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洛浮士德碎碎念存档
版本是新现场的Globe2011
1.这版梅会被我用代餐死神的方式代餐理三,非人的,对目标不可抗拒的掌控,但又appears to be friendly, even servile,梅不是舞台中心时的眼神处理特别能体现这种本质,极端专注又完全漠然,不是观看人,而是观看所有物
[图片]
2. 梅的性情有点过分割裂,出神状态和playful boy状态演得像两个人,且后者比前者不自然很多,令人不禁怀疑是不是为了勾引浮士德故意装的
3.原文不管哪个text最后浮士德都是在孤独中死去的,最后的呼求Oh/Ah Mephistopheles 是濒死者无人回应的绝响(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喊梅也很...
版本是新现场的Globe2011
1.这版梅会被我用代餐死神的方式代餐理三,非人的,对目标不可抗拒的掌控,但又appears to be friendly, even servile,梅不是舞台中心时的眼神处理特别能体现这种本质,极端专注又完全漠然,不是观看人,而是观看所有物
2. 梅的性情有点过分割裂,出神状态和playful boy状态演得像两个人,且后者比前者不自然很多,令人不禁怀疑是不是为了勾引浮士德故意装的
3.原文不管哪个text最后浮士德都是在孤独中死去的,最后的呼求Oh/Ah Mephistopheles 是濒死者无人回应的绝响(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喊梅也很妙),A里这幕梅完全没出现,B出现完之后跟他说你注定下地狱了,对是我诱惑了你,咋地,拜拜咯,然后就下场了,完全没有打算和他再有一丝一毫纠葛的意思,就是干完工作快乐下班,但剧把恶天使那段对地狱的描述接到这个承认诱惑之后,让梅说“你不仅要看这些场面,还要亲自经历”,再和梅开头说的“我何时何刻不在经历地狱”联动一下,就连出了一种我的苦难也要与你同担的变态复仇感,二十四年老谋深算把爱的人拉下地狱可以永远一起蹦迪
4.但是一个creature处心积虑廿四载就为了把你拖下地狱和他作伴这个解法太浪漫神话了,深切持久的关注本身是一种feudal love没问题,但人的堕落只能由自己选择,苦果也只有自己才能品尝
[戏剧选段翻译] 帖木儿大帝,第一部分
*只有七行,来自马洛的《帖木儿大帝,第一部分》第二幕第三场
原作:克里斯多夫·基特·马洛
拙得不能再拙的拙译:我 (马洛的气势根本不是我能复刻万分之一的)
帖木儿:
我们的尖枪,舞动刺破长空,
子弹如同宙斯可怖的雷霆,
挟裹烈火,与闷沉低燃的浓烟,
比起独眼巨人,诸神将更畏惧我们,
我们行军,战甲如太阳般明亮,
我们将追逐群星,让它们从天堂坠落,
刺目光芒 震慑所有观看欣赏我们军容之人
Our quivering lances, shaking......
*只有七行,来自马洛的《帖木儿大帝,第一部分》第二幕第三场
原作:克里斯多夫·基特·马洛
拙得不能再拙的拙译:我 (马洛的气势根本不是我能复刻万分之一的)
帖木儿:
我们的尖枪,舞动刺破长空,
子弹如同宙斯可怖的雷霆,
挟裹烈火,与闷沉低燃的浓烟,
比起独眼巨人,诸神将更畏惧我们,
我们行军,战甲如太阳般明亮,
我们将追逐群星,让它们从天堂坠落,
刺目光芒 震慑所有观看欣赏我们军容之人
Our quivering lances, shaking in the air,
And bullets, like Jove's dreadful thunderbolts,
Enroll'd in flames and fiery smouldering mists,
Shall threat the gods more than Cyclopian wars;
And with our sun-bright armour, as we march,
We'll chase the stars from heaven, and dim their eyes
That stand and muse at our admired arms.
文艺复兴英国剧场圈子有多小
读Edward Alleyn的生平,感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场(1580-1642)的圈子有多小……
一点背景知识,熟悉该时代的朋友可以跳过这一部分:对现代人来说,该时代最有名的作家当然是莎士比亚,但莎士比亚并不活在真空中,他有一堆同事,朋友,竞争对手,他时常和他们一起制作剧目,抄抄他们的剧,和他们互相竞争。在现代比较有名的同时代作家大概是基特马洛(剧作家),本琼森(剧作家)和约翰邓恩(诗人),但实际上那个时代相当百花齐放,有很多其它的水平相当的剧作家涌现,比如Lyly, Kyd, Greene, Chapman, Fletcher, ...
读Edward Alleyn的生平,感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场(1580-1642)的圈子有多小……
一点背景知识,熟悉该时代的朋友可以跳过这一部分:对现代人来说,该时代最有名的作家当然是莎士比亚,但莎士比亚并不活在真空中,他有一堆同事,朋友,竞争对手,他时常和他们一起制作剧目,抄抄他们的剧,和他们互相竞争。在现代比较有名的同时代作家大概是基特马洛(剧作家),本琼森(剧作家)和约翰邓恩(诗人),但实际上那个时代相当百花齐放,有很多其它的水平相当的剧作家涌现,比如Lyly, Kyd, Greene, Chapman, Fletcher, Beaumont, Middleton, Dekker, Marston……
————————————————————
Edward Alleyn是马洛所有重要戏剧的主角,某种意义上来说马洛的戏剧是以他为目标量身打造的,他是初版浮士德。莎士比亚和琼森都说马洛的作品有着“Mighty line”,雷霆万钧的诗行,而Alleyn身高两米,有着绝佳的嗓音、台词功力和极强的演技,与马洛作品可算绝配。
Alleyn的第一任妻子是Henslowe的养女,Henslowe是当时的剧院大亨,买过莎士比亚,本琼森,马洛,Middleton,Greene,Dekker,Chapman……几乎文艺复兴时期一半以上重要作家的剧本。Henslowe借给他们钱,控制他们。1590s的时候,剧场投资人Burbage兄弟和Henslowe的,也就是Alleyn所在的剧团分道扬镳了,他们筹建了宫务大臣剧团,并让莎士比亚做了他们的驻场作家/投资人。
Alleyn和妻子Joan非常恩爱,他们有家书保存了下来。婚后Alleyn开始以合伙人的身份参与Henslowe的事业。
Alleyn曾有事离开剧团远行,临时指派另一位演员Gabriel Spenser作为剧团的头领,在他旅行期间,Gabriel被本琼森所杀,Henslowe给Alleyn写信,告诉他这个不幸的消息。
本琼森显然非常喜欢Alleyn,给他写了很高的赞美诗。
剧作家Dekker因欠债入狱七年,头发熬白期间,Alleyn尽力给予帮助。
Alleyn 31岁的时候就攒够钱,在事业巅峰急流勇退退休了。他57岁的时候,妻子Joan去世,之后约翰邓恩的长女,20岁的Constance开始追他,邓恩并不是很高兴,但Alleyn和Constance还是结婚了,结婚三年后Alleyn去世。
——————————————
Constance Donne这个我好想吐槽,邓恩年轻的时候毕竟也是剧院发烧友,当时又是Alleyn最红的时候,估计邓恩天天泡在Alleyn的剧场里的,邓恩be like这是你爹20岁的偶像,但是你20岁的时候还是不要跟他结婚了吧???不要吧????
人们如何称呼马洛/邓恩/琼森
上一辑的帖子里我整理了一下几百年来人们如何称呼莎士比亚。那莎士比亚同时代最有名的三位作家:马洛(Marlowe),邓恩(Donne)和琼森(Jonson)又有哪些称呼呢?
关于这三位作家的进一步安利,请见本po。
克里斯多弗•基特•马洛(Christopher Kit Marlowe):
1. 在教材里,无论中外,马洛都被称作“克里斯多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这是他的名+姓,很正经。相信这也是大部分人第一次知道这个作家时知道的名字。而基特(Kit)是他的中间名。
2. ……但马洛很难被形...
上一辑的帖子里我整理了一下几百年来人们如何称呼莎士比亚。那莎士比亚同时代最有名的三位作家:马洛(Marlowe),邓恩(Donne)和琼森(Jonson)又有哪些称呼呢?
关于这三位作家的进一步安利,请见本po。
克里斯多弗•基特•马洛(Christopher Kit Marlowe):
1. 在教材里,无论中外,马洛都被称作“克里斯多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这是他的名+姓,很正经。相信这也是大部分人第一次知道这个作家时知道的名字。而基特(Kit)是他的中间名。
2. ……但马洛很难被形容为一个严肃正经的人,他离经叛道的思想引发了后世制造的更多有关他离经叛道的都市传说。写出了《浮士德》的他,对当时的教堂组织和通行的信仰或多或少有质疑。大众文化更是倾向于把马洛和无神论联系到一起。马洛本人也被室友Kyd指控为曾经宣告,“基督是同性恋”(马洛自己就是双性恋)。因此,很多人会觉得克里斯多弗(Christopher)这个词源是基督(Christ)的名字,拿来称呼如此叛逆的马洛有些奇怪。马洛的现代粉丝和一般读者,通常喜欢称呼他为基特•马洛(Kit Marlowe)。
3. 和马洛同时代的朋友也会称呼他为基特(Kit),他的长辈和“更严肃”的朋友则还是叫他克里斯多弗(Christopher)。在正式场合谈论他的作品时,则以姓氏马洛(Marlowe)称呼。
4. 和莎士比亚一样,马洛(Marlowe)这个名字在当时也有不同的拼写方式,Marlow,Marlowe。现代最常规的拼写方式是Marlowe。
约翰•邓恩(John Donne)
1. 邓恩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做了圣保罗大教堂的主教,之前又是在剑桥教书,这一时期的邓恩,所写的诗歌和宣道书都对后世影响极大。(邓恩是英语语言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宣道者之一),因此在西方,很多人对邓恩的初印象是Dr. Donne(邓恩博士)。
2. 但邓恩也有年少轻狂的时候,他曾经多情,曾经写(非常出色的)黄诗和爱情诗和黄黄的爱情诗,曾经有各种各样离经叛道的思想比如星际旅行和自杀的合理性。那个时期的邓恩是不那么严肃的,会被朋友们以“杰克”(Jack)称呼,“杰克”是对“约翰”的昵称。在现代的RPF小说/玩梗里,邓恩也常被称呼为Jack。
3. 邓恩获得各种正式公职之后为了挽回声名,曾经试图否认这段更放肆的时期,他在写给另一名主教的信件里说,“对于我那首论述自杀的合法性的文章,请您不要当做是邓恩博士写的,而要当做是杰克•邓恩写的。”,本琼森也对德拉蒙德半开玩笑地说,“现在邓恩找到了教职,他打算把他的诗都烧了”。
4. 由于不管是杰克还是约翰,都是实在太过普遍的名字(说真的,把Early Modern时期的著名作家拉过来放在同一个房间里,丢一块砖头下去,能砸中四个约翰两个威廉三个玛丽),不管熟悉他的朋友还是不熟悉的,在不当面称呼的时候,都会用姓氏称呼他,“邓恩”(Donne),这也是现代读者和粉丝最常用的称呼。还有一种译名是“多恩”。
5. 和莎士比亚情况一样,邓恩的姓在当时的拼写方式也没有规范化,因此它可以被拼成Done, Donn,Donne。现代通用的拼写方式是“Donne”。
本杰明•琼森(Benjamin Jonson)
1. 本•琼森是文学史上非常少见的,会被人用名字的昵称(本,Ben)而不是姓(琼森,Jonson)称呼的作者。这个问题掰开讲的话分析的内容很多,这里只说主要两点:其一,本琼森在世的时候他倾向于让他的朋友们,哪怕是比他年轻三四十岁的朋友们,用本(Ben)来称呼他,当时他身边聚集了许多门徒式的崇拜者,他们自称Son of Ben(本的儿子),本琼森本人也写过一首非常著名的诗,回赠给一名想靠近他的年轻诗人,“欢迎来到本的家族”(Tribe of Ben),“本的儿子们”和“本的家族”在17世纪文学史上影响很大,导致后人提到他,就更容易用“本”来称呼。本琼森自己让别人这么叫他,是出于某种客气、平等的态度、还是虚伪的屈尊和自我否定,我们并不清楚,但这个名字的称呼却保留下来了。第二个原因是,从十八世纪起,琼森的大众形象越来越偏向嫉妒、易怒、无礼的小人(尤其嫉妒莎士比亚),并常常以这个形象出现在取笑他的民俗故事里,人们对他并没有多少尊重,因此也更倾向于叫他“本”(Ben)而不是“琼森”(Jonson)。
2. 和在不同地方签了自己六个名字,每次的拼写都签得不一样的莎士比亚不同,琼森每次都写“本•琼森(Ben:Jonson)”,自己几乎从不使用“本杰明”(Benjamin)这个全名,少部分他的作品在出版的时候,作者一栏会写,“本杰明•琼森”(Benjamin Jonson),但大部分,尤其是他自己亲自审稿的那些,都只会写“本•琼森”(Ben Jonson)。只有在法庭传唤和公务记录的时候,他才会用本杰明琼森这个名字。出于这个原因,虽然21世纪一些科普文章会用本杰明•琼森来介绍他,但对于他的学术研究者而言,为了尊重他本人对自己的名字的用法,他的名字就是“本琼森”(Ben Jonson)或者琼森“Jonson”。
3. 琼森的姓,在他祖先那里,是琼斯顿(Johnstone),在他的时代,流行简化为约翰逊(Johnson),但琼森自己写名字的写法是倾向于省略掉h。于是他就变成了琼森(Jonson)。现代你时常能看到很多不熟悉琼森的人把他的名字误写成Johnson,这样写要硬追究起来,其实也没错,但again,出于对他自己拼写方式的尊重,希望大家都能拼写成Jonson(。)
4. 因为英语文学史上有不止一个本,也有不止一个约翰逊,所以为了避免混淆,一般写论文第一次提到他的时候都会说“Ben Jonson”,后文中再一律用“Jonson”称呼。
5.,由于他的全名本杰明琼森实在没什么人用,现代读者往往是要造成喜剧效果的时候才会这么称呼他的(……)。一般情况下粉丝读者会喊他琼森或者本琼森。
八月中书籍repo
看了下自己6/15-7/16这个月写过书籍repo,转眼又一个月了,决定再写写。
Lilith. George McDonald的另一本长篇作品,怎么说呢,前30页很激动人心的,很好看的,过了一会儿,到一半就逐渐拖沓,到Lilith终于出场我就想摔书骂人了。骂人不是因为情节,是因为作者的性别意识问题。实际上这一册书里面有(在当时那个年代)很领先的性别问题讨论比如母职的问题。我觉得压得下火气的人可以看。我不行。虽然我坚持看完了但我恨死GM了。GM还挺好的,不值得我这么恨他。
Lud-in-the-mist。被尼尔盖曼强推然后很多人回来说上当受骗不好看的小说。我觉得好看的。作者是爱手艺同时代女......
看了下自己6/15-7/16这个月写过书籍repo,转眼又一个月了,决定再写写。
Lilith. George McDonald的另一本长篇作品,怎么说呢,前30页很激动人心的,很好看的,过了一会儿,到一半就逐渐拖沓,到Lilith终于出场我就想摔书骂人了。骂人不是因为情节,是因为作者的性别意识问题。实际上这一册书里面有(在当时那个年代)很领先的性别问题讨论比如母职的问题。我觉得压得下火气的人可以看。我不行。虽然我坚持看完了但我恨死GM了。GM还挺好的,不值得我这么恨他。
Lud-in-the-mist。被尼尔盖曼强推然后很多人回来说上当受骗不好看的小说。我觉得好看的。作者是爱手艺同时代女作家。其实写得挺克的。当然她的设定和爱手艺完全无关,只是感觉像。另外文笔优美。
最近这个月在看看看本琼森Ben Jonson诗+约翰邓恩John Donne诗和相关论文。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邓恩诗一点(Sorry, Mr. Jonson.)。不过,欢迎同历史时期的所有文学历史社会书籍论文推荐。
因为对本琼森生平的关注所以读了这些:
Ben Jonson and Posterity. 非常好看,把他当代和后面几个世纪的legacy情况都写好了。我觉得本琼森的legacy有意思的是他仿佛那种科学论文里的阴性结果。很多写接受影响的人都是试着去分析这个作家有什么特点导致TA能被这样接受,能被这样转移。但是本琼森的研究者会比较多地研究,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影响缩小了,导致他的作品虽然有可转移性,但是可转移的不多。在这个基础上展望未来,我们现在可能从哪些方面来二次创作本琼森的作品。能感觉到冷圈人各个都想卖安利的心情(不
Ben Jonson: A Life. 非常好看。(我的输入法给我自动联想成非常好磕了),不偏不倚的记录。我觉得它做到了把人类写成人类。传记作品还有比这个更高的赞扬吗?
如果想快速了解本琼森的一生的话,我会推荐看Ben Jonson: A Life的第一章 True Relation,大概14页。维基百科页面我还没看得太详细,但已经发现有错误。
Doctor Faustus by 马洛,重读,以前读的时候并没get到,现在就发疯了,读完下楼不停跑圈。如果可以的话我想按头我的所有朋友读。
Shakespeare Sonnets. 没啥好说的。一边读就忍不住一边背了。音韵太美了。译本无法传达,译本不能。(就是……太多了点。)
高能预警 by 尼尔盖曼(中文译版),说实在的我不是很喜欢,但问题不是译本,是我有点get不到盖曼的大部分短篇。我觉得喜欢盖曼短篇的话还是可以买的。这本是读客的赠书,我收了书说要帮忙宣传的但后来号没了(……),对不起读客出版社。
Hist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牛津通识读本系列,关于历史学科的入门小册子。被我念考古学的朋友按头安利的。书挺好的,虽然里面的内容感觉大部分都是我知道的但书挺好的。这个同系列还推荐《The Old Testment: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很适合用来入门旧约。
Brother Jacob by 乔治艾略特。小中篇。写得妙趣横生。乔治艾略特文笔我很喜欢。不过一直在猜旧约隐喻也有点累。
The Lady Maid’s Bell,小短篇,11页。维多利亚时期小说里面的哥特经典。恐怖小故事,开放式结局,喜欢开放式结局可看。
The Ones Who Walk Away from Omelas, 小短篇,5页。勒古恩的小说。就五页啊,怎么说也看了不吃亏看了不上当,这可是勒古恩。乌托邦故事。
没读完但是不打算读完的:
Rhetorics of Fantasy:从叙事学角度讲近现代奇幻文学。它更像是事实的基础罗列,思路跳很快,而不是逻辑清晰基础扎实的分析文章。如果任何人要直接从这里面quote结论的话我都觉得必须要加批判的眼光去引用,不然不是合格的引用。因为它实在,真的,只是观点罗列。然后这个作者的阅读量很大。整本书我没看完,目测她引用了两百本奇幻小说,试图从里面总结出一些叙事学的共性。我觉得有些观点很不错,有些实在是让人一直想说“可是,但是……”。如果你的阅读量比她小很多的话,读这书也会有一定障碍。
The Return of Ulysses,讲《奥德赛》对后世作品影响的。写得很好,比较详细。感觉更像百科全书,工具书。那种可以去查的书。每一行都从头读到尾意义似乎不是很大。我浏览了一遍,没细读完。
Shakespeare’s Troy,讲classics对莎剧作影响的,比较多从政治哲学思想的角度分析的。我跳过了中间的三个章节。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这样的解读。作者自己也说了,莎在从多个source里面选取东西进行拼接的时候,经常是无视它们之间冲突的philosophy的,你都知道这一点了,你还硬要从莎作品里找出政治哲学的逻辑,我也……没什么办法。
另外在扫论文的时候,读到一篇《Semiotics for beginners: Intertextuality》,是非常经典的入门短论文,对符号学或者对文本互文感兴趣的朋友都推荐从它开始读一读。
【拙译】热情的牧羊人对他的爱人说
《热情的牧羊人对他的爱人说》
作者:克里斯多弗•基特•马洛
来到我的身边,做我的爱人吧,
我们将实现一切的欢愉,
谷地,树林,山丘与田野,
森林或是陡峭的山原。
Come live with me and be my love,
And we will all the pleasures prove,
That Valleys, groves, hills, and fields,
Woods,...
《热情的牧羊人对他的爱人说》
作者:克里斯多弗•基特•马洛
来到我的身边,做我的爱人吧,
我们将实现一切的欢愉,
谷地,树林,山丘与田野,
森林或是陡峭的山原。
Come live with me and be my love,
And we will all the pleasures prove,
That Valleys, groves, hills, and fields,
Woods, or steepy mountain yields.
我们会坐在岩石上,
看着牧羊人们喂养动物,
从浅浅的河滩到各个瀑布,
百灵的鸟儿都唱着牧歌。
And we will sit upon the Rocks,
Seeing the Shepherds feed their flocks,
By shallow Rivers to whose falls
Melodious birds sing Madrigals.
我会为你铺开玫瑰的花床,
还有千朵芬芳的花束,
一顶插着花的帽子,一件斗篷,
缀着桃金娘的叶子图样。
And I will make thee beds of Roses
And a thousand fragrant posies,
A cap of flowers, and a kirtle
Embroidered all with leaves of Myrtle;
长袍是用最好的羊毛织成,
羊毛来自我们可爱的羊羔,
编织精巧的鞋子可以防寒,
鞋扣便是最纯的金子。
A gown made of the finest wool
Which from our pretty Lambs we pull;
Fair lined slippers for the cold,
With buckles of the purest gold;
稻草和常春藤的新芽编成腰带,
珊瑚的钩子,琥珀的带扣,
倘若这些欢愉让你心神摇荡,
请来到我身边,做我的爱人吧。
A belt of straw and Ivy buds,
With Coral clasps and Amber studs:
And if these pleasures may thee move,
Come live with me, and be my love.
羊倌们也会唱歌跳舞,
在五月的清晨,讨你欢心,
倘若这些快乐令你动心,
请来到我的身边,做我的爱人。
The Shepherds’ Swains shall dance and sing
For thy delight each May-morning:
If these delights thy mind may move,
Then live with me, and be my love.
The onlie begetter
两个月以来他们简直成为了对方的影子,威廉被马洛的情绪和思考所感染,这种感觉又和从前在斯特拉特福德独自默读他早期作品时有着微妙的差别,尽管现在他仍然沉醉于他塑造的字里行间的韵味和悲壮色彩——”是否就是这张脸发动了千艘战舰,将特洛伊城焚烧殆尽?“
是否就是这张脸,这张真真切切近在咫尺的脸,激荡起了层层巨浪,妄图以击碎岩石的力道来震撼人心?
“嘿,Kit.”
马洛的目光聚焦在空气中的一个点上,威廉熟悉这种情态,就好像他正在勾勒一副史诗级的宏伟战斗,无声中盲眼的骑士冲向敌人,战马连同闪光的铠甲一起翻倒,马蹄铁带起暗红的湿润泥土。
“先生,马洛大师。”威廉戏剧性地在屋子里喊出回音来,连烛光都被惊...
两个月以来他们简直成为了对方的影子,威廉被马洛的情绪和思考所感染,这种感觉又和从前在斯特拉特福德独自默读他早期作品时有着微妙的差别,尽管现在他仍然沉醉于他塑造的字里行间的韵味和悲壮色彩——”是否就是这张脸发动了千艘战舰,将特洛伊城焚烧殆尽?“
是否就是这张脸,这张真真切切近在咫尺的脸,激荡起了层层巨浪,妄图以击碎岩石的力道来震撼人心?
“嘿,Kit.”
马洛的目光聚焦在空气中的一个点上,威廉熟悉这种情态,就好像他正在勾勒一副史诗级的宏伟战斗,无声中盲眼的骑士冲向敌人,战马连同闪光的铠甲一起翻倒,马蹄铁带起暗红的湿润泥土。
“先生,马洛大师。”威廉戏剧性地在屋子里喊出回音来,连烛光都被惊动。
“什么,Will?”
“听听这个,哦,这受祝福的,备受祝福的夜晚,我却害怕如此夜晚只是一场幻梦,太让人沉溺的甜蜜不可能成真,停止你的挣扎放我回归悲伤,与你道上千次的晚安。”
马洛深吸一口气侧过身来,然后在威廉面前屏住呼吸,这让威廉突然意识到他们的距离原来如此之近,威廉能感觉到笔尖的墨水滴在他未写完的新剧本上,他血液的脉动随着墨水渗入纸张的韵律慢慢融化,威廉有一种错觉,一瞬间他们心意相通,存在于超越一切的永恒。
烛火仿佛融化在马洛的肌肤上,沁着油腻与甜蜜,他抬起手臂让光在他的指缝间游离,威廉·莎士比亚,这位未来注定将要用文字征服世界的大师,一时间不知道该以何种语言去呈现他所看到的、嗅到的、触摸到的 。此时此刻,他们共同沉醉在一个奇妙的、立体的、没有记忆和未来的幻梦里。
继续维斯特洛往事画风的GGAD…
话说Francis II和Christopher Marlowe的年代也真是太近了,简直可以拿他俩拉郎磕Tomie rps了啊啊啊我想写文~
比如Marlowe剑桥读书期间去欧陆游学+执行女王的secret service(其实他是双面间谍),在法国遇到王子Francis。一个才华横溢八面玲珑,一个风度翩翩清醒理智,一开始Francis钦佩Marlowe的才情辞令但也有所怀疑,Marlowe欣赏王子的品格气度同时保有戒心,两人在相互试探之下……
然而很快Marlowe回国Francis病逝。于是Marlowe开始放浪形骸与死亡游戏,写作遣怀。他遇到刚到伦...
继续维斯特洛往事画风的GGAD…
话说Francis II和Christopher Marlowe的年代也真是太近了,简直可以拿他俩拉郎磕Tomie rps了啊啊啊我想写文~
比如Marlowe剑桥读书期间去欧陆游学+执行女王的secret service(其实他是双面间谍),在法国遇到王子Francis。一个才华横溢八面玲珑,一个风度翩翩清醒理智,一开始Francis钦佩Marlowe的才情辞令但也有所怀疑,Marlowe欣赏王子的品格气度同时保有戒心,两人在相互试探之下……
然而很快Marlowe回国Francis病逝。于是Marlowe开始放浪形骸与死亡游戏,写作遣怀。他遇到刚到伦敦的莎士比亚时一瞬间在对方身上看到了Francis的影子(那位演员和托比真的有几分相似的诶)……
虽然吧,其实Will和Reign在lack of historic accuracy上几乎完全玩到一块儿去了…
历史上Francis II 14岁娶苏格兰玛丽15岁加冕16岁见了上帝 真是可怜孩子
咦?这样看来…又和英国同时期的Edward VI略像诶 亨八的宝贝男孩儿。那位也是16岁挂掉的 虽然他在位时间比较久…早慧的可怜孩子啊(话说苏格兰玛丽本来是要做他的皇后的呢)
这俩早夭的小国王算起来还是同辈的呢,都是苏格兰玛丽的叔叔辈的hhh
而且托比演的那个理智的Francis真的让我想起历史上的Edward VI…少年简直太清醒了,十几岁就以写史书的形式与严谨态度 第三人称记录他自己统治期间的各种事件,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还懂得玩权力制衡;死前定继承人玩的那手也是666~
突然好奇这俩少年认不认识,按理只差6、7岁的样子,应该见过的吧
反正他们的画像挺像的,我觉得。
(求杰米去什么时候演个爱六让我磕他们的cp吧…不…我不能这样)
青年莎士比亚那边么…莎士比亚和马洛同年出生,都是文法学校教育出来的,区别就在马洛的学校更好而且人家还上了剑桥~莎士比亚有记载开始出名的时候马洛都死了…
不过这俩人貌似被证实合写过一些剧,根据词频研究…(莫名感觉马洛的用词神秘晦暗)
Dr Faustus里那句“Vi veri veniversum vivus vici”真是太让人服气了,5个V啊!V在罗马数字里就是5啊!什么神操作啊!
“借由真理的力量,我在有生之年,得以征服万物”
(Emmmm这都扯哪儿去了啊…怎么看出了文史扫盲的味道……
(脑洞太多了超想写文啊 为什么都腊八了还不放假…等放假了就过年了完全不可能有空的啊/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