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一个最具人文的时代。
滚滚长江水,对于一个鱼米之乡的江南人而言,长江水不仅仅是母亲河,也是我们的精神河流。小的时候,对于长江,总是没有概念,流淌在家乡周边的是京杭大运河,看着些许波光粼粼的河水,听着来往船只的汽笛声,夹杂着船家的喧嚣声,记忆里更多的是老声长谈的“运河里面的鱼不好吃,全是柴油味”,还是三俩小伙伴在河堤边烤山芋的茵茵之气,仿佛穿过记忆,一股脑的钻进我的嗅觉系统,把我的思绪一点一点拉远。
浪花淘尽英雄,这许许多多的英雄风流人物,对每个少年而言,具有天然的吸引力。直到初中,我才第一次看三国的故事,平装本《三国人物-诸葛亮》,《三国人物-关羽》,《三国人物-司马懿》(虽然后两本早已在传阅中不幸遗失)。看的出来,三国之中,蜀国对于我而言,兴趣更大,这多少归功于民间故事的熏陶。从一开始的神化诸葛亮,到后来的妖化诸葛亮,这个文曲星的代表以及智慧的化身,不单单是谦恭,谨慎,谋划,忠君,爱民,种种优良品质的传承,作为一个二把手,丞相,他更是天下文人的楷模。作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例,他背负了太多太多。年少的我每当读到他的《出师表》,总觉得这样一个天才型的人物,在那样群雄割据,烽火连天的世界,是怎样一点点不容易的为“满是人性”的蜀汉奠定基石的呢?这又是何其的不容易。乃至于每次央视老三国放映身陨五丈原时,看到唐国强老师的深情演绎,总是觉得于心不忍。那个曾经对他信任有加的旧主刘备早已故去,那个曾经站在门外破口大骂并扬言拆房的燕人张三爷也去了,那个温文尔雅横刀立马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二爷也去了,多少次的北伐让世人了解了他的决心,多少次的失利让他只能默默嗟叹。往事如烟,却并不如意。世人习惯于把刘备和诸葛亮比喻成伯乐和千里马,其实他们倒是更新钟子期和俞伯牙,没有刘备的信任,诸葛亮的才干不及十一,没有诸葛亮的纵横捭阖,刘备也很难立蜀汉。蜀汉的前期都是一幅少年模样的慷慨激昂,虽然几多风雨,几多挫折,但是永远充满斗志。直到关二爷,张三爷接连陨去,悲情的色彩愈发沉重。刘备的为义弟报仇,乃至白帝城托孤,显得特别的惨烈,但是却充满了人性光辉。那是怎样的情谊,才会让身居高位的帝王,抛去算计,抛去利益,去做一件不计成本的“傻”事?兄友弟恭,男人的情谊真的太过简单,却也冲动。
对于孙吴,始终提不起兴趣,如果把孙吴当做是一个人的一生,感觉此人少年时极其高傲和跋扈,中年时倒是稳稳当当极具城府,老年时却活成了碰瓷老头和懒命鬼。乃至于个人魅力极佳的美周郎也架不住孙十万的骚操作。作为领主大人的孙权,任由手下各个小领主的聒噪,一会投降,一会冒进,终究说明西方领主制在东方完全走不通确实是有道理的。
至于曹魏,或者司马晋,总是说不出来的复杂感情。曹老板,三国演义里面,前期的屠龙少年,后期的最大BOSS,给年少的我看的很是迷惑。乃至看到他的《短歌行》,曾经一度怀疑肯定不会是他写的。直到成年后,看到方方面面的书,才了解到,作为一代伟人,能文能武,又能笼络手下一批批降将,从五子良将,到魏五谋,可见曹操其人气度不凡。靠着人才济济的手下和超凡出众的领导力,在北方站稳根基,不愧太祖之名。只不过便宜了司马家,作为顶级二把手的另一面,司马懿活成了诸葛亮的另一面,自立为王。当司马家把曹家推下宝座,自己迈着无比喜悦心情的大步,那一刻,仿佛一个大大的诅咒,一点点降临在司马家族身上,可以权谋,请不要阴谋。
是非成败转头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故人早已逝去,空留一声叹息。
前几年都在说全球化,地球村,这几年又开始分区域,划范围。世上的事,原来早就没有新鲜事了。
前段时间看到,国内游戏主题的TOP1永远是三国类,各种类型,应有尽有。三国这瓶酒,为国人举起一杯杯乱世之酒,却酿出了五味杂陈,酿出了中华民族的“酒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