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岁的先生于2018年12月18日病逝,今天是他走后的第一个清明节。4月将满72岁的阿坚我,选网络图片加工为题图表达心意。
清明感怀:往事历历 思念绵绵
□ 吴幼坚
网友“小世界”关注我至少两年,她2017年9月、12月通过支付宝捐款助公益,数额不大但诚意可嘉。2018年12月18日我先生病逝,她19日发来20元并附言:“送别郑老师。”2019年4月3日,又发来20元并附言:“快到清明节了,给郑老师扫墓。”不知她是哪里的网友,估计没见过我也没见过我先生。她如此细心、善良,令人感动!
先生骨灰安放在家里,清明不必扫墓,我会买几枝鲜花伴在遗照旁。4月1日网上报名参加广州市民政部门组织的骨灰撒大海活动,只等接到通知就去完成先生遗愿。4月4日,领回广州市红十字会颁发的荣誉证书,我志愿在逝世后把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春节前填好表格,三位执行人(儿子、外甥女、助理)逐一签名,等了几个月才领回盖钢印的证书,总算办妥一件事。希望自己健康长寿,但人终归要走到生命尽头,届时就平静地离去,为社会作出最后奉献。
先生郑成波与我1966年相识,1968年相爱,1974年结婚,共同经历52载人生风雨。临近结婚45周年(蓝宝石婚)纪念日时,癌症夺走了他的生命。儿子远涛与爱人小周从旧金山回国,陪护父亲走完最后一程,并认真而简朴地办理后事,我深感欣慰。阿波去世后,我陆续清理衣物捐去扶贫。某晚发现衣柜角落有包香烟,知道是按阿波意愿接他回家住,保姆怕他抽烟而藏起来的。与远涛通话聊起,儿子也感慨,说无法预料父亲能熬多久,否则最后让他抽根烟、喝口酒……
先生78岁去世,妻子儿子都不舍,但与病魔搏斗的亲人,唯有这样才彻底解脱。我家在这所旧房子住了22年,处处留有先生痕迹。门上贴着他写的门牌,厨房挂着他钉的铁钩,柜里有他买的咖啡、伴侣、方糖……多年来总由他冲咖啡,直到去年10月他病情加重,我每晚对着电脑写博文、回信,依然是他冲好咖啡端进来,自己才去睡觉。他住院后,我俩就没在一起喝咖啡了。如今,吃饭喝汤饮茶听歌看书闲聊,全都不能在一起,阿波实实在在地离去了。走在梅花村,记得扶着他散步上过的台阶、下过的坎;走在福今路,记得迟缓地踱到北端那糕点店,买他爱吃的核桃酥……几个月来,我已习惯到家没有猫儿喵喵叫着迎接,也没有阿波在看平板电脑,抬头望我一眼说上两句。逝者安息,生者安好,面对现实,珍惜余年。阿波,在你住院自知病情凶险时,口头书面都交代了后事。我问你还有无遗憾,你答没有。你、我、远涛今生有缘,我们记得你的音容笑貌,记得共享的种种欢乐,这份记忆不会消逝。
1968年我去粤北阳山插队务农,波去江苏南通部队农场锻炼(后去湖北应城教书)。1972年我被抽调到县文化局搞创作,休假返广州,与波在海珠广场合影。
1973年波暑假去阳山看望我,他在我同事房间搭铺,我俩合影留念。
文化局同事陪我俩去县城郊外游玩留影。
1974年我和波回广州结婚后分居两地。当年他调到湛江,我1977年也调到湛江。1979年夏我调回广州,同年冬他也回到广州,建设二人世界。
我俩1979年11月去桂林旅游。
1980年秋,独生子郑远涛出生,三口之家在阿波单位广东广雅中学居住,于冠冕楼前石桥合影。
去广州中医学院看望大姐姐夫,在校园留影。
一家三口在东山王府井酒家合影。
2016年春节一家三口在广州东方宾馆合影。
阿坚我用软件简单加工此图作为本文结尾。往事历历,思念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