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或此或彼

alive-in.lofter.com|个人应用 for Android

共54篇文章,166人喜欢

应用截图

或此或彼

或此或彼

 

不要漠视我的悲伤——《归去来兮辞》的解读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因此后来文学史上称“田园诗人”。东晋浔阳柴桑人。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桃花源诗》《桃花园诗》等。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以上解释出自“百度百科”(有删节)。

    这就是我们眼中的陶渊明,从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提炼出关于陶渊明的标签:五柳先生,田园诗人,农村生活,洁身自好,不屈身逢迎... ...

    网上查阅陶渊明相关文章,为其诗歌倾倒者有之,为其节操击节者有之,为其归隐微词者亦有之,但是不管怎么评价,大多数时候的陶渊明,特别是在教科书里的陶渊明,神情安详,举止飘逸,气质一如其诗,清新淡雅,如菊如云,在世人熟悉的历史记忆里守着东篱,遥看南山,偶尔登高舒啸,清流赋诗,过着逍遥的无拘无束的生活。

    这,就是我们熟知的陶渊明,在教科书认识的——五柳先生。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说过,要了解一个活着的人并不容易,因为活着的人生活还有改变的可能,而且那些当事人生命中最精彩的部分仍是一种秘密,了解简直难如登天;但是要了解一个死去的人,甚至是一千年前的人,却并不困难,因为历经几代人的努力,逝者的生活、资料已经全方位展现在读者面前,反倒给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全方位观察的机会。也因此,林语堂才有能力给我们还原出一个“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家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这一如此复杂而又如此鲜活历史人物。

    陶渊明距离我们十五个世纪,隔着遥远的时空距离,在后世资料不断挖掘和研究的基础上,也许是时候看清陶渊明的全貌了。

 

    但是,一个问题是,我们所熟悉的陶渊明,在教科书里,并不是在历史的烟云里正面迎向我们,而是以一个早已为人所知的侧脸,与我们保持着一个致命90度角。

 

    我们得感谢伟大的标签,几个标签三下五除二就勾勒出陶渊明的侧脸——这点足以证明后人的聪明智慧。只是,这种历史里的“单面人”可能完全是我们自以为是的想象,很大程度上,我们漠视了历史当事人的具体心理的矛盾和挣扎,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造出一个又一个在道德、良知、勇气、武功和人格方面超凡脱俗的历史人物,并以此为模板,供后人膜拜,方便一代又一代的教化。许多时候提到的陶渊明,也是如此一副单面孔的存在,似乎陶渊明生来就是为了证明这些标签是可以结合得如此完美无缺的。

 

      来看陶渊明《杂诗·其五·忆我少壮时》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在这首诗中,陶渊明回顾了少年时的豪情壮志,想到眼前气力减损,时日无多,而自己至今却仍浑浑噩噩,不知生命价值何在,虚耗时光,不觉心生畏惧。由此可知,尽管隐居之后,在世人眼里终日悠然、正享受田园生活之趣,畅叙天伦之乐的陶渊明,对眼下隐居生活并非完全可以做到知足而常乐,反倒是充满了忧虑和恐惧——对前途渺茫的忧虑,对时光虚度的恐惧。回想《归园田居》里的陶渊明,那是一派天真和无忧的形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如此静谧祥和的田园风光,非宁静致远的心灵不能体会。

 

    两首诗间巨大的反差为我们提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陶渊明真安于躬耕陇亩的田园生活?对于以“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为由弃职而去,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反省自己前半生荒唐生涯的五柳先生,看起来真能欣然接受农民和官吏之间的身份转变。我们且看归田时陶渊明那迫不及待的心情以及归田后那份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刚上路,小船乘着清风轻快地前进,微风吹拂衣袖飘飘然然,如果陶渊明立于船头,颇有“遗世而独立”的神仙风采;远道而来,一望见屋檐,便狂喜地忘乎所以,一路狂奔到家。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终于有了一个身心俱得放松的时候了,自斟自酌,饮酒无伴,也仍能自得其乐。山野外,用拐杖丈量所热爱的每一寸土地,蓝天白云静谧地让人肃然起敬,夕阳西下,飞鸟煽动疲倦的翅膀,各自找寻各自归宿,一个衣袂飘飞的老人,在一棵孤独的松树旁,目睹自然的肃穆伟大,久久不肯离去。

 

    事实似乎确是如此,陶渊明回归田园之后的那份喜悦和满足,都能从以上引文中看出。而归田之乐也是教科书一再强调的重点。因为,这一种归田之乐,对塑造与我们平常所理解的陶渊明的形象是统一的。

    但是,也正是因为急于寻求这种统一性,我们往往对陶渊明接下来的抒情视而不见——在我看来,这是还原一个立体、丰富,具有正常人血肉的陶渊明一个必不可少的机会。

抒发了野外郊游之乐后,目睹万物各得其时,展示出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陶渊明笔尖忽转,写到“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用教科书的注解是:“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其实,换成大白话就是:“我这一生算完了吧!”陶渊明自我表白后,情感由归田之乐,急转直下,变为对自己生命即将失去的感慨,兴尽悲来,慢慢涌向陶渊明和读者的心里。也许感到自己的消极有煞如此美好的风景,陶渊明在接下来的篇幅里,尽力宽慰自己:“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努力说服自己看淡死生;“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顺应天命,享受眼前的美好生活。情绪到文章结尾处似乎又来了个转折,先抑后扬,让读者的感情也随之跌宕。

    饶是如此,最后一段以“已矣乎”(“算了吧”之意)起首,让结尾有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沉郁之气,尽管陶渊明之后做了些许的自我宽慰,但在这“已矣乎”沉郁之气的笼罩下,这样自我宽慰显得极为勉强。

    一个倾心于田园生活、借逃避官场而得以成全自身尊严和人格的诗人,到这里,却在为生命的短暂和无所作为感到悲伤,这是因何?

  

    “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与子俨等疏》

这是陶渊明疾患期间写给自己五个儿子的信,在回顾了一番年轻时的心志后,流露出一种无法庇护子女致其饥寒交迫的自愧自责,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回归田园之后的陶渊明,心内并非完全坦然而不起一丝一毫的挣扎和斗争。一个人的心志固然可以如己所愿地保持贞洁,然而,灵魂在上,肉体在下,“凡人的脚永远离不开泥土”,生命中那些油盐柴米酱醋茶的沉重分量,许多时候是会压垮人最后一点点骨气的。历史往事中上演了许多在“最后一根稻草”压迫下最终变节的悲喜剧,然而,沧海桑田之后人们记住的是那些屈指可数的贞洁者,而对那些变节者要么报以嘲讽,要么不屑记忆,任其随风而逝,在历史记忆里彻底清除了自身曾经存在过的生命轨迹。简单的善恶之辨,在时过境迁之后,也许会有许多可商榷之处,但这点不是本文讲的重点。本文想要说的是,我们大力颂扬历史中那些高大全的民族标志性人物时,也不能忽略那些尘世之中卑微的灵魂,因为他们更接近真实,更贴近大地,更富含人情味,同时,悲剧意味也更浓。陶渊明,从其一生的心志表白和人生选择来看,当然不属灵魂卑微一类的人物,他是我们民族历史的标志性人物,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一代读书人勇气和骨气的象征,只是,我们一味塑造其高大的一面,一味渲染其坚守精神家园的心志,不自觉的把他抬高到了神仙般的地位,“位列仙班”,却忽视了他也是尘世一员,当然必不可少地也无法排除油盐酱醋茶的困扰。以上选文中的自责自悔,是理解陶渊明另一面的重要线索。

 

    陶渊明因家贫而出仕,但,当上彭泽县令八十天,便弃职而去,回归田园,虽然心灵挣脱了束缚,然而,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是,他们的生活仍旧回到了出仕前的拮据境况。从《与子俨等疏》可看到陶渊明对子女的那份自责和愧疚,在《杂诗·忆我少年时》中“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也可看到陶渊明归田之后那份彷徨和迷惘,而在《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也可见到陶渊明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矛盾,这是一个中年男子的悲伤和无助,一个无法尽到父亲和丈夫责任的愧悔和痛苦。陶渊明遗留的众多诗文中,不止一处发出了这种沉抑的悲声,我们不应,也无法漠视陶渊明内心的悲伤。在《与子俨等疏》中,陶渊明写到:“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内愧”,陶渊明为没有老莱子一样的妻子而惭愧,我们可以从反面推出,也许陶渊明的妻子曾一度奉劝过陶渊明再次出仕,改变家庭经济状况。

 

    在教科书文本的解读上,有时我们为了急于向学生灌输某一种价值观,对文本的解读不知不觉地使用了某种简单片面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在历史文化名人的解读上,我们不自觉地把那些本来有丰富内心世界的历史人物推上了近似于神话偶像的地位,如此,必然造成文本、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巨大隔阂,没有生活感和真实感,以至于那些历史人物在学生眼里,不过是一种“单面人”的符号存在,引不起情感的共鸣。而缺少了情感的共鸣,学生丧失兴趣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那新课程标准所制定的“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注重审美和思辨的课程目标就有旁落的危险。

 

参考文献:

         林语堂《苏东坡传》: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539121.htm

         香港《文汇报》:2009.9.5 龚敏迪:《陶渊明心底的沧海桑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或此或彼

功能说明

1. 独立查看“或此或彼”发布在LOFTER的所有文章
2. 文章更新通知提醒
3. 归档方式查看
4. 方便的分享文章到微信、微博

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APP

本应用由UAPP生成,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UAPP支持LOFTER、网易博客、新浪博客、百度空间、QQ空间、blogbus、豆瓣日记、点点网、搜狐博客、网易摄影等生成个人应用。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