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柒尺

shadowpreachersoorow.lofter.com|个人应用 for Android

共447篇文章,216584人喜欢

应用截图

柒尺

柒尺

 

《百年孤独》解析

这一篇文章是我之前写的小论文。因为有读者私信我,询问百年和孤独的意蕴解读,我想到了这一篇,所以就特意发出来。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百年孤独》——拉丁美洲式痛苦


摘要:《百年孤独》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巨作,在意蕴、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上拥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性。作为一个文化镜像,《百年孤独》反映了拉美洲十五世纪以来的社会状况。它讲述的不仅是一个家族百年的孤独,同时还暗含了拉丁美洲到整个人类在面临多方面冲击下的孤独,是一部涉及全人类的精神之作。

关键词:《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文化镜像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高峰。小说通过讲述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悲剧人生,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社会状况,全人类的精神状态。本文围绕《百年孤独》的意蕴解释,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和文化镜像,深刻阐述本书的精神内涵和现实意义。

 

  • 孤独和百年的意蕴解释

 

《百年孤独》一书,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迷宫,也是博尔赫斯笔下的花园,在小径的不断分岔中,不知将目的地指向了何处。书名的两个关键词,指向了拉丁美洲现代历史的两个特征——漫长的时间和封闭的孤独。

时间,不仅仅是物理时间上的,更是因为封闭孤独而被拉长的心理时间;孤独,不单单是和外界的隔绝,更是心理的飘忽不定,无所定根。

 

  1. 个体的“小”孤独和集体的“大”孤独
  2. 孤独的具体表现

《百年孤独》中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经历,代与代之间没有明确的联系和界限,但有一根无形的线将他们连接起来,这是剪不断的脐带——孤独。

家族创始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追逐文明,但无法冲破现实的牢笼,最终被捆缚在栗子树下,孤独地死去;第二代奥雷利亚诺上校发动了战争,拥有过至高无上的荣誉,最终不知道为什么而战,整日把自己关在工作间里,埋头制作小金鱼度过余年;第三代的阿尔卡蒂奥在小时候便缺少交流,掌权之后,积压的孤独感变成了愤恨,对马孔多实行了独裁统治和武断的屠杀;第四代奥雷利亚诺第二在孤独里成为了饕餮,在食物的咀嚼里竭力驱散家族的孤独,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家庭支离破碎;第五代的梅梅原本是一位可以突破家族诅咒式孤独的人,但在黄蝴蝶的死亡下,她选择了终身闭口不言;第六代的奥雷利亚诺生来便是孤立无援的存在,破解了羊皮卷的秘密,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被蚂蚁吞噬;第七代的长着猪尾巴的孩子,生来就是孤独的代表,被蚂蚁吞噬,没有未来。

家族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独一无二的表达孤独的方式。例如奥雷利亚诺上校周而复始贩卖和重铸的小金鱼,阿玛兰妲编制的寿衣,丽贝卡的泥土,梅梅的黄蝴蝶。每一样,都是他们深陷的痛苦。在一遍遍地品味里,又一遍遍地加深。

个体的小孤独组成了集体性的孤独,于是,孤独成为了布恩迪亚家族的标志。重复的姓名预示着书中人物的个性,每一个重复的名字都有着相似的命运。如奥雷利亚诺都生性孤僻,阿尔卡蒂奥都性格冲动。这种性格的循环,更加深了家族孤独的宿命。

作为小镇象征的布恩迪亚家族,实际上是整座马孔多的缩影,整个拉丁美洲的代表。马孔多小镇是与世隔绝的,在书籍的开端,当吉普赛人纷纷涌入这个村庄带来先进的技术时,他们的态度是惊奇且惶恐。正如马孔多小镇与世隔绝的原始状态,拉丁美洲同样是孤独的。自身的摇摆不定,欧美殖民与掠夺,让拉丁美洲深陷于泥泞之中。

“孤独”,也成为了拉丁美洲特有的精神内核。

  1. 孤独的具体内涵

个体的孤独,家族的孤独,城镇的孤独,甚至扩大的拉丁美洲的孤独,不是死亡本身所带来的,而是意义丧失的孤独。

“孤独是有层次的,有具体可感的生存意义上的孤独和抽象的难以准确把握与表达的存在意义上的孤独。”①“存在意义上的孤独是抽象的形而上的孤独,它源于人们对于自我局限性乃至任内难以摆脱的精神困境的清醒认识。”②

在书的开篇,马尔克斯便开始构造孤独的王国。当第二代成员丽贝卡来到马孔多之后,失眠症便开始在整个城镇蔓延。人们无可避免地开始遗忘,遗忘生活,遗忘他们自身;紧随其后,是马孔多小镇的由盛转衰。它不仅是马尔克斯的故居,更是全人类某种精神的缩影。面对着外来文化的入侵,时代的不断更迭,它的历史也变成了虚幻的不被人记忆的存在。文明被抹去,人也在被抹去,这是孤独的深层内涵。

 

(二)持续的百年

  1. 家族的百年

“这个家族的历史不过是一系列无可改变的重复,若不是车轴在进程中必不可免地磨损,这旋转的车轮将永远地滚动下去。”

这是庇拉尔·特尔内拉对布恩迪亚家族的概括,也是对周而复始的孤独命运的最佳阐释。虽说拉美地区的传统便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地名字给孩子命名来表示尊重,但在《百年孤独》里,重复的姓名有了更深刻的含义。它像一个预言,一个怪圈,让整个家族的生活无法自拔地在其中打转。

“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都性格孤僻,但头脑敏锐,富有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尔卡蒂奥的都性格冲动,富于事业心,但命中注定带有悲剧色彩。”作为第一代的年长者,家族命运百年的见证者,乌尔苏拉也发现了名字重复背后的命运。

所以,“百年”不仅仅只布恩迪亚家族持续的百年,更带有无限循环的意蕴。

  1. 拉丁美洲式痛苦的持久性

拉丁美洲像是一只伤痕累累的蜥蜴,枪响之后,只能疲倦不堪地爬动。自十六世纪起,拉丁美洲就陆续被各国统治、侵犯,直到二十世纪才得到初步独立。世界上鲜少存在如此规模巨大的地区,被长时间的奴役;更何况,在外国侵略者瓜分拉丁美洲时,当地各国的政局也处于极端动荡之中。时至今日,部分国家还处于军事独裁统治中;时至今日,所谓的文明者文化还在为拉丁美洲造成困扰,这份孤独痛苦还在延续。

拉美洲的过去是特定的历史问题,但是民族的去向是现在的问题。

 

(三)孤独与百年的联系

孤独和百年是在不同纬度上截然不同的词,但在《百年孤独》中,这拉丁美洲式的痛苦之中,它们被同一个子宫所孕育,它们的脐带被牢牢地拴在一起,打了一个结,便再也无法分开。

1. 人物内部原因

(1)爱:不会爱,不懂得爱,不知道如何去爱

马孔多里充斥着各种欲望,人人都在肆无顾忌地发泄,不符合伦理的戏码每天都在上演。奥雷里亚诺上校不会爱,他不爱任何女人和儿子们,心中只有对显示无处发泄的愤怒和不明白意义的无奈。阿玛兰妲不懂得爱,为了得到钢琴师克雷斯皮的爱而不惜一切代价,误毒死了无辜的蕾梅黛丝,又拒绝了马尔克斯上校,最终对彼此都造成了难以挽回的伤害。费尔南达不懂得如何去爱。毋庸置疑,她深爱自己的孩子。在丈夫将自己迎娶又冷落之后,她将自身的全部寄托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最终导致了梅梅的爱情悲剧。

这三者,是布恩迪亚家族里的典型代表。他们对于爱的薄弱能力,让他们丧失了人生在世的快乐,最终走入了要么毁灭自己要么伤害别人的怪圈。

他们彼此都心知肚明,对方的薄弱点在哪里,正如奥雷利亚诺在和阿玛兰妲握手时的微笑。但他们却迟迟不愿意看清自己的孤独,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孤独。

  1. 理解:缺少沟通交流

布恩迪亚家族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而它的组成,也是一个个孤立的人。他们的相处并不像是亲人,反而像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彼此之间存在漠然和仇恨。

第三代阿尔卡蒂奥自小就缺少交流,因为情感的缺失和长时间的自我状态,他掌权之后就将心里堆积的愤懑变成了屠杀;阿玛兰妲和费尔南达彼此仇恨,梅梅轻盈地说“我从未如此爱过你们”来表达内心的恨;蛛网笼在玫瑰枝头,整个家庭都是灰尘。

美国学者斯塔兰认为“这部小说首先还是一处传奇剧,虽然很显赫,但其中充满了徒劳的爱,兄第墙和内斗。”

人与人之间缺少交流,使每一个人的心理状态都处于封闭状态,加深了原本因为情感缺失而造成的孤独,最终使整个家族成为了一个灰白色的圆圈。

2.外部原因

(1)地理环境:封闭的空间

马孔多所处拉丁美洲外部,四面临海,隐没于宽阔的沼泽地里,和外界并没有过多联系。内部地势复杂,让原著居民也缺乏沟通联系,最终导致了小镇上的人被局限在小镇之中。

“世界上正发生着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在河的另一边,而我们却还像驴子一样生活。”第一代的何塞这样感叹道,他决心开辟出一条道路,让马孔多与外界相连。可后来,因为周围人的不理解,他失望透顶,最终沉迷于炼金术,自言自语地说着别人不懂的话,被绑在了栗子树下,郁郁寡欢地死去。“咱们再也去不了任何地方了,咱们会在这儿活活地烂掉,享受不了科学的好处了。”

何塞不是一个人。他代表的是当地人想要走出的愿望,但碍于地势,他们无法找到与外界相连的方式。最终,他们也因为地理环境的封闭而将自我的灵魂牢牢地封闭起来。

(2)时代背景:殖民统治

殖民者的统治为马孔多带来了恐慌。在他们全然不理解治理和统治的含义时,墙的颜色便要被强制改变;香蕉厂进入了这个原本没有大机器的小镇,人们糊里糊涂地便成为了工人,看着外来入侵者开着跑车呼啸而过。

这不仅使当地经济结构收到了冲击,还让当地地文化濒于崩塌,形成了一种“既传统又现代,既愚昧又文明”的混合文化形式。当地的人们陷入了文化的孤独里。

与此同时,战争爆发。内战频发,和外部进行的抗议运动,很多人未曾想明白战争的意义和目的,便卷入了战争中,为一个对谁都没有用的东西而战;那死在火车站的三千人,最终也没有人会记忆,因为再也没有生者。

这种战乱之苦,更让人无暇顾及自己的内心,因为陷入生存上的恐慌和孤独。

(3)教育:缺乏教育,愚昧思想

教育分为三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布恩迪亚家族,从第一代起,便放任孩子自由成长,从未重视重视过孩子的家庭教育;书中对学校的描写笔墨也不多,仅提及一所学校先毁于战火,重建后又用于军营,让小镇缺乏正规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更是缺乏,小镇充斥着糜烂的风气,充斥着欲望,整体的道德感薄弱。

教育的缺乏,加深了环境的封闭。原本可以用教育来弥补自然劣势,让人们产生对世界更深刻的认识,来摆脱困境。但这一条路径也断了,人们不断地重蹈前辈的悲剧,并且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循环往复地陷入孤独的怪圈。

 

  • 魔幻现实主义

 

(一)叙述话语

托多罗夫结构主义叙事话语观点认为,叙述话语包括叙事时间,叙事体态和叙述方式。作为魔化现实主义的代表作,《百年孤独》拥有独一无二的叙述话语,这尤其体现在叙事时间和叙事体态之上。

1. 叙述时间

一部叙事作品存在两种时间:自然状态下故事发生的文本时间和叙事状态下具体表现出的故事时间。《百年孤独》被称之为“魔幻时间”,是独立于顺序、倒序、插叙等传统叙述顺序之外的叙述方式。马尔克斯应用“错时”的手法,让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无法一致,从而使读者产生对时空的距离感。

“多年以后……”“一段时间以后……”这样的句式在书中多次出现,将现实和未来联系在了一起,打断了原本发展的线性顺序,让时间线显得更为跳跃。

本书中,存在多个小循环,即将现在和过去毫无时间缝隙地连接在一起。小说共分为二十个部分,但马尔克斯并没有标明章节,这是在隐晦地传达所有的故事都是一个循环结构。例如第一部分由“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开头,表面上是将未来和现在联系起来,实质上却是一个出于中间的真空的时间段。“将”“那个遥远的”,这样的叙述时间不属于过去,也不属于未来。

这样时间的间断,让马孔多过去、现在和未来交叠在一起,呈现出史诗般的宏大。

2. 叙述体态

叙述体态指的是叙述者观察故事的方式,也可以称作小说叙事视角。

“《百年孤独》的叙事视点改变了传统那种将目光投注于某一历史瞬间的做法,而是尽可能从某一瞬间的羁绊中挣脱出来,以形成一种超越历史、超越时间的目光。”③

《百年孤独》是一种有选择性的全知视角,也可以称其为零聚焦。在书中,叙述者的地位高于人物本身,高于书本内容,却仍让读者有代入感,身临其境。这种效果的达成离不开选择。在涉及马孔多小镇时,叙述者是全知的;但面对美国人,它的描写是选择性有限的,从外部进行观察,在看似客观的言语里表示讽刺。

作者、叙述者、人物之间的观点是不同的,却以不同的形式聚集在同一本书里。这既增加了文章的复杂性,又让读者潜移默化之中接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3. 循环的设置

《百年孤独》的时间线和视角设置都是循环的。它没有依照传统的线性叙述模式,单向的叙述视角,而是将人物命运进行循环,以此达到循环往复的状态。

这样的循环设置,恰好也是未来的预示。

 

(二)表现手法

《百年孤独》的表现手法具有显著的“魔幻性”,用魔幻的不存在的东西抹去现实,刻意模糊掉具体客观的时间,创造出一个基于现实又全然独立的世界。

1. 大量的超自然因素

本书中存在许多不真实的物象,例如鬼魂、幻觉和不符合生理常识的东西。马孔多镇上的居民因为失眠而遗忘,不得不在每一样东西上都贴上标签来提醒;乌尔苏拉在浴室里遇见普鲁邓西奥·阿基尔拉——他正在用麻屑擦洗脖子上的凝血。这些有悖于常理的元素为整本书蒙上了一层梦境的魔幻色彩。

“魔幻现实主义”在二十世纪流行于拉美洲,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例如喝蜥蜴汤、吃蜘蛛蛋、斗鸡运动等等,都是拉美洲所独特的。它不同于西方文化、东方文化和美国文化,这是属于拉美洲独一无二的记忆。

这份历史感让《百年孤独》兼具西方文学现代主义特色和本民族文化特色。正如马尔克斯本人所说,“我写出了《百年孤独》仅仅是因为我发现了现实,我们拉丁美洲的现实,我在观察时拜托了历来的理性主义和斯大林主义者为了更加省力地理解拉丁美洲而强加的条框。”

2.色彩的意义

《色彩艺术》中这样定义色彩:“色彩是一种视觉艺术,根据再现美学原则,视觉艺术的本性应是物质现实的重复,强调视觉真实性;而根据表现美学原则,视觉艺术的图像则更重视表达心灵及激发心灵的功能,重视视觉表现性。”

所以,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可读的、可感的,更是可视的。

色彩的变化,既和视觉效果相关,也与人物情感转变和叙事节奏有关。在《百年孤独》中存在大量的色彩重复和色彩异化,从而深化了精神内涵。

(1)色彩的重复

色彩的重复形成了一种连贯的力量。例如不断出现的小黄花、黄色蝴蝶、黄色的火车和发光的橙色圆盘,这些色彩近似的物象,都暗示了相关人物的悲惨命运。小黄花出现在家族的第一个人死亡的时刻,乌苏尔拉决定扩建家宅的时刻,预示着重要事情的发生;黄色蝴蝶见证了梅梅的爱情,也让她意识到马乌里肖终于死了;黄色的火车前,三千名工人被残杀,他们的生命消失仅仅只有这黄色的火车知道;黄色的香蕉工厂破坏了马孔多原有的经济,也将它推向了衰落的悲惨命运。

哥伦比亚人喜欢黄色、蓝色和红色。红蓝两色在文中虽有提及,但出现频率远不如黄色的频率高。黄色,原本属于暖色调,意味着光明和温暖。但在《百年孤独》一书中,却被赋予了悲剧的色彩。终年阴雨的马孔多小镇,它的色彩是灰蒙蒙的;孤独的布恩迪亚家族,色彩也是极为惨淡的。作为唯一不断重复的暖色,它却象征着更冷酷的悲惨命运。这样的对比暗示了文章主旨:他们,看不见希望。

(2)色彩的异化

色彩的异化指的是不同于现实世界的颜色处理。《百年孤独》里黄玉色的眼睛,青绿色的皮肤和绿色的牙齿。这些物象不同于现实,又未完全和现实脱轨,反而让读者通过这些不同寻常而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马尔克斯在进行文学创作时自然不拘泥传统现代主义文学的清规,利用想象、野性思维和信仰……从而将现实世界与超验世界构成浑融世界。”④

“马尔克斯在反映拉美现实生活时……而是通过陌生化手法使现实变得光怪陆离,这使人们已经习惯化、自动化了的感知能力恢复到新奇状态。”作家对色彩匠心独运的应用,是一种对现实的特殊加工,折射出他眼里的现实。此外,颜色的异化造成了语言的陌生化,打破了常有的语言定式,使本书更具有文学性。

  1. 隐喻

小说中存在大量关于循环的隐喻。从开篇便出现,直至结尾才被重新提起的羊皮卷;从第一代起,便一直伴随家族的幽灵,是愧疚,也是怀念;还有,一代代人无法克制的对于乱伦的冲动,像地震般的快感,从第一代开始,也止于最后一代。

隐喻是一种符号,它传达的不仅是一种感受,更是意识的超脱。或许很难明确地说明每个隐喻对应的意义是什么,但是,一篇文章里隐喻的指向是相同的。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把隐喻当作一种意识的超脱。

《百年孤独》里的隐喻,是西西弗斯式的,也是泊涅罗普式的。它最终的指向,是命定的悲剧,正如俄狄浦斯潜意识里想要达成现实里却追求绝对理智的悲剧,堂吉诃德式的讽刺悲剧。“又或者两者都不是。如果是俄狄浦斯,那么纠缠在拉丁美洲阴云里的噩梦到底是哪一个上帝?是代表线性时间的宿命的上帝,还是位于拉丁美洲北边大陆上那个亲近又残忍的上帝?如果是堂吉诃德,它的对抗又未必荒谬。”

 

  • 《百年孤独》和现实的联系

 

作为描绘拉丁美洲式痛苦的巨作,《百年孤独》反映了现实中的政治、经济、宗教、殖民和文化。拉丁美洲像是一只受伤的巨大蜥蜴,疲倦地吐着信子来宣告自己还活着,疲倦地试图一次又一次转身,疲倦地试图遗忘伤口。

可是,击穿腹部的枪管又在哪里?

 

  1. 政治联系
  2. 内乱问题

书中存在保守党和自由党的党派之争。奥雷利亚诺上校的岳父是保守党的代表,为了防止在投票期产生混乱,保守党没收了居民所有的铁器用具,令人啼笑皆非;奥雷利亚诺上校不满意保守党的所作所为,共发动了三十二场起义。党派之间的斗争如此剧烈,和现实里的内战是一致的。哥伦比亚在独立之后,各党派为了夺取政权,发动了维持二十多年的内战,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生活困扰和心灵创伤。

  1. 独裁问题

第三代的阿尔卡蒂奥是马孔多的独裁者。他喜欢发号施令,滥用空款,抢夺土地,对当地的居民进行了残忍的迫害。二十世纪,拉美洲的许多国家也面临相同的问题。独裁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残酷地剥夺着人民,杀伤抢掠,给国家造成了难以承受的负担,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动荡的局面。

 

  • 经济转变

在欧洲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拉美地区大部分国家还过着原始的生活,在经济方面处于自然经济。如《百年孤独》里吉普赛人和马孔多居民进行交易,还停留在以物换物的古老阶段,何塞用骡子和山羊才能换取吉普赛人的两块磁石。

这在我们眼里看来,并不是等价的交换,但在当时,因为马孔多的居民从未见过如此稀有的玩意,所以他们进行这样的交换。这样的生活,虽然面临生产力低下等问题,但是马孔多的居民过得很安稳。

但后来,铁路建成了,马孔多与外界的联系建成了,原本的自然经济也被瓦解。美国人因为喜欢吃香蕉而在马孔多建造了香蕉工厂。工厂环境恶劣,工人待遇极差。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曾发起过罢工运动,来捍卫自身的权力,结局却已一场无人知晓的三千工人死亡而潦草结束。这反映了当时拉丁美洲的困境:需要发展经济,却被外国公司无情剥削,像一只疲倦的流血的蜥蜴,捂着流血的伤口疲倦地转身。

它想要视线经济方式的转变,想要实现经济的增长,最后却陷入更进退两难的境地。

 

  • 宗教影射

书中的神甫卡诺尔·雷伊纳千里迢迢来到马孔多,却发现那里没有洗礼,没有祭坛也不存在他的上帝。于是,他在广场上布道,号召更多的人捐钱,最终建立起教堂。费尔南达作为宗教的虔诚信仰者,严格遵守着基督教的严格规定:每天准时开饭,开饭前需要诵经,白天紧紧地关闭大门……这样的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家庭的封闭,最终将布恩迪亚家族推向分崩离析的局面,这和历史上的宗教侵略是一致的。

西方侵略者宣称带来福音,但实际上却进行大量屠杀,通过武力征讨而让人们信教。于是,拉美洲的人民不仅要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压迫,在精神层面,也难逃折磨。

 

  • 殖民问题

 殖民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蛮不讲理的屠杀和奴役掠夺阶段。

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开始于海盗弗朗西斯。因为海盗袭击使乌尔苏拉的曾祖母受惊,整个家族举家搬移,于是才有了后面的故事。在《百年孤独》的最后一章,这段被尘封的历史再次被提起,可见一种暗示:因为海盗的侵略,布恩迪亚家族开始陷入孤独的怪圈。这恰好对应的是最初西班牙殖民者所带来的恐怖以及死亡。

第二阶段便是奴役和掠夺,紧随大屠杀之后。书中因为美国佬爱吃香蕉而建立起来的香蕉共产,对工人进行无情的压榨:拖欠工资,没有节假日,甚至最后工人们铤而走险进行起义也被全部击杀,倒在了火车前,成为了过去的记忆。这恰好反应了拉美洲被奴役的历史。

从经济开始,侵略者们的胃口不断地增大,最终妄图吞掉整片土地,对拉丁美洲进行蚕食与瓜分,并且用上了文化、武力等手段。

生产力低下的当地居民被迫离开,或者成为了侵略者的狗,无处可寻,无可奈何,只能发出“我们就这样第二次死去!”的呐喊。

 

 

  • 总结

 

《百年孤独》通过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孤独的内蕴,并且镜像式地描绘出拉丁美洲的历史,多方面多维度地深入分析文学作品和现实的联系。本书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多重应用不同表现形式、叙事手法,让读者不仅产生共鸣,更能进行文化反思。

 

①陈黎明:《魔幻现实与20世纪后期中国小说的孤独母题》,苏州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582页。

②徐培:《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小说中的死亡内涵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3页。

③杜吉刚:《试析百年孤独中的“超时间:叙事视点》,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④张玉敏:《浅谈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时代文学。

 

参考文献

  1. 赵星.《百年孤独》——“美洲式痛苦”的文化镜像[J].文化学刊,2017,(10)
  2. 杨婧.《百年孤独》的魔幻即现实.[A],2095-3003(2021)03-0007-04
  3. 江宁静.《百年孤独》的“孤独”意蕴与根源.2021
  4. 曾丽.《百年孤独》的色彩分析[A].1010-2323(2020)07-0020-04


柒尺

功能说明

1. 独立查看“柒尺”发布在LOFTER的所有文章
2. 文章更新通知提醒
3. 归档方式查看
4. 方便的分享文章到微信、微博

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APP

本应用由UAPP生成,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UAPP支持LOFTER、网易博客、新浪博客、百度空间、QQ空间、blogbus、豆瓣日记、点点网、搜狐博客、网易摄影等生成个人应用。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