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的功能、作用与意义
注:这是一篇有关于祠堂功能地位及作用探讨得比较全面的文章,感觉很好,和大家一起分享。同时配发部分廖氏祠堂照片供参考,这第一张祠堂照片就是湖南宝庆府湛田发祥公祠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廖名龙)
古田会议会址是廖氏祠堂
彭州文政公廖氏祠堂
原文如下
祠堂的地位、作用与意义(转发)
——郭雨庚癸卯兔年春根据网络资料整理于北京
祠堂又称祖庙、宗祠、祖祠、支祠、家祠,起源于中国古代。
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贤的主要场所,也作为族内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事件的场所。
值得注意的是,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在祠堂进行。因此,祠堂是一种纪念性的建筑,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是同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重要场所,是一个宗族的引力场,更是家族中重要的社交场所。
祠堂中的祭祖活动形式极为复杂,根据不同的祭祀时间和程序,又分为常祭、专祭和大祭等类型。祭祖的主要程序有焚香、拜揖、瞻礼、告祝等,仪式结束后,还要举行宗族宴饮等活动。
一、祠堂是孝宗敬祖的圣地
祠堂即有祭祀祖先的主要功能,又是祖宗神灵聚居的地方,供设着祖先的神位。
在过去,每逢春秋季节祭祀,族人都要齐集祠堂,叩拜祖先和先贤,通过供奉一定的祭祀物品和仪式,向祖先和先贤表达某种感情和愿望,祈求先祖降福、保佑、庇护子孙。因为,人来到世上第一个扮演的角色是为人子女,为人子女就要报本答谢,是做人的根本。生命源于父母,报答父母生养抚护之恩,报答天地孕育的大恩大德。
祭祖是生命基因的传承,断承为亡,断根之毁,忘记祖宗等于割断命脉,生命自取灭亡。在生活中观察发现,家族兴旺的大户人家,香火不断,家风清正,祠堂庄严,后继代代有才人;衰败的家族祠堂残废,香火断绝。中国传统祭祖节日叫清明节,寓意我们从祖宗那里来,最后再回到那里去,这样知道了来时的路,清楚了回去的地,做到来时不迷,去时不惑,心常清明,薪火相传,子孙祭祀,源远流长。
二、祠堂是灵魂的安息地
祠堂是灵魂的安息地,顾名思义在祠堂里供奉着我们的祖宗,祖宗永远安息在这里。祖宗以灵性的形式存在,不占空间充满空间,走进祠堂看不见已故的亲人,但在那里可以感受到亲人与我心心相息,心心相印,从未离开过我们。那里有我们的血脉印记,在那里能找到我们的根,在那里能找到我们的魂,在那里能找到我们想要的一切。
每当我们想念已故亲人时,我们就情不自禁地去祠堂上柱香,跟已故的亲人叙叙旧。每次与祖宗沟通后,心情敞亮,祖宗会为我们点亮一盏心灯,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指明我们发展的目标。
三、祠堂是生命的轮回地
当我们身体不舒服并疼痛时,称谓生病。生病会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需要我们四处求医问药,且不知道最好的医生是自己。首先,要弄明白病的基因,病的基因是自己言行举止行为造成的,相反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现象是体内形成经络堵塞,气血不能通过,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生命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物质灭了,物质那部分安放在坟墓里;精神并没有断亡,精神的那部分在祠堂里安息,并且以一种阴性状态存在着并运行着,阴性状态不占空间却充满空间,起步是超光速,中国传统叫灵魂,万物皆有灵魂,灵魂不生不死,有高级与低级。因此,阳性生命在物质空间生存,阴性生命在灵性空间生存,物以类聚。
祭祀供养,就是我们的历代祖宗、以及我们伤害过的有缘众生。一个缘字直接告诉我们,昔日的一家人情丝万缕捆在一起不得解脱。所以,形成格言:“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不曾相识胜似相识,若无相欠今生不相见,遇见是久别后的重逢,生生世世,生生不息”。
每个人都有无量无边的有缘众生,号称生命之内有生命,生命之外也有生命。生命的巨系效应中,来了在死,死了再来。
如果没有家庭祠堂,这些有缘生命伴随着我们左右时阴气就会很重,会让我们心情沉重与郁闷。当我们心情愉悦是自身阴阳平衡,这时每个人都有能量圈保卫着;当我们的心受外界刺激下产生恼、怒,烦、恐、忧时,是能量圈产生了破洞,这是有缘众生乘虚而入,造成经络堵塞。西医称病毒,中医称於堵,随着时间推移会依次加重,长时间堵塞会造成心情烦闷、怨气加深,导致身体寒湿加重,生出肿瘤、癌症,等等。
四、祠堂是宗谱的珍藏地
宗谱是一个家族的档案,它通过记传、论志、图表等形式,将宗族的血缘亲疏、辈分、家规、家法家风等情况和谱系记录下来,成为一种特殊的史籍,供本姓宗亲们掌握,并遵照执行。
家谱又是宗族的成文法律,它为处理家族内部事务提供依据,也是族人身份和辈分的凭证。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宗谱有教化、敬贤、理政、信史等功用。因此,各个家族都很注重宗谱的编修和收藏。
如今,国家领导人和各级政府都很重视家族中的家风家训建设,也做过专门批复,这样大大地调动了各个姓氏族人对家族总谱的高度重视,先后以有80多个姓氏完成和本族总谱的编纂任务。
同时,家谱编印完成后,除按编号分给族人领谱保藏外,主要供在祠堂里作为档案,妥善保管与保存,专人负责管理。
五、祠堂是身体的和谐地
明白病基因是生命,解救体内的生命才能治好病,和谐身体。如何解救体内的生命?身体好比一座房子里面住着无量的生命,这些生命有正能量的也有负能量的,身心不和谐就是生病了。首先要承认身体的不和谐是自己言行举止行为产生的作用与反作用力,宇宙生存法则阴阳律决定万物恃而不辞、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生而不有、长而不宰,律理警示我们凡是欠命还命、欠帐还帐,凡害还害、欠怨还怨.....因果好象丝毫不爽,点滴不漏,最后吃人家半斤还人家八两,千真万确。
有道是: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全报。因果曾饶过谁?只是迷惑的人们侥幸地说:“因果规律是迷信”。实际,因果是随人们主观意识而改变的,背道则亡,顺道则昌,不懂规律伤害万物,造成他人的痛苦是错误的。要心生忏悔之心,要在祠堂里点上一柱圆承心香,诚心诚意沟通,请全维所有有缘的朋友到祠堂来接受天封,接受供养,把有情众生和谐在祠堂里,与我们共同学习道德文化,让所有的生命都要理明律,明白如何各就各位、各自做好各自的本职工作,身体自然就阴阳平衡,百病自然就消失了。
六、祠堂是根文化的聚集地
祠堂文化是家教家风、民族文化的根生点,是教育的总纲。祭祀就是孝道,教育的“教”告诉我们上有老、下有小,这不是《老子》嘛?这不是孝嘛?《老子》不是道德经嘛?原来大道至简至易,宇宙就一个孝字,上行下孝,承上启下,通天彻地,做好孝道就有德,德是通向美好彼岸的引力纽带。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将救之以德护之,有德畅通三界无敌对。
中国这么伟大的简单易懂易行的孝文化,在我们弘扬当中很多人认为是迷信,还有人说:人死如灯灭,父母活着好好孝顺,死了什么都不知道了,我家不用建祠堂,我家没钱,我家没地方,我什么都不信......其实这是大不孝。
大家知道落叶归根,你将来归在何方?建立家祠祭祖,是人生第一大福址,祠堂高于一切。中国历史记载朱隶起间君子建立家居,首建祠堂次建居室,如家发生灾难先救祠堂灵位,后救家财。祠堂是我们的根,根在香火在......祠堂祭祀是贴近生活,天天发生在身边的事,人们不重视也不认真对待,还需要苦口婆心地教?这是一个什么世界,怎么了,人怎么这么蠢?黑白颠倒,信仰混乱,迷失真性,不尽孝道。弘扬孝道文化是我们的天命,是我们的责任,要时时长鸣不息的吼与唤......
祠堂文化有很多种形式,如:
一是,助学育才。祠堂里,在族人所捐赠的资金中,有助学的作用,专门用作对本族子弟助学、奖学或开设义学之用。通过读书走上仕途,是光宗耀祖,是提高整个家族声望的大喜事。家族子弟有出外求学,还可得到一定的补助和奖励,用以鼓励好学成材,为国效力,为族争光。
二是,宣扬家教族规。祠堂在祭祀仪式之前,由专人向族众进行“读谱”,讲述祖宗艰难创业的历史,宣读家法族规,宣讲劝戒训勉之词和先贤语录。向族人灌输伦理道德、纲常名教,使族人了解族谱的内容,知道自己同其他族人的血缘关系,加强家族团结,按照家法族规要求去规范族众的思想和行为。
三是,讨论族中事务。族中遇有重大事宜,关系全族之利害者,如挑选族长、兴建祠堂、纂修族谱、购置族产、族间诉讼等,都由族长主持在祠堂开会讨论,作出决议,全族执行。
四是,庆祝庆典。如每逢风俗年节或族内重大喜庆活动,祠堂又是全族活动或娱乐的场所,大一些祠堂,常有戏台建筑,好戏连台,全族共享。
七、祠堂在社会中的作用与地位
社会在变,祠堂的功能也在变。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社会的变迁,全国各地的祠堂现已损毁不少,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古祠至今保存完好。尽管这些祠堂名称未改,地点也没有变动,但是它们过去和今天的功能却有着很大的不同。近百年来,许多祠堂在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中,曾作出了不小的贡献,直至今日,仍然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内涵,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是,革命的指挥中心。祠堂是公共建筑,其建筑工程牢固,建筑面积较大,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它常常成为军事指挥中心和教育基地,为培养人才、赢得革命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乡村建设的活动阵地。新中国成立后,祠堂又成了经济文化活动中心。特别是在建国初期,由于国民经济基础薄弱,政府还拿不出大量资金兴办公共事业,许多地方只好借助祠堂去办学校,建粮库,甚至作为政府的办公场所。正是这个缘故,不少祠堂才得以保存下来。储氏宗祠本为旧时储氏族人供奉祖先牌位、祭祀先人、共议家族重大事宜的重要场所,到了抗战年代,则成为培养抗日英雄的摇篮。
1939年,民族抗日进入最危急的关头,岳西成为大后方,一大批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进入山区。为培养抗战人才,在时任国民政府安徽省建设厅厅长储应时和中共地下党员储醉醒先生的筹划下,于当年9月在祠堂内创办“安徽省私立南岳中学”,这是当时岳西县第一所完全中学,开岳西中学教育先河。一时间,这里学子云集,名师荟萃,英才辈出,声名远播,并成为中共地下党的活动场所。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储氏宗祠建立鄂豫皖军事政治大学皖西分校,这是刘邓大军在安徽境内创办较早的军政学校之一,使安徽省成为二野军政大学的发祥地之一。半年后,因形势变化,军大随军迁移,历时虽不长,但却是祠堂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笔。
三是,现代旅游热门景点。祠堂文化是产生于我国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各地保留至今的一些古祠,现在都已成为引人注目的名胜古迹,吸引着大批游人。当人们步入古祠堂高高的门槛时,无不会有一种与其它风景名胜有所不同的感受,那座落于山水形胜的祠堂地址,正是先人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所在。
辉煌的殿堂和精美的艺术,会使游人感到祖国的伟大而自豪;历历在目的古人历史功绩更让人受到激励和鼓舞。还有的地方利用祠堂举办专题展览,展出先人的生平事迹、各种著作以及后人为纪念他们而绘制的书画和研究成果等,也向人们传播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知识。因此,散布于我国南北各地的大小祠堂,都是难得的向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传统教育的课堂和基地。人们走进这些“红色古祠”,仿佛走进了已经远去的烽火岁月,接受革命的洗礼。
直至今日,许多地方仍在利用祠堂资源的优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近几年来,各地农村纷纷为农民建立了文化室、老人活动中心等文化场所,这些村村都有的古祠堂,正好派上了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