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黄】关雎
黄婷婷是语文老师,平常就喜欢看书写字,医生进来查房时,她正好坐在病床上捧着一本《太白诗选》看到兴起,一不留神就念了出来:
“为君唤雪梅花天,握手一笑三千年。”
“下一句是不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就是最后一句,没有下一句。”她头也不抬,任由护士给自己换上新的吊瓶,想了想又补了句,“李医生我觉得你还是多读点书吧,毕竟《赠汪伦》是小学生必背内容,这都弄错很容易让人嘲笑的。”
“你说的那个‘人’是你自己吗?”医生这样算骚扰病人吗?黄婷婷在投诉她的选项上犹豫了许久,最终还是秉着‘人民教师为人民’的原则放弃了这个想法,何况她也算是救了自己,就当教一个难教的学生好了。
于是她放下书,尽量用自己最轻柔的语气,微笑:“我怎么会笑话你,你其他方面很优秀啊。”
“嗯哼,尤其是眼光很好。”小护士憋着笑,看病床上的姑娘一脸无可奈何,摇摇头还是伸出手,把那个正借着把脉的名义在人家手上摸来摸去的家伙拉开,义正辞严地递给她一个听诊器:“李医生,把脉不一定准,你直接听心音吧,记得要掀开衣服才听得准。”
她现在改主意了,可以连同护士一起投诉吗?
——————————————————
黄婷婷是被李艺彤捡回医院的。
那天她在省教学比武上获了一等奖,还没来得及推脱就被起哄的同事拉去了庆功宴,酒桌上你来我往,气氛大好,平素一向矜持的她也忍不住放开多喝了几杯。等她谢绝了男同事要送她回家的邀请,挣扎着起身去打车,还没出酒店门就摇摇晃晃撞在了一个人身上。
她迷迷糊糊的,还记得礼仪,说:“多谢这位朋友,让我先吐一下可以吗?”
“那等你吐完就跟我回家行吗?”
她正要骂这人行为浪荡,眼前一黑,再醒来已经是在医院病床上,手上酥酥麻麻的,一个戴着口罩的大夫正在给她把脉。
黄婷婷问:“昨晚我喝酒被一个登徒子调戏了,医生你见过吗?”
大夫微微一抖,道:“没有。”
“不知道能否让那人来给我当面致歉?”
大夫撩起她的衣服,手法纯熟:“有难度,我和那人不太熟。”
后来黄婷婷才知道,这位医生姓李。
她当时被人灌醉,重度醉酒,要不是李艺彤刚巧路过,扶住她把她送医院,她现在说不定已经在地府里吐了阎王爷一身。
况且学校里有几个衣冠禽兽一直对自己虎视眈眈,如果半路被他们拦下,后果也不堪设想。
因此她对李艺彤经常借检查名义揩油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是她粗暴简单的聊天方式有些让她头疼,这才发现原来医生也不一定是文质彬彬的知识分子。
她在病床上躺了一个月,任由李艺彤给她把全身所有的毛病都医了一遍,包括挑食,然而她只会说不:
“不,医生我不需要你特护。”
“不,我不能收你的花。”
“不,我可以自己穿衣服。”
“不,你的汤很好喝,只是我已经饱了,有点喝不下。”
李艺彤抱着保温盒走出病房,叹了口气,值班的护士已经习惯了她最近的这个样子,打趣道:“李医生,你手里拿的是给我们的福利吗?”
“唉。”她又叹口气,顺手把饭盒往护士站的桌上一放,“煲了5个小时,你们喝吧。”
“李医生你这样不行啊,找了这么多借口把人扣了这么久,半点进展都没有,当心人家投诉你过度医疗啊。”
“唉。”她支着头看着房门紧闭的病房,一筹莫展。
“追女生要知道投其所好,你应该想她所想,乐她所乐啊。”
“嗯?这是什么意思?”
“黄老师是个风雅的人,你平常也可以多花点时间看看书啊,别一下班就钻回去睡觉。”
李艺彤想了想,觉得有理,下一次再查房的时候就带上了一本《诗经》。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嗯?李医生你对我国现状有什么意见吗?”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原来是对我有意见?”
“不、不、不是,我——”她赶紧翻过一页,“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我是夸你美。”
黄婷婷笑笑,把头别过去看着窗外,没有回应。
她想了想,还是觉得有些扭捏,不知道如果按照文化人的方式,直截了当地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会不会有些冒犯。
然而还没等她把《诗经》翻完,黄婷婷就要出院了。
她回去把病历写了又写,改了又改,最后也只能按时放人。
黄婷婷出院那天李艺彤正好有个手术,等她做完从手术室跑到病房,人已经走了。她扒着窗框往下望,正好看到出租车载着姑娘驶出医院大门,连个离别的背影都没捞到。
收拾病房的小护士把她从窗户边拉开,递过去一个棕色信封:“别盯着车屁股看了,这是8床病人走之前让我给你的。”
李艺彤心里一动,当即打开,里面装着一张烟波白笺的信纸,上面端端正正两个字,字迹清秀,笔力遒劲,不像普通女生写的,简直要扎得她心里滴血:
“不好。”
——她昨天还坐在病床旁死乞白赖拉着人家的手表白:“我很喜欢你,做我女朋友好不好。”
真干脆啊。完全没有顾及少女脆弱的玻璃心。
小护士看她脸色不对,抖了抖被子,问:“李医生你还好吗?要是没事的话可以帮我拆下被单不?”
她摆摆手,捏着信纸走回诊室。
想了想还是觉得不甘心,于是又展开信纸。就那两个字,翻来覆去也不新鲜。
她又翻到背面,看到还有一行字,同样的笔迹,同样的字体,现在看来却感觉里面几乎装着整个春天:
“如果下次见面你把《诗经》背一遍,我或许可以考虑把‘不’字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