫已摆脱或言摒弃了对技术的追逐,转而探索如何以音乐表达内心,讴歌信仰,濯浣灵魂,乐思主题日益精简,而思想内涵愈加精深,于细微处洞宽广,在不变中谋万变。「E小调第四奏鸣曲」之慢乐章,藉由一个动机之不断重复,阐述了一种回归本真的音乐哲学--非至简而无以至纯,非至深而无以至真。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不同,解读各异,有似齐宣王者,喜千管齐发,便有三重奏的改编版以突显音色绮繁;亦有如湣王者,好幽竹独鸣,则现黑白键上的兀自咏吟,孰对孰错,孰高孰下,久无定论,惟在聆听冰岛小哥Víkingur Ólafsson颇具现代简约主义手法的诠释后,方如醍醐灌顶,对巴赫极具预言性的创作理念顿悟一二,更对“音乐之父”的伟大由衷钦佩。
在这版由李斯特门生奥古斯特·斯特拉德尔(August Stradal 1860.5.17-1930.3.13)改编的钢琴独奏版演绎中,缓慢行进的乐句下,蕴含着最细腻丰富的情感乐章,那仿佛是静谧冰川下的激流,幻变夜空中的极光,又好似独步林中阡陌时的万籁俱寂,与走进水泥森林刹那的喧嚣沸腾,而所有一切皆始于本心,复见诸于心!
钢琴: 维京格·奥勒夫松***
(Víkingur Ólafsson)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格林卡「F小调夜曲“离别”」
(Glinka: Nocturne in F Minor "La séparation")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1837年,在出任沙皇尼古拉一世宫廷教堂合唱团指挥后不久,米哈伊尔·格林卡(Mikhail Glinka 1804.6.1-1857.2.15)便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乐团的日常工作及自己...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格林卡「F小调夜曲“离别”」
(Glinka: Nocturne in F Minor "La séparation")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1837年,在出任沙皇尼古拉一世宫廷教堂合唱团指挥后不久,米哈伊尔·格林卡(Mikhail Glinka 1804.6.1-1857.2.15)便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乐团的日常工作及自己新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的创作中,然繁冗的人事关系和个人情感生活的困扰,令作曲家身心俱疲,为摆脱喧嚣,静心创作,格林卡选择暂时离开圣彼得堡,回到自己久居多年的欧洲。临别前,作曲家写下了「F小调夜曲」,以抒发内心离愁别绪,而以钢琴演奏的“夜曲”形式,其始作俑者爱尔兰人约翰·菲尔德(John Field 1782-1837),正是格林卡早年在圣彼得堡求学期间的老师。
乐曲引子部简洁而深沉的节奏音型似午夜的钟声,惊醒梦中的游子,随着主题的缓缓展开,忧伤情绪渐渐弥漫,孤独惆怅伴着对故土的眷恋,愈发浓酽,牵动着每一缕神经,斯拉夫式的浪漫和忧伤,如寒夜里跳动的孱弱微光,投射出隐藏在这个战斗民族灵魂深处游吟诗人般的气质,“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得可爱”。
推荐俄罗斯涅高兹学派传人Alexei Lubimov的演绎录音,技术精湛而充满诗意,其朴素自然又随性洒脱的特点同俄罗斯作品中的民族气质完美相融,生动诠释了冷峻之下的激情。
演奏: 阿列克谢·柳比莫夫***
(Alexei Lubimov)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拉赫玛尼诺夫「五首幻想小品」
之 悲歌
(5 Morceaux de Fantaisie, Op. 3: No. 1. Elegie in E-Flat Minor)
“音乐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最后也要回到心灵中去。不论是爱情、痛苦、悲伤还是虔诚,都在音乐的自供状里。”
「五首幻想小品」(Op. 3)是谢尔盖·...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拉赫玛尼诺夫「五首幻想小品」
之 悲歌
(5 Morceaux de Fantaisie, Op. 3: No. 1. Elegie in E-Flat Minor)
“音乐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最后也要回到心灵中去。不论是爱情、痛苦、悲伤还是虔诚,都在音乐的自供状里。”
「五首幻想小品」(Op. 3)是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v 1873.4.1-1943.3.28)第一套正式出版的钢琴独奏作品,完成于1892年秋,题献对象是其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时的作曲老师安东·阿连斯基(Anton Arensky 1861.7.12-1906.2.25)。五首曲目标题分别为“悲歌”、“升C小调前奏曲”、“旋律”、“小丑”和“小夜曲”,鲜明的音乐形象和情感色彩,通过抒情而富民族性的旋律语言得以真实呈现,音乐所蕴含的多重性格与复杂情绪,涌动着作曲家对故土的眷恋,信仰的虔诚,以及世纪末的内心焦灼与不安。
第一曲“悲歌”,三部曲式,采用最能表达哀伤情绪的降E小调,藉以宣泄作曲家愁苦郁闷之情,左手大跨度的八分音符以弱奏贯穿始终,似茕茕孑立踽踽而行,营造出空旷悲凉之意境,右手下行音阶式的主部主题带有俄罗斯民歌凄婉深沉的韵味,不时的断句透露出一番难以言喻的情感气息--凄切,哽噎,噙泪,暗神伤......中段在高音部形成一个高潮,是内心各种矛盾的汇聚、冲撞与爆发,很快归于理性的平衡,却又预示着挥之不却的失落感与难以愈合的悲剧性。
推荐亚美尼亚裔钢琴家Nareh Arghamanyan的演录版本,细腻清晰而有节制的处理,展现出一种属于拉氏特有的高贵虔诚气质,哀而不伤,愤而不怒,自然流畅,从容有度。
演奏: 娜拉·阿尔迦曼扬***
(Nareh Arghamanyan)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肖邦「降B大调波罗乃兹」
(Polonaise in B-Flat Major, Op. 71 No. 2)
同玛祖卡一样,波罗乃兹也是起源于波兰民间舞蹈音乐,因受贵族阶层青睐而逐渐披上庄严高贵的华服,并以其刚毅稳健独具仪式感之特征风靡19世纪的欧洲,而真正为波罗乃兹注入丰富内涵并赋予民族气质者当属弗里德里克·肖邦(Frédéric Chopin...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肖邦「降B大调波罗乃兹」
(Polonaise in B-Flat Major, Op. 71 No. 2)
同玛祖卡一样,波罗乃兹也是起源于波兰民间舞蹈音乐,因受贵族阶层青睐而逐渐披上庄严高贵的华服,并以其刚毅稳健独具仪式感之特征风靡19世纪的欧洲,而真正为波罗乃兹注入丰富内涵并赋予民族气质者当属弗里德里克·肖邦(Frédéric Chopin 1810.3.1-1849.10.17)。
从7岁写下的第一首「G小调波罗乃兹」(无编号遗作)到36岁时创作的「降A大调幻想波罗乃兹」(Op. 61),近20首波罗乃兹见证了肖邦从稚气未脱的天才琴童到浪漫抒情的钢琴诗人之成长历程,更记录了肖邦由一位饱含艺术才情的音乐家向心系民族命运的爱国者之巨大转变。因为肖邦,后人得以从音乐中倾听一位游子的心声,更从肖邦波罗乃兹的明快旋律和铿锵节奏中,感受到一个悲情民族坚毅的英雄气概与不屈的民族气节,舒曼那段著名的比喻“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正道出了肖邦波罗乃兹所蕴含的力量。「降B大调波罗乃兹」是作曲家18岁时完成的三首波罗乃兹中的第二首,三段体,风格华丽而富青春气息,却已显露出肖邦摆脱古典主义框架和风俗舞曲束缚的痕迹。自由而富变化的和声结构、行云流水般的主题旋律,交织出一份清新单纯的美感,没有战马嘶鸣,没有悲恸苦吟,仿佛只是一位多情少年春日梦醒后的片刻豪情与故作深情,却有毫无虚饰,者般自然,谓之少年的白日幻想抑或不可,而这份豪情与深情将在一场关乎家国命运的风雨后,真正镌入日后的“钢琴诗人”之骨髓中,成为他一生挥之不去的人生主题。
Halina Czerny-Stefańska是第一位在肖邦国际钢琴大赛(1949年第四届)中折桂的波兰本土钢琴家,也是贝多芬得意弟子,著名钢琴家、音乐教育家卡尔·车尔尼(Carl Czerny 1791.2.21-1857.7.15)的嫡传后裔,因其生前录音资料多保存于波兰国内唱片机构,且质量不甚理想,故而其堪称精湛的技艺和纯正道地的肖邦作品演绎鲜为当代乐迷耳闻,力荐这版由她演录的历史录音复刻版,张弛有度,洒脱大气,亦不失俏皮灵动与优雅浪漫!
演奏: 哈丽娜·车尔尼-斯特凡斯卡***
(Halina Czerny-Stefańska 1922.12.31-2001.7.1)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格林卡/巴拉基列夫「云雀」
(Glinka/Balakirev: The Lark)
「告别圣彼得堡」(A Farewell to Saint Petersburg)是俄国作曲家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 1803.6.1-1857.2.15)完成于1840年的一组声乐套曲,共十二首,当时作曲家正全身心忙于其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之创作,负责歌剧脚本的库科...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格林卡/巴拉基列夫「云雀」
(Glinka/Balakirev: The Lark)
「告别圣彼得堡」(A Farewell to Saint Petersburg)是俄国作曲家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 1803.6.1-1857.2.15)完成于1840年的一组声乐套曲,共十二首,当时作曲家正全身心忙于其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之创作,负责歌剧脚本的库科尔尼可(Nestor Kukolnik 1809-1868)编写了整组作品的歌词,浓郁的民歌韵味和抒情气质亦为该组作品赢得了“格林卡时代俄国抒情歌曲的百科全书”的赞誉。
第十首“云雀”,质朴优美的旋律中融入了清新自然的意趣及民间音乐主题,清新而略带感伤的曲调诉说着一份羁旅的惆怅和乡愁的难却。晚辈作曲家巴拉基列夫(Mily Alekseyevich Balakirev 1837.1.2-1910.5.29)将该曲改编成独奏钢琴演绎,以主题+变奏的手法,突出器乐化与个性化,并增加了乐曲内涵及表现技巧,达到歌唱性旋律同演奏难度上的融合与提升,全曲开始处由钢琴模仿出的鸟鸣,既是具象化的背景描述,又全然是一种意象化的情感宣叙,中段充满辉煌技巧的华彩部,是各种技巧手法、力度控制及色彩对比之集中体现,铿锵有力而不流于煽情,气韵宽广而不耽于深沉。结尾处重新响起云雀的清脆啼鸣,更是呼应开头,将乐曲主旨意境传递并升华。
推荐这版美籍伊朗裔女钢琴家Tara Kamangar的演绎,收录在这张名为East of Melancholy(悲情东方)的个人专辑中。
演奏: 塔拉·卡曼加**
(Tara Kamangar)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A. 鲁宾斯坦「降E大调随想圆舞曲」
(A. Rubinstein: Valse-caprice in E-Flat Major, Op. 86)
作为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创建者,安东·格里戈里耶维奇·鲁宾斯坦(Anton Grigorevich Rubinstein 1829.11.28-1894.11.20)一生最大贡献无疑当属其对音乐教育事业...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A. 鲁宾斯坦「降E大调随想圆舞曲」
(A. Rubinstein: Valse-caprice in E-Flat Major, Op. 86)
作为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创建者,安东·格里戈里耶维奇·鲁宾斯坦(Anton Grigorevich Rubinstein 1829.11.28-1894.11.20)一生最大贡献无疑当属其对音乐教育事业的投入,而他于钢琴演奏、指挥及作曲领域所倾注的热情和取得之成就,共同奠定了其在俄罗斯音乐文化中无可替代的地位。
少年成名,巡演欧洲和求学柏林、维也纳的经历,让鲁宾斯坦的演奏和创作深受李斯特、肖邦、舒曼和门德尔松等人影响,沿袭古典传统手法之同时又广泛采用本民族曲调,与同时代的“强力集团”在理念与风格上步入殊途。鲁宾斯坦的演奏技术精湛而热情洋溢,加之其不修边幅的个性外表与指尖惊人的爆发力,在当时常让人联想起贝多芬,李斯特就曾调侃地将其唤作“凡二世”(Van II),其随性自由,不落俗套的演奏风格在当时的音乐圈亦是褒贬不一,颇具争议,有人斥之为浮夸空洞,也有人赞之以包容创新,并将他称为“钢琴的宙斯”和“音乐世界的米开朗基罗”。后世在评价19世纪钢琴家时,常将安东·鲁宾斯坦誉为继李斯特之后最伟大的钢琴家。
作曲方面,数量庞大的钢琴(独奏)曲尤能体现其创作个性和艺术观点,兼容并蓄,不拘一格而强调即兴发挥,更是其内心情感的真挚流露。「降E大调随想圆舞曲」于1870年在莱比锡出版,是鲁宾斯坦题献给比利时的路易莎·德·梅西·达尔让多伯爵夫人(Madame la Comtesse Louisa de Mercy & d'Argentau)的一首钢琴小品,曲如其名,19世纪广受欢迎的圆舞曲形式被作曲家赋予了丰富的色彩和新颖的构思,自由跳动的黑白键释放出教人惊讶的神奇魅力。推荐由鲁宾斯坦的“关门弟子”,波兰钢琴大师Josef Hofmann留下之历史录音的数码复刻版,传神度无与伦比,清晰度匪夷所思!
演奏: 约瑟夫·霍夫曼***
(Josef Hofmann 1876.1.20-1957.2.16)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李斯特/舒伯特 「天鹅之歌」
之 小夜曲
(Schwanengesang, S. 560: IV. Ständchen)
1797年的1月31日,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诞生在维也纳郊外的一个乡村教师家庭,父亲和兄长给了他启蒙教育,也带他领略到音乐之美,由此开启了他短暂而伟大的音乐人生。
...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李斯特/舒伯特 「天鹅之歌」
之 小夜曲
(Schwanengesang, S. 560: IV. Ständchen)
1797年的1月31日,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诞生在维也纳郊外的一个乡村教师家庭,父亲和兄长给了他启蒙教育,也带他领略到音乐之美,由此开启了他短暂而伟大的音乐人生。
早年唱诗班的经历,加之成年后朋友圈中知识分子群体对于诗歌及声乐的热爱,令舒伯特对艺术歌曲创作情有独钟,600余首声乐作品跨越其整个创作生涯,更确立了他在这一体裁上无以超越的地位。他将人生的喜怒哀乐写进歌中,随着黑白键的跳动幻化出流动的诗篇,歌颂无私的亲情,真挚的友情和纯洁的爱情;他用歌曲排遣漫漫长夜的孤寂,慰藉怀才不遇的失意,鼓起直面逆境的勇气,点亮生命乐章的奇迹。
「天鹅之歌」(Schwanengesang, D.957),舒伯特留给世界的音乐遗嘱,寄托了作曲家对生命的无限眷恋,一如天鹅在临终前的哀鸣,婉转而动人心弦。十四首歌曲由出版商Haslinger于舒伯特死后收集整理并成套出版。多年后,作为舒伯特音乐追随者之一的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0.22-1886.7.31)将这组艺术歌曲改编成钢琴曲(S. 560),其中最为著名的“小夜曲”(Ständchen)被编为第四号,温柔静谧,优美感伤的旋律下涌动着生命之光,亦泛漾着死之沧浪,冥冥中正是舒伯特生命最后时刻的心境写照。
演奏: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
(Vladimir Horowitz 1903.10.1-1989.11.5)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门德尔松「降E大调无词歌」
(Lieder ohne Worte, Book 6, Op. 67: No. 1 Andante in E-flat major)
“音乐能给灵魂带来千般好处,这是词语办不到的。”尽管深具古典文学与哲学修养,擅长绘画和写作,同时通晓多国语言,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菲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Felix Mendelssohn...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门德尔松「降E大调无词歌」
(Lieder ohne Worte, Book 6, Op. 67: No. 1 Andante in E-flat major)
“音乐能给灵魂带来千般好处,这是词语办不到的。”尽管深具古典文学与哲学修养,擅长绘画和写作,同时通晓多国语言,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菲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1809.2.3-1847.11.4)仍将音乐视作精神世界第一支柱并为之奉献毕生。
浪漫的个人情感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几是门德尔松音乐之共性,反映在其各类体裁创作中,而以为钢琴所作的8卷「无词歌」为甚。简单的曲式构架、诗意的乐思主题,好似对一幅自然景致的即兴速写,又如对一桩新奇事物的趣味描述,更像是对一段逝去韶光的深情回眸,波澜不惊的乐曲情绪里,投射出作曲家闲适而自我沉醉的内心世界,怀旧而追求均衡的艺术特质,更使他的音乐迅速黯淡于浪漫主义后期的躁动滥情中,幸而又在厌倦嘈杂浮夸,返璞归真的当代,重被更多人欣赏与赞美。
第六卷第一首,三部曲式行板速度,微波荡漾的分解和弦伴奏之上,优美如歌主题吟咏呈现出一种成熟理性的天真烂漫,处子般的性格几近莫扎特。
演奏: 迈克尔·科斯蒂克***
(Michael Korstick)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莫扎特 「B小调柔板」
(Adagio in B Minor, K. 540)
整个20世纪是属于演奏家的时代,无数大师以前所未有的智慧与才情,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对问世于两三百年前的音乐作品加以诠释和解析,从人类灵魂本质上深刻阐述了音乐艺术所蕴藏的精神内涵。
进入崭新纪元,天才依然不断涌现...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莫扎特 「B小调柔板」
(Adagio in B Minor, K. 540)
整个20世纪是属于演奏家的时代,无数大师以前所未有的智慧与才情,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对问世于两三百年前的音乐作品加以诠释和解析,从人类灵魂本质上深刻阐述了音乐艺术所蕴藏的精神内涵。
进入崭新纪元,天才依然不断涌现,却伴随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老一辈演奏大师相继离去,带给我们无限唏嘘感伤。就在病毒肆虐的2020年即将收尾之际,享誉古典乐界的华人钢琴大师傅聪因新冠肺炎并发症不幸离世,享年86岁。
作为1955年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以及最佳“玛祖卡”奖项得主,傅聪指下的肖邦诗意而富有灵气,他也被波兰人称为最懂肖邦的钢琴家。如果说,肖邦音乐中的家国情怀让傅聪感同身受,成就了黑白键上的含蓄浪漫,那么,莫扎特音乐中纯洁乐天的气质,则完全契合了傅聪作为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对艺术对生活永远抱着真诚与热爱。正如大师在「与傅聪谈音乐」一书中所言:“中国人灵魂里本来就是莫扎特”,理性睿智,温顺谦和,虽经磨砺而不挫其志,视患难如无物,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微笑面对世界。音乐从来不是人生磨难的记述,而是思想与灵魂的真实映射,即便无法抚平自身伤痛,理智与情感的最终平衡下,却依旧时时宽慰他人,予以永恒不灭的希望。
本年度最后一首推荐曲目,沃尔夫冈·阿玛丢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27-1791.12.5)「B小调柔板」,1788年3月完成于维也纳,小调阴郁惆怅的情绪中不时流露出作曲家天性中的乐观,似苦中带笑的无奈,又如万般愁绪不与外人道的隐忍,幻想曲气质的乐句中,深藏一份遗世独立的高洁与凄冷,傅聪的演奏,深具东方哲思而得其真味,细细听来方能悟其真髓。
演奏: 傅聪(1934.3.10-2020.12.28)***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德彪西 「24首前奏曲」
之 雪上足迹
(Préludes, Book I, L. 117 - 6. Des pas sur la neige)
印象派绘画总给人以飘忽不定,意象模糊之感,这自然让人们将之与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 1862.8.22-1918.3.25)的音乐联系起来,尽管这令钟情于标题音乐,承袭象征主义的...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德彪西 「24首前奏曲」
之 雪上足迹
(Préludes, Book I, L. 117 - 6. Des pas sur la neige)
印象派绘画总给人以飘忽不定,意象模糊之感,这自然让人们将之与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 1862.8.22-1918.3.25)的音乐联系起来,尽管这令钟情于标题音乐,承袭象征主义的作曲家甚为反感,却也道出了两种艺术在表现形式或言手法技巧上的某些共通之处。
陆续完成于1901-1913年间的「24首前奏曲」(两卷各12首),是德彪西效仿肖邦同体裁作品所写的钢琴系列小品,却在构思及技法上大相径庭,别具匠心,每个琴键都被赋予了异样色彩,创造出新颖独特音乐语汇之同时,栩栩塑造出极富情致的艺术形象,令前奏曲的表现力得到极大提升和拓展。生活中具象或抽象,现实或虚幻,状物或表意的,皆成为德彪西创作灵感之源,而附于乐谱最后的标题,又似乎是有意教演奏者以个人直觉打开一个个“盲盒”,尽可能地呈现出音乐所能给予人的不同听觉感受与心理暗示。作曲家本人不主张严格的排序,听者自可随意遴选一二或反复谛听,或穿插聆赏,若徜徉画展,或驻足端详,又或流连其间,再或蹙眉细看一旁脚注,以解心中疑惑。
第一卷第六首--雪上足迹,d小调,贯穿始终的二度音,极具20世纪极简主义特征,更带有一种打破时空的催眠效应,既模糊了小节线,又在不知不觉中清空大脑,将思绪带入一个无尘世界,不疾不徐,不悲不喜,似漫步于茫茫无垠雪域,平静中渐渐超脱,尾声处的小段加快旋律,正如蓦然回首一刻,雪泥鸿爪的人生顿悟与感叹。
演奏: 普罗德罗莫斯·西梅奥尼迪斯***
(Prodromos Symeonidis)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D. 斯卡拉蒂 「F小调奏鸣曲」
(Sonata in F Minor, K. 466/L. 118/P. 501)
朱塞佩·多梅尼科·斯卡拉蒂(Giuseppe Domenico Scarlatti1685.10.26-1757.7.23)生于那不勒斯,卒于马德里。同其父亲,那不勒斯乐派奠基人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D. 斯卡拉蒂 「F小调奏鸣曲」
(Sonata in F Minor, K. 466/L. 118/P. 501)
朱塞佩·多梅尼科·斯卡拉蒂(Giuseppe Domenico Scarlatti1685.10.26-1757.7.23)生于那不勒斯,卒于马德里。同其父亲,那不勒斯乐派奠基人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 1660.5.2-1725.10.22)一样,多梅尼科也创作了不少歌剧、康塔塔及教堂音乐,然最为后世推崇的,则是他在马德里宫廷任职期间写下的555首键盘奏鸣曲。这些作品在当时仅是作为玛利亚·芭芭拉皇后及女眷们的练习曲,故结构和技法上并不复杂艰深,多为二段体或早期奏鸣曲式单乐章,曲速也以快板居多,同时融合了亚平宁及伊比利亚半岛民间舞曲的调式风格,指法技巧上更超越巴洛克时代传统而直指古典乃至浪漫主义。
按照年代先后,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常见编号分别有CZ(车尔尼)、L(朗戈)、P(佩斯特里)和K(柯克帕特里克)几种。这首「F小调奏鸣曲」是斯卡拉蒂奏鸣曲中不多见的慢曲,乐谱标注的表情节拍为Andante moderato(有节制的行板),阴郁而显晦涩的主题作多次反复,却终在速度和力度上克制自律,无有僭越,看似平庸的技巧下,隐藏着一种内敛平衡的审美气质与处世态度,或许这正是大半生效命于皇室的斯卡拉蒂,能在争名逐利的时代下,恪守一方清净,平安终老的原因吧!推荐20世纪钢琴大师Vladimir Horowitz的演奏录音,古朴而不失灵动的音色触键中,“古奏鸣曲式之父”乐思与神髓尽在其中......
演奏: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
(Vladimir Horowitz 1903.10.1-1989.11.5)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贝多芬「G大调小奏鸣曲」
第二乐章: 浪漫曲
(2 Piano Sonatinas, Anh. 5, No. 1 in G Major - II. Romanze)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6-1827.3.26)的32部钢琴奏鸣曲,可谓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又以中期钢奏强烈的戏剧性和晚期钢奏深邃的思想性而广受推崇,反映出作曲家对古典奏鸣曲体...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贝多芬「G大调小奏鸣曲」
第二乐章: 浪漫曲
(2 Piano Sonatinas, Anh. 5, No. 1 in G Major - II. Romanze)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6-1827.3.26)的32部钢琴奏鸣曲,可谓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又以中期钢奏强烈的戏剧性和晚期钢奏深邃的思想性而广受推崇,反映出作曲家对古典奏鸣曲体裁醇熟的驾驭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G大调小奏鸣曲」大致完成于1790-1792年,即贝多芬初到维也纳期间,与另一部「F大调小奏鸣曲」属早期钢琴的姊妹篇,海顿、莫扎特等人的“维也纳”风格尚未对这个来自波恩的德国青年产生主观影响。两首钢琴奏鸣曲都仅有两个乐章,克莱门蒂(Muzio Clementi 1752-1832)式的技法结构随处可见,对位精确严谨,旋律活泼自由,展现出清新流畅的浪漫主义特点。第二乐章浪漫曲,小行板速度,初恋般的甜美蕴含在诗意的乐句中,诉说着作曲家对纯洁爱情之期许和向往,比起之后大名鼎鼎的「致爱丽丝」,少去几分成熟委婉却更多一份青春炽烈。
演奏: 乔治·普鲁德马舍尔***
(Georges Pludermacher)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舒曼 钢琴套曲「蝴蝶」
之 十一段/D大调波罗乃兹
(Papillon, Op. 2: XI. Polonaise in D Major)
「蝴蝶」是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6.8-1856.7.29)的早期代表作,创作完成于1829至1831年间,作曲家以自己对文学作品天马行空的想象赋予音乐鲜活感性的艺术内涵,开创了古典钢琴...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舒曼 钢琴套曲「蝴蝶」
之 十一段/D大调波罗乃兹
(Papillon, Op. 2: XI. Polonaise in D Major)
「蝴蝶」是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6.8-1856.7.29)的早期代表作,创作完成于1829至1831年间,作曲家以自己对文学作品天马行空的想象赋予音乐鲜活感性的艺术内涵,开创了古典钢琴套曲精致而具表现力的全新风格。
整部作品灵感源自于舒曼个人喜欢的作家让·保罗(Jean Paul 1763.3.21-1825.11.14)的小说「青年时代」(Flegeljahre),套曲由一个简洁流畅的前奏连缀12段情绪各异的风格舞曲构成,表现出一个假面舞会中光怪陆离且充满绮幻色彩的情景。法语标题"Papillon"(蝴蝶)正代表了艺术家不断变化的乐思和心理,时而欢快起舞,时而黯然神伤;或满怀希望,或痛苦绝望,庄严激昂中不时潜藏着神秘与幻想。正如文学原作中那一对孪生兄弟巴尔特与伍尔特所代表的双重性格,天性敏感的舒曼思维中飘忽不定的两面性被激发并融进这部套曲作品中。针对小说情节,十二段乐曲分别被赋予了一个相关联的标题,而各首乐曲间却并不存在乐思及主题的绝对连续性,故从音乐角度而言,其幻想色彩远甚于叙事性,技巧表现则兼具练习功能与艺术欣赏性,可看作是舒曼「狂欢节」及「大卫同盟舞曲」等作品的序章及初稿。
第十一段是整组作品中篇幅的一首,典型的波罗乃兹舞曲,三段体结构围绕舞会盛况,夸张的音效渲染出气氛,中段转入委婉动人的慢板曲调,仿如一段曼妙迷人的夜曲,再次响起的铿锵节奏则再一次邀你重回舞池的辉煌灯火之中......
演奏: 伊丽莎白·莱昂斯卡娅***
(Elisabeth Leonskaja)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斯美塔那「捷克舞曲」第二卷
之 长矛骑兵
(Czech Dances, Book II, JB 1:114 - 7. Hulán)
作为一名出色的钢琴家,贝德里赫·斯美塔那(Bedřich Smetana 1824.3.2-1884.5.12)深受舒曼、肖邦、李斯特等人之影响,在技术和艺术理念上继承发扬了欧洲浪漫主义传统,同时融入本民族的音乐语言及精神内...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斯美塔那「捷克舞曲」第二卷
之 长矛骑兵
(Czech Dances, Book II, JB 1:114 - 7. Hulán)
作为一名出色的钢琴家,贝德里赫·斯美塔那(Bedřich Smetana 1824.3.2-1884.5.12)深受舒曼、肖邦、李斯特等人之影响,在技术和艺术理念上继承发扬了欧洲浪漫主义传统,同时融入本民族的音乐语言及精神内涵,从而极大推动捷克民族音乐的发展。
1879年,在第一卷「捷克舞曲」(JB 1:107 四首波尔卡)发表两年后,斯美塔那创作了第二卷「捷克舞曲」(JB 1:114 共十首),其灵感来自于德沃夏克在前一年发表的「斯拉夫舞曲」第一卷。相较于后者的宽泛命题与情感表现,斯美塔那明显更注重于捷克民间元素的运用和气质描摹,为追求更纯粹的捷克韵味,作曲家甚至亲自走访乡间,求教一些民间艺人,以采集最真实最原生态的曲调节奏。十首舞曲均以舞蹈名称加描绘对象作为主副标题,旋律朗朗上口,节奏明快活泼,技术运用全面,是捷克国家风土人情,民族精神面貌的真实体现,
第七首标题"Hulán"源自17世纪波兰军队中配备盔甲长矛的骑兵,乐曲以大量连音和大跳,描绘出浴血沙场的骑兵对自己恋人的思慕情愫,舒缓的慢拍旋律配合起伏的节奏音型,带出很强的听觉层次感与艺术表现力,仿佛一段尺素难尽的内心告白,深沉而感人。推荐美籍捷克钢琴大师Rudolf Firkušný的演绎版本,情感流露真切自然,同时保持了极好的克制,男儿铁血柔情背后的坚毅隐忍当如斯矣!
演奏: 鲁道夫·费尔库什尼***
(Rudolf Firkušný 1912.2.11-1994.7.19)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舒伯特「降G大调圆舞曲」
(Waltz in G-Flat Major, D. Anh. 1 No. 14 "Kupelwieser Walzer")
弗朗兹·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31-1728.11.19)生逢古典主义晚期,当时的维也纳人(包括舒伯特本人)仍孜孜留恋于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所缔造的音乐氛围。这位家境清贫的后生,尽管有着过人的音乐才华,其大多数作品却只在极小...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舒伯特「降G大调圆舞曲」
(Waltz in G-Flat Major, D. Anh. 1 No. 14 "Kupelwieser Walzer")
弗朗兹·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31-1728.11.19)生逢古典主义晚期,当时的维也纳人(包括舒伯特本人)仍孜孜留恋于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所缔造的音乐氛围。这位家境清贫的后生,尽管有着过人的音乐才华,其大多数作品却只在极小的范围里传播,而构成其社交圈的正是以诗人、画家、歌手为代表的城市知识分子和日渐崛起的中产阶级群体。
尽管常挣扎在生活的窘迫与失落中,年轻的舒伯特却从未放弃对音乐的热爱,更热衷于成为一次次“舒伯特晚会”(Schubertiade)的焦点,沉醉在一众贵族拥趸的狂热追逐中,获得远胜于财务接济之外的精神愉悦。「降G大调圆舞曲」是题献给作曲家好友,当时著名的宫廷画家列奥波德·库佩尔维瑟(Leopold Kupelwieser)的一首小品,或是作为某场私人聚会时的助兴舞曲,平静的曲调下蕴含着最为质朴的情愫,又总教人联想到作曲家艺术歌曲中的动情之处。
20世纪40年代,正在亚得里亚海某座隐秘小岛度假的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1864.6.11-1949.9.8)无意间从友人的收藏中发现这首舒伯特鲜为人知的作品手稿,被其优美的旋律深深打动,遂为之添加和声谱写了钢琴曲,“库佩尔维瑟圆舞曲”之名由此而来。 唱片封套即为库佩尔维瑟画作「舒伯特崇拜者从阿岑布鲁格向奥缪尔行驶」(Excursion of the Schubertians from Atzenbrugg to Aumuhl)。
演奏: 迈克尔·安德利斯**
(Michael Endres)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斯克里亚宾「诗曲两首」
第一首: 升F大调
(2 Poèmes, Op. 32: No. 1 in F-sharp Major)
“音诗”(poème)在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Scriabin 1872.1.6-1915.4.27)的音乐创作中可被视作其个人风格演变之脉络,自中早期首现进而贯穿整个创作中后期,从无标题到有...
*sound of maestro*(大师原声)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斯克里亚宾「诗曲两首」
第一首: 升F大调
(2 Poèmes, Op. 32: No. 1 in F-sharp Major)
“音诗”(poème)在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Scriabin 1872.1.6-1915.4.27)的音乐创作中可被视作其个人风格演变之脉络,自中早期首现进而贯穿整个创作中后期,从无标题到有标题,由调性色彩明艳渐入无调性,再从钢琴拓展至管弦乐,这位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高材生以其新颖独特的和声、织体技法和他敏锐而带神秘气息的艺术感知力,为这种由李斯特首创的体裁赋予了技巧性、内涵性之外无穷的象征义。
作品32号包含F大调及D大调两首钢琴小品,是作曲家对音诗形式的最早尝试,亦是其“神秘和弦”风格之起点。第一首升F大调,常被加注(如歌的)行板表情,宛若夜曲般的宁静主题在复二部曲式结构上徐徐展开,让人清晰感受到肖邦同类作品所具有的气质,自由即兴的速度变化配合出神入化的踏板运用,业臻浪漫主义器乐表现登峰之境,诗意幻想的情绪渲染与逻辑走向里,又隐含几许象征主义之味。精雕细琢而又扑朔迷离的和声将清澈高贵的主题,衬托出丝丝神秘韵致,亦远亦近中遁入充满遐想的美妙氛围里......
出生在圣彼得堡的Vladimir Sofronitsky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俄罗斯钢琴家之一,其音乐造诣备受里赫特、吉列尔斯等大师级人物推崇,得益于其对肖邦作品的精准理解与诠释,这位曾在波兰度过童年后又回苏联深造的演奏家,对于斯克里亚宾作品尤其是早期作品颇为得心应手(尽管与作曲家素未谋面),而其作为斯克里亚宾女婿的身份,更让西方世界于上世纪末在揣测纷纷中惊喜地发现了斯克里亚宾音乐最权威的演绎者。
演奏: 弗拉基米尔·索夫罗尼茨基***
(Vladimir Sofronitsky 1901.5.8-196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