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艾君:从古诗词里寻找过年习俗……
艾君 2022-01-31

📖艾君过年篇之:古诗词里寻找过年足迹……(详见《工会博览》杂志2021.一月下旬第03期) 🤔在传统中国民间过年,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腊八开始,便进入了过年过程,有备年、迎年、接年、守岁、元旦、送年等内容的习俗。📖今儿,民俗学家艾君就与您从古诗词中去追寻一些古代人过年的习俗——

    艾君国学讲堂第三十六讲

从古诗词去追寻古代人过年的习俗

        作者 艾君

腊日烟光薄,郊园朔气空;

岁登通蜡祭,酒熟醵村翁。

积雪连长陌,枯桑起大风;

村村闻赛鼓,又了一年中。

      这是明朝诗人李先芳写的一首《腊日》诗作,诗中抒发了积雪寒风席卷之际,和和气气迎接新年的欢乐气氛。诗中“腊日”即指今日的“腊八”。那么,诗中为何会把腊日比作新年呢?

       其实,在中国传统民间大部分地区,向来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习俗。有“糖瓜祭灶,新年来到”的民谣。在我国北方地区有首广为流传的民谣写道,“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纽……”可见,从腊八开始,传统中国民间过年进入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民间便有了备年与迎年、接年与过年以及送年等程式习俗。腊八节也自然成为传统中国民间过年过程的重要节日。

      今天,我们的话题就从古诗词中去回望一些古代人过年过程的习俗—


一,古诗词中说“腊八”

        我国民间大部分地区,一般从腊八开始到腊月二十九为备年与迎年时间。腊八节也自然成为传统中国民间过年过程的重要节日,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争相咏颂腊八节,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这是一千四百多年前,南北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史学家魏收写的一首《腊节》诗。诗中抒发了在数九的隆冬家人摆酒宴过腊八的欢乐心情。写腊八欢乐气氛的还有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腊日》,辞旧迎新,转眼又是一年,诗中写道,“风雪送馀运,无妨时已和。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我唱尔言得,酒中适合多。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

        腊月的微风里已有春意,淡淡清新气息,一起去田野散步,正是好时节。于是,宋代诗人陆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写道,“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需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匆匆又过一年,虚长又一岁,几分感慨,几分欣喜。而南宋诗人喻良能在《腊八日雪参议林郎中有诗因次韵》一诗道,“玉树参差见,银花仔细看。淖糜分腊序,圆炭度朝寒。冉冉头新白,匆匆岁又残。聊凭一杯醉,忍把两眉攒。”

       清代诗人夏仁虎《腊八》一诗写道,“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这首诗写出了腊八节的习俗,煮一碗粥,心静如水,在节日里,祈求美好生活的到来。写腊八节习俗的还有清代诗人陈曾寿的《腊八日煮粥感赋》,写道,“粥饭家风孰识侬,多生禅味尚沉醲。迷离烟水藏幽梦,魂返南屏夜半钟。”而清代诗人王季珠在《腊八粥》一诗写道,“开锅便喜百蔬香,差糁清盐不费糖。团坐朝阳同一啜,大家存有热心肠。腊八日丁未,此日自成都到家。”

       从以上诗词中可以看出,清朝以前的腊八诗词,大多是写腊八节时的欢乐气氛或是感怀之情,这类诗词还包括唐朝诗人孟浩然的《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宋代诗人汪莘的《腊日晚过杨村写望》、宋代诗人陆游的《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明代诗人杨慎《腊八日与墨池野酌迟丘月渚》等。而到了清朝,许多腊八诗词多都包含“腊八粥”的习俗,类似的还有清代诗人张问陶的《腊八日丁未,此日自成都到家》、道光帝的《腊八粥》等。由此可见,艾君认为,腊八节与喝腊八粥习俗形成,应该是清朝以后的事。


 

二,名篇佳作谈“除夕”

     “年”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又叫“除夕”,是指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这是中国人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时刻,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它与新年首尾相连,谓之“岁穷月尽、挨年近晚”。除夕常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之夜,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夜。除夕,民间尤为重视,自古就有守岁、吃团圆饭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除夕”是传统中国人过年的重要环节和节俗,从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留下的名篇佳作,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人除夕时的情景。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这是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一首《除夜作》。抒发了除夕之夜,高适在边塞任职,难与家人团圆的游子思家之情。

.............

【省略,详见《工会博览》|2021年第003期杂志稿】

         南北朝时期诗人徐君倩有首《共内人夜坐守岁》。这是一首描写一对夫妻一起守岁的情景,美酒细斟,情话绵绵到天明,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令人羡慕。诗中写道,“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棕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摧。”而唐代诗人杜审言《守岁侍宴应制》诗有“季冬除夜接新年”佳句。全诗写道,“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熏天。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这首诗对仗工整,读来富丽堂皇,除夕守岁的美好景象和宫廷的热闹气息,都被杜审言描绘了出来,作为应制诗,应该说是非常好的作品了。

............

(略,详见《工会博览》|2016年第003期杂志稿】

       ……关于过年诗词说“除夕”“守岁”的诗词,暂且讲到这里,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几首写大年初一元日的诗词。


三,过年诗词言“元日”

         元日,古代也称“元旦、元辰、元正、元朔、岁朝、新正、首祚”等,即农历正月初一,现在也称为“春节”。最早出现于《晋书》,即“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但其含义已沿用了4000多年。元谓之“首”,旦谓之“日”,故“元旦”意即“首日”,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除夕夜后的凌晨,即开始了新的一年。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诗词田园里,有许多描写元日的古诗词,寄托了中国人对美好一年到来的向往。

       北宋思想家、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就颇有代表性...........

【省略,详见《工会博览》|2021年第003期杂志稿】


        总而言之,中国是诗的故乡,也是节日文化大国,自古至今,数以万计的文人墨客写下了数不清的抒发节日情怀、描写节日气氛或习俗的美妙诗篇。以上所列举分析的反映古代中国人过年习俗的古典诗歌,只是中国节日诗海里的几朵浪花。对待古代中国人过节的习俗或情感,我们要以时代发展的眼光、时代价值观去辩证审视并吸取有价值的营养加以传承。无论过去或今日,中国人过年追求团圆、喜庆、吉祥、快乐的节日主题是永远不变的,这就是中国年的文化内涵。(本文作者系文化学者、民俗学家,2020年1月12日于北京释雅居)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