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ammonite

507浏览    14参与
katze11

《菊石 Ammonite》德语配音无字幕版

siehe Kommentar

KATZ

小格式,音画质OK~


基调有点致郁的片子 / 凯特和罗南美则美矣,角色的感情戏实在是有点突兀 / 恕我没看出啥思维的碰撞、激QING的火花,只看到了无法逾越的阶级差异和理念隔阂 / 配乐还是不错的

siehe Kommentar

KATZ

小格式,音画质OK~


基调有点致郁的片子 / 凯特和罗南美则美矣,角色的感情戏实在是有点突兀 / 恕我没看出啥思维的碰撞、激QING的火花,只看到了无法逾越的阶级差异和理念隔阂 / 配乐还是不错的

破火车皮

如果谈论的是爱情

总算把《菊石》给看了。

凯特温斯莱特和西尔莎罗南这一对,我嗑。

但是电影,终究是借着爱情,说了些别的什么,比如自我、两人关系和所谓宏观下的女性地位。

爱情不过是些琐碎,但回过头来说,世间上的普通人可不就指着这点琐碎来拼凑人生的完整。

这是同我爱不爱你、你爱不爱我所不一样的命题,更在于我如何去爱你,而你如何来爱我,而这爱里,是孤独、渴望、感动、崇拜···许多的琐粹拼凑在一起,从而导致了年轻的人尚未从激情里清醒就被大了些的人当头棒喝。

年下的爱啊,享用者甜过之后率先醒悟,这份甜蜜中的上头,那种试图以极致的甜腻包裹住唇舌再也不肯让其感受其他滋味的霸...

总算把《菊石》给看了。

凯特温斯莱特和西尔莎罗南这一对,我嗑。

但是电影,终究是借着爱情,说了些别的什么,比如自我、两人关系和所谓宏观下的女性地位。

爱情不过是些琐碎,但回过头来说,世间上的普通人可不就指着这点琐碎来拼凑人生的完整。

这是同我爱不爱你、你爱不爱我所不一样的命题,更在于我如何去爱你,而你如何来爱我,而这爱里,是孤独、渴望、感动、崇拜···许多的琐粹拼凑在一起,从而导致了年轻的人尚未从激情里清醒就被大了些的人当头棒喝。

年下的爱啊,享用者甜过之后率先醒悟,这份甜蜜中的上头,那种试图以极致的甜腻包裹住唇舌再也不肯让其感受其他滋味的霸道,是漫不经心的、是不假思索,是让人不再想到自我。

而年上呢,渴望、渴求,却并不会饮鸩止渴,爱里保留一丝理智并不能称其为不够,而是不该。这是人性微弱闪耀的时刻,也是人性黯然自伤的时刻。爱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却不是唯一的事情。爱是多么令人勇敢的事情,却不是甘于自缚的事情。爱是多么的将我推向了你,却不是多么的将我推向了生活、世间和世俗。

晃晃悠悠的海岸线,接吻时不慎吸入海水,你看,苦涩和甜蜜,其实没什么差别。

那我们,分开或豢养彼此也没什么区别。

只是下一次,请不要捂住凯特温斯莱特的喘息了。(摊手


CSky
潮湿废人
Kate Winslet in...

Kate Winslet in Ammonite

Kate Winslet in Ammonite

六月的天狼星

《菊石》观后感

(含剧透,虽然其实也没什么好剧透的)


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可我只看到了满目的孤独。

每个人都是那么孤独,夏洛特只有一个不能理解她的丈夫,玛丽的生活里只有化石,夏洛特的丈夫也是独自一人前往伦敦的,玛丽生病的母亲只能一遍遍擦拭那些玩偶来怀念那些失去了的孩子,甚至连那位医生,想要邀请玛丽前往音乐会也只看到了一个提前离去的背影。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所以玛丽与夏洛特之间,那真的是爱情吗?还是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陪伴?

但无可置疑,就像卡罗尔,或是VO,这一次,也是年长的那个先动了心,而年轻的那个先伸出手。

或许这场无法用理智解释的邂逅,在玛丽没有将病倒的夏洛特送回宾馆时就已经...

(含剧透,虽然其实也没什么好剧透的)


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可我只看到了满目的孤独。

每个人都是那么孤独,夏洛特只有一个不能理解她的丈夫,玛丽的生活里只有化石,夏洛特的丈夫也是独自一人前往伦敦的,玛丽生病的母亲只能一遍遍擦拭那些玩偶来怀念那些失去了的孩子,甚至连那位医生,想要邀请玛丽前往音乐会也只看到了一个提前离去的背影。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所以玛丽与夏洛特之间,那真的是爱情吗?还是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陪伴?

但无可置疑,就像卡罗尔,或是VO,这一次,也是年长的那个先动了心,而年轻的那个先伸出手。

或许这场无法用理智解释的邂逅,在玛丽没有将病倒的夏洛特送回宾馆时就已经开始了。她可以送她回去,而之后的任何事都不会发生。但她留下了她,把自己的床让给她,日夜地守在床边,听她在高烧的梦话中说出自己的心疾,于是她开始懂她,看到她的高贵富有下的脆弱和忧郁。玛丽看到了她的孤独,也或许,是从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孤独?

无从可知。

或许她自己也无法弄清自己为什么在看见熟睡的夏洛特时默默把笔记本翻开新的一页,用铅笔画下她的侧影,就像她之前画下每一块她珍爱的化石一般。就好像,她也是她的一块化石。

在她们共处的这四五周时间里,连湿冷的海滩都撒满了阳光,总是冷漠疏离又尽显疲惫的玛丽开始绽放笑颜,甚至脱去鞋袜走进海水,在海中与年轻的女孩拥吻,重新迸发出青春的活力。一颗随着年岁渐渐冰封的心在这阳光下慢慢消融。当V接受O的邀请去玩冲浪时,是否也是这样呢?

但,化石总是易碎的。快乐也是如此短暂。

一封信把夏洛特召回伦敦,短暂的欢愉戛然而止。

如果不是之后的那封邀请,或许把这一刻作为她们之间的结束也并不是一个太糟糕的结局。

但夏洛特发出了邀请,而玛丽完全无法拒绝。她仍然爱着她,拆开信纸前贪婪地嗅闻着信纸上她香水的气息,让她想起那一日音乐会前她把自己的香水也喷洒在她的手腕上。那天是她们第一次对彼此的感情有所表露。

甚至在写回信时她的手都是颤抖的。她是跑着奔向前往伦敦的船只,奔向那个城市,奔向她的夏洛特。

但这场相见,却完全出乎了两人的意料。

一个惊喜,却沦为了一根导火索。

“我不是你展柜里的化石。”玛丽这样对着精心为她准备了一整间卧室的年轻女孩这样说道,女孩脸上的兴奋神情还没来得及褪去,就被这猝不及防的厉声呵斥击得只剩伤痛。

“你不懂我,”她说,“我有我的工作,我不想成为镶金笼子里的金丝雀。”

“如果你的来信中就说了这一切,我至少能省下一张船票。”她转身离去。

孤独又重新追上了她,笼罩住她。

是的,她发现了,她现在才意识到女孩跟她的差距有多大。夏洛特年轻,富有,而且已经结婚,有一位野心勃勃的丈夫。而她,年事已高,一生的事业都与滩涂中的化石打交道,她最珍爱的是博物馆里被挂上其他人姓名的一块化石,女孩所憧憬的生活离她太遥远了。

那间奢华的卧室,刺伤了她的自尊。她连向旧友买一管药膏都必须坚持按原价付账,又怎么可能会接受这种几乎像是施舍般的爱意呢。她是个太高傲的人了。

这颗心,又重新慢慢封住了自己。她用最刺痛的话语推开了女孩,但一个人在破旧的旅店抽烟时,她想的还是她。

至于夏洛特。当她看见风尘仆仆赶来的玛丽时那个急匆匆奔下楼梯的慌乱脚步声已经说明了一切。她甚至不管女仆还在场就扑上去吻住了玛丽。不顾后果的热情,过分天真的憧憬,她在头脑里大概已经构想了许久让玛丽搬来与她同住的生活了吧,但最终,她也没有想到玛丽的反应会是如此生硬,如此疏离,如此刺痛。

“我不想回到遇见你之前的样子。”她颤抖着声音说道。

不想回到那个抑郁的样子,不想只是冰冷地看着这个世界,如同一具行尸走肉,不想再那样动不动就用摔东西来把帮助她穿衣的女仆赶出门外,还有一个人在说着话或是笑着时就毫无预兆地落下泪来。

那个女孩,看上去像是拥有所有人渴望的一切,财富,地位,但她的灵魂距离生活很远,被抑郁和孤独笼罩。只在遇见玛丽之后才重新开始露出笑容。

太能够理解她了,以及她的这一句“我不想回到遇见你之前的样子。”

太让人心疼。也或许,我真正在心疼的,只是我在她身上看见的我自己。

这个结局,或许可以当做一个开放结局吧。站在化石两侧沉默的两个人,望着彼此,构成一幅静默的挣扎的画。她们可以选择走向对方,也可以再次离开,但无论如何,即使是在这最后一帧的画面里,我也再次看见了孤独。博物馆里的每个人,面临选择的她们,甚至连中间横卧的化石,都如此孤立,与所有其他事物相隔离。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存在。

从头到尾,不管她们的爱情在最后是否成功,孤独总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作为近年来两部都备受好评的以女性作为主角的同性电影,忍不住把《菊石》拿来同《卡罗尔》做对比。

除了前面提到的《菊石》的落脚点除了爱情还更多地投眼于孤独,《卡罗尔》更多的就是在关注爱情本身了,或许还有一些关于自由和选择的讨论。

《卡罗尔》的设定是在1950s的纽约,《菊石》设定在1840s的英国。相隔近一百年,即使不作为重点内容,偶然提及的一两句中仍然能看出女性地位在两个故事里同样不容乐观。

单从爱情的发展过程角度来看,《卡罗尔》是一见钟情,《菊石》是日久生情。

但相似的是,两个故事都在两位主角之间设置了巨大的障碍:

《卡罗尔》:Carol富裕而年长,已婚且有一个孩子,Therese年轻但更清贫。

《菊石》:Charlotte年轻且富裕,而且已婚;Mary年长而贫苦,但拥有自己的事业和一定的声望。

(VO也是如此。)

财富、阶级、地位、年龄,以及大概率与之相关的性格、爱好,所有的元素几乎都设置成相反的初始值,但最终,却总会默默地相互吸引,相互靠近。


其他一些零碎的点:

注意到《菊石》的声效非常有意思,总是把平日里不会太注意到的细微的声音都扩大几十倍地传到耳边,开场滴水的声音,铅笔在纸上滑过,刷子扫过化石表面,呼吸声,海浪声……更容易地进入了玛丽的视角,听觉被强化,共情能力被强化,对于周遭世界的观察能力似乎变得更敏锐了。

而这些声效在玛丽来到伦敦时进一步地表现出了它们的对比效果。车马的声音,人声,高楼大厦中充斥的嘈杂噪音,任何一点细微的声音都被扩大到响得难以忍受,在这个城市只需驻足一秒就能跟玛丽一起感受到:她不属于这个世界,她需要回到海边,回到浪涛声中去,回到她的化石中间去。但夏洛特属于这个世界,于是这矛盾就被完全地凸显出来了。

配合这种灵敏的听觉的,是大量运用的超近距离镜头,有些或许看似只是无意义的事物,比如海边的一朵花,趴在钟表盘上的一只瓢虫,地面上劳作的蚂蚁,但同样是在对比中,看出了它们的作用。当玛丽与夏洛特争吵后在旅店默默抽烟时,她看到的是窗台上死去的昆虫。生与死的对比,就在这些短暂的静景镜头中表现出来了。甚至不需演员更多的动作神情对话,就能感受到:有什么东西正在死去。是希望,是热情,是爱。于是这死去的昆虫背后,是内心重新合上的窗口,重新冰封的沉寂。


磕糖真香~

前几天看了电影《菊石》,本来看了预告片,感觉应该不会是我喜欢的类型,毕竟预告片里充斥着冰冷的海水,昏暗的场景以及人物灰沉的色调,仿佛影片还没开始就已经预示着结局。

带着这样的心情看下去,却仿佛进入了那样场景里,这里不得不感叹凯特的演技,每个眼神都是压抑的,连嘴角都在微微控制着,但是又能从那些小细节里看出她心里的渴望,让人情不自禁的跟着她入戏。

最喜欢的场景应该是那场音乐会,安宁唯一的一次失控,一个人落寞又气冲冲的回家写日记(哼!把你记在小本本上!)结果后来日记本还被人家抢走,那个表情真的太委屈了☺让人好想抱抱安慰她一下~
好多人说凯温和罗南没有CP感,我倒是觉得她俩很般配啊,凯温的年上温柔博...

前几天看了电影《菊石》,本来看了预告片,感觉应该不会是我喜欢的类型,毕竟预告片里充斥着冰冷的海水,昏暗的场景以及人物灰沉的色调,仿佛影片还没开始就已经预示着结局。

带着这样的心情看下去,却仿佛进入了那样场景里,这里不得不感叹凯特的演技,每个眼神都是压抑的,连嘴角都在微微控制着,但是又能从那些小细节里看出她心里的渴望,让人情不自禁的跟着她入戏。

最喜欢的场景应该是那场音乐会,安宁唯一的一次失控,一个人落寞又气冲冲的回家写日记(哼!把你记在小本本上!)结果后来日记本还被人家抢走,那个表情真的太委屈了☺让人好想抱抱安慰她一下~
好多人说凯温和罗南没有CP感,我倒是觉得她俩很般配啊,凯温的年上温柔博学,拘束严谨,罗南的年下热情无畏,倔强可爱,简直非常互补又完美的一对啊!

如果五星的话,我会给到四星半,那半星扣在结尾的戛然而止,虽然这样的结局可能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但是我宁愿看到年上拗不过年下的倔强纠缠,和她回家,毕竟那是她在这个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了吧。

最后说一句,凯特.温斯莱特是什么神仙演技啊!!这种造型和妆容我都能get到她的美!!真的绝了!!😍😍😍

Collapsebeans

放假了,画不像瞎画着玩。(我基础好差,无语。 ​​​(前些天叫国内的朋友帮忙绑定了一下手机号,所以又可以发lofter了我(两年了都

放假了,画不像瞎画着玩。(我基础好差,无语。 ​​​(前些天叫国内的朋友帮忙绑定了一下手机号,所以又可以发lofter了我(两年了都

潮湿废人
Kate Winslet as...

Kate Winslet as Mary Anning


180mm x 240mm

布面油画棒

Kate Winslet as Mary Anning


180mm x 240mm

布面油画棒

将此百离

When I was in the shell

When I was in the shell, I love you.

Pure wave flashed, polishing the cliff.

The sky is gray,

under which I desperately pray.

How could a small seashell say: 

“When ...

When I was in the shell, I love you.

Pure wave flashed, polishing the cliff.

The sky is gray,

under which I desperately pray.

How could a small seashell say: 

“When the shell wrapped me at all,

I‘d love you till the end.”

潮湿废人
You should have...

You should have it all.

You should have it all.

LOFTER

让兴趣,更有趣

简单随性的记录
丰富多彩的内容
让生活更加充实

下载移动端
关注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