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站、日珥与太阳
影像提供与版权: Mehmet Ergün
说明: 那不是太阳黑子,而是凌越太阳前方的国际太空站(ISS)。 因为,太阳黑子有黝黑的中心本影,周围环拱著较淡的半影,而且不会有定泊在旁的飞龙号模组舱。 此外,ISS有槎枒的多重结构,是人类至今建造过最大最复杂的太空船。 还有,太阳黑子环绕太阳,国际太空站则绕行地球。 国际太空站每90分钟绕行地球一圈,所以太空站凌日是相对常见的景观,不过要精确掌握它凌日的位置和时机,并拍下精采的影像难度不低。 这幅主题影像,整合了3张摄于相同地点和取像时间几乎...
太空站、日珥与太阳
影像提供与版权: Mehmet Ergün
说明: 那不是太阳黑子,而是凌越太阳前方的国际太空站(ISS)。 因为,太阳黑子有黝黑的中心本影,周围环拱著较淡的半影,而且不会有定泊在旁的飞龙号模组舱。 此外,ISS有槎枒的多重结构,是人类至今建造过最大最复杂的太空船。 还有,太阳黑子环绕太阳,国际太空站则绕行地球。 国际太空站每90分钟绕行地球一圈,所以太空站凌日是相对常见的景观,不过要精确掌握它凌日的位置和时机,并拍下精采的影像难度不低。 这幅主题影像,整合了3张摄于相同地点和取像时间几乎相同的照片。 其中一张过曝,以记录太阳盘面上缘的昏暗日珥。 另一张曝光不足,以拍下太阳色球层复杂的纹理。 最后一张照片的难度最高,必须在国际太空站掠过日盘的转瞬间捕捉到它的身影。 如仔细检视国际太空站的剪影,可发现停泊在该处的飞龙号载人模组舱。
明日的图片: hubble bloom
阿波罗11号:地球、月球与太空舱
影像提供: NASA, Apollo 11; Restoration - Toby Ord
说明: 在完成人类现代史上最著名的的旅程后,该回家了。 在证明人类有能力摆脱地球的束缚之后,首批在地外世界漫步的人类─阿姆斯壮和艾德林,搭乘登月舱的返回舱,回到绕月轨道上和留守指挥与服务舱的柯林斯会合。 这幅摄于1969年7月21日、最近经过数位修复的影像,是柯林斯见到返回舱靠近指挥舱的情景,影像下方是月球,而远方则是地球。 月表上的平滑黝黑区,是位在月表正...
阿波罗11号:地球、月球与太空舱
影像提供: NASA, Apollo 11; Restoration - Toby Ord
说明: 在完成人类现代史上最著名的的旅程后,该回家了。 在证明人类有能力摆脱地球的束缚之后,首批在地外世界漫步的人类─阿姆斯壮和艾德林,搭乘登月舱的返回舱,回到绕月轨道上和留守指挥与服务舱的柯林斯会合。 这幅摄于1969年7月21日、最近经过数位修复的影像,是柯林斯见到返回舱靠近指挥舱的情景,影像下方是月球,而远方则是地球。 月表上的平滑黝黑区,是位在月表正面东缘、月球赤道下方的史密斯海。 在这张标志性的影像裡,除了摄影者之外,所有的人类都在相机前方。
- NASA Remembers Michael Collins -
明日的图片: another triple alignment
船底大星云的星云
图像提供和版权: John Ebersole
说明:有什么潜藏在船底大星云的云气之内? 这些看来有些凶恶的黝黑体,其实是分子云,具体来说,它们是云气和尘埃聚集得特别厚的不透光分子云纠结。 只不过,这些分子云和地球大气比起来,通常还是远较稀薄。 这张细致的影像,呈现船底大星云的核心区,在此区域里,黝黑和彩色的气体与尘埃云都特别醒目。 在这幅2016年中摄于澳洲. 塞汀泉天文台的影像里,星云的主成分氢气以绿色呈现,而微量硫和氧所发出的光,则分别渲染成红色与蓝色。 编录号为NGC 3372...
船底大星云的星云
图像提供和版权: John Ebersole
说明:有什么潜藏在船底大星云的云气之内? 这些看来有些凶恶的黝黑体,其实是分子云,具体来说,它们是云气和尘埃聚集得特别厚的不透光分子云纠结。 只不过,这些分子云和地球大气比起来,通常还是远较稀薄。 这张细致的影像,呈现船底大星云的核心区,在此区域里,黝黑和彩色的气体与尘埃云都特别醒目。 在这幅2016年中摄于澳洲. 塞汀泉天文台的影像里,星云的主成分氢气以绿色呈现,而微量硫和氧所发出的光,则分别渲染成红色与蓝色。 编录号为NGC 3372的船底大星云,位在船底座之内,大小约为300光年,离我们则约有7,500光年远。 此星云内最活跃的海山二,在1830年代曾是天空最明亮的恒星之一,但后来大幅变暗。
明日的图片: all humans but one
灵巧号的毅力号图像
图像提供: NASA, JPL-Caltech
说明:在4月25日以5米的高度飞行时,灵巧号火星直升机拍下这张清晰的影像。 在火星表面上空进行第二次飞航时,灵巧号的彩色相机,回首眺望目前位在莱特兄弟机场和巴特勒降落点(顶缘有毅力号轮痕的区域)的基地。 影像的左上角,有伫立在85米之外的毅力号。 而在相机视野的左缘和右缘,可以看到灵巧号的降落支架的脚尖。 在4月30日进行创记录的第四次飞航里,灵巧号为新降落区候选拍下多幅影像之后,才返回莱特兄弟机场。 在灵巧号的第五次飞行,这部火星飞行器会进行移驻新机场...
灵巧号的毅力号图像
图像提供: NASA, JPL-Caltech
说明:在4月25日以5米的高度飞行时,灵巧号火星直升机拍下这张清晰的影像。 在火星表面上空进行第二次飞航时,灵巧号的彩色相机,回首眺望目前位在莱特兄弟机场和巴特勒降落点(顶缘有毅力号轮痕的区域)的基地。 影像的左上角,有伫立在85米之外的毅力号。 而在相机视野的左缘和右缘,可以看到灵巧号的降落支架的脚尖。 在4月30日进行创记录的第四次飞航里,灵巧号为新降落区候选拍下多幅影像之后,才返回莱特兄弟机场。 在灵巧号的第五次飞行,这部火星飞行器会进行移驻新机场的单向航程,接着预期会进行一些全新的飞行演示。
明日的图片: clouds of the keel
近地点的粉红月
影像提供与版权: Alice Ross
说明: 在4月25日,一轮接近满相的明月在日落前升起。 在这幅摄于苏格兰.爱丁堡.利斯的影像裡,熟悉的月盘有澄澈蓝天和盛开的樱天为伴。 这轮又名为粉红月的4月满月,出现在近地点附近。 在它绕行地球的椭圆轨道上,近地点为最靠近地球的位置,因此这轮粉红月是今年最近最明亮的满月之一。 如果你错过了,没关係。 下次再见到近地点满月的机会,近在5月26日。 5月这轮名为花月的满月,比4月的满月近158公里,大约是地球-月球距离的百分之四。
明日的图片: ...
近地点的粉红月
影像提供与版权: Alice Ross
说明: 在4月25日,一轮接近满相的明月在日落前升起。 在这幅摄于苏格兰.爱丁堡.利斯的影像裡,熟悉的月盘有澄澈蓝天和盛开的樱天为伴。 这轮又名为粉红月的4月满月,出现在近地点附近。 在它绕行地球的椭圆轨道上,近地点为最靠近地球的位置,因此这轮粉红月是今年最近最明亮的满月之一。 如果你错过了,没关係。 下次再见到近地点满月的机会,近在5月26日。 5月这轮名为花月的满月,比4月的满月近158公里,大约是地球-月球距离的百分之四。
明日的图片: light-weekend
阿波罗17号:蛾眉相的地球
影像提供: Apollo 17, NASA; Restoration - Toby Ord
说明:在这幅令人赞叹、以黝黑太空为背景的的照片里,我们美丽的地球拥有弯弯的蛾眉相。 在这个陌生的视角里,地球形似望远镜影像里的遥远行星,纵目可见的地平线全在视野之内。 目前只有低地球轨道国际太空站上的组员,才能用更接近的视角观赏地球。 在每90分钟绕行地球一圈的太空站上,视野下方有不停掠过的云海、海洋和陆块,以及远方地球蛾眉状的临边亮弧。 这幅经过数位修整的影像,...
阿波罗17号:蛾眉相的地球
影像提供: Apollo 17, NASA; Restoration - Toby Ord
说明:在这幅令人赞叹、以黝黑太空为背景的的照片里,我们美丽的地球拥有弯弯的蛾眉相。 在这个陌生的视角里,地球形似望远镜影像里的遥远行星,纵目可见的地平线全在视野之内。 目前只有低地球轨道国际太空站上的组员,才能用更接近的视角观赏地球。 在每90分钟绕行地球一圈的太空站上,视野下方有不停掠过的云海、海洋和陆块,以及远方地球蛾眉状的临边亮弧。 这幅经过数位修整的影像,呈现至今只有24位阿波罗计划的航天员,在1968年至1972年往返月球途中,才有幸见到的景观。 上面影像的原图(AS17-152-23420),是在1972年12月17日由Apollo 17阿波罗17号的组员摄于返程。 截自目前为止,它是人类以这个行星际视角拍摄的最后一张地球影像。
明日的图片: pixels in space
北极星和它周围的尘埃
图像提供和版权: Bray Falls
说明:为何北极星是指北星? 首先,目前北极星是北天离地球自转轴最近的亮星。 因此,当地球自转时,北天的恒星看似都在旋绕北极星,只有北极星恒定不动,故为指北星。 不过,在南天的地球自转轴指向附近,目前没有亮星,故无南极星。 在数千年前,地球转轴的指向和现在不同,在那时,织女星是指北星。 虽然北极星并不是夜空中最亮的恒星,但要找到它并不难,因为它和北斗七星斗瓢的两颗星几乎连成一直线。 在上面这幅经过数字处理,以抑制周围暗星但突显名为共照耀星系...
北极星和它周围的尘埃
图像提供和版权: Bray Falls
说明:为何北极星是指北星? 首先,目前北极星是北天离地球自转轴最近的亮星。 因此,当地球自转时,北天的恒星看似都在旋绕北极星,只有北极星恒定不动,故为指北星。 不过,在南天的地球自转轴指向附近,目前没有亮星,故无南极星。 在数千年前,地球转轴的指向和现在不同,在那时,织女星是指北星。 虽然北极星并不是夜空中最亮的恒星,但要找到它并不难,因为它和北斗七星斗瓢的两颗星几乎连成一直线。 在上面这幅经过数字处理,以抑制周围暗星但突显名为共照耀星系际星云(IFN)的8度宽主题影像里,北极星是中心附近最亮的那颗星。 身为造父变星有胀缩表面的北极星,在为期数天的缓慢变化过程中,它的亮度会有几个百分点的变化。
明日的图片 : open space
动画:黑洞如何摧毁恒星
示意视频提供: DESY, Science Communication Lab
说明:恒星太靠近黑洞会怎样? 黑洞会把恒星撕碎。 然而,过程何似? 关键并非重力有多强,而是恒星各区域受到的引力差(引潮力),才是恒星毁灭的主因。 这部主题动画里,揭示了恒星碎裂的过程。 在动画开头之时,可见到一颗往黑洞靠近的恒星。 在它的轨道速率增加的同时,它的外层大气在最近距时被剥去。 大部分的恒星大气最后会消散在太空中,只有部分会持续旋绕黑洞形成吸积盘。 接着,动...
动画:黑洞如何摧毁恒星
示意视频提供: DESY, Science Communication Lab
说明:恒星太靠近黑洞会怎样? 黑洞会把恒星撕碎。 然而,过程何似? 关键并非重力有多强,而是恒星各区域受到的引力差(引潮力),才是恒星毁灭的主因。 这部主题动画里,揭示了恒星碎裂的过程。 在动画开头之时,可见到一颗往黑洞靠近的恒星。 在它的轨道速率增加的同时,它的外层大气在最近距时被剥去。 大部分的恒星大气最后会消散在太空中,只有部分会持续旋绕黑洞形成吸积盘。 接着,动画带我们进入吸积盘,眺望中央的黑洞。 除了重力透镜造成的奇特视觉效应之外,还可见到吸积盘的反侧。 最后,我们的视线沿着二道顺自转轴外泛的喷流之一远眺。 理论模型指出,这些喷流里不但应有高能气体,也有高能微中子,而在不久前,地面观测刚找到一个例证。
明日的图片: polaris deep field
人马三重星云
影像提供与版权: Gabriel Rodrigues Santos
说明:用望远镜巡礼人马座和恒星群集的银河中心之时,这三个明亮星云经常是目光会聚的天体。 其实远在十八世纪时,梅西叶就编录了其中的两个星云,它们分别是影像中右下方的大星云M8和顶缘附近的美丽M20。 第三个发射星云是M8左方的NGC 6559,二者由一道黝黑尘埃带所分隔。 这三个星云,都是距离在5千光年左右的恒星诞生区。 跨幅超过100光年的庞大M8,亦名为礁湖星云,而M20常见的昵称是三叶星云。 影像中,明亮氢气云发出的...
人马三重星云
影像提供与版权: Gabriel Rodrigues Santos
说明:用望远镜巡礼人马座和恒星群集的银河中心之时,这三个明亮星云经常是目光会聚的天体。 其实远在十八世纪时,梅西叶就编录了其中的两个星云,它们分别是影像中右下方的大星云M8和顶缘附近的美丽M20。 第三个发射星云是M8左方的NGC 6559,二者由一道黝黑尘埃带所分隔。 这三个星云,都是距离在5千光年左右的恒星诞生区。 跨幅超过100光年的庞大M8,亦名为礁湖星云,而M20常见的昵称是三叶星云。 影像中,明亮氢气云发出的红光,是这些发射星云最主宰性的色泽,而三叶星云内高对比的泛蓝区域,则来自被尘埃所反射的星光。 这片宽广的星际视野,横跨约4度(8个满月宽度)的天区。
明日的图片: star shredder
行星状星云Mz3 : 蚂蚁星云
图像提供: R. Sahai (JPL)et al., Hubble Heritage Team, ESA, NASA
说明:为何是蚂蚁而不是大球? 行星状星云 Mz3,是由一颗类似太阳而且必然是球形的恒星所抛出的。 然而,为何向外泛流的气体拥有蚂蚁的外观而非球形呢? 有用的线索包括:喷出的气体流速高达每秒1000多公里、长达数光年的长条结构、以及星云中心的恒星磁性。 一个可能的答案是:Mz3星云靠近...
行星状星云Mz3 : 蚂蚁星云
图像提供: R. Sahai (JPL)et al., Hubble Heritage Team, ESA, NASA
说明:为何是蚂蚁而不是大球? 行星状星云 Mz3,是由一颗类似太阳而且必然是球形的恒星所抛出的。 然而,为何向外泛流的气体拥有蚂蚁的外观而非球形呢? 有用的线索包括:喷出的气体流速高达每秒1000多公里、长达数光年的长条结构、以及星云中心的恒星磁性。 一个可能的答案是:Mz3星云靠近影像中心亮星附近,隐藏着第二颗紧绕着亮星运行的较暗恒星。 另一个竞争假说指出:中心星的自转与磁场,导引气体的流动。 由于这颗中心星与太阳看起来极为类似,天文学家希望经由深入了解这只庞大太空蚂蚁的历史,能让我们洞见太阳与地球的可能未来。
明日的图片: black hole destroys star
太空探险公司载人2号任务发射
影片提供与版权: Eric Holland
说明:天空发生什么事? 这片美国. 佛罗里达州. 印地安港海滩上方的天空,在昨天日出前,原先相对宁静,然后因火箭发射而突然亮起。 当时北方不远之处的美国航天总署之太空探险公司载人2号任务,在强大的猎鹰9号火箭推送下向天空攀升。 在这部把12分钟过程压缩成8秒的缩时主题影片里,明亮的火箭发射烟尘自左缘启始。 随着火箭深入越来越稀薄的大气层,受到朝阳照亮的火箭尘尾也随之扩展。 当载人2号任务的乘载舱消失在地平线后方之后,可见到返回的...
太空探险公司载人2号任务发射
影片提供与版权: Eric Holland
说明:天空发生什么事? 这片美国. 佛罗里达州. 印地安港海滩上方的天空,在昨天日出前,原先相对宁静,然后因火箭发射而突然亮起。 当时北方不远之处的美国航天总署之太空探险公司载人2号任务,在强大的猎鹰9号火箭推送下向天空攀升。 在这部把12分钟过程压缩成8秒的缩时主题影片里,明亮的火箭发射烟尘自左缘启始。 随着火箭深入越来越稀薄的大气层,受到朝阳照亮的火箭尘尾也随之扩展。 当载人2号任务的乘载舱消失在地平线后方之后,可见到返回的猎鹰9号第一级火箭,曳着烟尘向大西洋上的太空探险公司泊船沉降。 在进入太空后,奋进号的组员舱,预计今天早上会停靠并护送4位航天员到国际太空站(ISS)。 这些载人2号乘员将加入第65探险队,协助各种事务的进行,包括用微型但可模拟人类器官的器官芯片(微流控芯片),在ISS微重力让测试得以快速进行的环境中,测试各种药物。
明日的图片: ant star
夜间飞越地球II
影片提供: NASA, Gateway to Astronaut Photography, ISS Expedition 53; Music: The Low Seas (The 126ers)
说明:这部呈现夜间地球景观的静谧影片,剪辑自国际太空站在2017年拍摄的一些缩时影像系列。 喜爱低地球轨道影像的读者,在影片开头时,可见到满天的绿色和红色北极光。 然后随着空间站从西北向东南飞,沿途可见到北美州、墨西哥湾和...
夜间飞越地球II
影片提供: NASA, Gateway to Astronaut Photography, ISS Expedition 53; Music: The Low Seas (The 126ers)
说明:这部呈现夜间地球景观的静谧影片,剪辑自国际太空站在2017年拍摄的一些缩时影像系列。 喜爱低地球轨道影像的读者,在影片开头时,可见到满天的绿色和红色北极光。 然后随着空间站从西北向东南飞,沿途可见到北美州、墨西哥湾和佛罗里达海岸的夜间景观。 在影片的第二部分,会见到欧洲都市的灯火,飞越地中海和北非明亮的尼罗河。 此外,在这座地球轨道上的前哨站,还可见到源自下方雷暴系统闪电的短暂亮闪,以及从地球弯曲地平线上方气辉中升起的恒星。 如今端坐在家中的你,可随时上网观看地球的主要活动。
明日的图片: light-weekend
红外波段的银心
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Spitzer Space Telescope,Susan Stolovy (SSC/Caltech)等;重新处理:Judy Schmidt
说明:我们星系的中心看起来像什么?在可见光下,银河系的中心被尘埃和气体云所遮蔽。但在这幅令人惊叹的图像中,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的红外相机穿透了大部分尘埃,揭示了拥挤的银河系中心区域的恒星。这张细节丰富的伪彩色照片是由许多较小的局部照片拼接而成的,以蓝色显示了较老、较冷的恒星。发出红色和棕色光芒的尘埃云与恒星摇篮中的年轻炽热恒星有关。最近发现,...
红外波段的银心
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Spitzer Space Telescope,Susan Stolovy (SSC/Caltech)等;重新处理:Judy Schmidt
说明:我们星系的中心看起来像什么?在可见光下,银河系的中心被尘埃和气体云所遮蔽。但在这幅令人惊叹的图像中,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的红外相机穿透了大部分尘埃,揭示了拥挤的银河系中心区域的恒星。这张细节丰富的伪彩色照片是由许多较小的局部照片拼接而成的,以蓝色显示了较老、较冷的恒星。发出红色和棕色光芒的尘埃云与恒星摇篮中的年轻炽热恒星有关。最近发现,银河系的最中心位置能够形成新生恒星。银河系中心位于人马座方向,距离我们26700光年。在这个距离上,这张照片的跨度约为900光年。
(翻译:北京天文馆)
暮光时分的地球
影像提供: ISS Expedition 2 Crew, Gateway to Astronaut Photography of Earth, NASA
说明: 在这张呈现地球海洋和云彩的壮丽影像里,当日夜交替时,并没有明显的边界分隔白画与黑夜。 明暗界线是一个弥漫的区域,白画区缓慢的转变为黑夜,带来暮光时分。 在这张影像里,阳光从右方入射,当阳光穿过烟尘弥漫、滋养地球万物的对流层时,会逐渐变红,然后再被云层反射产生影像淡红的色泽。 ...
暮光时分的地球
影像提供: ISS Expedition 2 Crew, Gateway to Astronaut Photography of Earth, NASA
说明: 在这张呈现地球海洋和云彩的壮丽影像里,当日夜交替时,并没有明显的边界分隔白画与黑夜。 明暗界线是一个弥漫的区域,白画区缓慢的转变为黑夜,带来暮光时分。 在这张影像里,阳光从右方入射,当阳光穿过烟尘弥漫、滋养地球万物的对流层时,会逐渐变红,然后再被云层反射产生影像淡红的色泽。 在影像右上角的白画地球边缘,可以清楚看见平流层顶,以及受到散射的蓝光逐渐隐没在黝黑的太空中。 这幅影像是在2001年7月,摄于轨道高390公里的国际空间站上。 不过如今端坐家中的你,可以上线观看地球的健康状态。
庆祝: 地球日
明日的图片: Planet Earth at Night
半人马A的翘曲磁场
影像提供: Optical: 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 (ESO) Wide Field Imager; Submillimeter: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Radio Astronomy/ESO/Atacama Pathfinder Experiment (APEX)/A.Weiss et al; X-...
半人马A的翘曲磁场
影像提供: Optical: 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 (ESO) Wide Field Imager; Submillimeter: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Radio Astronomy/ESO/Atacama Pathfinder Experiment (APEX)/A.Weiss et al; X-ray and Infrared: NASA/Chandra/R. Kraft; JPL-Caltech/J. Keene; 脚本:Joan Schmelz (USRA)
说明:当星系互撞时,它们的磁场会受到什么影响? 为得到答案,美国航天总署以波音747为平台的索菲亚天文台(SOFIA),观测半人马A极化尘埃发出的光,以找出它的磁场结构。 半人马A不寻常的形状,源自二个星系的互撞,而受中心超大质量黑洞吸积的气体,则是驱动喷流的能源。 在此图像图像中,由SOFIA的磁场线,叠加在ESO(可见光;白)、APEX(次毫米;橙)、钱德拉(X射线;蓝)和史匹哲(红外光;红)图像之上。 影像里,星系外围的磁场平行于尘埃带,但中心附近则颇为扭曲。 这是因为黑洞附近的重力加速离子,强化了该处的磁场。 总结来说,星系互撞不但合并了星系的质量,也强化了它们的磁场。 这些结果,让我们对星系合并较常发生的早期宇宙里,磁场如何演化有新的洞见。
明日的图片: open space
灵巧号在火星进行首航
视频提供: NASA, JPL-Caltech, ASU, MSSS
说明:探索火星的最佳方法是什么? 最佳方法或许并不存在,但是刚通过实证的飞行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因为动力飞行可侦察大范围的区域,然后对特定的区域进行详细的探索。 在昨天,名为灵巧号的小直升机,在火星进行了历史性的首次动力飞行。 在这部由毅力号火星车拍摄的主题影片里,起先灵巧号队停在火星表面,数秒之后,灵巧号的旋翼开始转动,又了过数秒,灵巧号腾空进行历史性的飞航,然后在悬浮数秒之后,安全的降落在火星表面。 在接下...
灵巧号在火星进行首航
视频提供: NASA, JPL-Caltech, ASU, MSSS
说明:探索火星的最佳方法是什么? 最佳方法或许并不存在,但是刚通过实证的飞行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因为动力飞行可侦察大范围的区域,然后对特定的区域进行详细的探索。 在昨天,名为灵巧号的小直升机,在火星进行了历史性的首次动力飞行。 在这部由毅力号火星车拍摄的主题影片里,起先灵巧号队停在火星表面,数秒之后,灵巧号的旋翼开始转动,又了过数秒,灵巧号腾空进行历史性的飞航,然后在悬浮数秒之后,安全的降落在火星表面。 在接下来的数个月里,预定会进行更多攸关灵巧号飞行能力的测试。 具有在外星飞航的科技,除了有助于探索火星之外,在接下来的数十年内,或许也对探索土星的土卫六(泰坦)有帮助。
明日的图片: big magnetic collision
黑洞世界的双重翘曲
科学视像提供: NASA,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Jeremy Schnittman and Brian P. Powell - 文稿: Francis Reddy
说明:在这部引人赞叹的电脑视像里,源自一对互绕超大质量黑洞的吸积盘之光线,穿过极端强烈重力造成的翘曲时空。 这部模拟里以不同的色泽为吸积盘上色,2百万太阳质量黑洞的吸积盘为红色,而1百万太阳质量黑洞的吸积盘为蓝色。...
黑洞世界的双重翘曲
科学视像提供: NASA,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Jeremy Schnittman and Brian P. Powell - 文稿: Francis Reddy
说明:在这部引人赞叹的电脑视像里,源自一对互绕超大质量黑洞的吸积盘之光线,穿过极端强烈重力造成的翘曲时空。 这部模拟里以不同的色泽为吸积盘上色,2百万太阳质量黑洞的吸积盘为红色,而1百万太阳质量黑洞的吸积盘为蓝色。 这种色泽选择,除了易于追踪光的来源之外,也反应事实。 因为较热的气体,所发出的光偏蓝,而旋绕较小黑洞的物质,感受较强的重力效应,因此温度较高。 不过,在上述质量范围黑洞的吸积盘,事实上发出的光在紫外光波段。 在这部影片里,前景蓝洞重力造成的翘曲红盘纠结绞线内之扭曲蓝洞二次影像,是红洞眼里互绕伙伴。 由于我们见到红洞眼里的蓝洞之时,同时也直接看到蓝洞,因此这些影像让我们同时见到蓝洞的二侧。 此外,源自这二颗黑洞的红与蓝光,同时出现在称为光子环、它们事件视界附近的最内围环状光之上。 天文学家希望在不久的未来,他们能侦测到类似此例这种超大质量黑洞系统,在回旋靠近及合并时,所发出的重力波(或称为时空结构上的涟漪)。 (photon ring 光子环)
明日的图片: pixels over the weekend
星系M87、喷流与著名黑洞
影像提供: NASA, JPL-Caltech, Event Horizon Telescope Collaboration
说明: 明亮椭圆星系M87内的超大质量黑洞,是地面事件视界望远镜拍摄的首张黑洞照片之标的。 在这张史匹哲太空望远镜红外光影像裡的泛蓝天体,即是室女室星系团裡,庞大无比、距离约5千5百万光年远的M87。 虽然M87乍看之下,形似一个没有太多特徵的云团,然而史匹哲影像还是能解析出,从这个星系中心区喷出的相对论性喷流。 星系右侧较明亮的喷流,非常...
星系M87、喷流与著名黑洞
影像提供: NASA, JPL-Caltech, Event Horizon Telescope Collaboration
说明: 明亮椭圆星系M87内的超大质量黑洞,是地面事件视界望远镜拍摄的首张黑洞照片之标的。 在这张史匹哲太空望远镜红外光影像裡的泛蓝天体,即是室女室星系团裡,庞大无比、距离约5千5百万光年远的M87。 虽然M87乍看之下,形似一个没有太多特徵的云团,然而史匹哲影像还是能解析出,从这个星系中心区喷出的相对论性喷流。 星系右侧较明亮的喷流,非常接近我们的视线。 而其左侧基本不可见的远去喷流,则衝撞激震物质产并生一道暗淡的光弧。 影像右下的嵌图,则是文中提到的历史性黑洞影像,影像并显示了黑洞与这个庞大星系的核心及相对论性喷流之相对关係。 在史匹哲影像完全无法分辨的,还有环拱在超大质量黑洞周围的内坠物质,然而它们却是驱动相对论性喷流,从活跃星系M87的核心喷出之庞大能源。
明日的图片: pixels on the horizon
铅笔星云与超新星爆震波
影像提供与版权: Greg Turgeon & Utkarsh Mishra
说明:这道超新星爆震波,以每小时超过500,000公里的速度犁过星际空间。 在这幅美丽细致的彩色组合影像的中心附近,向上移动的纤细明亮辫状波纹,其实是几乎侧向的层状宇宙辉光云气上的涟漪。 这团编录号为NGC 2736的星云,因为拥有细长的外貌而获得铅笔星云的雅号。 离我们约800光年远的铅笔星云,长约5光年左右,是船帆座超新星遗迹的一小部份。 船帆座超新星遗迹本身的直径则在100光年...
铅笔星云与超新星爆震波
影像提供与版权: Greg Turgeon & Utkarsh Mishra
说明:这道超新星爆震波,以每小时超过500,000公里的速度犁过星际空间。 在这幅美丽细致的彩色组合影像的中心附近,向上移动的纤细明亮辫状波纹,其实是几乎侧向的层状宇宙辉光云气上的涟漪。 这团编录号为NGC 2736的星云,因为拥有细长的外貌而获得铅笔星云的雅号。 离我们约800光年远的铅笔星云,长约5光年左右,是船帆座超新星遗迹的一小部份。 船帆座超新星遗迹本身的直径则在100光年左右,是人类在11,000年前见到的恒星爆炸,所留下的扩张恒星碎片云。 最起初,爆震波的速度高达每小时数百万公里,但随着它扫集周遭的星际云气,速度已大幅降低。 在这幅窄波段广角影像里,红及蓝色泽分别标示来自电离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特征辐射。
明日的图片: open space
已证实的μ介子摆动仍无法解释
图片来源: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摄影师:Reidar Hahn
说明:基本粒子摆动的速度有多快?2001年,美国纽约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对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给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答案,并指出在物理学中广泛采用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是不完整的。具体来说,μ介子是一种与重电子相似的粒子,在一系列被称为g-2(gee-2)的实验的精确测量下,它有着相对较大的摆动。布鲁克海文的研究结果促使世界各地的其他实验团体来验证这一点,并迫使理论家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据上周报道,如图所示的在伊利诺伊州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Fermilab)进行的迄今为止最灵敏的μ介子摆动...
已证实的μ介子摆动仍无法解释
图片来源: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摄影师:Reidar Hahn
说明:基本粒子摆动的速度有多快?2001年,美国纽约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对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给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答案,并指出在物理学中广泛采用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是不完整的。具体来说,μ介子是一种与重电子相似的粒子,在一系列被称为g-2(gee-2)的实验的精确测量下,它有着相对较大的摆动。布鲁克海文的研究结果促使世界各地的其他实验团体来验证这一点,并迫使理论家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据上周报道,如图所示的在伊利诺伊州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Fermilab)进行的迄今为止最灵敏的μ介子摆动实验,与布鲁克海文的结果一致。意外的摆动率可能表明,一个虚粒子不断出现的海洋包括目前未知类型的粒子。或者它可能表明,在困难的理论预测计算中存在缺陷。未来进行的费米实验室g-2实验将进一步提高精度,并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我们测量的宇宙与我们理解的宇宙之间的统计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