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找到又能看懂的战国史书籍
江户时代是古代日本史学最发达的时期。德川幕府为提高自身的权威,进行大规模历史编纂事业,历经二百年而不衰。重要成果有日本通史《本朝通鉴》、足利将军史《后鉴》、德川氏创业史《朝野旧闻裒藁》、德川将军史《德川实纪》、大名史《宽永诸家系图传》和《宽政重修诸家谱》等。这时儒家的大义名分、劝善惩恶史观已取代神秘主义的宗教史观,占据统治地位。林罗山父子编的《本朝通鉴》和水户藩主德川光帩主持编纂的《大日本史》( 397卷),就是以儒家史观为指导的两部代表性通史。前者以《资治通鉴》为范例,采取编年体,主张“据事直书则劝惩自见”;后者以《史记》为楷模,采取纪传体,设论、赞,宣扬名分论和尊王思想。江户时代中期幕藩体制开始动摇,儒家史观脱离现实,出现发展、改造儒学,或以国学代替儒学的潮流。新井白石从武家立场出发,发展儒学的理性一面,重视合理性和实证性,反对宗教神秘主义。其代表作《读史余论》根据时代大势和变化意义,提出“天下大势九变”和“武家时代五变”的比较客观的历史分期论。与此同时,出现了儒学古学派,如山鹿素行著《中朝事实》,无批判地肯定《古事记》和《日本书纪》,鼓吹日本皇统连绵,优于中国;荻生徂徕主张解古辞以把握其时代精神,解古法以了解其社会,但未形成系统的历史著述。本居宣长则集国学之大成,著《古事记传》,用实证方法研究古典,排除儒佛附会解释,但其结论却是“神的御心”推动历史,倒退到宗教神秘主义。广采史料,缜密考证,标志着史学的发达和进步,如第 8代将军德川吉宗热心于古文书的采访和摹制,老中松平定信辑《集古十种》和《古文书部类》,幕府资助幒保己一编纂《史料》等。此外,谷川士清著《日本书纪通证》、河村秀根父子著《日本书纪集解》、伴信友著《长等山风》、狩谷棭斋著《日本灵异记考证》等,则把古典注释考证推进到新阶段。幕府末期,赖山阳著《日本外史》提出政权随时势而变、君臣名分不变、卑贱者取代尊贵者的史论,为尊王思想提供了历史依据;伊达千广著《大势三转考》,按社会形态三分日本历史,即血缘关系的骨代,制度完备的职代和大小名分割的名代,因而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