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上寒山石径斜”要读成【xiá】??错!
“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读成“xiá”,真的吗?
……汗颜……
语音是会变化的……古代押韵的字现在可不一定押韵啊……
何况语音演变的方向也是不同的,为什么要强行改变“衰”和“斜”的现代读音呢?
毕竟就连古代,“斜”字也从来没有“xiá”的读音啊?
[图片]
“叶(xié)音说”是一种盲目的篡改读音的错误注音法。
因为远古、上古时期的读音发展到中古后期及近古时期时,有些字的读音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演变和改变,致使一部分古籍中的诗句上下句之间已经不与当时的读音押韵了。
而后来中古的某些学者不了解语音是不断演变的。当他们用自己的发音念先...
“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读成“xiá”,真的吗?
……汗颜……
语音是会变化的……古代押韵的字现在可不一定押韵啊……
何况语音演变的方向也是不同的,为什么要强行改变“衰”和“斜”的现代读音呢?
毕竟就连古代,“斜”字也从来没有“xiá”的读音啊?
“叶(xié)音说”是一种盲目的篡改读音的错误注音法。
因为远古、上古时期的读音发展到中古后期及近古时期时,有些字的读音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演变和改变,致使一部分古籍中的诗句上下句之间已经不与当时的读音押韵了。
而后来中古的某些学者不了解语音是不断演变的。当他们用自己的发音念先秦韵文时,发现并不协韵。有一些学者以为古书传钞有误,便擅自改变用字,把远古的读音主观地同中古的读音合辙押韵的。这是非常错误的。
叶音法多用于对《诗经》等远古、上古时期古籍的注释,是错误的注音法,很多都是注释者主观随意的拼凑和捏造。
例如朱熹注释《诗经》时: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
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
虽速我狱,室家不足。】——第二章
朱熹认为这篇诗应该每个字都押韵。但是他用自己的发音念,发现“角”和“家”很不和谐,与“屋”“狱”“足”不押韵。
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语音和上古时已经不一样了。(而事实上,上古时“角”“家”“屋”“狱”“足”这五个字全都是押韵的。)
所以朱熹改变了这“角”和“家”两字的发音,把“角”标注为“卢谷反”(反切法涉及专业知识,这里不多赘述);而把“家”的发音标注为与“谷”相似。
【注意❗️❗️现代语音里“屋”“狱”“足”的发音并不都是押韵的,“屋”“足”押韵,但“狱”则很不和谐。
然而很明显,❗️❗️朱熹那个时期,“屋”“足”同“狱”也是押韵的。
可见①《诗经》时期——②朱熹时期——③现代,语音都发生了变化。】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
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
虽速我讼,亦女不从。】——第三章
❗️❗️上古时,“牙”“墉”“家”“讼”“从”这五个字全都是押韵的。)
但是朱熹用自己的发音念,发现“牙”“家”“讼”很不和谐,与“墉”“从”不押韵。
于是又改变了“牙”“家”“讼”的发音,例如就把“家”标注为“各空反”,发音类似“公”“宫”。)
(注意❗️❗️❗️“各空反”发音类似“公”“宫”仅仅是我个人的猜想,不是说朱熹认为“家”发“gōng”的音。
因为朱熹那时候的“各”字发音不能等同于“gè”❗️,“空”的发音也不是现在的“kōng”❗️。
所以用反切法分析“各空反”时,不能直接把“gè”的声母和“kōng”的韵母相拼❗️,得出“gōng”。)
由此我们会发现,朱熹认为,第二章的“家”读“谷”;第三章的“家”发音却与“公”接近。
【同一个字,在此两章的发音竟然不同。】
这是相互矛盾且错误的。
【斜】
《说文解字》
卷十四 斗部 似嗟切
杼也。从斗,余聲。讀若荼。
《广韵》
以遮切,平麻以 ‖ 余聲魚部
《康熙字典》
《唐韵》似嗟切。《集韵》《韵会》《正韵》徐嗟切。並音邪。
又《集韵》《韵会》余遮切。《正韵》于遮切。並音耶。
又《集韵》时遮切,音阇。
又直加切,音秅。
PS:
关于“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查看了一下“衰”字的古音,发现古代“衰”确实有接近“cuī”的发音(❗️❗️接近,但不相同❗️❗️)
北宋《广韵》:衰,小也。減也。殺也。楚危切,又所危切。
这里的“楚危切”,应当与“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回”是押韵的。
所以“乡音无改鬓毛衰”,把“衰”读作“cuī”,有其合理性。
(不过,如果我们用现代发音朗读这首诗,显然又会发现,“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来”与“回”“衰”,似乎也谈不上押韵。
那我们要不要把“来”读成“léi”呢?
答案当然是,没有必要。
因为古代“来”并没有类似“léi”的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