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安徽廖家湾,出了大小军官133人
ID482743861 2021-08-04

安徽廖家湾,出了大小军官133人

      注:资料来源,廖氏大家族微信公众号,成都廖茗推荐;原标题:廖延竹:良好的家训家风成就了“廖家湾现象”,全国很多地方有“廖家湾”这个地名,所以本文将题目改为“安徽廖家湾,出了大小军官133人”(廖名龙)

      作者简介:廖延竹,笔名幽兰自馨,安徽淮南人,《中国诗词研究会会员》,《淮南国学研究会会员》,《淮南硖石诗词学会会员》。爱好国学,写作,追求世间一切至真至纯的美的事物。作品散见相关报刊及网络。

      在安徽淮上有首广为流传的民谣:“廖家湾,廖家湾,大小军官一百三十三”

      也许是钟灵毓秀舜耕山的陶冶,也许是源远流长淮河水的滋养,这座僻壤的小村庄,她在淮南市乃至安徽省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廖家湾的知名度不是因为村庄秀丽的景色,也不是因为村民日渐富裕,而是这个村庄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自从2012年被安徽省命名为“廖家湾革命纪念馆”,且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更让廖家湾声名大振。每天来这里参观拜谒的人络绎不绝。我身为廖氏家族的一员,为之感到自豪!

      1.廖家湾的由来

      在古邑寿春东乡,淮河南岸,舜耕山北麓,有一座颇有名气的村落廖家湾,清代属凤台县王叶巷坊,今属淮南市田家庵区安成镇所管辖。‌据福建顺昌《廖氏族谱》记载,廖氏始祖乃周文王之子伯廖,其后世子孙依其名为“廖”姓。又据廖家湾《廖氏族谱》记载,始迁祖廖永安、廖永忠兄弟于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际,有湖北迁居安徽巢湖,后来跟随朱元璋打天下,成为明朝开国元勋。淮南廖家湾廖氏家族,系明朝开国功臣楚国公廖永安之后裔。

      经过数世繁衍生息,廖永安第七代孙廖伏元,字柳溪,深感人口渐繁,原居住宅难敷应需,伏元公与元公与兄弟们商量之后决定到外边谋求发展,于十六世纪五十年代,迁至如今廖家湾,距今已有450多年。

      廖氏一脉秉承“绳其祖武唯耕读贻厥孙谋在勤俭”的祖训,坚持以耕读为本,诗书传家,安居乐业,生息繁衍,人口日益昌盛,今已繁衍二千余户,万五千余口。几百年来,廖氏家族顺应爱国爱民时代思想潮流,人才辈出,代有英烈,逐步成为淮河流域名门望族,即今日之廖家湾。

      2.廖家湾现象

      廖氏家族自古多豪杰。不仅在元朝末年有先祖廖永安廖永忠弟兄俩起兵反元,力助朱元璋起义,为推翻元朝统治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清朝末年,廖家湾有9人加入同盟会;8人参加安庆马炮营起义;2人参与广州黄花岗起义;百人参加寿州起义;10多人成为淮上军将领或重要骨干。1924年,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从第一期起,廖氏家族先后入学者共37人,在白色恐怖笼罩下,有23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中有9人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从1911—1951年40年间,廖氏先辈为国捐躯者达41人。一个村落,一个家族,在中国近代史上,涌现出这么多的仁人志士,在中国的农村部落里实属罕见。

      我认为这种现象在于廖氏宗族世代重教和过硬的家风是分不开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不难发现,许多长盛不衰,显赫的家族大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良好的家训。而廖氏家族的振兴和发达离不开先辈们为儿孙们立下的家训有关。廖氏家族自九世祖迁居以来,就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世代尊奉孔孟之道,崇尚民族节义,倡导子孙为国为民,以天下为己任。而后代受儒学影响,有着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的思想。在辛亥革命前,村里就设高、初两级私塾。代代群出簪缨,世人谓之望族。先辈们经历很多代人的不懈努力,积淀,而后发扬光大,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践行中,言传身教,因而铸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辈出。

      自古廖家湾子弟就以爱国主义为精神支柱,在战争年代,他们积极参加同盟会和辛亥革命,曾经有“廖氏辛亥九兄弟”加盟反封建而名声鹊起,解放战争初期,更有“廖氏五将”起义被传为佳话,他们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浴血奋战,顽强杀敌,用鲜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英勇的篇章,先后有25人成为中高级将领。其中有淮南市第一届政协委员,与彭雪枫将军团结抗日的廖梓英;有临危受命,屡立战功的廖运升;有战斗在抗日最前线,最具传奇色彩,1949年荣获一级解放勋章,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了开国大典,且能代表淮南廖家湾人性格特点的廖运周;有在抗日烽火中崭露头角的廖传枢;有在对阜阳保卫战取得胜利功不可没的廖运泽,廖运升廖麟等。抗战胜利后,廖家湾参加抗战的军政人员都得以升迁,仅军队将领和政界简任以上的高级人员就有9人,县、团级20余人,营、连级50余人。故有“廖家湾,廖家湾,大小军官一百三十三”之说。一个中国普通的一个小村庄,谱写了农村部落的传奇与辉煌,而这种在中国农村极少出现的成功与辉煌,在历史中是极少的。

      3.廖家湾家训家风

      我觉得之所以廖家湾出现这种辉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耕读为本,世代传承。其一世祖廖文友以其出色的家教,为子孙后代树立了榜样。据《明史》和《廖氏宗谱》等记载:廖文友乃饱学之士,雅好孔子春秋,一生诗书教子,五子俱各成才,其中一人中举,一人中进士,余皆个个英杰,文韬武略。廖家湾廖氏始迁祖(九世祖)廖伏元,对于廖氏家族重教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起了重要作用。廖伏元雅好诗书,著有《柳溪集》,教示后辈“耕读为本,崇儒教,明礼仪,重诺然,好施予”。廖氏后代皆遵循祖训,重视教育成为族规家风,以致几百年来,廖氏家族,“殷实之家固然重视对子女培养教育,就是家境贫困也要千方百计甚至举债供养子女上学读书”,诚可谓“生平无奢求,唯子女成才是所愿”!

      (2)家族办学,持之以恒。廖氏家族在明代时,虽因受方孝孺案株连,其子弟或罹难,或遭贬,但毕尽是功臣后裔,且仍在为朝廷服务,其子弟当然仍可就读国家设立之监、庠、胶、序乃至太学等各级教育机构。但到了清代,子弟读书已不能再依赖国家教育机构,于是便自行在村中设立文、武学馆,向本族子弟传授文、武之道,经清世而不辍。而廖氏子弟中,学识渊博者也乐于在本族学馆执教,为本族、本地教育做贡献。清道光年间,贡生廖所称(字梅岑),辞官回乡,在本族学馆从教终身。民国四年(1915年),廖明轩、廖元翘、廖寿民等创办廖家湾小学。首任校长便是南京政法学堂法律系本科高材生,时称寿东才子的廖元翘。廖氏家族要求本族子弟,凡有教学能力者,均须用一定时间在本族(村)学校义务执教。至于建校,则聚全族之力,有钱出钱,有地出地,有力出力,大家自觉参与,无须动员。由于本族和本地其他乡民人口增加,一些新的村落诞生。1947年,廖光甲和廖运新等又创办了大东岗小学,廖光甲把自己厅堂三间、厢房两间、牛屋三间让出,供学校做教室,用自家打麦场兼做学生操场。廖运新(时任保长)则把保公所两间房屋也让出来,供学校使用。廖氏家族办学热情长盛不衰。

      (3)尊师重教,相习成规。廖氏家族对待教师,有种种族规。族(村)中不论谁家办喜事,都要把先生请到家中上座相待;逢年过节,有子女读书人家须给先生送礼,过年时要到先生家拜年;先生家中遇到困难,学生和家长应尽力相助;学生必须听从先生训诫,否则家长须到先生处赔礼道歉。凡此种种,均由族中长辈监督执行,任何人不得违背。对于应聘执教的外地、外姓教师,廖氏家族格外敬重。廖多济任廖家湾小学校长期间,政府拨给经费有限,学校对超过义务执教期限的本族教师有时分文不付,但对外聘教师薪酬则总是按时支付,分文不少。如经费仍然短缺,廖多济校长便自掏腰包,弥补不足。外聘名师吴庆亭,曾为廖氏两代人授课,老来落户廖家湾(村),由廖氏子弟中之先生门生按“规定”出资,共同赡养。廖氏家族尊师佳话不一而足。随着时代变化,尊师之道多有变革,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一直被廖氏家族奉为信条,自觉遵从。

      (4)重在育人,与时俱进。廖氏办学,无论是学馆还是学校,都重在育人,特别是新办之廖家湾小学,办学理念相当先进,其特点:一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开设课程不仅有国文、算术、史地常识、自然常识、音乐、体育、美术,还有公民、英语。各科均受到重视,无所谓主、副之分。如体育课,强调强身健体,除正常上课外,每天还有早操。课外活动经常开展篮球、足球比赛。二是教学面向社会,注重实践。一些学科不仅联系实际进行教学。

      鉴于以上种种,廖氏先辈们之所以不顾个人性命,也不是为生活所迫或利益驱使,甚至很多家庭衣食无忧,经济状况很好,因为他们在祖辈们的家风熏陶下,世代相传的爱国精神,家国情怀已成为家族文化,每每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能把个人的生命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融为一体,舍小家,为大家,勇于积极的投身革命,他们在战争中所表现的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是很多小村庄不能比的。

      新中国成立后,祖国的各条战线,都有廖氏子弟的身影。2008年不完全统计,廖氏家族具有大专学历者156人,本科学历者218人,硕士32人,博士12人,博士后1人,其中获得中级职称的161人,高级职称的120余人,县团级以上的干部50余人。

      为了缅怀先祖功业事迹,让廖氏子孙谨记先祖勤俭忠义节烈之精神,更好地传承发扬廖氏忠厚懿德,心存善良,谦躬温和,礼貌待人之家风,让更多的人明白廖家湾现象,在企业家廖兴和的带领下,在廖家湾老学校的旧址上,建立了廖家湾祠堂。2012年,廖家湾祠堂被安徽省命名为“淮南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廖家湾在安徽省名声大振,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廖家湾的历史文化。我辈廖氏后裔,当继往开来,再接再厉,为家族争光。希望这种重美德、重家训的良好家风代代相传,培养出更多的廖氏人才,更加展现廖氏家族兴旺昌盛的新时代!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