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豆制品,不仅是大众餐桌上的常客,更是营养与美味的天然载体。每天应摄入多少豆制品?豆制品可以替代部分主食吗?烹饪时如何去除豆腥味?
【本期重磅】
>小豆子,大营养
----------------
>>豆制品营养如何
豆制品营养较高,其中富含优质植物蛋白,人身体必须得氨基酸、膳食纤维、不饱和脂肪酸,多种维生素及钙、铁等矿物质。
大豆异黄酮等活性成分还可调节雌激素、增强免疫力。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推荐每日摄入全谷物及杂豆类50-150克,经常吃大豆制品。
>>豆制品可以替代部分主食吗
杂豆(如红豆、绿豆、芸豆)因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可替代部分主食,与谷物搭配能提升整体营养。
但大豆(如毛豆)蛋白质含量高而碳水含量低,更适合作为蛋白质来源而非主食。
提示:食用杂豆餐后血糖反应低于精米白面,更适合控糖人群。
>>如何从配料表判断豆制品是否纯正
看原料:配料表首位应为“大豆”或“黄豆”,警惕添加过多淀粉或小麦蛋白。
查营养:优质豆制品蛋白质含量每100克大于等于8克,并尽量选择钠含量低的。
避添加剂:选择无防腐剂、色素、香精的产品,如纯豆浆优于调味豆浆。
>>烹饪豆浆、豆腐时如何去除豆腥味
预处理黄豆:泡发黄豆后去皮或冷冻,打豆浆时也可加核桃掩盖腥味。
焯水:豆腐冷水下锅加盐,煮沸后捞出可减少豆腥味。
浸泡:盐水浸泡豆腐3至5分钟可减少豆腥味。
加热:豆制品用开水烫煮后加盐,去苦涩味的同时,还能凝固表面。
>>那些人不适合吃豆制品
豆制品过敏者:尽管大豆是生活常见食物,但也有不少人对豆制品过敏,须谨慎判断,以免食用后会出现皮疹,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
痛风患者:豆制品中嘌呤含量较高,影响尿酸排泄,或诱发痛风。
肾结石患者:豆类食物中含有较高的草酸,容易形成草酸钙结合,或加重结石形成。
以及其他医生不建议食用豆制品的患者。
>>卤水、石膏、内酯豆腐有什么不同
几种类型的豆腐在凝固剂、口感、储存性、营养等方面存在不同。
卤水豆腐:凝固剂是氯化镁或氯化钙,口感较为硬韧,豆香浓,储存期较长,不易变质,用氯化钙点制含量较高。
石膏豆腐:凝固剂是硫酸钙,口感细腻,储存期短(易酸败),钙含量较高,需冷藏。
内酯豆腐:凝固剂是葡萄糖酸内酯,口感滑嫩,光泽度高,储存期短(需冷链),因不含黄浆水一些营养素流失少,蛋白质等营养素保留较好,但嘌呤较高。
>>豆制品如何储存
豆浆:鲜豆浆保质期较短,开封后建议在4小时之内饮用完毕,剩余的置于冰箱冷藏也不可超过24小时。
豆腐:散装豆腐通常保质期短,甲乙随买随吃;盒装豆腐通常保质期为3-7天,开封后参考包装信息尽快食用;较为硬韧的豆腐可切块冻至冰箱,储存更久。
干制豆制品:如腐竹、豆干、干豆皮等,建议密封避光保存,开封或者泡发后需尽快食用或冷冻储存。
注意,如发现出现酸味、黏滑或胀袋,应立即丢弃。
>>吃腐竹有哪些注意事项
选优质产品:购买市面上的腐竹产品,要避免添加吊白块等漂白剂。
凉水浸泡:热水易破坏营养,且难泡发均匀。
肾病、痛风、减肥者慎食:腐竹属高蛋白高嘌呤食物,不适合有基础肾病和通风的患者;此外,腐竹看似为清淡的豆制品,但其热量很高,减脂人群不建议多吃。
【手脚一旦出现这4种异常,很可能是血管堵了,尽早检查】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忽视了生活习惯对血管的毁灭性伤害,不知不觉中血管就悄悄“报废”了。那么哪些习惯会加速血管的“报废”?出现哪些异常意味着血管堵了?一起来看。
01 年轻人常做的3件事 正加速血管报废
■ 高糖饮食
每天奶茶甜点不离口,熬夜还要吃宵夜,这些习惯会不断腐蚀血管内皮,让血管壁“坑坑洼洼”。
■ 高脂高胆固醇饮食
比如常吃炸鸡啤酒、汉堡烧烤,血液里的脂肪就像污水中的淤泥,专门找受损的血管壁“安家”,造成动脉粥块,把血管挤成“羊肠小道”。
■ 久坐与熬夜
久坐不动、熬夜刷剧,会让血管弹性变差。此时心脏不得不加倍马力泵血,高压的血流就会把血管壁冲得脆弱不堪。
02 不能忽视的4个血管“求救”信号
四肢发麻与间歇性跛行
若你常感到手脚冰冷或发麻,可能是因为四肢血管被堵住了。
血液不仅供应氧气和营养,还会把体内的热量传递到各个部位,保持温暖。当血管内胆固醇和脂肪逐渐堆积,血管通道变窄,血液流动受阻,就会导致手脚无法获得足够的热量和氧气,从而出现冰凉和麻木的现象。
而运动时肌肉需要更多血液支持,供血不足还可能让腿部酸痛、乏力,甚至出现间歇性跛行(休息后缓解)。
想初步自测四肢血管状况,可以试试这个方法:平躺,抬起双腿呈45度,保持1~2分钟,观察腿部颜色变化。腿部颜色基本不变或轻微变淡则正常。若明显发白、发凉,放下后呈紫红色,需要警惕。
注意:冷、贫血或患有甲减可能影响结果。
头晕头痛与视力模糊
如果血管淤堵,脑部供血不足,可能会引发头痛、头晕、耳鸣、视力模糊等症状。随着堵塞的加剧,还可能出现平衡障碍、肢体无力,痴呆和脑梗死。
快速识别脑血管问题,可以尝试这个方法:面部表情:对着镜子微笑,观察是否有一侧嘴角下垂。
手臂力量:闭眼平举双臂10秒,看是否有一侧手臂下落。
语言能力:说一句完整的话,检查是否口齿不清。
提醒:出现以上任何一种异常,建议立即就医,即使症状短暂消失也要就医。
胸闷气短与异常疲乏
血管堵塞,心脏会陷入“水压不足”的危险境地。
最初,可能在快走、爬楼梯、搬重物后感觉胸闷、发紧或有压迫感,平时轻松的家务活动开始变得异常吃力,还伴随冷汗、恶心等症状。
长期心脏缺血,则可能导致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和心肌肥厚,严重或引发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等突发性疾病。
怀疑心血管有问题,试试这个简单测试法:静坐5分钟后,同时测量双臂血压,计算高压的差值。双臂压力差<15mmHg为正常;双臂压力差≥15mmHg,需要警惕。
注意:测量姿势不当可能导致结果偏差。
全身性表现
除了上面几个身体局部的症状,血管不健康、堵塞还会出现全身性的问题。
比如,老是觉得累、没有力气,稍微动一动就喘;伤口好得特别慢,一个小口子很久都不愈合;轻微磕碰就淤青;皮肤干燥、脱皮、瘙痒等,都可能是血流不畅的信号。
03 这5招血管“抢修计划”请收好
■ 饮食调控
少吃容易堵塞血管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加工零食、果脯蜜饯、含糖饮料、腌制食品等。可以适量多吃:
燕麦、糙米等全谷物;
富含花青素的蔬果如蓝莓、紫葡萄;
深海鱼如三文鱼、沙丁鱼及虾有助于溶解脂质沉淀物;
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坚果如核桃、杏仁;
黑木耳中的木耳糖可以吸附多余脂质与废物,轻微延长凝血时间。
另外,晨起后可喝杯温水。睡前1小时少量饮水,有效预防夜间血流过缓。
■ 坚持运动,增强血液循环
运动是血管的天然扩张剂,最好每天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游泳、骑车、跳绳等。时间不充裕也可进行碎片化运动,上班可隔1小时走动1次,上下班路上快走10分钟。
■ 注意调节情绪
长期情绪紧张、压力过大,可能会导致内分泌失调,神经调控异常,使得血管持续收缩、末梢循环变差,进而出现头晕、手脚冰凉的症状。
■ 局部增温
如果偶尔出现手脚冰凉等血液循环不畅的情况,也可以通过泡脚、搓手等局部增温的方式缓解。泡脚时间最好在睡前1小时,时长不宜超过15~20分钟,水温建议在40℃左右。
■ 定期检查
普通血脂类检查:20~40岁健康人群可每3~5年做1次检查。
血管功能专项筛查(颈动脉超声、踝臂指数、冠脉CTA):40岁以上肥胖人群、有家族病史者,每年可做1次。糖尿病患者和有心血管疾病者,每3~6个月检测1次。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外周动脉疾病的人群务必要遵医嘱,按时吃药、调整生活习惯、定期监测。
保护血管,别信这些谣言
01 吃木耳清血管?木耳不能清血管。
木耳是个好东西,含有丰富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和木耳多糖,确实有研究证明这些成分对改善血脂有一定作用。
但要说木耳能清血管,实在是夸大了作用。毕竟实验中使用的都是木耳提取物,而不是直接吃木耳。要想通过直接吃木耳就达到效果,可能会被撑死。
02定期输液能疏通血管?
目前没有任何研究能证明输液可以通血管、预防疾病,反而盲目输液还可能造成各种严重后果,比如:损伤肝肾、诱发过敏、增加心脏负担。
03喝酒、喝醋通血管?
喝酒本身就是心血管的危险因素,喝醋也没有所谓“软化血管”的功能,并没有什么帮助,弊大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