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举案齐眉示敬爱 相敬如宾道神机:廖彬宇才华横溢
ID482743861 2022-11-29

举案齐眉示敬爱  相敬如宾道神机:廖彬宇才华横溢

廖名龙

       国学奇才廖彬宇写了一首诗,歌咏梁鸿和孟光的的爱情,著名文化学者张红星教授注解,国画家袁铨君绘制《梁鸿孟光山盟海誓举案齐眉》诗意图。慧照君评的是长篇大论,细细读来既有精彩故事情节,又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还能和“中国梦,梦有根;兴国学,学有士”对接,并且还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壬寅冬咏梁鸿、宋弘等并赠内子七律

                    廖彬宇  

  乾坤交泰物兴昌,日月周旋气运长。

  大作犹盟山海誓,风云动起凤凰翔。

  因缘配合弥天事,贫贱糟妻不下堂。

  复见梁宏凭慧眼,万花独娶孟家娘。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海誓山盟(转载)

      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仪叁百图》为廖彬宇先生古体诗集,《礼记》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彬宇先生汇集历年吟咏往圣先贤及其事迹的古体诗365首,透过圣贤事迹来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发扬礼乐文明。该文献简单易记,大雅斯文,使圣贤精神能够让人口耳相传,深入人心。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血之作。既是歌颂古今贤哲,致敬圣贤,也是献礼新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一、慧照君评:

      2019年11月29日下午五点过,是彬宇先生与太太相识的时刻。缘起是时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十八届中央委员的叶小文先生2017年在《贵州日报》发表了一篇《梦有根,学有士》的文章介绍彬宇先生治学及其学术思想的事迹,该文章提出了“中国梦,梦有根;兴国学,学有士”的观点。彬宇先生的太太彼时正在贵州省某政府部门工作,多年来养成了读党报关注时政的习惯,在《贵州日报》上看到叶小文先生此文后,十分感慨,便开始默默关注起彬宇先生的历年著作和文章,了解到彬宇先生少年时代便立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中学阶段毅然退学,进而讲学四海,是一位智勇弘毅之士。

      这首诗是歌咏梁鸿和孟光的,巧合的是,先生的太太也姓孟,名字也与一位老僧有关。她19岁时在杭州灵隐寺,遇到一位自称在此等候良久的老僧,老僧叫她“莘姑娘”,她说:“我不叫“莘”呀,老僧说:“你本来就叫‘莘’,以后就叫‘莘’吧。”莘姑娘不明所以,为何说本来就叫“莘”呢?

      老僧又讲了许多,临别时给莘姑娘说,“你未来的丈夫在等你,你也要等你丈夫。”莘姑娘问:“我丈夫是谁呢?”老僧说:“属虎的,长得壮实,极爱读书,以后你们认识了就让他带你参观他家,全都是书!切记,不符合的一律不是。”莘姑娘莫名对老僧的话坚信不疑,从不谈恋爱,大学毕业后,也只是读书和工作,这样便到了29岁。中国的传统向来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直到29岁这年,家人为她的人生大事都犯愁了,又莫可奈何。单位的领导也很热心,给她张罗着介绍对象,也在这一年春,有一位北京男士到贵阳出差,在无意中与莘姑娘偶遇,发现莘姑娘很特别,然后暗中观察,发现她每天都独来独往,也没有朋友,就找到莘姑娘单位领导托她说情,于是单位领导从这年下半年起就向莘姑娘展开了频繁的“攻势”,还计划在这年的29号请莘姑娘吃饭。莘姑娘在29号前夕略知他们的部分计划后,便提前请假不去单位,领导不批。

      莘姑娘也开始为自己的终身大事感到困惑,此时想到了彬宇先生,心想或许彬宇先生学问渊博,又懂《干支哲学》,或许能帮她答疑解惑呢?于是28日晚,毅然赴京拜访彬宇先生。虽然与彬宇先生素不相识,但是她相信彬宇先生的智慧可以帮助到她。

      29日下午,她怀着忐忑的心情来敲响彬宇先生书院的大门,能否见到彬宇先生其实也是未知数,但既然来了,也就顺其自然了。

      彬宇先生开了门,莘姑娘刚问候了彬宇先生一句,什么都还没来得及说,先生便说:“我一直在等你,你是我太太。”

      莘姑娘当时着何感想我们无从得知。莘姑娘坐了会儿说:“我能参观下彬宇先生这里吗?”彬宇先生于是欣然带领莘姑娘参观,莘姑娘被先生每间屋子里摆放满满的书籍所震撼,小声说:“这得有多少书呀?十万本、二十万本?”彬宇先生笑而不答。

      他们一边说着话,门外,京华第一场雪悄然降临了。当夜,彬宇先生写了一首《吾妻吟》古风:

吾妻年十九,出游江浙沪。

胜日过杭城,拜佛於山浦。

灵隐遇老僧,时辰已近午。

自称等良久,言毕泪如雨。

声嗓还哽咽,手把锡杖拄。

世尊讲因缘,不润无根树。

婉婉道神机,口将金兰吐:

······

滚滚海潮音,隆隆大法鼓。

敬告宜顺俟,要以夫为主。

问夫状何许,答曰生肖虎。

少小即知命,初度在十五。

现下居京华,藏书十万部。

手释三千卷,形态颇威武。

说罢飘然去,独留一身孤。

思绪翻作浪,默默返归途。

自此未敢忘,虔心候丈夫。

      半月后,彬宇先生与莘姑娘结婚,他又作了一首《际会吟》古风纪念:

云山苍苍,江海泱泱。

天开其皓,地布其黄。

乾坤定位,群物方张。

日君晖焕,月下贞祥。

西南得朋,景星凤凰。

二人同心,其道大光。

同心之言,桂馥兰芳。

万千气象,天高水长。

君子万年,泪洒潇湘。

      此诗中用了“西南得朋”之典,源于《周易》。而彬宇先生与莘姑娘均来自大西南的贵州。莘姑娘的缘份起于《梦有根》一文,巧合的是,也实现了“孟”有根,孟姑娘因此文而遇到丈夫,也是遇到了她可依靠托付的“根”。

      中国古代形容男女的神奇相遇与良缘,用了一个成语,叫“天缘奇遇”。或许正是这样的吧。

      而彬宇先生此诗所歌咏的女主便是“孟光”,恰巧也姓孟,是梁鸿之妻。

      梁鸿、孟光夫妇俩的故事流传几千年,其择偶观直至今日,更加值得关注和引起现代人的反思。我们所熟知的“举案齐眉”这个成语,便是源于这对夫妇,记载于《后汉书·梁鸿传》,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夫妻互敬互爱。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人。父亲叫梁让,在王莽当政时做城门校尉,寓居北地,后来也死在那。父亲去世时梁鸿还小,因为遇上乱世,就用席子卷着把父亲埋了。后来在父亲故吏旧交的援助下进入太学读书,他虽贫寒却注重节操,饱读群书,学问渊博且能通达。

      在读书期间,见到了许多养尊处优的官宦子弟,并非真心读书学做圣贤,反而趾高气扬,准备毕业了就去做官。梁鸿洞明世事,看破世俗,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等到一完成了学业,就到上林苑去养猪,却不慎失火,蔓延到别人的房屋,梁鸿就寻找到受灾的人家,问他损失了多少,愿意把猪全部拿来做赔偿。那家主人还认为太少。梁鸿就说:“我没有别的财产,实在不行就给你干活抵债吧。”别人同意了,梁鸿就给这家人打杂,从早到晚从不懈怠。此户人家的长辈通过观察,发现梁鸿人品敦厚,极有修养,不是常人,便责令将猪全部还给梁鸿,并敬佩梁鸿,对其称赞有加。梁鸿并未接受,于是返回了家乡扶风。

      梁鸿回到家乡后,耕种自给,读书养性,也并没有什么惊人之举。天长日久,他的学问、人品还是显露了出来。特别是他在上林苑中牧猪及失火为人作佣的一段逸事不胫而走,传入扶风,使得很多人慕其高洁,见他已届而立之年,都遣人来提亲,争抢这位贤士为婿。梁鸿岂能看中寻常的庸脂俗粉,便一概加以拒绝。

      同县有一户姓孟的人家,虽不是高门贵族家庭,然却靠经商,聚积了一点钱财,算是个小康之家。孟家有一女儿,长得粗眉大眼,身材矮小壮实,肤色黧黑,可谓姿色俱无。这副容颜本来就使她的婚姻成为困难,但她偏又自视甚高,一般人她还瞧不上。

      有一次,一个落魄书生,饿晕在荒野,被孟姑娘发现,背回家救醒,疗养月余,渐渐康复,书生渐生好感,对孟女的外貌也就并不在意,有求婚之意,孟家父母都感到非常高兴,但却碰了孟姑娘的“冷钉子”,并被数落了一顿:“你们读书人,不缺胳膊不少腿,到处请托权门。得意时,正眼都不瞧我们;失意时却饥饿不能自存,还痴心妄想娶媳妇呢?我如果在这时候答应你的求婚,人家会说我趁人之难。你还是不要这样打算吧!”书生只好答谢她的救命之恩,悻悻而去。

      这件事一传开,乡里大为震惊,都佩服孟女的侠义,便有不少人前往求婚。当地一家财主的儿子求婚,遭到孟女的拒绝之后,顿生羞恼,指斥道:“我上门求婚是抬举你,凭我的财富,找一个漂亮媳妇难道还成问题吗?瞧瞧你那模样。”孟女毫不示弱:“有钱就财大气粗吗?模样都是天生的,你当然能用钱去买妖精,但就是买不了我这样的。”县令的小舅子一听,也决定来碰碰运气。他尽量打扮得儒雅一些,装出斯文相,登门求亲,与孟女相见,开口夸赞道:“久闻姑娘高义,实在佩服!”孟女一见此人就是装出来的斯文相,在那忸怩作态很不自然,于是莞尔一笑:“高义怎比高官?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我哪里值得你如此称道?”县令的小舅子一听,也悻悻而去。

      孟女几次拒婚以后,再也无人敢登门求亲了,及至三十岁时,仍是待字闺中。父母终于失去了耐心,问她:“女儿,你到底要嫁个什么样的夫婿?”女儿不假思索地应声而答,“我要嫁个像梁伯鸾一样的贤士!”父母以为自己听错了,让她又说了一遍;又以为是女儿灰心之极说的气话,但女儿神色安详,哪像是在生气呢!父母都认为女儿的这个念头荒唐之极,绝无实现的可能。

      万没想到,梁鸿听到这个消息后,竟请人来下聘礼。孟家人喜出望外,满口答应;又唯恐梁鸿反悔,很快议定了嫁娶之期。孟家女儿知道后,当然也高兴,于是有条不紊地准备陪嫁的物品。

      待到成婚之日,孟女被人打扮得花枝招展,头上的金银珠宝熠熠生辉,身上的丝织衣服闪闪发光,脚穿青丝鞋。一路吹奏弹唱,热闹非凡。然而,婚后一连七日,梁鸿一言不发。第八天早上,孟女来到梁鸿面前,恭恭敬敬地行过礼,然后对他说:“妾早闻夫君贤名,立誓非君不嫁;夫君也拒绝了许多人家的提亲,最后选定了妾为发妻。妾深感荣幸!婚后,您却默默不语,使我诚惶诚恐。想必是我犯了什么重大过失,若是这样的话,就请夫君治罪。”

      梁鸿听罢,带着一种不满的神情说:“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妻子是位能穿麻、葛所制作衣服的人,并且能与我同甘苦,能够与我一起隐居到深山大泽之中。而现在你却穿着绮缟等名贵的丝织品缝制的奢侈品衣物,涂脂抹粉、梳妆打扮,一副贵夫人模样,这哪是我理想中的妻子呢?”

      孟女听了,不但不恼,反而转忧为喜,对梁鸿说:“我这些日子的穿着打扮,并不是我的初衷,我只是想验证一下,夫君是否真是我理想中的贤士。其实妾早就备妥了劳作的服装与用品。”说完之后,便“髻荆钗,穿布裙”,架起织机,动手织布。梁鸿见此,又惊又喜,连忙走过去,笑容满面地对妻子说:“你是我梁鸿真正的妻子!”他怀着尊敬的心情,为妻子取名为孟光,字德曜,意思是她的仁德如同光芒般闪耀。后来“荆钗布裙”成为了妻子的谦称,后世读书人称自己的妻子称为“拙荆”也是源于此。

      自从梁鸿妻子换上麻布衣服,亲自纺纱织布以后,夫妇互敬互爱,男耕女织,在家乡度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一天晚饭后,当梁鸿像平时一样拿起书本时,孟光拉住了他的手,用深情的目光注视了他很久很久,让梁鸿疑惑不解。这时,孟光用低沉的声音对梁鸿说:“妾早就知道夫君要遁世归隐,避开尘世的纷扰。但为何我们至今还不走?难道夫君还要向世俗低头,委屈自己去入仕吗?”梁鸿猛然惊悟,忙说:“贤妻说得好,此处无甚可留恋的,我们即刻归隐吧。”于是就在当天晚上,夫妻二人收拾行装,将生活必须品打包装点,第二天刚蒙蒙亮,夫妻二人背着包袱,踏着未尽的月色,悄悄地进到了霸陵(今西安市东北)山中,过起了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

      在霸陵山深处,他们就着岩石,用枯树枝和茅草搭起了能遮风避雨的草棚,在山谷中开垦出了一片土地,种上了小麦等作物。白天,他们共同劳动;夜晚,梁鸿就着火边或诵读经书,或赋诗作文,或弹琴自娱。孟光则或缝衣纳鞋,或夫弹妻唱,抒发他们对前代高士的仰慕之情和不为利禄所染的高洁品格。

      夫妻二人对自西汉初年的商山四皓以来的高士大约二十四人都曾给予了高度的赞美,对他们每一个人都作了由衷的颂词。

      霸陵山山势并不幽深、险峻,更不是无人涉足之地。梁鸿夫妻隐居于此山的生活终于被外界所知,昔日平静、恬然的日子再也无法保持,经常有人慕名前往寻找他们。有人或是去向梁鸿请教经书中的疑难问题;有人或是去询问为人处世的哲理;有人则是去请梁鸿出来为官主政;有人更是怀着好奇的心理去观看他们的生活情况……

      看来霸陵山已不是梁鸿夫妻生活隐居的世外桃源了。因此,夫妻二人决定从地处人口稠密的关中搬往人烟稀少的关东地区继续隐居。

      他们东出潼关,取道京师洛阳。看到洛阳城中巍峨、富丽的宫殿群,想到沿途所见老百姓生活的艰难,不禁对刚刚建立不久的东汉有些不满与失望,他作了一首《五噫之歌》,讽刺统治者追求享乐,浪费民力。

      当时在位的是东汉王朝第三代皇帝——章帝刘炟。章帝得知这首歌后,大怒,传令各地捉拿梁鸿夫妻二人。好在梁鸿夫妻有意隐藏自己的行踪,终于没有落入官府之手。尽管如此,梁鸿也不得不改名换姓,与孟光跋涉千里,在远离洛阳的齐鲁地区找到了一片属于他们的土地,继续过着他们理想中的生活。

      齐鲁也并非梁鸿所希望的净土。过了几年,他们隐居的行踪又被世人发现,并最终传到了朝廷。由于时光的推移,虽冲淡了章帝的雷霆之怒,但章帝并没有完全忘记这个曾经不与自己合作,却还攻击朝政的逸民,他向地方官吏传圣旨,表示只要梁鸿愿意到朝中任职,以往的言行均不予追究。梁鸿深知一首《五噫之歌》给章帝的阴影始终不会抹去,即使自己能得到皇帝的垂青,至多也不过是拿自己来为统治者装点门面,欺骗世人而已,自己的志愿则万万不可能实现了。因此,当征召他入京的官吏正在寻找他时,他已偕妻离开了齐鲁。临行之前,夫妻二人百感交集,感叹不已。

      梁鸿夫妻二人不为朝廷的高官厚禄所诱,也为了避免因不应皇帝之命而带来的麻烦,从齐鲁地区南下到了吴地(今江苏无锡境内),象当时许多劳动者一样,成了依附于世家豪族的徒附。

      梁鸿一家住在当地大族皋伯通家宅的廊下小屋中,靠为人舂米过活。皋伯通开始倒未留意这个舂米人是何等人物。一天,他偶然看见孟光给梁鸿送饭,只见妻子恭恭敬敬地走到丈夫面前,低头不敢仰视,把装饭的盘子高举齐眉,请丈夫进食。皋伯通大吃一惊,心想:一个雇工能让他的妻子如此守礼,那此人一定是个隐士高人。他立即把梁鸿全家迁进他的家宅中居住,并供给他们衣食。

      此时的梁鸿已上了年纪,干体力活渐渐力不从心了,皋伯通热情款待他一家,又非常知趣,没有盘根问底,梁鸿也就安心在皋家住下了。他晚年利用这段衣食不愁的宝贵时光,潜心著述,成书十余篇。他在写作过程中,为自己定下了两条原则:一则非前代高士的著作不作评定注释;二则不涉及抒发自己志向的内容不写成文字。因此,他的十余篇作品,均是发前人所未发的独具匠心之作。

      也就在他致力于写作的过程中,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由于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繁重的劳动,使他积劳成疾,卧病在床。临终前,梁鸿对皋伯通说:“我听说前代的高士都是不择生死之地,是随遇而安葬。我死之后,请您千万不要让我的孩子把我接回故乡去安葬。我既然死在吴地,就把我埋在吴地吧!”

      梁鸿逝后,皋伯通等人将其安葬在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的要离冢旁,并说:“要离断臂刺庆忌,是一个壮烈之士;梁鸿终身高逸不出仕,是一个清高之士。就让他们二人长相依傍吧!”

      安葬完梁鸿,孟光则带着孩子北上,回扶风老家,后不知所终。

      彬宇先生此诗,歌咏了梁鸿的高洁,赞扬了他这种高贵的品质,同时也对他夫妇二人的择偶观与始终相敬如宾的感情和精神表达了敬佩,夫妻二人在颠沛流离中浑不觉苦,做到了始终如一,实在是可钦可敬。而孟光从始至终都敬重丈夫,做到了妇唱夫随、举案齐眉,也是一位女中豪杰。而彬宇先生反复赞叹的是,能将“齐家”做到这一点,首先在于梁鸿本身,梁鸿自重的同时也尊重妻子,就必然受到妻子的尊重与追随。梁鸿和孟光的故事是值得可歌可泣的,也是值得今天的社会学习的。女性要嫁什么样的丈夫,男性要娶什么样的妻子,想不清这个问题,考察不清对方的情况,切勿急着婚嫁,否则贻误终身甚至害人害己。

      彬宇先生在作此诗数月前的七夕节还作了一诗送给太太,用了“举案齐眉”之典:

夫妻配命于天地,累世衔恩始告成。

举案齐眉何缱绻,相濡以沫得元亨。

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死生。

祸福皆难分彼此,山能推倒海能平。

      这首诗是写情感的,却写得精神抖擞、气势恢弘,也是一绝。而与举案齐眉常并用的成语是“相敬如宾”,则另有典故。

      相敬如宾,是指夫妻互相尊敬、爱护、很客气,像对待客人一样。语出《左传·僖位公三十三年》:“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之,敬,相待如宾。”

      说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大臣郤芮因罪被杀,儿子郤缺也被废为平民,务农为生。郤缺不因生活环境和个人际遇的巨大变化而怨天尤人,而是一面勤恳耕作以谋生,一面以古今圣贤为师刻苦修身,德行与日俱增,不仅妻子甚为仰慕,就连初次结识的人也无不赞叹。

      一次郤缺在田间除草,午饭时间妻子将饭送到地头,十分恭敬地跪在丈夫面前,郤缺连忙接住,频致谢意。夫妻俩相互尊重,饭虽粗陋,倒也吃得有滋有味。此情此景,感动了路过此地的晋国大夫胥臣,一番交谈,认为郤缺是治国之才,极力举荐他为下军大夫,后来郤缺立大功,升为卿大夫。

      而彬宇先生此诗是讲男女之缘的,彬宇先生以前讲课经常讲,男女组合成家庭就犹如天地一样伟大,古人的婚姻中包含着“三神”,即神奇、神秘与神圣。他在《平心平天下》一书中也有论述。所谓神奇,就是茫茫人海中两人能组合成家,说明婚姻是神奇的;而古代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女孩出嫁之前一直待字闺中没有复杂的社会交往,很多男子结婚时直到掀开红盖头那一刻之前都未见过妻子,所以激动、欣喜,也自然珍爱,说明男女之缘是神秘的,神秘产生美;结婚的时候拜天地,郑重其事,表示组建了家庭,丈夫是天,要为这个家遮风挡雨,保护好妻儿老小;妻子是地,要为这个家厚德载物,承载起家族责任,这个“地”决定了家族的兴衰荣辱。所以婚姻是神圣的!

      所以这首诗也还是这个主题,第一句“乾坤交泰物兴昌,日月周旋气运长。”就是讲天地相交,万物就产生并昌盛了,日月交替,周而复始,气运和无限的时间就产生了。

      第二句“大作犹盟山海誓,风云动起凤凰翔”,“大作”就是指大的动作,古代所有重大的行动都要依山海立誓起盟,世间风云涌动、风云气象好时,凤凰就会出来翱翔了。

      什么意思呢?这前两句诗就暗含了“天地”“日月”“山泽”“雷风”八个卦,天地交则泰,不交则否;日月交则既济,不交则不济(未济);山泽交则咸亨,不交则蹇难多阻;风雷交则长久并能滋生祥瑞。看似论自然现象,其实也是论人情世故。夫妇之间也要和睦,和睦就是“交”的状态。而能否做到和睦,就要看对象是什么样的品行了,这就涉及到了择偶观。也涉及到了中国古人培养子女,男的要培养他成为大人君子,女的要培养她知书达礼成为淑女。只有这样,夫妻之间才能相敬如宾,既能自重也能尊重。如果你找的对象不行,也说明你自己眼光不行、德行不行,这两者是相应的。

      关于海誓山盟,最早提到男女之间对海神盟誓的事例见于《旧唐书·王义方传》,贞观二十三年,王义方为洹水丞,当时配流在崖州的张皎前来依附,不久病死,临终托以妻子,“及致尸还乡,义方与皎妻自誓于海神,使奴负柩,令皎妻抱其赤子乘义方之马,身独步从而还先之原武,葬皎告祭”。但是,这个记载与爱情无关,所指并不是男女相爱而海誓山盟。 

      北宋柳永《乐章集·洞仙歌》曰:“洞房悄悄,绣被重重。夜永欢余,共有海约山盟。”这里的“海约山盟”表示对爱情坚定不移, 实际上就是南宋以后诗词中多见“海誓山盟”或“山盟海誓”之滥觞。此后,又有“盟山誓海”“誓海盟山”“誓山盟海”“海盟山咒”等说法。彬宇先生讲山海与天地、日月、雷风三组相并列,实则讲明了自然现象的人格化比拟可以通达于人情。

      第三句“因缘配合弥天事,贫贱糟妻不下堂”,是讲因缘是与德行相配的,好的德行感召福报,恶的德行感召恶报。无论男女,都要深刻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说“因缘配合”之事是与天一样大的事情,而天下所有之事,也都离不开“因缘”二字来配合,什么因感什么缘,什么缘成什么事。同时夫妻之缘,不是简简单单的事情,这背后的因缘常人无法用肉眼看到,但又是真实存在的,所以要极其慎重和极其珍惜。这半句是对前面两句的总结,然后“贫贱之妻不下堂”一句,就表明了要对婚姻的珍惜。

      彬宇先生常说,伴侣之伴,既是结伴之伴,也是一半之半,另一半对了,与这一半能匹配得上,便能互补从而走向完美。所以同类相感,什么德行就遇到什么人。纣王必定遇到妲己,周幽必定遇到褒姒,而文王必定遇到太姒,所以古语说:
        天既生凤,必定生凰;
        天已生鸳,必定生鸯;
        天既生梁鸿,必定生孟光。

      而“糟糠之妻不下堂”也是有典故的,是讲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刘秀起用西汉时期就追随并辅佐他的侍中宋弘,并升他为“太中大夫”。

      刘秀的姐姐守寡并看上了宋弘,刘秀想把姐姐下嫁给宋弘,问宋弘对“贵易交,富易妻”的看法,宋弘回答道:“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刘秀只好放弃,并更加重用宋弘。

      最后一句“复见梁宏凭慧眼,万花独娶孟家娘”,总结了,婚姻不是小事,更非儿戏,必须要有慧眼,选择那些贤良方正的人为伴侣,才能有幸福的人生,否则祸从天降,亦非耸人听闻。

      那么梁鸿的慧眼是什么呢?慧眼本指具有极强的洞察力,后来佛学进入中国,有了所谓“五眼六通”的说法。所谓“五眼”,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常人所见为肉眼, 天人禅定所见为天眼, 小乘照见真空之理为慧眼, 菩萨照见普度众生的一切法门为法眼, 佛陀具种种眼而照见中道实相为佛眼。《大智度论》卷三三: “菩萨摩诃萨欲得五眼者, 当学般若波罗蜜。”简言之,眼有观相的作用,而所观之相越深入,其眼力便越强。常人往往只被表象所迷惑,这便是肉眼,而此类表象与人心相感,就会激起各种情感。怀何种心,便会与何种象相应,随之产生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状。所以常人见到美色便会激起情欲,甚而想入非非,而平素有修习礼义的君子,就会自然涌起理性,修得好的,便无须克制,自不生念;修得一般的,就须尽力才能克制住;而平素有修习佛家白骨观的,便会自然涌起一堆白骨相,反而心生厌恶;而有平素修习大乘菩萨道的,便会自然涌起四大皆空之相,而心生悲悯······其实“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庄子》盲人摸象的譬喻也讲明了一切。

      而你执着什么相,就能反观你在何等境界。梁鸿自幼读的是圣贤书,学的是圣贤人,智慧深厚,自然能堪破常人看不破的假象。无视人外在的美丑,直击性灵深处。此前彬宇先生所咏叹的柳下惠,亦是此中高士。当然,各自的修为不同,境界格局亦有差别。

      或许,彬宇先生正是用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家庭观,也是用梁鸿、孟光以及宋弘等先贤的故事来自勉与勉人。

      同时梁鸿之所以能洞明世事,绝德至行,彬宇先生分析其原因有几点:首先知命,故有乐天之志,怀着雪操冰心,带着妻子自辟桃源;其次知政,已敏锐地洞察到当时的政治生态难有作为,与其入仕享有荣禄,不如洁身自好,避开政治漩涡;第三是知天,综合以上两点,可谓生不逢时,亦不得命,若不能大展抱负于天下,何不如立身垂范于千秋,以成教化于后世?所以梁鸿之隐,不失为儒者之隐,与道家之隐又有区别。梁鸿所持的,是颜回那样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的志向,与妻子孟光,共同演绎了一出千古奇缘和千古佳话,不失为令中华民族动容的模范夫妻。梁鸿孟光之一生,正如其名,贤名鸿烈而声光德耀。可谓神仙眷侣、伉俪情深。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梁鸿一生,与其最符的孔子精神,便是《论语·泰伯》中这段话。他一生都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如果汉章帝的时代是好的,而有梁鸿这样的君子受贫困,这是汉章帝的耻辱,反向证明了汉章帝的时代并不好;如果说汉章帝不好,那么梁鸿应诏去做官,那就是梁鸿一生的污点。从梁鸿做《五咦诗》哀怜百姓来看,他心目中自有答案,是不赞同汉章帝的(但就历史客观而言,人无完人,汉章帝作为东汉第三位皇帝,虽然英年早逝,年仅33岁。但执政也有一定作为,还是大书法家,其草书自成一体,被称为章草)

     梁鸿终其一生,用生命践行了孔子的思想。并用身体力行,来光大了这个思想的价值!

      二、张红星教授注:

      乾坤:本指《易》的乾卦和坤卦。《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大戴礼记‧保傅》:“《春秋》之元、《诗》之《关雎》、《礼》之《冠》《昏》、《易》之《乾》《坤》, 皆慎始敬终云尔。”明何楷《古周易订诂》卷一:“《周易》首《乾》《坤》。”也引申为天地。《易‧说卦》:“乾为天……坤为地。”汉班固《典引》:“经纬乾坤,出入三光。”《孔子家语‧执辔》:“裸虫三百有六十而人为之长,此乾坤之美也。”

      交泰:《易‧泰》:“天地交,泰。”王弼注:“泰者,物大通之时也。”言天地之气融通,则万物各遂其生,故谓之泰。后以“交泰”指天地之气和祥,万物通泰。汉王符 《潜夫论‧班禄》:“是以天地交泰,阴阳和平。”前蜀贯休《上孙使君》诗:“圣主得贤臣,天地方交泰。”

      兴昌:兴起,昌盛。汉王充 《论衡‧正说》:“ 唐、虞、夏、殷、周者, 土地之名。尧以唐侯 嗣位,舜从虞地得达,禹由夏而起,汤因殷而兴,武王阶周而伐。皆本所兴昌之地。”

      日月:太阳和月亮。《易‧离》:“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唐韩愈《秋怀诗》之一:“羲和驱日月,疾急不可恃。”

      周旋:运转。《左传‧僖公十五年》:“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偾兴,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国语‧越语下》:“必顺天道,周旋无究。”《汉书‧天文志》:“荧惑出则有大兵,入则兵散。周还止息,乃为其死丧。”

      气运:节候的流转变化。三国魏曹植《节游赋》:“感气运之和顺,乐时泽之有成。”

      大作:犹大事。《逸周书‧祭公》:“汝无以小谋败大作。”孔晁注:“大作,大事也。”也指创办大事、大办。《易‧益》:“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孔颖达疏:“大作,谓兴作大事也。”《尚书大传》卷四:“周公将作礼乐,优游三年不能作……将大作,恐天下莫我知也;将小作,恐不能扬父祖功业德泽。”

      风云:风和云。《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唐王勃《上巳浮江宴序》:“林壑清其顾盼,风云荡其怀抱。”

      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通称为凤或凤凰。羽毛五色,声如箫乐。常用来象征瑞应。《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唐韩愈《与崔群书》:“凤皇、芝草,贤愚皆以为美瑞;青天、白日,奴隶亦知其清明。”

      因缘:指发端;缘起。汉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每览古今所由改趣,因缘侵辱;或起瑕舋,心忿意危,用成大变。”另外也是佛学名词,谓使事物生起、变化和坏灭的主要条件为因,辅助条件为缘。《四十二章经》卷十三:“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按,《翻译名义集‧释十二支》:“前缘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

      配合:谓成为夫妇。汉焦赣《易林‧明夷之需》:“童女无室,未有配合,空坐独宿。”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摺:“至十七岁与夫配合,才得两年,不幸儿夫亡化,和俺婆婆守寡。”

      弥天:满天。极言其大。《周礼‧春官‧占梦》“七曰弥” 汉郑玄注:“弥者,白虹弥天也。”三国魏应璩《报东海相梁季然书》:“顿弥天之网,收万仞之鱼。”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六:“臣今独兴沮众之言,深负弥天之过。”

      贫贱:贫苦微贱。《管子‧牧民》:“民恶贫贱,我富贵之。”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鲁连逃隐于海上,曰:‘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唐崔颢《长安道》诗:“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

      糟妻:即糟糠之妻的略称。指贫贱时一起过患难生活的妻子。语本《后汉书‧宋弘传》:“弘 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明王玉峰《焚香记‧辞婚》:“呀!下官已有早年结发,乃贫贱糟糠。”

      下堂:本谓离开殿堂或堂屋。《礼记‧郊特牲》:“觐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之失礼也。”《管子‧中匡》:“公遽下堂曰:‘寡人非敢自为修也,仲父年长,虽寡人亦衰矣,吾愿一朝安 仲父 也。’”唐韩愈 《马府君行状》:“夫人荥阳郑氏 ……有贤行,侍君疾, 逾年不下堂。”后引申谓妻子被丈夫遗弃或和丈夫离异。《后汉书‧宋弘传》:“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宋代陈善《扪蝨新话‧心无定见故无定论》:“菅蒯不可以代匮,糟糠不可以下堂。”

      梁鸿:东汉梁鸿与妻孟光相敬如宾,后以“梁鸿”喻指丈夫,亦喻贤夫。明张煌言《得友人书道内子艰难状》诗之一:“尺牍胡然至,寒温不自通……鹿车谁共挽,羞杀是梁鸿 。”

      慧眼:敏锐的眼力。清赵翼 《瓯北诗话‧吴梅村诗》:“此诗人慧眼,善于取题处。”

      孟家娘:即孟光。东汉隐士梁鸿之妻,字德曜。夫妻隐居于霸陵山中,以耕织为生。后至吴 。鸿为佣工,每食时,光必举案齐眉,以示敬爱。见《后汉书‧逸民传‧梁鸿》。后作为古代贤妻的典型。宋司马光 《送酒与邵尧夫因戏之》诗:“请君呼取孟光饮,共插花枝煮药苗。” 

      三、廖彬宇作品

      1、彬宇先生系列思想文论选(可点击查看)

廖彬宇先生讲天道是人类信仰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最伟大的智慧核心在于如何知人和做人 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事业 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著作是什么(上) 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著作是什么(中) 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著作是什么(下) 中华文化最伟大的奥秘在哪里 中华民族如何创造伟大的奇迹  中华文化为什么伟大 孔子是怎么伟大起来的 儒家文化伟大在哪里 中华文化之人伦思想  中华文化论修身 以道统为传统,塑国民之体统 中华文化之论人 弘扬传统文化,凝聚民族之魂  参国学旨归,悟天地智慧 廖彬宇:从英国学者眼中的中国谈中国文化 传统文化与家风党风廉政建设 家国天下:从风格风范到家风国风 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信仰 天地精神与女性修养 中华文化揭示经济学原理 妙趣横生,不得不看的一篇中国文化奇文 大道之行——周易玄先生兰州讲学 华夏文化促进会国家文化战略与发展研究院成立大会暨《平心平天下》新书发布会在京召开 中华传统文化与国家战略

警惕普世价值,再谈中华传统文化与国家战略

廖彬宇先生太极图说

廖彬宇先生讲中华民族精神是龙虎精神

廖彬宇先生《千古易人》序二
廖彬宇先生论诗:诗之时用大矣哉!

龙的传人起源与端午节划龙舟
廖彬宇:胸怀天下——读懂中国共产党的天下情怀与历史使命

廖彬宇先生14岁所作《自行愿文》

      2、关于廖彬宇先生学术思想的评论文章选(可点击查看)

王杰:五学九维一情怀——试论廖彬宇先生的诗教思想

叶小文:诗教中国——读廖彬宇先生《中天而立集》有感


佩琦:廖彬宇先生的使命、担当与精进

人民代表报:从廖彬宇著作看传统文化的“实”“活”“神”

中国文化报:廖彬宇先生对传统文化的当代解读 中国改革报:《学不由师传,理已臻极致——廖彬宇先生传统文化学术思想刍议》 《贵州日报》(叶小文):梦有根 学有士 光明日报:抉发文化的胎记——谈谈廖彬宇先生的传统文化研究 《大成之道》新书发布会在京召开

摩罗:立本守源,经世致用

王能宪:廖彬宇先生《中天而立集》浅析

李晓:“三高”、“四知”一扇窗

王鉴:立天立极道德,大叩大铭文章

张红星:四为、四观与四海 

李伟:得读书三昧,行人间正道

孔维勤: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平心平天下》新书发布会在京召开 《澳门日报》(龚刚):重释国学的力作 王继光:德养天下万物,道养天下万世  邓相军:入乎其内的深刻,出乎其外的高明 郭招金:天降其才耀中华 李永忠:《国学旨归》与“归根复命”

贵州民族报(整版):站在宇宙看世界的国学奇才(2013年8月30日)

潘知常:读“吾生有事”,志抱神州出贵州的廖彬宇先生

殷旵先生给彬宇先生来信

成中英先生与彬宇先生交流《干支哲学》

孙晶:焉知来者不如今

刘梦溪先生谈《国学旨归》及《千古易人》的意义与价值

周博康:不忘初心,始终如一

      3、廖彬宇先生古诗选(可点击查看)

咏五指山下镇瘟邪

昌世感时

赞刘怀山、逯国平等四首

赠百里杜鹃七绝

《中国改革报》:分享廖彬宇先生诗词五十首

威虎吟五律

人民政协报:廖彬宇先生庚子年抗疫组诗(外一首)

廖彬宇先生咏家乡等三首

廖彬宇先生与学员在山中喝茶戏作系列

儿童节分享廖彬宇先生三首诗祝福天下孩童

廖彬宇先生诗贺西海岸新区文促会成立

廖彬宇先生建党百年赋古风

七夕节分享廖彬宇先生古诗五首祝福天下有情人

从廖彬宇先生登山诗九首看重阳精神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一画开天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白衣卿相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垂裳而治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东方圣人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功成身退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慎终追远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布衣雄世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雄才大略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知人善任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若烹小鲜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知行合一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遗世独立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坐怀不乱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功同造化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忍辱负重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母仪天下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推心置腹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秀外慧中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行侠仗义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孺子可教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三教一体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