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36-39的更新,久久不能平复,和大家一起聊聊这几集的看法。主要是被诛心的不吐不快,独痛痛不如众痛痛。
剧情进展到这里,太子妃到底是谁杀的?重要吗?作为观众可能觉得重要,作为剧里的人物,除了萧定权、陆文昔、张紹筠这些干净而青春的人,谁又会在乎太子妃到底是谁杀的呢?
对无法掌控长州,担心军权旁落的天子,太子妃的公公;对只想平步青云,儿女皆可牺牲的张陆正,太子妃的亲爹;对故事里那些千千万万,习惯了上位者姿态的人,是谁杀了太子妃重要吗?
这四话,算是狠狠的抨击了一次封建制度和吃人礼教,对人性的打击、压榨、摧毁。
制度与人情,我们先来说说制度。
“下有三司、上有君父。”。据理断案的君父,秉公执法的三司,是剧中这个国家机器的理想状态。
但注意是上有君父、作为现代人我们都知道制度尚有其滞后性、而制度之上一旦有了可以独断专行的人,再完美的制度也是空中楼阁。
在前三十几集,我们已经看到过了好几次违反乱纪的三司(刑部张陆正因私怨先是重判了陆英一家,后又在阴毒冤杀其父子;御史台御史陈九思为一己私利,故意撺掇滋事)、独断专行的君父(为了保住齐王大事化小的冠礼案,为了调动天长卫按下不差的邸报案)。
而这四集,矛盾的升级,让大家看到了空有制度而无法运转的现实。
太子在皇帝不肯彻查太子妃之死,让张陆正草草结案时,如此艰难下,也没有用什么阴谋诡计,只是想用正常流程获取正义。
甚至还顾及皇帝对的面子,最后转为宗正寺审理。
但皇帝把这个案子转入了宗正寺,从国事变为了家事,还恶意的钻了制度的漏洞。
再说说剧里着墨最多的人情。
“臣行君义、子孝父慈、兄友弟恭”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这是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
皇帝眼里的人情
天下人的君父,天下无不是的君父。
他是天下人的君父,是太子的君,更是太子的父,他可以做一切可做之事,因为宗法和礼教赋予了他这个与天俱来的权利。
他偶尔会对太子露出舐犊之情,偶尔也会因为太多的愧疚饶恕些小事。
但更多的时候,他是上位者,是专横的封建大家长,不允任何许反驳和反抗,“听话一点”,是他对太子的全部要求,听他的话做一个他心目中的储君,他需要的乖顺的儿子。
在太子的“不听话”时,他的惩罚是也是步步升级的。
交出监国印,给你派新老师→不许上朝、去给我听如何学会服从的课→一顿鞭打,关进宗正寺→封赵贵妃为后。
封赵贵妃这个犯罪嫌疑人为后的原因的确比较复杂,有因为长州的鞭长莫及、以此敲打顾思林,也是朝中的投机分子信号、以求齐王可以牵制东宫,但也包括,对太子不听话的惩罚,“你长大了,打不疼了”,但有很多东西,比打一顿要疼的多。
皇帝颠倒是非的打了太子一顿,因为他猜疑太子结党,他震怒太子的不听话,并且他真的觉得太子应该感谢他。该感谢他今天把这件事当成了家事,只是关上们来打了你一顿。
如果太子要闹成国事,以皇帝的手段,一样可以在朝堂上给太子更沉重的一击。
太子眼里的人情
萧定权可以说是这部片子里,最悲情的人物了,他心中的公道因主君的制衡之术无法昭彰,他所要的自由因从小所受的儒学难以彻底反抗,他挣扎在本我和超我中,进是错退是错,坚持真理违逆君父,是世俗所诘难的错;顺从君父违背本心,是灵肉剥离的痛。
他想救下无辜之人,想让元凶伏法,可在他的君父面前,他是如此无力,没有力量也要保护的,不光是陆文昔,也是天下万姓,人间公道。
他受了平白之冤,挨了打,都只能深深受着,甚至他也以为自己真的错了。
他痛苦的挣扎着,想要做一个人。
你什么也没有错,错的是那个时代和社会。
你看,这封建的制度,吃人的人情。
至于大家都说,陛下就不怕太子被逼疯,自杀吗?
别说,他萧睿鉴还真不怕,毕竟儒家不是说了“父母赐不敢辞”、“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他这不是已经让太子去只求明哲保身的何道然那里接受“孝悌礼仪”的再教育去了。
萧定权要是自杀,再他心里也就是个大逆不道的孽子!!!
被诛了心的我居然还心心念念的等周一。