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的肖像》摘抄
“我的黑眼睛的小傻瓜呵,我的不听话的小白马!”
我死了,死得彻彻底底。还能说啥,白桦老师yyds。
所以我专门来唤醒你们痛苦(bu)的回忆。
这次全是大长段,比起摘抄更像是给触动我的点做个集合吧……太难受了。照例欢迎捉虫。
还有文后一点小小的类似读后感的零碎东西。
————————以下摘抄(共18条)
1、从他志愿上前线的那一刻起,他就告诉自己要视死如归。其实那会儿他压根就不相信自己会牺牲——十八岁就死,这是多么无情、多么荒唐、多么不可信啊。可是今天日落时分,他就要被送到村口的绞刑架上去,到沉沉黑暗与无知无觉中去了。明天,或者后天,罗迦切沃——别廖扎地区就会回到自己人手中,别廖扎村也将迎接自己的儿子伊万•布拉金斯基。也许就是那一双善画的巧手,会把他从绞刑架上解下来。异国他乡的这片土地,会像亲人一样将他拥入深沉的怀抱。
2、“我的黑眼睛的小傻瓜呵,我的不听话的小白马!”
3、“还在森林里的时候我就说过。”他一边收拾行装,一边对自己说,“等我把耀送回来,转身就再打过去。这时我要以主人的身份回到村里,我要亲自见证和执行将要发生的一切——活着的人怎样得到幸福,牺牲的人怎样得到安葬。理应死无葬身之地的人怎样被送到他们应得的结局里去。”
4、“我是这样说过……可是后来我想,就穿这么一身,跳起来不好看……”她低头看了看身上的军大衣,有点儿难过地说,“前线上我只能穿这样的衣服……”
这个借口似的理由其实是实话。去年在学校的新年晚会上,娜塔莎打扮得就像俄罗斯民间传说中的雪姑娘。可是自从战争爆发的那天,她——以及所有和她一样志愿上前线的姑娘们,就将青春的所有光彩都藏进粗布军服。每当征途上路过城镇,看见那些穿着皮大衣、连衣裙、长筒袜和高跟鞋的女人——就像她战前打扮的那个样子,娜塔莎总是把脸别过去。
就在这时,人群中一个轻微而坚定的声音传进了她的耳朵:
“你这样的打扮,其实比那些没有上过前线的姑娘要美……”
“瞧咱们的托里斯多会说话!”战士们乐得直嚷。在一片乱糟糟的说笑中,离娜塔莎最近的一个年长的战士,像父亲那样对她说:
“姑娘,前线本来就不是你们该来的地方。你们本就该在后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让我们男人来保卫你们。可是你却和我们一起吃苦,战争已经打到这份上了啊……我怜惜你的命运,可是就像托里斯刚才那句话一样,你没什么好羞愧的……”
5、“卡列金!”战地邮递员将一封无人认领的信在手中扬来扬去,“谁是卡列金?”
整个营地霎时陷入了可怕的沉默。一片死寂中,不知是谁的声音撞击着每一个人的心:“近卫军中尉、侦察排长卡列金,在侦察罗迦切沃——别廖扎地区时英勇地牺牲了。”
篝火旁渐渐响起了低哑的议论:
“大概卡列金家里人写这封信的时候,阵亡通知书还没寄到……”
“他家住在列宁格勒。你知道那里现在被围困,寄封信多不容易……”
“他才二十二岁……”
刚才那位像父亲一样跟娜塔莎说话的年长战士,从邮递员手中接过信,对着寄信人的姓名看了好一会儿,然后将它递到脸色惨白的娜塔莎手里:
“给我们读一读吧,姑娘!你看,给卡列金中尉写信的人,也叫娜塔莎啊。”
娜塔莎颤抖的手指几乎拿不住这张薄薄的信纸。她深呼吸了两下,借着篝火的光芒读道:
“我最最亲爱的人啊!我在被围困的故乡城市给你写信。日子非常艰难,每天都有人因食物和燃料短缺而死去。可是你要知道,你的未婚妻娜塔莎仍在努力地活着,对你仍然像战前那样忠实……”娜塔莎喘了口气,抓住胸口,竭力维持着自己素来的泰然自若,“……愿我的爱情和希望护佑着你!就让这爱情和希望飞到你的身边,把脸紧贴在你那疲惫的面容上,告诉你:这就是我,是你的娜塔莎!假如你受了伤,谁要是在那时照顾你,鼓励你,那个人也就是我——是你的娜塔莎!假如死神临到你的头上,这时哪怕你心中还有最后一点儿力量,那也就是我,我一定要把你救活,让你能够回到我的身边……”
娜塔莎读不下去了。本不愿在众人面前流出的泪水,顺着她的面庞落到手中,那个和她同名的姑娘所写的信上。
“卡列金中尉在任务中负了重伤。”伊万忽然用沉得吓人的声音说,“可他本可以活下来的。我们把他留给一位老护林员照料,可是一个叛徒——还是我儿时的朋友——带着敌人搜查了护林员的小屋,把他们两人残忍地枪杀了。”
“这封信应该送到博物馆去,告诉将来的人们,什么是战争。”另一个战士开了口。
更多的人只是沉默着。战争已经进行了半年的时光,战士们已经见过了太多的牺牲。可是此时此刻,一位已故战友的未婚妻的来信,却把前所未有的沉痛压在了每个人的心上。
6、“看着你妹妹,我常常就想起我家的春燕……她还不识字的时候,就听得出日本轰炸机的声音,知道什么时候该就地卧倒。”温柔中带有心疼的神情霎时间浮现在王耀的面容上,“过了年她该满十二岁了。我常常就做梦:也许等我回到故乡的时候,和平就会来到我那饱经战乱的祖国?如果没有,我情愿自己再扛上几年枪,几年都无所谓!要是能让我妹妹长成大姑娘后不再遇到战争,当哥哥的人是什么都可以做的……”
7、“亲爱的姐姐。”他写道,“我知道你看了心里不好过,毕竟安德烈也在前线上。可是我必须明明白白地说:我嫉妒你,因为你遇到爱人的时候,战争还没有爆发。我嫉妒小柳芭,因为她遇到爱人的时候,就再也不会有战争了。我嫉妒那些生活在五十年后、六十年后、七十年后的年轻人。我真想活到那个时候,对着他们的眼睛说:‘别忘了我,你们这些幸福的人!’”
8、如果说在外婆的墓地上,他生平第一次认识到大地给予和接纳生命的魅力;那么,从血液的永无止境的奔腾里,他生平第一次认识到:自己是这生生不息的大地的一部分,因而自己和大地一样不老不死。
9、娜塔莎就这样把自己嫁了出去。她的哭号声就是婚礼的音乐;穿旧了的军大衣就是新娘的婚纱;车站上所有这些已经经历和还要经历战争考验的人们,就是婚宴上最尊贵的客人。
10、你在上一封信里说你参加了苏联红军。我怎么也想象不出你现在究竟是什么模样,却常常梦见你受了伤,需要人照顾。我总是在伸出双手、准备扑到你身边抱住你的时候醒过来,然后就发现枕巾都哭湿了……原谅我吧,小耀!我本该写点鼓舞人心的话。可是我不能不梦到那些,你不要怪我,所有的母亲都是没有理智的……我唯一的愿望,就是能有一个非常爱你的人,能够在最危急的时候把你从鬼门关夺回来。假如我的生命能够换来这样一个心上人的话,那么无论有多少条性命,你妈妈都甘愿献出去的……
11、母亲。正是战乱中的母亲们,英勇地承受着世间最为深重的苦难——对儿女们近乎可怕的担忧和思念。隔着千万里动荡不安的道路,她一次次在梦中向着他伸出双手,却总在扑到他身边之前醒了过来。可是,当他遍体鳞伤地躺在德军司令部里的时候,是有那么一双粗糙皲裂的手将他搂在了怀里,将清凉的水送到他嘴边,解除了他的一切痛苦。只有妈妈才有这样的力量啊……当时他也正是向她呼唤:“妈妈,亲爱的好妈妈!”
那是一张普普通通的俄罗斯妇女的脸庞,蓝头巾下露出一双忧伤的紫色的眼睛。她在照顾他的时候,还在念叨着自己的万涅奇卡。在他的记忆中,正是这样一双紫色的、母亲的眼睛,与万里之外那双黑白分明的眸子重合了。
12、即使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大地也在顽强地继续着亘古不变的事业,从炸断了的枝干上生出新的嫩芽,从烧焦了的泥土里育出青草野花。即使下一刻,油绿的白杨树叶将在爆炸的巨浪中变成紫色,而雪白的稠李花瓣将被年轻人的热血染成暗红。
13、战争结束了,可它所造成的伤痛,将永远留在他这一代人身上。不少人由于战时旧伤的复发而早早地离开了人世。可是伊万却带着这永久性神经损伤,从二十四岁一直活到九十岁。他活得比别人长,因而他受的罪也比别人多。
那时他还不知道自己竟能活那么久。那时他只是打定了主意要勇敢地活下去。四年来他在前线上见过的一切,都在内心深处向着他的双手呼唤着:“把我们画下来吧,万尼亚!让将来的人们都看一看,大地上曾经发生过怎样的事情。”
14、史学家们会总结战争的意义,确定着时间的界碑。但他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战壕里有过怎样的谈话;篝火边唱过怎样的歌;翘鼻子的狙击手怎样一笔一划地在节省下来的卷烟纸上写家信;蓝眼睛的飞行员怎样和自己的战鹰一起化为长久不灭的烈焰,而战友们只能在一边眼睁睁地看着。
那刚刚成年就遇上战争的一代,那带着旧伤日渐老去的一代,将永远在记忆里坚强地保存着这些事情,哪怕没有一本史学著作会提到这些,更不会提到:正是在最艰苦的1941年冬天,伊万•布拉金斯基平生唯一一次爱情,像花儿一样绽放了。
15、在青年时代,一个人活得胆大妄为、易于动情。因为那时他相信自己的时间是无穷无尽的。可是中年岁月是不需要这种气质的,需要的只是漫长的忍耐和劳碌。讽刺的是:到了老年,这份胆大妄为和易于动情往往会不合时宜地重现,就像老房子着了火一样。因为那时他明白: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16、“1944年春天,在收复诺夫哥罗德的战役中,我从战场上拖下一名年轻的侦察兵中尉。他的腹部受了致命伤。可是在弥留之际,他还安慰我:‘别哭……死亡并不可怕……死,就是回到妈妈那里去……大地是妈妈……’”
17、“到了老年,人还是要相信点奇迹的。”她忸怩不安地说,“虽然一生只能年轻一次……教授,我请求您一件事,您能够喊我一声元帅同志吗……”
他照办了。这位昔日的老侦察兵颤颤巍巍地举起手来,向着昔日的伊丽莎白大元帅行了个庄严的军礼。
“真好……”她像小姑娘一样笑了起来,尽管绿莹莹的眼睛里还盈着泪花,“我又可以下命令了。士兵同志,我命令你再年轻一次吧……”
18、他慢慢地走下楼梯,推开门,投身到温润如玉的五月的夜晚中去。耳畔的嗡嗡声逐渐变成了哒哒的马蹄声。世界上只有一匹骏马,能够有这样清脆有力的足音。
“科斯嘉,好孩子!”他温存地唤道,“亲爱的科斯嘉!”
蓦然,一个巨大的影子投在他身上。他抬起苍老的眼睛:一匹有着银色长鬃毛的白马正忠实地站在他面前。它筋肉发达,毫无瑕疵,真不愧是传说中能追得上似水流年的千里良驹。他,威风凛凛的骑兵万尼亚,只有这样的白马才配为他的坐骑呵。
一个永远年轻的侦察兵坐在科斯嘉的背上,向着他伸出手来:
“来,万尼亚!咱们回自己人那里去吧!”
茂密的白桦树叶在他头顶簌簌作响,仿佛往昔的所有岁月都从他身上飞走了。
就像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伊丽莎白大元帅所命令的那样,重新年轻了的侦察兵万涅奇卡,拉住王耀的手,跃上了马鞍,沿着星辉熠熠的侦察兵的道路疾驰而去,追赶那些永远年轻的自己人去了。
————————碎碎念
真的太牛了,我彻底失语,是就算不磕露中的人也应该看看的神作,名副其实。(这里不是贬低……但是我在大年三十晚上看完了《线下三度》之后的反应是:就这?完了?这虐吗?额大概是我刀子吃多了吧没啥情绪波动……有点为虐而虐的感觉,说实话给我的震撼程度远远比不上dover一些大佬写的法革仏。怎么说呢,线三的水平在当时火我能理解,但是镇圈之宝的地步还不至于。至于当鞋我看了个开头怎么感觉……额像qiangjian耀……也可能是我记不清或者没看清吧反正情节有点看不下去。总之看到那么多所谓“神作”,捧得很高,可让我觉得真正配得上这个称呼的目前只有肖像)
别杠,杠就你对。我怂。
然后说说肖像的相关感想www
看前面的时候我也没什么感觉,除了这个作者给角色便当毫不留情外就是文风好俄哦(什么形容),一直一直看下去,到结尾伊丽莎白(第17段摘抄)那里我突然泪崩……很突然地哭了,就像前面从科斯嘉被伊万一枪崩了开始,大家的死一幕幕在眼前回放,泪水一点点积攒,然后“砰”一下炸开来。第二次看同人看哭,aph同人还是第一回,纪念一下。毕竟我泪点虐点都很高的。
“其实那会儿他压根就不相信自己会牺牲——十八岁就死,这是多么无情、多么荒唐、多么不可信啊。”这句很难让人不想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里的一句“才十九岁啊,就要死去,这是多么愚蠢,多么不近情理,又是多么地不可信啊。”
耀受刑那里,作者的处理也很绝。之前看《红岩》就是对刑罚仔细描述,看得文中人疼我也疼(心理上的疼……嘶,要命),耀被打的时候作者却没有那么仔细地写,或者说侧重点不在那里。耀的心理描写才是真的令人心疼,他心灵的幸福和身体上的痛苦对比太强烈了,话不多说放原文能杀几个是几个
【他们一边打他,一边冷冰冰地问他姓甚名谁,属于哪支部队,同伙藏在何处等等。他脸也不抬地趴着,低低地数着鞭打的次数:“……十一、十二、十三……”
他记得每一条战壕、每一丛灌木、每一个火力点配置;他记得战友们每一张亲切的面容。王耀不去抬头看敌人,因为他杞人忧天地担心德军少校那双富于嘲笑意味的眼睛,会从他的心思里将这些地方、这些人看出来。赶快、赶快想别的事情吧。可是掩蔽部、战壕、老爹的小屋、留在森林边上的伊万孤单单的身影,全都顽强地在记忆中浮现出来了。
“……三十九、四十、四十一、四十二……”
落入敌手的那一刻起,那熟稔而亲切的一切就给他以莫大的宽慰和勇气。在犹如火焚般的剧痛里,每一条战壕、每一丛灌木、每一个火力点、每一个战友,都在他的眼前和心头飞快地旋转,最后重合成了森林边上一个高大英俊的青年,紫罗兰色的眼睛满盈着担忧和不舍,一直要望到他的心里去……
于是王耀愈发用力地闭紧眼睛。如今,对于身陷敌群、手无寸铁的他而言,他那紧紧合拢的眼帘就是最后一道防线,保卫着一切,保卫着伫立在他眼中不愿离去的那个青年。
拷打在他数到六十的时候停了下来。一只大手揪住王耀被汗水浸湿的黑发,迫使他抬起低垂着的苍白面容。
………(中间省了,让你们少流点眼泪)
“你也有爱人啊……”
他感到这句话像是自己人——营地里的人、森林里的人在召唤他,好像从遥远的地方传来他们慰问的呼唤,告诉王耀,他是在爱着的……
王耀快快活活地笑了起来:
“是的,我有爱人……我非常、非常地爱,所以就更别指望我告诉你们什么……”
敌人揪着他的头发,把他从长凳上直接摔到地上去。皮鞭已经不仅是出于拷问的目的,更带着恼羞成怒的报复心理,更加疯狂地砸到他身上。他默默地继续数着,数到一百一十二的时候,他就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到了。即使是这样,那些踩踏过他的生物观察日记的沉重的皮靴,还是狠狠地踢着他那失去了知觉的躯体。】
“大地是妈妈”“回妈妈那里去”的概念让我联想到十七太太《他们燃烧在布琼布拉》 那篇文里仏说的“父亲要来接我回去了,一个普天下共有的,伟大的父亲”(以及这篇也很棒!!!强推!!是dover),所以这点我一开始就注意到了,看到1945年耀给伊万留的字条我还以为我理解错了耀是回真的他的妈妈那里去了,翻到后面发现没有,耀果然死了……(果然是什么鬼啊喂)不过因为猜到了我被刀的程度可能没那么深,心疼一下没猜到的姐妹们ww
还有一个刀子我一定要让大家都知道!不能只有我一个被刀到!!
1942年那次在耀的公寓里没有告别的偶然相逢又分离,就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了。
之后1944年那一次露抱起中尉耀其实是他重伤时的幻想……刀死我了orz,我总觉得那个时候就是耀将要回到大地母亲怀抱里去的时候,不同的空间里时间一下子重合了。不知道说什么好。
还有后来同名同姓却不是同一个人的的生物学家王耀是不是也是某种程度上对那个没有来得及实现梦想的永远年轻的耀的补偿呢……
“永远年轻的自己人”……草我又想起了谢廖沙的蓝色眼睛望着乌克兰草原的天空,不要啊谢丽也是be我哭了呜呜呜(┯_┯)
总之我因为人名太长不怎么看战斗民族写的书,也对俄式文风不care,但是白桦太太这种浅淡平静的文字确实很吸引我。她不像是讲故事,而是把那个时候真正发生的一件事透过文字慢慢地讲给我听。不激烈,却回味悠长。悲伤吗?也不,战争年代比这悲伤的事情多了去了,可是没有人告诉我们。死了两千七百多万人,是,我知道。但是,当这个冰冷的数字变成一个故事,甚至不用血淋淋,只是把真相放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它就有了更加强大的力量,这力量是能直击人心的。肖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不仅仅是同人了,从深度和广度来说,我这么些年看的那么多同人中能与之比拟的寥寥无几,就算偶有几篇也是短篇,短篇的创作难度还是比长篇小一些的。
最后的最后,请大家都去关注白桦老师@白桦与红霞 !!!!!《鲜花的山岗》和《鼎鼎大名的贝什米特》都很绝,好吧白桦老师的文没有不绝的尤其发现她还吃过策瑜我简直当场跳起和神仙同坑太快乐了是无法想象的快乐(大喊)——!!
再来一次,白桦老师yyds!!
好吧其实还有一点点彩蛋……捞出来了之前做的白桦老师相关摘抄,这里也放一下吧,因为只有一点点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放又写得特别好想让你们都看看就塞这儿了。
没记错的话应该是《鼎鼎大名的贝什米特》,好久以前看的了。共六条。
1、故事就是笔落于纸的梦境呀。
2、贫穷给人以洞察世事的眼睛,爱给人在贫穷苦难中前行的勇气。
3、当一个人爱着的时候,尽管双脚踏着沉重的泥土,眼睛却固执地望向高远的天空。爱让人向往比生活的尘埃更为高远的东西。
4、名流们在酒会上谈论的伟大音乐家们,曾经都是在大地上走过的。
5、人民与生活斗争着,就像激流在乱石间撞开道路。只要大地还在进行着耕种和冶炼,人民的爱与恨、苦与乐、痛苦与希望,以及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生活经验,都将永生在大地上。
6、痛苦总是不容易习惯的,要紧的是,必须学会去消耗它,而不是让它来消耗你。
真的没了,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