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classical in mood

2311浏览    163参与
古水
15 Sinfonias No. 12 in A Major, BWV 798 - Dmitry Sitkovetsky

*Bach 330* -- 141
*classical in mood* (不一样的古典) 之
巴赫 「三部创意曲集」
之 A大调第十二号
(15 Sinfonias No. 12 in A Major, BWV 798)

        J. S. 巴赫的“三部创意曲集”(Three-Part Inventions)建立在其“二部创意曲集”(Two-Part Inventions)基础之上,虽同为键盘乐器而写,却包含了声部的扩充,展现出对位技法的深入和演奏技巧的提升,既是复调练...

*Bach 330* -- 141
*classical in mood* (不一样的古典) 之
巴赫 「三部创意曲集」
之 A大调第十二号
(15 Sinfonias No. 12 in A Major, BWV 798)

        J. S. 巴赫的“三部创意曲集”(Three-Part Inventions)建立在其“二部创意曲集”(Two-Part Inventions)基础之上,虽同为键盘乐器而写,却包含了声部的扩充,展现出对位技法的深入和演奏技巧的提升,既是复调练习曲的进阶,也是让音乐由双声部“和鸣”走向多声部“和谐”之起点。
        延续二部创意曲中“主题”的核心地位,巴赫在15首三部创意曲中对音符的时值,各声部的音色以及触键的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兼顾技巧练习与听觉美感,同时亦让演奏者获得创作之初体验,进而深入探索复调音乐的奥秘。
        从巴赫音乐得到复兴至器乐演奏的新纪元,人们尝试以各种不同形式诠释再现“音乐之父”笔下玄之又玄的复调世界,而以三重奏形式演绎其三部创意曲,将浓缩在键盘乐器上的声部平衡展开为弦乐高低音之间的对话,灵动、风趣中已然为当代听众打开了一扇通向巴洛克迷宫的大门。

小提琴: 德米特里·西特考维茨基***
            (Dmitry Sitkovetsky)
中提琴: 尤里·日斯林***
            (Yuri Zhislin)
大提琴: 路易吉·皮奥瓦诺***
            (Luigi Piovano)

古水
Rondeau No. 6 "Les Bergeries", BWV Anhang 183 - Jan Depreter

*Bach 330* -- 140
*classical in mood* (不一样的古典) 之
巴赫 「降B大调回旋曲“田园”」
(Rondeau in B-Flat Major "Les Bergeries", BWV Anh. 183)

         1721年,已36岁且带着四个孩子的鳏夫J. S. 巴赫,娶了比自己小十六岁的安娜·玛德琳娜·沃尔肯(Anna Magdalena Wülcken)为妻,...

*Bach 330* -- 140
*classical in mood* (不一样的古典) 之
巴赫 「降B大调回旋曲“田园”」
(Rondeau in B-Flat Major "Les Bergeries", BWV Anh. 183)

         1721年,已36岁且带着四个孩子的鳏夫J. S. 巴赫,娶了比自己小十六岁的安娜·玛德琳娜·沃尔肯(Anna Magdalena Wülcken)为妻,安娜的到来不仅弥合修复了巴赫的情感创伤、家庭空缺,更以自身良好的音乐修养成为丈夫音乐创作上的得力助手,自此,乐声和欢笑又重新回荡在这个家庭中!
        甜蜜的婚姻和家庭生活,令巴赫感到欣慰和满足,也滋养了他的乐思灵感。在繁忙乐职以外为键盘乐器所写的小品,朗朗上口而充满生活情趣,或用作子女的音乐启蒙教材,或仅当家庭聚会时的娱兴消遣,这些作品中俨然没有教堂音乐的肃穆严谨或深奥玄秘,世俗化的旋律亲切而优美,无不表述着一位丈夫的体恤和父亲的慈爱。细心的安娜将这份爱的礼物收集成册,谓之[安娜玛德琳娜日记],留予后世一方明镜,窥悉“音乐之父”博大胸襟下的平凡内心。
        这首副标题为“田园”(Les Bergeries)的「降B大调回旋曲」改编自法国作曲家弗朗索瓦·库普兰(Francois Couperin 1668.12.10-1733.9.12)大键琴曲集第二部之第六首,悠闲宁静的田园氛围在比利时古典吉他演奏家Jan Depreter的创意改编和精湛演绎下,愈发显出隽永迷人的气质。

演奏: 扬·迪普里特***
         (Jan Depreter)

古水
Nocturne in D-Flat Major, Op. 7 (Arr. for Cello & Harp) - Silke Aichhorn /Mathias Johansen

*classical in mood* (不一样的古典) 之
F. 施特劳斯 「夜曲」
(F. Strauss: Nocturno, Op. 7)

        18世纪巴洛克晚期至古典主义时期,受限于音域和表现力,竖琴甚少担任独奏乐器,却常被用来陪衬一些高音乐器。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曾专门雇佣了一位竖琴手,为其自己的长笛独奏及宫廷乐师格劳恩等人的小提琴奏鸣曲伴奏。在大革命爆发前的巴黎,竖琴同弦乐器的组合曾一度风靡贵族圈,而到了19世纪初,这种演奏形式则在施波尔夫妇(Louis &...

*classical in mood* (不一样的古典) 之
F. 施特劳斯 「夜曲」
(F. Strauss: Nocturno, Op. 7)

        18世纪巴洛克晚期至古典主义时期,受限于音域和表现力,竖琴甚少担任独奏乐器,却常被用来陪衬一些高音乐器。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曾专门雇佣了一位竖琴手,为其自己的长笛独奏及宫廷乐师格劳恩等人的小提琴奏鸣曲伴奏。在大革命爆发前的巴黎,竖琴同弦乐器的组合曾一度风靡贵族圈,而到了19世纪初,这种演奏形式则在施波尔夫妇(Louis & Dorette Spohr)的助推下,成功登上德国的音乐会舞台,并广受欢迎。
        德国人弗朗茨·约瑟夫·施特劳斯(Franz Joseph Strauss 1822.2.26-1905.5.31)精通多种乐器,兼擅作曲和指挥,作为19世纪最出色的圆号演奏家,他曾担任巴伐利亚宫廷剧院圆号首席长达四十余年,但其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或言一生最大的成就,则是培养了一位影响近代音乐走向的作曲家儿子--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1864.6.11-1949.9.8)。在这张名为“大提琴遇见竖琴”的专辑中,大提琴家Mathias Johansen与竖琴演奏家Silke Aichhorn将如歌般的弦乐咏唱同闪烁着银色光辉的竖琴音色和谐交织,借创新实践复兴,让你我在全新的听觉体验中感受音乐所带来的欣喜与浪漫。这首极具抒情气质的「夜曲」原是为圆号和钢琴而作的音乐会曲目,降D大调单乐章,创作发表于1864年,即理查·施特劳斯诞生那年,平静温柔的旋律,正是一个中年得子的男人喜悦而深沉内敛的心境描摹。 

大提琴: 马蒂亚斯·约翰森***
            (Mathias Johansen)
竖琴: 希尔克·艾希霍恩***
         (Silke Aichhorn)

古水
Marie: 2 Pieces for Cello and Piano: No. 2, La cinquantaine - Lilia Lukianenko/ Pyotr Kondrashin/Tatyana Michkol

*classical in mood*(不一样的古典) 之
加布里埃尔-马利 「金婚式」
(Gabriel-Marie: La cinquantaine)

        这首带有复古咏叹风格的「金婚式」,是法国人让·加布里埃尔-马利(Jean Gabriel-Marie 1852.1.8-1928.8.29)1887年为大提琴与钢琴创作的两部小品中的第二首,乐曲表现了一段忠贞不渝,与子偕老的爱情佳话,前半段主体优美抒情而略带感伤,高低声部模仿出一对走过50年婚姻的伉俪间默契的眼神交...

*classical in mood*(不一样的古典) 之
加布里埃尔-马利 「金婚式」
(Gabriel-Marie: La cinquantaine)

        这首带有复古咏叹风格的「金婚式」,是法国人让·加布里埃尔-马利(Jean Gabriel-Marie 1852.1.8-1928.8.29)1887年为大提琴与钢琴创作的两部小品中的第二首,乐曲表现了一段忠贞不渝,与子偕老的爱情佳话,前半段主体优美抒情而略带感伤,高低声部模仿出一对走过50年婚姻的伉俪间默契的眼神交流和内心诉答,平静似水的情绪下依然流露出火一般的激情;次段主题为稍快的舞曲,轻快诙谐的舞步仿佛携两人重返青春时光,相拥相吻,难舍难分;烛影摇曳,步履蹒跚,鬓霜眉雪,我心依然。
        早年求学于巴黎音乐学院并疯狂迷恋瓦格纳音乐的加布里埃尔-马利,初以定音鼓手及合唱指挥身份出道,在以各类具有沙龙情调的舞曲及室内乐作品收获赞誉,蜚声巴黎音乐界后,加布里埃尔-马利定居马赛,并开始其候鸟式指挥、作曲及评论生涯,直至60岁退休,1928年8月,在西班牙赫罗纳旅游期间,加布里埃尔-马利因病猝然离世,享年76岁。
        推荐由三位俄裔音乐家带来的钢琴三重奏版,黑白键的大片留白处有着最深情的告白,含情脉脉中跳动着经久不息的爱情火焰。 

小提琴: 莉莉娅·卢基扬年科**
            (Lilia Lukianenko)
大提琴: 彼得·康德拉辛**
            (Pyotr Kondrashin)
钢琴: 安娜·佩雷尔曼**
        (Anna Perelmann)

古水
Song Without Words for piano No. 7 in E flat major, Op. 30/1 - Stockholm Guitar Quartet

*classical in mood*(不一样的古典) 之
门德尔松 「降E大调无词歌」
(Lieder ohne Worte in E-Flat Major, Op. 30/1)

        古典主义后期至浪漫主义初期,音乐体裁渐趋多样化、个性化,反映到钢琴独奏音乐上,传统的键盘奏鸣曲开始分化衍生出舞曲、夜曲、即兴曲、练习曲等单乐章曲式,令单调的黑白键幻化出异彩纷呈的音画世界。菲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 1809.2.3...

*classical in mood*(不一样的古典) 之
门德尔松 「降E大调无词歌」
(Lieder ohne Worte in E-Flat Major, Op. 30/1)

        古典主义后期至浪漫主义初期,音乐体裁渐趋多样化、个性化,反映到钢琴独奏音乐上,传统的键盘奏鸣曲开始分化衍生出舞曲、夜曲、即兴曲、练习曲等单乐章曲式,令单调的黑白键幻化出异彩纷呈的音画世界。菲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 1809.2.3-1847.11.4)的主要成就虽不在钢琴领域,却足以凭借“无词歌”这一独创器乐形式,确立其在乐史上无以取代之地位。
        舍弃了奏鸣曲式结构,而代之以二段体或三段体的歌曲形式,同时用钢琴更为宽泛的音域驾驭旋律及和声,在单一乐器上实现了歌唱性与抒情性的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以“无言的浪漫”诠释出“有声的情感”。一首首短小的钢琴曲记录了作曲家的美好回忆与生活点滴,一段段精巧隽永的旋律更是浓缩了其不凡的艺术品位和人生志趣。
        这首「降E大调无词歌」是门德尔松无词歌第二卷的第一首曲目,富有表情的行板之上,洋溢着一种安逸闲适的情绪,像一首夏日晨歌,清新而略带慵懒,似一阕落叶闲章,寂寥中时怀感伤......

演奏: 斯德哥尔摩吉他四重奏组*** 
        (Stockholm Guitar Quartet)

古水
Six Songs for Cello and Piano: 2. Wie Melodien zieht es mir leise durch den Sinn, Op. 105 No. 1 (Arr. for cello and piano) - Emmanuelle Bertrand/Pascal Amoyel

*classical in mood*(不一样的古典) 之
勃拉姆斯 「我的思绪像首歌
(Wie Melodien zeiht es mir, Op. 105, No. 1)

“我的思绪像首歌,静静萦绕在心房,
   如那春日的花朵,散发着迷人幽香。

   若将之束于文字,囚禁在我的眼中,
   牠便会光彩尽失,随呼吸飘散无踪。

   插上旋律的翅膀,唤醒沉睡的辞章,
   教静蕾吐露芬芳,让眼眸神采飞扬。”...


*classical in mood*(不一样的古典) 之
勃拉姆斯 「我的思绪像首歌
(Wie Melodien zeiht es mir, Op. 105, No. 1)

“我的思绪像首歌,静静萦绕在心房,
   如那春日的花朵,散发着迷人幽香。

   若将之束于文字,囚禁在我的眼中,
   牠便会光彩尽失,随呼吸飘散无踪。

   插上旋律的翅膀,唤醒沉睡的辞章,
   教静蕾吐露芬芳,让眼眸神采飞扬。”

        德语艺术歌曲「我的思绪像首歌」创作于1886年夏,当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5.7-1897.4.3)正在瑞士的图恩湖度假,同行的还有正与其密切交往的女歌手赫敏·史庇斯(Hermine Spies),良辰美景佳人相伴,自是灵感乐思如泉涌,弦歌一曲诉衷肠。德国诗人格罗特(Klaus Groth 1819-1899)的诗节则为作曲家委婉深沉的旋律提供了最浪漫诗意的文字旁白,教低声呢喃亦蕴藉了动人心魄之力量。
        选择这一版大提琴与钢琴的改编演绎,低音弦乐器深邃而兼具歌唱性之特点,极好地展现出勃拉姆斯丰富细腻的内心情感和摒弃凡俗的艺术气质,室内乐的语言表达,更是织体结构与音乐内涵的高度淬炼。 

提琴: 艾曼纽儿·贝尔特朗*** 
            (Emmanuelle Bertrand) 
钢琴: 帕斯卡·阿摩耶*** 
         (Pascal Amoyel)

古水
Lagunen, Op. 411 (arr. A. Schoenberg for chamber ensemble): Lagunen, Op. 411 (arr. A. Schoenberg) - Linos Ensemble

*classical in mood* (不一样的古典) 之
约翰·施特劳斯「大湖圆舞曲」
(Lagunen-Walzer, Op. 411)

        「大湖圆舞曲」的旋律出自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ß II 1825.10.25-1899.6.3)1883年10月首演的三幕轻歌剧「威尼斯之夜」(Eine Nacht in Venedig),曲名中的“大湖”即指威尼斯的瀉湖,也是这出因错换身份而引发的爱情闹剧之发生地。
  ...

*classical in mood* (不一样的古典) 之
约翰·施特劳斯「大湖圆舞曲」
(Lagunen-Walzer, Op. 411)

        「大湖圆舞曲」的旋律出自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ß II 1825.10.25-1899.6.3)1883年10月首演的三幕轻歌剧「威尼斯之夜」(Eine Nacht in Venedig),曲名中的“大湖”即指威尼斯的瀉湖,也是这出因错换身份而引发的爱情闹剧之发生地。
        与“圆舞曲之王”另两部著名的舞台作品「蝙蝠」和「吉普赛男爵」不同,选择柏林作为首演地的「威尼斯之夜」,因为糟糕的唱词以及冗赘的剧情而意外遭受冷遇,幸好在一个月后的维也纳首演上,作曲家弟弟爱德华(Edward Strauss)以流畅干练的指挥为该剧赢得了迟来的掌声,原剧中乌尔比诺公爵这一优美动听的唱段深受青睐,便有了作曲家以之为素材创作的乐队圆舞曲Op. 411。全曲由序奏、四段小圆舞曲加尾声构成,即富浓郁的维也纳气质,亦将热情浪漫的威尼斯风情完美融入其间,展现出一幅19世纪奥地利人心目中的意大利风俗画卷。
        作为施特劳斯家族代表作之一,「大湖圆舞曲」曾多次入选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节目单,指挥大师马泽尔、杨颂斯均有精彩演绎。推荐一版由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 1874.9.13-1951.7.13)为室内乐重奏改编的该曲录音,这位以无调性音乐著称的“第二维也纳学派”中坚人物,曾以室内乐形式改编了不少施特劳斯等人的音乐作品,独特而精致的配器与音效,展现出音乐之都热情华丽之外,冷峻从容的一面。

演奏: 利诺斯重奏团*** 
         (Linos Ensemble)

古水
Organ Sonata No. 4, BWV 528:2. Andante [Adagio] (Transcr. by August Stradal) - Johann Sebastian Bach

*Bach 330* -- 137
*classical in mood*(不一样的古典)
*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巴赫 「E小调三重奏鸣曲」
次乐章: 行板

(Trio Sonata No. 4 in E Minor, BWV 528: II. Andante)

        为管风琴而作的六部三重奏鸣曲BWV 525-530大约完成于1730年前后,已奉职莱比锡经年的J. S. 巴赫创造性地以双手及脚踏板完成了三个声部间的和谐对话,从而...

*Bach 330* -- 137
*classical in mood*(不一样的古典)
*
clavier sentiment*(黑白柔情) 之
巴赫 「E小调三重奏鸣曲」
次乐章: 行板

(Trio Sonata No. 4 in E Minor, BWV 528: II. Andante)

        为管风琴而作的六部三重奏鸣曲BWV 525-530大约完成于1730年前后,已奉职莱比锡经年的J. S. 巴赫创造性地以双手及脚踏板完成了三个声部间的和谐对话,从而在单一乐器上实现了这种通常需由三到四件乐器协作的乐曲形式之成功演绎。
        晚年的巴赫已摆脱或言摒弃了对技术的追逐,转而探索如何以音乐表达内心,讴歌信仰,濯浣灵魂,乐思主题日益精简,而思想内涵愈加精深,于细微处洞宽广,在不变中谋万变。「E小调第四奏鸣曲」之慢乐章,藉由一个动机之不断重复,阐述了一种回归本真的音乐哲学--非至简而无以至纯,非至深而无以至真。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不同,解读各异,有似齐宣王者,喜千管齐发,便有三重奏的改编版以突显音色绮繁;亦有如湣王者,好幽竹独鸣,则现黑白键上的兀自咏吟,孰对孰错,孰高孰下,久无定论,惟在聆听冰岛小哥Víkingur Ólafsson颇具现代简约主义手法的诠释后,方如醍醐灌顶,对巴赫极具预言性的创作理念顿悟一二,更对“音乐之父”的伟大由衷钦佩。
        在这版由李斯特门生奥古斯特·斯特拉德尔(August Stradal 1860.5.17-1930.3.13)改编的钢琴独奏版演绎中,缓慢行进的乐句下,蕴含着最细腻丰富的情感乐章,那仿佛是静谧冰川下的激流,幻变夜空中的极光,又好似独步林中阡陌时的万籁俱寂,与走进水泥森林刹那的喧嚣沸腾,而所有一切皆始于本心,复见诸于心!

钢琴: 维京格·奥勒夫松***  
        (Víkingur Ólafsson)

古水
Miniature Viennese Waltz - Viveza

*classical in mood*(不一样的古典) 之
克莱斯勒「维也纳小进行曲」
(Kreisler: Miniature Viennese March)

        奥地利小提琴家、作曲家弗里茨·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 1875.2.2-1962.1.29)是上世纪屈指可数能被誉为天才的大师级演奏家,其音乐创作则更多以大量短小精悍,轻松愉悦的小品为世人称道,精湛华丽的技巧之上,展现出非凡的乐思灵感。
      ...

*classical in mood*(不一样的古典) 之
克莱斯勒「维也纳小进行曲」
(Kreisler: Miniature Viennese March)

        奥地利小提琴家、作曲家弗里茨·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 1875.2.2-1962.1.29)是上世纪屈指可数能被誉为天才的大师级演奏家,其音乐创作则更多以大量短小精悍,轻松愉悦的小品为世人称道,精湛华丽的技巧之上,展现出非凡的乐思灵感。
        1914年一战爆发,已在欧陆和北美演奏界声誉卓著的克莱斯勒,从美国返回奥地利并征召入伍,却在不久便因伤退伍返回美国,鉴于当时奥地利与美国正属交战敌对方,高涨的反德情绪令克莱斯勒不得不停止自己的演出活动,赋闲却不得闲的克莱斯勒便以作曲填充自己的生活,同时保持自己对音乐的热情。完成并发表于1915年的「维也纳小进行曲」,在D大调上运用了一个节奏明快有力的进行曲主题,带有明显的维也纳风格,暗示了奥地利军队从容开赴前线的飒爽英姿,也藉此暗示了自己的立场。该曲最初是为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所作,键盘节拍伴奏,弦乐高低音部相呼应,推进乐曲展开,庄严而不失谐趣。
        推荐加拿大维沃莎四重奏组的演绎录音,中提琴的加入,令弦乐声部更富层次,音质亦更显丰满,另外,配合专辑“五点狐步”之名,特意将曲名中的"march"换成了"waltz",想来旨在突显华尔兹的优雅气质。

演奏: 维沃莎四重奏组***  
        (Viveza)

古水
Nun komm' der Heiden Heiland, BWV 659 - Fausto Quintabà

*Bach 330* -- 136
*classical in mood*(不一样的古典) 之
巴赫 众赞歌前奏曲「“来吧,异教徒的救世主”」
(Chorale Prelude, BWV 659 "Nun Komm, der Heiden Heiland")

        “来吧,异教徒的救世主”(Nun Komm, der Heiden Heiland, BWV 659),完成于于1748年前后,为J. S. 巴赫18首“莱比锡众赞歌前奏曲”之第九首,亦是...

*Bach 330* -- 136
*classical in mood*(不一样的古典) 之
巴赫 众赞歌前奏曲「“来吧,异教徒的救世主”」
(Chorale Prelude, BWV 659 "Nun Komm, der Heiden Heiland")

        “来吧,异教徒的救世主”(Nun Komm, der Heiden Heiland, BWV 659),完成于于1748年前后,为J. S. 巴赫18首“莱比锡众赞歌前奏曲”之第九首,亦是巴赫晚期宗教器乐类作品中的名篇,除原始管风琴演绎,更拥有包括现代钢琴在内的诸多器乐及声乐改编版,渐欲迷人眼却不改其质朴外表下的虔诚本质。
        在巴赫手中,众赞歌前奏曲已超越对路德教众赞歌主题的单纯移植和一般加工,俨然成为作曲家抒发内心情感和传播人类信仰的通用语言,通过高音部卡农加变奏的主题呈现和伴奏声部的独立动机展开,声乐曲唱词中的韵节和寓意得到了更富艺术性与感染力的提升,并摆脱一般意义上的宗教概念,业成治愈心灵之良方。
        推荐这版长笛与钢琴改编演绎,前者的清亮音色一扫巴赫宗教音乐中肃穆深沉的氛围,赋予作品明亮流畅的韵致,而钢琴伴奏则为之添上一抹静谧平和的底色。

长笛: 雷扎·纳吉法***  
        (Reza Najfar)
钢琴: 弗斯托·昆塔巴***  
        (Fausto Quintabà)

古水
La plus que lente, L. 121 - Formosa Trio

*classical in mood*(不一样的古典) 之
德彪西「甚慢板圆舞曲」
(La plus que lente, L. 121)

        「甚慢板圆舞曲」是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 1862.8.22-1918.3.25)创作于1910年的一首钢琴小品,因为慢拍子带有沙龙风格之圆舞曲在当时的巴黎非常流行,作曲家便以半调侃的笔触为之冠以“甚慢板”,即比通常的慢板更为缓慢,以显其与众不同。
    ...

*classical in mood*(不一样的古典) 之
德彪西「甚慢板圆舞曲」
(La plus que lente, L. 121)

        「甚慢板圆舞曲」是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 1862.8.22-1918.3.25)创作于1910年的一首钢琴小品,因为慢拍子带有沙龙风格之圆舞曲在当时的巴黎非常流行,作曲家便以半调侃的笔触为之冠以“甚慢板”,即比通常的慢板更为缓慢,以显其与众不同。
        重叠而难以琢磨的和声、奇特而异于传统的节奏,这些后世所谓的“印象主义”典型要素,无一例外集中在这部德彪西晚期作品中,即便是最简单的黑白键上,亦呈现出梦幻迷离的色彩与神秘莫测的意象,飘忽不定转瞬即逝,却又萦留耳际潜藏心底。
        关于这首曲子的创作灵感,据传同雕塑家罗丹的情人卡米尔·克劳黛(Camille Claudel)颇有渊源,1891年年轻而又才华横溢的卡米尔怀上了罗丹的孩子,原本期待这爱情的结晶能挽救自己于生活和爱情的绝境,孰知微渺的希望却被对方的嫉妒心和冷酷彻底浇灭,十年等待换来孤寂和抛弃,却没有熄灭她对艺术的执着热情,在那个昔日情人主宰的艺术王国里,她挣扎求生,沙龙个展上,朋友们纷纷前来捧场,年轻的德彪西更是对卡米尔的才华钦佩不已,然沉默寡言的他除了献上自己的钢琴演奏,也仅在给密友的信中流露出对雕塑女神的敬慕之情。卡米尔将自己在罗丹工作室完成的一尊名为“圆舞曲” 的青铜雕塑赠予德彪西,一对紧紧相拥的情侣在曼妙的旋律声中旋转起舞,狂热柔美的身躯同冰冷坚硬的材质构成鲜明对比,将浪漫一刻瞬间凝固成永恒的经典。德彪西被这缠绵而悲美的爱情打动了,灵感之泉喷涌而出,化作琴键的跳动,交织出忧郁伤感的泪光闪烁,还有那惆怅迷惘的心灵独舞。 
        推荐一版长笛与竖琴的改编演绎,清亮的笛音和空灵的拨弦向来就是法国作曲家最为擅长的组合,到了“印象主义”大师手中,更是将现实与幻想描绘得摇曳生姿,惹人遐思不绝......

演奏: 福尔摩莎三重奏组** 
         (Formosa Trio)

古水
Musette in D Major, BWV Anh. 126: Bachs Bounce - Hildegard Pohl Trio

*Bach 330* -- 134
*classical in mood*(不一样的古典) 之
巴赫 「D大调缪赛特舞曲」
(Musette in D Major, BWV Anh. 126)

        「D大调缪赛特舞曲」(Anh. 126)是巴赫第二任妻子安娜·玛格德莱娜·巴赫(Anna Magdalena Bach)整理并收录在其音乐日记中的一首键盘独奏曲,尽管该曲集中不少作品的真伪(是否为巴赫本人创作)一直存在争议,出自巴赫子嗣乃至玛格德莱娜之手的...

*Bach 330* -- 134
*classical in mood*(不一样的古典) 之
巴赫 「D大调缪赛特舞曲」
(Musette in D Major, BWV Anh. 126)

        「D大调缪赛特舞曲」(Anh. 126)是巴赫第二任妻子安娜·玛格德莱娜·巴赫(Anna Magdalena Bach)整理并收录在其音乐日记中的一首键盘独奏曲,尽管该曲集中不少作品的真伪(是否为巴赫本人创作)一直存在争议,出自巴赫子嗣乃至玛格德莱娜之手的可能性很大,然当代仍将曲集中这些亲切而具人性温度的珠玉小品视作“音乐之父”创作履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乐曲名称中的“缪赛特”(musette)来源于17至18世纪流行于法兰西的一种气鸣乐器,类似但有别于苏格兰和爱尔兰风笛,以之演奏的音乐,在风格上带有较强的民间舞曲特质,节奏欢快热烈。巴赫或许是有意用琴键来模仿该种舞曲,却仅作为平日里与家人娱兴消遣之“私享曲目”。
        西班牙吉他大师塞戈维亚曾将包括该曲在内的诸多巴赫键盘小品改编成吉他曲,风靡度甚至超过原作,这里推荐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爵士版本,在德国爵士三重奏组Hildegard Pohl Trio别出心裁的编曲和演绎之下,一切皆可“摇摆”,巴赫、贝多芬和老柴的经典曲目被赋予了新的定义。

演奏: 希尔加德·波尔爵士三重奏  
         
(Hildegard Pohl Trio) 

古水
El noi de la mare (The Boy of the Mother) (arr. R. Hayward for guitar) - Rossini Hayward

*classical in mood*(不一样的古典) 之
廖贝特「圣母之子」
(Llobet: El Noi de la Mare)

        米盖尔·廖贝特(Miguel Llobet 1878.10.18-1938.2.22)被誉为20世纪初最杰出的古典吉他演奏家,作为“近代吉他音乐之父”塔雷加(Francisco Tárrega 1852.11.21-1909.12.15)的嫡传弟子,廖贝特不仅继承了其恩师所确立的六弦琴演奏技巧和艺术风格,更开创性地将管弦乐编曲技法...

*classical in mood*(不一样的古典) 之
廖贝特「圣母之子」
(Llobet: El Noi de la Mare)

        米盖尔·廖贝特(Miguel Llobet 1878.10.18-1938.2.22)被誉为20世纪初最杰出的古典吉他演奏家,作为“近代吉他音乐之父”塔雷加(Francisco Tárrega 1852.11.21-1909.12.15)的嫡传弟子,廖贝特不仅继承了其恩师所确立的六弦琴演奏技巧和艺术风格,更开创性地将管弦乐编曲技法及音效特点融入到吉他演奏中,真正实现“以一件乐器挑战整个乐队”的惊人之举。
        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地区,有着灿烂悠久的音乐舞蹈传统,这也为出生在巴塞罗那(隶属加泰罗尼亚)的廖贝特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及素材,其最为后世称道的吉他改编作品即出自于他的「加泰罗尼亚民歌集」。「圣母之子」的旋律优美舒緩,是一首兼具世俗情调和宗教内涵的古老民歌,廖贝特以简约而富韵味的吉他演奏,赋予其崭新的听觉感受,艺术气质上深蕴塔雷加遗风,而其演奏风格与音乐创作更在他的学生塞戈维亚(Andrés Segovia 1893.2.21-1987.6.2)的手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推荐一版颇有想法的演绎,英国新生代吉他演奏家Rossini Hayward将这首经典吉他作品辅以打击乐伴奏,通过多层次的润色编排,展现出他在传统与创新间,始终深谙音乐中“简约的魅力和力量”。

吉他独奏: 罗西尼·海沃德** 
               (Rossini Hayward)

古水
Uit 'Pieces de clavecin',Op. 1: Allegro - Bram Beekman/Ad van Sleuwen/Geert Bierling

*classical in mood*(不一样的古典) 之
费奥科「大键琴组曲」第一卷
第十首: 快板
(Pièces de clavecin, Op. 1, Suite 1 - X. Allegro)

        约瑟夫-埃克托尔·费奥科(Joseph-Hector Fiocco 1703.1.20-1741.6.21)出生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父亲皮特罗·安东尼奥·费奥科(Pietro Antonio Fiocco 1654-1714)是...

*classical in mood*(不一样的古典) 之
费奥科「大键琴组曲」第一卷
第十首: 快板
(Pièces de clavecin, Op. 1, Suite 1 - X. Allegro)

        约瑟夫-埃克托尔·费奥科(Joseph-Hector Fiocco 1703.1.20-1741.6.21)出生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父亲皮特罗·安东尼奥·费奥科(Pietro Antonio Fiocco 1654-1714)是意大利作曲家,其早年音乐教育来自于父亲和同父异母的兄长。
        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安特卫普以及布鲁塞尔教堂担任乐职的费奥科,除擅长大键琴及管风琴演奏,也精通小提琴,个人创作以宗教音乐为主的他,在器乐领域亦有所建树,他的两卷(各12首)[大键琴组曲](Pièces de clavecin)即是向同时代法国键盘乐大师弗朗索瓦·库普兰(François Couperin 1668.11.10-1733.9.11)致敬之作,风格上融合了法兰西的华丽典雅与意大利的精致流畅。
        这首“快板”对学习小提琴的人再熟悉不过,铃木小提琴教程中的练习曲,源自费奥科[大键琴组曲]第一卷第十首,小提琴演来曲调欢快而富于技巧性,这里推荐一个少有听到的管风琴改编版,相较于不太为当代听众所能接受的大键琴音色,音栓怪物的轰鸣却是让人静静沉醉于上帝之光的喜悦安详中......

演奏: 布拉姆·比克曼*** 
        (Bram Beekman)

古水
Sarabande con Partite in C Major, BWV 990 - Andre Laberge

*Bach 330* -- 132
*classical in mood*(不一样的古典) 之
巴赫 「C大调萨拉班德与帕提塔」
(Sarabande con Partite in C major, BWV 990)

        「C大调萨拉班德与帕提塔」(BWV 990)可能是J. S. 巴赫最为冷门的作品之一,虽与著名的「哥德堡变奏曲」同时编入作曲家键盘作品中,其创作背景及年代却鲜有文献记载,当代音乐学者多倾向于将之归为巴赫的早期创作。
   ...

*Bach 330* -- 132
*classical in mood*(不一样的古典) 之
巴赫 「C大调萨拉班德与帕提塔」
(Sarabande con Partite in C major, BWV 990)

        「C大调萨拉班德与帕提塔」(BWV 990)可能是J. S. 巴赫最为冷门的作品之一,虽与著名的「哥德堡变奏曲」同时编入作曲家键盘作品中,其创作背景及年代却鲜有文献记载,当代音乐学者多倾向于将之归为巴赫的早期创作。
        作品采用主题加变奏的形式,构成旋律基础的萨拉班德舞曲引用自法国作曲家让-巴蒂斯特·吕利(Jean-Baptiste Lully 1632.11.28-1687.3.22)1679年的歌剧「柏勒洛丰」(Bellérophon),包括阿勒曼德(allemande)、库朗(courante)、吉格(giguetta)三首舞曲在内的多段帕提塔(partite)连缀成15段变奏,对主题展开异彩纷呈的演绎,同「哥德堡变奏曲」结尾的"da capo"惊人相似,全曲以对主题的重新演绎收束,以此形成一个有始有终的完美“轮回”,冥冥中暗藏了作曲家某种内心动机,更清晰投射出「哥德堡变奏曲」的创作框架。
        当代对该曲的演绎录音以大键琴居多,而以管风琴再现巴赫心旨,惟见于这版ATMA唱片公司的神专,本笃会管风琴/大键琴演奏家André Laberge修士独具匠心的改编和演绎,将巴赫音乐中的神性光辉与世俗趣味熔于一炉,夺人耳目!

管风琴: 安德烈·拉伯格***  
            
(Dom André Laberge)

古水
Trio Sonata in C Major, RV 82 (Arr. for Mandolin, Violin, Cello & Lute): I. Allegro con molto - Anna Torge

*classical in mood*(不一样的古典)
*musica autentica*(本真之音) 之
维瓦尔第「C大调三重奏鸣曲
首乐章: 不太快的快板
(Trio Sonata in C Major, RV 82 - I. Allegro non molto)

        众所周知,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 1678.3.4-1741.7.28)的音乐成就主要集中在协奏曲及歌剧领域,然他在27岁时正式出版的第一组个人作品,却是12首三重...

*classical in mood*(不一样的古典)
*musica autentica*(本真之音) 之
维瓦尔第「C大调三重奏鸣曲
首乐章: 不太快的快板
(Trio Sonata in C Major, RV 82 - I. Allegro non molto)

        众所周知,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 1678.3.4-1741.7.28)的音乐成就主要集中在协奏曲及歌剧领域,然他在27岁时正式出版的第一组个人作品,却是12首三重奏鸣曲--一种在巴洛克时期最为风靡的器乐体裁,且从这些作品的风格样式和曲式结构上来看,明显受到前辈阿尔坎杰罗·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 1653.2.17-1713.1.8)同类作品之影响,两件高音乐器组成的旋律声部与伴奏声部(通常由两件低音乐器共同担纲)支撑起最为精简的旋律-和声构架,平衡中富于变化。
        为小提琴、鲁特琴及通奏低音所作之「C大调三重奏鸣曲」是维瓦尔第为数不多的三重奏鸣曲中仅有的两首包含鲁特琴的作品之一(另一首为「G小调三重奏鸣曲」),创作缘由显然同鲁特琴在当时的地位以及作曲家个人偏好密切相关。拨弦乐器与擦弦乐器在对位技法上的探索尝试,展现出作曲家不拘一格的创作灵感与艺术理念,更堪为之后纷繁多样的古典三重奏乃至四重奏形式之有益借鉴。
        推荐这版由曼陀林替代鲁特琴声部的演绎,依旧是标准的巴洛克三重奏鸣曲编配,小提琴的音色在其美妙的珠玉之声下虽略显羞涩含蓄,大提琴与低音鲁特琴所编织出的纯朴底色,却愈发衬托出巴洛克音乐的极致炫丽!

曼陀林: 安娜·托尔格*** 
            (Anna Torge)
小提琴: 平崎 真弓***
            (Mayumi Hirasaki) 
鲁特琴: 迈克尔·弗雷穆特***
            (Michael Freimuth) 
大提琴: 约翰尼斯·勒舍尔
*** 
            (Johannes Loescher)

古水
Die Forelle, D. 550 - Jan Vogler

*classical in mood*(不一样的古典) 之
舒伯特「鳟鱼」
(Die Forelle, D. 550)

        「鳟鱼」是德国诗人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丹尼尔·舒巴特(Christian Friedrich Daniel Schubart 1739-1791)创作于1782年的一首寓言诗,时年作者正因政治观点而遭囚禁,有感而发地为这首分节诗融入了深刻寓意--单纯善良往往被虚伪狡诈所陷害,同时在最后一小节中告诫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切莫像那河里的...

*classical in mood*(不一样的古典) 之
舒伯特「鳟鱼」
(Die Forelle, D. 550)

        「鳟鱼」是德国诗人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丹尼尔·舒巴特(Christian Friedrich Daniel Schubart 1739-1791)创作于1782年的一首寓言诗,时年作者正因政治观点而遭囚禁,有感而发地为这首分节诗融入了深刻寓意--单纯善良往往被虚伪狡诈所陷害,同时在最后一小节中告诫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切莫像那河里的鳟鱼,经不起诱惑而轻易咬钩,花样女孩更当留个心眼,谨防成为猎艳者的目标。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31-1828.11.19)于1817年初在将「鳟鱼」谱成艺术歌曲时,去掉了原诗的最后一节,而仅侧重于表现鳟鱼自由自在之形象和垂钓者诡诈的性格上,以旁观者视角记述一场愿者上钩的生存游戏的同时,隐隐流露出对现实冷酷及命运无常的叹息与无奈。钢琴伴奏音型模仿出的粼粼水波下,鳟鱼欢畅游动,却不知诱饵早已投向牠,旁观者已然按耐不住,却又爱莫能助,自能在心中默默为鳟鱼祷祝。动人的旋律加之诗意的唱词,令「鳟鱼」一曲迅速风靡,作曲家也在两年后,为这一脍炙人口的主题加上数段变奏,用作其「A大调钢琴五重奏」(D. 667)的第四乐章,而后者亦因为游入了这条快乐的鱼儿,而得名“鳟鱼五重奏”。
        推荐德国大提琴家Jan Vogler与音乐伙伴在这张名曰“舒伯特:鳟鱼-鳟鱼变奏曲”中的演绎录音,钢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构成的三重奏组合,不同寻常,却又都出现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鳟鱼(大提琴)、渔夫(低音提琴)在碧波细浪(钢琴)间的这场智慧较量,被演绎得惟妙惟肖又别具匠心!

大提琴: 扬·沃格勒*** 
            (Jan Vogler)
低音提琴: 雅尼·萨克萨拉***
               (Janne Saksala) 
钢琴: 安蒂·希亚拉*** 
        (Antti Siirala)

古水
Concerto in C Major BWV 976: No. 3, Allegro - Angelo Cavallo & Michele Fontana

*Bach 330* -- 130
*classical in mood*(不一样的古典) 之
巴赫 「C大调键盘协奏曲」
末乐章: 快板
(Concerto for Klavier in C Major, BWV 976 - III. Allegro)

        意大利人对巴洛克音乐的发展与繁盛可谓居功至伟,影响深远,正是基于一代又一代人对曲式结构的逐步确立和演奏技巧的不断完善,才使J. S. 巴赫与G. F. 亨德尔等人得以将巴洛克音乐推向令人叹为观止...

*Bach 330* -- 130
*classical in mood*(不一样的古典) 之
巴赫 「C大调键盘协奏曲」
末乐章: 快板
(Concerto for Klavier in C Major, BWV 976 - III. Allegro)

        意大利人对巴洛克音乐的发展与繁盛可谓居功至伟,影响深远,正是基于一代又一代人对曲式结构的逐步确立和演奏技巧的不断完善,才使J. S. 巴赫与G. F. 亨德尔等人得以将巴洛克音乐推向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高度。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 1678.3.4-1741.7.28)对于巴赫音乐创作的影响,首当其冲表现在协奏曲体裁上,前者肩负神职,却最大程度地将世俗激情注入每个音符,后者虽未曾受戒,却始终以音符诉说其对上帝的虔诚。如果说两人在风格上的沿袭是客观层面上的,那么巴赫对维瓦尔第的欣赏乃至崇拜则更直观表现在他对同行作品的改编再创作上。巴赫对维瓦尔第协奏曲的改编多完成于魏玛时期(1708-1717),其中后者于1711年发表的早期协奏曲集「和谐的灵感」(Op. 3),是被巴赫“抄袭”最多的一套协奏曲,12部协奏曲中共有五部被分别用作其管风琴协奏曲与键盘协奏曲的素材。小提琴明丽奔放而充满炫技的弦音被移植到严谨深邃且富理性哲思的触键上,再轻佻质朴的乐思也被赋予了一份庄严神秘气质。
        「C大调键盘协奏曲」(BWV 976),改编自"和谐的灵感"第12首「E大调小提琴与弦乐协奏曲」(Op. 3/12),常以大键琴演绎,这里推荐一个管风琴版本,虽然都是以手指接触键盘,管风琴却被归入气鸣乐器而非键盘乐器,其洪亮而极具震撼力的音色和独特复杂的演奏技巧,足以匹敌一支管弦乐队,实现多声部对位,却非当代大多数钢琴演奏者所能驾驭,上百根音栓所产生的轰鸣犹如天国之音,抚慰疲惫的身躯,涤荡蒙尘的心灵!

管风琴: 米歇尔·丰塔纳***
            (Michele Fontana)

古水
Works for mandolin and piano: Andante con variazioni WoO 44b - Jose Gallardo/Julius Berger

*classical in mood*(不一样的古典) 之
贝多芬「D大调为曼陀林和大键琴所作的行板与变奏」
(Andante and Variations for Mandolin and Harpsichord in D Major, WoO 44b)

        在18世纪末的欧洲贵族圈,有一件相对简单易学而又不乏趣味的乐器颇受青睐,那就是源自南欧鲁特琴家族的曼陀林,意...

*classical in mood*(不一样的古典) 之
贝多芬「D大调为曼陀林和大键琴所作的行板与变奏」
(Andante and Variations for Mandolin and Harpsichord in D Major, WoO 44b)

        在18世纪末的欧洲贵族圈,有一件相对简单易学而又不乏趣味的乐器颇受青睐,那就是源自南欧鲁特琴家族的曼陀林,意大利语名字"mandolino"(杏仁)正是其甜美音色与迷人身形的反映。
        当时,不少意大利曼陀林演奏家来到维也纳、巴黎等大城市,或供职于贵族宫廷,或成为自由音乐家,深刻影响着当地的音乐生活。初到维也纳不久,正努力构筑自己音乐社交圈的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6-1828.3.26)敏锐觉察到了这一现象,很快便为曼陀林创作了多部作品,主要是以钢琴伴奏的(小)奏鸣曲和单乐章小品。「D大调行板与变奏」完成于1896年,与同一年一起问世的另外三部曼陀林室内乐作品都被归入作曲家的"WoO"(Werke ohne Opuszahl/无编号作品)目录中,这些作品共同的题献对象可能是作曲家的好友兼早期赞助人--布拉格的曼陀林演奏家约瑟芬娜·冯·克拉里-阿尔德林根伯爵夫人。全曲由一段庄严高贵的行板主题和六段速度情绪各异的变奏段组成,两件乐器时而相伴起舞,时而窃窃私语,拨弦乐器的灵动轻快与键盘的委婉深沉,恰似一对恋人,弥合了各自情感空间的缝隙,
        推荐一版大提琴与钢琴的改编演绎,前者出色的技巧展示无疑带有乐圣五首大提琴奏鸣曲的味道,主题乐观的情绪亦不失作曲家早期作品中的青春朝气。

大提琴: 朱利叶斯·贝尔格*** 
            (Julius Berger) 
钢琴: 何塞·迦拉多*** 
        (José Gallardo)

古水
An die Nachtigall, Op. 46 No. 4:(Arr. for Violin & Piano) - Ulf Wallin

*classical in mood*(不一样的古典) 之
勃拉姆斯「歌曲四首」
之 “致夜莺”
(Vier Lieder, Op. 46 - IV. An Die Nachtigall)

哦 夜莺
请不要将你饱含爱情的炽热歌声
从繁花满枝的苹果树上倾泻而下
你用甜美嗓音唤起心底沉睡的爱
将我灵魂深深震撼
融入在这美妙歌声

此刻的我辗转难眠
面色苍白身形枯槁
一双泪眼久久凝视远方
飞吧 夜莺 飞过无尽黑夜
回到林中温暖巢穴
把热吻与忠贞投向你的爱侣
飞吧 飞吧

唱词意译 © 古水(禁止盗用及站外转载)...


*classical in mood*(不一样的古典) 之
勃拉姆斯「歌曲四首」
之 “致夜莺”
(Vier Lieder, Op. 46 - IV. An Die Nachtigall)

哦 夜莺
请不要将你饱含爱情的炽热歌声
从繁花满枝的苹果树上倾泻而下
你用甜美嗓音唤起心底沉睡的爱
将我灵魂深深震撼
融入在这美妙歌声

此刻的我辗转难眠
面色苍白身形枯槁
一双泪眼久久凝视远方
飞吧 夜莺 飞过无尽黑夜
回到林中温暖巢穴
把热吻与忠贞投向你的爱侣
飞吧 飞吧

唱词意译 © 古水(禁止盗用及站外转载)

        「致夜莺」,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5.7-1897.4.3)创作于1868年的艺术歌曲,编录在当年出版的「歌曲四首」(Op. 46)中,歌词采用德国诗人路德维希·海因里希·克里斯托夫·霍尔蒂(Ludwig Heinrich Christoph H?lty 1748.12.21-1776.9.1)1772年的爱情诗,诗人借物抒情,以自己同夜莺的对话,表达出对甜美爱情的喜悦与感动,摇篮曲般的旋律意境,仿佛是夜莺轻声为伴侣送上的柔声细语,宁静温柔,满含爱意,更寄托了诗人向爱人的内心表白。
        推荐小提琴家与钢琴演绎的器乐改编版,弦乐的清透明亮和着黑白键的灵动优雅,恰似月色清辉下迴于耳际的淡淡风吟和恋恋深情......

演奏: 乌尔夫·韦林*** 
        (Ulf Wallin) 
伴奏: 兰罗•彭提南*** 
        (Roland Pöntinen)

LOFTER

让兴趣,更有趣

简单随性的记录
丰富多彩的内容
让生活更加充实

下载移动端
关注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