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狗蛋浅评曹魏五大谋士——郭嘉
说完二荀,第三个就来说说郭嘉、郭奉孝,不为别的,就因为我喜欢他。_(:зゝ∠)_
现代网络上的“郭嘉热”一直长盛不衰,刚刚开始学习了解三国曹魏史的人也许会不知道二荀、不知道五子良将,但一定不会不知道郭嘉。
也因为粉丝数量众多,郭嘉拥有着大量的外号,正经的有小太公、郭祭酒、郭鬼才等,不正经的有郭乌鸦、郭病号、郭药罐、郭早死等等。
郭嘉和二荀同是颍川人,而且他还是颍川阳翟人,也就是当时的省会城市。
据说在郭嘉年幼时,一个外地来的术士见到小郭嘉,大为惊叹,称此男孩是姜子牙太公转世。从此,郭嘉就有了一个绰号——小太公。
关于郭嘉的出身,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颍川郭氏在东汉初年已是名门望族,且郭嘉在年轻时曾经投奔过袁绍,还和荀彧、郭图、辛评等世家子弟都有来往,就凭袁绍那个看人先看出身的血统论德行,郭嘉能进得了他的门,首先应该也是个世家子弟,而且还有可能和郭图是不算太远的亲戚。但再看他孑然一身、无依无靠的光棍作风,郭嘉应该并不是郭氏的嫡系子孙,与家族联系并不紧密,所以他大概只是郭氏这个庞大家族里某个分家的一名小孤儿——郭嘉也是爹娘早死的孩子。
不上不下的出身、失去双亲形单影只、无人管教的童年,再看看他的字——奉孝,还真有几分令人心酸的味道。
年少时的郭嘉经济条件大概并不是很好(当然再不好也是个土地主),还结交了如同戏志才这样的“孤朋狗友”,两个人整天聚在一起喝酒撩妹、发表愤青言论。当然了,他和戏志才并不是如同现在的键盘侠一般的无脑愤青,他们都是有着真才实学的人,不仅天资聪颖,而且见识不凡、独树一帜,最终吸引到了荀彧的目光。
毕竟郭嘉是一个在由荒淫无度的汉灵帝所统治的败落时代里野蛮生长的孩子,在黑暗的时代不反抗即意味着同谋,他不愿成为同谋者,却又没有二荀那样显赫的出身,不具备改变这个时代的能力,在这残酷现实的压迫下,释放内心的方法似乎就只剩下了放浪形骸。如此,倒像是后来的魏晋风度了。
乱世的开始对当时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不幸的,然而对于郭嘉,这却是个机会。
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州郡起兵讨董卓,推袁绍为盟主。21岁的郭嘉北行去见袁绍后大失所望,他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明智的人能审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所以凡有举措都很周全,从而可以立功扬名。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礼贤下士,却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思虑多端而缺乏要领,喜欢谋划而没有决断,想和他共同拯救国家危难,建称王称霸的大业,实在很难啊!”于是从此离开了袁绍。就这样,郭嘉一直隐居了六年。
而荀彧在投奔了曹操之后,就向曹操举荐了戏志才,曹操对戏志才很是器重。
建安元年(196年),倒霉的戏志才在还未来得及立下什么重要功绩时就去世了,曹操在伤心之余写信给荀彧,让他给推荐一位可以接替戏志才的谋士。于是,荀彧就将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曹操召见郭嘉,与他共论天下大事,讨论完后,曹操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离开营帐后,也大喜过望地说:“真吾主也!”
为了体现郭嘉在他心目中的特殊地位,曹操专门为他设立了一个官职——军师祭酒。从此,郭嘉就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忠心效力,而他自己的人生也就这样攀上了顶峰。
《三国志》中说道:“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有人说,郭嘉拥有一双能够看透人心的眼睛。他对人性的了解以及对敌人心理状态的准确判断,便常常成为了曹操获胜的关键。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讨张绣新败,袁绍写信羞辱。曹操正担心自己不具备与袁绍抗衡的能力之时,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他一连举出十条理由,以证明“公有十胜,绍有十败。”
第一是“道胜”:袁绍作为世族军阀,礼仪繁多而杂乱,为其形式所羁;曹操“体任自然”,因时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筹。
第二是“义胜”:曹操“奉顺以率天下”,顺应历史潮流,合乎道义。
第三是“治胜”:郭嘉以深刻的眼光分析历史和现实,认为汉末大乱是统治者“政失于宽”,而袁绍以宽济宽,所以无以御下;曹操“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宽猛相济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时要的。
第四是“度胜”:袁绍外表宽厚而内心多猜忌,任人唯亲戚子弟;曹操则“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在气度胸襟上胜过袁绍。
第五是“谋胜”:袁绍临事无策,优柔寡断;曹操机警果敢,“应变无穷”。
第六是“德胜”:袁绍沽名钓誉,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曹操以诚待士;“不为虚美”,讲究实用,刑赏必诺,“与有功者无所吝”,那些忠正而有远见的并且务实的士人“皆愿为用”。
第七是“仁胜”:袁绍怀妇人之仁,见人饥饿,恤念之情形之于表,而对于自己见不到的,则“虑所不及”。这不是政治家的胸怀。曹操对于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对于天下大事则“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恩德施乎四海。
第八是“明胜”:袁绍惑于谗言,而曹操则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润不行”。
第九是“文胜”:袁绍是非不分,曹操对于正确的“进之以礼”,不正确的则“正之以法”。
第十是“武胜”:袁绍用兵“好为虚势,不知兵要”,曹操则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敌人闻而畏。
他指出的这十个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组织路线及各人的思想修养、心胸气量、性格、文韬武略等多种因素,这都是关涉事业成败兴衰的关键。
有历史记载说,郭嘉并不是一到曹营就投奔了曹操,而是先在荀彧的府邸里住了好几个月后才由荀彧引荐着完成了与曹操的第一次会晤。在那个时代,人们习惯将君臣关系比作夫妻,认为谋者认主就该像妻子认丈夫一样,要从一而终。从袁绍那里失望而归的郭嘉对待他“主公”人选的挑选可谓是慎之又慎,投奔曹操,自然也是他考量了许久之后的决定。
郭嘉为曹操总结这“十胜”,既是他会最终选择曹操的真正原因,也是对曹操的鼓励、要求,希望他能保有这“十胜”,完成统一天下之伟业。
郭嘉的分析很具说服力,不但振作了曹军将士的斗志,更助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同时,郭嘉也正式确立了自己在曹操军事智能团中的核心地位。
建安三年(198年),刘备为吕布所破,依附于曹操。谋士程昱向曹操建议杀死刘备,以绝后患,曹操便问郭嘉有何意见,郭嘉认为:“的确。但曹公举剑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出诚信用以招揽英雄俊杰,恐怕仍未做到。现今刘备有英雄名声,他在穷途末路时投靠我们而我们将他杀害,这是杀害贤士的恶名。那么智者、将士都会自疑,再次想选择谁作主人,那曹公要和谁平定天下?所以除掉一人之患,而危害到四海的声望,安危的选择,不可以不明察!”曹操亦有感于此,便不杀刘备。
不过,郭嘉亦认为刘备有万人敌关羽、张飞跟随,而刘备得人心,不会为人之下。所以向曹操上谏:“古人有说:‘一日放纵敌人,便成数世的祸患。’宜早些建立恰当的位置。”意思就是要软禁刘备,但曹操却不接纳软禁刘备的计谋,为了使他心服于自己,反而对刘备更亲近。
这是曹操唯一一次没有听从郭嘉的建议,然后他就后了悔,于是曹操对郭嘉更加言听计从了。
同年九月,曹操出兵攻打虎踞徐州的吕布。曹军先破彭城,再败吕布,最后围困下邳。吕布坚守不出。战役持续了大半年,曹操见士兵疲惫,准备放弃。这时,郭嘉却看出了胜机。他以项羽为例劝谏曹操,提出“有勇无谋者若气衰力竭之时,便不久于败亡”的观点,劝曹操急攻。曹操依郭嘉计策而行,一面攻城,一面决堤水掩下邳,果然于同年月攻克下邳,擒杀吕布。
建安四年(199年),刘备借趁袁术北投袁绍之机,主动向曹操请求前去截击。这时,恰好郭嘉、程昱不在身边,曹操就同意了刘备的请求。待郭嘉与程昱回来,得知此事后一起劝阻曹操:“放走刘备,会生变数了!”但此时刘备已走,而且夺取下邳,举兵对抗曹操,曹操悔恨不听郭嘉之言。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为了免于将来同袁绍作战时前后受敌,决定先消灭在徐州立足未稳的刘备。当时诸将皆怕袁绍乘机来攻许都,到时候前进无法作战、撤退失去了据点。曹操也感到疑虑,于是询问郭嘉的建议,郭嘉分析道:“袁绍向来优柔寡断,不会迅速作出反应。刘备人心未归,立足未稳,迅速进攻,他必败无疑。然后再回师对付袁绍,这是改变腹背受敌的最好机会,决不能失去。”于是,曹操举师东征,大破刘备,俘虏了刘备的妻子,擒了关羽,进而又击破了和刘备联合的东海贼寇。情况正如郭嘉所料,袁绍果然还没有作出反应,刘备就已被击败。
也就在曹操与袁绍相持官渡之时,又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传到曹营:江东豪杰孙策,准备发兵偷袭曹操位于许都的根据地。与袁绍相持中已经处于劣势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卫许都。而一旦许都失守,曹操阵营将立刻分崩离析。这是曹营中人心最为动乱的时期,不少人开始暗中向袁绍献媚,准备为自己留条后路。
当时,曹军中与袁绍私下有书信往来者很多,官渡之战后,在袁营中就搜出了不少通敌竹简。在此紧急关头,郭嘉预测说:“孙策刚刚吞并了江东,所诛杀的都是些英雄豪杰,他是能让人效死力之人。但是孙策这个人轻率而不善于防备,虽然他拥有百万之众,却和他一个人来到中原没什么两样。如果有刺客伏击,那他就不过是一人之敌罢了。在我看来,孙策必定要死于刺客之手。”孙策到了江边,尚未渡江,果然被仇敌许贡的门客所杀。这或许是巧合,但确实为郭嘉的神机妙算添上了一笔。
因为一发咒死孙策的壮举,郭嘉也从此得到了一个美名——郭乌鸦。
建安七年(202年),官渡之战大败而归的袁绍病逝,曹操进攻他的两个儿子,连战连捷。曹军诸将都想乘胜攻破二袁,可就在此时,先前力主北进的郭嘉却力排众议,独进奇策,建议退兵。他为曹操分析了袁氏两兄弟之间的矛盾,说:“袁谭、袁尚素来互不相服,又有郭图、逢纪这样的谋臣在当中搀和,必然要反目。不如先南征刘表,静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一举可定也。”
郭嘉建议曹操装作向南攻击刘表之势,“以待其变”。果然,曹军刚回到许昌,袁军生变的消息就已传来。曹操乘机回军北上,将袁谭、袁尚各个击破,二袁一死一逃。因为郭嘉的妙计,这一仗赢得既轻松又顺利。
建安九年(204年),郭嘉被封为洧阳亭侯。
建安十年(205年),郭嘉建议曹操多多招募重用青、冀、幽、并四州名士,收附民心,彻底巩固控制抵御。曹操采纳了他的意见,甚至重用了曾经诋毁过自己的陈琳,果然有千金市骨之效。
建安十二年(207年),袁尚、袁熙逃入乌桓,即今辽宁锦州一带。曹军诸将都说“袁尚已如丧家之犬,关外胡人不会支援他们的。如果再做远征,刘备必然会挑拨刘表袭击许昌,万一有什么变数怎么办?”此时的刘备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在荆州刘表的身边又积聚了相当的实力。以曹操对刘备的了解,他有理由担心自己孤军远征之际,刘备会在背后发难。
这时,郭嘉又提出不同于他人的见解:“明公你尽管放心地去远征,留下一个空空荡荡的许都也无妨,我料定刘备无法给你添麻烦。不是刘备不想添,而是有人会代替您来阻止他,此人就是刘表。”在众人一片哗然声中,郭嘉详细地分析了平乌桓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义“胡人自恃偏远,现在必然没有防备,突然发动攻击,一定能够将他们消灭。袁绍对胡人有恩,如果袁尚还活着,他们一定帮忙,迟早是隐患。现在袁家的影响还很大,这个时候南征,如果胡人有行动,我们的后方就不安稳了。但刘表是个只知坐谈的政客,他自知能力不足以驾驭刘备,所以必然会对刘备有所防备。现在虽然是虚国远征,但一劳永逸,就再也没有后患了。”
郭嘉的观点一针见血,曹操听罢茅塞顿开,立刻进兵柳城。曹操军到易城,郭嘉觉得推进的速度还是太慢,又进言道:“兵贵神速。现在潜力远征,辎重太多,行进缓慢,被对方有所觉察必然就要做防备。不如留下辎重,轻兵速进,攻其不备。”后来,这一战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兵贵神速、奇兵制胜”的经典战例。曹操在设置了一些撤军假象之后,暗中率领一支轻装精兵,在向导田畴的带领下突然出现在乌桓的背后。乌桓首领蹋顿和袁尚、袁熙率军仓促应战,这一役,蹋顿被斩,曹军俘虏了20余万人,走投无路的袁尚、袁熙投奔了辽东的公孙康。
这次行军路况极端恶劣,沿途有长达二百里的地段干旱无水。当粮食吃光以后,曹军将士又不得不先后杀了几千匹战马充饥,才艰难抵达目的地。同年秋天,辽东太守公孙康带着袁尚的首级前来投降。曹操根据郭嘉的计策终于彻底平定北方,统一整个黄河流域以北地区。在从柳城回来的途中,因为水土不服,气候恶劣,再加上日夜急行又操劳过度,郭嘉患疾病去世,谥曰贞侯。
在曹操诸多谋士中,唯独郭嘉最了解曹操,并且两人关系亲密,犹如朋友一般。据载,二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
在严于治军的曹营帐里,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为,但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曹操手下有一位纪检官员,叫陈群,曾因郭嘉行为上不够检点奏了他一本。但是,曹操一面表扬陈群检举有功,一面却对郭嘉不闻不问。不仅如此,曹操还暗地里为郭嘉一仍其旧的生活作风喝彩。
——陈群表示: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
所以说,熊孩子这么熊都是家长惯出来的,郭奉孝这么浪都是曹操宠出来的。
那么曹操究竟为何会这么喜欢郭嘉呢?
其一:郭嘉智计深远、算无遗策。
关于这一点,上面的那些事例已经充分证明过了,我就不再重复。
其二:郭嘉的行事作风符合曹操的胃口。
我们都知道,曹操本人年轻时就是一个成天偷鸡摸狗的小混混,他甚至还和袁绍还合伙抢过别人家的新娘子。对曹操来说,放荡不羁的郭嘉就像是年轻时候的他自己,他能从郭嘉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而且大诗人曹操也一向喜欢风流的文人,比如曹植、陈琳等,郭嘉恰巧又符合了这种形象,简直就是好上加好。
其三:郭嘉孑然一身、无依无靠。
郭嘉和二荀不同,他就是潇潇洒洒的光棍一根,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典型。
东汉时期不断发展的世家大族们凭借着土地与人才的垄断,一点一点的将原本属于皇帝的权利抢到了他们自己的手里,就是在乱世中,各方诸侯也得想尽办法安抚甚至是讨好当地的各大世家,世家贡献人才给诸侯,投桃报李的,诸侯也要为他们的家族提供好处,维护他们家族在这一方地界之内的利益,而这正是最令曹操厌恶的。
但郭嘉不同,他的背后没有世家,这就意味着他的背后不存在利益的纠葛,郭嘉是真正单纯的只作为曹操的谋士而存在于曹操面前的人,他活得热烈而纯粹,一心只为曹操,而且也只能依赖着曹操,他的生活与地位,全是曹操给予的。郭嘉完全的属于曹操。
这就像霸道总裁总是更容易爱上好单纯不做作的平民丫头,而不爱同样出身高贵的名媛淑女。对曹操来说,郭嘉就是那个“好单纯不做作的平民丫头”。
其四:郭嘉年轻。
郭嘉比曹操小整整15岁,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这个乱世大约持续了120多年,对于当时的曹操来说,要看到天下统一的那天是遥遥无期的事,如此一来,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就需要继承者。而聪明能干、忠心耿耿还年轻的郭嘉就是那个最合适的人选。
其五——曹操表示:老子就是喜欢他,就是一见钟情,咋地啦?_(:зゝ∠)_
郭嘉不仅活着时是曹操的白月光,死后也还是曹操心头的朱砂痣。
郭嘉死后,曹操悲恸不已,对荀攸等人说:“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还为他上表:“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最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
而郭嘉对于曹操的感情那就更不用说了,一句“士为知己者死”就是最为真实简短的凝练。
其实魏国的郭嘉和蜀国的法正挺像的,所以有人将他们比作三国时期蜀魏上空的两颗“双子星”。但其实仔细想想,好像荀彧和诸葛亮、荀攸和庞统什么的都挺像的——所以说,这真的不是曾经在曹操那儿呆过的刘备眼红曹操的军师天团,跑出去后,特地找出来的军师天团+1吗?刘备甚至后来还给他的儿子刘理也取字奉孝,其心简直赤裸裸啊。_(:зゝ∠)_
我听有人说过,喜欢郭嘉的人大概都有点怀才不遇。
因为年轻时的郭嘉其实也是一样的怀才不遇,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曹操,一个懂他、关心他、包容他、还能给他改变世界的权力的人,这才遇到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从此开始大放异彩,完成了他短暂却又极其辉煌的一生,像烟花。
我觉得,现代“郭嘉热”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毛主席和各路专家大力推荐的历史人物,其实更加主要的是,是他让我们知道了,在2000年前的中国,有这样一个年轻人,他活成了我们梦里想、却又做不到的样子。
生如夏花绚烂,死如秋叶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