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料。清水炖羊肉,加点盐更鲜美,菠萝等水果用盐水浸泡,涩味会消失,果味更加香甜……但,过量的盐,也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有研究发现,高盐饮食不仅会导致高血压、引发卒中等各种心脑血管疾病,还会促进钙排出,增加骨量丢失、骨质疏松的风险。高盐饮食对肾脏的危害也不容忽视,每天摄入10克以上盐会使患慢性肾病风险增加30%。
此外,高盐饮食还会引发胰岛素抵抗,增加肥胖超重隐患;同时还会大大增加患胃癌、结肠癌的风险。
有没有一个更容易接受、更适合普通人、不需要那么强大意志力的减盐方法?今天就来总结一套相对切实可行的“生活化阶段性减盐方案”。
【本期重磅】
>“盐”多必失,减盐方案来一份
----------------
>>外食或外卖场景
1、降低点含盐量高的菜肴的频率
一开始不必完全杜绝,但要降低点这类菜肴的频率,包括但不限于干煸、干锅、水煮、酱爆、鱼香、卤味等。可以多选一些清蒸、凉拌、煮炖菜肴。
2、少吃菜汤拌饭、喝水不喝汤
不少朋友喜欢用菜汤拌饭,或者喝炖菜的汤,但这类菜汤含盐量通常比菜本身还高,尽量避免。如果菜太咸吃完觉得口渴,一定要喝点茶水,别用菜汤“解渴”。
3、尝试外卖、外食涮水
一些健身人士已经开始尝试外卖或外食用开水涮过再吃,这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做法。
需要提醒的是,建议用白开水涮菜,而不是用配餐的蔬菜汤,这类蔬菜汤中含盐量也不低。另外,在工作单位食堂就餐的朋友也可以涮涮水,多数食堂菜品含盐量也不算低。
>>家庭厨房场景
第一步,评估家庭食盐摄入量。
如果一日三餐主要在家吃,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粗略估算家庭人均食盐摄入量。
每次买盐后在盐袋子上记录下购买日期,用吃完一包盐(约400克)的时间推算每天每人摄入了多少盐。如果在此期间能做到尽量少吃预包装零食,则能大大提高估算准确度。
第二步,避开那些不叫盐的含盐调味品。
除了盐本身,酱油、蚝油、鸡精、味精、黄豆酱、甜面酱、豆瓣酱、番茄酱等各种调味酱中都有不少盐,醋、小苏打中也有少量钠。在家做饭时,建议不要重复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这些调味品。
第三步,挑选低盐的烹饪方式。
在家做饭尽量多使用清蒸、煮后蘸汁或者凉拌的方式,不仅可以降低用盐量,还能减少带盐汤料和食物的接触时间。急火快炒或者用空气炸锅、烤箱无油烘烤、微波炉煎煮也可以。还有一个小窍门是,先放其他调料,临出锅或出锅后放盐,这样少量盐就能提供尚可接受的咸度。
第四步,学习不同食材含盐量。
一些天然食材含钠量也高,大家做这些菜时也要注意减盐:西芹、芹菜、茴香、茼蒿、空心菜以及各类海产品。比如西芹炒香干,西芹和香干本身含盐量都不低,做菜时可以大幅度减盐。
第五步,尝试使用低钠盐。
如果肾功能正常,可用低钠盐替代普通盐,降低高钠对健康的影响。但考虑到低钠盐略带苦涩味、购买不是很方便,以及对于习惯了普通盐的人,一下子换成低钠盐可能反而会因为“觉得不够咸”而放更多,因此比较建议先习惯减盐饮食后再更换。
第六步,“正常-低盐-无盐餐”循环减盐法。
可以在周末安排一天“无盐餐”,周一到周三自带低盐餐,或者吃外卖用热水涮锅减盐,周四周五如常吃饭。如此循环,我们会逐渐爱上食物清淡天然的本味。
【你以为很干净,实则越洗越脏的 5 种食物】
洗菜还要你教啊?
可能很多人看到标题,第一反应都是:「这不是有手就行?」
「食材先清洗——冲掉脏东西——入口更安全」,几乎是每个厨房小当家对饮食安全的追求。
水槽边一站,左手掐果蒂,右手玩儿命搓果皮:啥农药残留不得洗个干干净净?
冰箱里拿出的肉、蛋、菜,水龙头下「哗哗」冲,水花溅到砧板上,仿佛不是水,是被冲死的细菌微生物发出的尖锐爆鸣。
但!你可能不知道:有些食材看似容易藏污纳垢,实际上不科学的清洗方式,反而会让污染物更快入侵、扩散更彻底。
以下 5 种食物,你可能每天都在「无效清洁」,甚至不知不觉中让厨房变成了细菌培养皿。
如果长期用错方法,小心病从口入,等于吃虫、吃灰。
快来自查下,你有没有中招!
01 鸡蛋冲洗蛋壳,等于破坏保护膜
刚从外面买回来的生鸡蛋,外壳常常沾着屎或泥。
许多人看到会忍不住拿水冲洗、再放进冰箱里——停!快住手!
你以为洗掉脏东西更卫生?实则破坏了鸡蛋的「天然保护层」。
看似光滑的鸡蛋外壳,其实有很多肉眼看不见的小气孔,靠着一层「卵壳膜」包裹,才能阻挡外界细菌。
一旦用水冲洗,卵壳膜被破坏、外壳气孔暴露,细菌(尤其是沙门氏菌)反而容易进入蛋里,污染内部。
堪称越洗越脏、越洗变质速度越快。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了,那超市货架上摆的盒装鸡蛋还不是一个个擦得干干净净、锃光瓦亮?
是的,超市为了鸡蛋卖相更好,上架前确实会在工厂先洗一番。
然而!人家工厂洗过的鸡蛋,会用紫外线杀菌处理,再喷涂食品级矿物油或植物脂类,给蛋上一层人工保护层,以提高安全性、延长保质期。
可咱从超市把它们买回家后,千万不要二次水洗!小心一波操作猛如虎,污染风险猛猛升。
👉 正确的洗蛋、备蛋方式是:直接放冰箱冷藏保存( ≤ 4℃),并与其他食物隔开,避免交叉污染。吃之前,再用干布轻轻擦拭就行!
02 生肉拿水龙头冲,等于炸厨房
这不仅是做饭「色香味弃权」的年轻人,会犯的错误。
很多家里经常主厨的大神,也很容易掉入「用水龙头冲生肉」的大坑。🧑🍳
想的是冲掉肉上的脏东西——毕竟菜场上买回来的生肉,谁也不知道有没有苍蝇蚊虫逗留过,想想就脏!不洗一洗直接下锅,那是「黑心饭馆」才会干的事儿!自己做,必须洗洗才放心。
然而这个看似寻常的洗菜动作,却可能洗得越用力,厨房脏得越彻底!
要知道,生肉上的有些细菌其实相当危险。
以生鸡肉为例,一项官方调查显示,我国零售生鸡肉中,约 40% 检出致病的沙门氏菌。做熟了吃没啥问题,但清洗时可能会污染到其他地方。
解冻后的生鸡肉血水横流,抓起肉块对着水龙头猛冲,表面看确实冲走了血水和腥味,不知不觉间却让肉表面的致病菌,在水流冲击下,增大了「飞溅」到水池、台面、甚至你围裙上的风险。
其他生禽肉也大同小异,冲洗会增加交叉污染风险,一顿饭下来,秒变「脆脆鲨」,厕所跑了 800 趟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说,生肉千万不要直接用水冲洗!
👉 正确清洗生肉的方式是:用盆接水浸泡着洗就好,处理生肉后,用沸水烫洗砧板和刀具,并用酒精湿巾擦拭台面。如果是表面干净的生鲜肉,甚至可以直接下锅煎炒,利用高温灭菌。
03 草莓去蒂、搓洗,让农残渗入果肉里
是谁?这个季节还离不开草莓!
草莓不仅好吃,营养还好,维 C 丰富、膳食纤维充足,无怪乎很多「草莓脑袋」从冬天吃到春天。
唯一的缺点就是有个果蒂,看起来,也是草莓最容易藏匿各类微生物的地方。
因此,不少人洗草莓的标准动作,就是「摘除果蒂头——拿水冲——边冲边搓洗果蒂凹槽」。
如果你也这么做,就大错特错了!
有研究对比了《摘果蒂 VS 不摘果蒂》,草莓农残的数据,结果显示:
洗草莓时摘掉草莓蒂,反而会让草莓农药残留指数升高。
你以为是「垃圾集中地」的果蒂,其实是草莓蒂的保护伞,可以避免细菌和农残通过蒂部凹槽切口,进入果肉。
至于不至于搓洗,则是由于草莓娇嫩,揉搓容易导致果肉破损,增加农残渗透风险。
👉 正确洗草莓的方式是:不摘果蒂,流水轻柔冲洗 30 秒,就可以吃啦~
实在觉得步骤太简单,心里没底,也可以自己试试上难度,比如下面这样,让草莓高速旋转(bushi
04 西兰花 🥦清洗剂浸泡半小时,还是有虫子
西兰花大家都知道了,蔬菜界的「六边形战士」,营养丰富、口感甜脆,减脂人尤其爱吃。
但你知道吗?西兰花,其实是一道「荤菜」!
美食圈流行一个说法:一朵西兰花 ≈ 10 条虫,一顿下去,不仅维生素 A、B、C、K,蛋白质也得到了补充。
作为一种颗粒状食物,西兰花的花蕾又细又密,各种缝隙和沟壑,凹凸纵横,天生适合虫卵、农残和灰尘藏匿其中。
包括但不限于:蜜虫、跳甲虫、小菜蛾、菜青虫幼虫……
还想吃咋办?别用清洗剂浸泡,虫子出不来不说,还会增加渗透压,让有害物质进入内部。
👉 正确清洗西兰花的方式是:将西兰花整朵头朝下,用水冲洗 1 分钟,边洗可以边掰开缝隙,检查下干不干净。然后沿着西兰花的分叉处,将它切断成小朵,加入少量小苏打(2g 小苏打/ 100ml 水),泡 5~10 分钟(不要太久),虫子就会出来了,农残也会得到分解。
当然了,最重要的是,焯几分钟水,高温加热可以解决卫生问题。保准再厉害的虫子,焯完水也变蛋白质啦~
05 蛤蜊、蛏子料酒抓洗,泥沙磨牙
4~6 月是吃蛤蜊、蛏子等贝类的黄金季节,经过冬季的能量储备,这些可爱的小海鲜肉质肥美、口感鲜甜,鲜味成分相当高。
一些人把蛤蜊、蛏子买回家后,常见误区是用少量料酒和盐抓洗一下,去掉表面的泥沙,就开始烹饪了。
但贝类内脏,其实泥沙不少,用水冲洗很难全部排出。
👉 正确做法:用淡盐水浸泡 1~2 小时,模拟海水促其吐沙,再放入两个倒扣的容器里,来回反复摇晃 5 次,最后沸水烹饪,煮至贝壳完全张开,把汤汁倒掉。从而减少泥沙磨牙、蹿稀风险。
我们的厨房,是守护一家人饮食健康的战场。
一些看似平常的洗菜、备菜小细节,非常容易被忽略,却是隐藏的健康杀手。
尤其现在天气变热了,食物中毒问题又开始进入高发季节,别把这些小习惯不当回事!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清洗 ≠ 安全,科学的处理,永远比「过度清洁」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