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延时北京的创作心得
雷池 2020-08-03

《延时北京》是一部作品,不是素材。

 一部作品中观众能看到的每个画面,都是作者安排给观众看到的。

大到整体要表达的情感与画面的节奏。小到画面中每一个微小事物的展现,都应该在作者的把控之下。所以评判一部作品的优劣,就是衡量作者控制力的强弱(大师的随意而为是因为大师能把控随意而为)。

 而把控力的根源在于思考的深入程度。《延时北京》,让我思考了3年。

 为什么是3年?

因为只有时间才能表达时间,用季节变化的形式,才能展现出北京这座古城的历史内容,。所以如果真心想展现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至少要创作3年。

 作品并不是为了追求视觉而罗列成的素材合集。

而是通过深思熟虑后,才能决定出每一刻的画面就应该是这样,并且只能是这样,无法替换。

 

如果让我来形容这3年的创作过程,我想这7个字就可以简单概括:思、练、等、算、记、扛、忍。

 

既要思考《延时北京》整体的构思与节奏,也要思考每一个镜头细节的完美展现

  1. 整体上《延时北京》由时间和空间两条主线构成。
  2. 从时间上是从清晨日出---日景---黄昏过渡---城市夜景。展现这个城市的一天。
  3. 另一方面通过季节的变换,以及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对比来展现空间。

倆条线索共同打造出既带有历史厚重感,又有现代化气息的城市特点。

  • 细节上将在后边详细陈述

 

为了完成最终的创作,我先后解决了以下问题:

在前期拍摄中:

  • 怎样拍摄大范围移动延时摄影

首先拍摄1秒延时视频需要拍摄25帧静帧画面,如果需要画面移动,就需要搬动脚架25次分别拍摄,而这期间为了能使画面中的运动物体匀速运动(比如云),那么就需要控制每次拍摄之间的间隔时间相同。

《延时北京》中第9镜,一个近4秒钟的镜头,拍摄时一共搬动了92次脚架并拍摄,难点在于需要保证每次搬动的间距与间隔时间上都极为接近,这需要极大的专注力与耐力。

  • 怎样拍摄固定场景的季节变化镜头。

在相同的场景里展现不同季节的变化,就需要每次拍摄的画面要与上一次精准的对位。

通过1年的实验,我找到了完美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后续有详细介绍)

《延时北京》中第15镜

《延时北京》中第16镜

《延时北京》中第28镜

  • 怎样拍出创意

在完成以上试验后我想是否可以把2者完美结合起来,所以我又尝试了难度更大的

  • 大范围移动延时+季节变化。

《延时北京》中第27镜

大范围移动延时+季节变化+黄昏过度。


以及后期剪辑中,合成视频、画面较色、稳定画面、剪辑视频,等等问题。

有了整体的构思,过硬的技术,就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执行,而在执行的过程中等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

  • 第一等就是北京的天气,众所周知北京受到雾霾的影响,晴天再加上有适合漂亮的云彩出现,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拍摄期间,近两年有明显好转)。本片日景镜头多拍自夏季雨后,我已养成白天出门必抬头看天的习惯,很多次当我在室内感到光线突然暗了下来,我的第一条件反射就是抓起相机包和三脚架往外跑,因为能遮挡住阳光的只有云!

如:《延时北京》中第25镜,拍摄对比,有云与无云对于相同景色的视觉影响。

《延时北京》中第5镜,拍摄对比,有云与无云对于相同景色的视觉影响。

  • 第二等就是北京的雪,关于季节变换,虽说每年都有冬季可以拍摄,但如果力求完美,雪景绝对不可错过。所以冬季关注天气预报,看气压图就成了家常便饭,在14年春节期间,预知到有可能下雪,我便在初二的时候独自返回北京,终于抓住了3年里的唯一一场大雪,完成了本片中雪景的点睛之笔。

  • 第三等就是自然现象,云海,丁达尔,彩虹,火烧云等。

这是《延时北京》的第8个镜头,时长在两秒钟左右,由87张图片组成。

请问在确定下要以长城为主题,并找到了合适的构图后,在这里等到一条彩虹的出现几率有多少?

这里的难度是等级是这样的:

  • 拍摄的画面中有长城(能表达出预想的题材为整体服务)我自评可以给到60分

  • 拍摄的长城构图光影等俱佳,还需要等到一个好天气,让云使得画面更有气势。这里可以给到80分。

  • 但如果非要让这个场景做到极致,创作者就需要尽量让这个画面做到不可复制,非他不可。这就是开始所说的,构思决定他(这个题材)就应该在这里出现,而用死磕的气魄来决定他(景观的独特性)只能是这样,无法替换!

这是《延时北京》的第1个镜头,做为开场的画面必须要有足够的分量。

为了能达到大气磅礴的感觉,背景山峰就需要藏在云海之中有若隐若现的感觉。而当背景达到这种感觉时,又不能弱化掉前方长城的主体。所以前方就需要用丁达尔现象(光的扫射现象)来强调,而这种光的扫射又尤其在清晨、黄昏为佳,因为光的斜度比较大,视觉效果更好。

所以这个镜头的难度等级是这样的:

  • 需要出现云海(基本在夏季)

  • 需要出现丁达尔现象,而且在清晨. (日落很难出现很难出现云海)

  • 所以在限定季节与时间段之后,还要保证两个自然现象同时发生,更是难中之难。这也就是这个镜头无法复制的原因。

这是《延时北京》的第35个镜头,这样的火烧云,在2013年,只出现过这一次。

为什么能捕捉到这么稀有而精彩的一刻,无外乎有两点原因:

  • 每个场景已经过多次的拍摄,走位,相机设定,速度,完全烂熟于心,唯独等待这个时刻。

  • 相机、脚架永远在身边,随时做好准备。

这是《延时北京》的第33个镜头,是我陪孩子跟妻子在假期中拍摄得到的,如果不是提前准备和随时带着设备,是不可能捕捉到的。


  • 从决定背景音乐开始,就要计算着整体节奏与画面匹配,并且需要怎样把标志性建筑,季节变换,感觉表达融入其中。

这是2013年7月15日梳理的节奏预想版本。(非最终版)

这是《延时北京》第31个镜头。在保证拍摄角度与合适天气之外,为了使这个镜头做到极致,我更希望在这个短短2秒的黄昏过度镜头中,城市灯光正好亮起。所以我需要记住

北京夏季水立方前的路灯亮起时间是19点51分30秒(2013年6月1日)。

为了保证相同场景的季节变化拍摄位置相同,我需要记住,上一个季节里拍摄的详细位置。

通过记录树的位置找到地砖的格数,所以可以确定脚架的顶角,再用屏幕的记号确定相机的角度。

最终实现了《延时北京》第26镜中颐和园17孔桥的季节变化+大范围移动的无缝衔接。

场景确定,天气也具备了,景色就在那,那么扛也要扛下来。

我曾在40度的烈日下拍摄鸟巢,最后导致中暑。完成《延时北京》的第24个镜头

也在零下10几度的气温下不吃不喝10几小时,接连两天抢拍雪景。这是《延时北京》的第71个镜头,和幕后幕后拍摄记录。

在午门门洞的刺骨狂风中搬动拍摄几百次,事后发烧一周。完成《延时北京》的第10个镜头.

《延时北京》的第44、45、46、47个镜头.

也在中央电视塔上套着两层棉大衣,为拍摄画面稳定,做为人肉护盾替脚架遮挡着狂风4个小时。

 忍

而所有的这一切,都为了心中的一个梦想和目标,3年的忍耐非但没有把这股火焰熄灭,反而让他更加炽烈,当延时北京最终呈现在我的面前时,我有着五味杂陈的感动与万千说不出的思绪,我相信这份感动也深深沉淀在作品中传达给观众。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