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讲一讲:您知道过年为何会有庙会吗〇聊一聊:老北京过年时的庙会风景〇走一走:逛庙会,吃不够的美食,看不尽的风景〇想一想:庙会文化路在何方?今儿民俗学家艾君带您一起逛庙会--【刊于《工会博览》|2017年第002期|P.29-36|共8页原题《咱们一起逛庙会讲庙会》】
谈谈传统民间过年的庙会文化活动
艾君/文
⑴聊一聊:古今过年时,北京的庙会活动
---北京庙会的时代变迁
有人说,过年“北京是庙会的天下”,这话也许有些道理。北京的庙会数量多、种类全、特色亮、持续久。北京是文化古都,也是中华民族各种文化在此辉映、兼容并收之地,北京的庙会活动向来体现了各民族传统庙会的基本特点,同时也有着她独特的皇家庙会风格,北京丰富多彩的庙会活动成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庙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看来,老北京的庙会文化有三大类别组成。一是祭祀和祈福。祭祀“三皇、伏羲、女娲”等祖先或英雄,祭祀“道教、佛教”等神灵,另外,就是祈安、祈子和求富。二是观看表演活动。主要有戏曲、杂耍和民间艺术。三是购物和饱尝嘴福。
旧时,老北京的庙会数量可谓举不胜举。白塔寺、白云观、报国寺、隆福寺、碧霞元君庙、财神庙、崇元观、大观园、厂甸、大钟寺、地坛、东岳庙、都城隍庙、黑寺、红螺寺、护国寺、神庙、黄寺、火神庙、极乐林、精忠庙、九天宫、莲花池、龙泉寺、龙潭湖、吕祖阁、妙峰山、南药王庙、蟠桃宫、前门关帝庙、三忠祠、善果寺、十里河关帝庙、太阳宫、天仙宫、铁塔寺、土地庙、万寿寺、卧佛寺、财神庙、药王庙、雍和宫、灶君庙等等,尽显京城庙会文化的多姿风采。 以下,俺就带您去看看北京几个有特色庙会活动—
【厂甸庙会】厂甸庙会是依托位于北京市宣武区南新华街一带的火神庙、吕祖祠和土地祠三座小庙而设立的。旧时厂甸庙会,北起和平门、南抵梁家园、西到南北柳巷、东至延寿寺街,整个庙会核心是位于新华街的海王邨公园(今中国书店)。因为临近书肆密集的琉璃厂,厂甸庙会文化气息浓郁。解放后,厂甸庙会仍一直举行到上世纪60年代初期。2001年厂甸庙会重新恢复。2006年5月20日,厂甸庙会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坛庙会】传统天坛庙会属于皇家庙会。明清时,共有22位皇帝在这里举行过祭祈大典654次。近几年,天坛公园依托形制最完备的古代祭坛建筑群,通过祭天仪仗表演形式,把皇家祭祀文化跟民间节庆文化有机结合,“祭天仪式的表演”让百姓既能感受节日的热闹欢腾。正月初一至初五,天坛祭天仪仗和祭天乐舞表演,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祭天情景。每天都吸引几万游客畅游天坛,体会“皇帝”祭天,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盛况。
【地坛庙会】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场所。地坛现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地坛庙会是京城庙会老品牌。1985年地坛庙会恢复后,以古坛风貌为依托,开展一系列颇具民族、民间、民俗特色的精彩活动,有“年货,祭地,娱乐节目”等。其仿清祭地表演是地坛庙会独有的传统节目,场面宏大,再现了清代皇帝祭地,祈求地神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景象。
【龙潭湖庙会】龙潭湖庙会也叫“龙潭庙会”,属改革开放后,新兴起的无庙宇而闻名京城的“春节庙会游园活动”。自1984年开始举办以来,已成为北京市春节期间一项传统性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成为融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物资交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盛会,在国内有广泛的影响。2006年至2008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北京市民最喜爱的春节庙会”。
【圆明园皇家庙会】圆明园皇家庙会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尤其是在乾隆盛世,皇室每逢年节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园内除宴赏王公大臣和外国使臣外,还要举办灯戏、摔跤、马术、杂技、火戏表演等各种节庆活动。2010年2月10日至20日首届圆明园皇家庙会举办。庙会的活动主要的地点是在南门广场,沿着主干道到主要景区的路口上。庙会主要包括“皇家祈福、皇家文化展示、宫廷斗鸡、皇家皮影戏、五帝赐福、百花迎春”等活动。此外还有多种传统演出项目,并特别邀请了中华奇人进行绝技表演。
【妙峰山庙会】妙峰山庙会地处北京西郊门头沟区,起源于明朝,在明清两代及民国年间,妙峰山顶的碧霞元君祠(娘娘庙),曾经是中国北方地区远近闻名的圣地。妙峰山庙会,号称“香火甲于天下”,成为老北京及北方省市影响最大的一项汉族民间信仰、民俗风情活动。香道多是妙峰山庙会的特点之一,从古至今有五条香道。旧时每年庙会时,各条香道上全是进香祈福的游人,络绎不绝。香火之盛,实可甲于天下。1990年恢复庙会活动。
【红螺寺庙会】千年古刹红螺寺是我国北方佛教发祥地和最大的佛教丛林。旧时春节期间这里会举办庙会,成为老百姓进香纳福的之地。改革开放后,红螺寺庙会得以恢复,每年正月初一至初六传统的红螺寺庙会吉祥喜庆、历史悠久,将民俗文化、传统节庆、寺院文化、休闲养生等丰富元素与旅游活动充分融合,以突出展示中国传统“福”文化为特点,推出系列丰富多彩的庙会活动,深受北京市民及广大游客的喜爱和认可。
此外,北京春节期间,还有大观园红楼庙会、房山龙门生态园(天开寺)庙会、京津冀中华大庙会、北京石景山游乐园洋庙会、北京国际雕塑公园新春庙会、北京欢乐谷春节大“妙”会、古北水镇春节庙会、通州运河文化庙会等等,都突出北京文化的特色,既保留传统庙会的形式和内容,又增加新的文化内涵,成为北京人春节期间的欢乐去处。
⑵走一走:吃不够的美食,看不尽的风景
每年春节逛庙会,则是北京人必不可少的节日游乐活动。庙会上,那丰富多彩的表演节目、品尝不够的风味小吃,总会让人们流连忘返。到了庙会,那真是吃不够的美食,看不尽的风景。清人孔尚任在他的《早春过琉璃厂》一诗里说:“其余吹器多,葫芦声鼓荡,画角仰天鸣,冰柱抽一丈”。可见那时厂甸和各大庙会通见的一些“戏曲、杂耍、小吃”等早就流行于市了。
京城众多庙会都有不少百姓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例如,在白云观庙会上,有两个项目总会吸引游会百姓,也是最热闹的活动。一是庙门内的弧形石雕下方,有一石猴浮雕,老百姓认为摸一下石猴可以去病消灾、延年益寿,于是竞相触摸;二是窝风桥下的桥洞里吊着一枚大铜钱,铜钱孔中有一只小铜钟,上书“钟响兆福”四字,你若是能用手中的硬币投中铜钟,就能心想事成。
那么,每年北京庙会上,有哪些值得您去看一看、品一品或者参与其中的民俗活动和风味美食呢?艾君认为可分为四大类;
①礼俗:祭祀和祈福
“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天神、地祇、人神”。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祈福是指祈求神明降福或设醮还愿之事,是善男信女向神明表达自己的心愿,希望得到神明庇佑的一种祈求赐福方式。祭祀和祈福是传统庙会的主要习俗,也是节日里重要的一项内容,体现了中国人祈求安定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庙会一开,八方来拜,敬神上香,祈愿还家。这是围绕“庙”和所祭之神而展开的活动,是传统庙会的主题。
近几年来,在北京这方面比较典型的庙会有“天坛庙会的祭天仪仗和祭天乐舞、地坛庙会的仿清祭地、圆明园皇家庙会的皇家祈福、八大处庙会的新春祈福”等表演项目。
②艺俗:戏曲和杂耍
庙会主办者总会邀请各类民间艺人进行表演,或让游会百姓参与其中。戏剧曲艺主要有“京剧、单弦、评书、鼓书、皮影戏、河北梆子、秦腔戏、滑稽戏、木偶戏、相声、双簧、魔术、数来宝、拉洋片”等;庙会杂耍有“耍中幡、秧歌、高跷、空竹、扑扑登、走马灯、套圈、舞龙舞狮、举刀拉弓、爬竿”等。
【舞龙】舞龙又称耍龙灯、 龙灯舞。龙是汉民族古老的图腾,民间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舞龙道具的“龙”是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舞龙的动作千变万化,九节以内的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子、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十一节、十三节龙则侧重于动作表演,如配合龙珠及鼓乐衬托,是一种集武术、鼓乐、戏曲与龙艺于一身的艺术形式。从春节到元宵灯节,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舞龙也是京城庙会里不可或缺的表演项目。
【舞狮】舞狮是我国民间传统表演艺术,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扮成狮子的样子,作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民间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狮子外形威武,动作刚劲,神态多变,汉族民间,人们相信狮子是祥瑞之兽,舞狮能够带来好运,所以每逢春节或其它一些庆典活动,都会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舞狮助庆祈求吉利。
关于舞狮习俗起源说法不一。眼下主流观点有两种,有学者说,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也有种说法,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技艺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两种说法今已难判是非。每年庙会上,都有狮舞队前来助兴。
【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一种流传于各地的民间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高跷一般以舞队表演,舞者扮演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角色,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各地高跷所使用木跷从30厘米至300厘米,高低不一。从表演风格上又分为“文跷”和“武跷”,文跷重扭踩和情节表演;武跷重炫技功夫。有一字长蛇、走八字、双排对唱、交叉剪子、蛇脱皮等队形。高跷表演优美生动、趣味幽默、奇特而惊险,很受观众的喜爱。2006年5月20日,高跷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拉洋片】拉洋片起源于清代北京天桥,最初叫“拉大画儿”,也叫“西洋景”。表演者使用四周安装有镜孔的木箱,里面装有数张图片,使用灯具照明。表演者在箱外拉动绳索,操作图片的卷动。观看者通过镜孔欣赏画面的变化。通常片箱里的图片有完整的故事。表演者使用锣、鼓、镲三样打击乐器,配以说唱,讲解图片内容。老北京的拉洋片的“大金牙”最有代表性。后来一度失传,近些年得以恢复,常见于新春庙会。
【耍中幡】中幡,又名“大督旗”“缘橦”“大执式”,是我国古老民间艺术,又是一种汉族杂技和传统娱乐、体育项目。据史料记载,中幡起源于唐、宋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也有种观点,中幡最早起源于晋代皇家表演项目,又名缘橦,是既具有仪仗特色又用于比赛力量的一种旗帜。还有种观点,中幡源于明、清两带帝王仪仗队行军、打猎时王旗的旗杆。而今的耍中幡,已经演变成民间庙会中表演节目。幡可分为“硕幡、中幡和小幡”三类。中幡竹竿一般在9米左右,竿顶悬挂一面0.5米宽、5.5米长的长条锦旗,旗的正面绣有祝福语句和吉祥图案,反面有时绣上表演团体的名称,因此又称标旗。中幡净重30多斤,下粗上细,由两根竹竿拼成,多数表演者选用的都是中幡,所以耍中幡也就传开了。中幡表演要求稳、准、快,手眼配合一致。表演者用手掌、手背、肩膀、额头、下颚等部位分别完成举、顶、牙剑、脑剑、单山等动作,不断晃动、抛起、落下。讲究的中幡竿顶上还有一层乃至数层由彩釉、锦缎、响铃、小旗、流苏组成的圆形装饰物,称为缨络宝盖,舞起来不仅五彩缤纷,而且发出悦耳的声音。
天桥中幡是老天桥的传统绝技,天桥“宝三”的中幡最有名。天桥中幡已成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
【举刀拉弓】“举刀拉弓”杂技表演艺术从创立至今已有百余年,历经四代长盛不衰,成为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古朴、阳刚之美的艺术造型,表演动作威猛、难度大、极富有艺术性和欣赏性,一招一式无不展现出中国人民气吞山河的民族英雄气概。
庙会中的拉弓用的弓是硬弓。艺人在表演这个节目前,会请观众中力气大的人进场试拉。试拉者憋得脸红脖子粗,最多只能将弓拉开一半。艺人却能将弓轻松地拉开,还能左右开弓。据悉,第一代创始人张宝忠(1895年—1979年)能同时拉开四张弓。庙会中的举刀也是显示臂力的节目。所用大刀和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差不多。张宝忠能用双手、单手将刀平托起,也能用单手将刀竖着举起,还能把一二百斤重的刀舞动起来,连“背花”都能耍。
【滑稽戏】老云里飞原名庆有轩,又名白庆林,原是京剧演员,据说因光绪、慈禧死后,“国丧”期间不准唱戏,生活无着,他才到天桥卖艺。他的武功很好,能翻能打。他的“跟头”在空中翻转一圈落地,京戏舞台上称之谓“云里翻”。他演唱时既没有服装、盔头,也不化妆,只有一顶用纸烟盒糊的帽子和一件大褂。他一个人扮演几个角色,连说带唱,用语诙谐、幽默,表演夸张滑稽,常常引起观众的笑声。
【抖空竹】空竹是中国传统民间游戏。以竹木为材料制成,因中空而得名。清代曾与空钟混称,俗称响葫芦;江南又称之为扯铃,也有称之谓“天皇皇”,包括另一种类似空竹,但是在地上倒置着转的叫“地皇皇”。拽拉抖动空竹时,各哨同时发音,高亢雄浑,声入云表。空竹也是北京民间玩具之一。德子是光绪年间人,因生活困难,就到天桥市场撂地,表演空竹,他研究出很多招数,因此称他“空竹德子”。据说单头空竹就是他的创造。后来有个叫常立全的,不仅抖空竹,还抖嘟噜(黑陶的长脖、大肚的盛酒容器)、壶盖等。
【硬气功】硬气功特技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武术中珍贵遗产之一,古以“功夫”称之。自古至今,武林界各拳种各门派均保留着高深的硬气功绝技。像气功功法中的银枪刺喉、油锤灌顶、腹顶钢叉、刀劈肉体等等。旧时天桥表演硬气功人很多,而朱国良弟兄表演“油锤贯顶”闻名京城。而今北京庙会上,也有艺人表演硬气功。还表演“睡钉板”,即将钉尖朝上的木板平放地上,演员脱光上衣,仰躺在钉板上,胸前放一块石磨扇,另一人用大锤敲击磨扇,将它打碎,而表演者前胸后背均无恙。
【崩铁链】就是用铁链将演员上身紧紧捆住,然后运气将铁链崩断。捋铁条,就是将手指粗细的一根铁条弄弯,放在火上烧红,然后用手将它捋直。咬铁条,就是把一根筷子粗细的铁条烧红,然后把一头放在嘴里一段一段地把它咬断。旧时天桥的马元凯表演的“崩铁链、捋铁条、咬铁条”等享誉京城。而今天桥杂耍已经走进了京城庙会,值得饱尝眼福。
③民俗:民间艺术品
北京庙会上,民间手工艺品琳琅满目,这是大众生活的民间艺术。主要有“鬃人、吹糖人、画糖人、毛猴、塑糖人、兔爷、绢人、剪纸、彩蛋、风筝、面塑、拨浪鼓”等,也有民间艺术大师或传人在现场制作,透过这些可以看到原汁原味的北京文化。
【泥塑】“兔儿爷真叫神,大红帅袍穿在身,将军铠甲金闪闪,背插靠旗好威风”。这是一首老北京的童谣,反映旧时北京泥塑玩具的炫丽多姿。泥娃娃、泥公鸡、泥响猫、泥果果、泥饽饽等都是旧时北京庙会畅销品。其中,“兔儿爷”是最走俏泥塑品了。在京城百姓心中,兔儿爷是位受人尊敬神仙。泥塑传统工艺品种很多,有奉孙膑的,常捏些泥人泥马,在泥沙堆成的盘上对阵;有奉女娲为祖,捏些女娲娘娘。泥塑脸谱也是深受人们喜爱并有着鲜明特色的艺术品。
【绒制品】绒制品的原材料是蚕丝。生丝染成各种颜色后铺开,用细铜丝按大小不同的规格夹牢,再一条条地剪下,将剪下的一条条绒条用搓板搓成粗细不等的绒条,再慢慢用钝刀割出绒来。割出毛茸茸的绒条,可以扎、缠、捆、卷成不同形象的绒制品。旧时北京,有很多家这类铺子,多是前店后厂,较著名的有“瑞和永”“东胜永”“鸿兴德”等几十家。每逢京城各处庙会,绒制品会占庙会很大份额。京城老少爷们、姑娘、媳妇们都爱在花摊上买一两件中意绒制品,图个吉祥喜庆,以鸡、禽、鸟、花类占的数量大。
【面塑】面塑,俗称“捏面人”,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加进颜色,捏出各种人物、花鸟鱼虫等,是种小巧的观赏、陈列品。面塑艺术是受战国时期的“俑”和汉代木偶等民间工艺的影响发展起来的。明代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记载了当时北京面塑盛况:“七月,宛农家岁以是月祈祷年丰,各用面果送纸钱,挂田禾之上,号曰挂地头。”。在民间,面塑是婚、丧、嫁、娶等风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艺品。老北京的白塔寺、护国寺、东岳庙以及蟠桃宫等较大庙会上,常有许多捏面人的,他们用蒸熟后着色的面团当场捏塑小娃娃、各种动物或戏剧人物等。北京代表人物“面人郎”郎绍安、“面人汤”汤子博。
【鬃人】鬃人的制作已有上百年历史,鬃人本身是一种具有浓厚传统色彩的艺术品,又是颇有情趣的北京民间玩具,其制作方法是头和底座采用胶泥脱胎,用秫秸做身架,絮裹棉花,外罩彩衣,然后勾画脸谱,描绘服饰。北京鬃人主要表现京剧“八大锤”“三岔口”“闹天宫”这类武生戏中手持兵刃对打的场面。北京鬃人在清末曾盛行一时,著名艺人是王春佩、王汉卿父子。1915年,北京鬃人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章。旧时,北京鬃人由老艺人王春佩独家制作并经营,在护国寺、隆福寺、白塔寺等庙会上出售。
【毛猴】毛猴作为一件民间工艺品出现在北京,可以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那时,人称“猴汪”的汪姓艺人,专门制作毛猴,用毛猴来模拟人们的劳动和生活,作品有“推小车的”“卖冰糖葫芦的”“挑剃头担子的”等,把制作好的毛猴粘在小纸片上,拿到庙会上出售。其实,毛猴是用蝉蜕和玉兰花骨朵制成的一种三四厘米高的工艺品,浑身布满密密麻麻的棕色或白色的细绒毛,通体稍有些透明,是一种供人们玩赏的精巧手工艺品。
【绢花】绢花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用丝织物制花的记载。到了唐代,绢花更是妇女的主要装饰品。绢花在我国宫廷和民间婚、丧、寿诞、节日等风俗活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北京的绢花又称“京花儿”,是老北京手工艺品。从元到清末,大批绢花艺人涌入北京,使北京成为全国制作绢花中心。崇文门外的花市大街就是因生产和销售“京花儿”而得名。
【风筝】又称“纸鸢”,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削木为鹊乘而放之的记载。古时风筝多为战争服务,成为一种有效通讯联系工具,风筝作为一种民间娱乐工具,最早见于宋代画家苏汉臣的绘画作品中。到明、清时期,每逢清明前后人们都要走出户外去放风筝。老北京风筝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是“风筝哈”,代表作是大沙燕;二是“风筝金”,代表作是“黑锅底”。旧时,在厂甸庙会上专售各种风筝,有两三丈长的大蜈蚣,大龙井鱼、大花蝴蝶、大沙雁、黑锅底、瘦腿子等,均做工精细,色泽鲜艳,挂满墙壁,任人选购。
④食俗:风味小吃
今日的庙会是各种小吃集中点,“煎、炒、烹、炸、蒸、煮、焖、烤”制作的“冷、热、生、熟”食品应有尽有。除有“便宜坊、力力豆花庄、都一处、功德林、天兴居、锦芳、御膳、月盛斋”等京味特色小吃外,也有来自各地的风味小吃,如,烤羊肉串、菠萝饭、宁波汤团、过桥米线、福州鱼圆、担担面、酸辣粉、竹筒饭、烤鱼、山东煎饼、羊羯子、炒疙瘩、炸臭豆腐等等。随着生活的变化,庙会小吃品种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洋味食品也加入到庙会小吃的行列,如韩国烧烤、比萨饼、印度抛饼、奶酪等等。
【冰糖葫芦】冰糖葫芦是庙会传统美食,它是将野果用竹签串成串后蘸上麦芽糖稀,糖稀遇风迅速变硬。据记载,宋朝年间便开始了冰糖葫芦的做法。冰糖葫芦老少皆宜,它具有开胃、养颜、增智、消除疲劳、清热等作用。这些年,在春节的庙会上,糖葫芦不仅是可口的小吃,它红红的串在一起,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增添了节日的吉祥气氛。
【铁板鱿鱼】铁板鱿鱼是用铁板煎熟后,再用铁铲将鱿鱼切段,然后撒上特制酱,香辣鲜嫩的铁板鱿鱼就做好了。许多人都是双手各拿一大把鱿鱼,伸长脖子大口大口地咬,虽然吃相不甚雅观,但是烤鱿鱼确实非常可口。
【臭豆腐】臭豆腐是一项流传于全中国及世界其他地方的豆腐发酵制品,但在各地的制作方式、食用方法均有相当大的差异。臭豆腐分臭豆腐干和臭豆腐乳两种,都是相当流行的小吃。臭豆腐乳曾作为御膳小菜送往宫廷,受到慈禧太后的喜爱,亲赐名御青方。在北京庙会上,有老北京臭豆腐、长沙臭豆腐,炸臭豆腐的摊位也是颇受欢迎。
【炸灌肠】炸灌肠是北京人爱吃的小吃,也是一种大众街头小吃。灌肠在明朝开始流传。《故都食物百咏》中提到煎灌肠说:“猪肠红粉一时煎,辣蒜咸盐说美鲜。已腐油腥同腊味,屠门大嚼亦堪怜。”庙会上可以买上一小碟炸灌肠,趁热乎吃可以暖心。
【羊肉串】羊肉串以新疆烤羊肉串为代表的普及性烧烤,基本是属于大众食品,有街头夜市的烧烤摊和烧烤和自助野炊种三种方式。羊肉串的生意在庙会上很火。“卖羊肉串哦”的吆喝,加上这羊肉串十里飘香的味道,让许多人争抢买上几串品尝。
【酸辣粉】酸辣粉是重庆城乡间广为流传的传统小吃,由于价廉物美,长期以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其特点是“麻、辣、鲜、香、酸且油而不腻”,有“天下第一粉”之美名。北京春节庙会上的酸辣粉摊位可以说也是多得铺天盖地。
【蚵仔煎】蚵仔煎是台湾、福建等地的特色小吃,口感香脆,内馅香滑。关于其起源,据传,1661年荷兰军队占领台南,郑成功从鹿耳门率兵攻入,意欲收复失土,郑军势如破竹大败荷军,荷军一怒之下,把米粮全都藏匿起来,郑军在缺粮之时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将台湾特产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饼吃,想不到竟流传后世,成了风靡台湾的小吃。不过,大陆出版书籍,却有将蚵仔煎列为福建小吃记录,这是另一种起源的说法。
⑶想一想:庙会文化活动几点建议
……………
……………
【省略,详见《工会博览》|2017年第002期杂志稿】
总而言之,从北京庙会文化变迁和发展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在信息的时代、在北京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传统的京味庙会文化特点已经变淡,北京的文化正在发展与各地习俗趋向融合统一。庙会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传统庙会文化而言,如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和创新发展,积极引导民众参与健康有益的庙会文化活动,也是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现,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如今的庙会文化,就像春晚一样已成春节期间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呈现出新的活力。(2015.12.26民俗学家艾君于北京释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