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昆曲《牡丹亭》
赏析昆曲《牡丹亭》
·故事梗概·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五十五出。剧中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与其《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此剧原名《还魂记》,创作与昆曲是一种深情的表现,亦是一种苍凉的流露,是一种梦幻的写照,是一种悲壮的长鸣......姹紫嫣红中给人带来的是无数种美编织起来的享受!
故事描写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从老塾师陈最良读书。她读《诗经·关雎》而伤春、寻春,在梦中与书生幽会于花园的牡丹亭畔。丽娘醒后,因相思而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下。其父升任淮扬安抚史,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的画像,发现画中人就是梦中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再度与柳梦梅幽会。柳梦梅根据杜丽娘的嘱咐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一齐到了京城临安。柳梦梅考中了状元。丽娘遇见在外避难的母亲和春香,解除了父亲对柳梦梅的误会,全剧以大团圆结局。
·赏析·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故事。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约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梦梅在人间结为夫妇。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做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的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个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是天生的,尽管她被长期的看管,仍然免不了强烈的思春之情,并最终获得了爱情。《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的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昆曲·
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身段动作和唱腔紧密结合,舞蹈性很强。
昆曲应该脱胎于南戏,对于近代戏曲而言昆曲是“百戏始祖”,它是与海盐腔、馀姚腔、戈阳腔并列的四大声腔之一,都说“京昆不分家”,所以从视觉上来讲无论是形体动作,台步身段都与京剧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戏曲表演艺术本身就是融会贯通的。从声腔和伴奏上多用丝竹管弦乐为主,昆曲声腔华美婉转悠长。昆曲的许多剧目也都是歌颂纯美浪漫,经典奇幻的古代爱情故事。所以表演手法上有唯美含蓄,儒雅而又风流的特征,比京剧多了几分婉约,比越剧多了几分古朴,悠扬婉转的唱腔和行云流水的身段是对昆曲总体特征的归结。
喜欢昆曲,真希望昆曲与国粹京剧一起振兴!
如月
二零一零年七月
昆曲《牡丹亭》剧照
昆曲《牡丹亭》剧照
昆曲《牡丹亭》剧照
昆曲《牡丹亭》剧照
昆曲《牡丹亭》剧照
昆曲《牡丹亭》剧照
昆曲《牡丹亭》剧照
《牡丹亭》中惊梦唱段
如月
二零一0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