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齐国

4627浏览    389参与
月亮湾影视解说
同是汴京城上流的门户,公爷的齐国公府究竟输给了沈国舅的威北将
同是汴京城上流的门户,公爷的齐国公府究竟输给了沈国舅的威北将
袁州融媒资讯
山东大叔在即墨古城一曲高歌,网友:梦回齐国古郡…
山东大叔在即墨古城一曲高歌,网友:梦回齐国古郡…
hunger
是画给雾冬的小齐!祝雾冬生日快...

是画给雾冬的小齐!祝雾冬生日快乐!!🎉🎉🎉

是画给雾冬的小齐!祝雾冬生日快乐!!🎉🎉🎉

柳馥

齐景公多少有点克女儿。

齐景公大概是春秋后期最克女儿的一个诸侯了。因为他的女儿们但凡是能从各种历史舞台上找到一点资料的人吧,结局都很一般。其中,最出名的悲剧人物大概是嫁给过晋国国君姬彪的少姜。因为这姑娘嫁到晋国三月就过世了。关键,嫁到对象姬彪是一个年纪比齐景公还要大的大叔。这样的大叔显然不可能没有原配的君夫人,所以齐景公这个女儿少姜是以妾的身份嫁到晋国去。


   少姜死后,隔了一段时间,晋国那边又来下聘了。这回晋国那边可是备全了礼过来,下聘取君夫人的。于是乎,齐国的贵族公孙虿觉得这次是好事。毕竟,君夫人的地位在诸侯国里还是很高的。所以,公孙虿为了自己女儿可以母仪晋国,当晋国君夫人。......

齐景公大概是春秋后期最克女儿的一个诸侯了。因为他的女儿们但凡是能从各种历史舞台上找到一点资料的人吧,结局都很一般。其中,最出名的悲剧人物大概是嫁给过晋国国君姬彪的少姜。因为这姑娘嫁到晋国三月就过世了。关键,嫁到对象姬彪是一个年纪比齐景公还要大的大叔。这样的大叔显然不可能没有原配的君夫人,所以齐景公这个女儿少姜是以妾的身份嫁到晋国去。


   少姜死后,隔了一段时间,晋国那边又来下聘了。这回晋国那边可是备全了礼过来,下聘取君夫人的。于是乎,齐国的贵族公孙虿觉得这次是好事。毕竟,君夫人的地位在诸侯国里还是很高的。所以,公孙虿为了自己女儿可以母仪晋国,当晋国君夫人。他就偷偷使诈用女儿代替齐景公的女儿嫁到晋国。


   齐公主虽然没有机会母仪晋国,但是可以机会母仪别国的。齐景公还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吴王阖闾的太子终累,另一个嫁给了楚昭王。前者因为丈夫早卒,所以她跟母仪吴国失之交臂。嫁到楚国的这位齐国公主,史称贞姜,可算是成功当上了

   

   贞姜跟她那些外加别国的姐妹们相比,她大概算是最走运的那个人。一来,因为她有君夫人的身份。二来,因为她的丈夫楚昭王可不是那种一把岁数的油腻大叔,而是一个标准的年轻人,那会儿估计也就二十多岁吧。三来,因为楚昭王不仅年轻,而且他的人品和作为还都不错。在历史上评价上,他还是楚国中兴之主。


   然而,嫁到如意郎君的贞姜,最后还是不免英年早逝的悲剧命运。不过,她的悲剧跟少姜那种被动和无奈的悲剧并不一样。贞姜的死一定程度上,是她自己的选择。


   按着刘向《列女传》的记载:一日,楚昭王出游,将夫人贞姜安置在渐台这个地方。然后,渐台附近突发洪水。楚昭王得到了消息后,便派使者到渐台,去把贞姜夫人接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但是,当使者冲忙赶到渐台的时候,贞姜却说,“不,我不能跟你。因为你没有带大王的玉符。我和大王之前有约定的,未见大王的玉符,我是不会走的。”使者只好劝言道:“君夫人,马上洪水就要过来,我担心回去取玉符会耽误营救您啊。毕竟,洪水不等人啊。”贞姜还是不为所动,言道:“我听说古人言,贞者不犯约,勇者不畏死。我知道现在跟你走是肯定可以达到安全的地方,固执地留下很可能就会洪水吞没,但是我不要为了偷生违背跟大王的约定。”


   见此,使者只好赶紧回去拿大王的玉符,待他再次回到渐台的时候,洪水已经将贞姜和渐台一起吞没了。之后,楚昭王得到了贞姜的死讯后,他很伤心也很内疚。为了褒奖贞姜的不惜生命也要守约的精神,楚昭王给贞姜定了“贞”这个美谥。这也是贞姜的贞字的由来。


    贞姜的故事,大体上跟尾生抱柱这个典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说异曲同工呢?因为尾生一直苦等的那个姑娘,其实从头到尾都没有真正出现过。换言之,尾生的等待只是一种单相思,很可能女方那边根本也没意识到有这么一个约定在。所以,为了单相思的对方而付出生命,其实这样的事情不太值得。毕竟,爱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而贞姜呢?她可不是单相思,她有一个待她有情有义的夫君。从楚昭王派使来渐台,即可知楚昭王的心里还是一直惦念自己的夫人贞姜。同时,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楚昭王心里显然也不希望贞姜死。结果呢,贞姜为了之前的约定,拒绝了跟着使者离开,最后丧命于洪水。于此,她做到了“贞者不犯约,勇者不畏死”,也做到了“士为知己者死”,更成就了自己的贞节的美名。但是,这个结果断送了她的性命,也断送了她和楚昭王的未来,更让爱她的楚昭王为此痛心。


    守约精神是可嘉的,但是不惜生命地守约,这件事还得分情况。


Cyan千水碧

归属

  一切都结束了,40万军队退回去,东边是一片静谧,西边是万人呼喊,胜利的,统一的呼喊。

     终究是应得的,在28年前信了他。早预料到此结果,不知这是心怀侥幸,还是到底忘不了他,犹有一丝念情。

     那时天下也只有双帝,一个在西边,一个在东边,一个是西帝,一个是东帝。不过那时其他的所有都被忽视,留下的只是乱世的惺惺相惜。

     而现在,真的只有他们两个了。但这不是最后,最后会只剩他一个,只剩西边胜利的呼喊,震遍东地。......


  一切都结束了,40万军队退回去,东边是一片静谧,西边是万人呼喊,胜利的,统一的呼喊。

     终究是应得的,在28年前信了他。早预料到此结果,不知这是心怀侥幸,还是到底忘不了他,犹有一丝念情。

     那时天下也只有双帝,一个在西边,一个在东边,一个是西帝,一个是东帝。不过那时其他的所有都被忽视,留下的只是乱世的惺惺相惜。

     而现在,真的只有他们两个了。但这不是最后,最后会只剩他一个,只剩西边胜利的呼喊,震遍东地。

     铁骑踏破马蹄,步兵持枪入城,什么都没毁,什么都没坏,但感觉踏破了一切。地面尘土飞扬,旧土被带走,留下的是新土,崭新的天下。

     从前他们两个是所有,而现在,他要将所有贡献与他,自己也一并归属与他

   “齐王跪拜,恭迎秦皇”

木安

笑话X1· 文王拉车,但是共轭拉车

  纯属恶搞,请文王和太公放过我,我只有一个脑袋。

  话说那西伯侯姬昌求贤若渴,在姜太公提出要求后,二话不说请姜太公上车就走。姬昌力大无比,拉着车朝西边一口气就走了301步,突然跌倒。跌得头晕目眩,爬起来后西伯侯发现竟搞错了方向,糊里糊涂的拉着车朝东边走了507步,终于体力不支,瘫倒在路。姜太公便说:“天数啊!西伯侯,你一共走了808步,周朝就存在808年。”

      姬昌自是不服气,想来自己好歹也是把伏羲先天八卦推成六十四卦的神人,怎会不知天数,反而被他人算计了一道?何况他长这么老,从来只有他算计别人的份,怎么能忍受被人...

  纯属恶搞,请文王和太公放过我,我只有一个脑袋。

  话说那西伯侯姬昌求贤若渴,在姜太公提出要求后,二话不说请姜太公上车就走。姬昌力大无比,拉着车朝西边一口气就走了301步,突然跌倒。跌得头晕目眩,爬起来后西伯侯发现竟搞错了方向,糊里糊涂的拉着车朝东边走了507步,终于体力不支,瘫倒在路。姜太公便说:“天数啊!西伯侯,你一共走了808步,周朝就存在808年。”

      姬昌自是不服气,想来自己好歹也是把伏羲先天八卦推成六十四卦的神人,怎会不知天数,反而被他人算计了一道?何况他长这么老,从来只有他算计别人的份,怎么能忍受被人算计?于是那姬昌灵机一动,计上心头。他气喘吁吁地从地上爬了起来,以自己拉车拉到虚脱实在走不动了为由,请姜太公搀扶着他继续向前。姜太公不疑有他,答应了,走了665步后,姬昌到达了驿站,就停了下来,准备和姬昌一起休整。姜太公的行为正中下怀,姬昌见状赶紧宣布:“天数啊!太公望,您一共走了665步,您日后的封国齐国,您的后人姜齐一氏可主持国政665年,随后,必被外人所取代。”

  姜太公没想到自己这样洞察人性的智者,有朝一日也会被别人摆一道,还是自己的合作伙伴。他顿时感觉到前途一片光明:“西伯侯阴险至此,翦商大业定能成功!”

  姬昌被他的话语感动了,他连忙扶起姜太公,热泪盈眶地自谦起来:“哪里哪里,鄙人头脑愚钝,太公望乃兵家始祖,狡诈程度天下第一,小子哪敢和先生比!”

  姜太公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如此,我二人精诚合作,必立于不败之地!”

  

 ---------------------

  那个“文王拉车八百步”的传说真的很离谱,无论是对于文王阴人本色的性格,还是对于文王知晓天理的智慧来说,他都不可能一个劲儿地“哎呀,我朝代久一点多好”。

木安

“世称”·【孟尝君列传】

《读孟尝君传》·王安石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史记·孟尝君列传》

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间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哈哈子长,多损啊,“名不虚矣”!)


    我记得看过一段对王荆公这篇史论...

《读孟尝君传》·王安石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史记·孟尝君列传》

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间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哈哈子长,多损啊,“名不虚矣”!)


    我记得看过一段对王荆公这篇史论的赞美,“作者以异于传统的“士”的标准,反驳了史书中所羡称的“孟尝君能得士”之说。对于“士”的这一独特理解和对传统之说的断然否定,足以体现作者的议论之新颖精警。”当时我就不服气,什么新颖,明明是把太史公没有直接说出来的讽刺扩充了一下,加了几个具体的方面,直接写出来了而已,第一作者是子长好吗!

    后来一想,荆公本来就是读史记写下的论述,发展子长的观点太正常不过了,全是那些尬吹者的问题,还以为这些都是荆公原创的,什么荆公是打破传统评价的革新第一人都出来了。

    不过我感觉这件事很有趣。我也认为在传统之说中,古人普遍认为孟尝君是善于得士的贤能之辈,那是否可以说明,子长的很多评论,都由于种种原因,被视为“不合民众”而被主流价值观抛弃?这也是所有遗憾的源泉——子长空有太史公的名头,而鲜少有人愿意探究他对那些历史人物的真实想法。


---------------------------------

最后我整活来了:我对孟尝君的想法——

作为一个齐国人,收一堆偷鸡模狗的门客一点都不奇怪吧?即使孟尝君自己爬到别人屋顶上去偷盗,对于思维跳脱、放荡不羁的齐国,也不过是齐人的一贯作风罢了。(相信我,我对姜齐的爱天日可鉴!)

木安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思想篇3

备忘录的句子嘛,大家都知道,颠三倒四、啰里八嗦,还和之前有重复。

可是我懒,不想删改了,索性就直接堆上来。


   《管子》成书于战国到西汉之间,即使所有篇章都不是夷吾自己写的,所有的理论都不是他的原话,也根本不妨碍他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思想家,甚至更能体现人们———追求幸福的人们对他的认可。

    管夷吾和自己的祖先周武王一样,那样强烈地支持,“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所以如果统治者不能给大家想要的东西,就是违反天道,不如马上滚蛋。

    管夷吾的理论能够成为一个流派,肯定是...

备忘录的句子嘛,大家都知道,颠三倒四、啰里八嗦,还和之前有重复。

可是我懒,不想删改了,索性就直接堆上来。


   《管子》成书于战国到西汉之间,即使所有篇章都不是夷吾自己写的,所有的理论都不是他的原话,也根本不妨碍他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思想家,甚至更能体现人们———追求幸福的人们对他的认可。

    管夷吾和自己的祖先周武王一样,那样强烈地支持,“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所以如果统治者不能给大家想要的东西,就是违反天道,不如马上滚蛋。

    管夷吾的理论能够成为一个流派,肯定是因为他的理想和在他自己的时代为这个理想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奇迹般的确实实现的结果,深深吸引了很多人,所以他的理念才能被无数怀念他治理下的世界的人们不断研究。

    那么多历史人物的治国功绩都比他大得多,但目前为止我独独最爱这位宰相(伊尹是全方位无死角完美形象奇迹之神、代表天道的圣人,他在我心里更抽象,所以“喜欢”这种感觉要少一点)———他对生活本身的肯定,已经足以配得上“伟大”这个词。我之前一直认为在理论上一定会有一种方法来让世界上所有人都相对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包括经常被束缚“克制自己欲望”的统治者,我没想到真的有人坚持这种理论,而且夜以继日地工作让它能够在一个国家内真正实现!!!


     具体来说,当年看张太岳的《帝鉴图说》时,我就对其中好几个故事所传递出来的价值观感到很不舒服,尤其是二凤不让公主代翠鸟羽毛头饰那个。二凤的理由非常常见,如果公主戴名贵首饰,百姓和百官得知公主喜欢翠鸟羽毛,为了讨好公主必会争相捕猎翠鸟,然后造成兴师动众、劳民伤财的严重后果。我当然知道二凤描述的后果是一个实际的矛盾,是矛盾就该想办法解决,但是解决办法真的只有逼迫人家放弃爱好这一种吗?我坚信不是,我也知道很难有更快捷的方法——你可以想不出来,但你必须承认这样的方法是存在的,你必须承认是由于自己能力不够而只能让亲近之人舍弃自己不会造成任何负面效应的爱好,你必须承认这件事是自己的错,你必须向受到伤害的对象讲清楚,你选择的方法是出于无奈的妥协。穷苦的父母中尚有人能告诉子女,我们家买不起玩具是因为爸爸妈妈的工资低,爸爸妈妈对不起你,我们真心希望你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万人之上的皇帝做不到吗?但二凤没有这样有理有据地和公主讨论,说明他就觉得,这样的爱好就应该抛弃。我百分百认可他为国为民的选择,但我厌恶他这样做背后的理论。

     最大的问题是,自己本人多么勤俭节约都没问题,二凤为了防止劳民伤财,别说不戴首饰,他每天穿麻袋都没问题,我还会非常欣赏他的付出,但是,他凭什么要求别人压抑自己的正当爱好?公主又没有一天杀五十只翠鸟、戴满头的首饰!

     公主也真是的,你爹的理论这么不合逻辑,这么没有说服力,你怎么就听从了啊?

     要么,就给公主自由,告诉公主如果想随便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别当公主,出宫去做一个平民女子,去当道士——可你们给她这样的机会了吗?

    上述所有方法他们一条也做不到,更糟糕的是,做不到是因为他们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去最大限度的保证每个人正当需求的满足——别看我,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我要至少有自知之明不会去做公务员,而是我擅长的事——反而让别人为自己的愚蠢买单,甚至认为,这样买单的行为才是值得宣扬的。

     我得申明我对二凤和太岳本人足够尊重,他们都是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尽心尽力为国家操劳、也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伟人,但恐怕我不能赞同他们选择的方式,即使我知道在那样的时代下,很难想出别的方法。

     可是管夷吾可以,他尊重所有人的需求,他承认,一刀切是最简单、最不需要动脑子的方法,只有实在找不出来别的路子,才会使用。就算他吃了春秋时代的红利,他到唐朝想不出别的法子,但他会在理论上承认别的道路的可能性,并且承认是由于自己的愚蠢让公主无法得到自己所爱,他才是该道歉的那个,而不是公主!!可笑的是,后世许多人竟把这最下等的方法奉为唯一真理,用什么冠冕堂皇的“为他人着想”来掩盖自己的愚蠢,甚至连思考别的路径的想法都没有。

     换句话说,如果一种自由本该可以实现却没有,最大的问题就是社会制度——我就不信,如果现在我们市市长喜欢穿格子衬衫,我们全市所有居民会疯狂帮他去买格子衬衫! 管夷吾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他第一反应就是思考现有秩序行不行得通,不行就改革,而那些人(我不是说二凤,是后世那些“啊,你必须克制自己所有爱好才是一个好公务员”的人)呢?不从被僵化的自身找问题,反而要求矛盾的发现者压抑自己的思考,和他们一起沉寂在默默腐烂的朽木里!

     写到这里我现在满脑子都是鲁迅杂文集,成汤和伊尹大可以讽刺后世的皇帝们:别嘲笑我们吃人的风俗了,看看,谁才是真正的吃人啊?


    例子举完了,书接上回,好不容易发现了一位足够有名气、有说服力的知音,从此以后我诉说我那歪理的时候都有证人了!我怎么能不欣喜若狂地去爱他!


    本来如果自己的经历和原有秩序冲突,正常人都会怀疑旧秩序并且思考如何重建世界吧。只是能不能建立起一个新体系,就看个人水平了。

    管夷吾,堪称礼崩乐坏第一人。把周礼当成赚钱工具而不是本来应该被遵守的东西——“如果某种规则不能为我带来实际利益,我干嘛要遵守它?”


    虽然提过了,但我还想再重复一遍,我爱惨了这句!!

    “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管夷吾的霸王之术真的很不讲理,但不是对百姓不讲理,是对君王不讲理。

    霸主整天给百姓当牛做马,那他能得到什么呀?!

     ———能够给予百姓利益已经是最大的得到了!

    那句话我看一次笑一次哇哈哈哈夷吾你真是个大才子!你怎么想出来这些东西的!

    概括:霸王之术的真谛———竭尽所能讨好人民。百姓只要有任何不顺心的地方,统统都是统治者的问题。因为你是牧羊人,你必须保护羊群。

   (小白愿意接受这些本身就够了不起了。)


    总结一下:王道:智慧的统治者尽力把每一位人民都教育成智者,大家共享天下;霸道:有才智的统治者给普通的人民群众当牛做马,尽全力保护他们;其余封建糟粕:帝王心术、控制百姓、欺上瞒下、阴谋诡计。

   (我真是简单粗暴又偏心呢)


    知乎的一个回答也很好玩,答主说自己本来怀着批判的心去看《牧民》,以为是讲如何控制百姓的,结果看完之后热泪盈眶。


   后世皇帝:MMP,这霸主不当也罢!


    推荐知乎上一个日本人写的小说《管仲》,历史有记载的部分忠于历史,互相矛盾的记载所有提及,没有记载的地方,想象较为合理。我特别喜欢书里一句台词:“管仲这个人是不会让别人伤心的。他会把国家的哀伤扛在自己的肩头上,为所有国民带来幸福。”

    这一句真把我感动了,仲父一定就是那种表面放荡不羁其实一心为国的人吧!(这不是很受欢迎的那种中二动漫主角吗)


   以下小说,忽视那个漫画风格的封面吧小说写得挺好

    



木安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思想篇1

    是看完《牧民》、《霸形》和《中匡》后的激情发言。知音啊!!我从小那些不成熟的歪理终于有了历史的证明和现实的依托!我怎么能不激动!

    仲父要的是每个人的快乐——包括统治者自己。

    管夷吾啊管夷吾,从公已觉十年迟!!


      我有些时候觉得上天让他和他周围一大群贤臣(同时出现同时离开,真的很想从天而降只是来给华夏人一些启示的)降临到世上,绝对是有使命的——告诉这个世界的人们,人类的社会可...

    是看完《牧民》、《霸形》和《中匡》后的激情发言。知音啊!!我从小那些不成熟的歪理终于有了历史的证明和现实的依托!我怎么能不激动!

    仲父要的是每个人的快乐——包括统治者自己。

    管夷吾啊管夷吾,从公已觉十年迟!!


      我有些时候觉得上天让他和他周围一大群贤臣(同时出现同时离开,真的很想从天而降只是来给华夏人一些启示的)降临到世上,绝对是有使命的——告诉这个世界的人们,人类的社会可以拥有这样一种理想,以人为本,付出即是取得,民心是天下最重要、最需要顺从的东西,应该想尽一切办法让所有人都能遵循自己的想法而自由快乐地活着(两条路双线并下,一条去调查民意看他们的爱好再根据这个制定政策,另一条让他们每个人都足够富裕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注意提防空谈的道德家并且把实际业绩作为考核标准(天天勤奋工作却没有结果,只是没用的自我感动,不如不干),结合现实顺应时代潮流,给后代留下优良的环境而不能竭泽而渔,儿孙自有儿孙福不要只想着延续政权(甚至干脆别去想,一代人有一代人自己的想法),治家有治家的办法治国有治国的道理不可混为一谈,任命官员的基础是没有私心,一切能创造出生产力的工作皆平等、皆为国家的重要支柱,永远不要怀着侥幸心理欺骗民众———人民对于政权觉不是“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般需要被提防的存在,而是统治者们当牛做马的奉献对象和保护对象,每一个人的诉求,就是天理本身。

    最重要的是,管夷吾以他天生的智慧头脑、一生的勤勉付出,或许再加上天时地利人和的运气,来告诉有来者,这样美得不真实的理想,是可以实现的。

     而且还是两千七百年前的社会。

    谁再说他私德有亏我按着那人的脑袋看一百遍这篇文章!我实在无法对着一位“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无私者,可置以为政”“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菀浊困滞皆,法度不亡,往行不来,而民游世矣,此为天下也。”“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并且兢兢业业一辈子甚至死于任上的宰相说出私德有亏这种评价。

   而且他哪里私德有亏了?除了根据当时时代出于对经济的考虑创立了妓院之外,他到底干什么“坏事”了?!他打骂仆人了还是杀害无辜了还是抛妻弃子了还是背叛朋友了还是虐待动物了还是欺凌弱小了?

     还有工作量的问题。就算管夷吾本身性格豁达开朗,高傲自信,不拘小节,但这不是误解他不勤奋的理由好吗。看《管子》里他那些一条接着一条的各式计策,又要算好时机又要因时而变,啊对还要照顾“儿子”的感情和面子,我看的都累———夷吾的谥号是“敬”,意思就是夙兴夜寐地工作啊。难道有人以为只有那种天天埋头苦干无比谦卑的官员才是勤奋之人?

    换句话说,后人们不能因为夷吾性格比较豁达豪放(不然他也不会第一眼就看上同样不拘小节的小白),就以为他不是那种拼劲全力勤奋工作的政治家,根据他实际作出的事情,他实在是付出了无法想象的艰辛劳动,称一句呕心沥血都不为过,钱不是凭空出现的,经济规律不是忽然就闪现在脑子里的,十几种赚钱的办法也不是凭空幻想出来的。

    还有说他是利己主义者的,我啥也不想说了。我猜测夷吾的心路历程:我有一个伟大美丽的梦想,这个梦想可以让许多人过得更幸福,我知道自己有足够的才华实现他们,所以无论如何我都必须活下去,现在我穷成这样所以首先保证自己别饿死,那我得(分多一点股份),(打仗的时候缩在后面)这么办。我相信我活着就是对国家有利,其他任何国家的大臣都再也没有比我更有才华的了。【1】所以无论谁死了我都必须活着,直到我的理想真正实现的那天。

    这么说吧,管夷吾一切的利己行为都是为了他那完全利他的崇高理想得以实现。


   放一段我觉得特别美的描述——“而民游世矣”:

   公曰:“请问为天下。”对曰:“法行而不苛,刑廉而不赦,有司宽而不凌;菀浊困滞皆,法度不亡,往行不来,而民游世矣,此为天下也。” (《管子·中匡》)


【1】出自“外诸侯之佐,既无有吾二人者,未有敢犯我者。”(大匡)

    原文出于礼貌仲父说的是我和鲍叔两个人,但我实在觉得管夷吾这种自恋狂的真实想法是天下英雄只有我一个。

    

木安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思想篇2

我实在太爱仲父诸子百家第一家这个身份了!


   诸子百家这群人本身的思想——对天,对宇宙万物,对人心的质问、思索和理解,就是超越时代、永远照耀后世的!所以管夷吾本身就是光芒万丈的思想家啊,即使没有具体的政令光记录自己的思想,也可以流芳百世、为万世之师的那种!

    诸子百家每一家,都是从0到1的开创者啊!而不是从1到2!

    三年前的我:为什么鲍叔牙愿意这样帮助一个穷小子,甚至做生意亏本成那样还一直和他交游?

    现在的我:......

我实在太爱仲父诸子百家第一家这个身份了!


   诸子百家这群人本身的思想——对天,对宇宙万物,对人心的质问、思索和理解,就是超越时代、永远照耀后世的!所以管夷吾本身就是光芒万丈的思想家啊,即使没有具体的政令光记录自己的思想,也可以流芳百世、为万世之师的那种!

    诸子百家每一家,都是从0到1的开创者啊!而不是从1到2!

    三年前的我:为什么鲍叔牙愿意这样帮助一个穷小子,甚至做生意亏本成那样还一直和他交游?

    现在的我:啊啊啊我要魂穿鲍叔牙!我宁可自己饿死、我把自己卖了都要让仲父活下去!!只要仲父愿意把他脑子里的东西告诉我一点,我给他当牛做马!

    我很好奇,在那样的时代里,仲父是怎么想出来这么多从没有人想出过的主意的?而且他自身肯定很有撕裂感,因为同时代很少有人思考那么多奇妙的问题,他自己也无法通过拾人牙慧来得到答案,只能通过平时倒霉透顶、穷困潦倒的生活自己苦苦思索。而最终,他把自己辛辛苦苦得到的所有答案都告诉了自己的君主,小白,一位和他同样爱发问的离经叛道者。


     我流仲父面对小白的崇拜之意,会微笑着这样回答:

    “我不是圣人,也不是神仙,我只是比您早思考十几年这样的问题而已。”

    其实很多问题,我自己也没有答案。


    仲父其实很幸运,有那样的朋友,又有那样愿意给他提供实验田来验证他的理论的君主——何况他的君主和他那样像,比起高高在上的孤家寡人,小白显然更希望统治一个快乐的国家,而他的仲父告诉他,我们做得到。


    自从返了先秦的坑,我现在真是越来越神棍了:齐国莫不是真的有莱夷、东海的神仙相助,对对还有姜太公,全体都怎么这么神仙风。

木安

“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功绩篇

同一个系列:思想篇1 

                  思想篇2 

                  思想篇3 


小白你卖爹吗?

   我现在就很想穿越到高中,然...

同一个系列:思想篇1 

                  思想篇2 

                  思想篇3 


小白你卖爹吗?

   我现在就很想穿越到高中,然后敲开那时候的我的脑袋,看看为什么,我居然会觉得仲父只是智商高有才华但本人没有个人魅力......搞什么!仲父多么光彩照人!!

   这个人的思想实在太合我胃口了!!我上一次读书读到“这个人说的每一个字我都同意”的激动无比的感受,还是六年前在看《社会契约论》的时候。

    要分析的话,管夷吾和让雅克是有共同点的,一种“人民万岁”的自由主义,看来我就专门喜欢这种呢🤦‍♀️


   其实我这一个月的备忘录里全是管夷吾,我念叨了他一个月,各种读后感和赞美堆得比齐国的粮仓还多,但是太杂乱了,全是一句一句的,不发是因为不方便,我试着能合的合在一起,用短文的形式发吧。

   (发不出来最主要的原因是:太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是会语无伦次的。)

—————————————

毫不夸张,管夷吾真的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创者。

1. 东周诸子百家时间顺序上的第一家,在周礼随着时代的发展受到冲击的时刻,第一个对世界的运行规律产生思考和重构的人。 

2. 防止百家争鸣时中原的华夏民族被四周的蛮夷侵略而丢失自己的文明。 

   “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让百姓免于“批发左纫”的大功臣,怎么不算民族英雄呢?


3. 百家争鸣的核心稷下学官在临淄,因为临淄非常有钱才能大力发展文化,让其成为学术中心,齐国一直维持着第一富豪的地位难道不是他的功劳吗。

  

总结:政治上开创了春秋争霸的局面,思想上带来了百家争鸣的时代,文明上首创维护华夏文明的民族主义。

   他真的像是东海边升起的太阳,带来一个崭新的世界。

     无论后世的人民选择了怎样的流派作为政体的依托,即使管夷吾自己的思想体系被毫不留情地不予理睬,他毕竟是开创了那样一个新局面的引路人啊。

     数一下他的头衔:成功的改革家、诸子百家第一家、历史首霸(小白开启了整个中国历史上“霸”的概念,不只是春秋,毕竟之前没有)他爹、华夏文明的保护者(民族英雄),春秋(华夏)第一相,伟大的经济学家,圣人之师(这个我真不知道怎么来的,反正很拉风就对了),“管理”这个词的来源(管仲之理,北京大学何小锋教授考证),第一对有名的朋友,“以人为本”概念的提出者,“士工农商”古代四民的提出者,军队屯田方法的提出者,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最早的盐铁专营,最早的以工代赈,最早的贸易战……

    只剩一句话了,夷吾牛逼!

   这么说吧,一直以来,让我叹服的人需要有绝对灿烂的才华和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但让我真正崇拜的人,必须有一心一意为人民奉献的行为。

   从前,我既小看了夷吾的前者,又忽视了夷吾的后者。我忏悔!


———————————————

     一战爆发以后,罗素不去参战而去反战。有个老太太很生气地对他说:

     “别的小伙子,为了保卫文明,都穿上军装打仗去了,你就不感到惭愧么?”

     罗素回答说:“我就是他们要保卫的那种文明。”


    而对于仲父来说,这一次,华夏文明的保护者,本身也是有绝对资格被保护的那种文明。堪称世界上最浪漫的事了。


   



木安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克敬勤民曰桓(上)

找不到一篇给小白最经典的谣言辟谣的我只好自己上了。本文看着长其实大多数都是引用。

我全凭过往的记忆一口气写完的,所以如果有什么错误,欢迎大家指出!


置顶:《管子》成书时间跨度很大,但既然其能成为一个被多人研究的流派,就说明桓管霸业及背后的理念是足够吸引人、有研究价值的,而后人在编纂《管子》的篇章时,肯定是根据历史上桓管霸业的内容来推断他们的治国方法、理论基础,即使有增添新理论,也是以那段历史为基础。所以我认为可以把《管子》的绝大部分对话都视为当时的真实情况。对话原文不是如此,但是近意。

《吕氏春秋》《说苑》等同理,但《战国册》、《左传》和《国语》基本100%真实。


我可能是第一...

找不到一篇给小白最经典的谣言辟谣的我只好自己上了。本文看着长其实大多数都是引用。

我全凭过往的记忆一口气写完的,所以如果有什么错误,欢迎大家指出!


置顶:《管子》成书时间跨度很大,但既然其能成为一个被多人研究的流派,就说明桓管霸业及背后的理念是足够吸引人、有研究价值的,而后人在编纂《管子》的篇章时,肯定是根据历史上桓管霸业的内容来推断他们的治国方法、理论基础,即使有增添新理论,也是以那段历史为基础。所以我认为可以把《管子》的绝大部分对话都视为当时的真实情况。对话原文不是如此,但是近意。

《吕氏春秋》《说苑》等同理,但《战国册》、《左传》和《国语》基本100%真实。


我可能是第一个先喜欢上小白才去了解仲父的先秦人?

小白给我的最大感受如题。

-----------------------

     暴言说在前面:像李密这样体恤旧主不易的就算了,我要是再见到哪个九漏鱼,看了几个营销号视频和《东周列国志》的小说就把齐桓公当成和刘禅一样的人,我非得按着他的头让他把《管子》《左传》《吕氏春秋》《战国册》《史记》《晏子春秋》(提到过多次小白)《国语》吃下去不可!!!

    我再也受不了b站上那些“小白的霸业❌管仲的霸业✔️”的评论了!开玩笑可以,别当真啊!!

  还有玩名字梗说小白是真“小白”的,怕是不知道小白是诸侯会盟时用的一种旗, 而齐桓公的名字,充满母亲对他的期待,可以说是霸气了。

    我不理解,就算不看后面那些书,谁看了《管子》不夸一句小白勤学好问、聪明绝顶、行动力强啊?

   具体表述的话, 为了不至于思路混乱,我还是分类数一下小白的聪明才智吧——“不计前嫌”几乎是小白所有优点中最不起眼的了。

  第一,小白确实擅长任用贤能。首先,“任用贤人”可不等同于是看出谁是人才后,把权利全盘给别人。殊不见《管子》里那个搭马厩围栏的故事,有了直木和曲木,如何把曲木和直木搭在一起才是最难的。而小白做得到,他可以把所有人放在适合的位置上——包括刚拜的仲父和他做公子时就跟随左右的私党们,并且让大家通力合作,没有怨言,愿意服从他的指挥。其次,他为了拜访东郭野人可以连续去五次,并且用极漂亮的话回答别人对他这一行为的质疑【1】,说明是真正求贤若渴的,这几次的拜访可不是管夷吾教他去的!其次,小白长时间地在宫外设置庭燎之礼,表达自己渴求人才的决心,连会九九算数都愿意赠予重要的职位【2】,由此,桓管五杰中的宁戚是听说了桓公的礼贤下士自愿来投奔桓公的——这也不是管夷吾教他做的。最后,小白似乎对所有人都有不计前嫌的大气。除了最有名的丘比特之箭/一箭钟情 一箭之仇的仲父,对于东郭邮也是。小白发现他的才华后,立刻停止了国家机密被探破、泄漏后的愤怒,反而邀请他与自己共谋大事,对他予以重任。【3】

  

  第二,小白擅长正当的、不会无故害人的权谋、平衡之术。如果说后期他是在管夷吾的帮助下做到的这些,那一开始他当公子的时候,管夷吾可不在。而那时候隰朋、宾胥无就是他的私党,代替天子守齐国的国、高二氏也支持他而不是按照长幼之序更应该继承王位的公子纠,鲍老师可不算是权谋高手,甚至一开始谁都不看好小白,小白可不是稳坐太子之位的刘禅!所以这样的开朗局面大都是小白自己一步步挣来的——从不受看好的公子到世族大家支持的势力。【4】何况管夷吾以下卿的卑位领最大的权力,来推行改革,必有很大阻力,要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小白肯定自己同时做了许多工作来支持他,用个不恰当的类比,没人会觉得秦孝公躺平吧? 此外,小白在拜管夷吾为仲父后,第二年又去太庙昭告祖先和群臣。这个时间是桓公二年,那时候小白在情感上还没有完全信任管夷吾(数次不听仲父话地到处征伐),所以这一行为除了向其他大臣表明自己对仲父的态度,示意群臣也须尊重他,也可以算作一种留人的手段。两人刚合作的前期,或许是为了试探小白的态度,管夷吾特别喜欢用“你要是不勇猛精进,我就走了”来威胁小白上进,所以可能小白会担心,万一这样的贤才走了,我损失就大了,于是索性用显示尊重、有理有节的体面方法来把人强制留下——你都在祖先面前发誓成为我的“仲父”,答应辅佐我了,总没有离开的理由了吧?【5】

     小白能想出来认仲父的方法也够厉害的,毕竟在此之前只有一个例子,就是周武王和姜太公。这怕不是从小就想当霸主,然后把先祖们的成功案例背得滚瓜烂熟。


  第三,小白关心国事并且经常提出自己的见解、希望得到仲父的建议来提升自己,简而言之很有上进心。这都不用举例了,《管子》里有一堆篇章证明这一点。重要的是,小白的问题几乎没有简单抽象的发问比如“我该怎么治理国家” “我如何有德行”,都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总结之后拿出来和仲父讨论的,针对性很强。比如 “古代虞国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很好,我可以借鉴吗?” “现在人民富裕了,我可以加强军备吗?” “现在人民饥而无食,寒而无衣,正常赋税无力交纳,房屋漏雨不肯修,墙垣颓坏不肯砌,该怎么办呢?” “楚,是山东的强国,其人民习于战斗之道。出兵攻伐它,恐怕实力不能取胜。兵败于楚国,又不能为周天子立功,为之奈何?” “莱、莒两国砍柴与农业同时并举,生产力很强,我们该怎样对付他们?” “轻重之术是怎样施行的?” 等等等等。【6】从这些问题中可以看出,小白了解邻国情况,熟读历史,关心本国国情,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岂为平庸之人?

     更牛的是,管夷吾常常以长篇大论的细致描述来回答小白的问题,结果小白不仅一遍就记住,还能根据对方的回答提出新的问题,这大概是所有优秀老师都会喜欢的那种,一点就通的聪明学生吧?

  

  第四,小白的理解力和执行力双强。无论多么高的要求,他似乎都能完成。管夷吾那些治国理论的实施,对君主各方面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就举一个例子,《管子·问第》中描述了朝廷主政者平日必须调查的事情,一共六十五个问题,涉及到制造兵器、建造城池、发放抚恤、选拔人才等方方面面,单单是把这些问题看完已经够让人眼花缭乱的了,而管夷吾的要求还是国君必须一直都做到这些,很明显,为了称霸,小白一字不漏地执行了这些读者看了都直摇头大呼做不到的要求。

    问第原文太长了,我节选了部分放在【7】了,可以去找原文感受一下管夷吾那些可怕的要求,我刚看到这篇的心情就是我看到高考数学最后一题第三小问的心情——谁都知道做出来可以拿分,但真不是中等水平的学生可以完成的啊!

  

  第五,小白善于学习,能举一反三。只要是他愿意做的事(不愿意另当别论哈),仲父讲解过一遍,他下次自己就知道怎么做了。仲父说的可不是什么要有德行、要关心民众这种抽象简单的东西,而是各种各样复杂的经济政策、轻重之术、兵法要略、调查方法!这我就不举例子了,因为除了《管子·大/中/小匡》,其他全是各种治理方法。我只提一句,管夷吾的贸易战可不是只有一种方法,而且对外和对内(垄断商人),他都会让小白根据国家不同时期的情况调整对应的政策。小白一边听从仲父的建议,一边学着把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为了不让燕庄公违背周礼,小白直接把他踏过的齐地划给了燕国,尽显霸主风范,让天下各国都真心叹服,完美响应了仲父“亲四邻”的号召;【8】对于官员的任用,他按照仲父传授的调查方法,对不同的事进行周全的盘问并且赏罚分明。【9】


    第六是第五条的引申。不仅举一反三,在学习了仲父的智慧后,小白甚至可以在仲父遇到问题的时候反过来帮助仲父。我直接上原文吧:管仲会国用,三分二在宾客,其一在国,管仲惧而复之。公曰:“吾子犹如是乎?四邻宾客,入者说,出者誉,光名满天下。入者不说,出者不誉,污名满天下。壤可以为粟,木可以为货。粟尽则有生,货散则有聚。君人者,名之为贵,财安可有?”管仲曰:“此君之明也。”(《管子·中匡》) 刘后主没有传说的那么愚蠢,但我真没见刘后主帮孔明排忧解难啊?


   第七条,小白特别有主见/自我意识极强。其实这从他前期经常不听劝,一定要管夷吾拿出足够说服人的理由才愿意接受就可以看出来。此外,别忘了每次会盟诸侯,小白无论年纪多大都一定亲自上,而会盟其实可以由大夫主持的。


    第八条,也我认为最了不起(我甚至用了“了不起”这个词)的一点,就是小白愿意认可管夷吾的理论基础——如何成为霸主?全心全意给人民当牛做马,白白干活无私奉献。人民想要什么,你就必须给他们什么,天上的月亮也得给他们摘下来。而人民一旦过得不开心,就算是喝凉水塞牙缝,也是你这个国君的问题。——那霸主不是只付出没回报,出力不讨好吗?——“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能够给予百姓利益本身已经是一种最大的得到了)就这种这么不讲理(对君主不讲理,对人民可不是)的玩意儿,小白居然愿意接受!单凭这一点,他已经甩了那些渴望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自私之辈好几条街了。

    我强烈推荐推荐《管子·牧民》,放了几段比较喜欢的在注释【10】里。


     而后在以上八条的基础上,小白和仲父,聪敏的学生和高明的老师精诚合作,为齐国带来了无数高光时刻:(齐桓公)即位数年,东南多有淫乱者,莱、莒、徐夷、吴、越,一战帅服三十一国。遂南征伐楚,济汝,逾方城,望汶山,使贡丝于周而反。荆州诸侯莫敢不来服。遂北伐山戎,斩孤竹而南归。海滨诸侯莫敢不来服。与诸侯于是饰牲为载,以约誓于上下庶神,与诸侯戮力同心。西征攘白狄之地,至于西河,方舟设泭,乘桴济河,至于石枕。县车束马,逾太行与辟耳之谿拘夏,西服流沙、西吴。南城于周,反胙于绛。岳滨诸侯莫敢不来服,而大朝诸侯于阳谷。兵车之属六,乘车之会三,诸侯甲不解缧,兵不解翳,瞋无弓,服无矢。隐武事,行文道,帅诸侯而朝天子。(《国语》)

     他们霸业的结果应该不用多说了,在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找到一大堆。


    我当然知道小白为什么被拿来和刘禅比。小白的性格就是贪玩好色、喜欢漂亮东西,但他足够幸运,遇上了管夷吾——诸子百家中少数支持顺应天性和欲望、最高目标是所有人从心所欲地生活(包括君主)的思想流派,因此他可以在政治清明的同时肆无忌惮地发扬自己不是那么过分的需求(太过分的,比如封禅,仲父会劝住他)。小白这样“故乐乎”的性格其实这是我当初喜欢上他的原因,因为这样的逍遥神仙风的他显得鲜明而光彩照人,不是那种苦哈哈克制自己的、极力清心寡欲可是老是做不到、抑或是即使做到了,也显得像个治理国家的机器,而非一个正常的、有生命力的人。况且,小白的鲜明不仅没有劳民伤财,反而可以给人民带来同样的快乐,让每一位人民都和他一样色彩缤纷,而不是剥夺他人的色彩来让自己爽。

 (关于顺应天性VS克制欲望这一点我放到下篇细说)

   我当然崇拜尧舜一样的圣君(我觉得我对成汤的激情称颂已经可以说明一切了),但这个世界上没有“最美丽”的花,只要能绽放而留香于世间,为什么要规定她们必须一模一样呢?小白和仲父能以独属于自己的风格做到“民游乐”,在地面上建立起一个理想国,甚至在那个风云交汇的时代里坚持了四十多年,就可以表明,这背后的理论基础,即使和“尧舜之道”有很大区别,依然足够光辉灿烂,值得研究。

     而两百年后,稷下学官的学生们确实这么做了。

  

     说到这个,东周列国志作为小说写得挺不错,但其中我最最最忍受不了的,就是对小白经典三问“好色”“好猎”“好酒”的改编,东周列国志改编得太差了!把小白和仲父的水平降低了不是一档两档!东周列国志写到:“他日,桓公又问于管夷吾曰:“寡人不幸而好田,又好色,得毋害于霸乎?”夷吾对曰:“无害也。”桓公曰:“然则何为而害霸?”夷吾对曰:“不知贤,害霸;知贤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复以小人参之,害霸。”桓公曰,善。”   在小说里,管夷吾不在意小白毛病的原因,从历史上的“人人皆有权利顺应天性”的思想基础,变成了只要有贤人执政国君自己吃喝玩乐不管事都不碍事,我怀疑很多人心中小白把国事全权委托给仲父自己当甩手掌柜的形象就出自这里!这一段真是万恶之源!


   来看《管子》原文吧!——

   公曰:“寡人有大邪三,其犹尚可以为国乎?”对曰:“臣未得闻。”公曰:“寡人不幸而好田,晦夜而至禽侧,田莫不见禽而后反。诸侯使者无所致,百官有司无所复。”对曰:“恶则恶矣,然非其急者也。”公曰:“寡人不幸而好酒,日夜相继,诸侯使者无所致、百官有司无所复。”对曰:“恶则恶矣,然非其急者也。”公曰、“寡人有污行,不幸而好色,而姑姊有不嫁者。”对曰:“恶则恶矣,然非其急者也。”公作色曰:“此三者且可,则恶有不可者矣?”对曰:“人君唯优与不敏为不可,优则亡众,不敏不及事。” (《管子·小匡》)

   首先,管夷吾没有说这些毛病没问题,他的前半句是:“恶则恶矣”!其次,他们从头到尾没有提到“霸”,只是很中肯地议论如何“为国”;重头戏来了,对于小白的最后一问,管夷吾的回答是,做国君的人,最重要的是不可以优柔寡断、不可以不明事理。(优柔寡断的人无法领导群臣,不明事理的人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根本成不了大事)这样有具体切入点的表述不比简简单单的“任用贤人”要有价值得多吗?谁不知道任用贤人啊?!管夷吾是那种会说废话的人吗?对着小白这样聪敏的学生,难道管夷吾要把他当成一个求报大腿的庸人吗?我再强调一遍,管夷吾对小白的每一次回答,都是对小白有要求的,比如这次说明对国君的要求。

    而不是任用贤人躺平即可!

    很明显,管夷吾要找的是合作伙伴,你不会,我可以教,但你要学会完成你那部分工作,我再做我的那部分,接着其他人再完成他们的任务。既然管夷吾的目标是成功实现自己的理论,为了这个目标,少年时想尽一切办法赚钱+活下来,也不为公子纠的死自杀,那么小白但凡平庸那么一点,管夷吾估计能转身就走:他才不想照顾弱智!

   只凭吃喝玩乐靠人带可当不上霸主———搞清楚,春秋的君臣是双向选择,可不是单一的忠。

   

    其他丞相的风格可以是“君上,放心,有我在。”而管夷吾的风格,从一开始,就是:“你把这些学会,我们打配合。”


     所以在看到那个著名问题,“如果你是皇帝,你希望谁是你的丞相”的时候,我第一个就排除管夷吾——看了两页《管子》后,我就觉得,要我穿越成小白,管夷吾还是把我一箭射死算了,我可没那脑子达到他的要求!


     刘禅当然没有那么愚蠢,但就算他独自支撑了很多年,在聪明这点上也绝对比不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方认证的霸王。就说管夷吾那些要求,他好像一个也达不到。

    后主我记得相父让你学《管子》可你怎么没学上啊

    那些说小白是刘禅的人,不仅不了解小白,恐怕更不了解管夷吾。仲父对社会制度有一套成体系的理论,他需要一个平台和一个合作伙伴来支持他完成这个目标——如果MIT的著名教授想寻找一个又有天赋又志向远大的孩子,并将其培养成全球顶尖的科学家,他会去幼儿园里挑选学生吗?


   虽然我现在已经完全理解小白吃人肉的想法了,我搞殷商历史的时候也真的对此很好奇啊,


   “天才”说完了,下篇来说小白“疯”在哪儿。


   补充一段,我一直觉得,以上这些才能,最好不要被视作优点,这是主君必备的基础技能,要是连这些都没有,那根本没有资格以“君主”的身份为人民服务,去当个县长、甚至泥瓦工,都比霸占着这个位置更有用。这种公务员类的工作,和普通工作还不一样,稍微差一点,就会给许多人带来严重的伤害。如果从小为了生活苦苦挣扎,长大后希望享受我在情感上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理智上还是希望可以对得起自己的职位),但那些从小锦衣玉食的公子哥们,长大后继续岁月静好让人民替自己负重前行,我会在情感上认为,他们本来就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

   这也是我厌恶部分君主/皇帝的原因,占着茅坑不拉屎,不行就下去,别在哪儿害人又害己。一个服务行业的工作,高高在上给谁看呢,恶心。


——————————————————————

【1】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不得见也。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傲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傲爵禄,吾庸敢傲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吕氏春秋·下贤》)


【2】齐桓公设庭燎,为士之欲造见者,期年而士不至,于是东野鄙人有以九九之术见者,桓公曰:“九九何足以见乎?”鄙人对曰:“臣非以九九为足以见也,臣闻主君设庭燎以待士,期年而士不至,夫士之所以不至者,君、天下贤君也;四方之士,皆自以论而不及君,故不至也。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犹礼之,况贤于九九乎?夫太山不辞壤石,江海不逆小流,所以成大也,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谋也。”桓公曰善,乃因礼之。期月四方之士,相携而并至,诗曰:“自堂徂基,自羊徂牛。”言以内及外,以小及大也。(《说苑》)


【3】桓公与管仲阖门而谋伐莒,未发也,而已闻于国矣。桓公怒谓管仲曰:“寡人与仲父阖门而谋伐莒,未发也,而已闻于国,其故何也?”管仲曰:“国必有圣人。”桓公曰:“然。夫日之役者,有执席食以视上者,必彼是邪?”于是乃令之复役,毋复相代。少焉,东郭邮至。桓公令傧者延而上,与之分级而上,问焉,曰:“子言伐莒者乎?”东郭邮曰:“然,臣也。”桓公曰:“寡人不言伐莒而子言伐莒,其故何也?”东郭邮对曰:“臣闻之,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臣意之也。”桓公曰:“子奚以意之?”东郭邮曰:“夫欣然喜乐者,钟鼓之色也;夫渊然清静者,缞绖之色也;漻然丰满,而手足拇动者,兵甲之色也。日者,臣视二君之在台上也,口开而不阖,是言莒也;举手而指,势当莒也。且臣观小国诸侯之不服者,唯莒,于是臣故曰伐莒。”桓公曰:“善哉,以微射明,此之谓乎!子其坐,寡人与子同之。” (《管子·小问》)


【4】前期:鲍叔曰:“先人有言曰:‘知子奠若父,知臣莫若君。’今君知臣不肖也,是以使贱臣傅小白也。贱臣知弃矣。” (《管子·大匡》)

        后期:齐桓,卫姬之子也,有宠于僖公,有鲍叔牙、宾须无、隰朋以为辅,有莒、卫以为外主,有国、高以为内主。从善如流、施惠不倦,有国,不亦宜乎?(《史记·楚世家》)


【5】命有司除庙筵几,而荐之曰:“自孤之闻夷吾之言也,目益明,耳益聪,孤弗敢专,敢以告于先君。”因顾而命管子曰:“夷吾佐予!”管仲还走,再拜稽首,受令而出。 (《吕氏春秋·赞能》)


【6】《管子·地数》《管子·乘马数》《管子·轻重戊》


【8】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遂送桓公入齐境。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与燕,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诸侯闻之,皆从齐。(《史记·齐太公世家》)


 【9】桓公使鲍叔识君臣之有善者,晏子识不仕与耕者之有善者;高子识工贾之有善者,国子为李,隰朋为东国,宾胥无为西土,弗郑为宅。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三十里置遽,委焉,有司职之。从诸侯欲通,吏从行者,令一人为负以车;若宿者,令人养其马,食其委。客与有司别契,至国八契费。义数而不当,有罪。凡庶人欲通,乡吏不通,七日,囚,出欲通,吏不通,五日,囚。贵人子欲通,吏不通,二日,囚。凡具吏进诸侯士而有善,观其能之大小以为之赏,有过无罪。令鲍叔进大夫,劝国家,得之成而不悔,为上举。从政治为次。野为原,又多不发,起讼不骄,次之。劝国家,得之成而悔;从政虽治而不能,野原又多发;起讼骄,行此三者为下。令晏子进贵人之子,出不仕,处不华,而友有少长,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耕者农农用力,应于父兄,事贤多,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令高子进工贾,应于父兄,筝长养老,承事敬,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者,为次;得一者,为下。令国子以情断狱。三大夫既已选举,使县行之。...... 君谓国子:“凡贵贱之义,入与父俱,出与师俱,上与君俱。凡三者,遇贼不死,不知贼,则无赦。断狱,情与义易,义与禄易,易禄可无敛,有可无赦。” (《管子·大匡》)


【10】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不为不可成者,量民力也;不求不可得者,不强民以其所恶也;不处不可久者,不偷取一世也;不行不可复者,不欺其民也。

         无私者,可置以为政。(我太爱这句了)

         

———————————————————

    我决定把之前b站上写过的评论也搬上来,和上文有重复的地方,但我改不动了:

    我觉得作为堂堂诸子百家中时间顺序上第一家的管子,被后世抛弃得分外惨烈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对统治者和臣子的才智要求实在太高了,臣子还好,但后世的统治者实在做不到,纯粹的王道和霸道都是很难的,再加上很多上古时代的智慧结晶(比如各种书)都丢失了,于是后世只能靠着一堆乱七八糟的帝王之术披上孔子的皮来统治。废话这么多只想感叹一句,小白真的有被低估,诸子百家哪一家的理论是省油的灯啊,还能在他的统治下真正实现。很多人都不知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还有国内那些“守国财而毋税于天下,而外因天下”的政策是什么样的含金量。我只认小白一个真正的霸主。后世那么多所谓的“霸主”,他们的以人为本去哪儿了?

   我一直认为小白是一个很有主见又足够聪明的国君。根据《管子》,仲父的一套理念的实施是需要和君主打配合的,而且在他那里,君主需要的可不只是什么节俭仁爱,君主需要掌握平衡、轻重、调查等等方方面面的能力,可以看出小白确实一字不漏地掌握了,因为小白自己就有很多漂亮的决策,比如把燕君送送别他所走过的齐国土地都滑给燕国,拜访贤人五次面对不理解之人的回答。就说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各式理财之术,我看了好多遍都没看懂,小白听了一次就可以完美理解掌握并且和相国合作(况且他问仲父的那些问题也不是普通人能问出来的),远非常人所及。所以他们两个就是强者之间的配合,绝对不是谁依靠谁。


下篇在这里:【姜齐·小白】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下)

墨缘•瑾微

春秋时期往来规制

  有没有友友解答一下春秋时期国君和君夫人到别国去要不要带着嫡长子啊?很迫切地想知道鲁桓公被害的时候姬同到底在哪个国家。如果有史料印证就更好了(俺自己翻左传没翻到),谢谢友友们了。(╥ω╥`)

  有没有友友解答一下春秋时期国君和君夫人到别国去要不要带着嫡长子啊?很迫切地想知道鲁桓公被害的时候姬同到底在哪个国家。如果有史料印证就更好了(俺自己翻左传没翻到),谢谢友友们了。(╥ω╥`)

木安

合集封面说明

   封面裁剪于油画《东海日出》,谁让我那么爱齐国。


   “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太史公这一段评价真是百看不厌!

 (喜爱的事物被自己的偶像赞美,这样的快乐谁懂!)


    我一直觉得齐国走的是自由自在的神仙风,尤其是姜齐。第一,神话传说中最主要的几个地方,蓬莱、方丈、瀛洲...都在渤海或者东海里,也就是后世的沧海,都是齐国的临海...

   封面裁剪于油画《东海日出》,谁让我那么爱齐国。


   “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太史公这一段评价真是百看不厌!

 (喜爱的事物被自己的偶像赞美,这样的快乐谁懂!)


    我一直觉得齐国走的是自由自在的神仙风,尤其是姜齐。第一,神话传说中最主要的几个地方,蓬莱、方丈、瀛洲...都在渤海或者东海里,也就是后世的沧海,都是齐国的临海;第二,齐国的开国之君姜太公、历代齐侯的老祖先,就是个彻底的神仙形象;第三,国风就是奔放自在、洒脱不羁的,比起长生不老大家更愿意“何不秉烛游”~(由于过于奔放小白甚至不得不规定男女改嫁/重娶不得超过三次)

   简直和鲁国兄弟两个极端。


   非常非常一脉相乘的,姜子牙因地制宜对礼乐的简化就奠定了齐国开明政治的基础,管夷吾又很好地结合时代让“民有所游乐”发展到了新高度。

   顺便,姜子牙的理论通常也被算成是霸业的来着,“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的理论在管子的霸业理论中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杵臼虽然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没能成功复原先君的霸业,但我很爱他不卑不亢的治国态度(就算他在晏子春秋里天天干破事),在知道田氏代齐的悲剧几乎不可彻底解决后,既没有自觉后代政权延续无望自暴自弃,也没有为杜绝后患赶尽杀绝(当然当时情况也不允许他这么做),而是非常诚恳地回答了晏夫子的建议:“善哉!我不能矣。吾今⽽后知礼之可以为国也。”——我虽然很难改变结局,但我依然感谢您告诉我礼的重要,如此,至少我并非毫无所获。

   当时看到这一段对话非常有感触,我第一个想法是,姜太公肯定也会为他的每一代子孙感到骄傲。无论是否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他们都有着可爱而丰富的灵魂。 

   何况大名鼎鼎的吕不韦和仁智并施、善于治国的吕后也是姜子牙的后代吧。

   果然,神仙的后人也是神仙!


   我对田齐没啥太大的感觉,只是齐宣王的“寡人好色”让我笑了很久,看样子陈国人田氏到齐国完全被齐国人的风流纨绔同化了呢。最后齐被秦灭,虽然灭的不是我最爱的姜姓吕氏后人,还是有点遗憾。甚至我看到韩信拒绝蒯通三分天下建议的时候心都在滴血啊,当然不是为了韩信本人(韩信:礼貌你吗),我就是想看到齐国能够一统江山然后创造一个幸福的天下,而不只是一个幸福的国家嘛!所以我恨不得吕后赶紧称帝然后改国号为齐然后让他们见识一下什么叫真正的霸业!就当我爱屋及乌喜欢齐国这个国号了吧。(话虽如此,某伪齐政权一边去!)

    不过转念一想也正常,自由自在的神仙国实在不适合高高在上、权利巅峰的生活,或许齐国最好的结局,就是在翻起几朵浪花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后人留下一个或几个无法复制的传说。而那些曾经鲜活地起舞过的他们,早已随着海浪奔向真正自由的远方,去东海的仙岛上做快乐的神仙。百年之后,有后人试图访问仙山以求长生不老,驾船途中忽遇大风大浪,掉入海中,醒来发现身处有各种奇珍异兽的小岛,一边的沙滩上,鲍叔整着篓子,仲父和小白正坐在一起钓鱼。后人惊异,忽而又陷入昏迷,醒来仍在船上,东海风平浪静,犹以为南柯一梦。


    不好,我怎么越写越像神棍了。

阿白
因齐,一鸣惊人ver. 感谢咕...

因齐,一鸣惊人ver.

感谢咕咕老师的设——

因齐,一鸣惊人ver.

感谢咕咕老师的设——

好不好啊

是云海@清云 设定的小齐

找清川老师约的线稿 我给铺了一下颜色

很喜欢这张所以放出来 奶鹃可爱(´,,•ω•,,)

是云海@清云 设定的小齐

找清川老师约的线稿 我给铺了一下颜色

很喜欢这张所以放出来 奶鹃可爱(´,,•ω•,,)

溯曦
《春秋公羊传注疏》:文者,谥...

        《春秋公羊传注疏》:文者,谥也。夫人以姓配谥,欲使终不忘本也。

        因为明朝小说《东周列国志》的原因,文姜的“文”经常被人误解为她的名字。

        “单说次女文姜,生得秋水为神,芙蓉如面,比花花解语,比玉玉生香,真乃绝世佳人,古今国色。兼且通今博古,出口成文,因此号为文姜。”这是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里设定的


        《春秋公羊传注疏》:文者,谥也。夫人以姓配谥,欲使终不忘本也。

        因为明朝小说《东周列国志》的原因,文姜的“文”经常被人误解为她的名字。

        “单说次女文姜,生得秋水为神,芙蓉如面,比花花解语,比玉玉生香,真乃绝世佳人,古今国色。兼且通今博古,出口成文,因此号为文姜。”这是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里设定的


好想做田氏的兵法啊

考證  田書-孫武 年代世係    (1)

作者:我


                                 


前言:


由於說法眾多,我在此僅論述姬姓孫氏與媯姓孫氏。我先不懷疑《新唐書》的可信度,以所有文獻用在一起考證。如果將新唐書的賜氏否定,那麼就更加離奇。並且賜氏也事出有因。......


作者:我


                                 


前言:


由於說法眾多,我在此僅論述姬姓孫氏與媯姓孫氏。我先不懷疑《新唐書》的可信度,以所有文獻用在一起考證。如果將新唐書的賜氏否定,那麼就更加離奇。並且賜氏也事出有因。


“田書為孫武取名為‘武’”這一說法不見文獻,萬惡之源可能在廣播劇《孫子長歌》,然後《典籍裡的中國》也用了這個東西。


你們考證家譜世係的我看了看都把能用的文獻特別從是《新唐書》出發一直在探討《新唐書》世係的真實度把能用的文獻真實度都懷疑完了咱還考證什麼啊大人們你們說對不對。


一.世係考證


由于生年考证较为繁琐,並且沒有確切說法,所以将世系考证提前论述。


1.景公賜氏


將伐莒放在整個春秋背景下看待“田書伐莒”:


看待田書伐莒,不能走两个极端。

一種極端是:田書伐莒,非常有功劳。這個顯而易見是錯誤的。

另一個極端是:莒国就是一个小国,战胜了也没什么的。


但是想要评判伐莒,先要知道莒国与齐国之前交战的记录,不能仅靠莒国是小国来评判。

客观来看莒国确实小,齐国确实大。但是我這裡列舉齊國與莒國春秋時期交战记录如下:


《管子》與眾多先秦諸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

《晏子春秋》“庄公阖门而图莒”

《左传·宣公十三年》“莒忖晋而不事齐”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齐国输了。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伐莒,侵介根”

《左傳·昭公二十二年》“齊侯伐莒”


《春秋大事表·春秋鲁邾莒交兵表》:“莒虽小国,东夷之雄者也,其为患不减于荆(楚)、吴。自入春秋,未有入人之国者,而莒入向。未有取人之地者,而莒取杞牟娄,放恣无忌。”


齊國多次伐莒,並且很難保證都勝利,景公在田書伐莒後再次決定伐莒,別人失敗後他親自出征。可見對莒國的重視。

所以说伐莒,不是轻而易举的欺负邻居,莒国还是有一定战斗力的。这样也可以解释《新唐书》的赐氏。


景公賜“孫”氏與田書,該氏在春秋有某種公族的意味,並不是隨意什麼字都去作為氏賜的。

我為景公賜氏找點理由。我猜測一下:之前伐莒的戰例中並無田書這樣用新方法敗莒人。而且這場仗打得還是挺漂亮的。

且田書是有些功劳的,如果轻而易举能赢,也没有必要赐氏。那就如同通货膨胀。


这样田書-孙武世系邏輯通順一点,妫姓孙氏源流也明确一些。我們不至于完全否定赐氏,觉得賜氏是完全根本没有发生的。


                                                          


2.田穰苴與孫武

又:《司馬法》(《穰苴兵法》)與《孫子》


先從史事說起。

《史記·司馬穰苴列傳》“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谮于景公。景公退穰苴,苴发疾而死。田乞、田豹之徒由此怨高、国等。其后及田常杀简公,尽灭高子、国子之族。”


《唐表》中对孙武的远祖及孙武与孙膑的世系关系是这么记载的:“(陈)无宇二子:恒、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


這裡可以看出司馬穰苴的遭遇對孫武的奔吳有一定影響。


在此我駁一下“齊四姓之亂”田氏勝利,應該對田氏有利不奔吳留齊發展的觀點:


田氏雖然在四姓之亂取得勝利了,但是並沒有在齊國完全勝利。要說完全勝利還得是田常“兄弟宗人盡為齊都邑大夫”,那麼才可能有大量的發展空間。四姓之亂後還有景公逝田氏發動的政變等等。

在四姓之亂後公元前484年吳齊艾陵之戰,《左傳·哀公九年》:“田乞謂其弟書曰:爾死,我必得志。”田氏犧牲了在此前有戰功並且是田氏宗主田無宇之子田氏宗主田乞之弟,具有極其親密血緣關係和較高地位及有戰功的田書,為的就是在艾陵之戰戰敗後排除對田氏的懷疑。如果田乞派出無關緊要的田氏人或者其他人就不能排除這個嫌疑了。艾陵之戰國高等執政貴族都戰死,這也是田氏參戰的原因。

所以孫武就算四姓之亂田氏勝利了他也不能在齊國掌握軍權,一次勝利國內的姜姓與其他執政貴族依然會猜忌田氏。


所以這裡假設孫武是姬姓孫氏,他不是田氏,他就可以不用擔心田氏這個出身對自己掌握軍權有困擾,他也沒有必要離開齊國。


這樣也可以說明孫武或為媯姓孫氏。

                                                    


再談《司馬法(穰苴兵法)》與《孫子》軍事思想。


《司馬法》成書年代及作者雖有爭議,但是全書內容思想較為統一,“《司馬法》以義立”。這是禮樂製度與戰爭軍禮未完全破壞下的產物。而《孫子》明確提出“兵者,詭道也”,“《孫子》以詐立”。《司馬法》中不提古者戰道,也有一些田穰苴自己的兵法,而《孫子》體現孫武的軍事思想。所以戰爭軍禮這一思想應早於“詭道”,否則田穰苴在一眾變詐的戰場上堅持“義”,是不合邏輯的。


田穰苴大約在孫武父輩,田書是田無宇之子,我們由此可得出:孫武不應為田書之子或者田書同輩人。


                          


未完。

好想做田氏的兵法啊

對不起但是啊啊啊啊啊啊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對不起但是啊啊啊啊啊啊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好想做田氏的兵法啊

陈国年龄>姜齊,姜齊年齡>田氏,田齊年齡<姜齊。因為從舜開始算了。田齊年齡從陳完開始算。

陈国年龄>姜齊,姜齊年齡>田氏,田齊年齡<姜齊。因為從舜開始算了。田齊年齡從陳完開始算。

LOFTER

让兴趣,更有趣

简单随性的记录
丰富多彩的内容
让生活更加充实

下载移动端
关注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