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约伊兹的傲娇桑

eltonsphow.lofter.com|个人应用 for Android

共33篇文章,10人喜欢

应用截图

约伊兹的傲娇桑

约伊兹的傲娇桑

 

笔记:《辩论——说服的艺术》

笔记来自于武大公开课《辩论——说服的艺术》。

因为相信,道理都是在冷静思索、平和宽容的交流下得到的,所以对于一不小心就变成论证式思考与义气言辞之争的辩论,越来越疏远。小时候无论朗诵演讲辩论表演都是一把好手,却越来越厌恶此道,到了近几年,只喜欢自己的几个人格在脑子里开战了。

抛开这点不谈。正规的辩论本身不是邪道——起码在周玄毅的勾画中,辩论的核心价值与我的认知是一致的,包容精神、协商理性、同情理解,以求明事、明理、明行,而不是诡辩与口舌之快。这很好。然而只有在行家的指导与监督下,或者修为类似、高度自觉的对手之间,才能享受这种大道,否则,还是如我担忧的那样,很轻易就有一方诉诸暴力,破坏辩论内核的平衡,流于侮辱与攻击。

再抛开这点不谈。这是一场很好的、对思考本身研究的课程。许多观点,散见于大家的认识中;然而如此系统表述的,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虽然,但是这门课对认识的表述并不系统:它以实用为目的博采众家,能见到诸多流派却并不深入学理,能感到老师懂得很多却并不学究,只拿出与内容相关的那一部分给你们看看,不愧来自武大哲学院,不是以马列为纲的迂夫子。正是这一价值,吸引我看完了视屏。

所以,本篇笔记也是散杂的记录,不以辩论为线,也不以其他逻辑为线,只是颉取散见于课程中的闪光点而已。

 

//

辩论的前提:辩论不是为了表现自己、压服对方。辩论以说服为目的,否则即为抬杠。既努力说服别人,也做好被说服的准备。可以说服不成功,但不要忘了这目的变为表现与打压。

现实中曾有人问过,是不是坚定自己的立场以后,再去参加讨论呢,讨论中放弃原有观点是不是会被说“立场不坚定”呢?依上,答曰,你既然都坚定了不打算被改了,那还讨论个啥,直接抽刀子吧。

//

包容。

为什么要包容不同的观点,不应该为自己认可的观点而战吗?为什么辩论的立场由抽签决定,为不诚服的观点辩护,这不是巧言令色鲜矣仁么?

立场来源于哪?屁股,这是本性,却不是正义。母问我,对日本领导参拜靖国神社的看法。当时答曰:“在我们看来这是严重不正义,在日本看来是民族之本,不参拜是严重不正义,立场不同没法调和。”照这么理解,只有日本不断参拜,我国不断抗议这一条势均路,或者一边把另一边打服这条下策了?非也。依上,屁股位置本就由抽签决定,由此来引导人之理性,才是更大的不正义。之后,由正义论抒发,此不展开。是以解释,为何包容,何为正确,为何而战。

斯坦福监狱实验,大家会忘记自己的身份立场由抽签决定这一事实,而真正对立起来。

《触龙说赵太后》篇。

//

能力的方向。

Have something to say

Have to say something

做研究的能力->写文章的能力

写文章的能力->做研究的能力

思维->口才

口才->思维

//

感悟。

这是我严重缺的。

我曾以为,感性严重缺失,是重理轻文的结果。所以过去看了国史大纲与写在人生边上,工作以后认真地交流沟通,去年起又半认真地读了好几本人文社科书。结果近年拿家事来一考验,才发觉感性比以往更差了。连原本美滋滋地为家人买个电脑这事,最后都能发展为一场羞辱与争吵,这见机生情的本事也是醉了。

感性,不以放弃理性为代价,不以读诗写文为途径。如何培养,如何能圆润平滑,我不知,现在也只能积累见闻,不能突破。何谓同情之理解?

这一茬,留给下一次转折。

//

所知障。

很久前听说过,这次又闻,震撼不已:我之谓也。虽然又查过一点百度,说,所知障并不是这个意思,但是,暂且如此理解吧:

“你的优势会对很多人构成一种刺激。在佛教中有个观点,叫‘所知障’:所知道的东西,会构成你的障碍。你越知道一件事情,你就越不知道别人为什么不知道这件事情;你越理解一件事情,你就越不能理解别人为什么不理解这件事情。所以我们经常会被自己的知识构成一种障碍,会对别人不能造成一种同情的理解、换位的思考,感受不到别人的情绪。我们很聪明我们知道的很多,但是我们就感受不到别人为什么不知道。……这时就互相视对方为异类,感悟就出了问题。”

//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不要问是什么,不要问概念定义,不要拿着模子去套——不要书呆子,那东西出现了,你自然就知道到了!

多看,多鉴赏,多看大师的东西,多看公认好的东西。看多了,自然就知道不好的东西不好在哪了,而不要把一本美学书背下来之后去套模子。

直觉与反直觉,相信直觉与颠覆直觉,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

// 

询问:受控制的强行交锋。不能顾左右而言它,只能正面回答是或者不是。

这个点会引起共鸣,是应为我的质询被粗暴地堵过:我不想回答你的问题,你自己看书去。当然我也这样堵过别人——当时我就意识到了,这样不好,但我仍然选择了这个战术。我错了,但我不后悔,因为噎我的人也没有表现出丝毫忏悔——《论友好的讨论是如何被打破的》

用对无知的歧视来避免在自己领域以外作战的尴尬:这个问题我有观点,但是又不是那么思考充分的观点,以至于我解释了甚至会带来你更多攻讦,那我还何必解释呢,我的价值又不是通过你的肯定来确认的,我打破了以理说服人的潜规则你又能奈我何,直接攻击你因发问表现的无知,自惭形秽去吧。

折服人口的东西,必不能折服人心。不逞低级的好胜心,而以共谋建设的心态来对待异己:好难啊!

//

不规则动词

本意是指,对同一个对象用不同褒贬色彩的词汇来描述。注意到这一点,可以有效抵御别人的感情倾向对自己理性的入侵。而为了呈现道理本身,让别人通过思考而非蛊惑来理解我的观点,通常喜欢用贬义词来形容我赞成的东西,就是we walk in the dark, serve the light. 再加上我关心的本就不会是轻松愉快的话题,所以那些意志薄弱理性肤浅的人会害怕与我交流。

不过,不规则动词可以引出来另一个挺让人头疼的现象:那些稍深一些的话题,往往不能用一个道理一以贯之,而是由一对甚至更多相互对抗的道理来阐释规律、给出解答。比如科研中相当有名的矛盾之一,学习与工作的矛盾:

我应该把要用的知识学完以后再来科研实践吗?不,你应该在科研中学习——这是老师们都喜欢告诉实验室新人的话。为了论证这个说法,老师会给你讲各种理论道理,举自己的例子,分享你看温伯格(一位大牛)的文章,讲上一天让你心悦诚服有胜读十年书之感。总之一个意思“别看书了,赶紧来干活。”

排除这个动机不谈,这个矛盾有解了吗?我以小领域的老司机科研界的小菜逼的身份回答,没有!秉持着“在科研中学习”的信念去过每一天,你学到的东西都是枝节毫末。想提升核心竞争力?那就三五年一次,停下你手上那些冠以“科研”名义的破事,拿出相当的一段时间专门去学习。没有道理可讲,这是自己写下的偏方,爱信不信。

如此,这个矛盾有解了吗?仍然没有。你的确应该先学好再来科研的,否则就一定会先天不足。小层次上感觉不出问题,直到某个尺度上爆发,在这个尺度上做科研磕磕绊绊。这个尺度在哪?外行就不要猜了。所以以为勤就能补拙吗?先天好的人更容易勤。拿高中物理老师最喜欢忽悠人的式子来说,S=S0+vt+att,每个变量都不如人,凭什么跑得更远——好在这只是忽悠罢了。

如此:勤学+实践+时习,这个矛盾有解了吗?还是没有。你的历史怎么样,学科特点怎么样,大气候小环境怎么样,制度条件怎么样,对此你如何评价收到的反馈,开出自己的偏方,调和它与烂大街论调的关系,这都不是秉持一个论点就能贯彻的。

//

谬误分类:

含混谬误——分解、合成、重读、双关、歧义

预设谬误——偶然/逆偶然、丐题、缘出前物、复杂问句

相干/不相干谬误——不相干结论、诉诸威胁、诉诸情感、人身攻击、诉诸不当权威、诉诸无知

分解合成谬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同层次的规律原则相互推演。用人际交往的原则来推导国际政治原则,用看待身体与发肤的方式来看待国家与国民的方式,从家庭到国家,从个人到社会——朴素的自然哲学常犯的错误。

丐题:从问题本身去寻求答案,循环论证(?)。问:人是有理性的吗?答:没有理性还叫人吗?

缘出前物:先后→因果的谬误。

复杂问句:你是否停止殴打你的父亲,请回答是或不是。你说A和B有关系,那你说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还是充要条件?

诉诸无知:你不能证明你的结论,所以我的结论是对的。

//

相干谬误:

反驳“这个鸡蛋真难吃”

——隔壁家的那鸭蛋更难吃,你咋不说来?

——比前年的蛋已经进步多了。(诉诸比较)

——鸡蛋居然难吃?难道鸡毛更好吃吗?(极端化)

——下蛋的是一只勤劳勇敢善良正直的鸡。

——你就是吃这鸡蛋长大的,你有什么权利说这鸡蛋不好吃?

——心理阴暗,连鸡蛋不好吃也要发牢骚。(诉诸道德、情感、人身)

——世界上没有绝对好的鸡蛋。(和稀泥)

——抱怨有什么用,有这时间不如努力去赚钱!(顾左右而言他)

——请拿出建设性意见,有本事你下个更好吃的蛋来。(you can you up, no canno BB.)(这一条,可以引出这样的困惑:破比立简单,那是否因此破而不立就没有价值呢,不带着解决方案的批评就是无意义呢?)

——  ……

不管说的对不对,都和要反驳的话题不·相·干·!反驳这种谬误的手段:这么说你已经承认这个鸡蛋难吃了?

这是抖机灵常用的手段。价值的确鼓励多角度看待问题,耳目一新的观点的确会赢得满堂喝彩,那么我们是要像这些例子一样抖机灵转移话题呢,还是找出新观点新方法新事实来正面应战呢?这实际上是论战中的小聪明吧,慎之慎之!

//

滑坡论证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鉶,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裋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纣遂以亡。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故曰:“见小曰明。”

时序逻辑上的预言,需要当心。与其说见微知著,更多时候不如说杞人忧天。

//

关于结辩

“……将它作为自己论证的最核心点,以这个点为中心,容纳了对于对方所有问题的反驳,同时能够深化和加深自己的问题。所以我告诉各位,你看到很多人辩论才能很高的时候,他真的不一定就是这个人就那么的聪明,或者他的大脑就发育的跟我们不一样,你要知道,他很多时候是掌握了好的方法。这个好的方法是什么啊——不要想那么的内容,而要以一点的内容,去涵盖,所有的可能的内容,去把握这个重点。这就是我们讲的,结辩的最关键的第一个点,就是抓住重点。”

梦想封印·散 与 梦想封印·集。广泛涉猎,面面俱到,设置假想敌而布局时算无遗策,这可以是很漂亮的辩护/防御。但是思想的深度有限,统帅能力不足,无法调动见识与逻辑全面开花一举把问题在各个方面的表现连根拔除:这个困境更常见。而另一个角度,锻炼自己的能力,锻炼发现要害的能力,充分论证站稳,再把问题的枝桠慢慢吸收同化,这也是很好的思辨策略,甚至是更行之有效的能力。

现在拉高了眼界,认识到问题的立体结构,这是很大的进步。随之而来却有无从下手之感:问题存在于方方面面各个层次多种表现,我要在这么广阔的战场上作战,各路会师于垓下么?!此一讲,给了很好的提示。

像雄狮一样,补上封喉一口。我,有这能力么?

//


约伊兹的傲娇桑

功能说明

1. 独立查看“约伊兹的傲娇桑”发布在LOFTER的所有文章
2. 文章更新通知提醒
3. 归档方式查看
4. 方便的分享文章到微信、微博

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APP

本应用由UAPP生成,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UAPP支持LOFTER、网易博客、新浪博客、百度空间、QQ空间、blogbus、豆瓣日记、点点网、搜狐博客、网易摄影等生成个人应用。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