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魁夷曾说过:“倘若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两者的巧合,将不会引发任何感动。”
如果你还不曾领略东瀛樱花之美,今年春天一定要计划一场出行。不仅仅是因为持续走低的日元汇率,更因为你能够一次性看完关西地区大阪、奈良、京都三地的联合国宝展。在赏花的同时感受王羲之《丧乱帖》(唐摹本)、法隆寺藏唐代四骑狮子狩文锦、清凉寺藏北宋《十六罗汉图轴》、南宋李迪《红白芙蓉图》等中国文物以及更多的日本国宝所带来的震撼。
大阪 晚樱中的世博文化特展之旅
每年的三月底四月初如果你前往日本,便可以轻松欣赏到一场樱花的美景,但若是不喜欢遭遇人山人海,四月中旬出发,关西的晚樱才刚刚开始,大阪、京都、奈良三地的联合国宝展也在此时依次拉开帷幕。
初遇造币局:晚樱的独幕舞台
大阪造币局的樱花,有关西春日最后幽叹的美誉。当四月初的吉野樱如雪散尽后,八重樱方以浓烈的绛色浸染天际,仿佛明治初年铸铁声中的一抹温柔抵抗。河畔的造币局,本应是金属与货币的冷硬王国,却因百株晚樱的盛放,化作“只谈情不谈钱”的浮世幻境。
这座以铸造货币闻名的机构,却因每年仅开放一周的“樱花通道”,屡次被评为日本最佳赏樱地点。踏入樱花隧道,八重樱的垂枝如帷幕低垂,花瓣层叠似绸缎褶皱,每一片皆沾染谷崎润一郎式的“颓废快感”。这里的樱不似吉野樱清寂,反以近乎暴烈的姿态绽放:普贤象樱瓣尖凝翠,松月樱色如胭脂泣血,关山樱则似金箔碾碎后撒向虚空。风起时,花雨纷落如《春琴抄》中佐助刺目时的决绝——美到极致,竟成一种自毁的仪式。
樱花道尽处,造币博物馆静立如禅寺。馆内陈列的1871年压印机,铸铁骨架森然如武士盔甲,却曾吞吐过香港造币局的银圆模具——明治维新初年,日本以“香港壹圆”为蓝本铸造首枚“円”币,东方与西洋、传统与现代在此熔铸。玻璃柜中,樱花纪念币的纹路细腻如《细雪》中莳冈姐妹的和服褶痕,金属的冷与樱的艳。暮色四合时,射灯骤亮。八重樱褪去昼间的华美,化作东山魁夷笔下的心灵风景。
离园时,当你掌心紧握樱花纪念币,金属的凉意渗入肌肤,令人想起 “真正的美必含痛楚”。造币局的樱,以七日极盛诠释“円”的哲学——圆满却无常,坚硬却易逝。
值得注意的是,每年造币局都会根据樱花开放时间在三月中旬开放为期一周的预约,想要享受这一美景需要提前关注官网做好预约。如果错过了预约,长居植物园、万博纪念公园以及岸和田城天守阁也是大阪热门的赏樱佳所。
大阪市立美术馆国宝展:幽玄与官能的对话
赏樱之余,大阪市立美术馆的国宝特展亦是不容错过的一站。
栖身于天王寺公园茶臼山麓的大阪市立美术馆,恰似东山魁夷画中“被苔藓包裹的巨石”——明治时代的钢筋骨架外覆昭和年间的陶瓦,金属的冷硬与陶土的温润在此交融。2025年,这座建筑因世博之机翻新重生,在闭馆重修数年后于今年3月1日重新开放。玻璃穹顶下引入自然光影,暗合《阴翳礼赞》中“幽暗方能孕育美”的哲思:白昼时,光线如绢纱轻覆展柜;入夜后,射灯如佛龛烛火,令金箔屏风泛起秘色。
为了庆祝美术馆重生以及大阪世博会的举办,博物馆更将于4月26日-6月15日推出重磅“国宝展”。从展品目录来看这次特展不仅祭出了王羲之《丧乱帖》(唐摹本)、法隆寺藏唐代四骑狮子狩文锦、清凉寺藏北宋《十六罗汉图轴》、南宋李迪《雪中归牧图》等中国文物,更有雪舟、狩野永德、长谷川等伯、尾形光琳等人的《燕子花图屏风》、《洛中洛外图屏风》、《唐狮子图屏风》、《絵因果経》、《平家纳经》、《地狱草纸》等名作,都是难得一见的上品。
《丧乱帖》是王羲之晚年书札的唐代精摹本,现存于日本宫内厅三贤堂文库,几百年来一直为日本皇室藏品,鲜有露面。其内容为王羲之听闻北方家族墓地被毁后的悲愤之作,信中“丧乱之极”、“痛贯心肝”等词句情感激烈,书法与文意高度统一。全帖以行书起笔,渐趋草书,笔势由凝重转为奔放,体现王羲之“因情生书”的创作特点。字间疏密错落,行轴摇曳,打破平正,反映书写时心绪动荡。据传此帖为鉴真东渡传入日本,与《孔侍中帖》、《频有哀祸帖》同卷装裱,成为日本“唐摹本三帖”之一。
法隆寺藏唐代四骑狮子狩文锦为日本法隆寺献纳宝物之一,原为圣德太子家族旧藏。锦上四名骑射手策马围猎雄狮,狮子造型兼具写实与神性,鬃毛呈火焰状,象征权力与勇武。其主题融合波斯萨珊王朝狩猎纹样与唐代织锦工艺,是东西方艺术交融的典范。此锦不仅是唐代丝绸之路上奢侈品贸易的见证,更揭示了日本奈良时代通过“遣唐使”吸收大陆文化的深度。其纹样被后世日本染织品广泛模仿,影响直至正仓院宝物中的天平时代织物。
清凉寺藏北宋《十六罗汉图轴》也是必看的展品。日本僧人奝然在宋太宗时期入宋求法,归国时携回大量佛经、佛像及绘画,其中包括此套罗汉图。他毕生致力于在京都仿五台山清凉寺建寺,最终于1019年圆寂后,寺院得名“清凉寺”,此画遂秘藏其中千年,极少公开展示。该作融合了五代贯休的“禅月式”罗汉画风与北宋世俗化的“龙眠式”风格。作为现存最早的北宋罗汉画之一,其保存完好程度罕见,是研究北宋佛画技法的珍贵实物,被日本定为“国宝”,地位堪比《清明上河图》。一直以来清凉寺长期限制其公开展出,2017年京都国立博物馆120周年特展曾短暂亮相,2020年东京国立博物馆仅展出三幅,此次或为近年最集中的一次呈现。
此外,南宋画家李迪的《雪中归牧图》也是可以与《十六罗汉图轴》对照来观赏。李迪为南宋宫廷画院代表画家,活跃于12世纪中后期,擅花鸟、山水及风俗题材。《雪中归牧图》描绘了风雪骤起时,两名牧童身披蓑笠,驱赶牛群急归的场景。全画以对角线构图强化动势,枯枝低垂、雪花纷飞,牛只肌肉紧绷、步履蹒跚,牧童缩颈避风的姿态极富戏剧张力,展现了自然威压下的人与动物共生的艰辛。李迪以斧劈皴刻画山石质感,淡墨渲染雪雾氛围,牛毛与蓑衣的笔触细密如丝,体现南宋院体画精微写实与诗意抒情的结合。画面虽无艳色,仅以水墨层次表现雪景的苍茫,却透出凛冽寒意。
清凉寺《十六罗汉图轴》与李迪《雪中归牧图》分别代表了北宋佛画的宗教庄严与南宋风俗画的生活诗意。前者以千年秘藏彰显中日文化交流的深刻烙印,后者以细腻笔触凝结自然与人文的瞬间永恒。两者虽题材迥异,却共同印证了中国绘画在东亚艺术史上的辐射力与生命力。
京都 醍醐花见 美之熔炉
京都的樱花,满开时的绝美自不必赘述。枝垂樱、染井吉野樱与红枝垂樱,并称为京都的三大名樱。通常自三月底开始,依次绽放到四月中旬。京都地处盆地,市区地势较低,周边是高耸的山野。可追寻樱花的足迹,以平安神宫、京都御苑等中心地为起点,过渡到岚山、嵯峨野,最后到达鞍马、大原。
人们常言京都是千年古都,但市中心却没有几座建筑物能够追溯到平安时代。伏见地区的醍醐寺中却“幸存”着京都市内最为古老的五重塔。平安时代中后期,创寺僧人圣宝接管宫中佛事、统辖京畿诸寺,成为了一名权力空前巨大的僧侣。在这样的背景下,醍醐寺被醍醐天皇选做“御愿寺”。其子朱雀天皇也在此皈依,并为父亲建了一座佛塔,这便是下醍醐的五重塔。
醍醐寺创建至今经历了无数大起大落,其中战国时代的连年兵乱最为致命,曾一度让这座名刹几近荒废。幸得一位在此修行的高僧奔走四方,醍醐寺才能延续千年的香火。这位德高望重的高僧名叫义演,甚至丰臣秀吉也是经他皈依佛门。由此,醍醐寺在丰臣秀吉的庇佑下,开始急速复兴。
秀吉统一天下后,便着手重建毁于战火的京都。对于京都郊区的醍醐寺格外偏爱。从丰臣秀吉开始,醍醐寺从此取代了吉野山,成为了天下闻名的“花见名所”。
1598年的春日,丰臣秀吉在醍醐寺举办了一场极尽奢华的“醍醐花见”。彼时,这位行至生命末路的天下人,以700株樱花重塑寺境,试图在短暂的花期中凝固永恒的权势与风雅。然而,这场盛宴的底色却暗含矛盾——秀吉的黄金茶室与千利休的草庵茶席,恰如浮世与侘寂的对峙。
正如谷崎润一郎所言:“美不在璀璨,而在暗处滋长的微妙。”秀吉移植的樱花虽绚烂如云,其背后的焦虑却似利休奉上的那杯茶——“请用这杯茶来享受这生命中的片刻欢愉”。樱花盛放是瞬息的狂欢,而五重塔的倒影在池水中静默如谜,暗示着繁华终将归于禅寂。
醍醐寺的樱花以枝垂樱、染井吉野与八重樱为主,花期从三月末延至四月下旬。三宝院庭园中,太阁千代樱低垂的花枝如东山魁夷笔下的水墨线条,以淡粉与素白晕染出空寂中的生机。金堂前的樱花林,则似其画作《绿响》中的层叠绿意,花瓣随风飘落时,仿佛山林间无声的呼吸。
醍醐寺夜樱点灯时,枝垂樱的绯红在灯笼微光中化为绸缎一般,柔滑中带着岁月的斑驳。而灵宝馆深处的太阁深雪樱,其名取自秀吉临终诗句“朝露消逝如我身”,凋零时的凄艳恰如谷崎美学中“毁灭前的极致绽放”。
每年四月(四月第二个周日13:00~15:00),醍醐寺都会重现“豊太閤花見行列”,200名志愿者身着桃山服饰,沿秀吉巡游之路缓行。参加完活动后,可以前往京都国立博物馆,参观该馆的“大阪·关西世博会纪念特展”。
2025年大阪·关西世博会纪念特展以“跨文化交流的轨迹”为主题,汇聚了日本艺术史中承载多元文化碰撞的瑰宝。展览通过屏风、佛画、古籍等媒介,呈现从平安时代至江户时代的艺术交融。展览分为“神佛的对话”、“文明的渡航”、“永恒的调和”三大篇章,其中三件核心展品——风神雷神屏风、平安十二天像、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折射出日本文化对外来文明的吸收与再创造。
江户时代的风神雷神屏风以金箔为底,描绘风神鼓动云气、雷神敲击太鼓的瞬间,构图以极简的线条与对比色块展现力量与流动感。屏风左侧风神的青蓝衣袍与右侧雷神的赤红肌体形成强烈对冲,恰似东山笔下“山峦与湖面的冷暖对峙”,而金箔背景的留白则呼应其“空寂中见生机”的美学哲思。
平安时代《十二天像》描绘守护方位的十二尊天神。画中帝释天乘白象、水天持蛇杖,其姿态庄严中透出灵动,衣纹线条如流水般蜿蜒。画中天女的面容丰腴、眉眼低垂,衣饰的朱砂与群青色彩浓烈,却因年代久远而蒙上一层斑驳的“古色”。画面背景的山水晕染技法,暗示佛教传入日本后与本土自然崇拜的融合。
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是一部9世纪的僧侣行记手稿,记录了圆仁从日本至唐朝的求法历程。手稿中描述扬州港的段落“海水白绿,人咸谓近陆地矣”与东山魁夷散文《唐招提寺之路》中对鉴真东渡的追忆形成互文,揭示跨海求法者的孤独与执念。
正如展览的标题——美之熔炉,在明暗交错中揭示日本文化如何将外来元素淬炼为独特的美学形态,是京都国立博物馆今年不可错过的大展。
奈良 古刹与垂樱为墨的春日叙事
在奈良,晚樱不仅是花事,更是一场美学辩证。东山魁夷的“静观”教会我们凝视青苔上的一瓣落樱,而谷崎润一郎的“幽玄”则让暗夜中的鹿鸣化作灵魂的震颤。当最后一缕天光从兴福寺五重塔尖褪去,古都便分裂为两个世界:白昼属于东山笔下“澄澈如水的唐招提寺之蓝”,黑夜则归于谷崎挚爱的“金箔剥落后的斑驳深渊”。唯有此刻,方知奈良的樱花,原是穿梭于光暗之间的信使,将千年文明的呢喃,缝入春日的肌理。
冰室神社的枝垂樱,是奈良春日里一场无声的告白。樱枝低垂于神社斑驳的木檐前,淡粉花瓣缀满枝头,仿佛被风揉碎的云絮,轻柔地落在神明的肩头。这里的樱花不似京都的喧闹,只在细雨与晴光交替的间隙,以湿润的呼吸与青苔覆盖的石阶对话。当暮色降临,神社灯笼次第亮起,樱花的轮廓被暗影勾勒,花瓣边缘泛着微光,此刻神性与凡俗的界限悄然溶解,你将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美诞生于阴影的褶皱之间”。
奈良公园里的樱花此时应该已经满开,枝垂樱已为鹿群披上淡粉薄纱。这里的鹿群,是游走于灵与欲之间的生灵。它们或卧于百年古树的虬根间,或踱步于未开的樱树下,皮毛在换季时略显凌乱,却因这份粗粝更显真实。投喂鹿饼时,指尖触到鹿舌湿润的温热,如同《春琴抄》中“黑暗中盲女指尖的颤动”,鹿的野性与樱的柔美、游人的喧笑与古树的沉默,交织成毁灭与纯真并存的刹那。
虽未常见于游记,般若寺的晚樱却是奈良的隐秘篇章。楼门后的八重樱四月方盛,花瓣层叠如东山魁夷画中“被风凝固的浪涛”,与十三重石塔的冷峻线条形成刚柔对仗。颓废美学在此悄然蔓延——石塔缝隙间生出的野樱,以顽艳之姿侵噬古迹,恰似《疯癫老人日记》中“衰老躯壳内迸发的最后一抹情欲”。
看过奈良的晚樱,便不能错过今年4月19日开展的奈良国立博物馆开馆130年纪念特别展。作为日本佛教艺术的圣殿,奈良国立博物馆以“开馆130年纪念特展”为轴,串联起飞鸟至镰仓时代的国宝级造像与文物。展览以“跨海而来的信仰之光”与“幽玄与静谧的对话”为双主线,将百济观音、奈良中宫寺半跏思惟像等瑰宝置于澄澈如水的历史长河与暗影褶皱中的感官剧场之间,揭示日本文化对外来文明的吸收与重构。
其中一尊7世纪的樟木百济观音立像以九头身的纤细容姿与垂坠衣纹的流动感,成为争议与美的双重化身。其面部微垂的双目与似笑非笑的唇角,被理解为“被历史迷雾笼罩的暧昧神性”。观音的右手腕钏与法隆寺灌顶幡的工艺同源,腕钏的鎏金光泽与展厅窗外若草山的青绿叠印,形成技艺渡海而来的时空褶皱。而木质学家对樟木产地的争论(日本抑或百济),恰似东山画作中山峦倒影与实景的虚实交错,成为文明交融的隐喻。
奈良中宫寺弥勒菩萨半跏思惟像也是值得驻足观赏的佳品。这尊飞鸟时代的楠木镀金像,以其双环髻的童稚发式与“古典三大微笑”之一的唇角弧度,被誉为“人类存在的最完美姿态”。其右手指尖轻触面颊的沉思动作,如风拂过湖面激起的涟漪,而垂落的左足与莲台的衔接处,则以留白暗示未言之悟。而像身背后火焰纹头光中的七尊化佛,在阴影中若隐若现,恰似纸门后透出的零星光点,将宗教神圣性转化为私密的感官体验。
仅仅看着展品目录就能感受到这个特展如同一封以光与影写就的千年信笺。百济观音的暧昧身世、半跏像的永恒微笑、释迦三尊的权力烙印,将“静观”与“幽玄”重新诠释。当观者立于展厅尽头,透过谷崎笔下“纸隔扇的破隙”回望,或可听见东山画中“古寺檐角的风铃”——那是文明交融的余韵,亦是美超越时空的证言。
奈良站:奈良国立博物馆开馆130年纪念特别展
时间:2025年4月19日(周六)~6月15日(周日)前期展示:4月19日(周六)~5月18日(周日)后期展示:5月20日(周二)~6月15日(周日)地点:奈良国立博物馆重点展品:百济观音、奈良中宫寺半跏像观音等110件国宝京都站:大阪·关西世博会纪念特展 日本、美之熔炉——跨文化交流的轨迹
时间:2025年4月19日(周六)~6月15日(周日)前期展览:2025年4月19日(周六)~5月18日(周日)后期展览:2025年5月20日(周二)~6月15日(周日)09 : 00~17 : 30(闭馆30分钟前停止入馆)每周五 09 : 00~20 : 00(闭馆30分钟前停止入馆)地点:京都国立博物馆重点展品:风神雷神屏风、平安时代的十二天像、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等大阪站:日本国宝展
时间:2025年4月26日(周六)~6月15日(周日)
由于展品来自全国各地的借展,展览分了整整6个展期,部分展品会替换展示。中国文物包括:王羲之《丧乱帖》(唐摹本)、法隆寺藏唐代四骑狮子狩文锦、清凉寺藏北宋《十六罗汉图轴》、南宋李迪《红白芙蓉图》等。
【在西南地区最“无聊”省会,懂得了什么叫生活】
去年这个时候,受够了成都没有太阳的漫长阴郁,我拎着两个行李箱飞抵昆明,在翠湖附近找了一套窗外有树、植物浓密的房子,开始在昆明安住下来。
然后便迎来了蓝花楹的盛开。每一次去教场北路的旧家具市场,我都会经过如梦似幻的蓝花楹之路——教场中路。浓密的紫色点缀着整条长路,路过的人们无论走路、开车、骑电瓶车自行车,都在抬头看花,脸上的神色舒展温柔。四月温柔的阳光透过紫色的花朵、曲折的枝桠,星星点点地打在地上、人们脸上,那画面实在太美,足以驱散人心中的阴郁与低沉。
而昆明,这座盛产阳光、绿植、花朵、食物的城市,没有让人失望。这一年,我时常在翠湖一带散步,走过不同的湿地公园,在春天看郁金香、樱花、海棠、蓝花楹绽放,夏天吃菌子、看翠湖的荷叶田田,秋天则是银杏、水杉与菊花的季节,冬天在寺庙的玉兰花树下喝茶、在滇池看西伯利亚的红嘴鸥漫天飞舞。时而沿着盘龙江步行,穿过鬼市,看白鹭在水面滑行。又或者骑辆共享电单车15分钟,抵达城边山上的虚宁寺,吃斋饭,喝咖啡。
云南旅行目的地很多,就算是旅居大部分也会首选大理。但在昆明住了一年,我逐渐发现了这座城市的魅力——你也可以称之为无聊的魅力。在昆明,一个再“厌世”的人,也会重新热爱生活。以下,便是我根据这一年的昆明经验,整理的一份具有生活之味的昆明行走指南。
01 在翠湖及附近散步 享受浮世的安慰
翠湖是昆明的灵魂。无论是土生土长的昆明人,还是移居昆明的外地人,没有人会对翠湖感到厌倦。汪曾祺在他的《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这本书中,给予了翠湖大量的赞美之词——“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
他甚至说,“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扬州瘦西湖。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翠湖可不能挪开。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
所以来到昆明,在翠湖散步就是正经事。沿湖一圈不乏游人感兴趣的风景,比如时常天高云淡、水波潋滟的湖,湖边常有小松鼠出没的松柏,讲武堂,云南起义纪念馆(也叫卢汉公馆,是一栋很有民国时期风格的老房子)等。
但你也总能在这里看见生活:有人绕着翠湖跑步,有人在遛狗,有人拎着菜市场买的菜回家,有人用毛笔醮水在地上写字,有人在跳舞……只需绕着翠湖走一圈,你既会被湖水与树抚平心绪,也会感受到生活的烟火之味与安逸淡然。
翠湖沿岸还有无数小店,精致小巧的茶器店、正对湖面的餐厅、咖啡馆、书店、茶饮店……如果走累了,任选一家坐下来,喝杯咖啡或茶,吃碗米线,歇歇脚,也不失为惬意之事。比如翠湖附近巷子里著名的文山早点(文山荷鲜居)、半坡小锅米线、晨曦豆花米线,常有排着长队的食客。出自云南本土的茶饮店上山喝茶、大口茶、霸王茶姬,也必然要在翠湖占据一个好位置。
而身为一名写作者,我总是喜欢向来昆明旅行的朋友推荐书店。翠湖附近散布着许多各具特色的独立小书店,售卖书、文创、咖啡,以一种灵活的方式养活自己。文化巷的大象书店、文林街的橡皮书店,还有翠湖北路上新开的纸布石书店,是我路过时总会进去逛一逛的地方。它们以其文艺感、丰富的陈列、迷宫般的气质、有品质和特色的选书,让我喜爱不已。用我好友女儿的话说,这些书店“好像是有魔法的地方”,很迷人。
如果你喜欢安静,还可以去翠湖附近人不太多的街巷逛逛。比如登华街,那里也种满了蓝花楹,四五月份正是最梦幻美丽的时候。当阳光正好,坐在花树下喝杯咖啡或茶,晒晒太阳,没有比这更美妙的事了。街上也有不少咖啡馆、茶店,还有一家独立书店庇护所——一间只卖文学书的小书店,养了一只机灵的狸花猫。运气好的话,你会碰上它在店里歇息的时刻,可以欣赏它的美貌甚至撸撸它。
北门街,则是另一条游人不太多的街道。这里有民国时期著名的北门书店遗址,一栋两层的木质小楼,古色古香。如今则是餐厅和杂货铺,北门饭店、广益饭店是中餐,另一间法国人开的西餐厅A Table,有非常好吃的可颂,是包括我在内的周边居民、云南大学师生聚餐时会选择的地方。
02 在菜市与花市,你才能真正了解昆明,以及云南
从温带到亚热带,从雪山到雨林,从峡谷到草原,从湖泊到森林……如此丰富的地貌与景观,集中在云南这一个省份,全国甚至世界少有,因此用“地大物博、出产丰富”来形容云南毫不为过。而作为省会的昆明,是云南物产的集散地,这份“丰富”尤其在菜市和花市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去逛昆明的菜市场和花市,你常常会被震撼,并感受到浓浓的生命力。
昆明最出名的菜市场,非篆新农贸市场莫属。在大观河边上的这个菜市,距离翠湖只有2公里距离。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出产自整个云南的蔬菜水果。番石榴、芭乐、红肉菠萝蜜……许多你未曾见过或者叫不上名字的果蔬,色彩鲜艳、鲜翠欲滴,整整齐齐地摆在摊拉上,仅仅是观看它们也给人治愈之感。而来自云南各地州的美食,比如芒市裹卷粉、傣味烧茄子、大理的乳扇等,你都能在这里吃到,味道还不错。
也难怪在昆明生活许久的汪曾祺老先生说出了那句话:“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而篆新,是这句话最贴切、最生动的注解。
不过,由于地处市中心,又成了网红打卡地,篆新的价格已略高于别的菜市场和集市。若你时间充裕、不嫌舟车劳顿,也可去昆明别的农贸市场,比如东华农贸市场、五里多农博广场。而在呈贡,每月还会有固定的赶集日,比如马金铺、龙街等,每逢赶集日颇为热闹。商贩之外,还有村民带着自家种的新鲜水果蔬菜来卖,价格又比市中心便宜了不少。
我曾采访过一位从北京来昆明过“躺平”生活的前互联网从业者高万贯,住在呈贡的他和妻子,时常去龙街赶集。每一次,他分享在社交媒体上的蔬菜水果及其标价,都会让身在北上广深香港的网友们破防:比如,当他花15元买了3个哈密瓜,香港网友却花45港币(约41元人民币)买了一个哈密瓜。正是这样物美价廉的条件,让高万贯夫妻得以用存款在昆明过两年什么也不做只是“生活”的日子。
高万贯也时常去斗南花市买花,就连住处都选在离斗南不太远的地方。斗南花市,是昆明另一处不得不去的地方。这是亚洲最大的鲜花交易市场,24小时不休眠,没有人不会被这里品种繁复、价格又低的花朵震惊。而每到夜晚8点以后,这里喧嚣壮观的鲜花交易场景更是让人大开眼界,直呼“了不得”。
不妨看看10块钱可以在这里买到什么:一大捧玫瑰(10到20支皆有),一把火红热烈的野百合,一捧雏菊,一捧玛格丽特……面对这些姿态各异婀娜多姿价格惊人的花朵,没有人能停下买买买的手!而如果你喜欢安静人少,可以选择上午去斗南。但若你想目睹人声鼎沸、摩肩接踵、热闹非凡的交易场面,看鲜花满坑满谷的盛况,那便在晚上8点来吧。这奇异盛景不会让人失望。
03 在寺庙吃斋饭,喝咖啡,与世界暂时性失联
来昆明以后,我发现这里许多寺庙都有自己的咖啡店。有时在寺庙一角的小楼,有时在寺庙大院的侧厢房,僻出一间屋子,提供咖啡和茶饮。作为喜欢逛寺庙、也对咖啡有瘾的人,我立刻被它们的组合迷住了。于是,时不时去寺庙吃斋饭、喝咖啡,成为我日常的一部分。每每前往寺庙,我都会感到莫名的喜悦和神往,就好像即将去往隐世之地,短暂地从世界消失一下。
而对于前来昆明的旅行者,我推荐官渡古镇的法定寺和妙湛寺。它们就在云南省博物馆旁边,步行可抵达的距离。
云南省博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博物馆,收藏了许多出自云南本土、历史悠久的文物。比如“牛虎铜案”,是省博的一件镇馆之宝,出自战国时期的古滇国。还有杀人祭鼓贮贝器、战争场面贮贝器等,在没有文字的古滇国,却留下了这些造型生动、具有丰富故事情节和寓意的青铜器,见证着距离中原遥远却发达的古滇文明。
此外,还有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像、银鎏金镶珠金翅鸟等大理国时期的文物,亦是省博的镇馆之宝,讲述着南诏、大理国的云南文化,让人一瞥迥异于中原的妙香佛国气息。尤其在当下,你似乎更能在此获得一种从边缘看主流的视角,甚至对自我和时代的认知——为什么在这个内卷时期,有那么多人向往云南,想要逃离而来过闲散生活。除了气候、风景之外,这个从古至今都有种“慵懒”、“出世”气息的边境地区(大理国22位皇帝就有9位出家),或许提供了关于生活的另一种答案吧。
所以大概也不难理解为何昆明有那么多寺庙、寺庙总有好吃的斋饭和咖啡。当你在省博看完展览后,便可步行到附近的法定寺或妙湛寺吃斋饭。两间寺庙同处官渡古镇,相距不过100米。相比于更有名气的妙湛寺,法定寺更少为人知。但这个古色古香、精致小巧的寺庙却极有韵味,始建于宋,现存建筑为清初重建,斑驳的墙面、古旧的窗棂、烟雾缭绕的佛堂,无不给人怀古之幽情。作为斋饭爱好者,这里也是我吃过的好吃程度排前三的斋饭,典型的云南风味,微辣,很香,15块一位。
从法定寺出来,会经过一座国家保护文物:妙湛寺金刚塔,是建于明朝的藏传佛塔,也是中国现存年代第二久的金刚宝座式佛塔。在此观摩完后,便可前往妙湛寺,喝一杯寺庙咖啡。
妙湛寺的咖啡馆就在寺庙正院里,黑瓦屋顶的房子,檐廊下的地面摆着一排坐垫和木几。无论消费与否,在此坐下都不会遭到拒绝,或许也是敞开胸怀接纳众人的寺庙之风。但无论如何,在宁静清幽的寺庙里,喝着茶或咖啡,于檐廊下安坐一下午,听高原的风吹响檐角悬挂的铜铃声响,看着阵阵轻烟从寺庙炉鼎中升起,闻着香火味,什么也不想或者思绪漫无边际飘荡,都是很沉静的事,近乎冥想。如果是冬天,寺里的玉兰花开了,坐在玉兰花下更有些审美上的浪漫。
寺里还收养了许多猫,它们常呆在咖啡馆里,非常坦然甚至四仰八叉地躺在屋里任何一处案几上呼呼大睡。有时也亲近人,会在坐垫上挨着游人睡觉、撒娇。对于喜欢猫的人来说,是一种福气。妙湛寺也提供斋饭,10元一位,味道也不错。游逛一天,在此吃一顿斋饭结束,也是圆满。
当然,除了法定寺和妙湛寺,昆明还有许多家寺庙或者道观提供咖啡和斋饭,比如藏在深山中的妙高寺、坐落在市中心的真庆观、最佳城市观景位兼斋饭天花板的虚宁寺......在昆明,“出家”半日享受的不仅是禅茶一味的清雅,更是一种时光慢煮的闲适,让咖啡的醇香与檀香氤氲交织成独特的春城记忆。
这或许就是我的昆明一年生活报告。这是一座需要你沉下心来、慢慢游走和品味的城市,阳光是它最好的滤镜,植物极易生根繁茂,再加上这里云淡风轻、悠然松弛的文化与生活,或许能治愈许多麻木而疲惫的大城市病。这,或许也是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中年人,离开一线城市到昆明生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