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红军的故事:五碗稀饭 一节粗布救穷人
ID482743861 2022-12-08

红军的故事:五碗稀饭 一节粗布救穷人

廖名龙

      传承红色基因,人红色江山代代相传:这是湖南廖五石宗亲编发的一篇歌颂红军的故事。由蒋崇炳、廖福棣夫妇口述:五碗稀饭、一节粗布,救奄奄一息一家五口穷人的故事,读了特别亲切,尤其是文章里面的“粮子”、“银毫子”这些“乡音”倍感亲切。现在年轻人可能不知道“粮子”、“银毫子”是什么意思了。特转发大家分享。

红军的故事~两斗炒米送红军(转发)

练达 游子~制作 乡梓人文 2022-12-04 04:59 发表于湖南

       励志亭内恤穷人

       一九三四年八月二十二日上午,一个打着赤膊、只穿一条烂裤子的男人,拿着一节粗布来到廖宗禄的杂货店,要求将这粗布换点吃的东西。

       廖宗禄拿着这节粗布一看,觉得在哪儿见过,便问那男子:“老哥子,你是哪里人?你怎么有这种粗布?”

       那男子就说起了这节粗布的来历:我是宁远的,昨天下午逃荒到你们这儿,一家五口饿得实在走不动了,就躺在你们院子北边的凉亭里。

       早上有十多个“粮子”从那儿走过,看见我们一家五口脸色蜡黄,奄奄一息地躺在凉亭的角落里,停下脚步,试了试我们的鼻息,觉得我们还是活的,便轻轻地呼唤:“老乡,老乡,请醒醒,请醒醒。”

       我慢慢地睁开眼睛一看,身旁蹲着几个人,顿时,我害怕得哆嗦起来。这时,一个“粮子”轻轻地跟我说:“老乡,别害怕,我们是路过这里的红军,是保护老百姓的。”

    他又问:“你们现在是不是饿得厉害?”我有气无力地点点头。

    蹲在我身边的人站起来,叫上他身边的那些‘粮子’聚在一起说什么去了。

      一会儿,他们重新回到我们身边,要我们拿出要饭的碗。我心里突然焦急起来,把碗攥在手里捏得紧紧的,心想要我们叫化人的碗干什么?

      红军曾经渡过的励志亭

       这时,原来蹲着的那个“粮子”,来到我面前说:“老乡,别害怕,我们是穷人的队伍,是帮助像你们这样的人的。”另一个“粮子”说:“是啊,把碗给我们,我们给你们一点稀饭吧。”听他们说的这么恳切,说话又平和,不像是坏人,我就把我们五只脏兮兮的碗给了他们。

        他们拿着五只脏兮兮的碗到凉亭边的小溪里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又从背上的包袱里拿出他们自己的饭钵,给我们每人的碗里都倒满了稀饭。

        我们端着稀饭,连感谢的话都没有说,一口气把它喝了一个精光。我两个大人喝光了,可三个小孩子喝完以后,还眼巴巴地望着“粮子”的包袱,似乎还想再喝。

     “粮子”们见到这种状况,便又聚拢来,商量着怎么办:给吧,我们的任务很艰巨;不给吧,他们确实很艰难。这时,领头的红军说:“有了,我那包袱里有一节粗布,可以给他们换作粮食。” 

    就这样,他们给了我这一节粗布,叫我换点吃的。

    廖宗禄说:“啊,原来是这样啊。”

    穿蓝裤子的男子问廖宗禄:“老板,那些红军昨晚住在你家?”廖宗禄回答说:“是啊,他们昨天下午来的。来了后,他们担水、扫地,说话又和气,待人太好了,你看,他们烧了点柴火还数了钱呢。”

    穿烂裤子的男子看着廖宗禄手中的银毫子,想着自己喝的稀饭,想着自己得到的这一节粗布,原来这就是红军,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自己要吃的东西送给穷苦人吃,自己要穿的粗布送给穷苦人穿。穿烂裤子的男子正在喃喃自语,廖宗禄看着发呆的他说:“我们俩真有福气了,能碰着这么好的人。我们应该记着他们才是。”穿烂裤子的男子点头称是。廖宗禄量了三升米给他,望着他高兴地走出了街口。廖宗禄这才把那一节粗布放进柜台里。

    茶林镇三家湾村  蒋崇炳 廖福棣 夫妇口述

    双牌县党史研究室 杨海明 廖孟安 根据蒋崇炳、廖福棣夫妇2020年口述材料整理

    本故事是杨海明、廖孟安根据采访记录整理。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